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血染戰旗紅
-
2 # 宋思考
很多為美國洗地的人說,特朗普現在的美國就業情況最好。這裡卻有人說特朗普在怪中國“偷走了美華人的就業崗位”。
這不是互相矛盾?
如果特朗普說的是真,證明美國的就業情況不容樂觀。
網上有很多為特朗普唱讚歌的,本人歷來存有疑問。
貿易戰開打以後,美國的農場主很多破產,美國的晶片產業禁止向華為出售晶片,美國的波音焦頭爛額,美國的進口成本增加,出口成本也增加,別人為什麼要去它那尋死?它的就業,它的經濟反而逆勢上揚,有可能嗎?
所以,它的再工業化只是一種一廂情願,絕難實現。
-
3 # 嚴冬or雪
非常清楚AI IM主導的再工業化對意味著什麼絕對不會這樣做也絕對不敢做不做還不行必須加快AI IM的普及應用☯
-
4 # 恢復新北京共識綠色引
美國的再工業化是特朗普不按實際出發硬要威脅美企搬回美國生產辦廠,結果造成一些公司回美辦廠後又無法招人和解決供應商,又被迫撤離搬回中國,美國再工業化已成為世界笑話特朗普是一相情願難成大事。
-
5 # 寧死不979
美國再工業化,是不可能發生的。美國軍工企業,高新企業,對全世界形成壟斷,賺得盆滿缽滿。金融行業,忙著造錢分錢。關鍵是錢到了極少數手裡,普羅大眾只能喝西北風。現在,叫美華人一針一線,一雙鞋一件衣服地賺辛苦錢,是不可思議的。
-
6 # 灣區戰國策
實話實說,再工業化是美國不得不走的一條路。
自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美國就把國內製造業的生產線逐步淘汰或轉移到了亞洲地區,由此造成2個後果:一是國內幾乎0汙染好山好水好空氣,gdp的90%來自於服務業;二是全面轉型成了靠高科技剪刀差和金融抽血來養活全體國民的特殊經濟體,說好聽點叫“科技帝國”、“金融帝國”。這兩大產業讓美國輕鬆收割全世界的財富,財富流到國內之後再以稅收、福利、消費、服務業的形式對每個國民進行再分配。這種操作初期玩的很溜,美其名曰國際產業分工和自由貿易,久而久之就出現了嚴重漏洞。漏洞出在哪裡呢?
出在東亞某大國。美國建立全球貿易體系的初衷是產業分工協作,每個經濟體都在產業鏈條中分得一塊蛋糕,但沒預料到的是東亞某大國加入這個體系後迅速佔據了這個分工鏈條上從低端到終端的所有部分,並且正在向價值鏈的高階進發。
這意味著什麼?一是美國的高科技剪刀差在收割財富的時候所獲的的收穫越來越少,財富流入的少了,自然養活不了那麼多人,體現出的就是失業率高了,生活水平下降了。
到這裡其實問題也不大,因為他還可以透過金融工具將製造業損失的財富給平衡過來,這就是石油美元的收割了,開動印鈔機就可以了,印出來的不是鈔票,是財富。不會引起通脹,因為是全世界再替他消化超發的鈔票。但很不幸金融工具在東亞某大國這裡也不靈了,為什麼?因為這裡的金融體系並未完全開放,美國想收割也收割不到,東亞大國透過製造業積累起來的財富透過封閉的金融體系和管制手段分毫不差地留在了國內。美國眼饞啊,想抽血啊,抽不到啊,眼紅啊,要掀桌子。
你不讓我抽血,我也不給你開放上游的經濟許可權。並且我也搞再工業化,分製造業的蛋糕。
實話實說,能搞得成嗎?壓根沒希望的。
因為國際產業分工是一條單行線,一旦攀上更高的產業鏈條,整個經濟體的性質就變了,資源、人工、土地、物流、環境等等各方面的成本已經不支援低端產業的發展了。你硬要再回流,也只是想淡水魚放進鹹水,走個流程過場還可以,但長久不了。
美國現在根本的問題是創新乏力,基礎科學遲遲無法突破,無法透過創新將全球蛋糕繼續做大。
沒辦法,只能眼睜睜看著後面的追兵一步步追進,急的直跺腳卻毫無辦法。
-
7 # Leon之趣
2008年金融危機後,西方發達國家重新認識到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平衡發展的重要性。
2009年11月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出美國經濟要從維繫在金融信貸上的高消費模式轉向由出口和製造業推動的成長模式,開啟了美國再工業化之路。從重振高階製造業、促進出口、鼓勵研發創新和擴大製造業就業著手,以期實現製造業迴流和國內經濟指標的改善。
2016年11月,特朗普當選美國新總統後,為創造更多工作崗位,並阻止製造業崗位流失,他強調美國再工業化政策,調整對製造業的稅收,提高進口關稅,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掀起了逆全球化浪潮。
然而美國想回歸實體經濟,實現製造業迴流並不容易。在美國投資設廠多年的福耀玻璃集團董事長曹德旺認為,美國去工業化已經四十多年,“什麼都沒有了。投資工廠的老闆沒了,工人沒有了,管理幹部沒有了”,“我在那邊投了23年的工廠,我還不知道?我們現在僱不上來人,缺幾百號人僱不上”。如果美國想恢復製造業,就要把所有的政策、法律、法規、甚至思想,動員到以前的水平,“如果不把相關的政策動員回去的話,我相信也做不起來”。“不是今天說再工業化,明天就可以產出什麼東西來,不可能”。
特朗普曾表示,對中國徵收高額關稅可能導致蘋果產品的價格上漲,“但有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還可以零關稅,而且確實有稅收優惠。那就是,在美國生產,而不是在中國”。有意思的是蘋果非但沒有在美國開設工廠,而且還關閉了其在美國的最後一間工廠。
特朗普直接要求美企將生產部門由中國搬回美國,重振美國的製造業,削弱中國製造業優勢,但他沒有顧及到長期的去工業化,已導致美國喪失一般製造業基礎,也沒有熟練的技術工人。他若想重振製造業,就需要恢復產業基礎,但在服務業可以提供充分就業的環境中,很難有企業和個人願去從事一般製造業,更別說要形成產業集聚與產業鏈效應。特朗普想重振美國製造業困難重重。
-
8 # 李建秋的世界
基本上是失敗的。
我在Quora上和美華人對噴的時候,常用的一句話就是:
現在威斯康辛州的富士康人手短缺,如果你真的那麼在乎美國的工業化,請趕緊去上班。特朗普掛在嘴邊上的,就是中國工人“偷竊了美國工人的工作”,特朗普說的意思,好像是中國逼著美國公司到中國建廠一樣。
可能很多人都不清楚的是:美國的再工業化,不是特朗普提出的,而是奧巴馬提出的,從2010年奧巴馬就正是提出再工業化,現在已經2019年了,都已經快十年了。
2013年奧巴馬曾經請求蘋果公司搬遷一部分產能到美國,這就是後來比較出名的Mac Pro,摩托羅拉也把Moto X生產線搬到美國,給足了面子。
從2013年到2019年,請問摩托羅拉還有什麼後續嗎?沒了。
而蘋果的Mac Pro最新的訊息是這樣的:
他又回到中國了,而且是頂著特朗普25%的關稅回到中國的。
蘋果已經非常給美國總統面子了,Mac Pro這幾年搞的一塌糊塗,蘋果公司除了Mac Pro還在美國生產以外,所有的東西都不在美國,這次最後的生產線也搬遷到中國。
中國不簡單的是人工便宜很多人把中國製造業強大歸咎於“人工便宜”,二十年前可以這麼說,現在越南,印度,印尼等等國家都比華人工便宜,為什麼不把生產線全部搬到這些國家?
中國的製造業是以“工業園”的方式存在著的,比如說一個富士康生產基地,那麼圍繞著富士康會有幾百上千家工廠,這些工廠源源不斷的為富士康供貨,蘋果生產基地也是同樣,Mac Pro的生產是需要一種特殊螺絲釘,這種螺絲釘在中國可以輕而易舉找到一堆的供應商,但是在美國,就是沒有。
而在美國的Mac Pro的生產基地,只有一家20人的小公司生產這種螺絲,並且每天最多隻能供應1000顆。知道1000顆什麼概念麼?
我用個大包都可以帶走。
整個Mac Pro的生產線停滯,都為了等待這個微不足道的螺絲釘。
這顆螺絲釘有什麼特殊麼?據紐約時報的圖片,螺絲釘長這樣
這就是非常普通的螺絲釘。
這就是美國製造業的現實,如果說Mac Pro僅僅因為螺絲釘而導致停工,而一個產品難道僅僅缺的是螺絲釘麼?
什麼橡膠墊,玻璃板,邊框等等,誰知道哪一天會缺點什麼?
蘋果公司很無奈,只好又從中國進口了大批的螺絲釘。
製造業振興沒那麼簡單要真正振興製造業,是需要幾代人的努力,中國拿到今天製造業大國的帽子,是四十年的奮鬥的結果,單單靠一個總統吼兩聲,加關稅,就這麼簡單就能振興製造業?
開什麼國際玩笑呢?
舉個例子,就拿人來說,美華人現在已經找不到像樣的模具師傅了,而製造業的模具是必須的,庫克說,全美國的模具師傅,一個辦公室都能坐滿。就如同2017年庫克在《財富》論壇上說到中國製造問題的時候,他說
美國要想實現真正的製造業迴流,應該立即著手開始培育製造業人才,大學裡面加大招收製造業相關的專業,尤其是STEM。
美華人會去讀這些專業嗎?數學,化學,物理,工程,這些專業多枯燥啊,況且收入也不一定高,為什麼不去讀法律,為什麼不去讀醫學,為什麼不去當說唱歌手,為什麼不去從政,為什麼不去搞運動?為什麼不去搞金融?
在美國,這些行業都比製造業收入高,高得多。
人才,配套,產業鏈,幾乎沒有一條美國能佔優勢的,美國唯一的優勢,就是頂著黃毛的特朗普,他希望靠收關稅就能把美國再工業化。
我從來沒見過這麼幽默的事情。
-
9 # 辛福先
美國的相對衰落和中國的崛起是歷發展的必然趨勢。資本主義最先出現在歐洲,靠掠奪殖民地集累了巨大財富,科學也最早出現在歐洲,隨著科學的發展,產生了眾多的新技術,生產出大量廉價產品,向世界高價傾銷,也集累了巨大財富。這兩項財富使歐洲和北美一些國家成為發達國家,過上了好日子。日本也是靠掠奪才富起來的,不要忘記大清朝賠了多少銀子給日本帝國主義啊!窮則思變,一些後發國家特別是中國,不甘心在經濟上永遠受治於人,於是奮起直追,科學技術直逼毆美日,當我們的航空技術、半導體技術也像高鐵一樣騰飛的時候,波音、空客、美日的晶片公司還能從中國賺個砵膨鬥滿嗎!各國經濟的競爭,最關鍵的是實體經濟的競爭,中國工業體系是全世界最完全的,就靠實體經濟,中國具備了巨大競爭力,經濟只會越來越好。歐美日等國實行選舉制,領導層都只顧眼前利益,不可能有長期的戰略發展規劃,中國的基礎建設,在現今的美國辦得到嗎。歐美領導層為了滿足選民要求,不斷地提高選民的福利,當以前靠掠奪他國集累的紅利肖耗殆盡的時候,靠什麼維持統治。一旦人的生活富裕後,會變得越加懶惰,只貪圖享受,不想工作,更不願意從事體力勞動,特別是髒活累活更無人幹。最近歐洲大熱,安裝空調的費用竟是空調本身價值近十倍的天價人工費用,由此可印證上述論證。當選民要求得不到滿足,甚至福利降低時,能不鬧事嗎。當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美國不會很快衰落,在相當的長的時間內,仍然是唯一的超級大國。當跑道上後面的車速超過前車的時候,結果是不言自明的!
-
10 # 蘭帕德海高斯
1.資本逐利的性質決定了企業主不會花費高昂的成本重回美國本土建立生產線。就算重新開立生產線,生產出來的產品也會由於價格原因很難和競品爭奪市場。所以,幹實業在世界範圍內都是個難題。
2.美國的經濟重心和產業佈局放在高科技研發產業和金融業多年,要想重新調整國家經濟產業結構,必將觸動現有的經濟寡頭的利益,那不是美國政府能力範圍的事情。
3.美國國力衰退是大勢,無論是輸出戰爭還是輸出美元都無法扭轉這個趨勢,所以,當美華人在世界範圍內戰略收縮後填補美華人在全世界留下的權力真空,才是未來所有國家的外交工作重心。
回覆列表
美國的總統特朗普和前國務卿希拉里在競選總統時都曾經不止一次的指責“中國偷走了美華人的就業崗位”,都表示自己上臺後不但“要向中國討個說法”,還要重振美國的製造業,給美華人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讓美國重新成為製造業大國。
呵呵,指責“中國偷走了美華人的就業崗位”是不對的,這些就業崗位可不是我們“偷來的”,而是美國的老闆們自己送來的。隨著製造業的細分以及全球化的到來,全球市場慢慢的形成了一個環環相扣的產業鏈。資本是逐利的,資本家是要賺錢的,哪裡的錢好賺,哪裡賺錢多他們就往哪裡跑。隨著產業鏈的形成,資本家出於降低成本,多賺錢的原因,於是就將一些低端、低附加值的行業或者加工環節轉移到勞動成本比較低的國家和地區去了。
一開始,美國(包括其他發達國家)向我們轉移的是一些低成本、低技術、低附加值且汙染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但隨著中國工業化不斷升級,各種相關配套的產業的不斷完善,很多中高階產業也向我們中國轉移了。另一方面,我們也擁有了一批享譽世界的名牌產品,如中興、華為、騰訊、海爾、徐工、中聯重科、三一重工等等,它們的產品對國外的同行產生了競爭優勢。
能產生這樣的效應主要得益於中國特殊的國情。一、我們的國家夠大,可以容得下所有的產業;二、我們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擁有大量的勞動力,經過簡單的培訓就能成為合格的工人。三、中國的政局政策比較穩定,我們的組織能力、執行能力強。四、我們華人有吃苦耐勞的精神。當然了,還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但我認為上面這四點是最重要的,而且是缺一不可。如果沒有上述四大因素,恐怕我們也吸引不了那麼多的產業。像我們周邊有些國家,因為地方太小,容納不了那麼多的工廠,沒法形成完整配套的產業鏈;印度地方夠大,可惜文盲太多,加上種姓制度根深蒂固(名義上是廢除了),沒有足夠的合格產業工人,加上政府運作水平低,政策不穩定,所以它也吸引不到那麼多的產業。有些地方則是因為政局不穩定,或者是本華人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也令投資望而卻步。例如富士康曾經在巴西設廠,但當地工人老是罷工,結果不到兩年就關門大吉了。巴西工人罷工的理由一開始是嫌工資低,提高工資後又嫌上班時間長,還不肯加班,又抱怨升職機會少。折騰了一年多,富士康虧得要死,結果乾脆關門大吉了事。總之,論投資吸引力,論工業體系的完整完善度,論相關配套產業的完整完善度,我們中國都是數一數二的。全球500強企業幾乎都在中國有投資,有些企業幾乎將整個生產線全搬到中國來了,而且還在華設立產品研發中心。有些企業甚至還患上了“離開中國就會死”的對華依賴症。記得有一年奧巴馬總統要美國的資本家們發揚愛國主義精神,把工廠從中國遷回來。蘋果公司的CEO喬布斯馬上表態,“我的工廠回不來了,一回來就是死路一條了。”奧巴馬驚問何故,喬布斯說,因為美國沒有配套的產業鏈,基礎設施落後,勞動成本又高,如果強行把工廠遷回來,除了破產之外別無出路。
說實在話,如果單純從技術上看,要重振美國製造業,讓美國重新成為一個製造業大國,那是沒有問題的。美國的製造業曾經就獨步全球。二戰期間,美國為反法西斯陣營提供了一半的軍火,想想這製造能力是多麼的可怕。例如1943年,光是航母,美國就造了52艘,幾乎是一個星期造一艘。所以,從純技術上來說,美國要想重新成為一個製造業大國一點問題都沒有。但如果從美國的霸權上來說,問題就“大大的有”了。美國能成為獨霸天下的超級大國,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貨幣是全球通用的貨幣,全球貿易特別是能源方面的貿易都是用美元來定價,用美元來結算。美元印出來,要全球一起花才能維護得了美元的霸主地位,才能維護得了美國的霸權地位。
如果美國重新成製造業大國將會怎樣呢?美國的勞動成本太高了。當然了,勞動成本高也一樣能建立製造業大國,那就多發工資吧!可多發工資就提高了企業的成本,壓縮了企業的利潤,也就提高了產品的價格,產品價格提高後你還有競爭優勢嗎?同樣一部iPhone X,中中國產的賣6000人民幣,美中國產的賣6000美元,你買誰的?當然,這還不是重要的,你價格高沒關係,質量好照樣能賣得出去。可要命的問題是,你把東西賣出去就產生了順差,美元就出不去了,因為美元需要逆差才能出去的。如果美元出不去,那美元的霸主地位怎麼辦?美國的霸權地位怎麼辦?誰能替美國想到個魚和熊掌兼得的辦法,一方面能讓美國的產品大量賣出去,產生大量的順差,另一方面又能將美元大把的撒出去,產生大量的逆差,兩者之間還要沒有矛盾?這誰也找不到兩全其美的辦法,讓美國魚和熊掌兼得。美國要麼放棄霸主地位,要麼重新成為製造業大國,兩者只能二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