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z山海
-
2 # 學之味
在中國歷史上,科舉制度從隋朝開始到清朝結束,實行一千三百餘年,為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科舉考試是朝廷選拔人才,任命官員為重要途徑之一,而低層人群更是把科舉作為實現自已的人生理想的重要平臺,所以,社會上下都十分關注科舉。乾隆在位時,對科舉考試也非常重視,批示了大量關於科舉考試的奏章,多次下喻召對天下學子進行訓飭。經過整理這些材料,從中,我們可以較為全面地瞭解清朝科舉的情況:
清朝科舉簡況
清朝的科舉制承襲於明朝,兩朝大體相同,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是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正榜所取的為舉人。會試,是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由舉人參加的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錄取為貢士。最後,有貢士身份的人才能參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試,取中後統稱為進士。
監考官員迴避制度
據乾隆覆禮科給事中畢誼條陳科場事宜。乾隆皇帝對內簾執事官和外場執事官迴避規定:內簾執事官,同姓但不在五服之內的可以不必迴避。但內簾執事官和考生有郎舅中表姻親,至有服之翁壻甥舅等關係的,概令迴避。而外場執事官,因與同簾專司文字不同,族人姻親不必迴避。後來,因禮部議準、刑部郎中柴鶴山奏稱:“科場慎重關防,一族之人,雖然服制稍減而親誼尚存,如果考官閱文將本族之人取中,未免有涉嫌疑”。就改為仍照舊例,有本族之人參加考試的內簾官也概令迴避。
出卷及有資格向皇帝薦卷的都是什麼人
據乾隆傳諭兵部尚書傅鼐的話:“你可會同大學士鄂爾泰、朱軾議奏,各房薦卷(一般由房考官出題,有時皇帝自已興致高了也親自出卷),再出一榜殿試。所有薦卷,著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朱軾、侍郎邵基、張廷瑑、學士方苞、公同閱看”。可知,學士以上才有資格向皇帝薦卷。
房考官現纂科場有什麼規定
房考官,簡稱“房官”,又稱“同考官”,是科舉時代鄉試、會試中協同主考或Quattroporte閱卷的官員。因在闈中各居一房,故稱“房官”。試卷由房官先閱,加批後,再推薦給主考官或Quattroporte。科場條例對房考官有明確的、嚴格的處罰規定。如果房考誤用墨筆(和我們現在老師批改試卷一樣,筆色不同),定為罰俸一年;房考官在試卷內用墨筆幫助考生添改,主考官要被降三級,就算是因不小心脫落一二字,而代為添注的房考官,也要被罰俸一年;批改不認真,文內字句有疵者,罰監考一科的俸祿;卷內抬頭(應該是密封后的卷號等資訊)有挖補的,則罰停二科(相當於被停職);因卷內謄錄漏寫姓名(考生考完後,要對考生參考情況進行統計),書吏要被革職,對謄錄官要視情況罰俸,等等規定。
考試期間考生有什麼待遇
據乾隆朝順天府府尹陳守創條奏科場事宜。鄉會試期間的舉子的文墨用具,伙食都免費為考生提供。具體安排及控制的辦法如下:一、伙食標準:參加考試的舉子,每場考試都安排免費的早飯午粥(沒有安排考試的時候及考後的晚餐、點心,學子們估計要自已解決)。二、採買控制:考官要查明各項食用、文墨用具等物的時價,然後造冊報部審批。再由承辦之員,照時價採買。三、支取食物要求:要開具清單,送提調官蓋章確認,由內委官登號,內外監試查驗後,交總理這項事務的官員按需收發。
考中機率有多低
據乾隆覆兵部左侍郎舒赫德奏。回覆稱:殿試錄取數按百名之數,遞加裁減(考生多的時候,錄取機率相應降低;考生少的時候,錄取數減少)。本場科舉考試安排如下:直隸、江南、浙江、江西、湖廣、福建等六大省,每80名取中一名;山東、河南、山西、廣東、陝西、四川等六中省,每60名取中一名。廣西、雲南、貴州等三小省每60名取中一名。順天中式滿合二字號41名考生,奉天夾字號4名,宣化旦字號4名,長蘆等處滷字號1名及南北皿字號七十八名,按每二十卷取中一名。據此估算,大概一場考試有5000人左右參加,按平均數算參加殿試的考生中,55名可中1名進士。
-
3 # 老衲侃春秋
中國古代的高考,發端自隋朝,到唐太宗形成了雛形,武則天、唐玄宗時期又增加了殿試,並且還產生了武舉。不過那時的正規名稱不叫高考,而是叫進士科舉。
隋唐時期,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此後的科舉制度逐步豐富、漸漸完善,一直到了明朝才真正形成了完備的制度。此時科舉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以“四書”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註》為準。
考試製度的完善為何經歷了這麼漫長的時間階段?因為這也是一項大規模的國家行動,所以牽扯到有關的各個方面。
考生和主考官就像現代的警察與小偷,一直進行著智力的較量。考生為了取的功名,各種投機取巧的手段層出不窮;主考官則為了保證考試結果的公正客觀性,想盡一切辦法來堵塞漏洞。
從隋唐開科取士之後,徇私舞弊現象越來越嚴重,所以從宋代開始,建立了一系列防止徇私的新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有:
(一)鎖院制度:
即在“知貢舉”(主考官)、“權知貢舉”(副考官)等考官人選確定後,立即將他們鎖於貢院之中,斷絕他們與外界的聯絡,避免出現考官向親朋好友洩露試題的現象。
(二)彌封制度:
即在考生考試結束後,由專人將考生試卷上的姓名、籍貫等部分用紙糊起來,再交給考官評判。直到最後統計成績時,才能拆封公佈姓名,否則即為作弊。這也是後世考試中密封試卷制度的起源。
(三)謄錄制度:
據宋人記載,實行彌封制後,科場上又發生了考生在試卷上書寫標記、暗語的問題,於是“謄錄”之制隨之出現,即在考生交完試卷後,朝廷僱請一批抄寫書手將考卷重新謄錄一遍,再交考官,其用意在於進一步杜絕“彌封”措施的紕漏。
(四)別試:
即針對考官的子弟特設考場考試的制度。在這樣的特殊考試過程中,另派考官監考、閱卷,以防止徇私舞弊現象的出現。同時,對當朝大臣權貴的子弟往往還要多複試一次,以甄別是否有人利用權勢將無能子弟的成績拔高。
雖然在宋朝,應該說是制度完善的突飛猛進階段,但我們不得不承認,也是在這個階段出現的問題最多。
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因為在趙匡胤“重文抑武”的思路指導下,趙家天下對文人太好了。首先執行的是“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這樣一來,文人士大夫能夠拋卻許多顧慮,暢所欲言了。除了政治待遇,官員的經濟待遇也十分優厚。同時每批次科舉招收人數是唐朝時的許多倍。這麼一來,大家在利益的驅使下,不削減腦袋往裡鑽,那才叫是個弱智呢。
下面是唐朝與北宋早期的科舉次數與錄取進士人數的基本情況簡表:
時代時間(年)科舉次數(次)錄取進士總數(人)平均每榜(人)唐朝290268744828宋太祖171518813宋太宗2181487186宋真宗25121760147宋仁宗41134561351
由上表可以看出,北宋時期每批次錄取人數,大大高於唐朝。
下面我們就對宋朝的一些高考中出現的奇葩事進行一個大盤點,並分析出現的原因。
一、文狀元比拳腳產生
開寶八年,即公元975年,宋太祖趙匡胤親自主持殿試,這場考試讓趙匡胤為了難。為何?因為北宋初年錄取狀元是看誰先交卷,來自山西的王嗣宗和另一個考生陳識在同一時間裡交了卷。
看著交上來的兩份卷子,粗通文墨的趙匡胤不好判定誰優誰劣,但既然能當皇帝,那臨場機變能力還是很不錯的。他馬上想出一個主意來——讓他倆對打,誰勝狀元就是誰的。結果王把陳揍趴在地上,以武力取得了文狀元的頭銜。這事載於《玉照新志》。
此事過後,趙匡胤想,大宋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既然有文狀元,那麼沒有武狀元也是一大缺憾。於是後來在承襲唐朝武舉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武舉制度。
宋代武舉與文舉一樣為三級考試製度, 即解試、省試和殿試。武舉著重於騎馬、射箭、馬戰、弓力和器杖方面的訓練,還有專門的機構,進行軍事體育的教學。
宋以前並沒有“武狀元”這個名詞,之前都叫武舉、武進士來著。後來在宋朝有了武狀元。
由文官考試催生出武狀元來,這麼看來陳識的揍沒有白挨,至少為朝廷的科舉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二、因為是弟弟,狀元旁落
公元1024年,朝廷舉辦了慣常的科舉考試。但因宋真宗剛去世不久,按慣例不舉行殿試,會試什麼名次就是什麼名次。
在這次會試中,有一對兄弟同科參加考試,他們的成績比北宋的大文豪蘇軾、蘇澈兄弟倆的成績都好。弟弟宋祁高居第一,哥哥宋庠屈居第三。
主考官把評選結果報給皇上後,當時臨朝稱制的太后劉娥對主考官說:“文章高下我看不懂,但有一個問題我還是得說說。”
這年科考的主考官是大詩人晏殊,一聽太后這話,嚇了一跳,難道劉太后懷疑我有作弊行為?於是就謹慎的問太后是什麼問題。
劉太后說:“歷代都講究尊卑,當弟弟的哪兒能排在哥哥前面?”
晏殊這才鬆了口氣,原來是這事。回稟道:“太后說的是,那就把宋庠提為第一,宋祁換到第三。”
劉太后又說:“我聽說這個宋祁這個人有點輕浮,你看……”
晏殊一愣,心想這點小事您都知道?看來老太婆訊息很靈通,以後我們做事真要小心點了,就問太后該排第幾。
劉太后說:“這個人文才還是不錯的,就放在第十吧。”
就這樣,皇榜出來了,宋庠為頭名狀元,而把宋祁放在第十位,人稱“二宋”,又有“雙狀元”之稱。
祁字子京,與兄庠同時舉進士,禮部奏祁第一,庠第三。章獻太后不欲以弟先兄,乃擢庠第一,而置祁第十。人呼曰“二宋”,以大小別之。(《宋史·卷二八四·列傳第四十三 》)
三、蘇軾做了千年老二
公元1056年,蘇洵帶著二十一歲的蘇軾、十九歲的蘇轍,自偏僻的西蜀地區,沿江東下,要參加第二年的京城應試。
這年科舉考試的主考官是大文豪歐陽修,小試官是詩壇宿將梅堯臣。二人正銳意於詩文革新,蘇軾清新灑脫的文風,一下子把他們震動了。
當時策論的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的答題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但判卷時歐陽修卻把此答卷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蘇軾在文中寫道:“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歐、梅二公既歎賞其文,卻不知這幾句話的出處。及蘇軾謁謝,即以此問軾,蘇軾答道:“何必知道出處!”
歐陽修聽後,不禁對蘇軾的豪邁、敢於創新極為欣賞,而且預見了蘇軾的將來:“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歐陽修說的不錯,蘇軾後來果然獨步天下。而且不光是文章,他簡直就是一個全才。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都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為蘇、黃、米、蔡的“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但就是這麼一個百年難遇的大才,卻因為主考官的一念之差,錯失狀元頭銜,做了千年老二。也就是蘇東坡為人曠達,不拘一格,否則不得鬱悶終身?
四、宋仁宗擴大招生規模
公元1034年,宋仁宗親政,特開恩科,對歷屆科場沉淪之士的錄取放寬尺度。
景佑元年仁宗初親政,是年詔曰: 諸科,十取其二。凡年五十,進士五舉、諸科六舉,嘗經殿試,進士三舉、諸科五舉,及嘗預先朝御試,雖試文不合格,毋輒黜,皆以名聞。(《選舉志》)
這個制度是這麼來的呢?原來宋仁宗登基之後看到常年考試、屢試不中的舉子很是落魄,於心不忍,於是特下詔書,凡是考進士科過5次,年過50的,其他諸科考過6次,年過60的,進士科經過殿試3次、諸科經過5次,外加真宗朝御試沒合格的舉子,都可以免試,直接當官。
天下還有這樣的好事!
各地舉子們聽聞以後,紛紛來到京都開封,踴躍報名為國效勞。後來此舉的直接結果就是造成朝廷冗員增多,加重了朝廷的負擔。
結語:古代的科舉考試,有其合理性。主要是為那些寒門出身的飽學之士提供了一個上升的空間,以便更好的為朝廷服務。
一開始這些學子們飽讀了詩書,覺得可以以自己的才學造福黎民了,其實這都是一種誤讀。因為天下是皇帝的,皇帝使用他們就是來為自己的天下服務的。
在這一點上,包括聖人都崴過腳。因為孟子有一句話:“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就是說民眾的地位、國家的利益均高過君王;君王作為國家的統治者理應為老百姓服務,為江山社稷著想。
朱元璋看到這種言論後,大怒。最後竟至於將孟子的牌位從孔廟中撤出。
既然古代的科舉本身就是在為皇帝選服務生,所以說,出現上述情況都純屬正常。因為人家在選家奴,要執行什麼樣的標準他們自己當然說了算。
類比起來,我們今天的高考,和古代的科舉考試有著本質的區別。雖然都是給人才一個展示自己才能的舞臺,但畢竟服務物件完全不一樣了。
今天的仁人志士終於有了實現自己理想抱負的機會。大家認為這個觀點對嗎?
-
4 # 正經人不亂來
科舉制度產生於隋朝,以科考的形式,選官用官,相比與東漢時期舉薦制度要公平許多。科舉從隋朝開始一直延續到清朝時期,可見這項制度對於皇權統治的重要性,當然科舉制度也一直都在不斷髮展。唐朝武則天時期,將在科舉考試中加入殿試,由當今皇上欽點新科狀元。在明朝時期,太祖朱元璋,將科舉考試的考核內容定為八股文,科考八股文一直延續至清晚期。
像我們在電視劇裡看到的,考生在考試時是每人間小房子,考試期間吃喝拉撒睡都在這裡面,直至所有考試科目全部結束,才能放出來。考試開始之前,考生需要淨身沐浴,一方面是對於古之聖賢的尊重,一方面是為了防止考生在身體上留有作弊的痕跡,另一方面很簡單,清朝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以及最後皇上主持的殿試。有點像現在的中考、高考、工作面試。皇上面試覺得你行,那麼恭喜你有工作了,還是公務員哦。那麼其中的鄉試和會試考試分為三場,每場老師持續時間為三天兩夜,加一起就是九天六夜,大家很容易理解為什麼進去前要沐浴了吧 ,再一個小房子裡吃喝拉撒三天,不洗個澡再進去,估計要臭了。
回覆列表
歷朝歷代透過科舉考試公開選拔人才,其家人家族的熱情關切程度,政府主持考試的嚴肅、反作弊氛圍絕不亞於今天的高考,相當重視,力求公開、公平、公正,弄虛作假,詢私舞弊者,嚴懲重罰。
嚴厲懲處科舉考試舞弊,嚴厲到什麼程度,舉個例子,清朝曾有官級最高一品大員科舉考試主考官軍機大臣、文淵閣大學士、兵部尚書柏葰,要知道,可是宰相級的高官重臣耶!競因為科舉考試舞弊案丟了性命,其他考官被斬殺20多人,你看,懲處科舉考試舞弊嚴厲不嚴厲、狠不狠哪!
大家熟知的大文豪魯迅,其祖父既因科舉考試舞弊案入獄,雖然保住了性命,卻也因此傾家蕩產,家道中落,從此一蹶不振,走了下坡路,以至於魯迅自己在文章中說,小小年紀經常出入當鋪!
為防止作弊,制定嚴防作弊的制度及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操作辦法。
一.報名也是要進行嚴格的資格條件審查,雖然沒有照片,也要查清祖宗三代,且須有街坊四鄰及在社會有地位身份的人士具保,驗明正身,防止冒名頂替的槍手,如果有問題,是要連坐的,處理起來很嚴厲,甚至殺頭的。
科舉考場監考制高點——明遠樓
二.進考場時,要搜身檢查,嚴查夾帶,任何與考試有關的書籍紙條,衣服暗寫字跡等,均在檢查之列。
三.入考場後,單人一個考掤,杜絕與外界接觸,不得出外,吃喝拉撒在其內,考試結束,方可外出。
四.考卷上收後彌封,就是現在的封卷頭,無人知曉捲紙何人作答。
五.彌封後的捲紙,專人依次謄寫抄錄,以防判卷者認識考生字型,或考生在捲紙上留暗記。
六.判卷後,要有複核,依次登分,複審,再拆開彌封,核對考生姓名對號入座,成績張榜公示,接受社會監督。
始終是,考生與判卷者、考官互無接觸,杜絕一切可能產生舞弊的環節,嚴防作弊,保證考試公平、公正。
上述這些防作弊的方法,現代高考多仍在使用,防作弊手段,古人已經應用,可以說是向古人學習傳承的而已!
所不同的是,現代高考作弊使用現代的電子裝置,防作弊應之以電子技術反作弊而已。
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