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儒風

    蠶叢和魚鳧誰在前誰在後的問題,答案是蠶叢在前,魚鳧在後。下面我就用具體的史料在證明這一答案。

    蠶叢:

    蠶叢,又稱蠶叢氏,古代神話傳說中的蠶神。是蜀國首位稱王的人,他是位養蠶專家,據說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樣是向前突起,頭髮在腦後梳成"椎髻",衣服樣式向左交叉,最早他居住岷山石室(今四川茂縣北疊溪)中。後來蠶叢為了養蠶事業。率領部族從岷山到成都居住。在夏桀十四年,夏桀派大將軍扁攻打蠶叢和有緡氏,於是蠶叢跟有緡氏說用美女來讓夏桀沒有打仗的心情,果然夏桀被美女迷惑後,宣佈要回到朝廷。西周時期,蠶叢被其他部落打敗後,蠶叢的子孫後代,都各別逃到姚(今雲南姚安)和雟(今四川西昌),最後由新勢力魚鳧來結束這次戰爭。

    蜀人祖先:

    神話中蜀人的祖先是"蠶叢"和"魚鳧"。蜀與"鐲"通,即野蠶。蠶叢"目縱",居岷山下的石穴裡,蠶叢、柏砱、魚鳧三代都有數百歲,"神化不死"。他主要的功績是"教民蠶桑"。從《蜀王本紀》到今日川西地方民間口頭故事都有很多這方面的故事。《華陽國志-蜀志》中有著這樣的記載:有蜀侯蠶叢,其縱目。蠶叢,即蠶叢氏,是蜀人的先王。

    "魚鳧田於湔山,得仙,今廟祀之於湔。"(《蜀王本紀》)"魚鳧王田於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為立祠。"(《華陽國志》)還有一個版本的《蜀工本紀》則說:"(魚鳧)王獵至湔山,便仙去,今廟祀之於湔。"(引《御覽》卷八八八)這就紿後來的學者和作家留了極大的想象空間。

    蜀人的祖先,從"教民養蠶"的蠶叢到"教民捕魚"的魚鳧,到"教民務農"的杜宇,治水的開明,都和農業生產有關。

    人物介紹:

    蠶叢何許人也?他是"蜀"的化身,是古蜀國第一個蜀王。他"衣青衣,勸農桑,創石棺",以其偉大的膽略和超群的智慧,在成都平原發展生產和經濟,鑄就了古蜀國的歷史輝煌。瞿上城,是蠶叢在成都平原立國治蜀建立的第一個都城(在今天成都市雙流縣城南牧馬山),是蠶叢王創造輝煌古蜀國曆史的第一個"指揮所"。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蜀道難》一文中感慨道:"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他說的是傳說中的古蜀國。

    蠶叢在蜀地三星堆一帶做了多少年的部落"酋長"?《蜀王本紀》記載說:"蜀王之先名蠶叢,後代曰柏灌,後者名魚鳧。此三代各數百歲,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頗隨王化去。"可見蠶叢氏在蜀統治的時間有"數百歲",當然這不可能是指蠶叢氏本人做了幾百年的部族首領,而是以蠶叢為名號的時代持續過幾百年。蠶叢死後,《華陽國志》記載說:"死,作石棺石槨,華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冢也。"看來這個蠶叢也是故鄉觀念濃厚的人,人都死了,還念念不忘當年居住在石室中的那份感覺,因而把棺材和墓坑都做成石頭的,以後人們看見類似的墳墓都會說,嘿,你看,這就是那些"縱目人"的墳。

    蠶叢氏在蜀為王的年代,據有些考古學家推測,應早在商之前的夏代,因為三星堆遺址出土的城牆築於早商時期,是魚鳧王統一蜀國後才修建的,而蠶叢又比魚鳧早兩個"數百歲",所以其年代應與夏代相當。當時蠶叢雖然"始稱王",但明顯地還不具備國家君主的性質,可能僅是以血緣為紐帶的部落集團酋長,當時正處於原始社會末葉的晚期,而奴隸制的曙光正在慢慢到來。

    由來

    西周以前是否存在著古蜀王國?有關古蜀初期蠶叢和魚鳧兩代的記載,只有史料中的寥寥數十字而已。他們究竟是古蜀人想象中的祖先?還是確實存在過的君王?史學家們長期沒有定論。

    1929年,四川廣漢三星堆月亮灣的一位農民在挖掘水坑時,發現了一塊雕刻精美的玉器,這是古蜀文明展露給世人的第一縷光輝。幾十年來,零散出土的文物引起了國內外廣泛的關注。直到1986年,對三星堆遺址的大規模考古發掘才揭開了古蜀王國的面紗。遺址的出土文物表明,距今4000多年前,在川西平原上曾存在過一個獨特的高度發達的文明,蠶叢和魚鳧也確有其人,他們統治的時代就是以他們的名字來稱呼的。

    《華陽國志》雲:"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魚鳧。"三星堆遺址祭祀坑中出土了幾件大型縱目人面和鷹鳥形象的青銅器與文獻所載對照,印證了古蜀傳奇人物--蠶叢和魚鳧的存在。"縱目"是蠶叢的形象特徵。三星堆青銅縱目人面像的眼球向前凸出於眼眶十幾釐米,有些人面的鼻樑上還鑄有一條龍。魚鳧就是魚鷹。鷹鳥等飛禽目光敏銳,足爪有力,御風而行,古蜀先民對他們充滿了幻想和仰慕,是中國古代敬鳥最甚的民族。古蜀人將鳥的形象賦予祖先,還不辭辛苦地鑄造了巨型鷹首、人首鳥身、人身鷹爪等形象的青銅禮器。這些文物在三星堆遺址的二號坑多有出土。

    學術界比較認可一種說法:上古西南的大部分民族是居住在古康青藏大高原(包括四川甘孜、阿壩兩縣、青海和西藏的全部地面)的古羌族支派。公元前五世紀前後,他們向東進入平原,與土生的華人雜居融合,孕育中華文化。他們的一支向東南遷居進入岷山地區,依山勢而居,壘石為穴。後又循河谷進入成都平原,開始漁獵生活,並撿拾野蠶抽絲。後人將這些居住在岷山河谷的人稱為蜀山氏。大約在公元前三千年,蜀山氏的女子嫁給黃帝為妃,所生的後代就是古蜀王國的開山鼻祖--蠶叢,他是後來三星堆蜀人的嫡系祖先。

    蠶叢之前的古蜀人以牧業為主要生活來源,兼營狩獵和養殖。養殖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養蠶繅絲。蠶叢帶領族人繼續向東南方向遷徙,他們經過今茂縣與汶川之間的茂汶盆地後,逐漸發展農耕。夏商之際,是第三代蜀王魚鳧時代,蜀人再次東遷,從茂汶盆地東南而下經過成都平原北端進入廣漢平原。這時的古蜀王國已經完成了由原始氏族公社制向奴隸制的轉變,魚鳧是這個奴隸制政權的第一位統治者。

    有關古蜀人與他國的戰事並無傳世記載,但考古實物卻證明確有其事。在殷墟和周原的卜辭中,出現了"蜀受年"、"徵蜀"、"至蜀有事"的記載,可見當時商蜀之間紛爭不斷。魚鳧時代,商王朝的政權已接近沒落,蜀國順理成章地參加了周武王的會盟,懷著復仇的心態在伐紂的隊伍中勇往直前,故《尚書》說:"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根據年代分析,三星堆遺址至少有兩個祭祀坑是屬於魚鳧王時代的,出土的大量戈、劍、矛等兵器和禮器是蜀人尚武之風的最佳印證。

    儘管與商朝戰事頻繁,古蜀人獨立的經濟生活模式卻未受影響。這全憑著蜀國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江流奔湧,泉水充盈,土壤肥沃,地下有豐富的金、銀、玉、銅、鐵、鉛、錫等礦藏,培養了古蜀人高超的青銅鑄造工藝。蜀地山林茂盛,犀牛、犛牛、大象等野生動物出沒其間,瓜果四季皆熟,漆、麻、桑蠶、雌黃、白土等物產豐饒。古蜀人的繅絲、髹漆工藝堪稱一流。滿山遍野的竹子解決了住房的問題。從三星堆晚期房址出土的木棍、泥塊、竹片等痕跡看,古蜀先民根據川西平原多雨潮溼的特點,因地制宜地製造了竹編木骨泥牆的幹欄式建築。他們就地取材,用木、竹構起屋架,用木棍和竹片編成籬笆,在其裡外兩面塗草抹泥,以茅竹覆蓋在屋頂上。在今天四川貧困地區仍有類似的茅草房。

    古蜀國北邊"以褒斜為前門",即到了今天陝西漢中一帶,與秦國接壤。南邊以"熊耳、靈關為後",即到了今天四川青神、蘆山一帶,與越族相鄰。西面依靠九頂山、峨眉山。東邊接於巴族,以"工、潛、綿、洛為池澤",利用江河之便利發展漁業。

    與古蜀國聯絡最密切的是生活在長江三峽地區的巴族和巫耋人。遠古的羌人在成都平原發展成蜀族以後,碰上了一個始料未及的大問題:四川盆地食鹽缺乏。羌族的池鹽遠在千里之外,又有重山阻隔很難運送,所以只能依仗巫、巴之鹽。巫耋和巴人生活在長江三峽和川東一帶,此地鹽泉密集,很久以前巫耋和巴人就與鹽泉相伴,伐木煎煮泉水,用晶鹽與四周的居民交易。

    從蠶叢到魚鳧時代,古蜀人曾到川東三峽地區,購回食鹽。巫耋和巴人自然不會放棄川西這個大市場,紛紛溯江而上運送食鹽。在鹽利的分享上巫、巴間也存在矛盾,巫耋的鹽產量高於巴人,而巴人緊鄰長江,得舟楫之便,雙方若發生爭執,不論哪一方失利,都會影響到古蜀王國的食鹽供給。作為西南最強大的政權,魚鳧派出一支隊伍駐紮在瞿塘峽以西地區,在巴巫之間建立"非軍事區",保護"國際鹽利"和長江鹽運暢通無阻。暗地裡他們也自己動手採鹽製鹽,保證古蜀王國的食鹽供給不會因巫巴之爭而間斷。這支隊伍在今奉節縣白帝城西的河灘上壘石紮營,據說石壘縱橫八行,共64壘。據專家考證,這就是晉人誤傳諸葛亮為阻擊東吳陸遜追兵而設的"八陣圖"。隋唐以來,人們對此說法深信不疑,不曾想到這是古蜀王國"維和部隊"的大本營。

    春秋初年,古蜀國處在杜宇時代,來自長江中游荊地的鱉靈借蜀中治水之機趕走了杜宇,自立為蜀王,號開明。開明王朝憑著國力雄厚繼續擴張,曾東伐楚國,並與西秦抗爭。戰國初年,古蜀國在成都建都,成都從此成為全蜀的政治文化中心。蠶叢和魚鳧兩位國王為生存發展所進行的漫長遷徙到此畫上了句號。

    歷史地位:

    在西周末與東周初,蜀中蠶叢(前800一前730年),以蠶桑興邦,建立了蜀國,使這個以牧為生的遊牧民族--羌族的大部分人定居下來,跨入了農耕時代。從此蜀國以絲綢之邦而光耀於中國的史冊之中。

    開發蠶桑

    --被老百姓尊為青衣神

    蠶叢的祖先系五帝之中的顓頊。他的家系支庶,分封到蜀地作侯伯。蠶叢巡行郊野常著青衣,因此被人們呼為青衣神。

    蠶叢見岷江中游和若水流域江邊的壩子很適宜桑葉生長,於是到處勸農種桑養蠶。當時蜀地居住的民族是從川西北高原上沿邛崍山脈下來的羌人(也稱邛人)。他們以羊為其民族的圖騰,作為其民族的名稱--羊人(羊羌古語中同音),經過蠶叢的勸導。終於使大部分羌民定居下來,跨入農桑時代。

    古羌人是非常淳厚質樸的。後來蠶叢死了,羌人們悲慟萬分,將其安葬在蜀山(瓦屋山),修建了巨大的廟堂--"川主"、"聖德"、"薄山"、"遣福"、"萬安"來祭祀青衣神,使蜀山(瓦屋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青羌之祀"。

    同時他們仿照青衣神之衣著,著青衣,裹青帕,代代相傳,以為永久之紀念。

    為了讓青衣神的業績永誌不忘,他們將蠶叢的出生地叫做青神縣,並將他耗去畢生精力的若水地區之若水叫做青衣江--這是四川境內惟一一條用人名命名之江。

    以蠶桑絲綢興邦立國

    --"蜀"成為國家的標誌

    蠶叢以蠶桑興邦--蜀地的經濟迅速勃興,"周失綱紀,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華陽國志》第181頁)。

    在西周末,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自亂朝綱。此時的蜀地在蠶叢治理下,經濟勃興,人民安定,國力已強大到足可以和周天子分庭抗禮,因此他乘此機會在蜀中稱王建立了蜀國,而周幽王的兒子--姬宜臼見鎬京已被四夷包圍,帶著官員逃到洛陽,建立了東周,這就是"平王東遷"。

    蜀國的蜀字是一棵彎曲的桑樹,樹下一隻蟲(就是蠶之蟲)而構成的。從此蜀國成為蠶桑絲綢之邦而蜚聲海內外,直到如今。

    底定"天府"基礎

    蠶叢以農桑興邦,開蜀地百代鴻業,底定"天府之國"的基礎。

    四川周圍高山環抱,川西沃野千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為發展農業提供了極有利的條件。而蠶桑絲綢在男耕女織的農耕時代更是一項佔盡先機的大宗產品。因為穿綢著緞,對於上層社會是一宗必不可少的商品。於是蜀錦蜀繡,嘉定(樂山)大綢、順慶府綢、"錦官城"等一大串和絲綢相關的名字蜚聲四海,"天府之國"成為世人仰羨的地方。

    秦始皇滅六國後,將其王族後裔盡遷蜀中,使中原文化與蜀文化來了一次大融合,蜀地相繼出現一大批頗有影響的文化人登上歷史舞臺,司馬相如、陳壽、陳子昂、李白、薛濤、蘇東坡、郭沫若、巴金等像一串閃灼光輝的星星輝耀著中國文壇。蜀人多文采,這是歷史的評價,也是蜀地富庶的一個重要的標誌。

    然而蠶叢開始農桑鴻篇的重大影響,還在於由於衣食足,禮義興,在蜀中許多地方仍然保持蜀有淳厚這一千古遺風,在蠶叢主要的活動區的青衣江流域,在東漢時張陵創立了道教,直到今天這些地方仍然是一派桃花源似的鄉風民俗,人們仍然著青衣裹青帕,唱著祭祀青衣神的帶哭腔的山歌,懷念青衣神。

    "青衣一曲繞山水,青衣神在白雲端。"

    蠶叢--青衣神將和他開創的農桑業一樣在蜀中大地上長久地流傳下去。

    《蜀王本紀》載:“蜀之先王名蠶叢,後代曰柏灌,又次者曰魚鳧。”蜀人的祖先,從“教民養蠶”的蠶叢到“教民捕魚”的魚鳧,到“教民務農”的杜宇,治水的開明,都和農業生產有關。魚鳧氏是古蜀國五代蜀王中繼蠶叢、柏灌之後的第三個氏族。從文物考古發現來看,人們注意到了廣漢三星堆自第二期文化開始,就出現了與鳥有關的器物,這當與柏灌氏取代蠶叢氏有關。而第三期所出的大批器物上不僅有鳥圖案,而且同時還有魚圖紋飾。這一變化則反映出三星堆第三期文化與鳥族和魚族密切相關,或者說,它反映出魚鳧氏取代柏灌氏的歷史事實。

    大事記:

    約公元前3000年,黃帝娶蜀山氏的女子為妃,生下蠶叢。蠶叢後來成為古蜀國開國之君。

    夏商時期,魚鳧成為古蜀王,率領蜀人從茂汶盆地東遷至廣漢平原。古蜀國由原始氏族公社制進入奴隸制社會,魚鳧是古蜀奴隸制政權的第一位統治者。

    商朝末期,古蜀國參加了武王伐紂的戰爭。古蜀國軍隊是伐紂聯軍中最具戰鬥力的隊伍之一,是推翻暴君殷紂王的重要力量。

    春秋時期,望帝杜宇用鱉靈為相,治理在古蜀國境內爆發的洪水。鱉靈出色地完成了人物。望帝因此禪位給鱉靈。鱉靈因此成了新的古蜀王,號稱開明帝,又叫叢帝。

    公元前451年,秦國進攻古蜀國,奪取戰略要地南鄭。10年之後,古蜀國又將南鄭奪回。

    公元前316年,古蜀國進攻巴國。巴王遣使向秦國求救。秦軍一路高歌猛進,佔領巴蜀。古蜀國從此滅亡。

  • 2 # 浮木盲龜

    蠶叢,蠶是天蛾、蝴蝶;叢是聚集。徐霞客《蝴蝶泉》曾記述“山麓有樹大合抱,倚崖而聳立,下有泉,東向漱根竅而出,清洌可鑑。稍東,其下又有一小樹,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二泉匯為方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泉上大樹,當四月初即發花如蝴蝶,須翅栩然,與生蝶無異;又有真蝶千萬,連須勾足,自樹巔倒懸而下,及於泉面,繽紛絡繹,】五色煥然。”

    《苗族古歌》:“還有楓樹幹,還有楓樹心,樹幹生妹榜,樹心生妹留,古時老媽媽。”意思是說,楓樹幹和楓樹心生出了“妹榜妹留”。“妹榜妹留”是苗語,翻譯成漢語即是“蝴蝶媽媽”,而“蝴蝶媽媽”則是苗族的始祖。

    《山海經·大荒南經》說:“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楓木。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是為楓木。

    楓:木+風(鳳、風),苗族傳說姜央射下十二對日月中的十一對,讓公雞在神木上把最後一對日月叫出來,公雞即苗族的鳳,楓就是扶桑、神木,三星堆的青銅樹,楓木是蚩尤的標誌,苗族古歌的蝴蝶媽媽應是聚滿蝴蝶的扶桑樹,也叫生命樹。

    蠶叢即蚩尤,苗族的先祖蝴蝶媽媽扶桑樹。

    魚鳧,鳧是鸛,傳說的鸛兜、歡頭。魚是什麼,《大荒西經》: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甦。風道北來,天及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顓頊死即復甦。鳧又取【婦】音,蛇化為魚,“女”字像“蟲”,化為魚,是【穌】字,“復蘇”又強調【穌】,鸛兜、顓頊被重合為魚鳧。(而【穌】可查閱耶穌魚,說不定顓頊就是耶穌)

    【相傳蝴蝶媽媽是從古楓樹變來的。蝴蝶媽媽一生下來就要吃魚:榜生下來要吃魚,魚兒在哪裡?魚在繼尾池。繼尾古塘裡,魚兒多著呢!草帽般大的瓢蟲,倉柱樣大粗的泥鰍。穿枋般大的鯉魚。這裡的魚給她吃。榜略好喜歡。】見百度

    魚鳧和苗族的傳說神奇的一致,“風(楓)道北來,天及大水泉”,大水泉邊的大楓(扶桑)和徐霞客的描寫也是完全一樣。

    綜述,蠶叢、魚嫋是蚩尤、鸛兜、顓頊一族,苗族的先祖。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這個就另人震驚了,顓頊、蚩尤一族離唐朝四萬八千年,我們相信李白不會信口胡說,而當時蜀地已經有人,不可能“不與秦塞通人煙”,那麼李白說的“秦塞”有可能借指中國,也就是說有一個古老的文明一直我們的旁邊不與我們往來,李白又是如何知道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畫江湖之不良人》第33集中,大家如何看待神秘無比的十二洞居然在給不良帥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