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花鹹魚

    殷墟甲骨文之前,應該還存在一種以大象骨頭為載體的骨紋,甚至殷墟發掘的甲骨文說不定也有象骨文,而不是通常所說的牛骨為載體,古代醫生稱這種為龍骨,如果是牛骨或龜甲沒理由識別不了,牛骨能治什麼病呢,而大象骨入藥是治腹疾上品。這能解釋夏朝荊州,楊州常見的大象,為何在河南商代遺址中找不到屬於貢品的象牙,因為大象在商代莫明的滅絕了,在古代農耕社會,象這樣大量的象骨,就地取材,節約資源,成為文字的載體,根本不用考慮竹簡,絲帛之類。到目前為止,唯有廣漢三星堆發掘大量碩大的象牙,這印證了《禹貢》記載荊州,楊州向夏朝中央進貢象牙的事實。同時表明夏朝的得名,就是大禹治水之後,赤縣神州的氣候,常年處於炎炎火燎的夏曰,夏朝末期因"三晝夜不見日光"滅亡後,商代早期又變成周年高寒氣候,這時期黃河還不叫黃河,因為夏代這種熱帶雨林氣候植被應該是非常好的,但是高寒氣候使植物大量枯萎滅絕,陝北黃土高原開始水土不保,河水變黃,大象犀牛等不耐高寒的稀有動物也滅絕了。所以商代幾度遷都,早期是避高寒,中期才是避黃河水患,沒精力發展農耕,更不可能去搞什麼甲骨文。甲骨文是荊夷北上的殷人的產物,時間在盤庚之後。商與殷是兩個不同的朝代,中間有儒家不可告人的斷代史。因為到孔子時代,《詩經》記載岐山周人的祖居地,稻穀已可以一年兩熟,呈現春秋分明的跡象,表明從堯帝后羿射十曰起至西周千餘年間冰火兩重天的氣候現象結束了,值得大書特書,所以上古人撰著歷史,包括魯國編年史,取名春秋,不言冬夏,只因夏商不堪回首,怪力亂神之事不敢言,神鬼只能敬而遠之。

  • 2 # 北大爐爐

    甲骨文,又稱為甲骨卜辭,顧名思義,是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發現於河南殷墟,算是中國早期比較成熟的文字了,那麼這些文字一開始就變得如此成熟?人們對於文字的書寫就如此流暢了嗎?顯然不是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因果關係的,並不是突發事件,那麼我們認為甲骨文之前的一些叫“刻劃符號”或者“刻畫符號”的東西,應該都可以稱得上是甲骨文以前的文字。

    關於刻劃符號與刻畫符號的區別,大致上前者可能更像文字,而後者更像是圖畫。但是不論是哪種,均是當時人們表達自己思想的一種產物,下面我們統稱為刻劃符號。

    目前,根據已有的考古發現,在新石器時代全國各地均發現有刻劃符號。比如在黃河中上游地區的老官臺文化、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黃河下游的大汶口、良渚文化,長江中游的大溪文化以及長江下游的崧澤文化、良渚文化,還包括北方地區的小河沿文化等,在這些文化中均發現有刻劃符號。這些符號大體上分為兩大類:一、以幾何形符號為主;二、以象形符號為主。這些符號可能代表的是個人或氏族形象,也有一些可能是用以“記事”,以下介紹一些刻劃符號:

    洪山廟遺址鄭州大師姑遺址

    以上兩幅圖均呈現出手形,其表達的含義是什麼,我們現在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地是這是人們對現有事物地認知,並將其用這樣地形式記錄下來。

    太陽符號

    這種太陽形的符號,在賈湖遺址、大河村遺址、蚌埠雙墩遺址均有發現,可能是當時人們覺得太陽帶來了光明和溫暖,因此將其刻劃下來,做以記錄。

    幾何形

    這種刻劃符號,在半山、馬廠型別中均有發現,由一個圓和一條直線構成,可能有比較特殊地意義。

    樹葉形

    以上地這種符號,在姜寨遺址有發現,有一些象形字的意思,像是一片樹葉,這個刻劃符號可能就是用來表示樹葉。

    當然,在史前發現很多其他的刻劃符號,就不一一解釋了,我也解釋不太清楚,畢竟我們不是那個時候的人類,但是不得不說,在甲骨文之前應該是有文字的。當然,現在有學者認為這些不能算是文字,但我認為也是記事的符號,即使算不上成熟的文字,應該也是文字的雛形。以下,再放一些刻劃文字的圖片,用以參考:

    仰韶文化刻劃符號

    大溪文化刻劃符號

  • 3 # 無風即風

    必須要首先理清一個邏輯:

    什麼才是“文字”?

    按照語言學家的定位,語言有四個發展過程:

    1、結繩記事

    ✔這個都懂,就是記數記賬或者記號

    2、圖形文字/符號

    ✔簡單理解就是:首次嘗試用手畫出來的文字

    3、語段文字

    ✔具有人們日常語言溝通的性質、具有表述能力、從具備一定數量的“圖形文字/符號”裡發展而來的、“大量約定成俗”的文字。

    再重複一次:具有人們日常語言溝通的性質、具有表述能力、從具備一定數量的“圖形文字/符號”裡發展而來的、“大量約定成俗”的文字。

    4、成熟文字

    ✔名詞、動詞、形容詞、語法、句式都有了

    按照這個邏輯來看,好像只有「成熟文字」才可以稱之為「文字」。

    這對嗎?

    看看比我們更加了解上古時代的古代人怎麼個看法:

    《易經·繫辭下》:“上古結細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結繩而「治」”——治,這個字的造字本義原本是專門為“治水”之義。後來因為“治國先治水”的理念,演變成“治理、治國”。

    你看,人家古人可沒有今天的專家這樣文縐縐的去區分哪些是“文字”,哪些不是“文字”——結繩記事都可以是「治國/治理」。

    這話怎麼理解?知道嗎?

    說結繩記事也是“文字”你可能不服,但是你該不會否認結繩除了記數、記賬之外還有“記號”吧?

    若“記號”都沒有表述與記事功能那要什麼才有?

    魯迅先生在研究中國古文字時就說過一件他自己的親身經歷,他說他“小時候在鄉下,鄉里的老頭老太太目不識丁或是因為年老記憶退化,總之,比如明天有比較重要的事要做的時候,就在衣服上打個結,這樣第二天醒來看到就會想起來了”(大意)。

    這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圖形記事就是擺明是「記事」——就是有表述能力的、有溝通作用的。

    在彩陶上劃條魚你說它只是圖畫,OK。

    假如不但有魚,還有人了?

    會不會是有魚的就是拿來放魚的,有人的就是人使用的?

    事實就是這樣,大量此類的例子,比如距今7000多年前的湖南高廟遺址的陶盤上,有些畫有人在船上舉手祭天的圖案。

    專家說“這只是畫畫而已”——這有說服力嗎???

    顯然,他們是高廟人祭河神的專用禮器才對。

    毫無疑問:

    所謂“文字”只有“成熟文字”與“不成熟文字”之分,而不存在“有沒有記事功能”的區分。

    人類天生就會說話,不存在不會記事!

    正確的邏輯是:

    成熟文字對比語段文字就是“文字”。

    語段文字對比圖形記事就是“文字”。

    圖形記事對比結繩記事就是“文字”。

    結繩記事對比完全的口述也是“文字”。

    “越級”對比,比如結繩記事與語段文字對比,這根本就是“偽科學”的邏輯——甲骨文和秦漢隸書比較試一下?

    人人能寫秦漢隸書,但幾個人能寫甲骨文?

    然後:甲骨文也不是“文字”,是這邏輯嗎?

    甲骨文豈能不是“文字”????

    《說文解字·序》:“黃帝之史倉頡初造「書契」,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謂之「字」,著於竹帛謂之《書》”。

    中國的史書完整的記錄了中國文字的發展過程。

    契:刻寫,刻劃,從木。

    象形:就是圖形記事。

    文:就是成篇、成章。

    字:命名——給這些約定成俗的文字定名稱。

    《書》:特指竹簡與絲帛。

    甲骨文之前的所有遺址都幾乎有專家口中的所謂“符號”出土,只是大多數都不能釋讀通讀而已。

    但是,它們就是遺址古人的文字。

    有人類誕生就有文字。

    不存在無意識的所謂“符號”。

  • 4 # 小漢字見大歷史

    這個問題是什麼意思呢?我看到其他的答主答成了「甲骨文以前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文字」?關鍵問題是目前還沒有發現甲骨文以前成熟文字,只能說發現了一些少量不成體系的契刻符號。我從題目的字面意思,只能理解為:「甲骨文中還有那些沒有釋讀且鮮為人知的文字?」

    應該說這種問題以前回答過:

    甲骨文單字大概有4000-5000字(不包括重文),釋讀出大約三分之一,三分之二沒有釋讀。

    沒有釋讀的甲骨文大多數屬於專有名詞:地名、人名、方國名等等,不認識這些字,對我們對我們通讀卜辭的影響不怎麼大。

    所以,這將近三分之二的甲骨文都可以說是「不為人知」的文字,那麼,我就說幾個我認為非常有意思的甲骨文講一下,大部分是沒有釋讀出來的,也選一兩個已經釋讀出來的。

    ------------------------------------------------

    會意不明的動物相關字

    這兩隻憂鬱的臺灣烏龜,一個被人打,一個被人騎:

    岸邊有兩隻老虎:

    耳朵裡有兩條蟲子,表達什麼意思?

    這個字出自《合集1821》,是對占卜辭,疑似是一個人名。

    還有一個「雙頭獸」,釋為「彩虹」的虹,怎麼講呢?因為中國古代的傳說中,彩虹就是一種叫做螮蝀的怪獸:

    《說文》:「虹,螮蝀也。狀似蟲。從蟲,工聲。

    ----------------------------------------------------------

    從「女」之人名字的殷商的諸婦

    《說文》釋「男」從「田」從「力」,曰:「男子致力於田」,但甲骨文中也有「女人」持「力」的字形,也表示人名:

    「力、耒、犁」同源字,「力」像木製耕犁之形:

    甲骨文中很大一部分從女的字,都是人名專有名詞,前面大多數帶一個「帚」字,也即「婦」的初文:

    從女從帚的「婦」字,甲骨文僅見一例。

    這種從女人名,且稱「婦X」的女性,身份地位都很高,都是商王和王室有密切關係,有的是政治聯姻,女右半部分的偏旁,有些字可能表示女人孃家方國。在殷商史的研究中稱為「殷商諸婦」。

    比如我們熟悉「婦好」,就是我們熟知的「殷商諸婦」之一。

    「婦好」的「好」字,跟今天的「好」字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婦好是殷商時代「子姓」方國的之女,相當「公主」級別。

    武丁的另一個妻子叫「婦(女井)」,被認為是「井方」的女子。「井方」是現在的那個地方,學界意見不一,有種說法是今天河北邢臺。

    甲骨文中也有從「女」從「周」的(女周)字,學者猜測可能是當時殷周兩國聯姻。

    考一下諸位,下面這個字釋讀出來了,全字像女人突出大眼之形,你認為是個什麼字?

    ------------------------------------------------

    武器相關的字

    持斧砍奚,奚表示被捆綁的俘虜:

    還有各種會意不明的怪字:

    ---------------------------------

    還有一些合文,也就是像「日進斗金」這樣的字,有些已經釋讀,有些意思還不是很明白:

    商王名字合文:

    我們從甲骨文中發現了商王譜系,跟《史記·殷本紀》差別不大,這給了我們信古的信心:

    上文說道的「殷商的諸婦:婦X」,在後世商王的周祭卜辭中,一般稱為「妣X」:

    比如婦好的兒子輩商王祖甲祭祀她,稱她為「妣辛」:

    這些合文我沒有考證,也就不隨便下判斷,我猜測可能是殷商時代的一些熟語類的專有名詞:

    「官職」合文:這個官職叫嗇夫,是一種管農業官職,一直到秦漢都有,睡虎地秦簡這個官職經常出現:

    數字合文:

    -------------------------------------------

    ok,言長紙短,到此為主,暫時就說這麼多。

    可以發現,沒有釋讀的甲骨文,都是奇形怪狀,讓人摸不著頭腦。

    想釋讀這些文字,要非常熟悉商代人生活的細節,語言、習俗等等,但除非有時光機器,否則我們永遠也不能做到。而《尚書》《詩經》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與商代有關,而且是周代殷商遺民的集結。

    我想這就是研究古文字的魅力之所在,憑著文獻和文物上細節進行推理,像破案一樣尋找蛛絲馬跡。

  • 5 # 千年蘭亭

    甲骨文於1898年發現於商代後期王都的遺址一一殷墟,即今河南安陽西北小屯村。

    大約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遷都於殷,此後直到公元前11世紀商紂亡,殷墟一直是其國都。

    甲骨文是其占卜記錄,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最多的是象形字,少數是象形和音的結合。

    目前出土的甲骨約15萬片,只有少數為完整的卜甲或卜骨,現在已知的單字有五千多個,可識者一千五百多個,也就是說,還有三千五百多個不認識。

  • 6 # 華中小隱

    全世界曾經有5萬多種語言,但並不是所有的語種都有相應的文字。現在只剩3千多種語言了。應該認識到,人類社會是先有語言,然後才有文字。這個道理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進化過程中的作用》中,說得很清楚。可供參考的還有恩格斯的《家庭國傢俬有制的起源》。

    中國什麼時候有語言呢?大致應該是60萬年以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的時候就有了。因為北京猿人復原像顯示,其喉部及口腔結構形狀,具備發出較複雜聲音的條件。那時還沒有文字,但《史記》中說:“上古結繩以紀事“。北京出土的山頂洞人,是1萬年以前的文化,又有仰韶文化為佐證,有彩陶和磨製石器,稱為“新石器時代“。接下來是“青銅時代“。有紅山文化、三星堆文化為佐證。雖然石器、陶器可以證明文化實體的存在和狀況,但沒有文字記錄歷史,只有口耳相傳的歷史,這個口耳相傳的歷史可上溯到萬年以前,但有明確文字記載的歷史只有5千多年。所以人們常說:上下5千年,中國上古歷史,可參看鍾毓龍的《中國上古神話演義》,從盤古開天地說起。《史記》從黃帝開始說起,第一卷叫作《五帝本紀》。《資治通鑑》則從東周考烈王時說起。

    中國什麼時候有文字呢?《史記》裡說倉頡造字,但又說倉頡之前已經有簡單的文字。倉頡是黃帝時的史官,他在簡單的文字基礎上,增加和系統化了文字。但非常遺憾,倉頡時的字沒有的遺留下來。1900年,在河南安陽出土了上萬片龜甲獸骨上刻寫的文字,另有數萬枚破碎的殘片,這就是甲骨文了。經研究破解,甲骨文是商朝人卜卦的記錄,所以,又叫甲骨卜辭。中國研究甲骨文的有4個人,又稱甲骨四堂。其中郭沫若破解的文字最多。甲骨文共5千多字,迄今為止,只破解了1500來字,為什麼不說準一點呢?因為這1500來字中,有數10個字尚存爭議,甲骨四堂也爭執不讓,不能定論。還有3500來字未能破譯。

    什麼叫卜辭呢?當然是商朝人卜卦的記錄了。周朝人也是喜好卜卦的,所以“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易者,謂易道周普,無所不備也。可詳見《大傳》,有具體卜卦的操作方法和步驟,用50根箸草棍子作算籌,所謂”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掛一而象三”等等。此不贅述。卜辭內容,多有追尋逃跑奴隸,卜一卦來決定去往那個方向追捕。追回來的奴隸,是要刺瞎眼睛的。所以,甲骨文中,民字是一根芒刺穿入眼目中的樣子。後來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民就是指奴隸。人則是指自由人,有人身自由和表達意願的權利。故云:人皆日殺之,殺之可也。民則沒這個表態的權利。

    商周時又流行青銅器,青銅器上的銘文,商朝時當然就是甲骨文字型了,但商朝的青銅器留下來的很少。周朝較多,如毛公鼎、大盂鼎、矢令簋等等,周朝中、晚期的鐘鼎文的字型是大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乾隆帝的出身和身世,為什麼在野史和影視劇被屢屢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