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毫光一一國學研修

    《論語》是孔子治世思想的體現,孔子在魯國為相三個月,魯國大治,說明孔子有治世之才,為何又棄相而去?這裡面有很大學問。

    我個人認為,孔子為聖人,有識人之明和保身之智,凡人貪戀物慾而惹禍招災者多,歷朝歷代的開國名將名臣,善終者鮮矣,做成了事,功成,事遂,身退,天之道,是聖人做事之方。

    而聖人者,合道合德,君子不器,當不得不為器時,完事又迴歸原質,弘揚大道而已,一切行為皆以此為根基,傳承聖道,使大道薪火不斷,廣為流傳,孔子游歷天下,廣收弟子,處處含著此旨。

  • 2 # 一路風景讀書

    孔子是個聖人,之所以說他是個聖人,是因為他的思想非常的理想話,是君子所最求的目標,能否達到,是非常難的,也不太容易。

    1 孔子的祖先是宋國貴族。由於宋國發生內亂二遷到魯國。到孔子的父親,家境已經衰落。孔子早年喪父,年輕的時候做過很多體力活。孔子家境雖然貧寒,但孔子卻非常的有志向,他也要讀書,透過勤學好問,掌握了豐富的文化知識。孔子年輕的時候,同齡人都為了一些事物而去做一些工作,比如誰家死了人,就去吹笛子,從而能夠得到一些食物。而孔子覺得這樣的一種行為不太好,不太符合君子的要求,所以孔子不願意為了一些事物而去做一些違背自己品行的事情。

    2孔子從34歲起,開始受徒講學。他收的弟子中無論貧富貴賤,孔子都是同樣對待的,不會因為你家裡比較窮,或者你是一個幹體力活的,就有所區別對待,沒有,孔子都是用相同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學生,所以就從這一點來說,孔子是聖人,思想層次高於了那個時代,就是放在當今這個時代,這種思想也是超脫不俗的,非常的難能可貴。我們平時生活中會遇到一些人,這些人是幹體力活的,比如在坐地鐵的時候,這個幹體力活的人坐到了你的身邊,然後一股汗臭味飄來,這是你會是什麼樣的反應呢,是鄙視離的遠遠的,還是能夠有一種同情心,同情辛苦工作的人。

    3 孔子在魯國的時候,魯國的有三家大夫專權,孔子對這種居民極為不滿,孔子便憤然離開了魯國。從55歲起,孔子帶領弟子開始周遊列國,尋找機會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但一直未能奏效。孔子在68歲時,周遊列國14年,回到魯國。

    4孔子曾經專門去拜訪過老子,但是孔子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差異巨大,孔子講究禮學,講究父父臣臣子子,而老子卻是從人性的角度出發的,從思想自由,遵循人的本性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兩人的思想產生了激勵的衝突,後來孔子堅持自己的思想,時儒家學派的開創者。

     

  • 3 # 拉斯特的陽光

    《論語》中孔子形象的幾點分析。

    生活中的每一個人,其性格都不會是單一的,而是豐富而多面的,這一點孔子也一樣,因為孔子也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人,而不是文學家們套用某種模式想象出來的,因此孔子也就和常人一樣有著愛恨別離喜怒哀樂,他的性格形象也應該是豐富而充實的。透過《論語》,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性格非常豐富的孔子形象,他並非一味的道貌岸然正襟危坐 ,而是一個和常人一樣有著真性情的人,而他有具備常人所不具備的作為生日的優秀品質,所以,《論語》中的孔子不是一個單一的形象,而是一個立體豐富多面的形象,作為學者,他知識淵博,勤學不綴;作為導師,他誨人不倦,因材施教;作為君子,他守禮謙和,執著堅毅;而他卻又有著普通人的幽默可愛,平和親切。

    一千個人的心中有一千個孔子,大多數人認為的,孔子是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這是毋庸置疑的,他思想的核心即所謂的“仁”、“禮”以及他對於教育的貢獻和影響,幾乎盡人皆知。但孔子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還應該是一個學者的形象。學者形象也是孔子所有形象的基礎,如果有淵博的知識底蘊,孔子未必就會是我們如今所看到的這樣。

    一、學識淵博

    孔子博學,人皆共識,這也是孔子給予自己的定位“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而》)。孔子信而好古,對古代知識的瞭解尤為豐富,孔子熟悉古代的規章典範,對《詩》、《書》、《易》、禮、樂無一不精。《論語》中多次有孔子對此的論說。《孔子》中孔子多次談及《詩經》,孔子曾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為政》)“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八佾》)“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的其所“(《子罕》)”。由此皆可知,孔子對於《詩經》是深有研究的,同樣,孔子的音樂修養也同樣深厚,“子謂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敖如也,繹如也,以成’”“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八佾》)

    實際上,《詩》、禮、樂一直是孔子教學內容的重要部分,孔子認為,大到社會,小到個人《詩》、禮、樂都可以起到教化開明的作用。“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泰伯》)。孔子不僅熟知古代的電機並且往《詩》、禮、樂往能給予極為精確毫秒的點評.從中可以看出,孔子曾對這些古代的典籍加以學習和整理.據史料記載,孔子曾編次散亂的《詩》、《書》,修葺廢壞的禮、樂,晚年更序《易傳》而作《春秋》,孔子對中國文化史的發展和進步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孔子一生好學不厭,在當時乃至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被看作是幾乎無所不知的人。也正因為如此,有許多與孔子同時代的人,包括當權者、名士都曾向孔子請教,而且各種問題也涵蓋各門各類。孔子是魯華人,魯國王公幾乎都曾向孔子請教過問題。“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子路》)“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八佾》)“哀公問曰:‘何為民則服?’”(《為政》),在《為政》當中還有許多的魯國當權者都曾向孔子請教過問題,除了本華人,《論語》中也有著許多其他國家當權者曾向孔子請教的記載。《顏淵》篇裡就曾記載有“齊景公問政於孔子”,《衛靈公》禮也曾有“衛靈公問陳於孔子”的記載。而孔子對於這些社會、人生、政治、禮儀、倫理道德燈社會方方面面的問題的品評、理解與判斷,以及當權者對於孔子學識的認知,也正是孔子博學多識的最好證明。

    孔子在青年時期就以博學多聞而著稱,不僅時人對他推崇備至,眾弟子更是對他崇敬有加,其最得意的弟子顏淵曾說:“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子罕》)這是顏淵對於孔子其師學問的高深的由衷讚歎。從《論語》所見,孔門弟子“問學”於孔子者,有仁、禮、道、知、君子、士、成人、幹祿等等,幾乎無所不有。孔子皆問有所答,而且更難能可貴的是,孔子並非照本宣科千篇一律,而是結合不同的時間、地點、人物而作出不同的回答,亦足見孔子學識之淵所知之博。

    二、以學為樂

    孔子博學多才並非“生而知之”(《述而》)或“”固天縱之將聖(《子罕》),而是刻苦鑽研學習所得。孔子的學識淵博語氣好學是分不開的。孔子自己曾坦誠的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學,敏以求之者也。”(《述而》)這句話可以概括孔子一生求學的態度,也是孔子學識淵博的根本原因。

    《論語》開篇就是孔子論述自己對待學習的態度,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儘管孔子一生謹言慎行,對自己的評價也向來謙虛,但惟獨對自己“好學”這一點,孔子從不迴避,且直言不諱,也深以為豪。孔子曾自信滿滿的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公冶長》)為何孔子能如此好學?學習對於孔子,是作為人生“不亦說乎”的一件樂事來做的,對於一個“樂知者”來說,興趣和求知慾是最好的動力。

    對於孔子來說,學習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樂事,可孔子的求學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孔子少年生活悽苦,夫子曾自述“吾少也賤”(《子罕》),按當時的家境和禮制,孔子雖“十有五而志於學”(《為政》),但孔子也是很難接觸到當時只有貴族子弟才能接受的正規系統的教育的。那麼孔子的淵博學識又是從何而來呢?對於這一問題,孔子的弟子子貢有很好解釋:“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子張》)。孔子難以接觸到正規系統的教育,但孔子走出了一條獨特的學習道路,子貢所說,孔子沒有固定的老師,同樣人人都可以是他的老師。這並非我們牽強附會,而是可以在《論語》中找到依據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從任意的三人當中,就必定有我的老師,向別人的長處學習,透過見識到別人的短處而完善自己,此是謂人儘可師,即便是孔子名揚以後,這一學習方式依舊沒有改變,一路走來,孔子淵博的學識也就不難理解了。

    學習對於孔子來說,始終是擺在第一位的,孔子曾對子路說過一段話:“好仁而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陽貨》)“仁”、“知”、“信”、“直”、“勇”、“鋼”,此皆為孔子所認為作為君子的必備品德,但這六種品德均需以“好學”為前提,假若不“好學”,這些君子之德便失去了根本,反而會衍生出各自的弊端。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孔子是將學習擺在了他一生中何等重要的地位。

    三、誠實自信

    如果說好學成就了孔子的淵博學識,那麼誠實則構成了孔子作為一個學者的整個人生實踐的基礎。儘管作為一名學者,孔子在十分年輕時就已經聲名遠播,孔子也一直對於自己的好學精神引以為豪。可作為一個真是存在的人,孔子也有自己的希望、理想以及煩惱、憂患,而且他的煩惱和憂患正寓於他的希望和理想之中。孔子學習的目的是修身,是希望成為一名君子,可孔子卻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憲問》)”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謂之有得。”(《述而》)“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述而》)在理想與憂患之間,孔子毫不諱言“不能”,這正是夫子的可愛之處,這絕非造作,也不僅是自謙,這更是一種內心的理性自覺與為人的誠實。誠如夫子對子路所說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問政》)從《論語》裡可以看出孔子謹言慎行,不言無據。“子不語怪,力,亂,神。”(《述而》)孔子為什麼不說這些東西呢?因為他們本是一些虛無縹緲的物件,孔子自知無法把握,也就是“不知”,所以不說。這也正是孔子的真性情,他從不做抽象空洞的說教,不故作高深。這也是孔子被廣泛地視為只是一位常識的道德說教家的緣故。殊不知,這才正是作為一名學者最為難能可貴的平時。“吾有知乎?無知也。”(《子罕》)這是孔子的大實話。

    可孔子作為一位誠實的學者,又自有學者的自信與痴情。孔子視自己為古文化的承載著和傳述者,並由此而自認具有某種天賦的神聖權利和超凡魅力。誠如我們上面看到的,孔子固然誠實,可這誠實絕非矯揉造作,也非有意自謙,而是孔子發自內心的認為自己有不足之處,可這絕不代表孔子是一個妄自菲薄的人。相反的,孔子既然能坦然承認自己的不足,更能絲毫不掩飾其自信。《論語》記載:“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孔子相信,一個鄙陋的居所或因為君子的到來而不再寒酸,而這君子並非他人,而是指孔子自己。不近如此,孔子還堅信“德不孤,必有鄰”(《里仁》)。一個有德行的人,即使身居山野,也自然會有志同道合之人為鄰。這是何等的平和,又是何

    等的自信。這真正的自信,來自於對自身修行的肯定,也是對自身命運的掌控,也真是這份自信,才有了孔子在生命中屢遭迫害時的泰然自若。“子畏於匡,樂:‘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狂人其如予何?’”(《子罕》)又有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把孔子與弟子們演習禮儀的大樹砍到了。弟子勸解孔子速速離去,可孔子卻怡然的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孔子的自信,是會讓敵人望而生畏的。

    無論是事出偶爾,還是命中劫難,我們都可以看到孔子面對危難時的泰然自若。如果說“德不孤,必有鄰”的自信是來自於孔子對自身修行的克寧,那麼這磨難中表現出來的自信,則來自於孔子對於自身角色的期待。孔子自視為古文化的傳承者,有著上天賦予的大德行大力量,凡人是奈何不了他的,儘管這自信藉助於想象中的龐大外在,可它仍然是基於孔子對於自己學著角色的定位。

    誠實和自信完美的結合在一個人身上,而這自信又絕不絲毫含有自以為是的成分,這也成就了孔子非凡的個人魅力。“苟用我者,斯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子路》)這自信中,透露著孔子超凡入聖的大氣。

    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可孔子更是一位偉大的學者,孔子傑出的品性和超凡的智慧,也皆緣出自於此,淵博的學識,樂知的學習態度,發自內心的誠實自信,正是這些平時簡單的性格,積澱出了孔子偉大的身影,在兩千年後的今天,仍舊對世界、對世界上的人,有著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1《論語》(學而篇) 2《論語》(為政篇)

    3《論語》(八佾篇) 4《論語》(里仁篇)

    5《論語》(公冶長篇) 6《論語》(述而篇)

    7《論語》(泰伯篇) 8《論語》(子罕篇)

    9《論語》(顏淵篇) 10《論語》(子路篇)

  • 4 # 猛哥厲史

    孔子是中國第一位好話說盡壞事做絕的邪教主。

    不管什麼宗教,以思想和禮為名殺人都是邪教。

    孔子誅少正卯,就是以思想罪和文字獄來殺人!

    從孔子時代起,儒家所克己復的禮就是吃人的,

    在夾谷之會時,孔子就以不符合禮節腰斬演員。

    邪教都有個共同點:壓制人性,尤其迫害女性。

    在周朝以前,女性的地位很高,可參政可打仗。

    但在孔子所夢想恢復的周禮中,極端壓制女性。

    孔子進一步把女人和小人等同,甚至不當人看。

    發展到頂峰就是皇權恢復殉喪,民間女人殉夫。

    三跪九叩是禮,男當太監是禮,納妾也能是禮。

    女人無才是德,女人裹腳是美,多麼邪惡的禮!

    孔子拋妻棄子十四年,周遊列國其實就是跑官要官求官去了。結果不但沒有求到官,反而經常如同找不到主人的喪家犬。

    第一站是衛國。國君對孔子禮遇有加,但就是不給孔子官做。為了求官,孔子去走其夫人南子的後門。

    仲由很不高興地逼著老師給個說法:明明知道那是一個名聲不好的名媛,老師你怎麼能去見她?你成天給我們講什麼非禮怎麼著的,自己怎麼沒有把持住呢?再說你這當師傅的名聲要是壞了,讓徒弟們今後怎麼在江湖上混?

    孔子只好指天發誓:“如果我有做得不對的地方,天打雷劈!”【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當代的蠕家信徒遺傳了這個弱智基因——證明問題靠空喊口號,不靠擺事實舉論據。

    但也不知孔子空有個大高個,顏值不夠還是能力不行,走南子這條路也不好使。南子對他並不滿意,所以沒吹枕邊風讓衛君給他官做,只是包二奶似的給錢花。後來衛國爆發內亂,孔子立即就帶著徒弟們離開了衛國。

    這麼多賢人,白吃人家幾年飯,人家一有事,立即拍屁股跑了。食人之祿,不該忠人之事嗎?就是幾十條狗,你養幾年,也會感激你啊。你一落難,狗也會撲上去咬你的敵人啊!孔子及其七十二賢的“義”連條狗都不如!蠕家的“忠”和臉在哪裡?

    不過衛國也是個記打不記吃的窩囊廢。衛靈公死後,其孫繼位,邀孔子回來。孔子及其賢徒們又靦著臉回了衛國,繼續當白吃!

    孔子曾透過自己學生的關係,當了齊卿高昭子的家臣,以求得與齊景公交往的機會。沒想到被齊相晏嬰揭了老底,又沒得到重用,灰溜溜跑了。

    實在是官癮發作受不了時,孔子試圖接受自己以前最恨的“亂臣”的聘請,甚至試圖與造反作亂者結盟。【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人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焉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

    為了求官,不惜打自己的臉。這就是蠕教聖人,他要在抗日戰爭時期,肯定是個鐵桿的漢奸!他的後裔更是漢奸輩出,替他實現了漢奸夢。!這個就是官迷們的必然之路!

    現代還叫囂尊孔的人都是想靠嘴裝Be騙錢和權!所謂新儒家們,就是靠宣傳邪教騙權錢的畜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除了金錢,還能信仰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