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文史小茶館

    《祖國》這部懸疑科幻小說裡,德國獲得了二戰的勝利。而且建立起以德國為中心的歐洲聯盟,與美國展開了長期冷戰。

    小說中德軍獲勝的原因放到現實中,也是很有可能的。

    即設法南北夾擊,奪取蘇聯賴以生存的油田,在美國參戰前迫使蘇聯退出戰爭。

    接著頂住盟軍對歐洲的登陸,實現事實上的停戰。

    小說中的1942年,德軍在高加索戰役裡獲勝,李斯特的A集團軍群向南繼續進攻,與北非的隆美爾軍團在中東會師,將蘇聯的絕大部分石油供應切斷,失去歐洲地區和能源供應的蘇聯不得不退往西伯利亞,失去了大國的地位。

    隨後的1944年,全殲諾曼底登陸的盟軍,德國歐洲霸主的地位得以穩固。和美國幾乎同時研製出原子彈,雙方進入對峙階段。

    (小說中德國獲勝後的版圖,下圖為阿拉道234噴氣式轟炸機)

    從技術上來說,儘管德國勝利的可能性存在,但美國的參戰始終是一個決定性因素。鑑於美國當時巨大的工業生產潛力,不能儘快結束對蘇作戰的話,兩線作戰的德國無論如何都會失敗。

    要取勝只能參照以下條件:

    在1943年以前,儘早擊敗或迫使蘇聯退出戰爭。

    二戰開始便及早總動員,進入總體戰,提高國內生產力。

    改變民族政策,部分放棄對佔領區的歧視。

    放棄和日本同盟,儘可能延遲美國參戰時間。

    守住歐洲海岸線,防止美國等盟軍登陸。

    其實參照歷史,我們會知道第三帝國很難做到以上幾點。因為它自誕生起就帶有太深的民族烙印和擴張基因。

    也正是帝國熱衷於擴張侵略,忘記了“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而導致陷入孤立,最終失敗。

  • 2 # 寰球視野新觀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大獲全勝,重創美國海軍,美軍死傷數千人,無數的戰艦被炸燬擊沉。

    希特勒得知訊息後,按耐不住心中的情緒,半夜衝出地堡仰望天空,破口大罵:這頭沒吃飽的笨牛!笨牛!愚蠢的笨牛!

    在希特勒看來,德軍有能力征服歐洲,征服蘇聯,進而大軍經蘇聯南下進入中東地區,隨後大軍揮師印度。

    希特勒參加過一戰,對於美國的實力瞭解的很深刻,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遠超德國蘇聯,所以德國一直不敢招惹美國。

    如果僅僅是蘇聯這一個敵人呢?德軍是有希望的,德軍的失敗在於沒有貫徹執行閃電戰。

    德軍的時間被耽誤了兩次。第一次,義大利入侵希臘,戰事不利,德國只好派兵支援盟友,雖然最終取得了勝利,但是浪費了幾個月的時間。

    第二次,入侵蘇聯開始後,主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團軍群進展順利,但是南方集團軍群卻被蘇軍阻擋在基輔,為了前面進軍,希特勒命令中央集團軍群的古德里安裝甲軍南下向西支援基輔會戰的德軍。

    基輔會戰以德軍消滅了蘇軍60多萬人告終,但是德軍再次浪費了時間,當德軍準備好進攻莫斯科時,已經到了寒冬臘月,而德軍沒有足夠的冬裝。另外,西伯利亞的蘇軍也趕到了莫斯科城下。

    如果沒有這兩次,德軍很可能取得勝利。

  • 3 # 異域邊緣

    一場大戰的勝利最終決定性的因素就是意志與在此基礎上的持久力,之所以在戰爭中會投降就是自己的戰爭意志已被完全徹底的擊垮了。二戰時德軍在戰爭初期進展順利,主要原因就是諸如波蘭,法國他們的主流抵抗意志太差,最終都選擇了投降以便可以使得部分統治者能夠生存下去。

    德國非常清楚戰爭的訣竅那就是要快,這也就有了閃擊戰。對於小國或抵抗意志薄弱的大國,閃擊戰是非常管用的。透過閃擊戰完全可以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將對手打懵直至擊敗投降,但是對於擁有超強抵抗意志的大國,閃擊戰也只能是一份耀眼的戰績,還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使敵人屈服。

    希特勒當年對於英國採取的戰略就是以戰促降,採取收服法國的模式,然後開始集中力量進攻蘇聯。關鍵時刻希特勒遇到了難纏的丘吉爾,無論怎麼威逼利誘就是死活不投降,這也導致了德國陷入了兩線作戰的境地。兩線作戰歷來都是兵家大忌,這也符合當時德國不可一世的秉性。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德國想要在二戰中勝出是絕無可能的,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剛開始德國軍隊牙尖嘴利可以快速的奪取勝利,但是一到戰爭的堅持階段就立馬頹勢顯現,再到戰爭後期就已經是風雨飄搖了。如果說德國要想贏得二戰,那麼它的兵力應該再增加五倍以上,裝備同樣要達到這樣的要求,以這樣的實力起碼可以對整個歐亞大陸來一次大規模的覆蓋性打擊。

    不過這麼大規模的兵力是德國國力所無法承受的,因此德國也就沒有在二戰中取得勝利的可能。也許不少人會透過理論計算如果當時納粹德國如何如何就可以獲取勝利,但是請理論計算著認清一點,在精確的理論計算也經不起長時間的消耗戰,這是侵略戰爭的必然結果,歷史上也反反覆覆不斷的在出現。

  • 4 # 你的歌聲裡486

    二戰德國不僅有勝利的機會,而且贏面很大。希特勒有很多次扭轉勝利天平的機會。

    首先希特勒和斯大林有密約,剛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時,商議如何瓜分世界,但因為中亞歸屬問題一直沒有談攏,假如希特勒先穩定蘇聯,拉蘇聯入夥,軸心國變德、蘇、日、意,想必二戰結果不用說,瓜分完世界再對蘇聯下手也不晚。

    其次,暫緩對蘇聯下手。很多人說,蘇聯有大雷雨計劃,早就想對德國下手了!希特勒不過搶先了一步。這個問題我們從蘇聯的角度來想一下,德國一個多月完成了一戰幾年完成不了的事情,戰力之兇猛,令人膽寒,一戰俄國被德國兩線作戰都揍的垮了政府、割讓了土地,這事情斯大林可是歷歷在目,雖然蘇聯已經不是當年的俄國,但是希特勒也遠兇於一戰時期的威廉二世啊!當年抗德的兄弟們現在都已經被揍趴下了,你還敢單幹?況且德國小弟可在東邊磨刀霍霍,斯大林這個時間可不知道日本會南下還是北上,一招不慎就兩線作戰坐等亡國啊!蘇德戰爭初間,蘇聯損失四百餘萬人,這作為蘇聯入侵德國的鐵證,不過這也看出來蘇德部隊實力的差距,就算面對面拉開陣勢幹,蘇聯勝率有幾成?

    好了,就算蘇德開戰,德國勝率也是遠高於蘇聯的。德國部隊全面進攻後,勢如破竹,但是深入蘇聯腹地後,補給跟不上,外加蘇聯焦土政策,德國有兵無糧,有槍無彈,有坦克無石油。此刻假如德國不急躁支取首都,而是集中兵力攻取高加索油田,然後在佔領區迅速修建道路、鋪設鐵軌打持久戰,利用機械化部隊運動戰在野外無敵的優勢,一次集中全部坦克吃掉你二十幾萬人,即使你動員能力再強,外部戰爭一次次失敗也會動搖你的根本,況且此時斯大林失去了石油供給,城市汽車成為廢鐵,坦克生產出來也不能用,美國給你輸血能滿足全國的工業加軍事需要麼?到時候被石油困擾的就是你蘇聯了。

    要知道,蘇德戰爭斯大林一直在求饒,假如希特勒同意,蘇聯可能被瓜分成為一個面積和新疆相當的國家,德國的贏面可不是一般的大。

  • 5 # 孤獨的人209381559

    沒有取勝的可能。狂妄而又固執愚蠢的希特勒,是一個只曉得進攻,而又不曉得防禦的蠢貨。如果納粹高層既懂得戰略進攻,又懂得戰略防禦和戰略退卻,對同盟國陣營進行分化瓦解。那麼,德夷雖然避免不了失敗的結局,但它可以和同盟國達成體面的停戰,從而取得一個較好的終戰結果。但是沒有如果,愚蠢的納粹高層,固執的將戰爭進行到德夷的最後一寸士地上。最後,德夷接受了比《凡爾賽條約》還要苛刻的停戰結果。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高層,用自己的固執、愚蠢、短視,葬送了一個偉大的國家。(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屬於圖片創作者及始發媒體。’

  • 6 # 靜夜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二戰作為帝國主義重新洗牌的戰爭,不只是德國一個國家的主場,因此戰爭的節奏不可能單單被德國操控,所以德國必然要受到其他國家的干擾,這些干擾有來自盟友的,也有來自敵人的。再加上德國本身的體制問題,這使得德國成功的希望非常渺茫。

    簡單說來,德國要想成功,需要同時具備的因素太多,缺一不可。而導致德國失敗的因素,一個就夠了!但是,現實中不止一個!

    1、法西斯模式是不可持續的

    我們都知道龐氏騙局,靠著下線的無私奉獻滿足上線的窮奢極欲。以此類推,等到下線沒有了,資金鍊斷裂,這個騙局也就走向了末路。

    而德國法西斯的模式,和龐氏騙局有異曲同工之妙。

    因為1929年經濟危機的強烈衝擊,德國元氣大傷,失業人口一度達到了800萬。在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經濟失靈,社會開始動盪的時刻,蘇聯加大了對西方世界的革命輸出,這使得不安的大資本家不得不選擇默許法西斯上臺的路線,希特勒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上臺的。

    希特勒上臺後,面對滿目瘡痍的局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比如推行以工代賑,建造大型工程,擴軍備戰等,透過大刀闊斧的改革,德國的失業人口迅速下降,成為少有的迅速緩解經濟危機的國家。

    不過,改革需要錢,民眾工作也需要工資,但是希特勒沒有錢。他的前期啟動資金,來自於對大資本家的借款,為了借款,希特勒許下了更高的回報。

    這就導致一個問題,當資金鍊斷裂,法西斯營造的架構也會隨之崩塌,為了維持這個龐氏騙局,希特勒需要發展下線,這個下線就是不斷地對外掠奪。因為有了軍隊,希特勒能夠對周邊小國甚至英法提出更高要求。而一心想著希特勒進攻德國的英法為了打動德國,不惜以東歐小國盟友為誘餌,比如捷克斯洛伐克、波蘭。

    對外的掠奪獲得了更大的收益,也讓資本家敢於開動馬力再次生產,並再次造成產能過剩,這逼著希特勒不得不繼續向外擴張,甚至不惜以戰爭解決問題。

    所以法西斯的模式就是掠奪別國貼補自己,且為了發展必須掠奪下去。而一旦掠奪受挫,鏈條的斷裂就成為時間問題。

    所以,法西斯的模式使得德國不可能一直成功下去。

    2、德國的盟友是靠不住的

    德國在歐洲和非洲的幾次挫折,要感謝近鄰義大利;而最終被蘇聯拖垮,則很大程度上要感謝遠親日本。

    關於義大利的作用,德國有一句名言:“如果義大利保持中立,就相當於我軍增加10個師的力量;如果義大利加入對方,我們用20個師就能搞定它;但如果義大利要加入我方,我軍就必須耗費50個師的力量去保護它。”

    因為濃厚的厭戰傳統,雖然義大利擁有比日本更加先進的武器裝備,且1922年墨索里尼就建立了法西斯政權,但義大利在二戰中的表現實在是令人大跌眼鏡。

    首先在德國橫掃法國已經取得巨大勝利的情況下,義大利從法國南部偷襲,結果被法軍打敗;

    正當1941年希特勒準備進攻蘇聯時,手癢侵略希臘的義大利被希臘軍隊華麗反殺,德國為了側翼安全不得不抽兵南下搞定希臘,此舉令德國耽誤了至少50天的時間;

    在1942年蘇德戰爭陷入膠著,雙方打得難解難分的時刻,義大利在北非再度被盟國吊打,希特勒不得不派出自己的得力干將隆美爾前往北非,再度牽制了德軍的兵力;

    1943年,在丘吉爾的強烈要求下,美英盟軍從義大利南部的西西里登陸,自義大利半島自南向北進攻德國。在這個關鍵時刻,義大利國內再次爆發起義,推翻了墨索里尼政權,將墨索里尼囚禁。希特勒不得不派出傘兵營救墨索里尼,並幫助墨索里尼復位。

    至於日本就更有意思了,在德國密謀進攻蘇聯急需日本和蘇聯保持接觸時,蘇聯和日本在1940年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為蘇聯擺脫了兩線作戰的危險;

    在德國進攻蘇聯,急需盟友日本從東方夾擊蘇聯時,由於諾門坎戰役的巨大陰影,日軍始終未能北上進攻蘇聯遠東來牽制蘇軍,德國在西線只能苦苦支撐。

    而在德國和蘇聯激戰正酣,不想再節外生枝時,日本選擇偷襲珍珠港,將世界第一強國美國拉入了二戰的漩渦之中,直接導致了戰爭天平的失衡。

    一直以來,雖然德國和義大利日同屬於軸心國陣營,同樣都走上法西斯道路,但是三者在利益需求上並不相同,這導致他們相互之間的關係只能是貌合神離。

    我們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沒有盟友幫助的德國,註定是無法群挑世界資本主義強國陣營的。

    3、德國的對手是異常強大的

    一直以來,美國無論在一戰和二戰,都是決定戰爭最終走向的重要角色。

    但是美國註定和德國無法成為盟友。雖然美國一直奉行孤立主義政策,但是並不代表美國在世界事務中處處置身事外。相反,他的孤立政策恰好為他提供了很好的掩護,可以使美國在形勢逐漸明朗時選擇站隊並謀取戰爭的最大利益。

    一戰如此,二戰更是這樣。

    雖然美國和德國一樣,在反蘇問題的立場是一致的。但是德國的過度膨脹損害了美國在歐洲的權益,特別是當德國侵佔了整個西歐大陸,成為西歐社會的巨無霸時。如果美國和德國結盟,勢必會在利益分配上產生更多的衝突。

    況且一直以來,美國和日本在太平洋上就是水火不容的態勢。鑑於德國和日本的關係,美國更不可能和德國結盟。

    作為世界歷史上最大的投機者,美國勢必要加入二戰。而一旦要參戰,勢必要加入同盟國成為德國的對手。這導致德國的對手空前強大。

    所以德國失敗的命運是不可避免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7 # 庭州行者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明確,德國絕對沒有勝利的可能性。只不過有人偏偏不敢接於去接受這個事實罷了。

    首先,有一個結論,那就是:在工業革命之後,大國之間,或者是大國陣營之間的戰爭,必然是綜合國力的比拼。因為在一般情況下,尤其是大國陣營之間,任意一方都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消滅對方,所以,此時兩方其實都陷入了泥潭。那麼,最後的贏家,一定是綜合國力的,因為綜合國力弱的一方,一定會先被耗死。

    筆者曾經在其他關於二戰的回答中貼出過歐洲戰場的幾個主要國家的軍事實力對比:

    透過以上資料可以看出,同盟國一方的戰爭資源是遠遠超過法西斯陣營的。尤其是在美國正式對法西斯宣戰後,更讓世人看到了美國戰爭動員能力的可怕,美國的陸軍從戰前的十萬迅速擴張,到1944年,美國的各項軍事裝備產量均居於首位。

    所以,就從戰爭資源而言,德國和義大利聯手,絕非同盟國對手。雖然還有匈牙利等法西斯的小國,但其戰鬥力不值一提。

    另外,從經濟方面而言,德國也耗不過同盟國。美國且不說,在一二次世界大戰中大發戰爭財,家底厚實;蘇聯在兩個五年計劃後,也迅速實現了重工業領域的打突破;而英國,雖然飽受經濟危機折磨,但幾百年來積累的殖民地,成為其資源的重要補充。

    反觀德國,實際上,在一戰以後,德國本身應該支付鉅額賠款,但英法為了制衡歐洲大陸上法國的勢力,不僅免去了一部分,而且對德國大加投資,使其經濟復甦。所以,一戰之後的德國經濟,很依賴外國資本。當經濟危機爆發後,英美紛紛撤資,德國經濟大受影響,所以希特勒才能上臺。

    希特勒恢復經濟的做法很簡單,那就是給德國民眾開空頭支票,透過戰爭掠奪別國資源,並且藉此轉移國內矛盾。這招以戰養戰,實際上在近代社會之後就行不通了,因為戰爭成本太高,其開銷是大於掠奪的別國資源的。因此,德國的經濟實際上沒有得到太大的恢復。

    在1943年之後,希特勒能夠掌握政權,更多的是靠他的克里斯瑪型權威而非其具體的成就。

    除此之外,希特勒東西兩線作戰,本身就是大的忌諱,一戰中德國就是吃了兩線作戰的虧,但希特勒偏偏不信這個邪,還要重蹈覆轍,這就屬於自找死路。

    還有一種言論,認為美國如果不參戰,德國就贏了,這種言論就和一個不學無術在社會上混得很差的人說,假如我當初好好學習,今天一定不是現在這副模樣。這種假設性問題,根本不存在。美國無論出於文化淵源,還是其國家的價值觀,還是總統本人意願,都不會讓德國做大,所以,這種觀點並不可取。

    最後,德國很多人其實也看不慣希特勒的做法,他們或在希特勒說下出工不出力,或被關起來,或密謀刺殺希特勒。比如聯邦德國第一任總理阿登納,就曾經公開反對過希特勒和納粹,因此被關了起來;施陶芬堡等人更是曾經計劃刺殺希特勒。

    所以,德國無論是內部環境,還是外部環境,亦或者其所依賴的以戰養戰的鏈條,都不足以支撐其贏得二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做饅頭最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