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聖豬明
-
2 # 清濁御史
唐以後因為世界的路上貿易被中東和中亞地區的戰火阻隔,所以中國的都城不是不想去復地,而是因為貿易和管理等原因不能去關中地區。伴隨著海上貿易的加強中國至今為止的首都都是偏向東部,這是統治和經濟農業決定的,有了水路除了海路外京杭運河也給國家經濟帶來了不禁的財富。
-
3 # 記者倪好
三個原因導致關中地區自唐之後衰落,再未出現都城。
第一、經濟重心南移,政治中心北移。中國歷史上每一次大動亂,都會造成人口的大規模流動。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北方總打仗,人口自然向南方流動,南方無主地很多,自然稟賦和物候條件也適合農業發展,所以可以容納大量移民。經過數代人的接力開發,戰爭較少的南方的經濟超越了北方。
從唐中後期開始,統一王朝的威脅都來自北方,或者本身就來自北方,為了彈壓北方的環境,一般就建都在長安以北的地方。
第二、自然稟賦被破壞,環境承載力下降。關中地區是最早的天府之國,東西貫通的渭河平原極度肥沃,北部渭北高原植被茂盛,南部又是堪稱自然寶庫的秦嶺,可以說是文明崛起少有的神級出生地。但就是因為環境好,歷朝歷代過度開發,最終破壞了自然資源的復原能力。比如每一個王朝都要營建宮殿,而中國宮殿又都是木質結構的,需要大量優質木材,於是渭北高原就被砍光了,本來植被覆蓋率挺高的森林成了黃土高原。
關中地區雖然農業條件好,但限於面積有限,無法支援大量人口同時生活。放現在的農業技術手段,陝西中部自種自吃養活幾千萬人沒問題,在古代的話,關中平原養活1千萬都力有不逮,何況長安城百萬人口很大一部分並不種地。這就需要外部的糧食調運。
第三、漕運系統的崩潰與重建。隋唐時期,人口快速增加,為了解決關中地區的吃飯問題,要組織大量漕運船隊逆黃河西進,把糧食運到關中。不過這樣的活動耗費太大,效率又低,無法解決關中的糧食危機,所以唐朝多次出現皇帝帶著大臣“就食”洛陽的情況。
因為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大江大河都向東流,而關中在中部靠西的地方,逆著水流搞漕運划不來,不如直接就把都城建在漕運相對容易的地方,比如南北二京。
關注廁讀大歷史,每天分享歷史知識,品味歷史智慧。 -
4 # 惜花公子
唐朝的衰落,人口的遷徙,時代的發展等等原因,造就古都西安不同的命運。惜花通過歷史背景、地理位置、對外交流等講解一堂古都西安的前世今生。
一、歷史背景
古都西安,曾經作為秦朝、西漢及唐朝等中華民族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朝代的古都,可想是多麼的輝煌,而由於安史之亂唐王朝的衰落,而作為曾經昔日的手下敗將的北方部落的不斷崛起,使得曾經輝煌的古都因為人口的不斷流失開始變得淒涼與滄桑。北方的部落不斷的南下使得大批次的人們開始從北方往南方遷徙。一路遷徙到了南京,可想曾經中華文明衰落的多麼的嚴重,而到後期跟進被少數民族滅了國家。使得古都西安再也沒有了往日王朝的輝煌。
二、地理位置
西安地理位置偏於內陸,而作為王朝古都在沒有自然災害的時候,還是非常好的。一旦出現大量的自然災害與天災人禍,就會使皇城陷入非常被動的境地。而其大量的各類生活用品大部分靠渭河進行運輸,一旦朝局不穩就會被卡住要害。“安史之亂”就是最好的證明。
三、對外交流
由於時代的不斷的發展,與世界各國的貿易、文化等往來多在水上進行。而西安距離海洋較遠,加上各類通行道路較為複雜困難。非常不符合未來的發展。而民族的衰落與北方部落的不斷侵襲使得其人口不斷的減少與遷徙。使得那些曾經都不起眼的小地區變成非常富麗堂皇的地區,不管是洛陽、南京還是北京,其地理位置上都比起優越。不管是交通、還是對外各類交流。還是進行各類的經濟貿易等都非常的便利。
而歷史的程序更加的證明了這一點,沿海城市的發展就是比內陸地區發展的要快要好。不同的時代造就不一樣的人,同樣也會改變一些地方的變化。
-
5 # 折悟
其實中學歷史教科書上就此類問題早就寫的很明白。中國封建社會是建立在農耕時代基礎上的,秦滅六國統一中國是建立在農業雄厚基礎上。後建立的都城建立在長安洛陽等農業發達地區。到了唐朝,中國手工業興起,逐步南移,進入宋中國手工業和對外貿易逐漸成為支撐國家經濟主流。故此以農業為主的長安洛陽同時衰落。而南方及沿海地區逐漸興盛起來。這也是為什麼長安洛陽曆史重疊較多,互相攻擊只能使自己歷史無法自圓其說。華夏文明範圍很大,但其輝煌歷史不是一個兩個地方能夠支撐起中國兩字。
-
6 # 德全不畏
唐朝以後的朝代,首都沒有選擇關中地區的原因很簡單――經濟。首都的選擇屬於政治的範疇,政治是要服從於經濟發展需要的。
關中地區被作為首都的首選,是從秦朝和漢朝開始的。春秋戰國時期,關中地區作為秦的大本營,秦不遺餘力修渠修路,發展農業。修建了鄭國渠等水利設施,幾乎做到了旱澇保收,出產之豐甚至超過了黃河中下游地區。另外關中地區河流眾多,被稱為八水繞長安,水陸交通都很便利。並且,關中地區周圍地形險峻,易守難攻。
此時,只有北方中原地區經濟發展比較好,其它地方尚未開發。因此,擁有了富饒的關中,就能控制整個中原,進而控制全國局勢。
項羽入關中時,他的謀士對他說,關中地區沃野千里地勢險要,是建立政權的“帝王之資”,要他建都關中。結果,項羽放棄了關中,選擇楚地,被建都關中的劉邦打得兵敗自殺。可見,關中確實是建都的不二之選。
然而,隨著歲月變遷。長江中下游和其他南方地區逐漸被開發。關中地區的經濟總量在全國的佔比逐漸下降。另外,人口總量也越來越大。作為首都,集中了大量的官員和軍隊等人也越來越多,需要耗費的糧食也逐漸增加。
到隋唐時期,關中地區的糧食產量已經不夠供應關中地區的人吃了,需要大量的從各地調入糧食。
隋煬帝之所以不惜血本也要修建大運河,很大的原因就是要運糧入關中地區。
然而,開啟地圖就不難發現。中國地形西高東低,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梯,關中地區處於第二階梯。這種地形決定了,關中地區與東邊的上運輸體系不便於大型船舶通行,水運數量不會太大。這就成了關中地區硬傷。為彌補關中地區這一硬傷,隋唐都致力於營建洛陽做為陪都,以緩解關中地區的壓力。
到唐朝時,隨著南方地區進一步開發。南方水量充沛,便於大型船舶通行,江南出現了一大批繁榮的城市。中國的經濟重心開始向東向南移動。
到唐末戰亂時,北方狼煙四起,南方地區相對安定。北方的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人口大量流失。流亡或者逃亡南方的人口越來越多,南方的開發也越來越深入。此消彼長,南方的經濟比重越來越大。
到宋朝建立時,北方的遼國和西夏時不時的侵略,使得華北平原和關中地區不得安寧。安定的南方地區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進一步發展。江南地區更是渠道密佈,成了富庶的“魚米之鄉”,被稱為江南熟而天下足。
關中地區在全國的經濟地位更是嚴重下降,再加上運河也被改道到河南的開封,關中地區和就進一步被邊緣化了。隋唐首都長安與陪都洛陽,逐漸淡出了歷史的舞臺。
宋朝滅亡後,中國經濟重心完全轉移到江南地區在,整個北方的經濟地位進一步下降。運河又一次改道,從河南東移到山東和江蘇。這標誌著中國傳統上的經濟重地,徹底從北方的中原地區轉移到了東南。關中地區的重要性與秦漢時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了。建都關中地區,自然也就無從談起了。(圖片源於網路)
-
7 # 大風起兮偶飛揚
1.唐朝末年,農民起義不斷,先是農民軍攻入長安,後來唐軍將長安收服,但是唐軍竟然在長安中大肆掠奪,然後農民軍趁機又將長安佔領,佔領之後農民軍首領黃巢下令血洗長安,長安城被洗劫一空,之後又下令放火燒掉宮殿,長安城損失慘重。黃巢起義失敗後,又有一個叫朱溫的,將唐昭宗遷到洛陽,然後再次焚燒長安城。幾次焚燒長安早就不是一個都城了,要是想要將都城放在長安,光是重建就是一筆巨大的費用。
2,中唐以後,關中渭河壅塞,隋唐開鑿的廣通渠逐漸失去作用,無法繼續進行漕運。而在古代,陸路運輸耗時日久,又開支巨大,一旦失去漕運,南方的糧食、布帛運不過來,長安就成了一片死城。糧食不夠。長安地處關中平原,但是這個平原非常的小,隨著社會的穩定,人口越來越多,這裡已經不能養活更多的人了,可是從外面運糧食成本太高。武則天在位的時候,十幾年都是在洛陽度過的,其中糧食問題佔據很大一部分原因。
3,唐末五代戰亂,關中荒廢,生態環境受到巨大破壞,人口銳減,五代的軍閥國家,又需要完整的物產區和充足的人口,來維持戰爭,長安自然被放棄。
4.唐末五代以後,中原分裂嚴重,疆土日益萎縮,河西、靈州、隴右,盡皆失去,長安失去屏障,直面西部遊牧民族的威脅,成為邊境城市。而作為都城,一般需要很大的縱深,以便在外敵來犯時,能夠有足夠的空間進行緩衝。而長安,明顯不具備這一點。到了宋代,西夏崛起,屢次進犯關中,長安成為名副其實的西部邊城,更喪失了做都城的機會。此後,金、元、清,都崛起於漠北或東北,入主中原後,都選擇靠近長城的北京,作為京城,以便控制全國,既統治中原,又輻射關外。而明朝,雖然是漢人王朝,但蒙古化色彩嚴重,同時北方漠北殘元的巨大軍事壓力,也迫使明朝將都城由南京遷到了北京,天子守國門。一來二去,七八百年,無人再定都關中,長安自然也就不再是都城了。外族入侵。唐朝之前,外族入侵以及叛亂大多在西北,唐朝之後的叛亂大多來自東北方向。一旦戰爭爆發,軍事通訊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如果將都城建立在和外敵相近的地方,這樣通訊就會方便。所以,唐朝之後,大部分王朝都是將都城放在了北京,這就是為了方便通訊,抵禦北方的威脅。
5.,由於大運河的建立。黃河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已經開發得很充分了,而且修建了大運河把長江下游跟黃河中下游連線起來,這兩個廣大區域的物資產出數十倍於關中平原,足以在中原地區養活百萬大軍。這樣的軍事力量翻山越嶺進入關中地區毫無困難,關中“易守難攻”的地理優勢喪失,而關中平原面積狹小、糧食產量低、跟中原地區交通不便的缺點就凸顯了出來。從此,“得關中者得天下”這個定律就永遠失效了。
6.地理位置。唐朝滅亡之後,中原大地上出現了五代十國,五代梁建立的時候,長安處於整個國家的邊緣,一個國家的都城在國家的邊緣,這也太不像話了,而且也很不安全。於是梁就將都城遷移到了後來的汴京,後來梁之後的國家也將都城放在汴京,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汴京建立的比長安還要好,所以就沒有必要千里迢迢去長安建都。
-
8 # 棍哥觀史
其實隋唐時期已經將政治重心放到了東都洛陽,長安屬於李唐的政治基礎關隴貴族集團的所在地,尚且留在關中是為了照顧貴族的利益。一個國家的都城選擇肯定是要顧及到其統治基礎,控制範圍和戰略安全的。
長安的政治中心地位在於秦漢時期的鞏固,秦國不用多說,就是關中起家的,當然要以關中為根基,且秦國的發家史上可以看出關中地區的優勢很大,進可東擊六國,退可據險而守,且關中平原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透過漢中能控制巴蜀一帶,是一個不錯的發家地域。
漢朝正好相反,從巴蜀出漢中,進入關中定三秦之地,這才以關中為根基東擊項羽以成霸業,漢朝以關中為中心也是合情合理的。並且漢朝是慢慢開始對西域的控制,定都在於長安有控制西域的作用。
隨著亂世開啟,西晉短暫的統一將首都選在洛陽,為何?因為西晉朝是先定的蜀漢政權,再滅的東吳勢力,蜀漢已定東吳未定之時西晉建國,當時的版圖下,西晉只剩東吳這個敵人,那麼選擇在洛陽更為接近東吳,更能對東吳前線形成有限的掌控。
在五胡亂華以後,隋朝完成統一,中華大地又一次形成了大一統局面,此時的江南地區已經很是富庶,山東、河北又是常有叛亂之地,中原地區的中心位置就顯得由為重要,楊廣繼位以後大修東都洛陽,並開鑿大運河,使得洛陽的輻射範圍涵蓋了東西南北,加強了中央集權對地方的控制。
唐朝起源於關中,因此定都長安也是合情合理,如題幹所說的關隴貴族是其統治核心階層,不能不照顧,但在唐朝東西兩都並重的狀態看,大一統的國家已經越來越側重於中原地區。唐中期的地方節度使叛亂也深刻的反應了關中地區對於東方的控制力極其弱小,以致整個唐朝都未能徹底解決節度使的問題。
唐後的五代十國也屬於戰亂時期,而趙匡胤完成統一後定都開封,多少有受國土便南的限制,幽雲十六州被石二貨送給契丹人,也使得大宋王朝暴露在遼國的鐵蹄之下,靠著黃河的天然屏障想必也稍顯安全。但開封的地理位置也處於中心地帶,對於整個國家的控制是有利的。
蒙元王朝建大都從地域上看非常合理,因為北京在當時蒙元的版圖看,就是整個國家的中心地帶,蒙元王朝不僅要加強對中原的控制,更得考慮到北方根據地的控制能力。
明朝始定金陵為都也是根據朱元璋的起家地來定的,當初跟陳友諒幹仗的時候就進過金陵城,發誓要把都城定在那裡,那麼當了皇帝也就兌現了諾言,但朱元璋時時沒敢忽視北面的蒙古人,將自己的幾個兒子都分封在北境為王,直到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了朱允文,才將都城安在了自己的老窩北京,這也有了“天子守國門”的說法。
清朝入關與蒙元一樣,控制的版圖大,選擇的都城就要輻射全國,更要考慮到自己的老家東北一代,北京就是最好的選擇。
-
9 # 巴山夜雨涮鍋
謝邀。唐朝後關中地區不被選為都城,主要原因是江東地區逐漸發達,關中距離江東太遠。
中華文明數千年,關中地區曾經做過周朝、秦朝、漢朝、晉朝、前秦、北朝、隋朝、唐朝的國都。但唐朝之後,定都就都不在關中。這種歷史變遷,主要是中國經濟重心東移、南下,使得關中從控制天下嚥喉的重地,成為偏遠一隅,不再適宜為都城。
中國古代,天下大致可以分為河北(今華北)、關中(今陝西)、中原(今河南)、淮泗(今華東)、江東(今江浙)、江漢(今華中)、粱益(今西南)這幾大塊。在較早的夏商時期,中國主要發達地區僅限於中原和淮泗。周朝建國後,周的根據地關中包括進來。由於關中沃野千里,又有函谷關、華山、黃河為要隘,進可東取中原,退可保守本土,南邊還有土地肥沃的粱益地區作為大後方,因此是“帝王之業”。後來隨著楚國的崛起,江漢地區也漸漸繁華。而關中可以走武關和漢水到達江漢,對這塊新的版圖也擁有較好的控制力。淮泗地區距離江東較遠。但關中在6大板塊中可以直接控制4大塊,剩下河北、淮泗之地並不足以構成重大威脅。這就是周、秦、漢皆以關中統一天下的原因。
但是從秦國開始,江東地區逐漸得到開發。尤其隨著東晉時候衣冠南渡,江東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逐漸增長,最終成為新的重心。相應北方的地位則在下降。這時候,由於關中遠在西北,與東南的江東地區隔閡不便,作為都城就沒那麼便捷了。歷史上,西魏、北周建都於關中,那是因為當時三分天下,他們只領有西北部領土,除了關中別無選擇。而隋朝、唐朝之所以建都關中,不過是繼承西魏、北周原有的基礎。畢竟這4個朝代的3次更替,兩次是直接禪讓,一次並沒有在長安造成大的破壞戰亂。
到唐末五代,關中和長安本身經過了反覆戰亂破壞。而由於航海術的發展、阿拉伯人的進入、工商業的繁榮,江東地區已經成為全國當之無愧的第一繁榮區。這時候,大統一王朝的都城如果再偏居關中,就很不利於控制東南。所以宋朝建都中原之開封,元、明、清建都華北之北京(透過京杭大運河連線江東),而不再選擇關中。畢竟,如果江東地區丟了,單純逃到關中就算能困守一時,最後也會被人甕中捉鱉的。
-
10 # 使用者81209400690
黃巢屠盡關中。帝王之地元氣大傷,幾百年恢復不過來。
周邊大樹砍光,蓋個皇宮要從遠處取木材。
歷朝窮兵黷武,人口急劇減少。
回覆列表
唐以後,中國政治重心移到長江中下游以北山西河北以南,經濟重心側在現代河北河南山東江浙等地。主要原因我估計是由於水糸發達充沛以水稻小麥為主農作物種植畝產量遠超關中地區,礦山開採金屬冶煉都遠比關中地區發達方便,第三是水陸路交通遠比關中逾十倍以上,單就黃河中下游而言,其流水量,水面面積,可載糧食,商船何止是關中十倍?長江中下游更不必說了。海路貿易已大規模逐漸代替西域陸路貿易,關中漸漸成為內需不足,外貿不多,內陸閉塞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