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積木育兒
-
2 # 戒你如煙
我們對養育孩子所持有的態度是根本不同的。例如,過去認為媽媽在家裡照顧孩子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很多媽媽們,都想把孩子託付給其他人,自己去工作,她們大多數情況關心的就是孩子什麼時候能夠獨立生活。
有一位媽媽生完第一個孩子,因為去職場上班就把孩子託付給婆婆家,現在馬上要生第二個孩子,所以對她來說怎樣解決育兒問題成為一種苦惱。現在把3歲的第一個孩子送去了幼兒園,把第二個孩子送到婆婆家,對此她也不知道該怎樣辦,問了一些具體的解決方法。職場女性對這樣的事多少都會有些共鳴。每個孩子到什麼時候能夠獨立生活,時間是不同的。更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已經作好了與媽媽分開的誰備。有的孩子在3歲之前就能獨立生活,所以把他送到幼兒園也能很好地適應;相反,有些孩子到了五六歲,也不能和媽媽分開,即使送到幼兒園,也是整天在園長懷中哭。
因此,對於孩子什麼時候能夠獨立生活,媽媽應該耐心地等待,並作出正確的判斷,但是很多媽媽並沒有這麼做。孩子還沒有做好獨立生活的準備,父母就開始著急並強迫孩子做一些獨立生活的練習,這可以說是培養孩子方面存在的問題。當問媽媽“為什麼要生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時,她們卻說“因為愛孩子”或者“為了孩子的幸福”。如果是真正愛孩子的話,這樣的方法去培養孩子能使孩子感到幸福嗎?一位媽媽經營一所很小的補習班,她說自己每天在孩子要放學時正好去補習班上班,所以經常不在家裡。她自己還滿意地覺的孩子能夠茁壯地成長。在孩子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補習班運營狀況不好,媽媽就在家裡待著,可孩子並沒表現出有多開心。當聽這位媽媽說了孩子不開心的理由,我的心撲通一下涼了。“在我需要媽媽的時候,媽媽沒在我身邊。學校運動會的時候,我的朋友們和家人親密地圍坐在一起,而我雖然帶著媽媽給做的飯菜,但卻是自己坐在大樹下面吃。那時候就對媽媽懷有怨言那時的記憶我很長時間都不能忘記。現在我不需要媽媽了,所以也沒有什麼可說的。直到那時候,這位媽媽才明白了孩子內心中媽媽的空缺,她感到後悔萬分。
這個事例中,孩子雖然沒有出現問題行為,但因為媽媽沒能意識到孩子的內心想法,以後也會感到很後悔。像這樣,在孩子成長期,媽媽的空缺給孩子帶來的痛苦記憶會對孩子以後產生不好的影響,這樣的孩子情感上容易出現問題。那麼,在孩子迫切需要媽媽的時期,把孩子交給奶奶或保姆養育,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影響呢?為了孩子幸福的未來,應該做出怎樣的選擇呢?對此,應該給予更加慎重的考慮。
在幼兒教育中,從出生到滿3歲這一時期是決定孩子一生的時期。因為0一3歲這一時期會決定孩子的習慣、性格和社會性等,如果父母能使孩子幸福地度過這個時期,孩子就會成為情感穩定、有自信的人,如果不能,孩子就會產生一些嚴重的問題行為,最終被送到諮詢室或小兒精神科。實際上,經過一番討論發現:孩子1歲之前,就送到奶奶那兒或幼兒園裡,只在週末才和爸爸媽媽在一起,這樣的孩子身上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媽媽把孩子亂扔東西、大聲嚷、不合心意就咬別人打別人等這些行為看做過分的攻擊性行為。孩子的這些行為就是因為媽媽過早地把孩子託付給別人養育孩子和媽媽之間沒有進行充分的交流而產生的憤怒感和挫折感的表現。美國哈佛大學以18名幼兒為物件進行了25年的分階段研究(分階段研究就是隨著時間變化同時包含反覆觀察所進行的相關關係研究),表明:孩子出生後的10個月決定人格的形成。也就是說,孩子出生後一年內就能形成自己的人格並且影響一生。
研究人類發展的埃裡森說,孩子在0—3歲期間,如果能和媽媽更多地進行交流,就會和媽媽之間建立信任感,長大後就會與其他人之間形成信任關係。也就是說,因為在這一時期,孩子都是透過哭來表達所有的想法,所以媽媽作為孩子最早和最好的養育者應該正確地瞭解孩子哭的理由,從而更好地養育孩子。如果孩子餓了哭的話,就給他吃奶,尿布溼了哭的話,就給他換尿布。透過這樣的過程,慢慢地孩子就和養育者之間產生了信任感。並且如果這種信任感增加的話,孩子即使是餓了或尿布溼了,也會慢慢地等待而不會哭。
如果孩子哭,媽媽能夠作出正確的反應,孩子就會產生安全感,並且對父母和周圍的人以及整個世界產生信任。相反,尿布溼了不給換,肚子餓了不給吃奶的話,孩子就會感到不開心不安全,以至於不能相信任何人。和媽媽充分交流、積極肯定的孩子,以後會成為獨立性非常強的人。相反,如果孩子不能與媽媽進行適當的交流,會成為消極否定的孩子,並且會因不信任而產生髮火、憤怒和攻擊性的行為。
所以,孩子出生後至少1年裡,應該與媽媽密切地交流,形成正確的依戀關係。實際上,孩子出生後1年裡,媽媽精心養育孩子的話,面對孩子“邊打邊說”“大聲叫”“亂扔東西”等行為,媽媽會感到非常有趣。相反,因為很忙不能與孩子進行交流的媽媽,1年後對孩子出現的問題行為就會感到非常苦惱。
許多媽媽大都是說“我的孩子之前不這樣,最近卻經常做這些異常的行為”這樣的話。其實孩子的問題行為是在1年前形成的,隨著逐漸積累,孩子也變得消極否定,以至於最後做出這些攻擊性的行為。媽媽看到3歲以後的孩子出現的問題行為,就會努力地瞭解情況,並且放棄工作,最後把孩子帶到小兒精神科或諮詢室。媽媽想用藥物治療或遊戲治療等來矯正孩子的問題行為,但是是很難的。已經形成的性格或習慣在孩子的內心中紮了根,要想矯正這些問題行為得需要好幾倍的時間和努力。因此,等到發現孩子的問題行為後才對育兒感到苦惱的人,最終就會用錯誤的方法培養孩子。
-
3 # 蘇小燕vlog
作為一個曾經有段早教經驗的從業者,我來給你解答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什麼叫做敏感期?敏感期指的是0-6歲這個階段,孩子在這個階段,她的身體和心理,會發生某種特定的行為和變化。在這個期間,家長需要正確看待孩子在這個期間發生的種種特殊行為,幫助孩子順利度過敏感期,在這個個期間如果不能引導好的話,可能會造成孩子性格方面的缺失,引發一些後期成長中一系列問題。
孩子有哪些敏感期行為?作為家長我們該如何應對?這裡舉幾個例子
1. 0-3個月的時候,孩子會出現對光的敏感期寶寶在這個期間,對光線特別敏感,喜歡看亮的地方,看到一點點燈光,就睡不著,所以孩子睡覺必須得光線一片黑暗,才會安心睡覺,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在網上買一些黑白卡給寶寶多看看,習慣黑白之間切換。
2. 4-7個月會出現對於味覺這塊的敏感期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味蕾已經開啟,能嚐出酸甜苦辣,而且這個期間飲食方面比較挑,喜歡吃一些甜的,鹹的東西。家長的話這個時候不能由著孩子的喜好來,需要注意飲食方面還是要以清淡為主,對孩子身體好。
3. 4-12個月會進入口腔敏感期
寶寶在這個期間,有個習慣,就是喜歡吃手,因為這個時候孩子開始對外界產生好奇心了,最開始就是透過身體的部位開始,就是喜歡吃手,來探究一些事情。家長們這個時候,不要無情的給寶寶手拿來,讓她吃吧,總要一次性吃個夠,必須經歷這個階段。
-
4 # 高階育嬰師肖霞
在4一5歲左右有閱讀敏感期,這段時間培養好,對以後讀書時有很大作用,達到事半功倍效果四到五歲左右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一般來說,孩子4歲半到5歲半期間,是閱讀敏感期,當然,有部分智力好的孩子會稍稍提前,只要智力正常,一般不會超過6歲。這就需要父母對孩子的情況有一個整體的把握。ོ當孩子的閱讀敏感期來臨時,一般孩子會有這些表現:1、對書充滿好奇,凡是有書的地方,比如去到書店或圖書館,會熱心地看個不停,一會翻看這本、一會翻看那本;2、喜歡聽故事,也會時常編故事給大人聽,想象力豐富;3、喜歡大聲朗讀,即使大多數時候看不懂,會自編髮音上去。這一階段被稱為孩子的“黃金閱讀期”。如果父母錯過了這一時期,以後想讓孩子養成愛讀書的習慣,難度就變大了。
-
5 # 泉媽育兒心得
在我們身邊,經常看到一些小孩子把各種各樣的東西都往嘴巴里送,比如說玩具啦、筆啦、紙巾啦……又比如說,好幾個果凍,孩子可能會一個又一個地拆開來各自品嚐一下……這種行為在父母看來,就是孩子“沒規矩、貪心、不節約”,但其實孩子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在玩耍,他們感知完自己的小手後,再透過嘴巴來感知所有感興趣的東西。而如果此時,父母嚴厲地阻止這種行為,孩子用口的敏感期受到阻撓,心理上就總是得不到滿足,對世界的認知也就得不到完善。所以我們往往看到有些孩子上小學了還一直在吃手,卻很難糾正了,這或許就是兒童用口敏感期得不到滿足的後果!
在敏感期,孩子總是會做出一些在父母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情,比如在地上撿一些髒東西放進嘴裡;比如看到地上有水就高興地踩上去;又比如看到樓梯就爬、看到抽屜就亂翻等。這些都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和學習末知的世界,可父母總是出於各種各樣的考慮來阻止甚至恐嚇孩子,說一些“危險”、“小心”、“再不聽話就打你”等威脅的話語。這種做法不僅阻礙了孩子的正常發展,而且很有可能在孩子青春期時以逆反的方式表現出來。那麼,什麼是兒童敏感期呢?父母如何讓孩子無阻礙地度過獨特的敏感期呢?
兒童敏感期是指由於兒童在0到6歲這一階段智力、秩序感、節奏感、行走、觀察力等方面的發育特徵,而產生的一段對環境,秩序,感官,動作,社會規範等一系列的敏感情況,這段時期被稱為兒童敏感期。根據蒙臺梭利對兒童的觀察和研究,敏感期大體上可以分為9種,即語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感官敏感期、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動作敏感期、社會規範的敏感期、書寫敏感期、閱讀敏感期和文化敏感期。父母為什麼要關注兒童敏感期?1、敏感期的出現,意味著孩子大腦發育進入到某一特定發展的快速階段,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2、敏感期直接關係著兒童的成長健康,當敏感期在需求方面無法得到發展或者受到阻礙,就會讓孩子喪失學習的最佳機會。
3、兒童敏感期也是有彈性的,0到6歲的兒童,如果敏感期沒有得到良好發展,6到12歲還有彌補的機會,但前提是兒童必須有一個充滿愛和自由的成長環境。
4、目前的現實情況是:在學習壓力下,6歲之前的孩子得不到來自父母的寬容和疼愛,6歲以後的孩子得不到父母給予的尊重,在這些孩子身上,我們看不到敏感期的種種表現。
兒童敏感期父母要注意些什麼?1、留心敏感期的出現
有些父母可能會產生疑問:“我又不能整天看著孩子,我怎麼能知道孩子什麼時候進入敏感期?”實際上,不用整天看著孩子,只要細心觀察,就能發現孩子的一些異常表現。然後,父母適時適當地給予孩子幫助就好了。比如,表姐家的兩個孩子都出現了對摳東西特別感興趣的行為,姐姐小英是在1歲半的時候出現的,只持續了短短的一週時間,而弟弟小陸在6個月的時候就開始摳東西了,而且一直持續了好幾個月,直到他的手指變得很靈敏,內心需要得到滿足後才停止。可貴的是,表姐並沒有阻止兩個孩子的“不當”行為,而是給予機會,讓孩子的潛能得到很好的發展,遵從孩子的成長規律。
2、營造合適的學習環境
鄰居阿芹是一個特別膽小的女人,什麼都怕,她怕火、怕黑、怕打雷,就連地上的小蟲子也會怕得尖叫。開始只覺得奇怪,後來去她家坐坐,才從她媽媽口中得知,阿芹有個哥哥不小心溺水身亡,所以父母從小就對她的安全特別在意,不讓她接觸任何有危險的東西,就這樣,在她的敏感期裡,各種需要發展的能力都被父母限制了,她為了迎合父母而放棄了各種探索,從而她的內在發展也受到了抑制。所以,要想真正在敏感期給孩子提供幫助,父母就儘量不要干涉孩子的行為,並且努力給他創造好的環境,讓他能盡情地探索。比如孩子想玩水,就專門接一大盆水放在衛生間讓他玩;孩子想吹泡泡,就準備肥皂水和吸管,讓孩子在陽臺上玩個夠,而不是怕麻煩、嫌太髒就一味拒絕孩子。
3、鼓勵孩子積極探索、勇敢嘗試
經常有父母將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人家都會數數了,我的孩子還不會認數,是不是敏感期延遲了?”實際上,誰都無法預測孩子進入敏感期的準確時間,有的孩子早些,有的孩子晚些,這都是正常的。越是在敏感期,父母越要有耐心,越要學會等待孩子自己成長。在這一點上,朋友小麗就做得很好,她的兒子鋒鋒是個不太聰明的孩子,快3歲了才開始說話,但小麗一直沒有否定他,總是鼓勵他,為他的一點點小進步高興不已,並且每天堅持給兒子講故事,鼓勵他開口說話並與其他小朋友相處,到鋒鋒五歲時,語言能力迅速提高,與其他孩子一樣聰明可愛。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成長的步伐,父母應該放下追逐心,等待孩子慢慢成長,這才是適合孩子的成長方式。
4、適時幫助不亂干預
當孩子進入關注細小事物的敏感期以後,會突然對細小事物感興趣,一顆綠豆、一塊石頭、一根頭髮、一片瓜子殼……這些在大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東西卻可能成功吸引孩子的目光。他們可能會把小東西拿在手上反覆觀察,或者把它們當寶貝收藏好,碰都不讓父母碰。在這種時候,父母不要阻止,就算那些東西看起來並不衛生;父母反而要引導孩子仔細觀察,幫他獲得好的觀察力。一旦樂於觀察,孩子以後的進步會非常巨大。在觀察的過程中,父母最困難的是克服自己想要干涉孩子的慾望,其實,父母只需要陪在孩子身邊就行了。如果孩子在觀察時提出了問題,你就耐心回答;如果孩子需要你幫他做點什麼,你就幫助他做;如果孩子觀察完後滿意地離開,你就跟著他走。就是這麼簡單!
父母如何做才能讓孩子順利度過兒童敏感期?1、敏感期最重要的原則就是給孩子最大限度的愛和自由
在敏感期,孩子的成長需要愛和自由,為了做到這一點,父母可以多看一些教育書籍,明白孩子成長的過程,然後試著理解和接納孩子。當我們能給予孩子充分的愛和自由,孩子必定會在快樂中,完成他的成長過程。
2、敏感期父母要學會等待,等待孩子自己成長
在敏感期,孩子的很多行為看似無可救藥,實際都是在發展自己的能力。作為父母,要耐心對待孩子,等待孩子慢慢用自己的方式成長。
3、觀察孩子的言行,抓住從不守時而來的敏感期
作為父母,要多給孩子一些愛和自由,多寬容他的不當行為,多引導而非批評。在敏感期裡,孩子的潛能可以得到很好的發展,我們應該給孩子這樣的機會。
4、敏感期父母需要“順其自然”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說“順其自然”。其實在教育孩子時,更需要“順其自然”。而這句話中的“自然”,就是孩子的成長規律。按照敏感期的規律指導孩子,讓孩子自由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心靈會得到滿足,言行會不斷得到規範,成長的道路也會變得更加順利。
5、敏感期也是學習期,父母不干涉,但要提供學習條件
在敏感期,孩子會強烈地想要認識世界,這是學習的好時機。不管孩子在哪一個敏感期,父母都應該努力做到不干涉,提供條件讓孩子自由成長。
每個孩子都擁有獨一無二的敏感期,作為父母,一定要明白,要給予孩子最大限度的愛和自由。但敏感期是不定時發生的,父母只能透過觀察孩子的言行確定孩子是否進入了某一敏感期,是否需要幫助。與此同時,父母要學會等待,等待孩子自己成長,靜待花開。
回覆列表
我來說說關於孩子行為發展的敏感期。
從7個月開始,只要孩子腳總是蹬地,很想自己走路,就說明孩子走路的敏感期就到了,您不要因為怕孩子走不好而不讓孩子走,直接放手讓孩子自己走,既不要強迫他,也不要阻止他,不過需要在一旁陪伴著孩子,保證他的安全。當孩子總是喜歡蹦蹦跳跳,而且您阻止他的時候,他很不開心,那麼您就不要強迫他,讓孩子去蹦去跳。
孩子手部的敏感期出現時也有“訊號”,當孩子開始各種抓東西、亂扔、吃手,或是捏、握等等,這就說明可以開始給孩子做手部的訓練了。您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適合摔、扔的玩具,並且將貴重物品收起來,防止孩子扔壞。而當孩子手部可以握住小勺子,或是他已經對舀飯、拿捏食物產生很大的興趣,那麼您就可以培養他獨立吃飯的習慣了,一開始為了確保孩子吃得飽,可以在一旁輔助餵飯,但主要還是孩子自己吃。到了2歲之後就不能再餵了,要讓孩子完全自己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