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直江信綱

    朕以為,歷代賢君莫如洪武。——順治

    說朱元璋“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夠吸取歷史上的各種經驗教訓。朱元璋曾經下旨修撰《通鑑博論》和《漢唐秘史》兩書,其中探討了歷代王朝的興衰問題。再加上耳聞目睹的前元亂政,朱元璋對於外戚干政一向非常忌憚。(元末順帝皇后奇氏就曾經大加干政,甚至干涉到了高麗頭上——她是高麗人)

    洪武元年,命儒臣修《女誡》,諭翰林學士硃升曰:“治天下者,正家為先。正家之道,始於謹夫婦。后妃雖母儀天下,然不可俾預政事。至於嬪嬙之屬,不過備職事,侍巾櫛;恩寵或過,則驕恣犯分,上下失序。歷代宮闈,政由內出,鮮不為禍。惟明主能察於未然,下此多為所惑。卿等其纂女誡及古賢妃事可為法者,使後世子孫知所持守。”升等乃編錄上之。 ——《明史·后妃傳》

    明代后妃多從寒門武將家出,限制外戚勢力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朱棣的皇后是開國第一功臣徐達的女兒,不過這是朱元璋為了籠絡功臣才讓諸王與功臣通婚的,估計他也想不到百年之後朱棣會篡位成功)

  • 2 # 科壇春秋精選

    縱觀明朝的皇后,高官後代很少,很多都是低階官員的女兒,甚至還有些是平民。一般來說,封建社會說的是母儀天下,那麼大明王朝為什麼如此挑選皇后呢?

    我認為原因有二個,第一是朱元璋出身也是很貧寒,在他的觀念裡,沒有一種門第的觀念,寒門家的女兒家也可以進入帝王家,明代選秀的門第觀念並不高。

    第二個是明朝政權對於外戚勢力的防範比較嚴密,不允許手握重權的高官插足皇家事務,從源頭上杜絕外戚干政的危險。如果我們翻閱西漢的歷史,我們會特別心驚肉跳。當過皇后的呂氏一族、竇氏一族、霍氏一族、上官一族都是被滿門抄斬、誅滅九族。而最後的外戚王莽(王政君皇后的兄弟)乾脆直接篡權,廢了西漢皇帝,自己當起皇帝來,後來也被更始軍給誅殺了。可以說,皇后這個職業對於家族來說,具有高危風險性,一家人簡直是提著腦袋過日子。所以明朝的皇帝們腦子還是比較清醒的,就算立了皇后,一般也不給皇后家族實權,避免潛在的危機發生,皇后自己家族也可以保全下來。

  • 3 # 千河讀歷史

    千里萬里路,不如讀書路。

    我是千河,我來回答。

    明朝時期的皇后為何大多出身寒門?

    這個問題呢,很好解釋。從古至今,朝綱霍亂,外戚專權。一直未停止過。所以明朝吸取了前朝外戚干政的教訓,嚴格控制後族的勢力,因此明朝的皇后多為小家碧玉,來自民間。

    據《明史·后妃傳》記載,朱元璋於洪武元年修纂《女訓》,作為管理后妃的“家法”,在後妃的遴選上,為防範朝中權臣與後宮勾結,規定“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故妃、後多采之民間”,而且偏重於選擇清貧之家的女子,試圖以此輔佐皇帝去節儉勤政,後族爵位雖高,卻基本沒有實權。

    朱元璋還在宮內掛了一塊紅牌,上面鐫刻著警戒妃嬪不能亂政的話,而明代歷代的皇帝也一向對此嚴加防範。

    那麼,明朝是怎樣確定這些妃嬪的“最高領導人”——皇后呢?

    據史料記載:明代選後妃的制度十分規範,並逐級加以篩選淘汰,大概來說有以下七個步驟:

    第一步是“海選”,每當皇帝到了大婚年齡時,皇宮都會派遣宦官到全國各地挑選年齡在十三到十六歲之間的少女,從中選出5000名由皇家支付路費,由父母在規定的時間內送到京城進行第二輪選拔。

    第二輪選拔時,宦官們選擇一個較大場地,把少女每百人排成一行,按年齡大小排序,一番察看後,把那些過於高矮胖瘦的少女淘汰,這一輪大概會淘汰五分之一。

    在初選的第二天進行第三輪選拔,宦官們採用第一天的列隊方式,仔細察看每人的五官、頭髮、面板以及音色、儀態,只要有一項不合規定,便被淘汰,這一輪又會淘汰剩餘人數的一半。

    剩餘的大約2000人會進行第四輪的精選,這一輪,太監們不僅會用尺子細量少女的手足,還會考察少女的步姿與風韻,這一步又會淘汰1000名少女,最終留下的1000名美女召入宮中繼續參加選拔,而太監們的使命也至此畫上了句號。

    過了這四關的女子大概只有1000名,都成為了宮女,但是能否成為后妃,還要進一步的觀察。

    入宮後,宮中宮娥們將那些宮女分別引入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捫其肌理,察其貞潔”,身上不能有一絲疤痕,肌膚必須細膩光澤,這樣,從這1000人中再選出300人為宮女頭目

    第五關是由皇帝派遣的宦官詳細觀察這300名留宮的美女一個月,依據她們的性情言語,判斷性格是否溫柔敦厚,是否具有智慧並且賢惠。

    據此,再篩掉250人,剩下的50人便自動晉級為嬪妃。

    第六關是“選三”,就是由皇太后或太妃從50人中選出三個供皇帝欽定。

    最後由皇帝欽定一名皇后,一般“選三”後陪選的兩名美女,都會被封為貴妃。

    但也有被賜予金銀幣退回家的,如明光宗當太子時選太子妃,劉氏與郭氏姐妹進入最後一輪角逐,郭氏老大被選為太子妃,其妹與劉大姑落選,賜給金幣後返回家中,據載,這位劉氏自感身價百倍,回故里後不願再嫁凡夫俗子,做了一輩子剩鬥士。

    題外話第一代皇后-馬皇后

    明朝時期,最為人熟悉的女人肯定是馬皇后。早年朱元璋加入郭子興的時候,不斷建功立業的朱元璋娶到了郭子興的義女馬氏。從此開始,朱元璋在郭子興陣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到了之後接收了郭子興的餘部。

    明朝建立之後,馬皇后被立為皇后,此時的馬氏到達了權力的巔峰,馬皇后在歷史上都是有名的賢后。這一點是其她明朝皇后不具備的,在馬皇后的輔佐下,朱元璋少殺了很多人。這樣的話,馬皇后還是出身挺好。

    最具權勢,權利大的皇后

    誠孝張皇后的一生經歷了六朝,這一點是歷朝歷代皇后都不具備的。早在明成祖朱棣時期,誠孝張皇后就是孝順賢德的,這一點得到了明成祖和徐皇后的欣賞和喜愛。誠孝張皇后的父親是節度使張麒,當時的張麒並不是什麼顯赫的官員。

    洪武二十八年,朱高熾被立為燕王世子,同時封張氏為燕世子妃。到了永樂二年的時候,朱高熾被立為皇太子。後來朱高熾即位之後,張氏被立為皇后。成為了皇后的張氏,沒有權勢的慾望。

    明仁宗的在位時期非常短,僅僅不到一年的時間。之後明仁宗與張皇后所生的長子朱瞻基繼位,是為明宣宗。到了這時候張氏已經成為了皇太后。由此張氏的權力不斷擴大,有了左右朝廷的能力。明宣宗即位的時候,年齡還不大,很多大事都需要向母后請示。

    不過張氏是遵從祖訓的,當初馬皇后就是參政而不亂政,這一點張太后也做到了。可以說張太后有太后之權,但是絕不弄權,更為主要的是,張太后與明宣宗不玩弄心術,因此張太后沒有成為武則天一樣的女人。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

    張太后輔佐明宣宗,達到了重才納賢的朝政,這讓明朝走入了一個新的巔峰,永樂盛世得到了延續。在張太后的盡心盡力輔佐下,出現了“仁宣之治”。可惜的是,明宣宗在位僅僅十年就駕崩了,終年38歲。

    於是明英宗即位了。張太后成為了太皇太后。不過明英宗即位的時候僅僅9歲,什麼事都不懂。於是大臣們要求張太后垂簾聽政,可是她拒絕了,並且告訴大臣們:“我不能壞了祖宗的規矩。”就這樣張太后更加得到敬重。面對這樣的朝政,張太后將老臣召集到了一起。

    張太后召英國公張輔和楊士奇、楊榮、楊溥及禮部尚書胡濙入內,並且對他們說:“如今皇帝年幼,需要各位齊心協力,共同創造輝煌。希望你們盡心盡力輔佐皇帝。”在張太后輔佐朝政期間,最為主要的就是張太后協調君臣之間的關係非常厲害。

    正統七年(1442年)十月,張太后病逝。同時明英宗給了這位太皇太后非常高的諡號——“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可以說張太后的一生就是不平凡的。在《劍橋中國明代史》中,給予了張太后高度的評價。書中的評價很多,只擷取一部分內容。

    書中的內容是“她在朝廷中,不論在禮儀上和事實上都取得了最受人尊敬的地位。此外,在前一代皇帝統治時期,她作為皇太后已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政治的決策。”由此張太后在明朝的權勢不可小覷,但是也沒有壞了祖宗規矩,這一點要比很多皇后強。

  • 4 # 雁77

    無他,為了防止後宮干政,外戚專權,以維護皇權,保江山社稷,並不是因為明朝開明大度,無門戶之見,也不是明朝寒門上升渠道通暢。歷史上後宮干政、外戚專權,擾亂朝綱、致天下大亂者屢見不鮮,皇權旁落、謀朝篡位、改朝換代,見諸史冊,所以不得不防。

    到明朝時,已有足夠豐富的前朝的經驗可借鑑,也有足夠的教訓可以汲取,封建專制和集權制度已發展得比較完備。專制皇權不容任何人分享和置喙,後宮干政和外戚專權對皇權形成干擾、構成威脅,不是正常的國家政權狀態,不能正常施政,必將產生很多問題,對江山社稷不利,不管從哪方面看都對天下有害,於家國兩不利。為天下黎民計,也是為家天下計,為了國家長治久安,為了江山永固,必須防止後宮干政,外戚專權。縱觀明朝,基本沒有出現這個問題,這與明朝制定嚴密的規章制度防止後宮干政有關。在明朝的制度中,為皇子選擇配偶時,從來不考慮名門望族,只選擇那些小門小戶家中的女兒。一是名門望族擁有巨大的勢力,一旦成為後宮幫手和外援,很可能出現外戚專權。二是名門望族的女子往往飽讀詩書,有良好的教育,受權勢薰陶,有較高的心性,一旦進宮,能力平庸的皇帝很可能無法駕馭,而小家碧玉入深宮、見天威,心理上就處於弱勢,則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因此明朝一朝無論是皇后還是后妃在選拔中,家庭不是平民就是低階官員,內閣六部九卿和朝中勳貴連想都不要想。

  • 5 # 活的苦活的累

    說明皇家是無產階級出生,不用勢利眼看人,是一種高貴的品質,明朝比唐朝皇帝的人品好多了吧,明朝的文明是連中山都公認的,為什麼叫民國呢。

  • 6 # 詩雨花魂

    朱元璋是古代史上出身最苦的人家,先是佃戶,後來淪落為乞丐,而朱元璋當的乞丐可不是如今以要錢為目的的假乞丐,更不可能像和平時期的乞丐一樣,好壞總能吃上飯,再不濟還能扒垃圾桶,吃些殘羹剩飯。元朝末期的乞丐,那是真吃不上飯的,是時刻面臨著餓死的風險的。

    苦出身的朱元璋成為皇帝后,很懂得珍惜,更想讓自己的子孫能夠守住江山,不要重蹈元朝被抄家滅族的風險,因此朱元璋開創了皇帝史上一系列新河,其中就包括對皇后及後宮女子出身的規定。

    朱元璋主導編制的《女訓》規定,“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故妃、後多采之民間”,妃、後多采自民間,這是朱元璋對後世子孫長治久安的尊尊教誨。

    朱元璋本人也是這方面的表率,朱元璋自在起義過程中娶了郭子興的女兒馬皇后為妻後,直到稱帝及終老,都沒有廢棄糟糠之妻的想法,從這方面來看,朱元璋是個厚道人,也具有深深的受苦人思想。

    在明朝十六任皇帝,二十多位皇后中,絕大多數都出身寒門,這和朱元璋立下的組訓分不開。而鍾情寒門皇后、妃子的做法,也是朱元璋總結前人案例得出的經驗。

    如元朝末期,在混亂的皇權爭奪中,不僅男性子弟有爭奪互相殘殺,皇后都有直接的官員任免和生殺予奪的權利,而其憑藉的就是皇后背後權利很大的外戚。

    這是近期案例,歷史上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外戚勢大,有史學家稱她都可能有稱帝的實力。因此,明朝外戚干政的案例很少,這和朱元璋樸素的經驗認知,以及防微杜漸很有關係。

  • 7 # 青鑑

    在明朝之前,后妃干政和外戚專權的現象屢有發生,如西漢末的王莽,他本人是漢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他的女兒做了漢平帝的皇后。身為外戚,王莽掌握了朝政大權,後來他篡漢,建立了新朝,對本已動盪的西漢雪上加霜,發生了綠林、赤眉起義。

    明太祖朱元璋吸取了前代后妃干政、外戚專權的教訓,將選擇后妃眼光投向了平民階層,嚴格限制后妃的出身。

    “按祖訓:親王妃、宮人等,必須選擇良家子女,以禮聘娶。勿受大臣進送,恐有奸計”。

    意思是說,朱氏皇族選老婆要從良家女子裡選擇,不接受大臣的選送,避免勳貴們內外勾結,威脅統治。

    在明人餘繼登寫的《典故紀聞》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可見,對於明代后妃多來自民間的良家女子,她們本身及其孃家既沒有社會背景又沒有社會地位,無權無勢,自然不會對明代的統治產生威脅。朱元璋時期,便力主制定並實行這種選民間選妃的制度。

    今天我們可以透過明代學者史玄的《舊京遺事》瞭解明代選納后妃的經過,皇帝選後妃的時候,皇太后看中哪個美女了,就用手帕等物系在該女子的手臂上,如果沒有相中,就將寫有生辰八字的帖子放回到女子的衣袖裡。女子雖然落選了,朝廷仍然要賞賜白銀40兩,八匹布,將該女子送回家。

    “皇太后以清紗手帕、以金玉跳脫等事系其臂焉。若不中選,則還其年月帖子於淑女之袖,仍佑銀四十兩,布八匹,登時送回。此祖宗常制矣”。

    明朝選擇后妃的地域範圍並不像有些人宣傳的那樣在全國範圍內,其地域基本侷限在北京和南京附近。如嘉靖十年,因為皇帝還沒有兒子,於是錦衣衛百戶要求在京城內外,挑選良家女子入宮。禮部要求將範圍擴大到南北直隸、河南、山東、廣東等地。嘉靖帝拒拒絕了禮部的建議,他說,選擇民女進宮,本來是為了生個兒子,如果派官員到各地選擇,太擾民了,別人還以為我好色無度呢。就在京城選吧,如果選不到合適的,再商議。

    嘉靖十年十二月,錦衣衛百戶費洪,以皇嗣未生,請於京城內外,慎選淑女,以備九繽。禮部請遣官於南北直隸、河南、山東、廣東求之。上曰:“慎選淑女,本為廣嗣之計。膚恐遣官四出,重擾百姓;又恐不識者,謂朕好色苐,如洪奏,於京城內外選擇,如果無人,再議奏請。”——《禮部志稿》

    皇后的人選確定之後,接下來就是隆重而華貴的結婚和冊封儀式。要派遣官員祭拜天地、祖宗,按照上古的禮節一步一步的進行。

    明代天子的納後婚禮稱為“大婚”。程式基本依照古代六禮,要行納采、問名、納吉、納徵、告期和發冊奉迎六個步驟。

    納采、問名是相親階段,納吉、納徵是定親階段,請期、發冊奉迎是成親階段。此外,帝后還要拜見皇太后,分別接受百官、親王及內命婦和外命婦的慶賀。

    明朝嚴禁后妃和外戚干預政事。朱元璋還在後宮裡懸掛刻有訓戒后妃條例的紅牌,明文禁止后妃問政。明成祖仁孝皇后作《內訓》,也重申后妃不要干涉政事。

    明朝在長達276年的統治時間裡,雖然規定了后妃要從民間選,防止出現后妃干政的事情發生,然而後妃作為一支特殊的政治力量,對明代的歷史還是產生著或多或沙的影響。下面舉幾個例子:

    1. 賢惠型的后妃。代表人物太祖馬皇后和成祖徐皇后。

    馬皇后是明朝以品德賢惠著稱的皇后,馬皇后以“為妻之道”佐助朱元璋,以“皇后之尊”留心政事、關心人民、禮待臣下。

    成祖皇后徐氏,中山王徐達的長女,這位徐皇后,幼年時就讀書史,過目不忘,被人稱為“女諸生”。是成祖的得力助手。徐皇后在靖難之役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李景隆率50萬軍隊圍困北平時,徐氏幫助世子朱高熾守城,她冷靜決策,在城內缺少男丁的情況下,讓婦女也戎裝上陣,自己更是登上城牆督戰,終於堅守到朱棣成功收編寧王軍隊,回師救援。

    2.預政型的后妃,代表人物仁宗張皇后和穆宗李貴妃。

    仁宗誠孝皇后張氏,輔佐了仁宗、宣宗、英宗三代帝王處理政務,抑制宦官和外戚勢力,對明代前期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是明代歷史上一位頗有作為的女子。

    穆宗李貴妃,即孝定李太后,神宗的生母。她支援張居正改革,是最大的表現了。由於其處的特殊歷史時期,再加上她個人的才幹,對當時明代的政治局勢起到了積極的影響。

    3.奸佞型的后妃,代表人物憲宗萬貴妃和神宗鄭貴妃。

    憲宗萬貴妃,攪得三宮六院,朝野上下,不得安寧,對明王朝政局的穩定、政權的鞏固起到惡劣的影響。

    神宗鄭貴妃,一個野心勃勃的女人,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詭計多端。她攪得朝廷內外不得安寧,腐敗墮落,人心渙散,使萬曆一朝宮廷鬥爭波瀾起伏,成為明末社會不安定的重要因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語文作文提綱怎麼寫(說明步驟)記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