-
1 # 二郎神韻
-
2 # 古道熱青
巨騙而已!雜交水稻的基本思想和技術,以及首次成功的實現是由美華人Henry Beachell在1963年於印度尼西亞完成的,Henry Beachell也被學術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並由此獲得1996年的世界糧食獎。超級稻幾十年不出實驗田,從事者成了千萬富翁,都是大騙子!
-
3 # 心際旅行76331311
論對當代華人的貢獻,在科學家這個範圍內,袁隆平毫無疑問要排在第一位。
他是研究糧食增產的科學家。糧食對人具有第一位的重要性。恩格斯有一句話大意是這樣:人總要首先解決吃飯的問題,然後才能去從事哲學、宗教、政治、藝術等工作。你飯都沒有吃,生存都保證不了,哪裡還有可能去從事那些上層建築的工作,去追求那些精神生活的東西呢,是不是?吃飯對人具有壓倒一切的重要性。所以說,他的貢獻要排在第一位。
研究糧食增產對整個人類具有正面意義。糧食問題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尤其是在亞非拉一些發展中國家是如此。非洲有些國家之所以常年動盪不安,內部紛爭不斷、政權更迭頻繁、人民流離失所,其背後都有饑荒的影子。如果在非洲解決了饑荒問題,那裡的動盪就要減少許多。道理很簡單,人們有飯吃了,誰還願意去偷去搶去打仗去革命?誰不想過個安穩日子,是不是?他的研究對於促進人類生存發展和和平進步事業具有積極意義。所以,他的貢獻要放在第一位。
研究糧食增產對於中國老百姓這個大群體更具有特殊意義。由於華人口眾多,吃飯問題一直是懸在華人頭上的一個大問題。幾千年來都是如此。為了這個吃飯的問題,幾千年間不知發生了多少次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死了多少人,付出了多少慘重的代價?在人口眾多、糧食短缺的中國,他的研究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怎麼評價都不為過。所以說,他的貢獻要放在第一位。
作者後記:我這裡寫的雖然是對袁隆平先生個人的評價,實際上包含了對以袁隆平先生為代表的整個以研究糧食增產為己任的農業科學家群體的褒揚和敬意。這個科學家群體無疑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為可敬可愛的人。
-
4 # 宇麟321弘揚正能量
如果評價袁隆平?
國之棟樑人民福氣!
就這樣的。
-
5 # 地質人XWW
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像袁隆平這樣的人,為什麼拿不到諾貝爾獎哪?是國際上不認可?還是????總感覺哪裡不對!
-
6 # 使用者我愛涇陽
袁隆平科學家搞的是優選育種,和鄧楠倡導的轉基因縣根本不問的兩碼事。袁隆平搞的是科學,救人;鄧楠搞的是害人,貪錢。
-
7 # 農說惠到李老師
每個人都不陌生,難以用簡單的語言來形容,我覺得應該說是崇拜、敬仰才對。專注加極致,無悔的人生,偉大的科學家。
袁老是真正的科學家:一生致力於水稻研究,矢志不渝;始終胸懷天下胸懷人類,大愛無疆;做出無數成就,造就無數級浮屠,依然質樸純真。這才是偉大科學家的定義。
袁隆平 (雜交水稻之父、榮獲首屆國家最高科學獎)
袁隆平(1930.9.7-)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專案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2000年度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0年榮獲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 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與此同時,袁隆平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 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
8 # 山妹子教你種藥材
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讓中國的13億人口終於吃上了飽飯,更是贏得了全世界人的尊重。可是現在,一群靠著他的研究成果才能吃飽了的人,卻體會不到他多麼偉大。
這是一個戲子當道 英雄落淚的年代。年輕人對娛樂明星的追捧遠大於對科學家的認知。甚至很多年輕的孩子,對袁隆平是誰都還不太瞭解。
前段時間袁隆平被罵了,太多人說他“晚節不保”。
而晚節不保的幾個例子,在瞭解後只覺得荒誕。
第一,他買了兩部華為手機。
你是一個科學家,你怎麼能那麼有錢一下買兩部P20?!
第二,他摸了一下豪車。
在某車展上,他只是摸了一下豪車,就被噴了:你一個科學家,怎麼能買豪車?連摸都不該摸好嗎?!摸了不就是想買?
可是,騎了一輩子腳踏車的他,也只是近些年才換了一輛十幾萬的代步車而已。
第三,你怎麼能住豪宅?
這個更加嚴重。你不應該是勤儉樸素的科學家嗎?不該是住在破舊骯髒凌亂的農村嗎?怎麼能有豪宅?
當然了,他確實有豪宅,然而是國家獎勵的。
可是你又知道所謂的豪宅被他改成了科研室,去年轟動世界的海水種植耐鹽鹼水稻就是從這裡研究出來的嗎?
現在他都88歲了,身體不好的時候,都是要坐在輪椅上被推著的。大家都在勸他休息,可他還是在堅持下田。在炎熱的夏天,還要帶著防中暑的藥下田。
袁隆平是我們中國的驕傲!
-
9 # 月半噠Da
四個字——大愛無疆。對於把一生都獻給雜交水稻的這位老人只能用這四個字來表達我的敬意,很多人現在都是為了專利去謀取自己的利益。
袁隆平在發明了雜交水稻之後沒有申請專利,把這個產品貢獻給了整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
他也是中國獲得金勳章公民的一位,這份榮譽我覺得理所應當,現在的中國首富是王健林,但是如果袁隆平把這項雜交水稻的專利據為己有的話那麼他現在應該是世界的首富。
-
10 # 廣州小彭vlog
我先用一句話來定一個調:中國雜交水稻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世界雜交水稻里程碑式的人物。接下來,我會為大家介紹一下袁隆平和各位雜交水稻行業專家,讓大家對此有個深入的瞭解。(文字太多可只看黑體)我們先來總體來看看袁隆平在雜交水稻農業界究竟做了什麼水稻雄性不育,最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由美華人發現。二戰後世界各國科學家進行了長期的努力,提出了多種基於雄性不育來實現水稻雜交技術路線,著名的有希爾斯(Sears,E.R.,1943~1947)的三型學說、愛德華生(Edwardson,J.R.,1956)的二型學說以及日本科學家新城長友的“三系法”育種方案。首次成功的水稻雜交是由美華人Henry Beachell在1963年於印度尼西亞完成的。並由此獲得1996年的世界糧食獎。1968年,日本科學家新城長友經過多年努力找到了野生的雄性不育株,提出了一系列諸如趕粉等等雜交水稻育種新方法,首次成功實現了基於“三系法”的水稻雜交技術。但是無論是Henry Beachell還是新城長友,其方案都存在著某些缺陷,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推廣,使得水稻雜交停留在實驗室階段,未能完成雜交水稻的產業化。中國湖南的農學家袁隆平在此基礎上成功地尋找到了合適的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並突破了日本人無法實現的雜交水稻育種技術,完成了雜交水稻研究工作的最後一步,選育出了第一個得到大面積應用的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並1981年榮獲中國第一個國家發明特等獎。袁隆平還被國際科學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最後那段話是什麼意思呢?1.袁隆平實現了國際水稻雜交界沒有做到,並且是最重要的一步:將水稻雜交理論完善並得以實現,證明了雜交水稻這一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2.“雜交水稻之父”是國際科學界的稱呼。在科學界,將一個理論實現並得到有效驗證的人,永遠要比理論的提出者獲得的讚譽高是很正常的事情。設想誰都能提,但實現不是誰都能實現的。3.我們高中生物老師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袁隆平先生更像是當代的孟德爾,他去做了一件很多人無法堅持並放棄了的事業,並將它得以實現。(大致意思)我們來看看袁隆平先生的科研生平:1960年30歲的袁隆平根據一些報道瞭解到雜交高粱、雜交玉米、無籽西瓜等,都已廣泛應用於中國外生產中。開始進行水稻的有性雜交試驗。7月,在安江農校實習農場早稻田中,發現“鶴立雞群”的特異稻株。1961年春天,他把這株變異株的種子播到創業試驗田裡,結果證明了1960年發現的那個“鶴立雞群”的植株,是“天然雜交稻”。他當時是一個安江民校的教師,但面對當時嚴重饑荒,他立志用農業科學技術擊敗飢餓威脅,從事水稻雄性不育試驗。1964年開始,在中國首創水稻雄性不育研究。7月5日,在安江農校實習農場的洞庭早秈稻田中,找到一株奇異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這是中國首次發現。經人工授粉,結出了數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種子。1965年7月,又在安江農校附近稻田的南特號、早粳4號、勝利秈等品種中,逐穗檢查14000多個稻穗,連同上年發現的不育株,共計找到6株。經過連續兩年春播與翻秋,共有4株繁殖了1~2代。在1964年到1965年兩年的水稻開花季節裡,他與科研小組在稻田進行雜交育種試驗。後在稻田裡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經過兩個春秋的觀察試驗,對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較豐富的認識,根據所積累的科學資料,在大學畢業工作12年左右的他,發表在1966年第17卷第4期《科學通報》上。1966年2月28日,發表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國科學院主編的《科學通報》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5月,國家科委九局局長趙石英同志,獲悉袁隆平發表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後,引起高度重視,以科委九局名義致函湖南省科委與安江農校,支援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動,指出這項研究的意義重大,如果成功,將使水稻大幅度增產。 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袁隆平遭受衝擊,水稻雄性不育試驗被迫中斷。1970年11月23日,在袁隆平關於“把雜交育種材料親緣關係儘量拉大,用一種遠緣的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雜交”的構想指導下,助手李必湖和馮克珊在海南島南紅農場找到“野敗”,為秈型雜交稻三系配套打開了突破口。1972年3月,國家科委把雜交稻列為中國重點科研專案,組織中國協作攻關。袁隆平將“野敗”材料分發到中國10多個省、市的30多個科研單位,用了上千個品種與“野敗”進行了上萬個測交和回交轉育的試驗,擴大了選擇機率,加快了三系配套程序。1972年,袁隆平選育成了中國第一個應用於生產的不育系二九南1號。1973年,協作組透過測交找到了恢復系,攻克了“三系”配套難關。10月,袁隆平在蘇州召開的水稻科研會議上發表了《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的論文,正式宣告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已經配套。1974年,袁隆平育成了中國第一個強優勢雜交組合“南優2號”。在安江農校試種,667平方米產量628公斤。翌年作晚稻栽培1.33公頃,667平方米產量511公斤。攻克了“優勢關”。1975年又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援下,獲大面積制種成功,為次年大面積推廣作好了種子準備,使該項研究成果進入大面積推廣階段。1977年,袁隆平發表了《雜交水稻培育的實踐和理論》與《雜交水稻制種與高產的關鍵技術》兩篇重要論文。1979年4月,首次出國出席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召開的科研會議,會上宣讀他用英文寫的《中國雜交水稻育種》的論文並即席答辯,與會者一致公認中國雜交水稻研究處於領先地位。1980年5月,袁隆平應美國邀請赴美進行雜交稻制種技術指導。9月,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國際水稻研究所共同在湖南省農業科學院舉辦雜交稻技術國際培訓班,袁隆平作為主講人給來自10多個國家的專家講授雜交水稻方面的主要課程。翌年9月,又連續舉辦第二期。10月,赴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進行技術指導與合以上是幾個重要的時間節點 我先引用到這裡,因為這是很多知乎er們爭論的一個重要的關節點。我先講幾個人:李必湖,袁隆平的學生兼助手。馮克珊,袁隆平的助手。1963年中專畢業的馮克珊是原廣東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南紅良種繁育場(現在的三亞市南紅農場)農業技術員,1970年7月中旬,袁隆平來到農場搞研究,馮克珊負責配合並向他學習。 這兩位發現了關鍵的“野敗”品種,但是對於一直在尋找這個品種的袁隆平而言,並沒有說是自己發現的,我覺得這一點上比起現代的很多老師都有師德。~很多人說這一發現不能歸功於袁隆平,但是各位不要忘了重要的一點,如果沒有袁隆平的指導和應用,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要找的是怎樣一株植物。並且當時他們倆的身份只是袁隆平的助手,是否擁有獨立研究的能力尚不可知,不過我看到了馮克珊這樣評價袁隆平:30多年過去,馮克珊提起袁隆平話語中仍充滿感激:“第一次見到他,感覺他像個農民,覺得他樸實、勤奮、善於學習。白天和我們一起下地田間勞動,給新同志上技術、理論課,並在地裡收把手教大家。晚上回來,他還堅持自學英語。沒有袁老師,就沒雜交稻。無論是同行,還是農民等其他人,這麼多年只要提起袁老師,大家都都很感激他。我們那裡的農民經常說‘吃飯就是雜交稻,雜交稻就是袁老師’……他很平凡,很親切,說是最尊敬的良師益友一點不過分!我們可以知道當時那個年代,能夠擁有袁隆平一樣對水稻認識的人是少數,更不用說可以分別什麼是正常水稻什麼是“野敗”。並且這裡很多人說袁隆平是靠著翻譯國外文獻來解決問題的,其實不然。那個年代先不說能拿到的相關領域的文獻能有多少,畢竟不像現在這麼資訊發達,就假設袁隆平可以看到全部的外國文獻,可是在雜交水稻這一塊“無論是Henry Beachell還是新城長友,其方案都存在著某些缺陷,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推廣,使得水稻雜交停留在實驗室階段,未能完成雜交水稻的產業化” 也就意味著在這一領域仍存在很多的空白,並且沒有實際操作的指導可以參考。這也就是為什麼後來不斷有國家邀請袁隆平出國指導,其中還包括美國。如果袁隆平靠著翻譯檔案來做學術,是不會獲得國際上的肯定的。在1980年的時候出現了一個人物,這個人物的出現被很多知乎人用來嘲諷袁隆平先生的成果,而殊不知,此人也是在袁隆平先生的成果之下得以進一步的發展。謝華安,1941年生於閩西地區。1972年冬,他從五七幹校被調入福建三明農科所工作。當時,正逢雜交水稻協作攻關組從全國十幾個省市自治區抽調農業科技工作者,他幸運地作為福建省協作組成員被派往海南,開始了育種生涯。根據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三系配套”理論,1980年冬,謝華安培育出恢復系“明恢63”。第二年,“明恢63”和不育系“珍汕97A”雜交,培育出“汕優63”。“汕優63”成為雜交稻中的明星,謝華安的人生軌跡就此發生鉅變。謝華安的受教育程度是相對較低的,由於這個缺陷也多次被拒絕在院士之外。並且在他正式科研之前,袁隆平已經將“三系”理論完善,並得到了成果。1972年3月,國家科委把雜交稻列為中國重點科研專案,組織中國協作攻關。袁隆平將“野敗”材料分發到中國10多個省、市的30多個科研單位,用了上千個品種與“野敗”進行了上萬個測交和回交轉育的試驗,擴大了選擇機率,加快了三系配套程序。並且得益於袁隆平先生的上述舉措,讓“野敗”材料可以在眾多科研單位中應用,才得以讓謝華安能獲得有效的“野敗”品種和完整的理論體系,得以完成自己的研究。來自江西的水稻育種專家鄔孝忠,非常欣賞這位同行後輩的鑽研精神,毫不吝嗇地從自己的育種田裡拔下一些稻苗給他進行育種試驗。謝華安回福建前夕,他又從保管瓶中取出自己選育多年的15粒母本不育系種子相贈。這在中國雜交水稻育種科研尚處於摸索階段、育種材料相當匱乏之時,不啻是天大的寶貝,讓一無所有的謝華安欣喜欲狂。他把其中的8粒種子分給福建同行,將剩下的7粒播在花盆裡,一粒一盆,放在鐵絲網內,細心呵護。就是這7粒種子,讓他發現了雜交水稻良種組合的途徑,為日後培育一系列良種打下了基礎。水稻育種專家鄔孝忠當時並沒有袁隆平先生的成就大,我想當時的袁隆平先生對於謝華安而言,無異於相當於行業的領軍人物,內心也是多有崇拜的。因為當年的袁隆平先生的理論成果和經驗是在指導全國的雜交水稻的研究,為中國的雜交水稻開啟的局面和創造了條件,從而才能使得後來不斷湧現出如李必湖、謝華安一類的人物研究出來無數優良品種。
回覆列表
華人善於蓋棺定論,現代社會已經過時了,袁老一生研究水稻,哪怕是一畝地多了一斤,他也是偉大的貢獻。我們都不能忘記他老人家。
讓我最服氣的是科學家一般都在辦公室裡,他卻在田間地頭裡。
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