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薇薇安閒逛

    因為捆住希特勒擴軍手腳的是英法,依據是讓希特勒和當時德國倍感屈辱的凡爾賽條約。還有英法已向德國宣戰。希特勒打擊英國法國是為了在打擊蘇聯時沒有後顧之憂。

  • 2 # 淨月暖陽

    首先,政治上,二戰是因為一戰時,德國戰敗,為遏制德國,英法為首的戰勝國對德國進行了嚴厲的制載,甚至肢解了德國,使德華人倍受屈辱,復國復仇是德國民心所向。而俄國在一戰中,因國內發生十月革命,退出了一戰,並沒有參與帝國主義列強對德國的瓜分。發動戰爭,總要師出有名才能獲得民眾支援,進攻法英是必然首選。

    經濟上,一戰結束,並沒有解決掉資本主義初期的深層次問題,很快出現了世界性的經濟大蕭條,而蘇聯在革命成功後,實踐社會主義,在經濟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一下躍升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德國在希特勒上臺後開始快速復甦,但仍比不上蘇聯,英、法至戰前雖有好轉,卻己比不過德國,這時進攻方向,當然是先向西,再向東。

    地理上,德國是四戰之地,一定不能接受兩面作戰,四方夾擊,所以必須穩定住一個方向,再向另一個方向上進攻,選擇與蘇聯一起瓜分了波蘭,並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暫時穩住蘇聯,是上佳的選擇。

    軍事上,德國軍隊的數量上並不如蘇聯,戰術上的一些創新,如閃電戰,在初期運用上還不是很嫻熟,進攻波蘭時,打的並不順利,這讓德國也不會輕意選擇蘇聯,給法、英背後捅刀的機會。20天閃電戰迫使法國投降,才讓希特勒和他的將軍們信心爆棚,下了進攻蘇聯的決心。

    從各方面看,先法後蘇,希特勒的選擇並沒有錯。

  • 3 # 度度狼gg

    你別忘記了,納粹德國進攻波蘭的第二天,1939年9月2日英法即對德宣戰,也就是說德國與法國事實上已經處於戰爭狀態,英法聯軍對德國的軍事威脅是客觀存在。人家喊著打你了,你不還手反而去打另外一個,希特勒也得講點道理,也需要對國內有所交代,所以他騰出手來必須首先擊敗法國,蘇聯在當時至少在表面上跟德國的關係好著呢。

    在德軍主力橫掃波蘭的時候,西線德軍的壓力是非常大的,希特勒為此一度有些神經質了,從他到德軍總參謀部都擔心英法聯軍會發動大規模進攻突入德國本土,因為德軍只有26個師與號稱“歐洲第一陸軍”的法國百萬大軍在對峙,英國遠征軍也到達了4個師,而德軍精銳尤其是裝甲師和摩托化師,基本全用於波蘭戰役中,雙方在西線實力差距非常懸殊。

    二戰後,德國將領承認,當時最害怕的就是法國入侵或轟炸魯爾工業區,那對德國是非常致命的。

    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之前,英法美等國和蘇聯之間,因為意識形態的問題很早成為戰略對手,面對納粹的崛起,英法希望禍水東引,讓德國和蘇聯拼個兩敗俱傷;同樣,斯大林也不是傻子,他做出了許多討好德華人的舉動,其目的就是讓希特勒先朝英法開火。

    而德國發動二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一雪20年前戰敗之恥,自然就是對英法的復仇,德國民眾的情緒也大多如此,畢竟給德國帶來屈辱的主要敵人是英法,連《凡爾賽和約》都是在法國簽署的,希特勒既然想利用極端民族主義,如果想擺脫兩線作戰的夢魘,那打擊法國就是首選。

    法華人浪費了最好的時機,在西線搞起了“靜坐戰”,幾十萬軍隊消級地在工事裡隱蔽著,整整八個月無所作為,後世稱為“假戰爭”,甚至直到1939年12月英國軍隊才出現第一次傷亡:一個外出巡邏的班長被德軍擊斃。

    英法確定,德國打垮波蘭後,下一個目標一定是蘇聯,他們的宣戰不過是履行盟國的道義,是象徵性的。

    (法國投降時的隆美爾師長)

    希特勒先法後俄的戰略與德軍需要時間擴充力量也有關係,在進攻波蘭時德軍動用了150萬人馬,1940年進攻法國時動員了近300萬軍隊,這樣的兵力擴充差不多就耗去了大半年的時間。而面對蘇聯的廣袤,納粹德軍還需要一些時間完成戰備,到巴巴羅薩計劃開始的1941年6月,德國及僕從國出動的總兵力高達550萬人,裝甲師和摩托化師的數量也翻了一番,幾乎又用了一年左右的時間。

    沒錯,希特勒對布林什維克主義有本能的仇恨,蘇德早晚有一戰,在他看來,對蘇戰爭是德國取得歐洲霸權的最後一戰,而在此之前他必須解決後顧之憂,那就是已經對德宣戰的法蘭西。

    (希特勒和貝當)

  • 4 # 史論縱橫

    關於俄國的這個稱謂並不規範,一般來說,歷史上稱俄國為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後沙俄被推翻,建立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俄,1922年又合併了一些國家最終形成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才有了現在的俄羅斯。

    希特勒是在1933上臺執政,二戰爆發是在1939年,所以,此刻的俄國應該稱為蘇聯。

    從德國身處的環境來說,向東發展不失為一條路

    德國的地位位置屬於四戰之地,和中國戰國時期的魏國一樣,強則稱霸四方,弱則必然捱打,當時的德國西部是宿敵法國,東部是一個頑固的波蘭,隔著蘇聯再往東就是蘇聯了,東南方向是捷克和奧地利,南部是義大利。

    由於在一戰後德國備受打壓,當時德華人都吃不飽飯,想要生存是一件極為艱難的事情,希特勒為德國制定了“以劍犁地”的政策,給德國更好的生存空間,因此,一步步試探英法的決心,當時英法內部極為混亂,尤其是法國政權更是跌宕起伏,再加上全球經濟危機,根本沒有心情搭理希特勒,英國才決定採取息事寧人的態度,就這樣,德國先後佔領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實力逐漸增加。

    不要小瞧了這兩個國家,尤其是捷克,捷克是法國的小弟,在法國的幫助下擁有完備的軍工生產能力,國民政府就曾從捷克大肆進口軍火。

    德國如果只佔領這些小國家並不是什麼江湖大忌,但是德國卻閃擊了波蘭,這一下才觸動了英法的底線對,對德國宣戰,很多人認為波蘭是什麼鬼,為什麼會這麼重要,其實波蘭在當時也是強國,當時佔領不少德國和蘇聯的領土,在英法的眼裡,波蘭比蘇聯的軍事價值更高,德國在二戰前動員了98個師,其中常備師只有52個,而波蘭共有30個常備師和10個預備師。德國閃擊波蘭的時候出動了40個師,其實兵力和波蘭差不多,結果這一戰被稱為閃擊。

    從這個資料來看,波蘭不應該敗的這麼快,但是當時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出兵波蘭的不僅是希特勒,還有蘇聯,在當時兩大強國的夾擊下,波蘭自然就微不足道了(當然,我們學的歷史基本不會說是德國和蘇聯瓜分了波蘭)。

    希特勒如果在攻擊法國之前攻擊蘇聯是顧腚不顧頭的行為

    在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的前七天,也就是1939年的8月23日,蘇德簽訂互不侵犯條約,除了約定雙方不打架之外,就瓜分波蘭也達成了協議。

    此時蘇德雙方都陳兵波蘭,一旦開戰,德國雖然佔優,卻沒有必勝的把握,反而是把屁股讓給了英法,要知道了自打德國閃擊波蘭後,英法已經對德國宣戰(英法兩國在德國入侵波蘭前向波蘭保證,會保護波蘭)。

    英法已經對德宣戰的時候,德國還向屁股使勁,而把頭讓給英法則一定是愚蠢的行為。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沒有任何時候比當時攻擊法國更合適,當時西班牙、義大利都受德國的影響,法國實際上是三面受敵,而內部卻並不協調,尤其是軍方還沉浸在一戰後獲勝的榮光裡,認為只要堅守馬奇諾防線,則德國就奈何不了法國。

    估計英法也沒有想到賬面資料不錯的波蘭竟然一觸即潰,就像英國也不願相信法國號稱歐洲最強陸軍也被迅速擊潰。

    德國的勝利並不是完全因為實力的強大,實際上是戰略戰術的極致發揮,也就是閃電戰的運用上,在平原地帶勢不可擋,但是一旦到了蘇聯的地面,則變得不是那麼好使了,廣闊的縱深,長途跋涉,寒冷的氣候都不是德國的裝甲部隊所能長期堅持的,事實證明,德國再佔領法國後不僅得到了大量的武器裝備以及軍工生產基地,還獲得了西線相對安穩的態勢,一直到1944年盟軍才在諾曼底登陸,如果希特勒不是在莫斯科會戰和斯大林格勒會戰中敗北,估計德國的局勢會更好一些。

    德國說到底是拿一副不太好的牌搶到了地主。

  • 5 # duh23333

    希魔本想先進攻蘇聯,但必須打下波蘭才能到達蘇聯。但當德國揮師波蘭時作為波蘭的盟友法國向德國宣戰,所以希魔為了消除西面的威脅才又命令軍隊向西進攻法國。

  • 6 # 戰略論

    首先先對當時的歐洲各國關係梳理一下,俄國由於其政權性質一直被歐洲各國而排斥,英法對俄國最為敵視,德國雖然中俄國在軍事、經濟上有很密切的交流,但是希特勒對俄國同樣不懷好感,但是迫於其面臨的東西兩線被法國、波蘭包圍的威脅,同蘇聯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而波蘭、法國、英國是屬於軍事同盟的性質,英法都宣佈對波蘭的安全負責。

    所以在德國閃擊波蘭時,法國和英國都已經向德國宣戰了,雖然德國在很短的時間內即消滅了波蘭,英法聯軍在西線也沒有采取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但是德國和法國、英國仍在處在戰爭狀態中。英法聯軍之所以不主動發起進攻,一來是希望將德國“禍水引向東流”,二來就是企圖利用兩國強大的工業和動員能力在積蓄其足夠的力量後再發起進攻。

    而縱觀二戰整個時期的德國,它的任何戰略意圖都是以儘量避免陷入兩線作戰的境地,其好不容易滅掉了波蘭,同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暫時保持了東線的穩定,以便集中全力來對付西線的英法聯軍。你叫它先不管法國和英國,去跟俄國開打,那不是再次陷入了兩線作戰的困境了?德國本身又是人力、資源匱乏的國家,一旦陷入兩線作戰,所有陸上的資源補給都中斷了,其海軍力量薄弱,海上補給線也必然會切斷,如此德國將必敗無疑。

    而且就常識而言,一個國家在沒有解決掉當前的強敵前就冒然去招惹一個新的強敵,無論如何是不明智的,簡直是自尋死路嘛!

  • 7 # 歷史系旅法師

    德國夾在那個中歐樞紐的位置,一直以來的征途都是為了打破牢籠稱霸世界。

    而這個征途中法國的優先順序高於一切,畢竟一直以來法國是西Continental權槓把子。

    何況德法還有世仇,不說遠的,就最近的一戰德國輸得都憋屈,豈能不復仇?

    況且英法的聯盟及其盟友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等於把德國圍住了,但是綏靖過頭了讓德三吞了捷波。

    雙線作戰一直是德國的夢魘,要麼先擊敗法國要麼先懟蘇聯,但是由於進攻波蘭,法國已經宣戰,想要接觸這個戰爭狀態必定要付出一些代價,索性放出要談判的姿態然後發動閃電戰。

    何況在1940年進攻蘇聯是個偽命題,尚未得到整個西歐工業系統和資源的德華人是無力和蘇聯對決的,還時刻擔心英法捅自己一刀,不如和斯大林兩個人一起把大波波一瓜分,美滋滋,畢竟在那個時候蘇聯尚未對西歐有戰爭訴求。

  • 8 # 白楊樹下談歷史

    二戰伊始,德國僅用27天就攻佔了波蘭全境,讓全世界都驚歎不已。而作為盟友的英法兩國奉行綏靖政策和“禍水東引”的策略,對盟友的“求救”只有口號沒有行動,展現了西方社會最醜陋的一面,成為人們熱議的笑料。

    而此時,他們的下一個目標會是誰呢?在歐洲,可謂是人人自危、提心吊膽。西方社會都期盼著蘇德之間能夠開戰,他們好坐收漁翁之利。然而,7個月後,德軍並沒有發動對蘇聯的攻擊,反而將矛頭對準了他們。這是為什麼呢?

    不按常理出牌的希特勒。

    他曾驕狂的說過:“當我轉動地球儀的時候,上面只能有一個國家”,可見其稱霸全球的野心。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採取先解決東歐,而後是英美等國,最後依靠強大實力統治全世界。他之所以改變戰略,主要是形勢的變化,不得已而為之。

    首先,飯要一口一口的吃。從其進入萊茵非軍事區、吞併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再到波蘭,從其發動戰爭的規模來看,都是由小到大,先易後難的進行,節奏感很強。不難看出,從這個角度來看,蘇聯應該是最難啃的骨頭,應該放在最後。

    更何況,新武器和新戰術的運用遠沒有達到十分完善的地步。雖然在西班牙內戰中,部隊得到鍛鍊,但也只是十萬人左右的精銳部隊,經過德波戰役的磨合,雖然150萬的部隊戰鬥力有所提高,但問題依然不少,直接攻擊蘇軍還是沒有絕對把握。

    拿破崙兵敗滑鐵盧的原因,“小鬍子”當然清楚。他知道要想打敗“北極熊”,只有採用最快、最凌厲的攻勢才能迅速解決,久拖必敗。而法國作為當時西歐軍事實力較強的國家,戰略縱深遠沒有蘇聯的大,正好是鍛鍊部隊的好戰場。

    其次,利用矛盾,將計就計。斯大林也日益擔心自身的安全,試圖與英法等國結為同盟,共同抵禦德國的“咄咄逼人”。然而,張伯倫等人並不願與其為伍,“小鬍子”趁機與斯大林簽訂《互不侵犯條約》,讓英法兩國“禍水東引”的美夢破滅。

    但是,當蘇聯也向華沙攻擊時,英法等國心中暗喜。在他們的設想中,兩國會碰在一起,進行一場惡鬥。殊不知,《條約》中的秘密條款規定,雙方將在該國重新劃分邊界,說白了就是瓜分波蘭。這下,坐山觀虎鬥也看不成了。

    當然,更為重要的是,為了達成戰役突然性,也不能進攻蘇聯。在波蘭前線,面對80萬齊裝滿員的蘇軍,已經連續征戰十餘天德軍,無論如何也不會冒這樣的風險。更何況,有《條約》制約,可以放開手,突然向巴黎發起攻擊。

    英法兩國的“覺悟”。

    眼看著波蘭戰役即將結束,為了迷惑英法,進攻法國,“小鬍子”又使出其慣用的伎倆——欺騙。他建議:如果承認柏林對華沙的佔領,他將承諾保證歐洲其他地區的現狀。也就是說,戰爭結束後,不會再攻擊其他國家。

    屢次上當受騙的英國和法國,顯然已經對他的話不抱任何期望了,尤其是英國首相張伯倫,更是與法國等國磋商以後,宣佈斷然拒絕他的建議。並警告稱:要麼德華人民罷免“小鬍子”,要麼由英法聯軍打到他。因為在他們看來,如果他繼續執政,戰爭將不會停止。

    張伯倫的講話讓希特勒十分惱火。在他看來,英國的突然“強硬”態度,已經嚴重威脅到他的戰略部署。同時,不解決西線,將來進攻蘇聯時,必定威脅其後方。因此,當晚召集起他的將領們開會,確定了在法國發動戰役的時間表。

    那為什麼蘇軍不與德軍開戰呢?

    一是,因為其國內的大清洗,大部分的高階指揮員受到衝擊,蘇軍的戰鬥力明顯下降。相對於士氣高漲的德軍,即使攻打也很難取勝,雖然出兵波蘭是有備而來,但絕不會因此挑戰一個軍事強國。

    二是,日本在東方陳兵百萬,不斷的騷擾邊境,而德意日三國已結為同盟,一旦和德軍打起來,勢必造成兩線作戰的困境。這種“內憂外患”的局面,只能穩定一個,解決另一個,才是上上策。

    當然,《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制定,斯大林也知道“小鬍子”的良苦用心,他要利用這難得的和平時期,解決日本和發展軍事。其實,作為意識形態上的對手,他知道遲早與德國有一仗。因此,他更希望德英法3國打起來,分擔自己的壓力。

    更重要的是,他早已知道英法等國的“險惡”用心,就是期盼蘇德打起來,他們好坐收漁翁之利。而此時的蘇聯也在經濟大蕭條中苦苦支撐,一場大戰無疑是雪上加霜,雖然有向西擴充勢力的心,但眼下不是時候。

    法軍為什麼也不趁機攻擊柏林呢?

    首先,錯過了最佳時機。波蘭遭到入侵時,在法德邊境上德軍只有30幾個師,而真正有戰鬥力不過11個師,此時擁有110個師的法軍擁有攻擊魯爾地區的難得機會。但是,綏靖政策和“禍水東引”的策略,讓他們不願激化矛盾,從而錯失良機。

    同時,戰役的程序發展太快。“實力雄厚”的波軍居然不到一個月就被打的丟盔棄甲,而德軍的精銳部隊已經向西線快速運動,與法軍形成對峙狀態。此時再動手,按照華人的話說:“黃花菜都涼了”。

    其次,法國一戰後,百廢待興。過去的的債權國變成了債務國,又碰上百年不遇的經濟大蕭條,國內反戰情緒高漲,沒錢怎麼打仗,沒士氣怎能保證勝利。於是,防守是法國當時的無奈之舉。

    當然,更為棘手的是,蘇德已經結盟,如果進攻德國,蘇軍極有可能加入戰爭。同時面對兩個國家的軍隊,失敗是遲早的。更嚴重的是,東方勢力迅速西擴,是這些老牌西方列強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正是,歐洲各國的“心懷鬼胎”,促使“小鬍子”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在歐洲橫衝直闖,如入無人之境,成為二戰初期,歐洲戰場最“奇葩”的一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神鵰時期高手雲集,武功深不可測,試問武功高低如何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