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研究自身器官已經有數千年,但直到如今,科學家還在不斷揭開新的人體奧秘。
據外媒報道,紐約大學的科學家領銜的團隊近日發現了一個新的人體“器官”,它甚至可能是最大的人體器官。
這是一個極其微小、充滿液體並穿透結締組織的通道網。這一通道網被稱為“間質組織”,它有如人體內的“流動液體的高速公路”。它存在於面板表層之下,聯通消化系統、肺部和泌尿系統,周圍被動脈、靜脈和肌肉間的筋膜包裹。
回覆列表
-
1 # 另一隻榛子
-
2 # 牧瑞軒
這些這麼說呢,只能先了解什麼是科學,科學就是發現它,證明它,並給它取名字,這就是科學,我們現在每天都在發現新的東西,這個好像現在已經不新鮮了,關鍵在於你是怎麼證明它的,用的數學,用的化學,用的物理等等,就好像現在儲存的再生細胞人一樣,這都多少久了,可它又證明了什麼?你能說有這回事還是沒有這回事?還有最近的說“大姨媽”裡有再生細胞,已有多少志願者捐獻做研究了,你能說它有還是沒有?什麼叫有,比如報道的有人收孕婦尿的,還必須是早上第一泡,這個是有的,它運用在什麼什麼上都有,它提取後做的藥品什麼上都有,這才叫有這回事,其它的頭可以當個故事聽聽就可以了,尤其是國外,今天發現了外星人,明天發現了什麼,都當故事聽一下就可以了,沒證明之前什麼都說明不了的。
“新”發現的人體器官,不就是中醫說的“三焦膜原”嗎?
一個巨大人體新器官被發現說明了什麼?
作者/王裡
昨天在鳳凰網讀到一則新聞:《一個巨大的人體新器官被發現,將顛覆人類以前的認知》(編者按:鳳凰科技的原文在微信裡無法加入連結,小編找了另一篇報道,背景知識相同。)這則援引英國《每日郵報》的訊息說:近日來自美國的研究人員爆出:一個以前從未發現的新器官存在於人體內,而且這是一個最大的器官。研究人員把這個新器官命名為“間質”,“間質”器官遍佈全身存在於人體組織間隔內,它存在於面板表層下方,用來連線動脈、靜脈、肌肉筋膜,腸道,肺等五臟六腑及泌尿系統等等所有器官和組織,占人體70%以上的水份介質透過這個間質進行快速流通,而被研究人員稱為“液體流動的高速公路”。 研究人員稱,多年來由於科技的發展,人類一直用顯微鏡載玻片對人體固定組織的檢查存在著依賴性,以置於這個最大的人體器官一直未被發現。
來自美國的Theise博士稱:這一發現將有可能推動醫學領域的巨大進步,未來間質液直接取樣可能成為一種強大的診斷工具。 訊息說:間質器官的發現將再次擴充了人體組織的解剖結構,重塑我們對人體組織結構的認識。科學家認為間質器官充當流體“高速公路”能更好解釋為什麼癌症在侵襲體內某些部位時更容易擴散和蔓延。併為以後的探索和治療疾病的新途徑鋪平道路,云云。
讀過這則訊息,想想看,你能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唉,我這裡先是啞然失笑:“不就是三焦嘛!”
旋即便是一聲“泣血宵吟,扼腕長嘆者也”!
先看兩千年前《內經》關於三焦的學說: 三焦為人體的五臟六腑之一:“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 三焦為執行水液的器官:“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岐伯曰水谷皆入於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面板,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 三焦執行水液的不同特點:“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之謂也。”
再看同樣為兩千年前的《難經》關於三焦的學說: 三焦是人體之氣升降出入的通道,和氣化的場所:“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五臟六腑。”
一千八百年前華佗所著《中藏經》對於三焦這個人體器官的描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號曰中清之府,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也。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於周身灌體,和內調外,營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於此也。”
四百年前的明代醫家張景嶽在《類經》中論述三焦在水液代謝中統領協調胃、脾、肺、腎、腸、膀胱等臟腑的功能:“上焦不治,則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則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 在《類經》中,張景嶽對三焦的形質也做了描述:“然於十二髒之中,惟三焦獨大,諸髒無與匹者,故名曰是孤腑也。……蓋即臟腑之外,軀體之內,包羅諸髒,一腔之大腑也。”
清代醫家唐容川《血證論》進一步指出:“三焦,古作膲,即人身上下內外,相聯之油膜也。”
民國醫家陸淵雷、章太炎、祝味菊、張錫純等人都對三焦的形質做了許多探索,普遍認為三焦是位於軀體和臟腑之間的空腔,還有脂膜說、組織間隙說、胸腹腔說、胰腺說等。
他們還參考現代醫學把三焦的三個部分作了進一步分工,“上焦為血迴圈,中焦為淋巴系,下焦為排洩系”等等。
可惜呀可惜,自那以後,中醫式微,雖然有了現代的研究手段,無論中醫西醫,卻再也不去做挖掘數千年積累下來寶庫的工作,只知人云亦云,亦步亦趨,捧著金碗討飯吃,坐等洋人現成的果實。
式微,式微,胡不歸?
2018年3月30日
《Nature》:肺竟然還有造血功能?!感覺高中生理課都白學了 小編:高中生理課為啥白學了?因為高中不學中醫基礎理論啊! 肺的基本功能有:肺主氣,司呼吸;肺主宣發肅降;肺通調水道;肺朝百脈,肺主治節。張景嶽:“經脈流通,必由於氣,氣主於肺,故為百脈之朝會。”
拓展閱讀:說回三焦 三焦考
作者/張錫純
三焦為手少陽之府。既名為府,則實有其物可知。乃自漢唐以還,若《傷寒》、《金匱》、《千金》、《外臺》諸書,皆未明言三焦之形狀,遂使後世數千年暗中摸索,莫衷一是。至唐容川獨有會心,謂三焦即網油,其根蒂連於命門,誠為確當之論。而醫家仍有疑議者,因唐氏雖能確指出三焦,而未嘗博採旁引,徵明油網確係三焦也。愚不揣固陋,為特引數則以證明之。
《內經·論勇篇》謂:“勇上者,三焦理橫;怯士者,三焦理縱。”夫三焦之理,既明明可辨其橫縱,則其理之大且顯可知。而一身之內,理之大且顯者,莫網油若也。此三焦即網油之明徵也。
又,《內經·脹論篇》謂:“三焦脹者,氣滿面板中,輕輕然而不堅。”夫所謂面板中者,腠理之膜也。人身之膜,原內外縱橫,互相通貫。網油為膜之最大者。故網油有脹病,可外達於腠理。此亦三焦即網油之明徵也。
又,《內經·本藏篇》謂:“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緩;皮急而無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毛者,三焦膀胱結。”夫三焦既可辨其厚、薄、緩、急、直、結,則實有其物可知。且其厚、薄、緩、急、直、結皆與膀胱並論,則三焦亦如膀胱之以膜為質,且與膀胱相連可知。而以膜為質與膀胱相連者,即網油也。此又三焦即網油之明徵也。
又,《內經》以三焦為手少陽之府,與心包為手厥陰之髒者相配偶。凡相偶之臟腑,其經絡必然相連。而心胞亦系脂膜,與網油原相連絡,此亦三焦即網油之明徵也。
又,扁鵲謂,腎間動氣為三焦之原。夫腎間動氣之處即相火也。為網油即是三焦,其根蒂與命門相連,故命門中之動氣,可為三焦之原也。
又,王叔和《脈經》,相火、三焦、心胞之脈皆診於右尺,後世論脈者非之。及觀唐氏三焦即網油,其根蒂連於命門之說,乃知三焦與心胞皆與相火同生於命門,故可同診於右尺。叔和晉人,去古未遠,其著《脈經》,定有師傳,必非憑空擬議。先賢后賢,合符同揆。《脈經》得唐氏之說而《脈經》可信,即唐氏之說徵以《脈經》之部位而亦可確信也。
又,王勳臣謂:“嘗驗剖解物類者,若在甫飲水之後,其網油中必多水鈴鐺;若非甫飲水之後,其網油中即少水鈴鐺。”是知網油為行水之道路,西人亦謂水道即是網油。徵之《內經》“三焦者,決瀆之宮,水道出焉”之文,不益明三焦即是網油乎?
又,徐靈胎謂:“《內經》育三焦者不一,皆歷言其紋理厚薄與其出入貫布,況既謂之腑,則明是藏蓄泌瀉之具。但其周布上下,包括臟腑,非若五腑之形,各自成體也。”觀徐氏之論三焦,雖未明言三焦即是網油,而究其周布上下,包括臟腑,非若五腑之形,各自成體數語,盡形容出網油之狀。特當時無網油之名詞,故未明言出網油即三焦耳。徐氏於醫學考核最精,其所言者,固非無根據而虛為擬議也。
又,陳無擇謂:“三焦是臍下脂膜。”是明指網油為三焦矣。特其所言臍下脂膜惟系下焦耳,然觀書之法,不可以辭害意。由此推之,則包脾絡胃之脂膜即中焦,心下膈膜及連絡心肺之脂膜即上焦矣。 統觀以上八則,三焦之為網油,不誠信而有徵乎?
《中醫論說集》,學苑出版社。
三焦 作者/唐容川
焦古作膲,即人身之膜膈,所以行水也。今醫皆謂水至小腸下口乃滲漏入膀胱,非也。《醫林改錯》、西醫,均笑斥之,蓋自唐以後,皆不知三焦為何物。 西醫雲,飲水入胃,胃之四面皆有微絲血管,吸出所飲之水,散走膈膜,達於連網油膜之中,而下入膀胱。西醫所謂連網即是膈膜,及俗所謂網油,並周身之膜皆是也。網油連著膀胱,水因得從網油中滲入膀胱,即古所名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是矣。 三焦之根出於腎中,兩腎之間有油膜一條,貫與脊骨,名曰命門,是為焦原。
從此係發生板油,連胸前之膈,以上循胸中,入心包絡,連肺繫上咽,其外出為手背胸前之腠理,是為上焦;從板油連及雞冠油,著於小腸,其外出為腰腹之腠理,是為中焦;從板油連及網油,後連大腸,前連膀胱,中為胞室,其外出為臀脛、少腹之腠理,是為下焦。
人飲之水,由三焦而下膀胱,則決瀆通快,如三焦不利,則水道閉,外為腫脹矣。西醫知連網之形甚悉,然不名三焦,又不知連網源頭,並其氣化若何,皆不知也。
《血證論》 試論募原
作者/任繼學
“募原”這個名辭源於《內經》,《素問·舉痛論》記載:“寒氣客於小腸募原之間。”關於募原二字,全元起以“募作膜”,《太素》、巢元方亦然。故後人多以全元起等氏的意見而寫作為膜原,因而募原與膜原通用。
一、募原的部位
募原在機體上的部位,並不是侷限於半表半里的部位,更不是腸胃之間僅(廑)有此組織,而是佈局於機體內外的一種組織。何以知之?楊上善說:“五臟皆有募原。”李中梓說:“募原者,皮裡膜外也。”劉熙說:“膜原者,募絡一體也。”這些記載,說明募原在機體內是一種剛柔相濟的組織。這種組織在體內深處是分佈在髒與腑互相連結空隙之間,在體內淺處是分佈在肌肉與面板相接間隙之地。由此看來,募原在機體深層與表層各個組織中間是起著橋樑與紐帶的作用。
二、募原的形與質
募原這種組織分佈於機體各部,不是古代醫家憑空設想的,而是經過一定臨床實踐驗證出來的一種組織系統。所以說募原在機體各部是有形可驗,有質可查的。張志聰說:“募原者,連於腸胃之脂膜,亦氣分之腠理。”又說:“在外則為面板肌肉之腠理,在內則為橫連臟腑之膜原。”石芾南說:“膜原,前近胸腹,後近腰脊,即上中下三焦之衝衢,人身半表半里之中道也。”薛生白說:“膜原者,外通肌肉,內連胃腑,即三焦之門戶。”考張氏之曰“脂膜”、曰“腠理”、曰“膜原”;蔡陸仙釋之曰:“腠理者,肌肉之文理……理中之白膜曰脂。”又說:“募原者,腸胃外之裔膜……孫脈、絡脈者,募原中之小絡。”全元起釋之曰:“膜者,人皮下肉上筋膜也。”
綜觀上述,不難理解,中醫所謂募原,相當於“肌肉系統中的筋膜與腱膜,消化系統中的腸繫膜、腹膜,呼吸系統中的胸膜”以及網狀內皮系統等組織。因為這些膜樣組織皆分佈於臟腑之外機體之內,很符合“半表半里,橫連五臟之募原”的。但進一步細玩,蔡氏所言的“孫脈、絡脈者,募原中之小絡”來看,亦包括了淋巴系統組織。
三、募原的生理功能 從上述形質來看,募原在生理功能上有二:
(一)為機體內的氣化與體液迴圈之重要輔助器官。
何以知之?《素問》說:“脾與胃以膜相連。”張志聰釋曰:“膜為募原也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體仁彙編》說:“募原之間,皆有絡脈,以其升降津液也。”這說明人體內的氣化功能與體液迴圈除三焦主宰施化以外,募原在氣化功能上以及體液迴圈機能上,確係一條主要的渠幹,並可視為三焦系統的輔助系統。因此,從這一點上就很近似淋巴系統輸送淋巴液的作用。
(二)對機體還起著保衛作用。張志聰說:“膜原者,皆三焦通會元真處……乃衛氣遊行之腠理也。”指出募原在機體內不但有氣化與體液迴圈的作用,而且更主要的還具備了抵禦病邪之機能,這一種防禦機能近似“淋巴結”“網狀內皮系統”等組織。
四、募原的病理變化
募原的御邪機能是在人體陰陽平衡,營衛和諧的基礎上構成的。如機體受某種條件的影響或不良因素的刺激時,則人體的陰陽失平,營衛不和,導致正氣紊亂,腠理不密,而募原御邪之機亦隨之失靈。因此,六淫或天行時疫之邪侵入人體時,往往內潛於募原,久伏不出,而募原便發生病理變化;就其病變來說,是隨著病因的風、寒、暑、溼(涇)、燥、火、疫戾之邪的性質不同,而在機體上反應出的症狀亦異,其具體的病理變化與症狀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由瘧邪侵入機體後,表衛空疏,不能御邪外出,使邪氣內陷,伏於五髒或半表半里之募原,導致募原之轉輸不暢,迫使衛氣循行失其常度,其行遲,是以間日再會,而遇邪氣互爭,發為間日瘧疾。吳又可說:“瘧邪舍於伏膂之內,附近於胃,乃表裡分界,是為半表半里,即《內經》瘧論所謂橫連募原者也。”故症見寒熱之時長,勢甚等。
二是因寒邪直犯小腸之外,伏於募原之中,孫絡受阻,津血不能流注於大經,汁沫外溢,遇寒相結,久留則成積病。《內經》說:“寒氣客於小腸募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入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所以在症狀上呈現腹內有結塊,痛或不痛之症也。
三是因寒邪侵及腸胃之內,潛於募原之下,阻絕孫絡不通,津血不行,衛氣不達,寒邪內擾孫絡,導致絡脈產生拙急,故症見腹痛或胃脘痛等。所以《內經》說:“寒邪客於腸胃之間,募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是其據也。 四是疫戾之邪,汙染了飲食和空氣而侵入機體的。即乘機體御邪之能失靈,造成疫邪下趨募原,募原為邪所擾,則生理功能紊亂,而發生溫熱病的病理反應。所以吳又可說:“病疫之由,……邪自口鼻入,舍於伏膂之內,即《針經》所謂橫連膜原是也。”又說:“溫疫之邪,伏於膜原,如鳥棲巢,如獸藏穴,營衛所不靈,藥石所不及至,其發也。邪毒漸張,內侵於府,外淫於經,營衛受傷,諸症漸顯,然後可得而治之。”
綜觀這些論述,溫疫之邪潛於募原之中,隨其氣遷,既能傳變為經病,又能按衛、氣、營、血的層次傳變為熱性疾患過程。所謂經病者,即太陽經,頭頸痛,腰痛如折;陽明經,目痛,鼻幹,眉稜骨痛;少陽經,脅痛,耳聾,寒熱更作,嘔而口苦也,所謂衛氣營血為病者,即衛分所呈現的發熱、惡寒、頭痛、咳嗽、無汗或有汗、口渴;而營分反應出的症狀是舌絳、心煩不寐;或斑疹隱隱;內陷心包,則有神昏、譫語、肢厥出現;而侵入血分者,則舌質深絳或紫絳,吐衄下血而發斑。 五是因溫邪侵襲機體,直中脾胃,內伏募原,促使募原氣結不宣,中陽不布,溼鬱化熱,外潰肌肉,內痺中州,升降之機失司,導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溼蒙清陽,熱灼津液,溼熱相搏,則衛氣不達,故症見始惡寒、後但熱不寒,胸悶、舌白、口渴不欲飲,或有便溏、小便短赤。故薛生白說:“溼熱病……邪由上,直趨中道,故病多歸募原”而生溼熱之疾。 六是因外邪與內邪互為相引,直損募原氣化之機,因而體液迴圈功能也隨之失常,致使體液內瀦,外溢肌表,由漬臟腑,引出三焦之水,而為水腫之疾。王晉三說:“水流貌,引三焦之水,……流出水道……走皮裡膜外之水飲。”馬元臺說:“膜原者,皮裡膜外也。”即為本病生成之理。
五、小結
(一)募原的部位,並非腸胃、半表半里所獨有,而是分佈於人體內外各個組織間隙之中的一種剛柔相濟組織。 (二)募原在機體上是有形有質的組織,這種組織,相當於腹膜、胸膜、腸繫膜、筋膜、腱膜、淋巴系統,以及其他網狀內皮系統等。
(三)募原在生理功能上有二:一為體液迴圈與氣化功能不可分割的系統,稱之為三焦的輔助系統;二為機體上防禦病邪之藩籬。
(四)募原在病理上,是為邪潛入巢穴,但因其病因性質不同,而反應出的病理變化與症狀亦異,如間日瘧疾、積聚病、腹痛、胃脘痛、溼熱病、溼溫證、水腫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