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小孩3歲9個月了,明顯感覺不好教也不不好管了,現在很多事情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別的不聽,動不動就哭鬧;她最喜歡她爺爺,比較將就她,每次很氣人的時候她爺爺都要來護著,再加上小傢伙本身體質也偏弱,家裡人也怕弄感冒啊那些問題,所以她的壞脾氣也別是涉及品性的問題遲遲沒有根治。在此求教各位過來人好的建議,謝謝
14
回覆列表
  • 1 # 紫菱zhiling

    一般3歲左右的孩子開始有獨立的願望,並萌生自我意識,對父母的管束會產生反感,另外孩子情況看需要排除心理因素,是否孩子需求得不到滿足,採取的哭鬧,發脾氣等。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不要逗惹,訓斥,而應當勸導,及時注意力轉移減輕哭鬧,孩子合理需求需要家長及時滿足,如當時不能滿足孩子,家長也應許下諾言,並切實履行,使孩子信賴父母。

  • 2 # 劉路66

    你這個叛逆期過早了吧,這個時候孩子最乖,最聽話的時候。懂事到能讓人感動的想哭。把時間換一下,還有可能,九歲三個月開始叛逆。

  • 3 # 閱讀人心

    1.冷靜對待

    2.溝通交流

    3.承擔後果

    4給予孩子選擇的機會

    5.保持連貫性

  • 4 # 玫迷夢妮妮

    好好說,好好講道理,其實孩子還是能聽懂的。

    家長的態度很重要。我家老大跟你家差不多大,他無理取鬧的時候我要是心情不好就會罵他,他就會跟我槓,我要是心情好了,我跟他耐心的好好說,他就會好好的按我說的做。所以做父母的不容易啊,不能有脾氣,你就說我們難不難啦!

    家裡有長輩的必須要統一戰線,要不然會適得其反。

  • 5 # 皮皮媽育學園

    3歲9個月的孩子大機率來講,已經度過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了。而且根據題主的敘述,小姑娘也不像是叛逆期,更像是之前的習慣、性格沒引導好,所以到了更有主見的3歲9個月時,孩子之前養成的壞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等,就更明顯的表現了出來,且顯而易見的給大人帶來了困擾。坦白講,孩子出現這個問題,家長要承擔很大的責任,不過察覺是改變的開始,題主能主動的想辦法尋求改變,還是非常值得稱讚的。下面為你詳細解析:

    第一、為什麼3歲9個月的孩子會“以自我為中心”,不聽話,也不服管?

    1、在孩子更小的時候,家長忽略了對寶寶習慣、性格的培養。

    從題主的複述中,很明顯能感受到,孩子並不是突然變的不聽話、愛哭、以自我為中心的,此時的性格展現其實是長期積累、養成的結果。只是孩子更小的時候,即使做出一些不懂事的舉動,破壞力也很小,很多家長往往都一笑了之,覺得我的孩子好可愛,任其發展。

    2、孩子感受到的家庭教育理念不一致。

    題主所描述的,孩子一哭就找爺爺,爺爺會護著她,將就她。這個問題是很嚴重的,孩子小,分辨是非的能力很弱,她會本能的選擇讓自己更舒服的那個人,而不是對自己長遠發展更好的那個人。何況,當老人明確表示出,對你教育孩子的反對時,無論你情願還是不情願,你原本打算好的教育力度也會打折扣。

    3、孩子進入幼兒園後,可能品嚐到了更多的挫敗感。

    幼兒園是孩子經歷第一個小社會,無論這個環境在成人的眼中有多麼單純,對孩子來講,都是生活方式的一個重大改變。進入幼兒園後,需要孩子能遵守基本的紀律,配合老師簡單的指令,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需要排隊做遊戲,大家一起分享玩具,老師講話的時候不能跑來跑去,要安靜的認真的聽;再比如:孩子最好能自己吃飯、會自己上廁所等。

    在和小朋友的對比當中,孩子很容易發現自己的“不會”與“落後”,而且幼兒園老師也是普通人,她們也天然的更喜歡乖巧、懂配合、不讓老師過多費心的學生。

    4、孩子沒有學會正確的情緒表達方式。

    第二、此時,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應該堅持什麼原則?

    1、系統的家庭教育,越早開始越好。

    此時,無論家長感覺到,糾正孩子的性格和習慣有多麼困難,都絕不能放棄。因為,孩子都是越小越好教,而今天,相比於今後的無論哪一天,都是孩子最小的一天;是你糾正孩子時所需付出努力最少的一天;也是能讓孩子獲益最大的一天。

    2、保持所有家人,教育理念的統一。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孩子爸媽可以將溺愛孩子的後果一條條掰開了,揉碎了講給老人聽,老人一般都可以理解,要把老人拉到和你一樣的戰壕裡。若老人實在心疼孫輩,不忍心看到孫輩不開心,可以請老人暫時離開一段。孩子的教育拖不得,當老人再次回來,對孫輩的變好眼見為實時,老人會主動向你的行為語言靠攏。

    3、教育孩子的過程,要堅定,但不要責罵。

    任何習慣的改變都需要一個過程,會有反覆,也會有反抗,這些都是正常的。家長應做到更耐心、更寬容,立場要堅定,但是一定不要責罵孩子。要明確的告訴孩子:“你很愛她、你跟她在一起。”

    第三、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具體應該怎麼做?

    1、給孩子立規矩。

    3歲多的孩子,早已能聽懂大人的指令了。請用清晰明確的語言,讓孩子明白,到底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用行動讓孩子明白,哭永遠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哭也達不到目的,不能做的事情,就是不能做。

    2、幫助孩子能力的養成。

    包括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閱讀習慣,幫助孩子學會基本的人際交往能力、一定的抗挫折能力,幫助孩子養成成長型的思維方式等。如果你不知道到底教到哪種程度合適,就走出去觀察其他的,讓你喜歡的小朋友;也可以跟幼兒園老師溝通,老師一般都很歡迎家長主動配合教育。

    3、幫助孩子認知多種情緒,學會正確的情緒表達方式。

    這一條我之所以單獨放出來說,是因為很多孩子在家長的影響下,認為哭、難過、傷心、失落等,這些負面的情緒都是不好的,是有羞恥感的,好像只有高興才是正常的,被認可的。

    可是孩子也是人,是人都有積極的情緒,也有消極的情緒。作為家長,我們怎麼能只允許孩子笑,不允許孩子哭呢?試想一下,若有一個孩子從來不知道負面情緒為何物,那他還能真正體會到快樂、幸福這些美好的情緒和感受嗎?相信我,那絕不是你真正願意接受的事情。

    所以情緒本無對錯之分,家長應該幫助孩子認識人類的各種各樣的情緒,讓孩子明確的知道,這些情緒都是正常的,正確的,是每個人都可能有的。當然,光教到這裡肯定不夠,你還得告訴孩子,怎麼正確的表達和發洩情緒。比如,孩子不高興了,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憤怒的小鳥,但是不能打人、不能胡亂扔東西。

    4、多陪伴孩子,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3歲多的孩子,日常生活還是以玩具、遊戲為主的,請家長多抽出些時間,放下手機,關了電視,全身心的陪著孩子一起玩。在玩的過程中,發現孩子的問題,並儘量以孩子的視角解讀問題,給以恰當的引導和幫助。很多時候,孩子能感覺到某件事讓自己很不爽,但是到底為什麼不爽,怎麼來改變這種不爽,可能就超出孩子的能力範圍了。

    同時,家長用成人的思維,能幫助孩子開發出更多的、有趣的、有益的遊戲方式,當孩子的精力和時間,都被有意思、也有意義的事情佔據時,她(他)還能有餘力去“無理取鬧”嗎?

    5、家長也要適當的示弱。

    在孩子面前,家長也要適當的示弱。比如:我拎的東西好重哦,你看,媽媽的手都勒出印子了,你能幫媽媽呼呼,再幫媽媽拿一些東西嗎?拿你最喜歡吃的胡蘿蔔好不好?再比如:在給孩子講她很熟悉的故事時,講到某個關鍵情節時,可以告訴孩子,你忘了接下來該怎麼講了,讓孩子幫幫你。

    總之,我們沒必要在孩子面前,扮演完美的父母,讓孩子看到父母也會犯錯、也會失敗,有利於孩子更坦然的接受自己的犯錯和失敗;適當的給孩子撒撒嬌,讓孩子力所能力幫幫你,更有利於孩子學會共情和心疼父母,理解別人的情緒和感受。

    結尾: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只有家長負責了,對孩子的教育做到位了,孩子才可能成長的好。若家長想在教育上偷懶,妄想把孩子的教育問題全部推給學校、或老師,那孩子很可能會用他(她)成長、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給你當頭棒喝。

  • 6 # IF枕邊育兒

    3歲左右的寶寶,已有了清晰的自我意識,能清楚表達自我的好惡,但對於事物判斷較多地處於模糊狀態,更多的時候是根據“自我興趣”來確認事物的“好或不好”。往往父母覺得好的事物,也跟孩子解釋了好的原因,結果孩子還是“不、不行、不要”來回應,有時候父母就會想,這孩子怎麼越來越不聽話了。其實這是孩子人生中的叛逆期,對於孩子的“不”,父母不要覺得受傷或挫敗感,透過適當引導,有助於孩子的成長。

    孩子為什麼叛逆,原因是什麼?

    1)、求知慾得不到滿足。3歲左右的寶寶正處於好奇心強、探索心理較旺盛的時段,以及他們的肢體功能的靈活性也越來越強,在生活中,他們喜歡這爬爬、那碰碰、這裡敲敲、那裡打打,彰顯著他們“我也能幹”的自豪感和旺盛的精力,往往讓家長苦不堪言,輕則怒罵,重則體罰,久而久之,產生一種叛逆心理。

    2)、得不到尊重。別看孩子年齡小,也是有自尊的,在他的認知世界裡,他的意願是對的,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但在父母眼裡,又覺得孩子小,這不行,那不對,沒完沒了的嘮叨或指責,強迫孩子遵循自己的想法,這也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3)、萬般寵愛。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也是無條件的,有些父母往往出現毫無原則的遷就寶寶,或者認為一些小錯誤無傷大雅,認為這就是對寶寶的好,對他的愛,殊不知,這容易讓他不明是非,等真正犯錯再指責,他心裡就會不適應而有逆反心理。

    4)、安全感缺失。家長可能是工作忙或者其它原因,無法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也可能認為只要物質上的滿足就可以了。但這些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會因為情感上得不到足夠的父母之愛,造成安全感缺失,就透過“就跟你對著幹”的逆反心理,來引起爸媽們的關注。

    小孩3歲9個月了,叛逆期如何教育?

    過去的人們都認為,孩子這麼小愛叛逆,長大就好了。俗話說的好:“三歲見老。”三歲左右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在孩子的叛逆期,這樣做也許能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首先,要滿足他的好奇心。在孩子探索世界過程中,父母要做的是,保證孩子安全前提下,可採取鼓勵、任其發揮的態度,不僅可以鍛鍊孩子探索世界無所畏懼的精神,輕鬆的學習環境更能促進他們的創造力、想象力的充分發揮。

    其次,經常進行有效的溝通。3歲多的孩子已能聽懂得很多道理,當他出現與父母意見不統一時,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意見,根據她的合理要求給予鼓勵和支援,或者父母可透過解釋,孩子錯的原因以及講道理,跟他進行溝通。不僅讓她少犯錯誤,還可以增進親子關係。

    Tips:與孩子溝透過程中,父母以平等的姿態,溫和的語氣來獲得孩子的信任感,促進溝通的順利進行。

    最後,面對任性寶寶,學會冷處理。對於達不到目的就撒潑打滾的寶寶,父母可採取冷處理;或者把他帶到安靜的地方,些愛透過大哭大鬧來達到無理目的的寶寶,父母應該採取適當的冷處理。

    二寶有時候也會這樣,有次他哭鬧著要我抱著上樓,事實上他並不是真的累了,只是看到哥哥被抱著(哥哥腿受傷了)。然後我就安靜的看著他,跟他說媽媽抱著哥哥,哥哥受傷了,沒有辦法再抱著你了。二寶含著眼淚看著我,沒有吱聲,但幾分鐘後,二寶就已經開始自己爬樓梯了,一直到六樓,兩歲的他沒喊我抱抱。

    在最後的最後,希望父母多陪伴孩子。孩子的成長當中,最想得到的擁抱是父母的擁抱;最想聽到的聲音是父母的聲音;最想要的陪伴就是父母的陪伴,哪怕每天15分鐘的快樂親子互動,對孩子來說,在他的成長路上畫上了一筆幸福的色彩。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寶寶模仿潛力是驚人的,要想孩子文明、講道理、溫和,懂禮貌,父母首先也是這樣的人,同時多給孩子一點尊重、理解、陪伴。

    總之,孩子三歲多進入叛逆期並不是很好管教,更需要父母的幫助嗎,陪他順利度過叛逆期,這樣才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和完善人格的形成。你家孩子3歲多很叛逆嗎?你是怎麼做的呢?

  • 7 # 美妞酷寶兒

    小孩3歲9個月了,叛逆期如何教育?

    當很多人初看這個問題的時候會想三歲多有什麼叛逆期,不都是十幾歲才叛逆嗎?其實不是。

    人的一生會有三次叛逆期,第一次在兩歲到三歲之間,第二次在七歲到九歲之間,第三次就是另很多家長頭疼的青春期叛逆也就是12到15歲之間。

    今天主要說一下兩歲到三歲之間的叛逆,這個期間寶寶會從一個小乖乖變成一個小調皮,凡事總愛加一個不字,現在這個世界在他的意識裡就是他的,他需要什麼東西,想要什麼東西,就會直接去拿,不給,接下來就是哭鬧。這個時候需要家長做正確的引導,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這是有益的一面。

    題主所說小孩3歲9個月了,明顯感覺不好教也不不好管了,現在很多事情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別的不聽,動不動就哭鬧。這個並非叛逆期,更多是孩子在生活中並沒有形成一個正確的觀念。

    孩子小但是你跟他講道理他也是能聽懂,但是我們在生活中常見或者常聽的一句話是“他還是個孩子”,不知是安慰自己,還是推諉責任。

    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應該幫助他樹立一個正確的積極的榜樣,這樣才會有利於他的成長。當他不知道對與錯的時候,告訴他這件事情的對與錯,應該怎樣做。

    所以我覺得題主所說,並非孩子叛逆,而是孩子在生活中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你不聽我的,便是錯。我表達對抗的方式就是哭鬧(反思自己有沒有在他的哭鬧中妥協,讓他誤認為哭鬧就是解決問題的方式)

    再來說題主所說的第二點:孩子最喜歡她的爺爺, 比較將就她,每次很氣人的時候她爺爺都要來護著。

    這個問題大概每個家庭都有遇到過,我們知道孩子的天性是找自認為安全的地方,而不分對錯。孩子犯錯,父母一吵他,他就跑爺爺奶奶那裡,爺爺奶奶不吵他,還給買吃的玩的。

    很多老人的想法沒有錯,疼孩子,不忍心。但是對孩子長遠發展是不利的,從小不知何為錯,長大之後就更加看管不住。

    所以在這件事情上我的建議是和老人好好溝通,疼孩子沒錯,但是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不要袒護,對與錯就是沒有道理可言。

  • 8 # 楊楊爸親子驛站

    01父母要知道的事情:孩子叛逆,是成長的表現

    孩子處於叛逆期,無疑讓家長頭疼不已,有點過份的以自我為中心,而且總是認為自己的力量很強大,對父母說的什麼都說不,偏要返著來,好像不反著父母來,就是他自己似的。

    面對孩子的種種叛逆表現,其實是正是孩子成長過程的現象而矣,家長只是擔心這擔心那,而產生無謂的焦慮情緒。

    伴隨著叛逆的,是孩子獨立意識的形成,獨立思考問題能力的發展、尋找解決辦法的思考,並急於證明自己是有能力做事的,而擺脫父母的管束的願望,越來越強,他也希望透過反著父母的意願,可能會有什麼結果。

    孩子之所叛逆,正是因為他還不瞭解他要乾的事情,有什麼結果,會產生什麼後果。

    所以父母要理解孩子的行為。

    而對於老人袒護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教養孩子,當然,要付出更多的辛苦,孩子的吃喝拉撒都得自己操心。實在沒那精力的話,跟老人講清楚,他們可以疼愛孩子,但要有是非對錯的界限,不能因為孩子小,就沒有是非觀,這是原則問題,必須說明白。

    如果老人說你小題大作,那就小題大作,要不然永遠沒有能力,也沒有可能解決這個問題。

    02正確引導孩子,幫他托住選擇的結果

    家長知道了自己的焦慮情緒後,懂得了孩子的成長需求,那接下來要做的,不是在保證安全的情況,就讓他說不,他想做什麼,就讓他去做好了。

    不要因為可能會弄髒衣服不讓孩子去玩水玩泥巴,也不要因為會餓肚子強近他吃飯,只要讓他體會到,他的行為,給媽媽或別人帶來了痛苦或不便,與孩子請清楚,產生共情,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有所認識,他也就會慢慢的聽你的話了。

    如果孩子做錯了事,不要責罵,打罰,那隻會讓孩子記住你打他,而不會讓孩子對所做的事情,有所反省、感悟或學習經驗。

    面對叛逆期的孩子,父母的焦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只有多讓孩子去探索,去思考,去試錯,去體驗成果,去承擔後果,進入社會後,才有能力去承受各種壓力,解決各種問題,肩扛更多責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講一條蟲子和大樹的故事它們之間會發生怎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