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防噴管理局局長
-
2 # 幾葦渡
明代的宦官制度,有二十四衙門,即:
十二監:司禮監、內官監、御用監、司設監、御馬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綬監、直殿監、尚衣監、都知監。
四司:惜薪司、鐘鼓司、寶鈔司、混堂司。
八局:兵仗局、銀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針工局、內織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
總體上都是負責與皇宮有關生活事務。
其中十二監,每監各太監一員,正四品,左、右少監各一員,從四品,左、右監丞各一員,正五品。
最為顯赫的是司禮監,“提督太監一員,掌印太監一員,秉筆太監、隨堂太監、書籍名畫等庫掌司、內書堂掌司、六科郎掌司、典簿無定員。” 其職責是“掌印掌理內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筆、隨堂掌章奏文書,照閣票批硃。”
明代最初宦官地位並不高,朱元璋還下令太監不得識字。永樂洪熙朝,一些太監被重要,外派帶隊工作,但不限於司禮監。宣德是開始教太監讀書識字。後來規定審批制度,由內閣擬定批示建議,上報給皇帝批准。但奏章太多,於是皇帝就安排司禮監的太監去代批。漸漸形成一種預設的制度。司禮監掌握了批紅權,而內閣只有票擬權。加上一些皇帝不愛上朝或年幼,司禮監權力越來越大,儼然是皇宮內閣,與朝廷內閣相對。
司禮監最高頭領是掌印太監,一般又兼職提督東廠,如王振、劉瑾、馮保、魏忠賢等。秉筆太監若干名,則都是又批紅資格的輪流值班。從制度上這個職務只是四品官,但皇帝可以給封其他官爵以提高政治待遇。即使僅僅是四品官,內閣成員六部尚書們也不敢得罪。
-
3 # 文史長廊
明朝的掌印大太監是四品官,上面仍有更高一層的等級,按理說誰等級高誰權利大,但在明朝卻出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掌印大太監權利更勝一籌,六部尚書對他們都畢恭畢敬。因為明朝時期,事務無論大大小小,凡是經過了票擬(內閣草擬各種意見)、批紅(對票擬的的各種意見進行取捨)後,都要進行最後一道程式,就是蓋章。也就是說掌印大太監有權利進行最後一次稽核,如果他們認為好,方可透過,相反,認為不好,就要重新批紅。可見權利巨大。
但事實上,皇帝有權利隨時進行審議,但在明中後期後,皇帝都比較懶散,對政事也愛理不理,於是國之權力落到了太監手裡。掌印大太監也顯得位高權重。
歷史上有名的太監也幾乎出自司禮監。權力大了自然滿朝結朋,排除異己。著名的有王振、魏忠賢、劉瑾……
單說王振,可以說禍國殃民。正統十四年,蒙古騎兵進攻大明帝國,頭目“也先”軍事實力強大,可王振為了吹噓自已,硬是要求出徵,而且是御駕親征,他不懂兵法,認一個死理:人多力量大,於是徵集二十萬大兵出發了。
結果二十萬大兵亡了,皇帝被俘虜了。國家一下子變得空虛,動盪不安,要不是于謙,恐怕就要亡國了。但惡貫滿盈的太監終不得到好的下場,一旦失去皇帝這座靠山,什麼也不是,反而遺臭萬年。
-
4 # 直江信綱
我們今天都管宮裡的宦官們叫太監,其實太監在明代是宦官的一個官職,只有二十四衙門的主事者才能叫太監。就像不是所有後宮的女人都是皇妃一樣,不是所有公公都叫太監。
話說回司禮監。司禮監設定掌印太監一員,秉筆太監若干員,他們共同執行的任務就是所謂“批紅”。大臣的奏摺先由內閣“票擬”(擬定處理意見用紙票貼在奏摺上,故名),秉筆太監負責替皇帝草擬給大臣的答覆(因為用紅筆,所以叫批紅),皇帝首肯後由掌印太監用印,這就是皇帝對奏摺的批覆流程了。也正因如此,明代後期,中央權力集中於內閣和司禮監,二者對柄國政。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裡,就有內閣大臣和司禮監分庭抗禮,共議朝政的畫面。
可見他們的權力之大不是因為職務級別多高,而是因為身處中樞,掌握著一定的決策權。所以即使僅僅是四品,也可以與外官的內閣、部院相抗衡。明末宦官劉若愚在其書中就感嘆,“(司禮監)最有寵者一人,以秉筆掌東廠,掌印秩尊視元輔,掌東廠權重,視總憲兼次輔,其次秉筆,其次隨堂,如眾輔焉。”意思是掌印太監被看做是宦官裡的內閣首輔,掌握東廠的秉筆太監被看做是兼任都御史(掌握監察權)的次輔,其他秉筆太監就像內閣大臣。司禮監之權力,可見一斑。
-
5 # 宋安之
司禮監掌印太監是明朝十二監中最具權勢的太監,但是官階為區區四品。
但很多時候到了某種境界,品級高不高已經無所謂了,擁有的實權大不大才是重點。或者說同樣是僕人,如果你是京城大官的僕人那麼你的權力甚至比之地方官員都毫不遜色。
像九五之尊的皇帝沒有字面上的品級不照樣統御天下嘛,而司禮監掌印太監身為皇帝最信任的人,太監中的boss,可以說是至高無上的皇權影子,品級低只是字面上低罷了,享受的權力和待遇比之內閣首輔都不遑多讓!
所以六部尚書見了司禮監掌印太監當然要畢恭畢敬了。
先說說司禮監掌印太監的權力。
內閣是明朝的特色之一,明初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廢丞相制度。皇帝直接統御六部,獨攬大權。但這樣一工作量就大大加強,碰上朱元璋這樣強悍的開國皇帝,這樣的工作量還勉強可以完成。但之後的皇帝就吃不消,於是建文帝時代設定的替皇帝分擔政務的模式就有些內閣的樣子了,到了明成祖朱棣時代就徹底成立了內閣。
到了明成祖兒子明仁宗及其孫子明宣宗時代,隨著內閣權力日益增長,都有再次擁有丞相權力的趨勢。於是明宣宗為了限制內閣的權力,將國家的決策權分為“票擬”和“批紅”兩個部分,票擬是內閣閣員擬定對事情的處理意見,以藍筆書寫,然後呈上請皇帝審批。由於皇帝審批用紅筆,所以叫“批紅”。
到了明朝中後期,因為土木堡之變,文官集團坐大,朝廷權力再分配。獨攬大權的皇帝權力再也不復當年,所以開始找幫手了。
太監居於深宮之中,為皇帝身邊近侍,備受天子信任。所以被抬出來與文官集團對抗甚至不死不休,這時候皇帝就居於幕後,來操縱平衡兩方勢力,來達到皇權獨尊的效果。
某種程度上來說禮監掌印太監可以說是皇帝的代表,皇權的影子,加上明朝因為內閣制度加上皇帝要在幕後玩轉兩方勢力,給人一種多懶政的印象,所以相應的皇帝“批紅”權力就落到了禮監掌印太監手裡。
但因為明太祖朱元璋有不得令宦官干政的祖訓在,所以禮監掌印太監權力再大,字面上還是要意思一下,於是官階只有區區四品。
可以說是禮監掌印太監的權力與內閣首輔是不相上下的。甚至因為是皇帝親信的原因,有時候還要壓內閣首輔一頭,更何況六部尚書呢。
禮監掌印太監如果與內閣首輔不對勁,那麼基本上是兩方共同治理朝廷政務的局面,皇帝居中來藉以平衡打壓。
禮監掌印太監官階低又如何,擁有實權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別說六部尚書要畢恭畢敬。在某些時候因為皇帝的特別信任,就是內閣首輔都要禮讓三分的!
-
6 # 號角催人紅旗飄
司禮監掌印太監是什麼概念,明代的皇帝的秘書長,有些皇帝給他們叫大伴,叫公公,注意不是象影視劇每個宦官都可以稱太監(內廷職務)和公公的。太監一詞來於明朝內廷十二監四司八局,只有十二監每監設太監一員(正四品),而司禮監設提督太監一名,掌印太監一名一秉筆太監隨堂太監各一。明代國家決策分為“票擬”,“批紅”,兩個流程票擬是內閣輔臣的草案請皇帝批准。批紅是皇帝的批示,但明中後期皇帝把批紅工作託付給親信的司禮監掌印太監了。可見司禮監掌印太監的權威,所以輔臣尚書假以辭色也是事實。到崇禎才有所扭轉但積弊陳痾難以見效了,但實事求是太監並不是百分百奸逆的!
-
7 # 張桐和你聊球
明朝的政治體制建立,頗有點現代美國三權分立的影子,但是明朝的政治體制以及後面所代表的利益階層絕對不能與現今社會相比的。要說這個掌印太監為何權勢滔天連六部尚書都懼怕,那就要從最開始的內閣建立來說起。
那麼有人要問了,內閣是什麼東西呢?所謂的內閣說好聽點就是宰相輔政,說難聽點就是皇帝的私人秘書和幕僚。那麼首先要說的就是明朝最開始的時候是沒有內閣的。對滴,你沒有聽錯是真的沒有,那麼內閣是誰建立的呢?就是成祖朱棣皇帝開始設立的,在建文帝時期就已經有了雛形,當時朱允炆的小集團例如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等,建文帝每遇大事大多詢問這幾個人的意見,初步的內閣雛形就是那時候開始的,至於在太祖朱元璋洪武時期,你要是敢這麼提議,那絕對的殺頭大大滴。朱元璋是個權利慾極強的皇帝,在權利面前絕對不允許他人染指,君不見一個胡惟庸案就將大明朝官員殺了個七七八八。太祖皇帝靠著超人的精力就將丞相和皇帝的工作都幹了,那真是夙興夜寐,廢寢忘食。說勤政愛民朱元璋絕對在歷史上是有一號的。
然而到了成祖朱棣永樂時期就不行了,朱棣跟他爸比那就差遠了,可是事兒還是要乾的,於是朱棣就想了一個辦法,能力咱不足,用人頭來湊啊!成祖皇帝就召集心腹大臣組成了明朝的第一個內閣。這個內閣的在當時權利就相當的不小,承辦各地的奏摺,奏報,協助皇帝辦理事物。但是朱棣也跟他爸一樣,對這幫人不也放心防著內閣一手,首先內閣的官員品級都不高,其次實際的內閣六部權利都是不允許觸碰的。這個時候內閣像極了一個幕僚團體和皇帝相安無事而且辦事效率極快,在當時運用這套體系皇權得以穩固,國家得以發展也是很不錯的。
可是接下來到了仁宣時期,內閣就逐漸展露出了其可怕的一面。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很他爸他爺一比更是能力不足,仁宗除了繼承了他爸的諸多政治遺產,但是也有諸多的先天不足,第一仁宗皇帝沒有軍隊的絕對支援,畢竟他老弟朱高煦跟他掙了一輩子,軍方大部分都是支援二皇子上位的,而且朱棣也絕對不會讓太子掌管軍權的,第二仁宗皇帝性格過於懦弱,而且內閣大部分都是支援朱高熾上臺的,朱高熾當了皇帝也要對支持者給予一定的政治補償,首先內閣的官員官職升了,其次最重要的就是跟六個部及都察院大理寺都掛上了鉤。這就給了內閣更多的權利,在仁宗朝時期畢竟大家都是一起走過來的,而且仁宗在位時間不長,大家也沒有什麼矛盾激化爆發。
接下來到了宣宗時期就不行了,宣宗實實在在是朱棣的翻版,對權利極其重視,然而到了他這一代,內閣的勢力已經形成了,想動宣宗也動不了。於是宣宗也想了一個辦法,動用了另一股政治力量,在這個時候內閣的終極對頭宦官集團就開始登上了政治舞臺。
首先讓我們看看明朝的太監的發跡史,在明朝初年,朱元璋是極其不重視太監群體的,而且吸取了元朝滅亡的原因,和歷代朝代滅亡的教訓,朱元璋也有意識的在打壓宦官群體。所以宦官在洪武年間是不吃香的,甚至是沒有多少權利的。由於老朱太生猛了不單單宦官不行,就連普通的官員也是不行的。到了朱棣永樂時期,由於靖難之役太監門是出了大力氣,幫了成祖朱棣的大忙,朱棣於是開始重用宦官,而且成立了一個重要的組織那就是名震天下的—東廠。宦官們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但是在當時還不是一股可以和內閣抗衡的力量。到了宣宗時期,朱瞻基不堪工作的重負,於是將批紅權給分裂出去,在當時內閣是有票擬權的既處理問題可以提出意見及處理方式,而批紅權是在皇帝手裡的,為了減輕負擔,宣宗皇帝給宦官們上課,教他們識字讀書識字來幫助自己將自己的批紅權給予了他們。這就是秉筆太監的由來,而後皇帝由自己審閱作出決定,蓋玉璽才能正式生效。但是到了明朝中後期,皇上更加的怠政,於是將蓋印的權利又給分裂出去了,便有了掌印太監的由來。其實內閣有票擬權,宦官有批紅權,皇帝有蓋章權,三方互相制衡是可以保持政治體質穩定的,但是明朝皇帝大多懶惰怠政,不願意承擔責任,蓋章的權利分解出去之後,進一步導致權利過度的失衡。
接下來回到文章中提出的問題,掌印太監的權利就可想而知有多大了,整個明朝所有的官員任免,錢糧賦稅,大事小情都是由他決定的,試問有誰不害怕,不畏懼。而且掌印太監一般都會提督東廠,明朝最大的特務機構也是由其掌管,彷彿無數雙眼睛盯著你看。權利幾乎都是到頂了,幾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例如後來的劉瑾,魏忠賢,哪一個不是權傾朝野的大宦官。
-
8 # 趣談國史
明朝的司禮監掌印太監應該是四品,而各部尚書應該是正二品。按官階來看,尚書要遠遠高於掌印太監。但是俗話說,宰相門房七品官。所以,不能只看幾品,還要看他手中掌握的權力到底有多大。
按照實際的權力來看,司禮監掌印太監是和正一品的內閣首輔平起平坐的。六部尚書見了他,當然得畢恭畢敬。
明朝的體制,是兩駕馬車並駕齊驅制:一駕是外臣,內閣;另一駕是內臣,司禮監。
內閣輔臣們負責票擬,也就是提出建議和意見,但司禮監負責批紅,也就是同意或者不同意,以及如何修改。
而掌印太監,是司禮監的絕對老大,其次才是秉筆太監。
按照和皇帝的親近程度來說,內閣輔臣們更是沒法和掌印太監相比。因為內閣輔臣是不可能天天見到皇帝的,而掌印太監一般是天天侍奉皇帝的。如果司禮監和內閣發生矛盾,一般吃虧的是內閣輔臣。
另外,掌印太監一般還兼著東廠提督,江湖人稱“廠公”。想必看過明朝電影的朋友,對這個稱呼並不陌生。尤其在皇帝昏聵之時,掌印太監簡直可以一手遮天。
-
9 # 一枚明粉
在明代太監最高只能四品,但這不重要,當司禮監負責人公文傳送、批紅、蓋戳之後,誰也得尊敬。1、低品級的太監
明朝太監最多隻有四品。司禮監太監也不例外。司禮監有掌印太監、秉筆太監,顧名思義掌印太監負責蓋章;秉筆太監負責批紅;而且司禮監還分管太監培訓學校:內書堂。
(司禮監官)
他們對應的機構是內閣,內閣的大學士只有五品。但大學士可以加尚書銜,所以會成為二品,甚至一品。大學士主要任務就是為皇帝起草公文、對章奏進行批示。
(內閣)
為了方便理解,可以把司禮監理解為皇帝辦公室綜合部門,內閣理解為皇帝辦公室秘書部門。
至於太監品級低,當然有變通辦法,比如加俸祿,十二石算一個等級,有的人可以加好多次。還可以恩蔭子弟,你的侄兒蔭了三品,你說你什麼地位?
有實權也有變通,自然無敵了。
2、尚書的尊敬尚書尊敬的一個最簡單因素就是,高層一般都是禮貌、和氣,都是國家最聰明的人,總不能用叢林法則撒潑吧。所以尊敬是基本表現。
(司禮監)
至於深層次,就是司禮監太監的權力。雖然絕大多數情況下,司禮監不可能隨便寫御批,畢竟內閣票擬也是要保留甚至存檔的。但遲幾天送內閣,發文再慢幾天,這就夠許多人緊張一下了。
在明代中樞是“公文政治”,公文的時效性對人的影響很大。
如果再在皇帝面前吹吹風就更不好了。
總結:做官首要是做人,做人首要是與人為善。在古代官場,人事與程式的微妙之處,可以說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尚書對司禮監太監態度好,對己、對部門、對程式都是有幫助的,何樂而不為?至於言官的那套理論,只是缺乏實踐時候的嘮叨罷了。
-
10 # 五味社
司禮監(首領太監)掌印太監擁有“批紅”的權力,是皇權的代言人。
在明朝體制內,內閣僅有“票擬”的權力,也就是內閣代皇帝擬定對大臣奏摺的批覆意見,再由皇帝參照內閣擬定的意見,用硃筆批出最後的決定,稱為“批紅”。
明朝宣德年間,為壓制內閣的權勢,司禮監首領太監獲得“批紅”的權力。到了明朝中後期,由於皇帝怠政,“批紅”的權力完全落入司禮監首領太監的手中,可謂是權傾一時。
明朝歷史上很多幹政的大太監皆出自司禮監首領太監,比如劉瑾、馮保、魏忠賢。儘管他們享有崇高的權力,但仍舊是皇帝的代言人,皇帝擁有隨時收回“批紅”的權力,比如“精明”的嘉靖帝,所以當時司禮監首領太監不敢胡作非為。
最後,司禮監首領太監屬正四品,雖然官階中級,但內閣只有和司禮監首領太監合作,才能把政策推行下去,比如馮保對張居正的支援,是張居正改革得以順利推行的主要原因。
另外,司禮監首領太監還有傳旨諭旨的權力,和皇位監護權。
回覆列表
掌印太監大概是四品或者五品的樣子,但是,掌印太監是有批紅的權利的,而且被尊稱為內相,跟內閣首輔一個級別,拿掌印太監當五品官的人會死的很慘。張居正當年權勢滔天,大明首輔,但是內宮還是有個馮保,張居正對馮保也是客客氣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