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依然在努力的人

    旗人好禮,唯敬祖為尚,敬祖宗親,最重宗譜。

    旗人人家的家譜,始於隨龍以後。大部分始於嘉慶爺初期和前期,也有更晚的時候。

    遼東鳳凰城黃白二旗、兩紅旗兩蘭旗,旗人人家留下的家譜老的不多,多一半是乾隆朝以後修譜。

    康熙二十四年戰事結束,旗人開始坐天下,人人有份,錢糧不分大小長幼,男女均有,老少均勻。後來旗人人口快速增長,抬旗的,隨旗的也越來越多,錢糧和旗人月餉也越來越亂。康熙五十年以後,開始登記,清查旗人登記旗冊。滿洲旗人的人口登記制度是由官辦,上到皇族大管家宗人府,下到各八旗住營行轅將軍府衙和基層府縣旗人衙門,都有官造的旗冊,專門用來登記旗人人口,並以此來給每一個旗人人家分發八旗月餉錢糧。那個時候,絕大部分旗人人家都沒有自己家族譜和家譜。

    當時旗人家庭也有人家學習南人修家譜,這樣的人家多一半是在京和在南地做官的大戶人家。而這些人家自己修家譜的目的是尊祖敬老,修這個家譜的重點是在家譜中,記錄,傳播,炫耀自己家祖先的豐功偉績。在滿洲老人心中,講傳先人功績,以此為榮。

    看滿洲旗人在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自己家修訂的族譜,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譜碟的最上面、最前面,都會有一幅繪畫,畫面的題材也特別統一,都是自己家祖先陪王伴駕,隨王開疆闢土的宏偉壯舉。畫面上中間是罕王騎在馬上,自己祖先有的牽馬墜鐙,鞍前馬後,有的緊隨罕王身後身前拉弓搭箭,也有的提刀行於罕王左右護衛。這樣的有祖先跟隨罕王的圖畫的族譜算是老譜,極少的。

    滿洲旗人人家後來修譜,普遍原因是後來朝廷要求旗人人家修譜。

    乾隆的時候,朝廷銀錢減少,旗人人家人口膨脹,靠各地旗人衙門登記造旗冊上所說的各家各戶世職繼承人的登記資料而發放旗人錢糧,經常會鬧唧唧,矛盾多,糾紛多,冒名頂替,騙吃喝,官府又沒有多少錢,就開始甄別。費勁。等到了乾隆爺四十五開始減少旗人供養比例,旗人所謂的繼承權就發生數不清的紛爭。到了乾隆五十年,旗人的旗譜旗冊問題就成了旗人衙門最多的官司紛爭。乾隆爺在五十年以後,旗人衙門開始開始反覆要求旗人人家修譜。乾隆末年和嘉慶也開始,旗人人家修譜碟,那就是必辦之事。

    而這個時候,旗人人家修譜,目的就是要確定自己是老祖先世職繼承人身份,屬於生活必需的憑證。乾隆四十五年,普遍發放旗人錢糧變成了世職接班,當時原則上只有末支一脈繼承,餘者吃祖產,自討方便。後來有很多旗人人家繼承世職的並不是末支子,有的是大份,有的是末支。矛盾也就多了。究竟哪一支哪一脈繼承世職繼承錢糧,朝廷和官府也不再幹涉,只是遵循旗人人家自己訂定的家譜。所謂執譜人,就成了繼承人。從此,滿洲旗人人家也開始了持旗冊為重,執譜人為貴,為重的習俗。

    遼東鳳凰城黃白二旗兩紅旗兩蘭旗的看邊旗人,在康熙爺二十六年前後來到遼東以後,衣食無憂,披甲人待遇從優,沒有人家為了朝廷錢糧操心和不和。回拔看邊旗人也普遍都是五品俸祿一下的世職繼承人家,祖上大功績大英雄也並不很多,家裡自己修譜的也不多。前清的時候,滿洲旗人人家修譜需要官府批修,內容中,尤其是跟官府修造的旗人旗冊不相符的,絕對不允許。所以遼東鳳凰城老滿洲人也不太可能透過修譜來虛誇祖上豐功偉績、官爵都不太可能。所以旗人自己家修譜的也不多。

    乾隆朝後,旗人人家才開始修譜。

    你看遼東鳳凰城老滿洲旗人,在遼東生活335年,歷經十四五代人,真正按照譜碟取名字的也才8代人。黃白二旗老關家、老吳佳、老王佳、老周佳的族譜字輩,排到現在的新生兒,也都是七代、八代。幾乎都是從乾隆末期到嘉慶爺前期和中期修訂家譜,才開始有了按譜定字兒給孩子取名字。

    按譜定字兒也就二百年。

    回看歷史,也挺有意思。旗人人家歷史尤其如此,時光抹不去的是旗人人家的宗族印跡,白旗後營子後堡子裡,零零後孩子取名字的時候,不再按照族譜定字兒的挺多,也說不好是對還是錯。現在很多地方旗人開始重新修譜,擔心的是,旗人重宗譜之風恐怕也不一定能保留下來了。

  • 2 # 黑兔子牙

    在清朝乾隆年間,旗人修譜之風大盛,這與當時的政策導向和歷史大背景直接相關。除了皇帝大力提倡之外,譜書成為顯示旗人身份、凝聚八旗子弟向心力、激勵後人上進心的重要手譜書,包括家譜、祖譜、宗譜、族譜等形式。它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蹟的特殊圖書體裁。譜書在宗法社會中作用極大,故而,漢人極為重視譜書的修撰、儲存和傳承,並形成蔚為壯觀的譜書文化和傳統。八旗崛起於關外,旗人並無修譜的習慣和文化傳統。但是,隨著旗人漢文化程度提高和統治的日益穩定,他們對族譜、家譜越來越重視。“有清崛起長白,我先人櫜弓箙矢,或從徵關內,或居守遼中,服勞王家,為八旗世僕,而散居各行省,佔駐防旗籍者,尤不勝僂指計。不有譜牒,奚析源流,數典忘祖,甚為病之。在《黑龍江外記》中西清講了一段故事:“一漢軍嫗,夜半避鄰火,且行且僕,然猶手家譜一冊,不肯授親故。兩媼非知書者,而所行合禮。由此可見,旗人對家譜、族譜的重視程度在清朝,旗人非常重視譜牒的修纂、儲存和傳承,這在任何一部旗人的族譜中都可以表現出來。馬佳氏族譜雲:“滿洲最重宗譜,蓋用以緬懷先德,熟知所至,分藏支派,垂示後人。其俗也源遠,其法也至善。何則?滿洲舊有尊祖敬老之習,喜聞先人之功績,用以勉勵自己。又有景憲守法之俗,知為某部某人之後胤。又藉以約束自身。”覺爾察氏認為,對於旗人而言,族譜如水之源,樹之根。“譜書一部,猶水之有源,木之有本,俾後世子孫,一本九族,勿失本源耶。”旗人修撰家譜、族譜之目的在於:“溯本求源,滿人持旗冊為重,慎終追遠,漢族唯家譜是賴。旗人極為重視編修族譜、宗譜,其原因有如下幾點:第一,在清朝八旗系統中,宗譜、族譜是官職、爵位等承襲的重要依據。清廷規定,立功旗人的官職可以由其後代承襲,這稱為世職。並由皇帝將敕書發給其人,記入族譜、宗譜,而族譜、宗譜就成為其子孫承襲世職的事實或法律依據。雍正三年,世宗上諭:“嗣後,八旗補授官員佐領之家譜內,著將原立官職佐領人之子孫,按其名數,盡行書寫。如一譜不能盡書,即繕寫二譜。第二,旗人的族譜、宗譜是顯示八旗人丁身份、地位的主要證明。旗人的族譜中開明宗義地表達了這一目的。如《福陵覺爾察氏譜書》中記載:“將各自祖宗們的名字,按支派,明明白白詳查”,“交給主事察喇,藍檔子上記載,以便查照可也。於康熙五十二年皇祖聖祖仁皇帝,恐怕這些子孫,年久無蹤影了,與民一樣。因此特降旨於宗人府,把紅帶子、紫帶子明查,玉牒後兼記”洪氏族譜認為,由於人口繁衍或時間久遠,很容易導致世系不清,而族譜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其可以辨別宗支。“譜也者,乃明宗辨支、敦倫睦族之最要者也。宗支蔓衍,生齒日繁,不有譜以載之,則世系無所辨,支派無分,待至年深日遠,將有覿面而不識矣。遂致卑忤尊、少凌長,傷敗倫理,觸犯名諱,以同姓之親,視若路人,貽譏鄉黨,致辱族宗。況他人問之,究其原委而不知,推其本根而無由。然則譜之宜修也,豈可緩哉。夫木之有枝,發於本;水之有流,出於源。是以本固而枝榮,源遠而流長者,此千古不易之定理也。依爾根覺羅氏譜書記載,樹有根,水有原,人自然有始祖。而要明確支派關係,必須要有族譜。“嘗聞人之有始祖,猶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人之有同族,如木之有枝,水之有派也。欲知支派之所分,非立譜書不能詳序焉。”王氏族譜認為,國有史書,家就應有譜書。沒有世系記載,整個家族就容易渙散,族譜可以起到凝聚人心,保證姓氏興旺。“夫國則有史,家則有譜,由來尚矣。嘗稽古人家譜之作,所以原世系、序昭穆、列賢否,萃渙散,不惟使人相親,長而敦本不忘,即至宗嗣之衍,亦無真贗之失,誠為保姓鳩族,扶義翼教之善物也!所可慨者,篳門圭竇之中,往往不暇計於此也,或一旦光大厥閥,又率多恥言,先人之寒微,若不足媲先後之美者。試思祖父培植,何為期望,何事既貴顯矣,不盡報本之誠,反以寒畯為恥,則不孝,孰有大於是哉!”乾隆帝認為族譜可顯示旗人身份,防止不必要紛爭。“從前八旗承襲世職官員佐領時,並無家譜,皆由管旗大臣揀選奏放。嗣恐管旗大臣辦理偏私,雖添家譜,而或有將不應與挑之人挑選,將應挑之人,反為裁減。且於佐領原由,亦多不明晰。八旗佐領根原,若不詳查酌定,日後必至爭訟不息……今既清查佐領根原,永垂定例。若不詳細查明,定為畫一章程,將來複生爭端。第三,清朝皇帝,特別是乾隆帝的倡導與引導。乾隆朝,清廷大舉修訂《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推動了旗人修譜之風。《正紅旗滿洲哈達瓜爾佳氏家譜》序言中開宗明義地闡述修譜乃是朝廷的推動,“我朝東土隆興,群辟後先歸附,一時風雲際會,名著旗常。乾隆九年欽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我瓜爾佳氏一族……列為諸姓氏之首,餘家系哈達地方瓜爾佳氏一派,隸正紅旗滿洲,謹遵欽定《列傳》內載,以我尼祖率眾來歸,為受姓之始”八旗滿洲氏族通譜》的修訂,儘管沒有示意旗人需有修譜之義務,但上有行,下有效,其暗喻作用是非常明顯的。“族譜與家譜,是一個血緣群體的‘歷史’。以文字書寫形成出現的‘文獻系譜’,代表一‘族群’以此強力宣告本群體的存在,並宣告其與整體社會的關係。此文獻之儲存與流傳,使得此種宣告易為主體社會認知。八旗滿洲氏族通譜》的修訂,為旗人修族譜、宗譜提供了線索和依據。考察現存的旗人族譜、宗譜,許多是乾隆朝之後編寫的。第四,記載家族輝煌歷史,褒獎先人、激勵後人。族譜,是一個家族的起源、形成、發展史。它不僅記錄著該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更重要的是,可以用家族的歷史,規範和教育八旗子弟有著積極的意義。“國有史以彰往也,即以範今;家有譜以述先也,即以睦後。”這也如漢軍盧氏家譜所言:“上之有以溯本源,下之有以緒支派,世雖遠而心未忘,人雖繁而誼自屬,此固仁孝之施無窮也。然而亦有難言者,前無其人,後起何從,而稽紀後無其人,前功將至於廢棄乎!”清朝皇帝們力圖發揚與彰顯八旗精神,旗人們也希望用家譜與宗譜凝固自己的旗人意識、地位和歷史記憶。一些旗人的家譜就談到歷史記憶與旗人歷史之間的關係,鄧氏族譜雲:“蓋族譜之作,原世系、序昭穆、列賢否、萃渙散,尊宗睦族之道所由系也,其宜修,豈可緩哉!”瓜爾佳氏家譜則記載:“人丁生歿、官階事蹟、墳墓地址,以及子女婚嫁、姓氏名字,二百年來大率口述流傳,譜中並無詳細冊記,以至現在已有闕而無考者,更恐以後代序日遠,將來無從徵實者尤多。大為可懼隨著旗人漢文化程度提高和統治的日益穩定,他們對族譜、家譜越來越重視。“有清崛起長白,我先人櫜弓箙矢,或從徵關內,或居守遼中,服勞王家,為八旗世僕,而散居各行省,佔駐防旗籍者,尤不勝僂指計。不有譜牒,奚析源流,數典忘祖,甚為病之。”早在雍正五年,世宗讀《漢書》中《地理志》時,感慨方誌的作用巨大,不僅可以“條其郡邑,紀其戶口”,更重要的是可以“宣究其風俗、教化”。再觀各郡、各府、各縣均有志書,惟獨八旗沒有記載之書。八旗世僕,人才輩出,“足為人倫之表範者”,如果不將這些人與事載入冊書,“何以昭示無窮”。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八旗通志初集》誕生了。但是到了乾隆朝,旗人離散程度日益嚴重,僅靠一部《八旗通志初集》難以凝聚旗人的歸屬感。乾隆帝發明而不是發現新的八旗性,去喚醒、支援整個旗人世界的歷史記憶、群體身份與旗人意識。“乾隆經常被看作是漢人文學藝術的提倡者,但同時他也是將滿人傳統本土化的鼓勵者。在他的指導下,最早在其父統治時開始編撰的滿人家譜得以出版,還編寫完成了一部八旗的歷史,滿族的原始崇拜傳說被記錄成文字,有關皇帝部落起源的神話故事也被充實完善。在這種背景下,才能理解乾隆帝發明了《滿洲源流考》,大規模地修訂《欽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和修改歷代《清實錄》的良苦用心。雍正十三年,乾隆帝下命編纂《欽定八旗氏族通譜》時,上諭曰,將八旗姓氏詳查,歸順時間及原因,詳細記錄,留給後人永恆的歷史記憶。“八旗滿洲姓氏眾多,向無匯載之書,難於稽考。著將八旗姓氏,詳細查明。並從前何時歸順情由,詳記備載,纂成卷帙。候朕覽定刊刻,以垂永久。”姓氏是維護八旗意識最明顯的標誌,是自別於漢人天然鴻溝,乾隆皇帝牢牢地把握了這一點:入關的旗人若要建立民族認同感,就必須刻意強化內心的認同,由政治性的認同轉變為旗人的自覺認同。在《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修成之際,乾隆帝興致盎然地為書寫序,其中談到修書之原因與目標。“相昔先民遺風敦樸,不徒以族望相高。是書之作,非如魏晉隋唐譜牒之學,炫博聞而廣附會,以膏梁閥閱為尚也。書曰:古我先王,暨乃祖乃父,胥及逸勤。又曰:惟乃祖乃父,世篤忠貞,服勞王家,纘乃舊服,無忝祖考。前之人既以忠實勤勞覆幬,其後嗣,凡茲食舊德而服先疇者,其何以無隳厥緒。書亦曰:率乃祖考之攸行,昭乃闢之有乂是則。朕所厚望也夫。”高宗之所以重視此書修纂,其目的透過譜書教育八旗子弟知曉滿洲根源,期望他們對朝廷忠心不二,永葆八旗民族意識與民族傳統,從而到達凝聚旗人自我認同的目標。無論是雍正還是乾隆,這些皇帝在懲治那些堅持華夷之辨的漢人時,其實並沒有一味謀求禁用‘夷’這個字眼。相反,他們努力將儒家經典中的‘夷’話語據為己有,並藉此鞏固其政權雍正帝在《大義覺迷錄》中認為孟子強調“華夷之辨”並非絕對,人的身份可以隨文明程度的發展而變化。與雍正帝不同的是,乾隆帝則認為堯、舜、禹及周文王等,雖然都維持他們本身之身份認同,但並無妨礙他們的成為中原君主的地位。故而統治權力與身份認同並無直接的關係,最重要還是皇帝能建立其政治權威。因此乾隆在位期間,不斷強調八旗認同,突出旗人特殊身份,因而編纂了《八旗滿洲氏族通譜》等書籍。編修方誌歷來就是中國的傳統,透過編修方誌,用歷史書寫和闡釋的方式,來表達某種文化意識,而《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就是八旗文化意識的集中表達。“《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中共計收錄了隸屬滿洲八旗的1776個姓氏,其中除滿洲741個姓外,附載了蒙古235個姓,高麗(北韓)43個姓,尼堪(漢人)247個姓。這些附載族姓所代表的,都是清初編入滿洲八旗和內務府的外族人後裔。因為世代與滿洲人共處,生活習俗、精神面貌、心理狀態趨至‘滿化’,所以經清廷批准,載入《欽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70在此,乾隆帝認為一個民族存在最重要的依據就是氏族。記住了、理解了自己氏族脈絡的傳承,就不會出現八旗的離散。即使允許旗人在駐防安葬、置產、居住,也不會出現旗人土著化的現象。因為清廷編纂的氏族通譜清晰地記載著自己家族的歷史和血統。通譜凝聚了旗人的共同情感,避免旗人對八旗制度以及對旗人身份認同的模糊、淡漠。“所有的文化都對原始事實進行修正,將其由自由存在的物體轉變為連貫的知識體《八旗滿洲氏族通譜》系旗人集團的總家譜,此書翔實而全面記載了旗人集團各個姓氏、家族、部落分佈情況以及源流,並歌頌了各個姓氏在大清發展、壯大過程中所立下功績。這些不僅啟示八旗子弟,不忘先祖創業艱難和自強不息、奮發圖強的歷程。更重要的是,這些光榮的歷史,促進和鞏固了八旗子弟振奮民族精神、維持滿洲之習的信心與雄心。

  • 3 # 歷史走廊

    家譜可以說是一個家庭的歷史。一個人第一視角最直觀 ,最真實的歷史。中國家譜的產生最早可以追述到奴隸社會的口述家譜和結繩家譜。當然到封建社會時家譜才真正發展,成熟。現在的中國,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續家譜成為海內外中華兒女追根溯源,緬懷先人的一大風潮!

    清朝旗人寫家譜。當時處在封建社會,旗人屬於統治者階層。他們續家譜有幾方面特點:

    第一,歌功頌德。記錄祖先的功績,讓他們自己也感覺那功勞好像就像是自己創造的一樣。

    第二,旗人是特殊階層,當時的皇帝都怕他們三分。續家譜後,更是讓他們子孫後代都衣食無憂 ,飛黃騰達。

    第三,旗人越來越多,續家譜後,他們才能統一管理。比如開個工資啊,領個福利啊,好多旗人又不上班,有了家譜也杜絕了別人冒充啊!

    第四,清朝的皇帝以孝治天下。旗人續族譜當然也是效仿皇帝的孝以天下的一個表現!

    我們今天看清朝歷史,家譜可是害了那個階層,家譜給旗人最後帶來了什麼:養尊處優,不思進取,飛揚跋扈,害人害己。八旗兵從一個虎狼之師,變成手拿菸袋的老爺兵。不都是仗著家譜上的祖宗歷害!

    所以說事情都是兩面的,用好了是福,用不好是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有什麼筆記本可以推薦,價效比高,5000元左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