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鑰哥
-
2 # 古今注
對於孝莊這個撐起了大清王朝的女人,大家應該不會太過陌生,當年一部《孝莊秘史》和《康熙王朝》更將孝莊推到了人們的視線之中。可以說,沒有孝莊皇太后,就沒有康乾盛世,可令人奇怪的是,孝莊皇太后是死後下葬最晚的皇太后,就連陵墓也是她的重孫子雍正為其所建。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康熙皇帝不願將孝莊皇太后下葬呢?
下嫁緋聞孝莊陵墓在孝陵的紅牆之外,在眾多陵墓中顯得尤為特殊,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就是孝莊下嫁多爾袞。這一說法,顯得比較合理,也是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畢竟改嫁之人,又怎麼能和自己的前夫葬在一起,那麼孝莊改嫁到底是真是假?
《孝莊秘史》將孝莊和皇太極,多爾袞的感情,刻畫的非常細膩,然而在清朝的各種史料中,我們找尋不到任何關於孝莊下嫁一事的記載。但是在《張蒼水集》中我們發現了一個晴天霹靂。
“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
這本張煌言的手抄本中,太后婚三字,明確指出孝莊下嫁一事。可是張煌言此人卻是滿清死敵,那麼他的話語可信度也就不是很高。而且慈寧宮翻修之後,多爾袞已經死去兩年,孝莊又怎麼可能喜氣洋洋的下嫁呢!官方史料沒有記載,因為牽扯到了皇室的顏面,其他記載又不可信,因為其中包含個人情感。但在歷史的蛛絲馬跡中,我們不難發現孝莊與多爾袞之間的確糾纏不清,但下嫁之說,應該只是緋聞,一場撲朔迷離的皇室緋聞。
莊妃託夢民間傳說,康熙不願孝莊皇太后死後漂泊異鄉,等到孝莊小祥(死後一年),眾人就抬著棺槨前往盛京,與皇太極合葬,可是半路之上怪事頻頻,最後棺槨也掉落地面,紋絲不動,就在眾人商量對策之時,康熙在不知不覺間睡著了。
睡著以後的康熙,夢見了孝莊皇太后,康熙熱淚盈眶,趕快下跪叩頭,這時的孝莊先是述說了一番思念之情,又表示不願遠離兒子孫子,並且要求將自己的棺槨停在兒子陵墓外面,因為他想一直守護著自己的兒子,守護大清王朝。在眾多的民間傳說中,靈柩不願前行的說法大同小異,雖說帶有傳奇色彩,不可盡信,而且我們也無法考究事情的真假,但孝莊對於兒子孫子的感情卻是真真實實。
太后遺囑孝莊沒有與丈夫合葬,是孝莊皇太后自己的注意。這個說法的可信度較高,孝莊一生是政治上的女強人,而且又培育出了康熙這樣的千古一帝,王公大臣對其自然非常尊敬,很少有人敢去違背太后的意願。況且康熙親近孝莊,十分懂事聽話,那麼陵墓之選,很有可能也就是孝莊自己的主意。《孝莊後傳》中詳細記載了孝莊病重期間的叮囑,“我身後之事特以囑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另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離,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
這裡我們不難看出,她不選擇昭陵的原因。其一,皇太極下葬已舊,不願打擾。其二,千里合葬,勞民傷財。其三,思念兒孫,不願遠離。不得不說這一番言論還是非常符合孝莊的個性,其說辭也是冠冕堂皇,可信度較高。
總結一下“喪”在《周禮》中佔據重要地位,而滿人與漢人喪禮習俗不同,對於這種文化差異,出於政治考慮,康熙改火葬制度,實行土葬。
正是由於制度的變化,和孝莊的遺言,給康熙帶來了一個巨大的難題。前有禮法規定,後有太后遺命。而且孝莊與多爾袞撲朔迷離的感情,本就是清宮四大迷案之一,這樣一來康熙進退兩難。
與皇太極合葬,會有違背孝莊遺命,背上不孝之名,聽從太后遺命,又違背禮法。所以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與其倉促下葬,落人口實,不如採用緩兵之計,讓時間前來模糊一切。既消除孝莊緋聞,保留孝莊崇高的地位,又以陪伴兒孫為名,不願勞民為理,大肆為其宣揚一番。這樣的做法,就顯得更為穩妥,這也導致孝莊的靈柩在外足足37年。
-
3 # 古今通史
孝莊文皇后:“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且我心中也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
康熙帝出於孝順不敢忤逆,但在無陵可葬的情況下,暫時先在孝陵附近修建一座“暫安奉殿”,置放靈柩。
康熙死後,把這個包袱輕輕的丟給了頭大如斗的雍正,雍正小手一抖,甩給了群臣,朕的意見是balabala,你們怎樣看,“就地建陵”?這可是你們說的呦,我同意。
靈柩一直放到公元1725年,(停放37年)終於葬入地宮之中。
孝莊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為“天降貴人”),蒙古科爾沁部(在今通遼)貝勒博爾濟吉特·布和之次女,孝端文皇后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
康熙帝即位後尊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歲;葬昭西陵,上諡,雍正、乾隆累加諡,最終諡號為: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后。
無陵可葬的原因
順治帝乃是孝莊文皇后的兒子,孝陵範圍內,最尊貴的地方已經建有順治帝的陵寢,如果將孝莊文皇后葬入孝陵範圍內,怕是亂了輩分。
康熙只好先把孝莊文皇后慈寧宮東側五間殿拆卸,全部建材運往在孝陵紅牆外,按原樣易地重建,名——“暫安奉殿”。
雍正帝的抉擇
雍正帝即位。康熙陵寢已經確定為景陵地宮,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一日就要下葬了,可是自己的祖奶奶到底該葬在哪兒呢?
某大臣就要求給孝莊文皇后建陵,剛剛即位的雍正可是非常棘手,老爸沒解決的問題拋給了他,一個弄不好,就會背上不孝子孫的罵名。
要說雍正的手段還真不簡單,他想了個主意,把大臣們找來了——
沉痛哀悼並深切謳歌了一下孝莊文皇后的母儀天下;
甩包袱給孝莊文皇后·是她自己不希望驚擾了皇太極耶;
深入論證了合葬沒什麼大不了,就是個形式;
孝莊文皇后死後,國運蒸蒸日上,說明她棺槨所在的地方是個風水寶地(那意思就是別動了唄);
她老人家一再強調喜歡跟兒子福臨挨著睡;
朕的意思你們懂的,這事難道讓我親口說出來不成?!
所以過段時間,群臣上奏,其實就是總結雍正帝的意思:
“暫安奉殿”本就是風水寶地,看大清這幾年國運就知道,我們請求不要搬家,就地建陵。雍正自然是同意的。
雍正二年(1724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清廷正式將孝莊文皇后的陵命名為“昭西陵”。
-
4 # 漂亮鎖骨
歷史上的孝莊,活了七十五歲,在康熙二十六年薨逝,死後一直沒有下葬。直到三十八年後,也就是雍正二年,孝莊才在曾孫雍正的主持下,在昭西陵得以真正安歇。
孝莊生平孝莊文皇后,皇太極在位時為莊妃;皇太極死後,她先後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代帝王,可謂歷史上有名的女政治家,康乾盛世有她的一份功勞。
康熙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孝莊並沒有越俎代庖,而是悉心教導、全力輔佐。對於父母缺位的康熙而言,祖母孝莊是他最為親近的人,康熙對其極為敬重。
孝莊死後,並沒有和皇太極合葬。康熙把慈寧宮東側五間殿拆卸,“複製”到孝陵紅牆外,作為孝莊的“暫安奉殿”,就這麼拖了三十七年。
孝莊遺願按理說,康熙對孝莊感情深厚、敬重有加,怎麼會做出讓祖母37年不下葬這“不仁不孝”之事呢?有一個可信度較高的遺囑之說,或許就是原因所在。
“我身後之事特以囑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另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離,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孝莊對自己百年之後的事情已有安排,她這遺囑說了三點:
一是皇太極安葬已久,自己位卑,不能打擾位尊之人,也就是不和皇太極合葬。
二是再建陵墓興師動眾、勞民傷財,不想增加皇帝和民眾的負擔。
三是掛念福臨和康熙,不捨得離兒孫太遠,就近安家,也就死而無憾了。
由此可見,不是康熙不孝,而是孝莊給她出了個大難題。按清朝早期葬制,皇后死後應與皇帝合葬。孝莊不與太宗合葬,康熙只好遵從孝莊的遺願。
這道難題直到曾孫雍正時期才得以解決。雍正命人直接在安放孝莊靈柩的宮殿建了一個陵墓,名為昭西陵,孝莊終得以安葬。而這昭西陵,據說是清王朝皇后陵中級別最高的陵寢。
民間傳說一是撲朔迷離的下嫁之謎。野史傳言孝莊曾下嫁多爾袞,因此死後不便與皇太極合葬。
二是莊妃託夢。孝莊去世後,康熙下令將祖母靈槨移去與太宗皇帝合葬。不想到遵化孝陵,孝莊棺靈沉得抬也抬不動了。孝莊給康熙託夢,說她想念子孫,就葬在兒子陵墓外,不去盛京了。康熙只好依夢行事。
(配圖除昭西陵外,其他均為劇照)
-
5 # 獸獸愛蛋蛋
這個問題流傳的原因很多。
第一,是說孝莊曾經下嫁多爾袞,有礙於禮法,所以沒有合葬。這種說法多流傳於民間,清史中沒有記載。
第二,是說孝莊託夢給康熙,說她捨不得離開他,她想一直守著他們父子。於是就沒有去盛京與皇太極合葬。
第三,是說孝莊有遺照,皇太極安葬很久了,她不想驚動他。其次,把她的陵搬往盛京,會勞民傷財。她不願意勞民傷財。最後,她想留下來看著兒孫。
-
6 # 實夢閣
不好下葬。
葬在哪裡呢?
當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婆孫感情深厚。想修建一個更好的陵墓。
但是更多的是,面臨祥林嫂一樣的問題。
孝莊為了自己和順治,按照滿人的習俗嫁給了多爾袞。
但是後來滿人漢化,覺得這個事情不可接受。
順治和康熙已經是相當漢化的皇帝了。
這種情況孝莊和皇太極合葬不適合。
而且皇太極有原配發妻,有最愛的女人海蘭珠。孝莊過去,三個人爭一個老公?
他們相信鬼神,如果真有陰間怎麼搞?
所以就說孝莊一輩子都是為了順治康熙父子,陵墓在他們附近更好。
當然,也有這樣的道理。
-
7 # 海之聲助聽器羅湖
孝莊沒有與丈夫合葬,是孝莊皇太后自己的注意。孝莊一生是政治上的女強人,而且又培育出了康熙這樣的千古一帝,王公大臣對其自然非常尊敬,很少有人敢去違背太后的意願。況且康熙親近孝莊,十分懂事聽話,那麼陵墓之選,很有可能也就是孝莊自己的主意。
-
8 # 遺產君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莊太皇太后薨世,享年七十五歲;按照清朝的陵葬規定,一般死得比皇帝晚的皇后要在皇帝陵墓外面修建專門的後陵,可孝莊並沒有這麼做,她的陵墓非常特別,修建在兒子福臨的孝陵的紅牆外側,而且她是在死後37年才得以安葬,康熙一直非常孝敬他的祖母,為何在他手上沒有安葬他的祖母呢?
這其間是有隱情的,據史書記載,孝莊在臨死之前曾囑咐康熙說:
我身後之事特以囑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另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議,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離,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願憾矣。
意思是說先帝安葬已久很久了,我地位低,用不著去打擾他們,另外建陵又勞民傷財,我最捨不得的還是你們父子倆,我就葬在你父親身邊就足矣;
說白了孝莊就是不想與皇太極葬在一起,她對皇太極也沒有什麼感情,皇太極也不怎麼喜歡她,皇太極最愛的人是孝莊的姐姐海蘭珠,就連孝莊的姑姑在皇太極心中的地位也比孝莊高,因此孝莊是非常不願意葬在皇太極的身邊。
孝莊最親近的人當然是福臨父子,而福臨又葬在清東陵,這正好給了孝莊不會盛京安葬的理由,如若福臨葬在盛京,那孝莊也只能葬在皇太極的身邊。
孝莊最理想的安息地是盛京,即使是不與皇太極合葬,也可在皇太極是陵寢旁在建一個陵墓,但孝莊不想回盛京,怕勞民傷財,又捨不得福臨父子,但東陵最好的位置被順治先到先得了,把孝莊葬在那裡其輩分有點不合適。
一邊是祖訓孝莊要葬在皇太極的身邊,一邊是他最尊敬的祖母的遺訓,這讓康熙十分為難,他把祖母曾經住過的慈寧宮的五間宮殿全部拆除,將這些材料運往順治的孝陵紅牆外,按照慈寧宮的原樣異地重建,作為太后的“暫安奉殿”來臨時存放祖母的靈柩。
這只是康熙的權宜之計,他也實在是想不出好的辦法,這事就這樣耽擱了下來,孝莊這一放就是37年,康熙至死都沒有想出辦法來。
這件事情就拖到了雍正皇帝繼位,在雍正元年,雍正安葬了自己的父親康熙之後,就有大臣上書請求雍正為孝莊太后建造陵寢,早日讓孝莊太后入土為安,雍正皇帝也認為這件事應該早日解決,畢竟一直拖下去也不是辦法。
雍正命人直接在安放孝莊靈柩的宮殿建了一個陵墓,名為昭西陵,在皇太極昭陵的西面,這個陵墓在太后的陵墓中修建的級別是最高的。
雍正二年,雍正將孝莊文皇后安葬於昭西陵,自此死後37年未能入土的孝莊總算能安息了。
還有什麼孝莊太后託夢給康熙的純屬無稽之談,孝莊一生可謂女強人,精心扶持順治、康熙兩代皇帝,對大清前期的強盛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
9 #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語
孝莊太后的一道遺囑,給孫子康熙出了一道難題,也令清宮四大疑案中最難說清楚的“太后下嫁”一件更加捉摸不定了。其他三件“順治出家、雍正被刺、乾隆身世”至少總有那麼一天可以透過考古或DNA等現代技術解決。只有“太后下嫁”這事永遠沒有直接證據了。“嫁了”和“沒嫁”兩方各自找證據,但所有的資料也都是間接證據,都不具備決定性的說服力,就包括孝莊的葬地在清東陵的紅牆外,沒在風水牆內、更沒有與皇太極合葬。
嫁了”還是“沒嫁”在現代人看來也沒那麼重要,無外乎人性、情感、政治手段。但 不與皇太極合葬是孝莊的真實意願。
她留有遺囑:“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不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你們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對於一位母親、一位祖母來說,愛兒子、孫子多於丈夫,不是常態嗎?!如果僅僅是因為“下嫁”而不敢合葬,那麼她的神主牌位也應該不敢進太廟,那裡她的和皇太極的可是放在一起的。
皇太極去世的時候孝莊31歲,到75歲去世,四十多年啊,時間可以沖淡一切記憶。丈夫的影子應該越來越模糊。兒子、孫子才是她這四十多年的生活重心。捨不得兒孫太自然不過的心境了。
還有,在清初,滿族還是保持原有的喪葬習俗——火葬,就連順治去世也是火葬。到了康熙時期,康熙深受漢文化影響,已經改火葬為土葬。孝莊也受了四十多年漢文化的洗禮,還願不願意火葬誰知道呢!
康熙幼年失去父母,與祖母感情深厚,他自然也是不願意祖母離自己太遠。但祖母的安葬之地對於康熙來說是不好解決的。孝莊位分最高,但順治陵作為清東陵主陵的位置又不可動。所以,對於孝莊陵寢的位置康熙很難選擇。康熙把慈寧宮東側五間殿拆卸,“複製”到孝陵紅牆外,作為孝莊的“暫安奉殿”,這一拖就是三十七年。
這個難題留給了雍正。畢竟時間已經有點久了,雍正在情感上不會像康熙那麼有更多的顧及;也許就是雍正的決斷力,該解決的問題就當機立斷了。雍正以孝莊俸安這裡已久,天下太平,相必這合太后心願、合天地人心……,此處必是吉壤。雍正三年(1725),雍正在暫安奉殿原處就地起建陵園,將孝莊葬入地宮。
孝莊的陵墓名為昭西陵,是與皇太極的昭陵為同一體系;孝莊的陵墓在紅門外,所有謁陵者都要先經過昭西陵,也代表了孝莊身份的高貴。一切都很完美了。
回覆列表
孝莊皇后有個懿旨說的是死後不願與皇太極同穴畢竟皇太極去世多年,也不願打擾皇太極。也有版本說孝莊皇后為扶兒子繼位與多爾袞有染。
也有說孝莊的棺槨去到皇太極的陵不願進陵之說,康熙自幼和祖母相依為命,康熙又是孝制天下,當然也會依照祖母意願為其再選陵寢,但又考慮祖制左右為難,所以擱置,直到雍正帝才下葬,也許有事下輩人做才合適,所以使得版本多多。歸根結底讓祖母離自己近也是孝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