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正史漫談

    李斯被啟用,標誌著秦國延續了商鞅變法以來“任人惟才”的人才制度,避免了“開倒車”。

    一、商鞅變法以來秦國的人才制度

    自公元前361年秦孝公釋出求賢令,秦國的頂級政治人才,幾乎都是來自東方各諸侯國;尤其是魏國,更是帶頭孜孜不倦的為秦國“無私貢獻”,公孫鞅、范雎這兩大令秦國脫胎換骨的頂級智囊,在魏國根本入不了國君法眼......

    如此鮮明的對比,主要源於秦國的人才制度與東方各國完全不同:東方諸侯國,普遍採取的仍是沿自春秋的貴族政治,出身寒門的人才,想要步入國家管理核心,可謂難如登天,除非遇到魏文侯那樣的明主;而秦國經過了商鞅的法家制度改革後,取消了貴族特權,一直堅持“任人以才”;只要能為秦國立功,無論來自哪個國家、任何出身,都能夠加官進爵,享受榮華富貴。

    有了政策,再加上雄厚國力的支撐,其後的一百多年間,東方各國的人才源源不斷的來到秦國這個生機勃勃的平臺,希望一展所長,像公孫鞅、范雎一樣,一步登天、青雲直上。

    二、李斯被逐的背景

    出生於楚國上蔡的小官吏李斯,就是在這一背景下來到秦國。他通過當紅的相國呂不韋,謀得了客卿之職。有了個好開頭,他以為自己一展才華的機會指日可待。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在公元前238年,太后與嫪毐的私情暴露後,嬴政震怒之下,誅殺了狗急跳牆的嫪毐黨羽數百人,自己母親的兩個私生子也未逃過毒手;當初把嫪毐送進宮,並且與太后也有私情的呂不韋政治生涯也走到了盡頭,他被嬴政擼掉了相國之職,且被趕往了封地。

    由於呂不韋是衛華人,秦國的貴族試圖抓住次機會奪回大權。他們忽悠年輕的嬴政:那些從各國投奔秦國的人才,基本上都是間諜,是為東方各諸侯國當說客、誤我秦國朝政的,應該把他們全部趕回老家去。

    正在氣頭上的嬴政,接受了這個意見。第二年,秦國開始大肆收索政府各層面的外華人才,並陸續將他們遣返。李斯來自呂不韋的山頭,更是首當其衝。

    三、李斯的自救

    法家人才都比較伶牙俐齒,此時的李斯向嬴政上書自辯,內容極具說服力:

    秦穆公從晉國求得丕豹、公孫支,由此兼併二十餘國,並且吞下了強大的西戎;

    秦孝公重用商鞅,奠定了秦國持續強大的基礎;

    秦惠王接受張儀連橫之策,玩弄六國於股掌;

    秦昭襄王任用范雎,遠交近攻,驅逐外戚、強化王權。

    以上四君,都是來自東方各國。我聽說泰山不讓土壤,所以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所以能成就其深。大王你如今卻要以國別來選擇人才,讓他們回去為本國效力,莫非這是想自斷左膀右臂、幫助六國重生?

    李斯的信猶如一盆冷水,讓嬴政一下恢復了清醒。他馬上派人把李斯召回,官復原職,並立即取消了逐客令。

    李斯逐而復召事件,在戰國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標誌著秦國懸崖勒馬,沿用了過去百餘年的人才制度,也奠定了其統一天下的的人力資源基礎。

  • 2 # 說槽點

    逐客令?當然是靠李斯自己據理力爭,寫下了《諫逐客書》讓秦王放棄!

    逐客令是什麼?逐客令這件事還跟鄭國渠有關。鄭國渠就是南韓派了個間諜鄭國忽悠了秦王,本來以為修建水渠勞民傷財,哪知道最後沒有對秦國國力造成多大影響,相反還讓秦國關中地區成了產糧重地。

    秦王被忽悠了,當然有點不相信外華人了,加上秦國宗室貴族的推波助瀾。於是,秦王開始驅逐外華人出境,偏偏李斯還拿著楚國的國籍,當然也被算在驅逐的名單裡。李斯當然不甘心被趕走,好不容易來到秦國,好不容易抱住了呂不韋的大腿。現在被趕走了,不是前功盡棄了嗎?

    於是李斯馬上做了一篇《諫逐客書》,裡面洋洋灑灑地寫了近千字,寫完後想盡辦法找機會呈了上去。裡面大致寫到,說客和客卿不是間諜。提到了一些著名的人才都是外華人,當國君懂得任用賢才的話,那麼就能成就霸業。最主要的是裡面說到秦昭王就是得到范雎後,才使秦成就偉業的。又反問了秦王,留下這些來自各處的賢才有什麼壞處呢?各地的賢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和方法,不好嗎?在文化方面,李斯還說秦王喜歡聽外華人的音樂,那麼看上去秦王也不排斥外華人。秦王有容納之心,那麼為什麼不能包容外華人呢?

    秦王當然說不過李斯,馬上就撤銷了逐客令。從這次事件中,秦王看出李斯是個人才,也就開始重用。李斯最終步步高昇,在秦國一展所學,贏得了權力和地位。

    只是成敗也在一瞬間!李斯貪戀權位,習慣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感覺,在沙丘做出了錯誤的選擇,最終被夷三族!

    一代名相,如此結局,令人惋惜,只能說句咎由自取吧!

    喜歡請關注!

  • 3 # 小斌哥聊史

    李斯的一生為秦國一統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到了晚年的李斯也曾經面臨被罷黜的境地,後來因為他提出了《督責書》而再次被重用!

    險些被罷黜的原因

    秦二世元年(公園前209年),在李斯和趙高的幫助下,胡亥繼承了帝位。

    然而,胡亥是個貪圖玩樂之徒,而且,比起秦始皇來說更加殘暴,他大量徵召百姓為他修建奢華的阿房宮。

    終於,引起了各地百姓的不滿,全國各地百姓紛紛揭竿而起,欲推翻秦二世的暴政。

    秦二世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自然下令士兵前往鎮壓,而李斯之子李由也作為將領率軍出征。

    然而,由於李由率軍鎮壓起義軍不利,大將章邯上奏秦二世要治李由的罪,李斯也因此被胡亥冷落了,甚至一度面臨被罷免的風險。

    再次被重用的原因

    失去信任的李斯終日惶恐不安,一日,胡亥責問李斯:過去韓非曾經說過,古代的君王都是十分辛勤勞苦的,難道君王管理天下是為了受苦受累嗎?這是因為他們無能。賢人有天下,就要讓天下適應自己,如果連自己都不能滿足,又如何治理天下呢?我想隨心所欲,而又要永遠統治天下,你李斯有什麼辦法嗎?

    李斯認為這是自己翻身的好機會,於是,他趁機向胡亥提出了《督責書》:

    “彼唯明主為能深督輕罪,夫罪輕且督深,而況有重罪乎?故民不敢犯也。”

    李斯在《督責書》中強調,對於輕罪需要重罰,這樣那些臣民不敢輕易違背國家的法律和皇帝的旨意。

    果然,《督責書》深得胡亥的心意,李斯也因此被胡亥再次重用。

    所以說,李斯險些被罷免是因為其子鎮壓起義不利,而《督責書》的提出使得他再次被重用。

  • 4 # 歷史不是個東西

    說起李斯被罷黜的故事,跟我們中國的一句俗語有關,那就是逐客令。

    秦王嬴政因為南韓派間諜入秦,下令將六國的客情全部驅逐出秦國,李斯也在其列。但是,面對挫折,李斯並沒有屈服於命運,而是以其過人的智慧和文采,寫成了千古流傳的名篇《諫逐客書》,最終打動了秦王嬴政,逐客令也被廢除,李斯的人生也發生了反轉。

    逐客令

    當時的秦王嬴政內心煩亂不堪,儘管他已經平定了嫪毐政變、逼死丞相呂不韋。這兩件事情發生之後,尤其是呂不韋死後眾多門客前去為他送葬的事實,是秦王嬴政不得不思考門客的問題。

    在戰國時期,貴族大臣招攬門客,在各國蔚然成風。這一點與幕府時代的日本武士有極為相似之處。日本武士是主人的私有財產,而中國的門客,一般也只認自己的主人,反而並不買君主的賬,實際上門客已經淪為了貴族大臣之間爭權奪利的工具而已。門客當中,既有出謀劃策給主人支招的的策士,也有肯挺身而出為主人清除異己的死士。用現在的話來講,這些門客們就是貴族大臣的一支私兵而已。在秦王嬴政眼裡,門客們就是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有一件事情直接引發了秦王嬴政下逐客令的導火索。這就是南韓的間諜事件。

    南韓派了一位手無寸鐵的水利工程師鄭國,打著去秦國興修水利的名義蒐集情報。當時戰國,並不像現在都有常備的軍隊,一旦遇到戰事,都是全民皆兵,青壯勞力一起上。修建鄭國渠(這個水利工程並不是,而是位於鄭國位於今天的陝西省涇陽縣西北25公里的涇河北岸,吸引涇水東注洛水,落水長達300餘里,灌溉面積號稱四萬頃,歷時10年完工。之所以得名鄭國渠,也是因為他的主持修建者名字叫鄭國而已。)這樣大的水利工程,不可避免地會動用大量的青壯勞力,消耗大量的財力和物力。按照南韓最初的打算,鄭國需要透過鄭國渠的修建拖延秦國吞併南韓的程序,使秦國無力東征,為南韓應對戰爭贏得時間。可是讓人沒想到的是,在鄭國渠即將完工的時候,秦人識破了鄭國的間諜身份。

    秦國為了徹底解決門客和間諜傻傻分不清楚的問題,索性來個一勺燴,頒佈了逐客令。秦國首先下令停止修建鄭國渠,將國家的策略進行重新的調整,將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吞併其他國家上來。第二,下令三天之內驅除全部的非秦國籍客卿。第三呢,就是將給呂不韋送葬的那些外華人,全部都驅逐出境。

    此令一出,全國震驚,舉國譁然。學成文武藝,貨賣帝王家。來秦國牟取功名利祿的外華人非常多,秦國不讓待了,這些人心灰意冷,只好收拾東西捲鋪蓋卷滾蛋。

    李斯也在驅逐之列。李斯當初來到秦國的時候,恰巧秦莊襄王去世,李斯謀求時任秦國丞相文信侯呂不韋門下的舍人。

    呂不韋非常賞識這個年輕人,任命他為郎官。他利用職務之便向秦王上書《論統一書》,勸說秦王不要坐等諸侯的衰敗,要主動出擊吞併其他國家。秦王嬴政年輕氣盛,正是要一展宏圖抱負的時候,看了之後非常高興,於是任命李斯為長史,聽從他的計策,暗地派遣有謀略的遊說之士帶著金玉寶屋去遊說諸侯各國。

    諸侯國家內的知名人士,凡是可以用財務收買過來歸附秦國的,就贈與他豐厚的禮物進行拉攏。對於那些不肯被收買的硬骨頭,直接派人將其暗殺。這一招非常的奏效,於是後來秦王嬴政又任命李斯為客卿,專門制定吞併六國統一天下的策略與部署。

    逐客令一下,李斯連一個普通的官員都做不了,面臨著和其他客卿一樣被轟出秦國的命運。他到底該怎麼做呢?

    李思勸諫

    李斯的老師是儒家大師,而李斯學習的就是帝王之術。剛剛得到秦王的賞識,即將平步青雲、一片光明之時,逐客令頒發了,他並不甘心就此放棄自己的政治抱負。在離開咸陽的前夜奮筆疾書,將自己的一腔悲憤化為後世廣為傳頌的《諫逐客書》,當然,對於秦王是否能採納建議,李斯的心中並沒有底,也收拾好了行李,準備離開秦國。

    在《諫逐客書》中,李斯直接說,秦國下達逐客令是錯誤的。

    首先,李斯列舉了秦國客卿的作用,讓秦王知道人才的重要性。

    從前秦穆公在位的時候,從西方的戎請來由余,從東方的宛接來了百里溪,從宋國請來了蹇叔,從晉國招來了丕豹、公孫支,正是這5個人幫助秦穆公兼併了20個小國,最終稱霸西戎。秦孝公大膽任用商鞅,實行新法,這才使秦國政治安定,國力強盛。秦惠文王還用外來人才張怡的計策,才得以攻佔三川,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從而拆散了六國的合縱聯盟。秦昭襄王正是因為得到範睢,才得驅逐華陽君,遏制貴族的勢力,加強了國君的王權,瀑布的吞併其他各國,成就了秦國的帝業。

    這些可以總結成兩句話:沒有這些客卿們,就沒有秦國的今天。當今世界最寶貴的是什麼呀?人才呀。

    其次,李斯分析了當前的形勢,如果人才流失的話,會對秦國造成怎樣的危害。

    他說現在秦王得到了崑山所產的美玉,有了隨侯的明珠和卞和的寶璧,掛著明月珠,佩著太阿劍,駕著纖離馬,豎著翠鳳旗,擺著靈鼉鼓。這些寶物,沒有一件事出自秦國,可是秦王還是那麼喜歡它們?如果秦王只用自己國家生產出來的東西,就得不到其他國家的寶物,駿馬美女,聽不到更加美妙的音樂。

    而現在秦國下逐客令,完全是搞一刀切,不問是非,不論好壞,只要不是秦華人就不用,只要是做客卿的就不用。秦王如此輕視人才,這不是同一天下,控制諸侯的辦法。

    這是用非常直白的例子告訴秦王,閉關鎖國是不可行的。

    接著下面的話就更加好理解了,泰山之所以高大,因為它不捨棄任何的土壤;河海之所以深廣,是因為它不排斥任何的細流;帝王之所以有恩德,是因為不拒絕任何臣民。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於天下,正是因為土地不分東西南北,人民部分國內國外,終年求充實求美好,但鬼神也會降給他福澤。秦王現在排斥客卿,令天下人才都不敢入秦,這難道不是將人才拱手讓給其他國家嗎?

    最後一點,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點,秦王嬴政確實是一個愛惜人才,又有遠大抱負的國君,這才聽了李斯的勸諫。

    李斯在《諫逐客書》中雖然言辭懇切,感情真摯,但是如果秦王嬴政認識不到大批人才流失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的話,就算是李斯說的在天花亂墜,恐怕也無濟於事。

    最終,秦王還是被李斯所打動了,他下令不惜一切手段將李斯追回來,同時取消逐客令。此時的李斯正滿心失望的打算四處流浪,沒想到秦王派人將他帶回了秦宮。

    這個胸懷遠大政治抱負的青年的命運從此發生了翻轉,正如當年的秦孝公與商鞅一樣促膝長談。李斯為秦王嬴政分析了天下大勢,詳細分析了諸侯國的強勢與弱勢,現在諸侯國之間全部是互相爭鬥,正是應該趁他們病要他們命的時候……

    李斯的分析與建議令年輕的秦王熱血沸騰,後來秦王更加重視招攬和重用外來的客卿,一大批人才相繼從其他諸侯國投奔而來,如尉繚、王翦、王賁、李信、王離、蒙恬等,這些外來的人才為秦國統一天下都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在全文的最後,總結一下,李斯之所以被重新啟用,除去他個人超眾的才華之外,正是因為他的一番分析和說辭極大的迎合了秦王嬴政的野心,這才獲得了秦王的賞識,從而幫助秦王嬴政成就統一天下的霸業。

  • 5 # 清墨講歷史

    李斯被驅逐和被重新重用,和秦國統一天下的戰略和趨勢密不可分。只有在這個大形勢下去理解和分析李斯的被驅逐和重新重用,才能真正明白背後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和利益糾葛,才會明白秦王嬴政高超的權謀手段和爐火純青的鬥爭藝術。

    逐客令出臺的背景,秦王為什麼要驅逐李斯

    第一,當時的戰國七雄,經濟,文化,人才的交流已經非常頻繁。戰國七雄之間雖然大小戰爭不斷,各種吞併,各種合縱連橫陰謀詭計亂飛,但是七國之間的交流是非常頻繁的,特別是人才的流動。而秦國由於完成了商鞅變法,國力大增,是吸收接納外來人才最多的,而李斯,作為荀子的弟子,法家的代表人物,也是在這個時候來到秦國。

    第二,“外國”人才的大量湧入,在帶來巨大活力和貢獻的同時,也帶來巨大的副作用。首當其衝的就是秦國本地的貴族和人才,職位就這麼多,外國優秀人才的大量湧入,讓競爭變得更激烈,本地貴族和人才的職位和機會被外來湧入的人擠佔掉,心中當然是很不滿。雙方的矛盾異常尖銳。

    第三,秦王胸懷大志需要大量人才,但是他根基尚淺,這些外來的人才很多並不為他所用。所以一方面他需要平息國內貴族和人才的憤怒,另一方面需要一個時機來收服這些外來人才的心。

    這就是秦王的逐客令出臺的背景,逐客令要把所有外來的人才包括李斯都逐出秦國。

    秦王收回逐客令,重用李斯的原因

    第一,秦王本心並不想真的驅逐各華人才,而是為了安撫平息國內利益集團的憤怒。秦王嬴政雄才大略,他比誰都明白,統一六國離不開各國的人才,他內心並沒有真正驅逐人才的意思,只是南韓間諜事件發生後,國內貴族趁機發洩對外來人才的不滿,他不得不有所表示。

    第二,秦王嬴政透過逐客令來收攬人心,辨別人才的目的已經達到。經過這次逐客令事件,外來人才都認清了一個事實,只有秦王才是決定他們前途的唯一保證。同時,像李斯這樣看清了秦國要一統六國趨勢的人才,是不會走的,那些沒有眼光的人,就都去了其他國家,逐客令,辨別人才的試金石。

    第三,李斯的法家思想是秦王最中意的治國思想。秦王一直在尋找一種思想,可以讓他的統治千秋萬代,而他選中的,就是李斯的法家思想。

    所以,秦王下逐客令驅逐李斯和其他的外來人才,背後有些複雜的鬥爭和考量,後來收回逐客令,重用李斯,也是有深刻政治原因。這其中李斯的那一篇文采飛揚的《諫逐客疏》,只是起了錦上添花的作用而已。甚至陰暗一些說,這是秦王嬴政和李斯商量好的一出好戲,一個下令驅逐,一個上書請求撤回命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真實的愛情故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