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丸子爸爸z

    答:姜維是一個三國的名人,

    說姜維窮兵黷武,剛愎自用,以連年的兵災禍亂了本就地寡人稀後漢蜀國,而且似乎就是姜維造就了蜀國的衰敗,姜維儼然成為了歷史的罪人,市面上為曹操、諸葛亮、劉備,甚至是奉先發難的人也不少,但是為之翻案的也是人才濟濟,而姜維卻被朋友們牢牢地套在了炮烙之上,我覺得這是十分不公平的,我們不能單一的看待一個歷史事件、一個歷史人物,一定要完整的系統的分析一個時代的發展,人物周邊的時、勢、事,才能明白整個歷史的脈絡。 姜維,字伯約,天水冀人也。建興六年因諸葛亮反間計,投奔於西蜀,諸葛亮擢升姜維為主管倉谷之事的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當時的姜維只有27歲,可謂年少得志。而諸葛亮不知道為什麼對姜維更是另眼看待(可能是一直認為是自己的衣缽傳人的馬謖剛剛被斬吧):“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這就是諸葛亮在與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書中對姜維的評價,同時又示意留在朝中的重臣極力向劉禪推薦,以下文字足以說明“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

    ”以諸葛亮顯赫的地位說了自然是要算數的,不久之後剛屆而立的姜維升為中監軍、徵西將軍。諸葛亮對姜維如此的提拔重用,難免使得姜維有幸進之嫌,也很自然的被滿朝文武理解為諸葛亮的心腹,諸葛亮權傾朝野,上達天聽,當時自然是無人不服的。而姜維也的確顯示了他出眾的才能。但是這一切在十年後發生了變化。姜維降漢十年後,也就是建興十六年,諸葛亮星殞九丈原,隨後西蜀軍方高層發生了一場嚴重影響此後西蜀政治格局的鉅變,“取辦一應軍戎節度”且曾深得劉備厚愛的長史,加綏軍將軍楊儀與百戰功高的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的魏延,本就是成水火的矛盾,終於爆發了!期間,還牽涉了另一個家世赫赫,卻並不得志的馬岱,自此原本以諸葛亮為核心的軍人集團,在核心人物去世短短數月間,因內部的權利爭奪而崩潰了。此次楊、魏之爭的勝利者表上的勝利者是楊儀,但是真正的勝利者恐怕是那些曾委身於諸葛亮軍人集團的統治下的文官集團,楊儀雖然誅殺了魏延,但是以他的威望不足以撐起原本風風火火的軍事集團,而新興的當朝權貴文官體制的代言人蔣琬、費禕確是緊緊地抓住了機會,“後軍師費禕以其言密奏後主。楊儀被廢為庶民,徙漢嘉郡。楊儀至徙處,又上書誹謗,辭指激切,朝廷於下郡收押楊儀。結果楊儀自殺,妻子還蜀”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但是從另一個方面,正是因為諸葛亮的遠見,使得西蜀並沒有在此時出現更嚴重的內亂,因為無論諸葛亮所領導的集團是文還是武,諸葛亮本身卻的的確確是一個文人,他審時度勢的選擇了自己的接班人,但是並不是姜維,而是他不能不選的蔣琬,實際上他不選蔣琬,在當時的政治格局上蔣琬也佔據了上風。

    諸葛亮聰明的明為保舉蔣琬,實為推薦姜維的薦章,在其死後,得到了西蜀朝廷的認可。正是由於西蜀軍事集團的重大變化,軍人勢力極大削弱,但是三國鼎立的局面所帶來的國家安全問題依舊是西蜀上下最迫切要解決的問題,而西蜀的軍人集團中又有誰適合這個位子呢?資歷深的所剩無幾,而且能力不足,最重要的是對於文人勢力來講這樣的人是不容易控制的,那麼毋庸置疑資歷不深,有一定才能的姜維成為了最佳人選。於是姜維登上了新的西蜀高層政治群體的舞臺“為右監軍、輔漢將軍,統諸軍,進封平襄侯”但是姜維真的可以被文人信賴嗎?無論是蔣琬還是費禕,都沒有把握,奇怪的現象出現了,延熙元年,姜維隨已升任武職的大將軍蔣琬住漢中。隨後蔣琬升任大司馬。姜維為司馬。延熙六年,姜維遷鎮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延熙十年,姜維升任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而姜維“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這樣我們不難看出,用你的軍事才能,不給你軍事實權,這是文人勢力對待姜維的根本方法!直到諸葛亮死後十七個年頭,即延熙十六年,費禕去世,姜維才得以鬆了一口氣,但是似乎可以自主地做一些決策得姜維,並沒有諸葛亮“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資歷,首先是君主並不會像諸葛亮那樣言聽計從,其次軍人集團內部也並不平和的狀況我們也是可以想見的,還有就是朝廷中的言論極大的影響以及牽制,比如:“宦官黃皓等弄權於內,右大將軍閻宇與皓協比,而皓陰欲廢維樹宇。”,這樣“樹大招風”的姜維可以說舉步維艱,出於自保,不免有了避禍之心,不回成都,屯田避禍。 更重要的是姜維的重要建議,也很難上達天聽,比如:“六年,維表後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詣督堵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謂故終不自致。啟後主寢其事,而群臣不知。”這使得鄧艾可以直搗黃龍,直接導致了蜀漢的最終滅亡。綜上所述,蜀漢的滅亡並不是姜維之過,姜維作為蜀漢最後一位大將軍也的確盡心盡力,只是蜀漢政治格局以及劉禪的不明是非導致了姜維的碌碌,更重要的是蜀漢後期政治整體的毀敗,也是重要因素,在最後一場戰爭中,面對宿敵開城投降的官員大有人在,甚至連皇帝劉禪也無心戀戰,這隻能說西蜀真的氣數已盡了!而罪不在姜維!

    最後,我們來看看郤正對於姜維的評價,使我們對姜維其人有更加深刻的認知:“姜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餘,側室無妾媵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貪厲濁,抑情自割也。直謂如是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談,常譽成毀敗,扶高抑下,鹹以姜維投厝無所,身死宗滅,以是貶削,不復料擿,異乎《春秋》褒貶之義矣。如姜維之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

    歷史總是見仁見智的!

  • 2 # 囂張斌

    姜維身負重任,位居百官之上,可是家宅簡陋,除俸祿外,未置餘財,只有正妻,未曾納妾.平常日子沒什麼娛樂,衣服車馬也僅保障使用,飲食也十分節制,既不奢侈也不寒酸.政府發放的生活費隨到隨用.他之所以這樣,並不是為了諷勸貪腐,刻意抑制自己,而是出自自己內心,認為這樣就夠了.但世俗的議論經常只讚美成功之士,詆譭失敗的人,諂媚高位而嘲笑低階.姜維死無葬身之地甚至全族被屠,因此而對他評價惡劣,和《春秋》的褒貶理念背道而馳.像他這樣好學不怠,清廉樸素,實屬一代表率

    二.孫盛(兩晉時期人,對三國時的史評似乎挺多的)

    郤正對姜維的評價真是奇怪!雖然士大夫的行業各異也各有標準,但“忠孝節義”確實為人的基本啊.姜維本是曹魏的人,然而投奔蜀漢,背叛君主,貪圖利益,不可謂“忠”.拋棄父母苟且偷生,不可謂“孝”.反過來攻打祖國,不可謂“義”.戰敗仍不求死,不可謂“節”.在他主政之時,恩德未立,卻把疲睏的人民推上戰場以求表現自己.身負抵抗外敵侵略的重任卻招惹到敵人進攻,而且還守禦不住.所以包括智勇在內,姜維六種美德都沒有.事實上,他只不過是曹魏的逃犯,蜀漢的昏庸宰相,郤正竟然把他奉為表率,糊塗!即使姜維喜歡讀書,也頂多屬於微不足道的自愛,這跟強盜分贓時公平,程鄭(大概是《史記貨殖傳》中的那個富商)能走下臺階迎接訪客,有什麼區別?

    之前我曾跟隨安西將軍桓溫討伐成漢,那裡的鄉里說(那時是347年左右,不知所說是否準確)姜維在投降後秘密上書劉禪,表明假意投靠鍾會圖謀復興.可惜事情敗露,蜀地人民為之嘆息.我卻認為古人所說“不應受困而困必然受辱,不應占有而佔必有危難.既受羞辱又受危難,死亡必將來臨”正是形容他的.鄧艾進入江油時部隊很少,姜維進又不能在綿竹決戰,退又不能率領五名將領(不知道哪五名)保護劉禪,卻為了日後的計劃遊走在順逆之間,利用難以出現的機會.以衰微的國力屢犯三秦.明明國家已經滅亡還妄圖依靠天降神運,豈不是愚不可及嗎?

    三.陳壽(三國蜀漢時人)

    《老子》有道:治理大國,如同烹炒小菜.何況蜀漢不過一塊彈丸之地,豈能承受(姜維)不斷擾動?

    四.何焯(清朝人,以校訂《三國志》及《漢書》而著名)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宮廷,政府,司法,軍事同樣重要,不可或缺.姜維被孤立,劉禪卻昏庸,根基早已動搖.而且政治和司法狀態也不同往日,不會再出現諸葛亮“民忘其敗”的情景了.再者上邽之役的損失比街亭還要慘重.所以姜維只看到前人從失利中恢復迅速,卻不知道現在沒有那時費諱協助諸葛般的助手,永遠不可能再有作為了.作為有志之士,亦深感悲痛.

    五.幹寶(兩晉時期人,文學家)

    身為蜀漢的宰相,國家滅亡,主子受辱,卻不求死,最後終於鍾會之亂,可惜.其實我覺得並不死選擇死亡有多麼艱難,而是難於怎樣死.古代烈士,在最危險時接受命令時,放下符節,回頭就走,有時並不是貪生怕死,而是怕死不其所.

  • 3 # 南山林叟

    姜維是三國後期蜀國的重要將領。從魏國降蜀後一直跟在諸葛亮前後5年時間,諸葛亮將自己平生所學教給了姜維,希望自已死後,姜維能夠繼承他的事業,興復漢室。士為知己者死,姜維繼承了諸葛亮的軍事策略和道德觀,加上自身的武力,成為了三國後期一名文武雙全的將領。姜維在諸葛亮死後先後十一次北伐,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總的來說勝多敗少。

    下面談談歷史上對姜維的評價。

    第一,肯定姜維能力和品質的:

    1.蜀漢丞相諸葛亮:“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

    2.蜀國舊臣、和姜維同朝為官的郤正評價姜維:“姜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餘,側室無妾媵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貪厲濁,抑情自割也。直謂如是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談,常譽成毀敗,扶高抑下,鹹以姜維投厝無所,身死宗滅,以是貶削,不復料摘,異乎”《春秋》褒貶之義矣。如姜維之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

    3.姜維老對手魏國大將鍾會:“以伯約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勝也。”

    4.魏國皇帝曹奐:“蜀所恃賴,唯維而已。”

    5.西晉史學家郭頒:“時蜀官屬皆天下英俊,無出維右。”

    第二,否定批評姜維的:

    6.蜀漢舊臣、《三國志》作者、史學家陳壽:“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老子有云:“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況於區區蕞爾,而可屢擾乎?

    7.西晉名臣傅玄:“維為人好立功名,陰養死士,不修布衣之業。”“姜維欲速立其功,勇而無決也。”

    8.東晉史學家常璩:“姜維才非亮匹,志繼洪軌,民嫌其勞,家國亦喪矣。”

    其中東晉孫盛把姜維說的一無是處:“姜維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違君徇利,不可謂忠;捐親苟免,不可謂孝;害加舊邦,不可謂義;不死難不可謂節;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禦侮之任而致敵喪守,於夫於勇,莫可雲也;凡斯六者,維無一焉。實有魏之通臣,亡國之亂相”。

    但是南宋史學家胡三省對孫盛和陳壽的說法進行了批駁:“維之智固足以玩弄鍾會於股掌之上,迫於時、制於命,奈之何哉!?姜維之心,始終為漢,千載之下,炳炳如丹,陳壽、孫盛之貶,非也。”

    對姜維否定的評價大都集中在姜維北伐十一次,無大進展和收穫,反使蜀國疲敝這一點上。故而“好立功名才非亮匹,民嫌其勞,家國亦喪”,“實有魏之速臣,亡國之亂相”。的確姜維北伐次數多,進展不大,但是無論分析評價什麼人,都不能離開人物所處的歷史環境。姜維作為一名魏國降將,在蜀漢複雜派系鬥爭中,不屬於任何派系,和馬超一樣身份是無比尷尬的。姜維27歲入蜀,五年後諸葛亮去世。雖然諸葛亮對姜維評價很高,別忘了,有時候本領高名聲好不都是加分項,馬超的武力威望低嗎?入蜀後不也鬱鬱而終?

    蜀漢國家不大,但是關係極為複雜,大致可歸為以下幾個派系:

    元老派,主要人物有劉備、關羽、張飛、趙雲、糜氏兄弟等,這些人都是從劉備最開始創業時就跟隨劉備南征北戰的人物,也是蜀國勢力最大的一派,但是在關羽走麥城被殺、張飛閬中遇刺、劉備夷陵慘敗託孤白帝城等重大事件之後,這一派系在蜀漢中後期漸漸淡出了蜀國派系鬥爭的舞臺。

    荊州派:主要人物有諸葛亮、龐統、黃忠、魏延、馬良、馬謖、蔣琬,費禕。荊州派以諸葛亮為核心,這些人主要是赤壁戰後,劉備在荊州招納的一批賢才良士,在劉備為首的元老派淡出後,荊州派逐漸掌握了蜀國政權,成為蜀國中後期中堅力量。

    益州派:主要人物有黃權、李恢、譙周、陳壽,對就是陳壽,蜀國滅亡寫《三國志》得陳壽。益州派是益州本土的名門望族,也是四大派系中地位最低的一派,因為益州一直處於外來派系的統治中,外來派系一直擔心本地派系造反,於是對益州派是表面團結、暗地則是打壓,不論是前期的劉焉、劉璋、還是中期的劉備、後期的諸葛亮,皆是如此。

    東州派:主要人物有許靖、吳懿、法正、李嚴、孟達、董允,這一派形成於劉焉執掌益州時期,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皇室宗親劉焉主動要求前往偏遠的益州當州牧,劉焉為牌壓益州地方勢力,帶早已物色好的心腹入蜀並以此為基礎組建了東州派,同時收編招募進入益州的南陽、三輔一帶流民,編練成數萬人的“東州兵,東州派不斷打壓益州本土派勢力,雙方勢如水火。劉焉活著尚能調和兩派矛盾,但劉焉一死,劉璋昏庸闇弱,引發了兩派矛盾,對劉璋離心離德,因此劉想利用劉備這個外來勢力壓制東州派和益州本土派,不想東州派早就投靠劉備,劉備入川,益州派苦諫不從,只有冷眼旁觀,劉璋最後只有出降一條路可走。劉備入蜀拉攏東州派,李嚴、法正、孟達等一大批東州將領得到重用,劉備死前,白帝城託孤,荊州派掌權,前期諸葛亮六出歧山,諸葛亮死後,當時蜀國經濟狀況非常槽糕,蔣琬、費瑋相繼執政,就改變了諸葛亮連年北伐的策略,將主要精力放在內治方面,基本沒進行過過大的進攻性軍事活動,但姜維與費禕不同,他堅持諸葛亮的戰略方針,多次要求費禕北伐。費禕只派一萬人馬給姜維。姜維的北伐其實也就是對曹魏邊境的不斷騷擾罷了,直到費禕遇刺身亡,姜維才正式掌軍權,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交戰,互有勝負,而此時支援伐魏的元老派、荊州派人才凋零,益州派大臣大多反對姜維北伐,宦官黃皓操權柄,姜維殺黃皓不成,前往沓中屯田避禍。

    公元263年,司馬昭讓鄧艾和鍾會討伐蜀國,鍾會攻佔漢中後,被姜維擋在劍閣,然而,鄧艾偷渡陰平,戰敗諸葛繼,殺到成都城下,劉禪出城投降。姜維假意投降鍾會,並給劉禪一封密信:“陛下忍辱數日,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然而,姜維的計策最終並沒有成功,雖然他成功說服了鍾會和他一起起事,但最後事機敗露,兩人被亂兵所殺。

    從古人對姜維姜伯約的評價當中,可以看出來,與之同時代的人對姜維評價大多數都是非常高的,晉朝時所寫的正史《三國志》,並不敢對一個謀反之臣有過分褒獎的描寫,也僅僅只是和蔣琬費禕一同列傳,末了題記“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但是對姜維的忠義沒有一個人反對,這也是姜維能入諸葛亮法眼的關鍵原因吧!在諸多評論中也有說他才不逮諸葛而窮兵黷武的,我認為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家”的呂思勉先生《三國史話》說的很公道:…諸葛亮死後,蜀漢還有二十九年的命運。前十二年,總理國事的是蔣琬;中七年是費禕;後十年是姜維。蔣琬、費禕時期,都不甚出兵伐魏。姜維屢次想大舉,費Quattroporte制他,不肯多給他兵馬。費禕死後,姜維做事才得放手些,然而亦無大功,而自己國裡,反因此而有疲弊。當時很有反對他的人。後來讀史的人,亦有以蜀之亡歸咎於姜維的用兵的,其實亦不盡然”。此外,民國蔡東藩的評價也比較客觀:“姜維才不逮諸葛,連歲出師,致民勞苦,不可謂非失計。然如後主之昏愚,就使維不伐魏,蜀亦寧能久存乎?”

    姜維終其一生,為興復漢室奮鬥不止,直到劉禪投降,尚欲詐降鍾會意圖規復,不幸失敗則一死謝國。疾風知勁草,國難見英雄。他和抗元英雄文天樣、抗清英雄史可法、抗日將軍張自忠一樣,雖然是悲劇英雄,但都應當受到我們的尊重。

    你對姜維怎麼評價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人和事對你的人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