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縱橫帝

    導讀:吐蕃,中國少數民族藏族的前身。關於吐蕃民族的來源,據14世紀成書的《王統世系明鑑》記載,是獼猴與巖魔女結合生出最早的人類,其後子孫繁衍,分別在今西藏各地開墾平地,建築城邑。吐蕃一詞,始見於唐朝漢文史籍。根據較普遍的說法,蕃是由古代藏族信奉的原始宗教──“本”(bon)音轉而來。吐,多數人認為是漢語“大”的音轉,系就吐蕃向唐朝自稱“大蕃”而音譯。吐蕃的起源和崛起:

    吐蕃王朝是西藏曆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吐蕃(公元618年—842年)自囊日論贊至朗達瑪傳承11代贊普,享國225年。從兩千多年前開始,高原上原始部落開始演變為一些較小的邦國,經過長時間兼併,最終形成了邦國林立的局面。隨後這些小邦國又形成了象雄、蘇毗和吐蕃三個勢力較大的部落聯盟。其中向雄雖然不是本篇文章闡述的重點,可是在藏族歷史上上同樣重要,今天藏族人的習俗和生活方式,有許多也是象雄時代留傳下來的,比如轉神山、拜神湖、插風馬旗、插五彩經幡、刻石頭經文、放置瑪尼堆、打卦、算命,都有苯教遺俗的影子。 吐蕃到了囊日論贊和松贊干布父子這一代,逐漸從雅魯藏布江谷地逐步遷移到拉薩一帶。尤其一代雄主松贊干布東征西討,或滅掉或吞併其他部落聯盟,逐漸向整個高原拓展版圖。定都邏些,逐漸建立起統一的奴隸制強大國度-吐蕃帝國。吐蕃從發源到建國,度過了漫長的歲月。高原的嚴酷的氣候條件和自然環境造就了高原民族堅韌果敢善戰和不畏犧牲的性格。在這種狀況下,吐蕃能從邦國林立的部落聯盟中脫穎而出,著實不凡。初期統一後,吐蕃和大唐並不接壤,各自都在積蓄力量發展自己。冥冥之中,也許期待著多年以後的激情碰撞和相愛相殺吧。

    在三大部落聯盟中吐蕃並不佔優,寶髻就是吐蕃的前身

    在大唐李靖橫掃東突厥時,吐蕃還偏安在高原一角

    兩年後,十幾歲的松贊干布一統高原

    國力增強向鼎盛發展

    建國以後,帝國的軍事、政治、文化、宗教、經濟在版圖逐步拓展中逐漸成型。松贊干布時開始採用曆法,規定統一的度量衡,依據于田、天竺等文字創造了吐蕃文,並在境內大力推廣。同時制定了殘酷的法律。在經濟制度方面,類似於唐朝的均田制,松贊干布也將一些土地分配給平民,然後登記戶冊,並把各戶的戶口和大牲都所應承擔的賦稅數額也確定了下來。這樣會最大限度的積累稅收並控制直接統轄的平民。政治方面實行定期會盟制度,吐蕃國君稱讚普,會盟由贊普主持。會盟目的就在於以一定的儀式不斷鞏固諸領主對贊普的效忠,以保證全國政治的統一。吐蕃社會中,王室和貴族是奴隸主階級。其餘的人都是屬民,屬民包括平民和奴隸。吐蕃社會生產以農牧業為主。農作物有青稞、小麥、蕎麥等;牲畜有犛牛、馬、駝、羊等。有燒炭、冶鐵、制膠、毛織等手工業。冶鐵有較高水平,能在江面上架設鐵索橋。松贊干布統一高原後,為了提升自己的經濟文化方面的實力,派使者出使大唐求婚。貞觀十五年,唐太宗派使者護送文成公主入藏,成為吐蕃贊普的王后。唐蕃自此結為姻親之好,兩百年間,凡新贊普即位,必請唐天子“冊命”。文成公主入藏帶去了很多書籍和工匠技術,極大的促進提高了吐蕃的文明程度,吐蕃實力進一步增強。陶醉在天可汗名號中的唐太宗可能想不到吐蕃會成為大唐王朝的生死大敵。

    說完了吐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等方面,就很容易理解吐蕃的強大的理由了。說道吐蕃的強大,與傳統少數民族政權來說有其特殊之處。傳統的遊牧政權,強大的原因一般來說就是弓馬純熟。自小生長在馬背上,是天生的戰士。第二,以騎兵為主,來去無蹤,不好控制。中原王朝在積累了與遊牧民族作戰的經驗後,基本上都有反制措施。而吐蕃並不是一個純粹的遊牧帝國。首先它有自己的文明;有可耕種的土地和糧食,以及自己的軍事工業。吐蕃有自己的城市,並積累了除了騎兵野戰外的城市攻防戰的豐富經驗。同時匹配嚴酷環境和長期征戰歷練出來的天然戰士,國力可以想象。吐蕃依據高原高屋建瓴的地勢,東御大唐、西檔大食、北拒回紇。以一己之力同時抵擋當時世界上基本上最強大三股軍事力量直接對抗不落下風,不負草原雄鷹的稱號。

    吐蕃鼎盛版圖,硬撼三大帝國

    吐蕃和大唐之間的關係,基本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在這之前,兩國以和平為主。除了長久傳承下來的友誼,估計還是盛唐的軍事實力的威懾,使得吐蕃也不敢輕舉妄動(期間發生了松州和大非川戰爭)。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統治者為了平定叛亂,不斷從邊疆抽取精銳軍隊到中原平定叛亂。包括西域的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以及隴右等地,使得西域和隴右地區防守空虛。吐蕃趁機佔領隴右河西等大片領土,兼併西域。一舉將邊境線向東、向北推進了幾乎一倍,吐蕃版圖達到頂峰。東面與大唐大體上以隴山為界;北到寧夏賀蘭山;南面以南詔為屬國,甚至越過喜馬拉雅山推進到印度恆河北岸。790年後吐蕃佔據北庭、安西等部分地區,在此期間與回紇爆發了激烈的衝突。

    吐蕃與回紇首次接觸大約因為僕固懷恩的叛亂。當時,吐蕃已攻佔隴右等地,恰逢唐將僕固懷恩叛亂,聯合回紇與吐蕃進攻邠州。後因郭子儀,這次吐蕃、回紇連兵宣告失敗。此後,由於吐蕃攻佔河西並繼續向西域發展。安史之亂後,唐朝不斷抽調安西都護府精銳進入內地平定叛亂。安西防守空虛,吐蕃趁機向北蠶食。這就威脅到回紇與西域等地的交通,雙方關係遂致惡化。本著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的原則,當唐朝勢力撤出西域後,吐蕃和回紇徹底翻臉。雙方在西域和河西河套等兩國交界處反覆廝殺,互有勝負。雙方都是以騎兵見長,都處於國力巔峰時期的雙方反覆拉鋸了幾十年。

    吐蕃的衰落和政權的崩潰

    吐蕃雖然是大國和強國,但是過於頻繁的戰爭給這個國度帶來的沉重的負擔。高原土地貧瘠,產出有限。由於氣候的原因,大部分都是一年一熟。為了維持戰爭所需,不得不加重對平民的壓榨。唐朝將領李晟、韋皋、史敬奉等多次重創吐蕃軍。進入9世紀以後,吐蕃開始由盛轉衰,不能再向外擴張。公元821年,吐蕃贊普可黎可足派專使到唐朝請求會盟,締結友好盟約。隆重的會盟儀式先後在唐都長安和邏些舉行,盟文強調要永遠和平相處。823年,在拉薩建立的唐蕃會盟碑,至今還屹立在大昭寺前,成了漢藏兩族人民友誼團結的珍貴物證。20多年後,沙洲張義潮起義,經過奮戰,瓜、沙等十一州重歸唐土。河西和隴佑重新納入大唐版圖。

    瓜、沙十一州歸唐版圖

    吐蕃王朝後期,國事衰弱。除了戰爭因素的消耗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宗教的因素。吐蕃除了原始的宗教外,最大的宗教就是佛教了。赤祖德贊贊普時期,下令翻譯大量的佛教經典,甚至超過了漢族地區的翻譯數量。更重要的是,出臺規定每7家民戶供養一個僧人;並且讓僧人參與朝政,並把軍政大權交給僧人管理。這就是藏族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七戶僧制度”。大量的財富用來修建佛寺,間接的造成了吐蕃的衰落。赤祖德讚的做法引起了貴族們和群眾的強烈不滿。不久,貴族們謀害了赤祖德贊,擁立其兄朗達瑪為贊普,展開了大規模“禁佛運動”。桑耶寺等著名寺院都被封閉,僧人被勒令改信原始的苯教。這使得佛教的傳播在吐蕃中斷了一百餘年。這位末代贊普最終被佛教徒刺殺身亡,接下來就是諸子爭位的老套路了,王室分裂。做為統一的國度,吐蕃滅亡。公元877年,唐僖宗乾符四年,吐蕃各反叛勢力攻佔山南雅隆河谷,在瓊結掘毀贊普王陵,贊普王室後裔四處逃亡,吐蕃分支滅亡。所以說電視劇《天龍八部》中宋朝還那個鳩摩智自稱吐蕃國師就純屬情節需要虛構的人物了。

    晚唐時期,吐蕃已經不作為一個政權出現在地圖上,重歸部落

  • 2 # 詩說青史

    吐蕃(音tǔ bō)(公元618年—842年,藏文:བོན་ཆེན་པོ།,威利:bon chen po,意為“大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權,自囊日論贊至朗達瑪延續兩百多年。

    吐蕃的強大在於:唐王朝對吐蕃的扶持,還有當時的氣候因素。吐蕃的強盛,得益於周邊文明農業技術的輸入,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帶去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農業技術,修建了布拉拉宮,促進了藏漢人民的友誼。農業的開發使得青藏高原能夠支撐大量人口,從而依託農業區整合了牧區,形成了吐蕃帝國。

    然而吐蕃衰落的原因也是農業,可謂成也農業,敗也農業。吐蕃的衰落跟希臘地區一次興起之後萬古沉淪的原因一樣。

    吐蕃王朝是西藏曆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松贊干布被認為是實際立國者。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統一下凝聚成強大勢力,逐漸走出封閉的內陸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會第一次出現勃勃生機。原本各自為政、分散孤立發展的局面被改變,透過制度、法律、驛站等建設,各個小邦政權和部落聯盟得到整合。由於內部人口流動,社會交往面擴大,推動了藏地語言及整個文化層面上的相互溝通,實現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與壯大。

    吐蕃社會生產以農牧業為主。農作物有青稞、小麥、蕎麥等;牲畜有犛牛、馬、駝、羊等;手工業有燒炭、冶鐵、制膠、毛織等。吐蕃時期的碑銘、木簡、文書、經卷等尚有大量儲存至今,是研究吐蕃社會和歷史的寶貴資料。吐蕃王朝崩潰後,宋朝、元朝和明朝初年的漢文史籍仍泛稱青藏高原及當地人民為“吐蕃”或“西蕃”。

  • 3 # 行攝阿超

    唐代是中原王朝最為鼎盛的兩大時期之一,卻同時也是雪域高原上的吐蕃鼎盛之時。由於地理環境的制約,青藏高原長期處於四分五裂的格局之下,始終未能形成一個統一政權。高原的北部邊緣自東向西分別是崑崙山脈到祁連山脈一線,而南邊則是喜馬拉雅山脈,世界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瑪峰就坐落於此。

    雪域高原溫度寒冷,水汽稀少,僅在山澗河谷地帶,才會由印度洋吹進一些溼潤空氣,這就導致了青藏高原上的牧民大多零散分佈在相對狹小的零碎區域,相互往來並不密切。然而唐朝時,小冰期褪去,氣候變暖卻引發了變局的開端。

    【氣候變暖,青稞增產】

    隋唐時期的東亞氣候是非常溫暖的,這是吐蕃崛起的先天條件。青藏高原上的主要糧食作物是青稞,這種大麥的分屬植物雖然能夠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存活,但產量卻十分低下。高原地區的主要耕種土壤大多零散分佈在水汽頗多的河谷地帶,因此適合種植青稞的地方十分有限。糧食產量不足嚴重製約了青藏高原的人口增長和中央財政收入。氣候變暖給予了吐蕃崛起的第一桶金。

    青藏高原青稞耕地最為集中的地區是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此處位居高原南側,峽谷南面可引來印度洋暖流的滋潤。雅魯藏布江地區因此成為整個青藏高原的中心,松贊干布的霸業和吐蕃帝國的起點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文字誕生,交流頻繁】

    吐蕃崛起之初,松贊干布便從南亞地區引入了文字,根據吐蕃人自己的語言誕生出新文字來。文字的出現方便了吐蕃各地的密切較為,同時也為整個帝國搭建一套官僚體系掃清了障礙。

    南亞地區酷熱潮溼,當時的天竺人由於環境的制約,酷愛在樹葉上進行書寫。樹葉文字因此演變成為一堆圈圈文字,也就是婆羅米文。吐蕃延續了婆羅米文的風格,並將其散播到整個高原之上。不過新興文字沒有足夠的歷史和文化底蘊作為擔保,起初並不能對吐蕃的霸業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苯教與部落貴族

    在吐蕃統一雪域高原之前,苯教是當時的主流宗教。這種具備薩滿教特徵的多神教,與零散各地的部落相結合,賦予了部落首領一定的宗教屬性。這一點上,和伊斯蘭教崛起前的阿拉伯半島頗為相像。

    苯教與部落貴族之間所形成的共生關係制約了青藏高原內部資源的整合,穆罕默德透過創立普世性的新教來統一阿拉伯半島,松贊干布卻有現成的宗教可以利用。佛教當時雖然不被南亞笈多王朝所看重了,但卻依舊佔據重要影響,更不要說當時的西域和唐朝均有佛教傳播。為了打壓苯教和舊貴族的割據勢力,松贊干布的吐蕃開啟了新的佈局。

    【佛教與中央財政收入】

    早期的吐蕃贊普為了維護帝國的統一,採用的是和貴族共治的統治模式。這種共治模式常見於漠北草原政權,可汗同草原軍事貴族的聯合。這是因為遊牧民族四處流動,可汗王庭沒有足夠的財政支撐龐大的官僚體系,只得選擇政治上的妥協。

    然而合作共治的貴族天然具有離心傾向,並不願意完全受制贊普的制約。所以松贊干布時期就採用了大力推廣佛教和充盈中央財政的兩手佈局。苯教是多神教,各個部落信仰的都是自己的主神,相互之間並未親近感,更罔論對吐蕃帝國的精神認同了。佛教則是普世主義宗教,可以大破各個部落之間的信仰隔閡,形成一個共同的精神樞紐,有利於贊普對整個青藏高原的統治。

    【崛起於衛藏,強盛於河西】

    青藏高原由於複雜的地理環境,被大山大河分割為三大亞區域。西南和南部的雅魯藏布流域,因其實力最強,糧食產出最為豐盛,被尊為衛藏。而“衛”在藏語裡就是中心的意思。此外東南靠近橫斷山脈地區被稱作康巴藏區,康巴同西南地區的南詔土司聯絡緊密。最後一個則是東北地區,曾盤踞吐谷渾的安多藏區,也就是如今青海一帶。

    氣候變暖,青稞增產之後,吐蕃首先崛起於溫暖溼潤的衛藏南部,並迅速兼併了衛區、康區。然而直到公元663年,吐蕃滅亡吐谷渾,取得安多藏區之後,才真正擁有了爭霸的本錢。衛藏的財源不足以支撐整個雪域高原的統治,安多藏區鄰近河西走廊,是威脅和控制這一商道重要據點,從此為吐蕃中央財政提供了充足的歲收。

    【河西爭奪關乎吐蕃命脈】

    當吐蕃的觸角伸向河西走廊之時,唐朝與吐蕃的關係急劇惡化。雙方在安多藏區、西域等地激烈交鋒。不論是軍事水平還是國力支援,大唐都遠勝吐蕃。唐軍受挫之後,能夠迅速恢復元氣,而吐蕃則被打得越來越慘,不僅西域部分地區丟失殆盡,河西走廊被唐軍管控,甚至安多地區都要被唐朝兼併了。安多局勢不穩,阻斷了吐蕃帝國的財路,吐蕃快撐不住了。

    不過就早此時,公元755年唐朝發生安史之亂,元氣大傷,吐蕃得以喘口氣,並抓住機會迅速出兵佔據了安多、西域的大片領土。原來氣候變暖,不僅僅激發了雪域高原的人口變化,同樣促使400毫米等降水線北移,引發了草原人口的爆炸式增長,這導致部分胡人南遷內附唐朝。唐玄宗時期在處理北疆邦交政策和對邊疆胡人的安置問題上,頻出昏招,最終引發內亂,迫使唐軍戰略收縮。吐蕃手握西域的巨大財富,贊普對各地貴族的壓制就愈發穩固了,一時間吐蕃帝國竟然成長為東抵唐朝,西御大食的強悍存在。

    【因何而興,由何而崩】

    吐蕃能夠抓住千古一遇的機會,迅速崛起成為一方霸主,堪稱雪域之巔。然而這種因多種因素共同形成的霸業,從一開始就存在不確定性。吐蕃帝國的贊普過分依賴西域的財源,一旦西域出事,或者河西、安多等地的商道阻隔,便會面臨危機。佛教雖然成為吐蕃統一高原的利器,但對苯教的壓制同樣造成部落貴族的強力反彈。青藏高原生態薄弱,衛藏河谷的青稞產量對氣溫過於敏感,當氣候重新變冷之後,吐蕃的核心地區亦會遭受打擊。

    公元840年草原上的回鶻帝國瓦解,其中一支流落甘州,建立甘州回鶻,成為吐蕃的附庸國。然而作為吐蕃人的死對頭,甘州回鶻同樣做起了阻隔商道,收取保護費的買賣,削弱了西域方面對吐蕃的財源。9世紀的東亞重新變冷,青稞產糧再度下滑,引發吐蕃內亂不止,老贊普在回鶻滅亡兩年之後遇刺,吐蕃內部因此陷入派系征伐。到了11世紀,青藏高原寒冷的,就連青稞都僅能在少數零星地區種植了。

    【千古一遇,鼎盛難現】

    崩盤,苯教和部落貴族勢力將整個青藏高原再度拉入原先散落的小共同體中。當一百多年後佛教再度傳入青藏高原時,沒了贊普的強力後盾,佛教開啟了同苯教融合之路,形成了後來藏傳佛教的氣質。

    綜上所述,吐蕃的崛起和強盛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然而這種強大所依賴的底層基礎過於單薄,這種機緣巧合之下才建立起來的強盛,一旦出現變數就蕩然無存,後世更不可能複製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糖尿病人排不出尿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