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家庭中,往往會出現家長苦口婆心教育孩子,孩子卻“左耳近,右耳出”的情況。那麼,該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呢?
10
回覆列表
  • 1 # 平淡是真oymlq

    我教初中30年了,我認為,家長與孩子如何進行有效溝通,的確是一門高超的學問。

    首先,要放下家長高高在上的架子,學會“蹲下來”,傾聽孩子的想法、訴求。

    很多家長對孩子要求很嚴厲,如果孩子沒有達到家長的要求就責怪孩子,特別是學習成績有下滑的時候。其實孩子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最想找到一個釋放壓力的機會,家長應該學會傾聽,與孩子一起,共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一味指責。

    初中、高中孩子有一定的獨立性,有自己考慮問題的方法,但是還很不成熟。這期間青春期、叛逆期很可能重疊。有時候家長沒有耐心,導致家長與孩子產生矛盾。

    第三,原則問題不讓步。

    有的學生看見別的同學家裡有電腦,就讓父母也買一個。我個人認為,給處在初中、高中階段的孩子買電腦,有百害而無一利。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我們家長一定要把事情說清、說透,該堅持原則的必須堅持。

  • 2 # 莫言老師NO1

    與孩子溝通應從其興趣愛好點出發進而引入到想要溝通的話題即可。

    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很多家長都會遇到與孩子溝通難的情況,即使利用威嚴溝通了孩子也是“左耳朵進,有耳朵出”。其實在溝通學當中已經闡釋的很明確,這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做到“有效溝通”。其實與我們成年人在工作過程中與同事的溝通也是一樣的,有些時候事情沒有辦好或者出現了差錯,很大原因就是同事間沒有做到“有效溝通”。

    想要與孩子做到有效溝通要循序漸進,不可急躁。

    第一,不論我們想要溝通的是什麼內容,都要提前設計一下,從其興趣愛好點出發進行引入。比方說我們想讓孩子理解學習數理化的奧妙(我的文章裡有學習數理化的意義,其實就是在不間斷的鍛鍊孩子的邏輯思維,按照一定的步驟去選用知識點的一個過程),可以從他們愛玩的“王者榮耀”出發,每個孩子在玩這款遊戲的時候都想上王者,上王者就必須打好遊戲,練好英雄和技能操作,其實每一局的對戰不都是按照一定的步驟去操作英雄的技能嗎?學習沒掌握知識點肯定打不了高分,王者連英雄的技能都不知道也肯定上不了王者。這就是我們第一步透過孩子的興趣點去激發起他與你交流的慾望。當然,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興趣,我們對應孩子而定。

    第二,當激起孩子與我們交流的慾望之後,我們可以讓孩子暢所欲言他的興趣點,從孩子的暢所欲言中我們在引出要交流的話題,這樣孩子也是比較願意接受的。

    最後,我們要總結此次交流的核心內容,從而加深孩子的印象,要不他就只記得你最後說的話了。

    當然,這也只是扭轉家長和孩子有效溝通的一些技巧方式,當你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樹立起來的時候是不需要這麼麻煩的,交流到位即可。

    我是莫言,一個讓學習變得更簡單更快樂的老師

  • 3 # 說文寫作

    現在的社會是人與人交流、溝通的社會,不會溝通、交流,那麼在社會上你是很難立足的。我們都知道溝通、交流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學會溝通等等這樣的書籍在書店隨手可見,隨手可翻看,但是大家注意了嗎?無論是書店中的書籍,還是人與人的溝通、交流,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坦誠相待。其實,這個也適用於家長與孩子身上。

    家庭教育永遠是社會教育不可忽視的一項重要環節。我們看到多少家長在外面和別人侃侃而談,能言善辯,甚至有的家長是善於溝通、交流的老手。但是回到家中,面對自己的孩子,我們的家長們卻無法與孩子進行正常的溝通、交流。有的家長會說這個是代溝,無法交流。的確,有這樣的代溝,現在的孩子我們不懂。也有的家長卻能和孩子打成一片,家庭關係相處融洽,父子、母子,父女,母女關係和諧。這正是溝通的效果呀。

    家長要想和孩子能夠有效溝通,主要就是坦誠相待。我們說交流的基礎是平等的,因此,作為家長要轉換自己的角色,換位思考,不是教育、批評孩子,更不是命令、斥責孩子。而是創造一個相對寬鬆、融洽的氛圍,這樣有助於孩子的交流。

    當孩子在說話的時候,作為家長要善於傾聽,要先肯定孩子的某些想法,在說出自己的建議或是觀點,這樣的溝通、交流,孩子接受起來也相對容易一些。

    我們說當孩子有了觀點或是獨立思維的時候,正是家長引導的時候,家長的話語只有簡潔、連貫,而不是喋喋不休式的反覆嘮叨,對孩子的放心,孩子才能讓我們放心。

    因此,家長在和孩子溝通、交流時要提醒自己,注意自己,更要關注孩子。這樣的溝通才會有成效。

  • 4 # 逗逗龍機器人

    今天剛好聽說了一個小故事:有這麼一家子,家裡的小孩從小就是父母帶,導致被寵成目中無長輩;突然有一天,你家小孩故意把你的口紅和化妝品那些東西都弄壞了,你罵她剛想打她時,被他爺爺奶奶看到了,小孩哭訴著告狀說:媽媽要打我。你當然氣不過,跟你父母說明清楚了事情原由,卻換來父母的責怪:小孩就是這樣的,你大人一個就不要跟她小孩計較了。等晚上你丈夫下班回來,小孩也跟她爸爸說了,丈夫也說了你幾句。

    如果換做這個故事的主人公,你又該如何怎麼做呢?怎樣的跟孩子溝通呢?為什麼自己會跟孩子產生這麼大的距離感呢?故事的結局是這個母親選擇離婚了。對於這件事,大部分網友是持有這樣的態度:多大點事,何必離婚呢?好好溝通不行嗎?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與孩子溝通,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正因為不少年輕父母缺乏這樣的想法去實行,就出現在教育孩子這方面就會很痛苦。

    那麼與孩子有效的溝通需要做到哪幾點呢?以下僅供參考!

    1、多與孩子相處,這是有效溝通中最重要的一環。只有與孩子相處,才能瞭解他,瞭解他對生活對事物的看法,瞭解小孩想要的到底是什麼。不過大部分的家庭都是做不到的,因為工作原因,孩子寄養在父母家,在老家讀書上學。所以說這樣的親子關係怎麼可能會很好呢?平時都沒有管過孩子,憑什麼你一回家,他就要聽你的。

    2、有效溝通需要建立在平等關係上,而不是大人與小孩上長輩與晚輩上。切莫以大人的思維與角度去評判孩子的對與錯。只有大人用心去換位思考,所有的問題都會解決。

    3、找出不能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的阻礙點;孩子不願意聽你的,肯定有原因的。找到後,及時修補。

    逗逗龍兒童機器人溫馨提示

    最好的有效溝通就是多陪伴。

  • 5 # 立恆語文

    就當今中國家庭的實際情況而言,家長與孩子溝通並不是十分順暢的,我們常常見到的情況倒是不順暢、或者不理想,或者不能溝通。所以,重視並研究與孩子的溝通藝術當是當今家長所面臨的一堂必修課。就筆者的經驗,家長與孩子要達到有效溝通,必須遵循兩個原則,運用好六種方法。

    一、兩個原則

    1.時機性原則。家長與孩子要有效溝通,必須遵循的一個原則是:時機性原則。說得詳細一些,即家長要想使自己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有效、見效,在溝通之前,家長必須尋找恰當的時機;在溝通的時候,家長必須抓住恰當的時機。只有時機恰當,孩子才有可能傾聽家長的意見,才有可能聽得進去家長的意見;時機不當,溝通很難發生,甚至不歡而散。舉個例子,孩子學習成績不是太好,學習態度不是太端正,家長為了規勸孩子轉變態度,刻苦學習,提高成績,那麼,選擇什麼時候同孩子交流比較恰當呢?據筆者的經驗,考試成績出來後——而且不是一次考試成績,最少三次——家長同孩子交流最恰當,這個時候,有成績做基礎,家長同孩子交流起來,有事實根據、有話可說,孩子也能平心靜氣,交流就能收到應有的效果。

    2.簡潔性原則。顧名思義,這個原則的基本含義是:家長同孩子溝通必須簡潔明瞭,乾脆利落,不能囉裡囉嗦、嘮嘮叨叨。囉裡囉嗦、嘮嘮叨叨的溝通非但起不到的應有的效果,而且還會適得其反,引發孩子的反感,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如此一來,家長想再和孩子溝通,恐怕是難上加難。

    二、五種方法

    1.開門見山法。即家長根據實際情況,直接提出要和孩子談的問題,詢問孩子的狀況、想法,指出問題的癥結。

    2.曲徑通幽法。這是一種委婉含蓄的方法,這種方法適用於自尊心強、又不敢落後的孩子。對於這類孩子,家長在同其溝通的時候,不宜單刀直入,而應先從相關的事情的談起,漸漸走進問題的核心,這樣,孩子能接受,溝通自然就有效果。

    3.目標引入法。就是家長在同孩子交流某件事情的時候,從孩子當初確定的目標入手,娓娓道來,進入正題,直到問題解決的一種溝通法。

    4.理想激勵法。就是透過孩子當初確立的理想,或古今中外歷史上透過理想的引領而成就一番事業的名人、偉人入手,漸漸地進入正題的一種溝通法。這種方法鼓動性、激勵性強,這是其優點,但是,這種方法對運用的時機、物件要求很高,作為家長,使用時必須把握好分寸,否則,溝通就會變成說教,反而不利於問題的解決。

    5.以心交心法。這實際上是一種談心法,家長向孩子敞開自己的心扉,真實、真誠的同孩子交流,用自己的真實、真誠引出孩子的真心、真誠,最終達到了解孩子、解決問題的目的。

    6.憶苦思甜法。這種方法雖然不為大多數孩子所喜歡,但從筆者的經驗和筆者收集到的資料看,關鍵還是看時機對不對、物件對不對、環境對不對,只要把這三者選對了,任何看似不可能的方法都會變成可能。

  • 6 # 楊楊爸親子驛站

    有效的溝通,我理解為,家長願意聽孩子說,孩子願意跟家長分享想法;家長能夠正確引導孩子,而不是管教、評價或否定,孩子能夠聽從或參考父母意見,改正行為。

    01家長願意聽孩子說,孩子願意跟家長分享想法

    這一點,楊楊爸認為,很多家長是很難做到的。因為家長們放不下身為父母的權威,並且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所以不願意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

    孩子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當有了獨立意識,已經能夠控制大腦行為的時候,孩子就不會跟爹媽,說一些父母想知道的事了,這是叛逆期的明顯特徵。

    如何做到家長願意聽,孩子願意說呢?答案就是把孩子當朋友。

    什麼是朋友,願意互相聽,相信對方才肯說,無話不說。

    什麼時候家長把孩子當朋友了,站在朋友的角度,遇事先不要先主觀評價,而是優先考慮孩子的心理感受,讓孩子放下心理包袱,

    讓孩子知道,爸爸或媽媽是想聽他說話,並理解他現在的感受,進而取得孩子的信任。

    只有孩子信任了父母,才能跟父母說他心中的秘密,芝麻才會開門。

    02家長能夠正確引導孩子,而不是管教、評價或否定,孩子能夠聽從或參考父母意見,改正行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重要的老師。

    放下家長權威的老師,聽完孩子的傾訴,不會因為孩子小,就什麼事都做不好。

    更不會因為他是個孩子,家長就要什麼事情都替孩子拿主意,遇到問題,還要管教一翻。

    正確的做法是,以自己的人生經驗,或人生感悟,或豐富的知識,針對孩子的行為或想法,幫助其做出正確的分析與判斷,並對其迷惑之處,給出指導意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下一步該怎麼做。而不是命令。

    孩子有了獨立思考能力,也有了不成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他就會思考父母的意見,進而自己做選擇,去迎接挑戰。

    有一本很著名的溝通書籍《非暴力溝通》,建議家長們都應該好好看看。

    非暴力溝通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與請求,用在這裡,翻譯過來就是,聽聽孩子怎麼說,不要急於下結論,下評價,感受孩子的內心感受,明確孩子此時的需求和想法,給出正確指導意見。

    切記,與孩子溝通,不要在言請上指責、嘲諷、否定、說教,或任意打斷、拒不迴應、隨意出口評價和結論,都會給我們帶來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

  • 7 # 芯媽心語

    很多的家庭,在孩子上了初中之後,家長和孩子之間除外吃穿住,難得再有更多的交流和溝通。

    孩子越長大越沉默,家長也很擔心——說重了,怕孩子受不起;說輕了,無關痛癢,孩子根本不理不睬。

    家長怎樣做,才能夠和孩子有效溝通?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孩子的管理,“苦口婆心”的講道理是為大忌。

    沒有一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

    從一個孩子出生之日開始,每個爸爸媽媽都儘自己的能力給孩子創造最大可能的優質環境——最好的奶粉、最舒適的衣服、最貴的早教機構、最好的幼兒園、最重點的小學。

    我見過一個爸爸,他一個人掙錢,一個月5000塊的樣子;他給寶寶買配方奶粉——一桶800多,在這個爸爸的能力範圍之內,他真的盡責了,他真的掏心掏肺的愛著孩子。

    孩子後來不乖了,他訓斥他——從小給你吃最貴的奶粉、給你穿最好的衣服,耗盡了心血,你怎麼能不聽話!

    孩子的世界裡面,是不懂大人的邏輯的;太小的孩子,無法懂得生活的辛苦,他早已經視父母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父母的委屈——他在成年之後,在社會上碰的頭破血流之後,才會懂。

    所以,不要給孩子講道理。

    不要期待孩子在這麼小的時候就懂得回報父母。

    事實上,靜下心來想的時候,家長仔細看自己的說教——是不是更像一場控訴?

    說盡自己的辛苦和不易,說盡自己的付出和失去。

    全是情緒。

    越說越生氣。

    父母的經驗來自切身體會,父母希望說給孩子聽——可以少走彎路,

    但是,孩子不會聽的,他是一定要自己錯過之後才能刻骨的記住——自古至今,有哪一個人不是如此?

    學會用孩子的方式貼近孩子的心,去理解他、接納他、引導他、改變他。

    學會做一個理性的家長。

    孩子一定是會犯錯誤的。家長對孩子的糾正是責任也是幫助。

    然而,如何糾正?怎麼幫助?

    怎麼說?怎麼做?

    孩子能聽,孩子願意說。

    我家孩子2歲的時候迷上了巧克力。

    有一次早上11點快半的時候,她玩累了,跑到廚房找到我——要吃巧克力。

    小小的人兒,那樣笑意盈盈的拿著那雙墨黑的眸子信賴的看著你,

    如何拒絕?

    可是,快到午飯時間,零食一打擾,午飯肯定打折扣。

    不想讓她吃。

    簡單粗暴的說——不許吃!

    孩子肯定會哭還會鬧,她的心情變的惡劣,我的情緒也會暴躁。

    我蹲下,笑嘻嘻的看著她,我說:好吧,小饞嘴要吃就吃吧。

    孩子非常高興,她的需求獲得了大人的肯定。

    我接著說:但是呢,現在吃的話,只有一小塊巧克力;如果寶寶等會吃過午飯後再吃的話呢,就可以拿到二小塊。你想怎麼選呢?

    孩子看看我,盤算了一會兒,然後,

    她認真的跟我說:媽媽,我要二塊的。

    你可以等嗎?

    孩子點點頭。

    她真的堅持到了午飯吃完。

    她那天的午飯吃的又快又好。吃完最後一口飯的時候,孩子伸出小手:媽媽,巧克力!

    孩子拿到巧克力的時候,表情十分的滿足和快活。

    在這之後,孩子學會了這種講條件的方式和我處理很多僵持不下的局面。

    有妥協有堅持,但是最終,會是一個雙方都滿意的結局。

    接近孩子、親近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先明白孩子當時的狀態,媽媽一定不要先入為主以大人的想法和思路去自以為是的解釋孩子的行為——這樣做,會直接把孩子想說的話堵死。

    一旦孩子的情緒不能被最親近的人理解和接納,

    孩子不會再去聽大人說的任何一個字。

    相信我,這時間,孩子滿心想對抗的想較勁兒的,

    不是別人,正是那個擺了訓人姿勢自說自話苦口婆心的爸爸媽媽。

    這樣的溝通次數越多,孩子內心越抵抗,直到完全聽不到。

    孩子離開大人越來越遠。

    終致無話可說。

    未必見得是代溝,只是孩子感覺不到大人發自真心的愛他。

    共情——其實這是父母需要補上的一課。

    孩子錯在先,大人的錯在於——找不到孩子錯的動因和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

    無法溝通,在於找不到交點。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水滸傳前四十回的故事概括,每回100字左右(速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