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55213537977
-
2 # 龍飛鳳舞九天遨遊
秦滅六國,不可能都是秦始皇的功勞。秦始皇只是有這個理想。
出媒劃策的是軍師,帶兵打仗的是將軍,主帥,直接死的是小兵。
一將功成萬骨枯,秦始皇的成功,背後死了多少人?
沒有那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謀士,幫助他用計謀,用陣法,幫助他前期平衡各國之間的紛爭,他不可能成功。
沒有武藝高強,有萬夫不當之勇的將帥,鬥智鬥勇,勇冠三軍。布奇兵,鬥敵方主將。他不可能成功。
沒有衝鋒在前的小兵,沒有不知生死的小兵,沒有當炮灰的小兵,他不可能成功。
沒有那幾個只為了自己的利益的國家,都背信棄義,覺得他不可能攻打自己的國家。他不可能成功。
秦始皇的成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成功,秦始皇的成功是所有人參與的成功,秦始皇只不過是提出想法,執行的是下面的人。
如果沒有下屬的成功,秦始皇自己不可能成功。
-
3 # 明離子
《過秦論》中有句不知大家還記得否?那就是“奮六世之餘烈”。
秦統一六國,當然離不開始皇帝嬴政的雄才偉略,但也離不開他前幾代秦王的經略。他們是播種者,為嬴政統一之戰積蓄了雄厚的實力,到他登基時,先祖播種的果實長成,加上他氣吞山河的雄才,方可滅六國,統天下。
我們來說一下為嬴政播種的前六代秦王。
第一位,秦孝公,當時秦國闇弱,外有胡虜犯境,內有六國欺凌,若要生存,必須改變。
老天為他帶來了衛鞅,也就是後來的商鞅,透過商鞅變法,秦國迅速崛起,秦孝公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
第二位,秦惠文王。商鞅雖被其車裂,但變法卻被其保留。日趨強大的秦國被六國忌憚,於是有識之士便開始了合縱之策,一起向削弱秦國。
為抵抗六國合縱,惠文王募人才,開啟了連橫之策,瓦解了合縱,也救了秦國,秦惠文王的合縱便是他的使命。
接下來是秦武王,信任名將甘茂,攻破宜陽,打開了南韓的西大門,也打開了進取中原的大門,從此秦國可以出兵函谷關,直達洛陽。
秦武王雖因舉重而死,卻打通秦國進取中原路線的通道,完成了他的使命。
武王死後無子,弟弟繼位,是為秦昭襄王,昭襄王在位56年,將秦國國力發展到具有絕對優勢,重視人才,文有魏冉範睢為相,武有白起,伊闕一戰大敗韓魏聯軍,斬首24萬。長平之戰活埋45萬趙軍。
昭襄王基本上摧毀了六國的主力,為後來的嬴政統一天下,貢獻最大。
第五位,秦孝文王,在位三天就死了,無功無過,算是充數。
第六位,莊襄王異人,就是嬴政的父親,在位三年,重用呂不韋,建立東郡,連線齊國,從此六國南北合縱通道被攔腰斬斷。在位雖三年,異人也為兒子統一天下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終於,權杖交給了贏政,他也不負眾望,即位不久便發動了統一天下的戰爭,並用十年時間完成了這一壯舉。
由此看出,統一六國並不是只靠了嬴政的雄才偉略,歷代秦國國君都完成了他們的使命,都為其成就千古偉業貢獻了力量。
-
4 # 觀海聽濤164
秦滅六國當然不是秦始皇一個人的功勞,但他絕對是居功至偉的一個!秦始皇奮六世之餘威,前人為他準備好了人力、物力、財力,長期的互相攻伐使得六國無力抗秦,秦滅六國的條件已經具備。
嬴政雄才偉略,戰略方針正確,用人得當,遠交近攻逐一攻滅六國,統一天下,完成了歷史使命!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的,可沒有他戰國爭雄還不知得到何年何月,可以說他是巨人中的巨人!
滅六國、車同軌、書同文、錢幣一;設郡縣、開疆拓土、修長城、開靈渠,他的功業無人能出其右!千古一帝、實至名歸!
-
5 # 傑哥000
不是。有他的祖宗比如說:秦孝公實行商鞅變法,秦惠文王北掃義渠,南平巴蜀,東出函谷,為秦國統一中國打下堅實的基礎。秦武王平蜀叛難,攻取宜陽。秦昭襄王長平之戰打破趙軍,平周朝洛陽,奠定秦統一中國戰爭的勝利基礎之一。
-
6 # 嘻嘻哈哈灬懵懵懂懂
唐代詩人李白在《古風》組詩中寫到:“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用了十年時間兼併六國,稱為千古一帝。不管是范雎、嬴渠梁、白起、商鞅等文武大臣都對統一做出了絕對的貢獻,但在這我只想說一個家族,幫助秦始皇滅掉五國的一個王氏家族,他們從秦朝開始稱為名門望族,一直到唐朝都顯赫不絕,出了無數的王侯將相,他就是王翦家族。
王翦以傑出的軍事才能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另外三人分別為白起、李牧、廉頗),就連秦始皇也曾經拜他為師。從秦始皇著手滅六國開始,王翦便一直充當先鋒指揮。
統一之戰中,與趙、楚的戰爭是最為艱難的。這兩場戰役都是王翦這名老將打下來的。秦王十八年(公元前229年),王翦企圖一戰滅趙,他用反間計除掉趙國大將李牧,所謂“李牧死,趙國亡”,王翦隨後俘虜趙王遷,趙國滅亡。
秦王十九年(公元前227年),荊軻刺秦後秦王藉機對燕國發動戰爭,王翦攻破燕國都城,燕王喜逃亡遼東,燕國名存實亡。秦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王翦之子王賁伐楚,在大勝之後隨即北伐魏國,魏王假投降。
秦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24年),王翦率軍攻打楚國。到楚國後,整整一年堅壁不出。當時在項燕帶領的楚軍實力高於秦軍,但是在楚王昏庸的決策下,出兵秦軍,大敗。王翦父子俘虜楚王負芻,隨後南征百越。
後來王賁攻遼東,俘虜燕王喜,南下攻齊,俘虜齊王建。秦滅六國之戰中,五國都是在他們父子兩人的統帥下消滅的,王家也因此三代封侯。
王翦得勝班師回到咸陽,秦王為他舉行慶功宴會。會上王翦便向秦王要求告老還鄉。此後,他便回到家鄉,過著農耕生活,終老於家。
-
7 # 七追風
當然不是,秦之所以能滅六國,從秦孝公時期就打基礎了。
算起來的話,秦孝公是秦始皇的五世祖。秦孝公剛當上老大的時候,秦國的實力還是非常弱的。但是秦孝公一上臺,感覺其他人都看不起秦國,所以下定決心,強大起來。
秦孝公首先任命商鞅進行改革。商鞅變法,客觀的說,對秦國的強大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因為變法,打碎了舊的體制,一個嶄新的秦國出現了,這個秦國擁有了軍功制度,建立了一個強大的軍事體制。
按照《史記▪商君列傳》記載:“行之十年, 秦民大悅, 道不拾遺 ,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 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之後,秦孝公收復了河西失地,河西對於秦國的地位不言而喻,收復了河西,就讓魏國徹底失去了優勢,秦國走出了爭霸的最重要的一步。
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贏駟繼續勵精圖治,不僅國內繼續穩定發展,還開始進一步的開疆闢土。
秦惠文王時期,秦楚大戰,奪得漢中;派司馬錯伐蜀,奪得蜀中地區,讓秦國的地盤增加了一倍多;攻打魏國,拿到了上郡;最重要是奪得了函谷關,守住了家門,可以放心大膽的削弱六國了。
到了秦昭襄王時期,秦國繼續擴張領土,不斷削弱六國的力量。秦昭襄王手下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可以說是空前的強大。長平之戰,一下打垮趙軍,讓趙國再無翻身之力。
等到秦王嬴政繼位的時候,天下大勢已經非常明瞭,強大的秦國完全可以碾壓六國。秦始皇能統一六國,不僅僅是他的雄才大略,更是他的先祖們一代一代積累出來的。
所以才有了“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
-
8 # 執斧談史說事
秦始皇之所以能夠滅亡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用漢朝賈誼在《過秦論》裡的話來說就奮六世之餘烈,因此秦國滅亡了六國統一天下是秦國幾代君王不斷為之奮鬥的結果而不僅僅是秦始皇一個人的功勞。
首先賈誼在《過秦論》裡的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這秦始皇之前的秦國六位君王。這六位君王中秦孝公透過任用商鞅變法使得秦國迅速強大起來。
後來終於打敗當時的霸主魏國奪回河西地區一雪陰晉之戰秦國50大軍慘敗於吳起的5魏軍幾乎被滅國的恥辱。然後後面的君王不斷的開疆拓土終於使得秦國躍居戰國時期的第一強國。
到了秦始皇繼秦王位時秦國已經佔據了當時天下的一半早已奠定了統一的基礎,因此即使沒有秦始皇只要當時繼位的秦王稍微有點能力都可以滅亡六國統一天下。
實際上秦始皇除了奮六世之餘烈還要感謝很多他的先祖們,比如遠的春秋戰國時期大霸西戎的秦穆公就不說了,單單是戰國時期他就還應該感謝秦獻公以及秦宣太后,秦宣太后也就是電視劇《羋月傳》里人們熟知的羋月。
所以秦始皇能夠統一六國完全是因為他的先祖們透過不懈的奮鬥為他打下了基礎,秦孝公的商鞅變法,秦惠文王的西取巴蜀,秦昭襄王的長平之戰等一系列功績對秦國最終統一六國的貢獻不能抹殺掉。
當然秦始皇本人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對中國的大一統有巨大貢獻,首先是他能較好的利用秦國的力量最終完成先祖統一六國的遺志,如果當時秦國除了個平庸的國王也許統一就還要推遲幾代人。
其次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廢除分封制建立起了一整套封建中央集權制度和完成經濟文化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大一統始終佔主流的基礎,而這才是秦始皇最大的貢獻和他成為千古一帝的根本原因。
-
9 # 夢與白雲一起飛
從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國用了十年時間滅掉六國。這十年雖然都在秦始皇任上,但也不能把功勞全記在秦始皇帳上。比如種一棵桃樹,前面許多人做了挖坑載樹、澆水施肥、剪枝修樹等事情,最後當桃子熟了,換了別人來摘,但功勞應該記在所有種過這棵樹的人身上,而不能只記在最後摘桃子的人身上。當然,最後這個人應該記最大的功勞,畢竟姿勢不對,桃子也不好摘。
秦國從秦襄公被封為諸侯,建立秦國開始,到秦始皇時期,前後一共500多年、31位國君。這些年,秦華人始終在堅持做著一件事,就是發展自己,削弱別國。其中,在秦國發展史上做出重要貢獻的有這麼幾位國君:
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又被賜封歧山以西之地,秦國從此正式成為諸侯國。
秦穆公,先後滅掉西戎所建立的12個國家,開疆千餘里,穩定了戰略後方,奠定了秦國作為春秋四大強國的基礎。
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秦國因此與日俱強,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
秦惠文王,滅掉巴國和蜀國,使秦國進一步壯大。
當然還有宣太后,攝政期間滅掉義渠,消除了秦國一大隱患。
在此期間,秦國還先後任用了商鞅、張儀、魏冉、范雎、李斯等一批名臣,採取耕戰立國、遠交近攻等國策,在發展自己的同時,不斷攻擊、蠶食和分化六國,使六國逐漸衰弱。到了秦始皇時期,六國已經衰弱不堪,才被秦始皇一鼓作氣全部滅掉。
當然,滅掉六國不僅是秦華人,還有六國自己。六國在這場長期競賽中不斷出錯,差距越來越大,最終被人吃掉,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對於這段歷史,賈誼看得很清楚,在《過秦論》中寫得也很
明白: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上面寫的是秦國如何發展壯大,對此,六國當然不能不做出反應,於是: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
但是: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所以: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這就很清楚了,秦滅六國主要是秦華人的功勞,但六國的功勞也不應該被忘記。
-
10 # 使用者94738516596
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開創了大秦王朝,對於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要說到統一六國都是秦始皇的功勞就有點過了。
秦始皇從公元前247年繼位,這個時候才13歲,到公元前230年開始發起統一戰爭,至公元前221年完成統一大業,歷時十年,如果從他們繼位算起有二十六年之久了。
要說到對秦國統一做出貢獻的,那麼秦國曆史上很多人都有貢獻,其實到了秦始皇這個時候真正能夠威脅到秦國的國家已經是沒有了。
我個人覺得真正奠定秦國一統天下的還是在秦昭襄王時代,主要還是因為出了一個白起啊。白起一人吊打所有的國家。白起之後,就沒有國家可以和秦國相抗衡了。長平之戰一戰定乾坤,這個時候還有哪個國家可以敢和秦國打呢?白起一人就把魏韓打怕了,後來又幾次攻打楚國,佔領了楚國西部大片土地,楚國沒辦法只能東遷。長平一戰又把唯一可以和秦國相抗衡的趙國打趴下了。齊國經過了五國伐齊之後,就已經是不入流的國家了,最後在秦始皇統一的時候也是不戰而降,燕國就更不用說了,一直都被秦國耍的團團轉,而且自身實力太弱小了。
秦昭襄王到秦始皇之間還有兩代秦國君主,但是時間都太短了,秦孝文王才當了三天秦國君主,能做什麼呢?他唯一做的事就是把君主之位搶了過來,讓秦始皇有機會當上君主,不然要是別的嬴姓子孫當了,也就沒有秦始皇什麼事了。秦莊襄王呢也就三年,也沒有什麼作為。
所以這個重擔只能落在嬴政身上了。那麼後來嬴政13歲繼位,22歲親政,39歲統一天下。
回覆列表
肯定不全是秦始皇一個人的功勞,秦始皇之所以能統一六國,漢朝賈誼在其《過秦論》中已經說明原因。
原文中有一段“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意思就是說,始皇帝統一中國其之前的六位秦王功不可沒。嬴政能統一六國,原文大概敘述了一下幾點原因。
1、民眾期望,人心所在。經歷過春秋戰國幾百年的戰亂,民眾渴望統一,渴望安定的生活,統一已經是歷史的必然。
2、商鞅變法,秦國國力上升。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秦國國力遠在諸侯之上,歷經多年戰爭,秦國已經具備消滅六國一統天下的實力。
3、秦國策略的成功。為了瓦解六國對秦國的聯盟,秦國採取遠交近攻和連橫的策略,從而使得六國自相傾軋,逐漸衰落,無力抵抗秦國進攻。
所以說嬴政之所以能滅六國,和其祖宗奮鬥了六代有莫大的關係。祖宗創業,子孫摘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