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柚子愛運動
-
2 # 兒童營養師馬閱
吐奶是新生兒常見的問題,這要從餵養改善入手,如果頻繁吐奶就不正常了。
寶寶容易吐奶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寶寶的體位導致的,胃主要位於人體腹部靠左側的部位,寶寶的胃處於橫位(成人是斜位),所以如果孩子左側臥的話,食道和胃的連線處就會處於相對水平的位置,胃裡的食物也會由於重力,堆積到了胃的左側、以及和食道相連的部位,奶水自然容易經過食道往上溢,刺激咽喉造成吐奶。
二、寶寶胃腸道肌肉發育不成熟,胃上面的賁門比較鬆弛舒張、下面的幽門比較緊張收縮。相對來說,一旦吃完奶立即躺下、或是肚子一使勁,奶水就容易從胃中反流回食道,同時,也相對不容易進入腸道,從而引起吐奶。
三、就是喝奶時吸入過多氣體導致的,如果喝奶前哭鬧厲害、喝奶時又快又急,奶嘴洞口過大等,使吸入過多氣體,就容易打嗝,而且打嗝過程中,容易把液體帶出來。
另外一次性喝太多奶也是容易造成吐奶的。
容易吐奶的寶寶可以採用下面措施緩解:
1、減少餵養量、增加餵奶間隔時間;
2、不能等寶寶哭鬧厲害時喂;
3、喂完保持寶寶上身抬高右側臥的姿勢至少30分鐘後再動(不能緊抱會增加腹壓)
4、幫助氣體排出,當寶寶吃完奶後,家長可以靠在椅背上,向後仰坐45°,同時讓寶寶順勢豎直趴在我們的肩膀上(主要不要緊壓腹部),讓他的頭面高過我們的肩膀。(也可以拍嗝)
偶爾的吐奶也是常見現象,媽媽也不用太焦慮,只要寶寶生長髮育沒問題就行,如果孩子頻繁吐奶,生長髮育遲緩,且吐奶嚴重,就要引起重視,及時就醫。
我是秀媽,職業營養師,專注寶寶科學餵養及疾病調理,媽媽懂營養,寶寶少生病。
-
3 # 小婉本婉
我寶寶十多天開始吐奶,後來請了個催乳師上門看看寶寶,她說我小孩是脹氣才吐奶的,我小孩當時腹部都鼓鼓的,青筋突起來了,她幫我小孩做了按摩後肚子就沒那麼鼓了,吐奶也慢慢減輕了,現在我每天沖涼後都幫我小孩做排氣操。吐奶沒那麼嚴重了,但偶爾有時溢奶還是有。你看看你寶寶肚子鼓不鼓,可能是脹氣才吐奶。
回覆列表
原因 吐奶是嬰兒常見的現象,有兩方面的原因所致:一是全身性或胃腸道疾病時的一個症狀;二是嬰兒胃腸道的解剖生理特點容易發生吐奶。總的來看,由於第二種原因引起的吐奶比較常見。 餵奶 首先要弄清楚寶寶是吐奶、還是溢奶,這兩者的含意不同,原因和處理方法也不一樣。吐奶的量比較多,可發生在餵奶後不久,或半小時以後,吐奶前孩子有張口伸脖、痛苦難受的表情。溢奶則量少,多發生在剛吃完奶時,一般吐出一、兩口即止。 由口腔吃進去的奶,先經過一條管道叫食管,然後進入胃內。胃有兩個門,一個是與食管相連線的叫賁門,即胃的入口,另一個是與腸道相接的叫幽門,即胃的出口。嬰幼兒食管肌肉的張力較低,容易引起擴張,同時蠕動比較慢,故而食物容易淤積。賁門比較鬆弛,關閉不緊,易被食物衝開。當胃內食物稍多時,可以衝開賁門而倒流回食管。幽門關閉較緊,容易受食物的刺激而發生痙攣,使出口阻力更大,食物透過緩慢或難以透過,食物則由幽門處反流到賁門處,破門而出。 另外,嬰兒的胃不像大孩子和成人那樣垂向下方,而是呈水平位。這樣可使胃的容量變小,存放食物少,同時也容易返回到賁門處。由於上述種種因素的存在,即使在正常情況下,因進食過多,吃奶後立即平臥,乳汁也容易衝開賁門,經食管返至口腔,造成吐奶。孩子偶爾吐一次奶,精神也很好,不一定是有病。如連續吐幾次,每次餵奶時均吐,應注意孩子是否有發熱,大便情況如何,精神有無改變等等。可能胃腸道本身有問題,也可能其他系統有病變存在,應帶孩子去醫院檢查。 在傳統中醫醫學裡吐奶、溢奶均屬於胃寒引起的。[1] 編輯本段處理方法 漾奶多半是由於嬰兒在吃奶時吸進了空氣。空氣進入胃後,因氣體較液體輕而位於上方,容易衝開賁門而出,同時也會帶出一些乳汁,這樣就引起漾奶。所以,在餵奶時,要讓孩子的嘴裹住整個奶頭,不要留有空隙,以防空氣乘虛而入。用奶瓶喂時,還應讓奶汁完全充滿奶頭,不要怕奶太沖而只到奶頭的一半,這樣就容易吸進空氣。喂完奶後,最好讓孩子趴在大人肩上,用手輕拍孩子背部,可使吸進去的空氣跑出來。喂完奶後,抱起和放下孩子時動作要輕,活動度要小些。搖晃太厲害 餵奶 ,就容易漾奶或吐奶。漾奶時的量一般較少,對孩子生長髮育不會有多大影響。隨著月齡的增長,自然就好了。 孩子在吃奶過程中或者剛剛吃完奶之後容易出現吐奶。解決這種情況的辦法第一吃奶不要太急,吃奶中間把孩子抱起來拍嗝,然後再吃奶,這樣孩子就不容易吃完奶以後立刻吐奶。 另外如果孩子吐奶嚴重的話,如果孩子是奶粉餵養的話可以服用防溢乳奶粉,現在幾個大品牌的奶粉都有這個品種。 溢奶最常見情況是生理性溢奶,因為小嬰兒的胃呈水平胃,裡面容易進氣,吃完奶以後裡面壓出氣體,當氣體排除之後奶水也跟著流出來。 這種情況的解決,第一餵奶不要太急,喂完奶以後把孩子豎起來拍嗝,可以每次拍兩到三分鐘。如果孩子的嗝排出情況不是很好,可以隔十分到二十分鐘之後再拍,可以減少溢奶或者停止溢奶。另外溢奶嚴重的孩子可以吃完奶孩子右側臥喂。因為右側臥餵養能讓奶從幽門流出減少吐奶。 小嬰兒的鼻腔還沒有完全發育,所以鼻腔比較狹窄,很容易發生鼻堵,所以早上清理完晚上又出現這是很正常的,可以不用擔心。如果鼻塞嚴重,要在適當的時候清理鼻痂,一般在吃奶前和睡覺前進行清理,這樣可以讓孩子吃奶吃得好,睡覺睡得好。 因為吃奶的時候如果鼻堵孩子會無法呼吸,所以吃奶的時候孩子很不安靜煩躁,睡眠的時候鼻子不通,小嬰兒不會用口呼吸導致睡眠不安,所以吃奶前和睡眠前進行清理鼻痂就可以了。 編輯本段減少吐奶 嘔吐、溢奶是新生兒時期很常見的症狀之一。 新生兒的胃容量較小,食管較鬆弛,胃呈水平位,幽門括約肌發育較好而賁門括約肌發育較差,腸道蠕動的神經調節功能和內分泌胃酸及蛋白分解酶的功能較差,以上種種生理特點是引起新生兒易嘔吐的原因。 腸道 新生兒的嘔吐可以是生理性的,如正常新生兒一天可有1-2次嘔吐;也可能是消化功能紊亂或消化道梗阻的主要表現。餵奶過快、餵奶量過多或不足,頻繁更換奶方,過早新增輔食,餵奶前較長時間的哭鬧,餵奶同時吞入大量的空氣,吃奶後豎起拍背或餵奶後體位變動過大如換尿布等均可引起嘔吐。但嘔吐頻繁,或同時伴有腹脹、腹瀉、發熱等症狀,要考慮存在病理情況。較常見的有胃食道返流、感染、幽門痙攣等,而嘔吐物中有黃色膽汁樣物質要考慮外科情況。 餵養不當所致的嘔吐,經過改善餵養方式,避免以上所述的一些影響因素後會好轉,有胃食道返流的新生兒在餵奶後應抬高頭部30度俯臥位或60度仰臥位,少量多餐喂以較厚的奶方,嗎丁啉、西沙比利目前作為治療胃食道返流的藥物應用於臨床,有一定的療效。但嘔吐頻繁,嘔吐物中帶有膽汁、血液或糞便,或同時伴有腹脹、發熱等症狀應送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治療。 編輯本段減少吐奶的7大守則 1. 適量餵食,切勿過多。 2. 少量多餐,以減少胃部所承受的壓力。 3. 每次餵奶中及餵奶後,讓寶寶豎直趴在大人肩上,輕拍寶寶背部,這個動作可將吞入胃中的空氣排出,以減少胃的壓力。 4. 餵奶時不要太急、太快,中間應暫停片刻,以便寶寶的呼吸更順暢。 5. 奶瓶開孔要適中,開孔太小則需要大力吸吮,空氣容易由嘴角處吸入口腔再進入胃中;開孔太大則容易被奶水淹住咽喉,阻礙呼吸氣管的通路。 6. 在餵食完畢後,不要讓寶寶馬上平躺,先把上半身挺直坐一會兒,並輕拍其背部。在躺下時,也應將寶寶上半身墊高一些,最好是右側臥,這樣胃中的食物不易流出。 7. 在餵食之後,不要讓寶寶有激動的情緒,也不要隨意搖動或晃動寶寶。 編輯本段緊急處理 因為食道的開口與氣管的開口在咽喉部是相通的,吐奶時最怕的,就是奶水由食道突然反逆到咽喉部時,剛好於吸氣的當兒,誤入氣管,即所謂的嗆奶。量大時,將造成氣管 吐奶的處理 堵塞,呼吸不能進行,馬上會缺氧危及生命。量少時,可直接吸入肺部深處造成吸入性肺炎。輕微的溢、吐奶,通常寶寶自己會調適呼吸及吞嚥的動作,所以較沒有吸入氣管的危險,父母只要密切觀察他的呼吸狀況及膚色即可。如果寶寶有大量嘔吐的情形發生,請照以下方法處理: 側向一邊 如果平躺時發生嘔吐:迅速將寶寶臉側向一邊,以免吐出物因重力而向後流入咽喉及氣管。 用手帕、毛巾卷在手指上伸入口腔內 甚至咽喉處,將吐、溢位的奶水食物大略及快速的清理出來,以保持呼吸道順暢,免得阻礙呼吸。此時,清除口腔要比鼻腔重要!所以平常身邊隨時要配置小手帕、小毛巾,以備不時之需(鼻孔則可用小棉花棒來清理)。 拍打背部 如果發現寶寶憋氣不呼吸或臉色變暗時,表示吐出物可能已進入氣管了,馬上使其俯臥在大人膝上或床上(硬質床),用力拍打其背部四至五次,使其能咳出。 捏腳底板 如果這些步驟都做了,但寶寶還是無反應,即刻用力刺激其腳底板(或夾或捏),目的在使寶寶因感覺疼痛而呼吸,此時最重要的是讓寶寶能吸氣,氧氣能進入肺部,以免缺氧。在窒息救命時刻,最重要的是爭取時間把空氣(氧)送入肺中,而不是在浪費時間的想如何把異物取出,這點觀念非常重要。 在以上處理過程中,寶寶應同時的向醫院或診所轉送,讓專業的兒科醫師再做進一步處理或檢查才能完全放心。如果嗆奶後寶寶呼吸很順暢,最好還是想辦法讓他再用力哭泣(哭泣即是大量的呼吸)一下,藉以觀察寶寶哭泣時的吸氣及吐氣動作,看有無任何異常(如聲音變調微弱、吸氣困難、嚴重凹胸),如有則即刻送醫。如果寶寶哭聲宏亮、中氣十足、臉色紅潤,則表示一時並無大礙,可再觀察一陣子。有時,胸部的X光檢查也是必要的。 編輯本段中醫食療法及外治法 1、枸杞陳皮粥:本粥清肝和胃潤肺。 舊廣陳皮2克、枸杞菜葉20片、蜜棗2個,煲粥。 2、茨實陳皮粥:本粥化氣健脾和胃。 舊廣陳皮2克、茨實10克,煲粥。食用時加麥芽糖些許以和胃潤腸。 3、如見口爛,可用飯湯水加少許真珠粉(真珠層粉易可)調均勻塗口腔。 4、乳母注意飲食,不可偏寒偏熱。哺乳後適宜輕拍嬰兒背部,千萬不要逗玩太過。 編輯本段正確區別寶寶的溢奶與嘔吐 吐奶 溢奶是新生兒比較常見的一種正常生理現象。正常新生兒出生後幾周內常會有溢奶,一般表現為餵奶後的一種強烈的、無壓力的、非噴射性地從口邊流出少量奶汁。每天可溢奶一次或多次,但不影響生長,嬰兒亦無其它不適或異常情況。新生兒溢奶一般不需要治療,隨著嬰兒成長,溢奶逐漸減少,約在6月至8月時可完全消失。 病理性嘔吐與生理性溢奶則不一樣,它是新生兒疾病的一種臨床表現。引起新生兒嘔吐的疾病眾多,有一些是嚴重的先天性消化道畸性,需要及時做手術治療。因此,要正確區別新生兒生理性溢奶和病理性嘔吐。 一般來說,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所致的病理性嘔吐情況較嚴重,次數頻繁,嘔吐量大,常呈噴射狀,嘔吐物中除進食的奶汁外,還會含有膽汁,或嘔吐物為糞樣液。如果嬰兒出生後唾液較多,初次進食,吞1、2口奶後即有嘔吐、嗆咳、青紫甚至窒息,多為食管閉鎖所致;出生後不排胎便或量少,1-2天后會出現腸梗阻症狀:頻繁嘔吐,嘔吐物中含有膽汁或嘔吐物為糞樣液,腹脹明顯,腹壁發亮,有擴張靜脈,經直腸指檢或灌腸後排出大量大便,多為先天性巨結腸;出生後無症狀,吃奶及大小便均正常,2-3周後出現嘔吐,逐漸加重,直至每次餵奶後立即嘔吐或不久即嘔吐、常呈噴射狀,則多為先天性幽門肥厚狹窄。先天性畸形一般需手術治療,藥物治療無效。 小兒內科性疾病所致的嘔吐常常發病症狀明顯,嘔吐一般不甚嚴重或間歇性發作,如新生兒窒息所致的腦水腫和顱內出血除嘔吐症狀外,常有呻吟、發紺、抽搐等症狀;新生兒上呼吸道感染常有發熱、流涕、鼻塞、咳嗽等症狀;敗血症和腦膜炎常有反應差、精神萎靡、拒食、不動、黃疸等症狀;肺炎常有發熱、呼吸急促、口吐泡沫、發紺等症狀。 總之,嬰兒出現了吐奶症狀,如果嘔吐嚴重或除了嘔吐症狀外還有上述的其它症狀,則要考慮並非正常的生理性溢奶,而是病理性嘔吐,要及時去看醫生,以免耽誤治療或錯過手術機會。 編輯本段小兒吐奶中醫推拿手法 按揉足三里 按揉足三里: 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用拇指指尖輕按揉小兒足三里各100次。(位置如左圖1所示) 推膻中 推膻中: 膻中穴位於小兒兩乳頭連線正中點。用拇指螺紋面自小兒膻中穴向下推至臍部100次。(位置如左圖2所示) 推脾土: 脾土位於小兒手拇指端骨掌面。用拇指螺紋面在小兒兩手脾土部位輕柔地向指尖輕推各100次。 推胃經: 胃經位於小兒拇指第一指骨掌面。用拇指螺紋面來回推小兒雙手胃經各200次。 揉內關: 內關穴位於小兒腕關節掌側腕橫紋上2同身寸兩筋之間。用指尖按揉小兒雙手內關穴各100次。 編輯本段新生兒吐奶如何護理 1.提倡抱起餵奶,必須臥位哺乳時,採用頭高腳低位。母乳餵養者,每次哺乳前溫開水擦洗乳頭,並以四指托起乳房,拇指置於乳頭上乳暈處,減慢乳汁的流出;人工餵養者每次哺乳前開水泡洗奶具,奶液充滿奶頭後在給予哺乳,乳頭孔不易過大。哺乳後直立抱起並拍背,使新生兒將吞嚥的空氣排出,哺乳後不易短時間內抬起下肢更換尿布。 2.對經常嘔吐的嬰幼兒如果排除了器質病變、消化道炎症,那麼大多是胃食道返流。可選擇頭高腳低側臥位,以頭部抬高15°為益;對胃食管返流患兒可取頭側俯臥位,每次20分鐘,每日2-4次。但是俯臥期間一定有專人護理,防止呼吸暫停,這樣可降低返流頻率,減少嘔吐次數,防止嘔吐物誤吸,避免吸入性肺炎及窒息的發生。 3.再發性嘔吐和神經性嘔吐:要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生活規律,切忌暴飲暴食,儘量保持身心安靜,進食時不要過於勉強。此外一定不要給患兒增加任何壓力,否則會加重嘔吐。患兒應合理安排生活,包括飲食制度,加強體育鍛煉和增加生理睡眠時間。周圍人不要過分注意孩子的嘔吐症狀,應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現得緊張和顧慮,以提高其治療的信心。同時保持環境清潔,患兒嘔吐物及時處理,汙染的衣服、床單、被子及時更換,以免繼續刺激患兒。嘔吐時,應守護在其身邊,給予精神安慰;嘔吐後,及時幫助漱口,勤給患兒洗澡,清除因嘔吐留在身體上的異味。 4.對於容易嘔吐的孩子尤其是感冒後或者咳嗽後嘔吐的:應當在平時加強營養和體育鍛煉以提高機體免疫力,或者服用牛初乳、轉移因子以預防感冒;飲食要定時定量;不要太飽;食物一定要新鮮衛生;不要給患兒吃過於辛辣、燻烤和肥膩的食物。 5.小兒服藥時也容易引起嘔吐者:在喂藥液時,藥液不要太熱,太冷;難喂藥的小兒也可採用少量多次服用法;必要時也可服一口停一會兒然後再服用。嘔吐後及時清潔口腔、面部、頸部面板,更換被汙染的衣物、床單。 6.有些孩子先天咽反射比較敏感,容易引起嘔吐;表現為一有感冒就容易出現嘔吐,所以在看醫生的時候應當與醫生講明,這時候應當吃容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的實物,吃得不要太飽,一般是平時飲食的一半左右。 編輯本段小兒吐奶餵奶時注意 媽媽第一次看到寶寶吐奶時可能會很擔心,不知所措。其實只要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就可以防止寶寶吐奶。 一、採用合適的餵奶姿勢 錯誤餵奶姿勢--仰臥餵奶:可能是怕寶寶累著,或是便於餵奶,不少家長都是採取寶寶仰臥時餵奶的方法,其實這是不太科學的。由於寶寶胃結構的特殊性,仰臥時,很容易造成奶水在胃裡滯留,很容易導致吐奶。 比較正確的姿勢--抱起寶寶餵奶:讓寶寶的身體處於45度左右的傾斜狀態,胃裡的奶液自然流入小腸,這樣就能有效減少因躺著餵奶而造成吐奶的機率了。 二、餵奶完畢一定要讓寶寶打個嗝 與大人相比,新生兒的喉頭位置要高一些,再加上他們含乳頭的方式比較笨拙,吃奶時空氣容易與奶汁一起吸入胃部,這樣在打嗝或晃動身體時很容易出現吐奶。抱著寶寶餵奶時,一是動作儘量要輕,不要劇烈晃動寶寶的身體。二是在餵奶時,要讓孩子的嘴裹住整個奶頭,不要讓空氣乘虛而入。用奶瓶喂時,還應讓奶汁完全充滿奶頭,儘量避免空氣在餵奶時帶進孩子的胃裡造成吐奶。 要特別留意的是,喂完奶後一定要讓寶寶打個嗝:把寶寶豎直抱起靠在肩上,輕拍寶寶後背,讓他透過打嗝排出吸奶時一起吸入胃裡的空氣,再把寶寶放到床上。 三、吃奶後不宜馬上讓寶寶仰臥,而是應當側臥一會兒,然後再改為仰臥。 寶寶吃完奶後,再把寶寶放到床上--這個“放”也是要講求技巧的哦,專家提示我們,餵奶後最好能讓寶寶多立一會兒,放下時的最佳姿勢是右側臥位,枕頭略抬高點,這些小措施都能有效地減少吐奶。 四、餵奶量不宜過多,間隔不宜過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