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南劍風
-
2 # 易德經典讀習會
通常講《易經》有象、數、理、佔四用。對於普通人來說,易理是最貼近生活的,也是最有價值的,象、數、佔只是作為參考。懂得了易理,按易理行事,也就懂得了樂天知命。所以說“善易者不卜”。
易理就是先聖王總結漫長曆史而得出的人生經驗,用圖畫和文字表達出來。告訴我們什麼樣的行為會產生什麼樣結果。用以指導我們的思想和行動,趨利避害,少走彎路。指導人民怎樣才能活的好,活的久,讓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祖先是這樣說的,聖王們也是這樣做的,所以才有了我們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華文化一脈相承至今。
這些經驗,這些智慧就蘊含在《易經》以及歷代聖賢解易的典籍裡。給我們提供無窮的精神滋養和動力。
卦其實很好理解,用陰陽符號疊加而成的圖畫就是卦,伏羲氏三疊成八卦,八卦再兩兩疊加而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就是六十四副圖。用六十四副圖表達六十四種象。比類發揮六十四卦,人間永珍就在其中了。
用文字解釋圖畫的就是經文。經文為什麼會被人們認可,在於它的觀點在漫長的時間裡得到驗證,一代代人從中受益。所以,對於絕大數普通人經文是具有指導意義的。
在《易經》發展六十四卦的過程中,三個人的解釋被認為是最高水平的。後輩無出其右。這三個人是周文王、周公、孔子,其中周文王以乾坤兩卦始,對六十四卦重新排序並寫出每卦卦辭,而後周公又續寫爻辭。所以現行版易經也被稱為《周易》。到了春秋,孔子又續寫了《周易》,歷史上被稱為十傳。自此以後,歷代許多大賢都對《易經》做了解讀和發展。這些對於六十四卦解釋的文字是中國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修身行事是《易經》最基本的功用;經世濟民是《易經》的最終目標;天下大同是《易經》的最終理想。所以學習《易經》的目地就是修齊治平。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通過學習易經,拜歷代最優秀的大賢為師,向他們學習如何修身,如何待物待人。從而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優秀的人,偉大的人。
特別對於學生來說,通過學習《易經》可以明白中中國人以天地為依的先進文化系統,啟迪心智,構建思維。以歷代聖賢為師,熔鑄思想,培養精神。試想想,你的老師是文王,是孔子,是王夫之,是曾國藩,以他們為師友,你會有何等的境界和氣魄。有了發達的心智,通達的思維,先進的思想,強大的精神,自然就會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優秀的人。這樣才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貢獻。
《易經》以及諸多解讀蘊含了價值巨大的思想。是一座思想寶庫,也是一座思想高山。無論對於個人、家庭、企業經營,國家、社會治理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代表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代代相傳,歷久彌新,為中華民族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滋養和精神動力。
-
3 # 觀象齋主人
古人說,易經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儒家道家共同的經典。甚至說“不讀易,不可以為將相。”把它賦予了相當神祕的色彩,我們今天認為,易經是古老的東方哲學重要的源頭之一,裡面確實包含了樸素的時空觀與對立統一,量變質變,物極必反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萌芽。
這種說法為當代許多學者質疑,他們認為易經是上古卜筮之書,並非成於一人之手,而易傳也並非孔子所作,所謂易經十翼也不是同一個年代的作品,但是易傳裡面有很多孔子的思想,應當是孔子後學門人根據孔子講授所記錄併發揮而成。在今天看來,易經和易傳(一般二者並稱易經)具有很高的哲學,文學和史學價值。
“易”字第一義為簡易,所謂宇宙萬物,被易經高度概括為陰陽兩種元素。大道至簡,易知易從。
“易”字第二義為變易,易經講變化之道,萬事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之中,如日月輪迴,四季更迭,變是世間常態。
“易”字第三義為不易,這是指地間萬物皆在變化之中,但規律不變,根本大道不變,乃是不易之理,比如四季變化,但順序永遠都是春夏秋冬,日月輪迴不止,但白晝之後必是黑夜,黑夜之後必是白晝,天象千變萬化,地理高低起伏,但是天在上地在下永遠不變,如此等等,就是變易之中不易之理。
另外,當代學者通過文字研究得出“易”字在商周之際,上為日,下為月,即日月陽陽之道為易,還有學者認為“易”為官名,與巫,史同意,專門負責占卜,將占卜結果記錄而成易經。這些一家之言,均言之成理,但證據都嫌不足。
4.易經的辯證法思想易經是講變化的哲學,其中包含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比如大家都熟悉的成語“否極泰來”就來自易經的“否”,“泰”兩卦,意思是說任何事情走到閉塞的絕境盡頭反而會迎來通達美好的轉變。這是講的物極必反,教人在困頓之中保有希望,此外如剝復兩卦,損益兩卦也有類似的含義,這些卦相反相成,對立統一,包含著深刻的智慧。
易經坤卦提到“履霜,堅冰至”,意思是說,踩到薄薄的一層霜,就要想到有天堅冰會到來,這是告訴我們要注意事物發展的萌芽,做事具有前瞻性,要防微杜漸,不要把小錯誤積累成大過,這與辯證法思想中量變會引起質變何其相似。
-
4 # 美酒加故事
《易經》是古往今來的第一奇書,他的形成不是單單靠一個人兩個人就寫成的,從伏羲到文王 再到孔子再到現代的許許多多能人異士一起編纂而成的。
易經包羅永珍,是哲學文學算學各種學術的綜合體,他不單單包含了古人對於天地間的運動規律的研究,也包含了古人對於人與自然之間的必然聯絡的研究。
同時《易經》是中國非常古老的一部占卜書籍,成書時間距今大約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據說是西周時所創作。《易經》的偉大不在於創造了或者間接產生了一系列的“算命之法”,而在於它啟發我們明瞭人間的“貞正之道”,如果我們能沿著《易經》指明的這條“貞正之道”,人生道路必然能夠元亨利貞。
中國後世的眾多名人也都深受其影響,像孔子、鬼谷子、諸葛亮、王陽明等人,他們每一個人雖然處於不同的時代,有過不同的功績,但是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在25歲之前熟讀《易經》。
孔子解《易經》做《易傳》,發揮了乾卦的精神,儒家的基本精神是一種陽剛的精神,就是自強不息、剛毅堅韌。
中華文化,陰陽中和,《易經》就充分體現了這種文化的生命力。
-
5 # 顏溪
《易經》是中國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經典,據說是由伏羲的言論加以總結與修改概括而來(同時產生了易經八卦圖),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一本關於“卜筮”之書。“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 據中國[1]君友會文獻記載:相傳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李斯將《周易》列入醫術占卜之書而得以倖免。之後各個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漢代的京房、鄭玄,魏晉時代的王弼,唐代的陸德明、李鼎祚、孔穎達,宋代的邵雍、程頤、朱熹等等。
-
6 # 大任說
在早期的農耕文明社會,生產力不足,《易經》的地位極其崇高,是因為君王用《易經》指導生產和管理人事。《易經》中的八個基本卦是伏羲觀察自然規律所得,代表著古人的世界觀,在長期的生產活動和生活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包含人們對時間和空間最古樸的觀點。
易經分為三部:《連山易》、《歸藏易》、《周易》,分別屬於夏商周三個朝代,《連山易》和《歸藏易》都已失傳。相傳《周易》是周文王被軟禁在羑里時推演出來的,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
從卦辭和爻辭中,不難發現時間和空間是其演繹的兩條主軸線。
比如乾卦,乾代表的正象是天,天具有以下特徵:
天是一個向上延伸的空間;不受時間和位置的限制,意思是不論處在什麼時間、停留在哪個地方,向上看一定是天;廣闊,沒有邊界,遼闊無垠;天上有日月星辰,按照規律執行不止,周而復始。乾卦卦辭:“元亨利貞”。
元:天生地長,天是萬物的源頭,所以早於一切而存在,故為起元。
亨:天上有太陽,古人測定太陽的執行軌跡,確定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空間的發展基於四個基本方位,是最早的空間概念。同時,用以日冕石上的投影長短定義春夏秋冬四季,作為農時的參考依據。因為這一現象各個地方相同,所以具有普遍性,自然也就亨通了。
利:寒來暑往,四季更替;東西南北,方向定位。天在人類生活中佔據極為重要的位置,出門需要合適的時間和方向,農耕需要適宜耕作的時間段,具體哪個季節該播種,哪個季節該收割,都是由天指導,這樣才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有利。
貞:天嚴格按照恆定的秩序和規律執行,不易改變,所以“貞,正也”。
人類早期樸素的時空觀是為生產生活服務,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越來越豐富。同一時期的荷馬史詩是以史詩的方式記錄生活,《易經》中的大多數言辭也描述自然事物和社會人事。
另外提個題外話,《周易》和《連山易》、《歸藏易》的卦名和卦序可能是一樣的,只是不同朝代向裡面填充的人物、事件、時間及空間地點不同而已。
-
7 # 阿鵬詩書
《易經》是群經之首,是中華文明的起源,易字本身就包含著樸素的時空觀。易字古體折分可以理解為上日下月,日為陽月為陰,體現“一陰一陽之謂道”,通過兩個最基本的符號“一”(陽)與 “——”(陰),演繹成六十四卦,來推測天地自然與社會人事的吉凶禍福,得失進退,陰陽變化轉換等規律。因此《易經》又具有卜卦的成分,也就是可以推測出變化規律,比如否、泰兩卦闡釋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又比如豫卦說明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等等。
《易經》是自然科學和二進位制數學建模的標準體系。它的每一卦象都可以對應到日月星辰與一年四季一日二十四小時上來,包含著“象”“數”“理”三方面的基本屬性。其中“象”指形象具象物象象徵比喻等,觸類旁通,每一事物都可以納入其類比體系。“數”指其中的陰陽演變規律,最起碼是二進位制演算法,因此也有人說易經是現代計算機的鼻祖。“理”則指其闡述了“形而上者之謂道”的義理,比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謙受益滿招損等等,中華文明的大量道義思想源自《易經》,連孔子都感嘆“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正巧,我也喜歡學習《易經》,正在創作《易經詩組》,關於樸素的時空觀,我想用創作的一首“觀”來表達。
《易經詩組》之觀
風行地上,人走江湖,天在看
兒童分辨左手右手
少女窺觀心窩的祕密
當我看天,天陪我過四季
當我看地,地陪我過山川
當我看你,你陪我過日子
相看兩不厭的雲朵,有時化作雨
那是為了在一起淋漓
那是為了在一起哭泣
同看天上日月,有悲欣交集
若是天眼所見皆大歡喜
塵世你我怎會別離
最後,我想說,很有緣回答這個問題。我的一些粗淺見解,謹供參考。
-
8 # 天地不言666
簡單的說,《易經》是群經之首,授人智慧的書。
所有經書都是從《易經》演變而來。
《易經》有四大功能,象、數、理、占卜。
易有“簡易、變易、不易”三義。告訴人們做任何事情都要用陰陽的觀點,以自然為標準,做合理的判斷。
《易經》告訴人們,世間萬物都不是靜止不變的,在不同的時空階段,都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處理方式,所以人們的行動要隨時空變化而變化才吉,不凶。
按通常的說法,伏羲做陰陽八卦。孔夫子在十翼即《易傳》中說:
民間通常將其做算卦的書,其實占卜僅是其一項附加功能,類似於今天我們宣傳推廣某項知識、業務,通過這種方式讓人們,尤其是沒有文化知識的人去了解掌握《易經》中的道理,如果迷信便成了糟粕。通過64卦包羅宇宙奧謎的64個密碼,將宇宙中的一切歸納為64種情形,每一種情形下如何思維行動。沒有掌握全部64種情形的情況下,只能用占卜的方式瞭解掌握某一種情形下應該怎麼辦。
說到占卜,自古以來,就有不學易經,不會卜卦的說法。但人們不瞭解的是,《易經》的卜卦,都有條件,是說在什麼條件下,怎麼辦。其初是在古代科技不發達時,用來占卜國家是否應該發動戰爭;國家大事沒辦法決定時占卜;但占卜後還要據實際情況決定。因為占卜的一種情形不一定與實際相符。
在遇事不決時可佔,但是,要注意:一是不能以占卜結果做行動準則;二是明白卦辭所包含的道理,按實際情況決定自己的行動。所以,孔夫子遇事不佔,古人“善易者不卜”。明白遇到什麼情況應該怎麼處理,盡人事,聽天命而已。
但是,就是這項附加功能救了它的命,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有人說《易經》是老百姓算命的書,秦始皇覺得不會影響他的統治,就不屑燒之,所以《易經》做為群經之首得以留傳至今。
從以上回答可知,《易經》是群經之首,是教人變聰明,賦予人智慧的經書,當然包含樸素的時空觀。希望以上回答對您能有所助益。
以上是回答問題,以後我將專門更正很多書籍中對《易經》中爻詞及內含的不正確的解釋。
-
9 # 沃克特爾
易經是一本研究及表述變化、變化的方法和規律的一門學問。它的確包含有樸素的時空觀。
易經通常是指《易經.經部》和《易經.易傳》兩個部分,即多指《周易》六十四卦和孔子及其弟子們研究《周易》而撰寫的“十翼”。
《易經》“八經卦”的“乾、坤、震、巽、坎、離、艮、兌”,所對應的自然物象“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及《易經.易傳》中“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悅乎兌,戰乎乾,成乎坎,止乎艮”,就是易經包含有樸素的時空觀的最好證明。
另外,易經中有”天、地、人”“三才”的時空觀,尤其是易經研究中卦爻之“大小往來”、“應比乘承”、“時位中正”的關係,充分說明易經中的每一個卦、每一個爻,其中都包含有樸素的時空觀的認知、思維、分析和方法的運用上的講究。
-
10 # 一堂國學
《易經》源自東夷部落太陽崇拜和鳥圖騰崇拜,《易經》最初是古代的天時(天氣、氣候、天體執行等)觀測報告,是一年或多年天時大資料分析報告,《易經》64卦是對大資料分析後的規律總結,是一種“資料預測模型”,是天文學、氣象學、五行學說等在生產生活、管理治理方面的大資料分析應用系統,閃耀著中國古人科學而又浪漫的探索自然、認識自然、改造社會、創造美好生活的智慧之光。
-
11 # 成而登天
簡單的看是一本預測的書!深入的看是整個中華文明的源頭,或許是上個地球文明發展的最後留下的最簡單也是最深奧的揭示太陽系系統內萬事萬物規律的奇書。
-
12 # 青筠書話
《易經》是中國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經典,據說是由伏羲的言論加以總結與修改概括而來(同時產生了易經八卦圖),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一本關於“卜筮”之書。“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 相傳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李斯將《周易》列入醫術占卜之書而得以倖免。之後各個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漢代的京房、鄭玄,魏晉時代的王弼,唐代的陸德明、李鼎祚、孔穎達,宋代的邵雍、程頤、朱熹等等。其中包含樸素的時空觀。
《易經》對宇宙的認識,對時空的認識,在《易經·繫辭上傳》上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得到了最深刻最生動的體現。《易經》就是以這句話進入宇宙時空的。八卦後來又衍生變化出八宮六十四卦(每宮各八卦),八卦八宮符合自然的“道”。《易經》:“一陰一陽謂之道”。這兩儀即是“道”包含的“一陰一陽”(有人認為可以是天地,或乾坤之類)。我們知道,八卦每卦都是由陽交“—”或陰交“——”符號三疊而成。八卦的生成和含義,《繫辭上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指宇宙本原,即天地未判之前渾然一體的元氣其實也就是“道”。太極分化、生出陰陽,一陰一陽兩相對立的狀態就是兩儀。從巨集觀上說,宇宙萬物都分陰陽,如日月、向背、正反、雄雌、男女、高低、大小等等(在探析之三《陰陽回互,永珍成真》我對陰陽有專題論述)。陰陽之分體現在卦上, 就是爻形符號“—”和“——”。宇宙進一步化生,又在天地陰陽之上生出了四象,即春、夏、秋、冬四時;體現在卦上,就是“——”、“——”之上再生“——”、“——”,形成 。 為少陽,象徵春; 為老陽,象徵夏; 為少陰,象徵秋; 為老陰,象徵冬。這四個符號可以視之為卦的初爻和二爻。在天地四時形成並執行之後,又形成宇宙萬物。在古人看來,宇宙萬物中最基本的八種自然物為天、地、雷、風、水、火、山、澤;體現在卦上就是四象之上再生陰陽,即是 乾、坤、震、離、兌、艮、坎、巽八卦。因此,從宇宙的本質來看,由太極產生天地陰陽,天地陰陽產生四象,即春、夏、秋、冬四時,四象產生乾(天)、坤(地)、震(雷)、巽(風)、坎(水)、離(火)、艮(山)、兌(澤)八卦,代表八種自然物質,這就是《易經》上所說的“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綜上所述,天地萬物都是從太極產生出來的,太極是天地萬物產生的本質。 自然萬物如何生化?《易經》以乾、坤和鹹卦來說明,揭示出自然有機聯絡的神祕性。兩儀即陰陽,也就是乾坤,乾為陽為天為父,坤為陰為地為母。在《易經》中,乾坤二卦是陰陽之象。《 辭傳》中《乾卦》:“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坤卦》:“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維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至於天地萬物如何化生而成?《易經》認為是通過陰陽二氣交感結合的方式進行並實現的。《鹹卦》:“鹹,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悅),男下女…天感地,而萬物化生”。《繫辭下傳》:“天地氳氤,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這即是《繫辭上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經》以乾坤為陰陽二物,把天地化生萬物的過程比擬為雌雄交媾,並進一步追溯了陰陽的本質,即太極這陰陽未分之氣 上面是對《易經》破譯宇宙間萬物的生成進行一番考察和研明。《易經》上如何用卦來確定方位?八卦劃定八方位。八卦表示方位(約定俗成的搭配),主要有兩種排列方式,即是伏羲八卦方位和文王卦方位。伏羲八卦方位:1乾(南),2兌(東南),3離(東),4震(東北),5巽(西南),6坎(西),7艮(西北),8坤(北)(此為先天數);文王八卦方位:1坎(北),2坤(西南),3震(東),4巽(東南),5中,6乾(西北),7兌(西),8艮(東北),9離(南)(此為後天數)。先天八卦是乾坤定南北,離坎定東西。後天八卦是坎離定南北,震兌定東西。對於伏羲方位,即先天方位,《說卦傳》:“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宋人繪出一幅先天八卦方點陣圖,解釋了《說卦傳》的這段話:乾坤定上下之位,離坎列左右之門,艮、兌、巽、艮為陰,所以以乾1,兌2,離3,震4為順,象徵天左旋;以巽5,坎6,艮7,坤8為逆,象徵陰陽相錯,並按以上順序畫出了中間的太極圖S曲線,以之表示陰陽消長的旋轉運動。文王方位,即是後天方位。《說卦傳》:“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離也者,明也…南方之卦也,坤也者,地也…兌,正秋也…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艮,東北之卦也…”宋人畫圖以釋明:乾卦被置於西北方向(原因是周族崛起於西北,周人以西方為上,於是便把乾坤二卦都移到了西方。乾坤在八卦中居於領先地位,沒有乾坤,其他六卦也就沒有。因此,乾坤兩卦是最重要的)。離卦為火,象徵炎熱,故以之表示南方;坎為水,象徵寒冷,故以之表示北方;震為雷,春日雷作於東,故以之表示東方;兌為悅,夕陽無限好,令人喜悅,故以之表示西方;艮為山,為萬物所成終結之處,黑夜將盡,黎明即至,故以之表示東北方。伏羲先天八卦方位,應該說是來源於先天太極圖,也就是“天地自然之圖”,即俗稱的“陰陽魚”。其黑白兩部分正好是一個圓等分為兩半。“熟玩之有太極函陰陽,陰陽函八卦之妙。”在《易圖明辨》中,清人胡渭曾廣採眾說,對太極圖詳加解釋:其環中為太極,兩邊黑白回互,白為陽,黑為陰。陰盛於北,而陽起薄之:震東北,白一分,黑二分,是為一奇二偶;兌東南,白二分,黑一分,是為二奇一偶;乾正南全白,是為三奇純陽;離正東,取西之白中黑點,為二奇含一偶,故云對過陰在中也。陽盛於南,而陰來迎之:巽西南,黑一分,白二分,是為一偶二奇;艮西北,黑二分,白一分,是為二偶一奇;坤正北全黑,是為三偶純陰;坎正西,取東之黑中白點,為二偶含一奇,故云對過陽在中也。坎、離為日、月,升降於乾坤之間,而無定位,故東西交易,與六卦異也。先天八卦方點陣圖正好揭示了天體運動的方向,破譯宇宙之初的景象。宇宙大爆炸的結果,天體均向逆時針方向旋轉,因此先天八卦方點陣圖所畫成的八卦順逆線路圖,正好揭示了宇宙的神奇,使人能容易地走進宇宙的內在(本質規律)。先天方位立足於自然的破譯,目的在於認識宇宙這一本體。後人藉助這圖能認識宇宙天體的神祕。 文王后天方位把先天方位從遠到近給拉回來,建立了新的方位學,它從另一角度——從自然界的資訊和能量角度來確定方位。正如上面所說的“離卦為火,象徵炎熱,故以之表示南方;坎為水,象徵寒冷,故以之表示北方;震為雷,春日雷作於東,故以之表示東方;兌為悅,夕陽無限好,令人喜悅,故以之表示西方。”東、西、南、北方位定格,這同樣符合自然執行的規律。我們知道,地球繞太陽自西向東旋轉,自轉和公轉,公轉一年十二個月,這樣太陽給地球的能量和資訊隨時間和空間的不同而變化,東方得天氣之先。一年十二個月分四時八方,與八卦的關係:震卦為東方,春二月之令,太陽東昇,普照萬物生長之期。巽卦為東南方,三、四月之令,太陽已經升起,照耀萬物而鮮明。離卦為南方,五月之令,正是太陽當空,明顯地看到萬物生長的情況。坤卦為西南方,六、七月之令,坤為地,養育萬物,物之成熟之時。兌卦為西方,八月之令,正是果實累累,喜慶豐收之時。乾卦為西北方,九、十月之令,秋冬相交,太陽西沉,明與暗,陰與陽發生爭鬥之時。坎為北方,十一月之令,坎為水,不停止地流動,是勞苦之義。太陽在這一方位,完全沉沒,萬物勞累,應該休息之時。艮為東北方,十二月、正月之令,正是冬春之交,黑暗即將過去,光明立刻來臨,萬物到此,既是一天的完結,又是新的一天開始之時(這是我們現在對後天方位的《說卦傳》的“帝出乎震……”的解釋)。後天八卦恰好彌補了先天方位的不足,從方位上起了補充作用。一個揭示了天體的執行方向,一個則揭示了地球本身的運轉方向——主要是從接受太陽能量和資訊而對地球本身的影響和作用來說。這都符合自然的“道”。儘管先天方位和後天方位有明顯的不同,但它們都從方位來揭示自然的本質內涵,破譯宇宙的神奇,使後人能認識宇宙天體的神祕。無論是先天方位,還是後天方位都是科學的,都有著巨大的作用。古人能從不同角度而制訂二種方位,真正的絕頂智慧! 八卦衍演變成六十四卦(每八卦成一宮,八宮有六十四卦)。八卦每一卦都與其他卦搭配組成了六十四卦(八經卦重卦而成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六個爻。六十四卦各由六爻組成,其位自下而上,名曰: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古人認為事物的發展是由低漸高,由微而著的,因此,六爻自下而上排列成卦。《周易乾鑿度》說:“《易》,氣從下生。”鄭玄注:“《易》本無形,自微及著,故氣從下生,以下爻為始也。”所以六爻各有象徵意蘊:初位之爻象徵事物發端萌芽;二位之爻象徵事物嶄露頭角;三位之爻象徵事物功業小成;四位之爻象徵事物新進高層;五位之爻象徵事物圓滿成功;上位之爻象徵事物發展終盡。這符合自然萬物的生化發展過程——六爻揭示了宇宙萬物的動態發展的趨勢。 在《易經》中,不僅僅用八卦來定八方位分四時,同時把六十四卦分為八宮對應天象地理,從而更細詳地劃分宇宙時空。古人在六十四卦中拿出十二個特殊的卦形,即是復、臨、泰、大壯、夬、乾、姤、遁、否、觀、剝、坤卦,配合一年十二個月的月候,以分四時(古代曆法,五日為一候,一月共六候。十二訊息卦,一卦當一月,一爻當五日即恰當一候,而一月六候,故十二訊息卦共有七十二候)。十二訊息卦和十二個月的配合情況如下:復卦,一陽息陰,建子,十一月。臨卦,二陽息陰,建醜,十二月。泰卦,三陽息陰,建寅,正月。大壯卦,四陽息陰,建卯,二月。夬卦,五陽息陰,建辰,三月。乾卦,六陽息陰,建已,四月。 姤卦,一陰消陽,建午,五月。遁卦,二陰消陽,建未,六月。否卦,三卦消陽,建申,七月。觀卦,四陰消陽,建西,八月。剝卦,五陰消陽,建戍,九月。坤,六陰消陽,建亥,十月。其中泰、大壯、 夬卦代表春季;乾、 姤、遁卦代表夏季;否、觀、剝卦代表秋季;坤、復、臨卦代表冬季。這稱為“十二訊息變通而周於四時”。《易經》如何用卦來表示二十四節氣?它用震、離、兌、坎四卦分別與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相配,和這四個卦的二十四爻分別與一年的二十四節氣相配(這叫卦氣)。震主春,離主夏、兌主秋,坎主冬。每卦六爻,一爻主一節氣,四卦各主六節氣。 至於卦的六爻如何與地支、十二月份相配來看時間?這從爻辰可看出。爻辰就是用重卦的六爻與地支即月份相配。六十四重卦,每卦六爻,而每一爻的爻性均有陰陽兩種可能,這樣六爻共有十二種可能,即六個陽爻和六個陰爻。這十二種性質和爻位不同的爻,正好配一年的十二個月。六爻和地支月份的配合有兩種方式:一是按月份排列:正月(寅)——九二爻;二月(卯)——六五爻;三月(辰)——九三爻;四月(巳)——上六爻;五月(午)——九四爻;六月(未)——初六爻;七月(申)——九五爻;八月(酉)——六二爻;九月(戍)——上九爻;十月(亥)——六三爻;十一月(子)——初九爻;十二月(醜)——六四爻。二是按爻的性質和爻位排列:初九爻——十一月(子);九二爻——正月(寅);九三爻——三月(辰);九四爻——五月(午);九五爻——七月(申);上九爻——九月(戍)。初六爻——六月(未);六二爻——八月(酉);六三爻——十月(亥);六四爻——十二月(醜);六五爻——二月(卯);上六爻——四月(巳)。由依爻的性質和爻位排列得出的結果可以看出,這裡是有規律可循的,即:凡陽爻皆配單月,其對應關係是初爻至上爻六爻分別配從十一月至九月六個月;凡陰爻皆配雙月,其對應關係是從初六爻至上六爻分別配從六月至四月六個月。上面是乾、坤卦的爻辰,其它六十二卦可依此類推。古人以十二卦來表示一年十二個月和四個季節,同時還另抽出四卦即震、離、兌、坎來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和由這四個卦的二十四爻分別與一年二十四節氣相配,再者以六爻來與一年十二月份配合看時間,把卦納入時間來認識宇宙時空,從而更有效地破譯宇宙時空的神祕。這裡很有必要論述一下河圖和洛書。河圖和洛書以數字來表示方位,這也是很深刻的。 河圖數字圖的排列為: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前後左右自成方位。納入東、西、南、北、中方位來認識,河圖有口訣:一與六共宗而居乎北,二與七為朋而居乎南,三與八同道而居乎東,四與九為友而居乎西,五與十相守而居乎中。 洛書數字圖的排列: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央成“龜形”方位。洛書的方位納入八卦來認識,其實就是九宮圖。九個數字配八卦即形成了固定的關係:坎1,坤2,震3,巽4,中5,乾6,兌7,艮8,離9,方位即是1(北),2(西南),3(東),4(東南),5(中央),6(西北),7(西),8(東北),9(南)。這也就是洛書陰陽氣旋的執行方式。古人從不同角度去考察,即仰觀天,發現了河圖;俯視地,悟出了洛書。但由於這河圖和洛書假借神話傳說,所以弄得很神祕。《繫辭上傳》“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相傳,伏羲時有龍馬出於黃河,其背有旋毛如星點,後一、六,前二、七,左三、八,右四、九,中五、十,稱作龍圖(即河圖);夏禹治水時,有神龜出於洛水,其背有裂紋,前九,後一,左三,右七,中五;前左四,後右文,後左八。其紋如字(即是洛書)。古人先哲用河圖旋臂左旋揭示了天外有天的銀河系作用於地球的宇宙氣旋,這破譯了宇宙之初的景象。如果說河圖是說天的。那麼洛書則是道地的。假如從不動的北極星上俯視地球,發現的就不僅僅是順時針左旋的陽性氣旋了,而且還有宇宙遺傳給地球自身逆時針右旋陰性氣旋的加入,還發現了兩種相反氣旋陰陽交替而成的∞字氣旋,這揭示了自然的神奇,破譯了宇宙的內涵。 無論是河洛,還是出自河洛的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包括方位),都是以動態的觀點來破譯天體,研明時空,揭示宇宙的本質規律。這是中國特有的,古人的智慧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回覆列表
《易經》這本書,流傳之今上千年,總有它的魅力所在。這本書集哲學、天文、醫學、人文、預測學等等於一身。你看似深奧,但耐看耐學。只有你下功夫,讀懂了其中的精髓,你就感覺它的神奇與博大。
其中六十卦中,最重要的是第一卦:乾卦。記住: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第二卦:坤卦。記住: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當然還有其他卦也很重要,就不展開講了。
易經,其核心是“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天、地、人三者關係的融合,組成了整個宇宙的運轉。而其運轉是有規律可循的。這就是自然與人為的統一性。
當然“五行”的相生相剋,是中醫理論的基礎。
預測事物中的卦象生成,是有內外(內因與外因)關係的邏輯推演事物之變化、發展、得失、成敗、吉凶、禍福等。
所以說,《易經》這本書,你要熟讀數遍(十遍、二十遍),才能逐漸悟通其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在此,恕不多囉嗦了。自己買一本研究吧,定會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