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絮語舞文
-
2 # 象山易學堂
考試,是教育教學評價的重要內容,是傳統評價中評價學生最主要最常用的手段。單元、期中、期末考試,不僅是對學生階段學習的重要測驗,也是對老師教學表現的重要評價。
然而作為教育改革創新的重要途徑,研學旅行的課程體系和評價標準並未得到教育部門的合理規範,以及學校家長的一致認可,呈現雜亂無序、五花八門的現狀。因此,研學旅行課程的研究與實踐都亟待專業化,用評價來促動對研學旅行課程的思考與實踐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基於研學旅行課程的特點、體驗式學習作為研學旅行開展的主要形式及自身的特色,作者劉繼玲以“茶園中的知與行”為例,為我們分享了研學旅行課程的課程評價適用與要求,並進一步構建了研學旅行中體驗式學習的評價標準。
研學旅行中課程評價的適用要求
課程評價的根本目的在於獲得反饋資訊,以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促進學生髮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不在於對學生髮展水平做出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學生進行比較與分等。
研學旅行課程在課程內容上的天然的主題活動可以視為是一個綜合性質的單元教學。單元教學評價不同於教師熟悉的課時教學評價,具有整合性和主題性,教師需要站在較高的層面來審視和評價,需要及時評價與延時評價、單項評價與綜合評價相結合,從某種程度上看,延時評價與綜合評價應該更多地應用於研學旅行課程評價中。
研學旅行課程由於突破了傳統課程的時空束縛,發展出自身的課程特徵。其本質在於,讓學生親歷知識產生與形成的過程;使學生學會獨立運用其腦力勞動;追求“知識”發現、“方法”習得與 “態度”形成的有機結合與高度統一。其特徵有三個:
其一,實踐性強;
其二,強調知識間的聯絡與運用;
其三,需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與興趣。因此,針對此課程的評價應具有多元性、過程性、開放性評價特點。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學評價工具是伴隨著教學評價的發展而發展的,評價工具與評價方法本身不可截然分開。教學評價的方法是指評價的程式和角度,教學評價的工具測試指對評價物件進行測定時所採取的方式和手段。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的程式、角度、方式和手段綜合應用,構建專業化的評價標準。研學旅行課程評價需要就評價工具和方法進行深入研究。
研學旅行課程評價需要構建完整的系統的評價體系。從對事和對人的角度上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和課程評價。其中研學旅行課程的主要實現載體是活動,因此活動設計與實施的質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研學旅行課程的品質。體驗式學習活動是研學旅行課程的最主要的實現方式,因此本文聚焦於此,做進一步剖析。
研學旅行中體驗式課程的基本內容
體驗式學習的內涵,是“直接經驗+反思”,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其是以直接經驗和反思為基礎的學習,是一種綜合的學習。有學者認為體驗式學習內涵是“記錄過程+解釋過程”,或認為是“感知+感悟” “直接經驗+情意體驗”。總之,體驗式學習是相對接受式學習而言的兩種學習形式之一,具有真實性、基礎性和自然性,具有情意體驗、真實情境、互動學習的特徵。
關於體驗式學習的過程,組織心理學家庫伯提出了著名的“體驗式學習迴圈模式”,認為體驗式學習要經歷四個階段:
(1)具體體驗。學習者在真實情境中活動,獲得各種知識,產生相應感悟。
(2)觀察、反思。學習者回顧自己的經歷,對體驗進行分析、反思。
(3)抽象的概念化。學習者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建構一種理論或模型。
(4)主動檢驗。四個階段迴圈交替進行。
與傳統的接受式學習相比,體驗式學習的優勢在於它更多地涉及情節記憶、情緒記憶、默會知識、實用智力以及學習過程中的自我決定性,因而能夠用更多的資訊線索幫助學習者儲存和啟用記憶,使記憶更加豐富和全面;改善課堂學習的去情境化和抽象化,增強學生學習的動機和學習互動;以學習者為中心,使學習具有更強的自主性和個性化。
研學旅行課程,由於時空的變化,課程活動化是其基本開展正規化,尤其是體驗式學習比重大。研學旅行中的體驗式學習不應是蜻蜓點水式的走馬觀花,更多的是綜合性質的主題體驗活動,並且應該貫穿研學旅行的行前課、行中課、行後課和後續發展四個階段,並應該具備體驗式學習的“具體經驗—反思觀察—抽象概念化—主動檢驗”的基本環節(不同的學段可根據學情適當降低難度)。
研學旅行課程的評價標準建構
對應體驗式學習的四個階段,將研學旅行中體驗式學習評價分為行前、行中、行後和應用四個階段。行前階段為獲取間接經驗階段,行中階段為獲取直接經驗階段,行後為整理經驗階段,應用為檢驗經驗階段。
不管是課堂上的教學還是校外的研學旅行,各個階段貫穿的仍是教與學的過程,在研學旅行的過程中教師的教更多地體現為隱性的指導,學生的學更多地體現為學習的主動建構。因此,將評價焦點也主要對準“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學習”兩個領域。鑑於以上的橫縱框架,作者初步構建了“研學旅行中體驗式學習的評價標準(參見下表)。
行前階段
目的:行前階段主要是組織學生對研學旅行目的地的資源和文化的瞭解階段,需要重點考慮資訊提供的多樣性和趣味性的問題,以調動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夠真正瞭解資源地的知識、特點和文化內涵。
教師指導評價要點:主要圍繞指導方式和內容進行評價。要求方式多元,如透過講座、影片、網站、學生作品等方式瞭解知識及知識的形成過程。方式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
學生學習評價要點:瞭解知識要點;知道知識脈絡及形成過程;明確自身需要關注的重點知識。
學生學習的評價方式:可以透過學生的聽課狀態、學案學習、學習任務規劃等進行評價。
行中階段
目的:行中階段主要是以學生為主體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以體驗式活動為主),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建構,在活動中育人。
教師指導評價要點:活動形式與場館資源和環境契合,活動內容指向目標,活動方式有趣;能夠觀察學生狀態,適時進行指導。
學生學習評價要點:多感官觀察、感知情境;識別和辨析情境中的多種資訊;理解情境中的各種資訊及關係,提出問題,並探索解決問題的相關資訊。
學生學習的評價方式:可以透過學生的體驗狀態、參與程度、是否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學案學習等進行評價。
行後階段
目的:行後階段主要是依託學校課堂教學對體驗進行整理形成經驗,建構概念、觀點的階段,要對研學旅行進行回顧、梳理和反思,是深度學習,使研學旅行的價值深化提升,將課內外兩個課堂貫通。包括兩個部分:對經驗本身進行概括與提升、對學習過程與結果進行評價。
教師指導評價要點:用適當的形式啟用學生的體驗;組織不同經驗的深度交流;診斷並指導學生完善自己的經驗;構建學習過程與結果的評價標準;比較不同價值觀做出歸納和總結,適切指導學生的評價。
學生學習評價要點:對資訊進行梳理,形成觀點和作品;分享自己的觀點和作品;吸納他人觀點和作品,完善自己的經驗;依據標準對自己和他人做出適切評價;對評價標準能夠提出個人見解。
學生學習的評價方式:可以透過學生的作品、交流表達、參與程度和學案學習等進行評價;可以透過學生的交流表達、參與程度、對標準修改完善的重要貢獻度進行評價。
應用階段
目的:應用階段主要是學生將所學對接生活實踐的嘗試階段,在嘗試過程中,學生會進一步豐富和完善自身的經驗和知識圖式。
教師指導評價要點:適時指導學生的應用。
學生學習評價要點:將自己的經驗應用於新的情境;有意識地進行思考,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經驗。
學生學習的評價方式:可以透過學生的實踐參與、交流表達、學生作品等進行評價。
研學旅行課程評價標準的案例應用
我們以“茶園中的知行”的活動設計來例解一下研學旅行體驗式學習評價標準的應用。
(一)案例介紹
課程名稱:
茶園中的知與行
課程目標:
能夠說出綠茶的相關知識(起源、分類、功能),並能掌握茶葉採摘的正確方法與技巧;學會採茶、選茶,透過觀摩製茶,掌握製茶的三個步驟(殺青、揉捻、整型和烘乾)。透過實際練習增進對家鄉茶葉文化的理解和對家鄉的熱愛,對雨花茶和中國茶文化產生興趣。
課程內容:
1.獲取間接經驗階段——活動方式:集中學習,知識講解關於茶葉的相關知識
茶葉的起源、茶葉的種類,茶葉的栽種、茶葉的維護,茶葉的季節變化和茶葉的採摘過程。
2. 獲取直接經驗階段——活動方式:先分組學習、後集中學習放大鏡觀察茶葉樣態,採摘茶葉實踐勞動成果收集,稱重教師小結。
3. 整理經驗階段——活動方式:集中學習
專題:食品安全與健康、綠色環保
學習路徑:
提出問題——頭腦風暴——設計——分享——深度研究——再分享
探討的問題:
茶葉上的小黑點是什麼?(茶茸毒娥,屬鱗翅目,毒娥科)如果你是茶農,你怎麼辦?(藥物消毒)這是否涉及食品安全問題?如何做到綠色環保有機茶葉?你有什麼辦法?(引進鳥雀進行治蟲)
專題:工作態度學習路徑
資料事實:
採摘一萬個茶頭是一斤,三斤新鮮的葉子能夠炒制一斤幹茶。在稱重量時有的小組 8個人,四十多分鐘才採摘430個茶頭,一個人一分鐘才採摘約 14 個茶頭,正常的成年人一個上午四個小時,能採摘一斤茶葉。
談感受:
有的同學說天氣很熱,很曬,我採了一會兒,腰很疼。茶農採摘一上午,四個小時就這樣重複著這種機械工作。有的同學說農民一個人採摘比我們四十幾個人採得都多,也說明我們的工作效率很低。我們在採摘的時候有時喝水、上廁所,有時我們在追逐玩耍,沒有農民工作認真。有的學生說之前的課程我們也說茶農不容易,比較空洞、沒有事實的依據。現在有了直接的數字對比,能夠親身體會到採茶的不容易。
專題:傳統工藝與中國茶文化學習路徑
探討的話題:
中日茶製作工藝對比;中國傳統茶藝的精妙;茶藝的美
4. 應用階段——活動正規化:自由學習
佈置任務:請結合採茶課程,任選以上三個主題,寫一篇研究性學習報告。
(二)應用標準對案例的分析
本案例基本體現了研學旅行課程中體驗式學習特點,有情境性的茶園現場,有學生茶園採摘和觀察、稱重的直接體驗,有互動式的學生互動,有深刻的情感體驗,是對“直接經驗+反思”這一體驗式學習本質的較好詮釋,體現了體驗式學習的綜合性質。
本案例比較完整地體現了研學旅行體驗式學習的過程。尤其是經驗整理階段,能夠圍繞三個主題,或透過問題鏈、或透過認知對比、或透過主題探討等方式,融生物、數學、語文、歷史等學科要素為一體,在深刻的互動中達到了知識的綜合運用,真正建構了知識體系,與生活實際建立了聯絡,合作溝通表達能力得到錘鍊,情感得到啟發與激勵。
本案例教師的指導方式多樣,符合體驗式學習組織交流、分享經驗的內在要求,內容與課程目的關聯緊密,與資源契合度高,能夠引領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學生的學習效果明顯,體驗了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包括觀察、查閱證據資訊,問題發現、問題探究、動手操作、對比感悟、自主建構觀點、分享表達。同時也體現了學習的深度,學生的探究是針對性很強的困惑解決、問題解決,學生的體悟是非常真切感人的。
圖源/北青研學營團
建構研學旅行中體驗式學習評價標準,一方面是嘗試彌補研學旅行課程評價缺失環節,使課程要素更加完備,指導教師們更加規範、積極地思考研學旅行課程中教師、學生評價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期望基於評價,能夠引領教師們在開展研學旅行課程實踐當中,能夠有所參照,不斷持續對研學旅行課程中諸多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尤其是研學旅行課程由於時空的變化,對傳統課堂教學策略的變革甚至是顛覆的問題。
體驗式學習是研學旅行課程的主要學習方式,並不是像有的教師所理解的帶著學生去旅遊,穿插一些知識講座、動手操作、看一看、遊一遊的膚淺的體驗,而是要遵循體驗學習的特點,完成體驗式學習的四環節,使研學旅行課程價值得到真正彰顯,使學生一輩子記得曾經經歷過的那次高階的、有趣的旅行。
-
3 # 揮筆雲煙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研學旅行是學習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在教育大變革的今天。
研學旅行課程由於時空的變化,課程活動是其基本開展方式,尤其是體驗式學習比重大,貫穿研學旅行的行前,行中,行後和應用四個階段,那麼它的評價就不同於課時教學評價,需要及時評價和延時評價,單項評價與綜合評價相結合。應將評價的焦點對準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學習兩個領域,我認為可以如下方面來評價:
1、行前(獲取間接經驗階段)教師的指導是否多元化,是否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學習時是否瞭解了知識要點及形成過程,學生的聽課狀態、任務規劃等方面來評價。
2、行中(獲取直接經驗階段)老師組織活動形式內容是否多樣,學生是否多感觀參與及參與程度集來評價。
3、行後(整理經驗階段)教師組織不同經驗深度交流,學生對資訊處理後的觀點、作品形成方面進行評價。
4、應用(檢驗經驗階段)教師指導學生將經驗應用於情境中並進一步完善的情況,學生的實踐參程度等來評價。
總之,評價的根本目的在於獲得反饋資訊,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促進學生髮展,而不在於對學生的發展水平做出終結性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學生進行比較與分等。
回覆列表
無論古今中外,歷來十分重視“遊學”。春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開啟“遊學”之旅。“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成為世人“遊學”的理想和追求。
研有所思,學有所獲,旅有所感,行有所成。研學旅行不是一般性的旅遊活動,要有“研”有“學”,有“遊”有“樂”,“研學”和“旅行”各半,以學習共同體的方式開展集體性學習活動,在社會和大自然的課堂中學習、體驗,目標定位更綜合開放。
選擇標準一:安全
安全問題一直是家長們考慮各類機構的頭等大事。首先,家長在選擇活動機構前應多瞭解主辦方的品牌、公信力、聲譽、經驗等,尤其是主辦方是否具備專業的資質,同時要選擇有多年組織操作學生活動經驗的機構。其次,活動的住宿地必須是進行全天候的有老師監護,這樣更有利於保障孩子的安全。
選擇標準二:教育
遊學活動,不是純粹的觀光旅遊,更注重“學”,“遊”是輔助。因此家長為孩子選擇研學活動時必須考慮該活動對孩子的教育意義。家長要了解要選擇的夏令營專案的具體活動內容中是否有名校專家講座、交流等教育活動,有互動式的體驗教學活動是最好的。
選擇標準三:孩子的興趣
雖然大部分家長在決定是否參加研學活動,參加什麼型別的研學這類問題上擁有決策權,但真正進行研學體驗的是孩子,所以家長要充分考慮孩子的興趣點,千萬不要用自己的興趣點來代替孩子的興趣點!只有孩子真正感興趣才能真正學到知識!
選擇標準四:專案主題
選擇研學類產品時,需要提前瞭解清楚該研學產品是否擁有一個鮮明的主題,主題不僅僅是一個名稱,一個稱號,更要看具體的活動內容是否在圍繞這個主題一系列的展開。是否在研學過程中嵌入了各類主題的活動。一個優秀的研學產品是所有的前前後後的活動都貫穿著活動主題。
選擇標準五:價格
選擇研學類產品最主要因素不是價格的高低,而是它的內容是否豐富,是否有教育意義。孩子參加研學活動是要看孩子在這個活動中能否全方位體驗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能否從中學到、體會到孩子成長中所需的素質。如果教育意義突出,費用適當高一點也屬正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