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曹老師xixi
-
2 # 關注九哥
根本原因是清朝的寓民政策,害怕漢民族強盛,是滿人私心作怪。
寧可真金白銀賠給八國聯軍強盜,還要打壓華人,害怕漢人當權,害怕漢人掌握現代武器推翻滿族統治。
用人民的血汗錢來支付鉅額的戰爭賠款,以此來換取滿人政權苟延饞喘,損害國家的利益來換滿人對中國的統治,以至於後來與日本強盜內外溝結,禍害中華民族。
-
3 # 龍毅小聖
我們先分析鴉片戰爭之前為何“排斥”現代科技工業,孕育不出能有效提高社會生產力的技術。
首先,是勞動力過剩的問題,以至於廉價的勞動力抑制了科技發展。清代,康熙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到雍正的“灘丁入畝”政策,加上朝廷積極開墾荒地,和一些農作物的引入。國家的生產力得到提升,使得清代人口快速增長,到達1834年時,已經突破4億。而這卻使社會上的勞動力過剩,太過於廉價的勞動力抑制了以提升生產力為目的的技術改良的需求,畢竟有如此廉價的勞工,而且市場不大,為何要去改良科技呢?(英國大量的技術革新,有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因為有廣闊的市場,工廠的生產效率滿足不了過大的需求。使得人們絞盡腦汁去提升效率。)
其實,太過於功利的教育,抑制了科學的發展。中國從隋唐之後,求學與謀生掛鉤,使得中國的知識分子目的在於當官而非研究。(當然科舉有許多好處我們暫且不談)對於西方,學者們未來的工作不能得到保證,因此求學的人沒有這麼功利,有很多學者就是獻身科學,最求真理的。
最後,是朝廷的治理理念不同於以往朝代。清代是外族統治,他們在設計制度時會注重制衡,設計權術來平衡各族利益,或者說制約各族發展。這一目的使得清代在新科技方面會採取保密的方式,就如火器,在前期由於戰略的需要,曾大力發展。而在統一之後這一以升級的觀念轉變為保密的觀念,滿族為最高科技的保密者——武器由優到差嚴格按照等級分配,八旗火器營持有當時先進的火繩槍,到綠營得到落後的鳥銃。隨著時間的推移,又因為對火器需求的減少,保密逐漸演變成遺忘。這不僅僅是上層技術的退步,更是社會分工的倒退。直到到了鴉片戰爭前,國家在鍛造大炮時發現竟達不到以前的工藝水平。
鴉片戰爭之後,清代依然“頑固不化”,是社會的不適應,社會的分工合作還沒有達到要求,就算買來新機器,也難以自己維修。洋務運動,就像是一個瘦弱的人在力求變得強壯,不過在厚重的衣物,難以掩蓋瘦弱的事實,在變強壯的過程中,需要對食物的慢慢消化,吸收,需要長時間的穩定發展。然而國內矛盾越發嚴重,一次又一次打斷了這一程序,最終清朝落幕。
-
4 # 世界人文通史
清朝並不是排斥現代化,而是擔心現代化會推翻自己的統治根基!清朝本身就是人口不多的少數民族政權,在集權和愚民等方面達到了歷代的巔峰。
眾所周知,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的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王朝前期銳意進取、開疆拓土;王朝中期閉關鎖國、志得意滿;王朝晚期喪權辱國、風雨飄搖,最後走向滅亡。
在晚清時期,由於科技工業十分落後,使得清朝在與西方列強的戰爭中接連敗北,並喪失了大量的土地和白銀。
即便清王朝自己也發起了一系列的自強活動,比如洋務運動和維新變法,但都沒有徹底改變日落西山的走向。(清朝為了自強,發起學習西方的洋務運動)
其實,清朝落後捱打的根本原因並不全是科技工業的落後,也有教育方面和意識形態的落後。在清朝全盛時期,雖然蕩平了蒙古諸部,平定了蒙古、新疆、西藏等邊遠地區,維護了明末以來支離破碎的邊疆地區,但這不過只是封建社會的落日餘暉,因為同時期的歐美國家已經開始步入資本主義世界。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間,清朝人口增殖,土地增墾,物產盈豐,邊境無事,社會生活相對繁榮穩定。至此,清朝失去了繼續進取的動力。
從乾隆王朝開始,志得意滿的清朝統治者就開始了全面閉關鎖國的政策,從而使得近代中國全面落後於西方。(洋務運動時期的“淮軍”)
比如到了在鴉片戰爭爆發前,西方已經完成了具有跨時代意義的工業革命,而清政府自己卻連英國的位置在哪裡都不清楚,還以看待“島夷”的姿態來看待英華人。
因此,一場鴉片戰爭雖然讓清朝見識到了西方科技工業的威力,但並沒有完全打醒清朝。因為清政府雖然羨慕堅船利炮的威力,但並不願意像歐美那樣走向完全現代化(軍事、文化、經濟、政治制度全面現代化),因為國家走向完全現代化就意味著以清朝皇帝為首的統治階級要放棄世襲特權,實現共和制或者君主立憲制。
歸根結底,清廷統治者只是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所以才進行了一場洋務運動,但由於封建殘餘勢力過大,所以這種現代化只停留在武器和工業,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清朝人意識形態落後的現狀。
相對的,由於封建殘餘過大,國家的武器工業和科技的現代化也受到拖累,所以清朝的洋務運動最終以甲午戰爭的失敗而徹底失敗了。
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如果不推翻清政府,古老的中國將難以煥發光彩。
-
5 # o上知天文o
客觀的說,19世紀80年代清王朝的國際地位還是蠻高的,主要以下三個事件促使:
其一:1876年-1878年,左宗棠收復新疆。
其二:1882年-1884年,鎮壓北韓兵變,駐軍漢城。
其三:1883年-1885年,清法戰爭,清軍獲勝。
隨著清法戰爭,清軍的勝利,清王朝的國際地位達到極高。
要知道,清政府在兩次鴉片戰爭裡輸給的是當時世界第一強國英國和世界第二強國法國。面對世界排名前二的選手合力一擊,清政府打不過是正常的。當時全世界都沒國家能接得住招。比如沙俄在克里米亞戰爭期間,不也是被英法聯軍揍得一地雞毛?
這就好比現在美國要揍印度,印度打不過美國是很正常的。不能說印度打不過美國,就否認它是南亞第一大國吧?
所以說甲午戰爭之前的清朝是遠東的第一大國,沒有任何毛病。畢竟中國的人口體量擺在那裡。
總結:甲午戰爭之前的清朝是區域強國,這是沒有爭議的。清朝在甲午戰爭後,從區域強國滑落到被魚肉之國,這也是讓很多國家都沒有想到的。包括日本在內,都沒有想到看似強大的清朝會如此不堪一擊。
-
6 # 布夫舟
清朝根本不排斥現代科技工業,而是私心太重,以維護自己的統治為根本目的,錯過了很多發展機會。那個時候的大清朝好比現在的一個大公司,其中的股東是一夥人,他們為建立這個公司付出了很多心血,公司也最終做大做強。
不過隨著時間的增長,這些創始人漸漸離去,而他們的後人開始接手這個公司。這個時候市場的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不過這些人並沒有辦法適應這些改變。
這個時候這些人應該怎麼做?當然是花錢請懂行的人來治理公司。
當時大清實際上也是這個情況,清朝的統治者實際上已經沒有辦法進行變革了。無論是建立實業、還是建立新式的軍隊,都需要懂行的人去做這些事情。
可是清朝的統治者只相信八旗子弟,而此時八旗子弟又扶不上牆,沒辦法做成這些事情。所以這就產生了一個嚴重的問題。
清朝的統治者不敢放手去搞改革,也不敢真正放手讓老百姓去發展近代化的科技工業。
這和一些公司是一樣的,有些老闆是不敢放手讓能力強的人擔任重要職務的。因為老闆也是人,也會考慮自己的利益。這些能力強的人是可以帶著公司向前發展,可是他們不是老闆的“自己人”,所以老闆也會提防著他們。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清朝的時候人口有四億多人,哪怕統治者閉關鎖國,這個國家也會有很多能力非常強的人。可問題在於清朝的統治者不敢讓這些能力強的人去變法圖強,去把大清朝改造為一個近代國家。
因為站在清朝統治者的角度來看,實現他自身利益最大化才是最重要的。清朝的統治者並不是頑固不化,也不是傻,只是他的利益和大部分人的利益不一致。
因為清朝的統治者接觸的東西是旁人比不了的,他們有太多的方式瞭解外國。可以說他們比大部分的人更瞭解外國。
比方說建立新式的軍隊,這些近代化軍隊戰鬥力很強,但是問題在於清朝統治者沒辦法控制他們,反而他們會威脅到清朝的統治。
清朝末期的時候實行新政,結果到頭來新政成了他們借變法為名,加強自己權威的途徑。他們成立了很多機構,然後趁機讓地方督撫交出外交權、軍事權和財政權,而這些新的部門,大部分都是朝廷的貴族。
-
7 # 北洋水兵
題目可笑的要死,清朝所處的歷史時期是古典時期以及近代時期,不管是哪個時期清朝都不排斥當時西方國家的科技成果。尤其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更是積極引進西方工業文明的成果,比如近代工業、鐵路、輪船、電報以及新式學堂,比如軍事學堂、機械學堂以及外語學堂等。清政府之所以會推動洋務運動,主要原因是清政府不想受洋人氣,從洋務派提出的求富求強口號就可以看出,清政府迫切的希望實現富國強軍的目標。所以希望以興辦近代化工業的方式,實現國家富強的目標。
這其實和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中體西用有關,因為洋務派基本都以清政府的上層官僚為主,比如說奕訢、文祥、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而且這些人主要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及平定長毛叛亂的過程中體會到了西方軍事技術的威猛,所以最早的洋務派主要是引進西方軍事工業並實現本土化,也就是洋務派第一階段的口號,求強。比如說建設江南制器局,引進西方技術以及生產線自行製造槍炮。再比如金陵機器製造局生產的格林炮,格林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加特林,只不過我沒找到金陵制器局生產的格林炮,只找到這門法式多管速射炮。還有已經可以生產新式戰艦的福州船政局,以及培養航海以及海軍方面人才的船政學堂。而且船政局生產的平遠號鐵甲艦是清政府洋務運動依賴,中國產軍艦的最高水平。再比如,清政府也按照西方操典訓練軍隊,比如說曾經成為清政府重要國防力量的淮軍以及完全按照西方海軍制度建立的北洋海軍。
之後洋務運動第二階段的口號是求富,也就是建立現代化的工業企業,以實現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的目的。而這一時期清政府確實透過引進西方近代化工業的紅利,再加上這段時間國內平穩,所以經濟實力以及軍事實力都有了巨大的進步。
尤其是中法戰爭,中國頂多是失去了越南的宗主權而已,但是本土沒有受損,也沒有賠款,同時清政府在南方的邊界還向越南方向拓展了一部分,法國也沒有因為停戰條約而在中國攫取到什麼特權。所以中法戰爭的結果在華人看來那是揚眉吐氣,是大國崛起。同時中法戰爭的勝利也給當時的華人一種假象,那就是中體西用的洋務運動足夠能實現求富求強的目標。但是這恰恰是洋務運動的問題所在!
洋務運動僅僅停留在享受西方近代化工業帶來的紅利,而不是對整個國家進行徹底的近代化改造。說不好聽的,當時的中國不過是享受工業文明成果的中世紀帝國,而不是一個近代化國家。
這主要是因為當時中國的各個階級,從統治階級到社會精英都沒有意識到中國這個老大帝國必須從根本上發生改變,也就是國家近代化改造。其實這也正常,因為洋務運動主要推動者就是統治階級,尤其是慈禧太后,要是沒有清政府上層的強力推動,洋務運動根本就辦不下去。以前聽說洋務運動時期有個開明士紳響應朝廷號召辦麵粉廠,當時叫洋粉廠,結果就遭到了當地老百姓的抵制與反對。而清末搞新政的時候,清政府進行核查人口、丈量土地等工作的時候甚至激起了民變,各地都出現了抵制新式學堂的民變,清政府不得不透過軍警平息事變。
可見,當時的改革如果沒有統治者的意志去推動,在基層是不會有支援的。所以,清政府在洋務運動時期提出中體西用思想也是無奈的選擇,因為只有這種方式才能把洋務運動遇到的阻力降到最低。
當然,有些鍵盤俠說什麼清政府怕改革威脅統治的,就純屬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了。
全文完
-
8 # 舊事舊人歷史說
清朝與近代世界——論中國古代的科技觀。
中國這個未來就是一個擁有強大科技力量的世界強國。比如世界聞名的四大發明——馬克思高度讚譽適當發明對人類文明所做出的貢獻。但是,我們會發現雖然我們古代中國有那麼多發明,但是好像根本就沒有普及和使用。
比如,火藥晚唐的時候就已經產生了,但是我們最初的時候並沒有去拿它打仗,而是煉製長生不老的丹藥和煙花爆竹。比如活字印刷術早在宋代就已經發明瞭,可是直到清代晚期我們所用的還是雕版印刷術。
華人向來是聰明的,但是華人向來又是不重視科技發明的。也許我們會將這歸罪於清朝,說他們愚昧無知閉關鎖國。其實站在歷史的大視野下是這樣的嗎?不是中國科技的落後,絕對不會是因為清朝一個朝代。而是源於一個根深蒂固的思想“看待科技的思想。”
中國傳統儒家思想雖然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說法。但實際上,他們根本不注意工具的改善和機器的使用。尤其是古代那些遵守儒家法則的學子和統治者們——他們認為那些方便的工具——只不過是·奇技淫巧哄騙老人婦女小孩的把戲罷了。
我們現在所熟知的中國古代許多聰明的科學家,但是在整個社會的大背景下,他們大多是默默無聞的。很不受待見,因為古代只重視文學和政治學倫理學,並不重視自然科學而且古代稱自然科學為“術”常常把科學和先進的工具機器,通常與神仙怪道妖魔之力聯絡起來。比如數學在古代稱為算術,地質學,物理學,光學,都是堪輿術的一部分,而天文學觀測則被稱為占星術,等等等等。
所以不重視科學,是中國曆朝歷代統治者的通病,也是由於中國儒家社會思想的影響,更重要的還是由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所決定的,因為發展農業,尤其是發展古代農業,就是種地,只要人多就行了,根本不需要什麼奇巧的工具。
由此我們便知曉,中國的科技落後不是因為,或者不是單單因為清朝的閉關鎖國,而是由社會經濟,人文思想,統治制度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至於中國為什麼在古代領先世界科技那麼久,完全是因為華人多,聰明人多而已。到了明清時期中國的聰明人依舊不少,但是他們的聰明都用在瞭如何逢迎皇帝巴結權貴身上,所以中國科技必然落後。
回覆列表
以下回答指的是鴉片戰爭之前的清朝,並非鴉片戰爭之後的清朝,鴉片戰爭之後清廷雖然保守派勢力依然雄厚,但是慈禧支援洋務,光緒支援變法,百姓明智已開,留洋改革成為潮流,因此不存在頑固不化的概念,所以下面討論的則是為什麼鴉片戰爭之前的清朝那麼頑固不化,這個問題簡單也簡單,複雜也複雜,但是絕不是因為皇帝是滿族才冥頑不靈,民族沒有優劣之分,一兩個皇帝保守也許是冥頑不靈,那麼多皇帝還那麼保守,那就不能不是冥頑不靈了。
簡單講,清朝為什麼排斥科技工業,那是由於中華儒家文化實在是太強大,到了明清時期,東方中華藩屬體系已經形成,尤其是到了清朝,實際統治疆域和藩屬國到達歷史之最,在古代交流通訊不發達的情況下,東西方根本無法完全認識到對方,清朝君臣會知道什麼是文藝復興,會知道什麼是工業革命,會知道什麼是資本主義嗎?顯然不知道,而歐洲也一樣,對中國的認識也僅僅停留在馬可波羅遊記裡,作為當時中國最高的統治者清朝皇帝,在儒家忠孝仁義禮智信的造詣上是超越了歷朝歷代,尊孔尊儒達到極致,加上當時中原物產豐富,在認知的範圍內無所不有,再看周邊越南北韓窮鄉僻壤,必然會有一種無敵於天下的錯覺,這個無敵於天下不僅僅指的的是軍力,也指的經濟和文化。
是他們不接受西方先進文化科技嗎?實際上是當時的中華古典文化不接受。打一個比方,都知道英國馬戛爾尼18世紀拜訪過乾隆,然後在跪拜的問題上與清廷發生的矛盾,現在我們總是說清朝愚昧落後,用這樣落後的禮儀去約束人家先進的西方人。但在那個時代,華人真的會認為跪拜禮是落後的嗎?他們反而認為這是中華經典,在他們看來英國和越南北韓有什麼區別?人家國王都跪拜,你一個使節不跪拜?科技文化也是如此,在但是的人看來,西方的東西並不比東方好多少,就如同現在西方的接吻禮好嗎?但人家歐洲人就認為好一樣的道理。換句話家講,清朝後來都被揍成那樣了,依然還有不少人堅持中體西學,認為中體是最好的,民國依然有不少這樣的人。
因此我們看歷史事件,比如要站在當時的環境下去看,要受到當時的侷限性去看,不能用我們的“上帝”視角去看,這樣很不公平。換成誰是皇帝,到了這個階段,都是如此。
但是不能否定的是,清朝皇帝確實是自大的有點過了,他們忘記了什麼叫“居安思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