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詞的意象分析 一、李清照詞中花之意象 在李清照現存的四十多首詞中,頗多自然意象,竟有三十五首詞寫到花,花這頻頻出現的意象,在她詞的意象系統裡佔據了最主要的地位。如海棠、梅、菊、桂、荷、銀杏、芭蕉、丁香、梨等等,花之意象幾乎篇篇出現。其中寫梅十三次,荷花四次,菊三次,桂花二次,海棠二次,梨花二次等,幾乎全是在人們意識裡風韻獨特、毫無媚俗之態的花種。然而,花在李清照的筆下,不是純客觀的自然物,而是浸透著詞人深情、景情相融、與詞人心靈交感的“情”化了的“花”,“人化”了的自然物。這位好與花為伴的女詞人把她傑出的人格精神及特殊時代背景下種種際遇的複雜體驗都潛注於對這些花的描寫之中,使她成為一個獨特的“花間”女性詞人。從李清照對花的意象的描繪上,能體驗到她的內心的情感:她在早年,抒歡樂之情;中年,抒離別之情;晚年,抒憂悽之情。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稱屈原“其志潔,故其稱物芳”。那麼,李清照不是簡單地把最能引起視覺刺激的花采入詞中,而是把意念和理性中與自己的人格追求能夠相融合的花擷於筆下,其間的一枝、一境都搖曳著屬於女詞人自己的那一片“風月”。這既是為了寄情寫志所作的有意選擇,更是人生體驗、人格追求與自然之花的無意契合。 她有一種特殊生活環境中對花事的異常敏感。梅花尚未大開,她就關注著“江梅些子破,未開勻”(《小重山》);梅開剛剛落英,她又憐惜“晚風庭院落梅初”(《浣溪沙》);而“昨夜風疏雨驟”(《如夢令》)更是牽繫著她對花兒命運的關切。任何情感的形成與抒發,無不是詞人對自身的生存狀態所作出的反映。因此,“風疏雨驟”之後的“海棠花”,就不僅僅是引發作者惜春傷花情感的一種外物,在此,海棠花的生命遭遇與詞人對自身命運的意識已經融合。即在這“濃睡不消殘酒”的背後,便有著對人生價值的現狀的思考,或者對未來命運搖落的隱憂。這正與海棠花在“風疏雨驟”之後“綠肥紅瘦”的那種生命狀態的溝通,憐花自憐,花的生命狀態成為人的命運狀態的象喻。 “情以物遷,辭以情發”(《文心雕龍·物色》),“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文賦》),情、辭隨物而變化,這是人之常情,因此,李清照獨特詞風的形成,固然是與其先天的性別、性格和後天的家庭環境的薰陶、學養、才識等諸因素分不開的,但她以女性特有的細膩的心理,敏感入微的體察、捕捉外物入詞,以神工妙筆對花之意象描摹刻畫,也是形成她詞風獨具一格的重要原因。早年的李清照,天姿聰穎、瀟灑不羈,雖囿於狹小的深閨庭院,但有遠大的抱負理想,這從她早期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可見。婚後,多情善感的李清照,即使與丈夫暫時的分別,在她的筆下自然寫出的是傷別離的離情詞。南渡以後,李清照流離至建康(南京),此時,氣質非凡的李清照詩興不減當年,還常與丈夫出門郊遊覓詩句。宋人周輝記雲:“頃見易安族人,言明誠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頂笠披蓑,循城遠覽以覓詩,得句必邀其夫賡和,明誠每苦之也。”你看她“直欲壓倒鬚眉”。明誠病逝,給李清照沉重地打擊,顯然使她的詞風隨著時代和個人命運的鉅變而由前期的清麗妍媚變得悽婉幽惻。花之意象的情調也由前期的蘊含著快樂而轉為浸透著悲苦。如她早年筆下的海棠,無論是經風雨後,變得“綠肥紅瘦”,還是海棠開後的“擁紅堆雪”;或寫她沉醉“誤入藕花深處”,或寫她流連於露洗的“蘋花汀草”;或筆下春深時的“梨花欲謝恐難禁”,或筆下寒食天的皎月“浸梨花”……諸花之意象,都包蘊著無窮的遐想,深含著詞人的輕靈神思。把讀者引進一個無限清新而又無比潔靜美妙的境界。這在當時北宋詞壇上別具一格,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這裡僅有菊花為例。在李清照之前頗多詠梅詩作。屈原詠菊是為表明自己的卓爾不群,“淵明之屬意於菊,其意不在菊也,寓菊以舒其情耳。”(《菊趣軒記》)而李清照人品文品深受“屈平、陶令”的影響。在追求崇高理想的情操上,在高潔而不同流合汙的品格上,他們是一致的。屈子“餐秋菊之落英”,陶令“東籬”下“採菊”,易安筆下的“瓊肌”、“清芬醞藉”,在《多麗》詞中對白菊的賞愛成為易安與屈、陶相合的契合點。菊在《漱玉詞》中多半被叫做“黃花”,它往往作為詞人心態和命運的象徵或載體而出現。比如《醉花陰》中深秋生長在東籬旁的尚“有暗香盈袖”的“黃花”,只是作為女詞人與丈夫因分居兩地而產生的離愁和悲秋情緒的載體;到了《多麗》中“漸秋闌,雪清玉瘦”的白菊,由秋後的凋謝零落而引發出“似淚酒、紈扇題詩”的“婕妤之嘆”,從而表達了女詞人惟恐丈夫明誠在外有“天台之遇”的擔心;而到了《聲聲慢》中的堆積滿地“憔悴損”了的“黃花”,則成了女詞人幽悽孤寂、冷落哀傷的廋語。我們透過《漱玉集》中各種花之意象象徵意義的捕捉,或許可探及李清照情感心態衍變的軌跡。 做為具有東方式大家閨秀典雅風範的李清照,卻因其先天秉賦異俗,才華志向超群,以及傳統文化中儒家人格精神的影響,自然突破了一般閨閣女子所具有的柔弱、逆來順受的人格規範,她不僅具有熱烈、浪漫、爭強好勝的性格特點,而且強烈地、自覺的追求著超塵絕俗、高潔自負、孤芳自賞的君子人格的自我完善。於是,那些風韻氣質壓倒群芳的花,才在這種生命之氣的醞釀中,顯得格外奪人心目。 她特別崇尚梅的風韻氣質,她欣賞“柳眼梅腮”(《蝶戀花》),“玉瘦香濃,檀深雪散”(《殢人嬌》)的形象裡蘊涵的詩情,更能體味出“不知醞藉幾多香,但見包藏無限意”(《玉樓春》)的神韻。她的《滿庭芳》一詞,是一首託物寓志之作。句句寫梅,也是句句寫己,詞中寫的是梅花的寂寞環境、瀟灑風韻,及其遭遇和所表現的孤標傲世的精神。詞的上片,透過“藏”、“鎖”、“閒”、“深幽”幾個詞,表達著“寂寞”度日的人生滋味的體驗。然而,一株“江梅”卻吸引了她此時此境的全神貫注,寄託了她在人生逆境中的精神追求。下片以“韻勝”二字表現梅韻與自己人格精神的同一境界。她雖香消玉殞而情志永存的人格,使生命的價值就不在於身居要津,榮華富貴,而是“良宵淡月,疏影尚風流”,這是歷來命運不佳而志趣高遠的騷人墨客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李清照對桂花的欣賞更是出手不凡:“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這裡的桂花“暗淡輕黃”、“情疏跡遠”,但是,它有奇“香”留在人間,所以“自是花中第一流”。這正體現了李清照對內在美、人格美的崇尚。她把桂花視作“花中第一流”,自然也是把人的內在美、人格美視作最高的人生境界,具有這種人生境界的人,也才是“第一流”的人。 李清照十八歲時和趙明誠結婚,從此開始了充滿學術氣氛的愛情生活,情趣十分高雅。她在愛情上是幸運的。她所得到的共同生活的伴侶,竟是一位志同道和、才華卓絕的太學士。他們的愛情生活既美滿又充實,可謂伉儷相得。她的“清麗其詞,端莊其品”得到丈夫的愛慕和敬重,志趣相投,兩心相印。明誠“每遇蘇黃詩文,雖半簡數字必錄藏。”清照則“詩情如夜鵲,三繞未能安”。無論踏雪尋詩,還是射典鬥茶都充滿濃郁的生活情趣,這樣的良緣,對清照和明誠都如魚得水,對他們自各事業上的成就,無疑是一個強大的動力。因此,李清照前期詞對愛情的描寫,主要是精神生活的抒寫。她傾心於菊,並以菊之意象象徵純潔的愛情與高尚的人格,藝術品位較高。比如她的代表作《醉花陰》一詞: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是李清照重陽節思念丈夫趙明誠遠行的詞作。李清照婚後不久,丈夫趙明誠“即負笈遠遊”。深閨寂寞,時屆重九,“每逢佳節倍思親”,便寫了這首詞寄給趙明誠。 上片以“薄霧”、“濃雲”起興,勾畫出暗淡陰沉天氣,烘托出女詞人鬱悶心境和愁思。“永晝”:即長日。“瑞腦”:是一種香料。“金獸”:指刻著獸形的銅香爐。重陽佳節,女詞人因思念丈夫而感到度日如年。獨守閨房,眼看著香爐裡燃的瑞腦香慢慢地消融了,而女詞人愁情更濃,象嫋嫋青煙,不絕如縷。這裡作者巧妙地勾勒出一個陰霧迷濛的環境,以襯托她孤寂無聊的心情。情景交融。“愁永晝”一語,耐人尋味,言愁之多,愁之久。上句寫外景,下句寫內景,內外襯托女詞人之愁。物態人情,兩相映襯,使愁越發顯得“剪不斷,理還亂”了。此二句比溫庭筠的“玉爐香,紅臘淚,遍照畫堂秋思”更為深沉凝鍊。歲歲重陽今又重陽,一年一度的“佳節又重陽”,只能增添女詞人的離愁別苦。深秋之夜,秋涼更使人難寢。往昔的玉枕、紗廚是和丈夫與共的,如今卻孤零零地獨對著。觸景生情,寓意相思之苦。“涼”字,一是“秋涼”,更是“心涼”,指女詞人孤單淒涼。這兩句透過女詞人對“玉枕紗廚”和“涼初透”的切身感受,含蓄而深刻地揭示出她對丈夫思念之深切。 下片利用重陽黃昏把酒賞菊的特寫鏡頭,更加細緻入微地表達懷人之情。前兩句是說,傍晚時,在菊圃賞菊飲酒,滿身都是菊花的幽香。古代人們在重陽日,或頭插茱萸,登高望遠:“遙知兄弟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或飲酒賞菊:“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重陽賞菊自陶淵明後,已成為文人的雅事,然而李清照一懷愁緒,本無心賞菊,更何況是在“黃昏後”呢?黃昏是一天中思人最切之時。“東籬把酒”,是為了借酒排遣,但睹物傷情,難以自禁,反而勾起更深遠的離愁。此二句深含著無限辛酸的滋味。“此情無計可消除”,於是想避開菊花,回到屋中。此時女詞人感情高度昇華,於是產生出流傳千古之名句,“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切不要說莫為離別傷神啊。“簾卷西風”一語奇妙,妙在巧用詞語倒置的手法,倍增其動態美感。“人比黃花瘦”一語為警句,乃千古絕唱。“瘦”字為“詞眼”,它是詞人感情、精神的集結處。在這裡,瑟瑟西風中憔悴柔弱的瘦菊與女詞人清瘦的形象疊印在一起。比秦觀的“人與綠楊俱瘦”更高一籌。 煞拍兩句,形象地刻畫出女詞人消魂後的情態,西風捲起珠簾,簾內的少婦,玉肌消瘦,花貌憔悴,比簾外清瘦的菊花,更是弱不禁風了。菊花是高潔雅士的象徵,用以喻人,其人高雅不凡。把酒賞菊,是以陶淵明高遠清淡的人格來喻己。菊花又具清麗俊秀的風姿,用以狀物,以擬人之瘦,其人之神態更活靈可見了。此乃女詞人獨創之語,用於這特定環境中特定人物的特定感情時,尤為深刻逼真。 這首詞不明寫相思情,以深婉含蓄之筆出之,而情卻愈深。詞的首句點出一個“愁”字,末句以“瘦”字作結,與首句“愁”字相呼應。因離愁傷情,使腰肢瘦損,衣帶漸寬,“為依消得人憔悴”之含意自在其中了。 宋代詠菊詞作頗多,如東坡、山谷等人詞中所用菊之意象為數亦可觀。這裡僅以小山的《蝶戀花》(黃菊開時傷聚散),少遊的《滿庭芳》(碧水驚秋)詞中菊之意象與李清照之《醉花陰》比較,從中可見李詞以女性特有的細柔輕靈之深婉清瘦的獨到之處,贏得更高的讚譽。 晏、秦、李三人都是婉約大家,三首詞都是睹菊懷人,把菊作為引起離愁的媒介,借菊來表達內心思念、愁怨等複雜情感,體物感情敏銳深摯,菊之意象便成了詞人種種感情的載體。然而三首詞中菊之意象又各有異。晏詞中之菊,表達執著不移的“痴情”,頗有“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之意。而秦詞中之菊,透露出詞人內心的“奇想”與悽傷。“問籬邊黃菊,知為誰開。”正可謂“淚眼問花花不語”。晏、秦以寫男婦相思的豔情為其主要內容,被稱為“古之傷心人也。其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他們雖以擅寫柔情而著名,但與女詞人易安特有的深婉細柔相比終遜一籌。詞貴陰柔之美,易安身為多情善感的女性,“天姿秀髮,性靈鍾慧”,她更鐘情於花,其詞不乏香韻。《醉花陰》中的菊之意象,不再是純客觀的自然景物,不再是觸起懷人之愁思的中介物,也不再是因痴情而發生的幻化物。在李清照凝神觀照後的菊之意象,變成了其情趣的反照。正如黑格爾所說:“藝術最大的任務在使人在外物界尋回自我。”李清照的內心世界比晏、秦等男性詞人婉曲、輕靈、細柔,使她對丈夫的深切思念,潛入到靈魂最深處,從而達到了物我兩忘,菊我同一的藝術境界,於是產生了與菊比瘦的奇幻神思遐想,以清瘦淡雅的黃花,喻已因相思之苦而使人消瘦的情態,形象逼真地表現出李清照伉儷之情的真摯。“人比黃花瘦”之句,可謂女詞人獨出心裁之佳品。這一菊之意象,既喻相思之苦之深情,又喻女詞人品格之高潔。全詞幽細清麗,聲情並茂,實為晏、秦所不及矣。難怪當趙明誠收到李清照寄給他的《醉花陰》詞時,在歎賞之餘,自愧不如,又“務俗勝之”,便一切謝客,廢餐忘寢三日夜,寫出五十闕詞,竟沒有一首比得上其妻的“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裡的“務欲勝之”,並不是什麼大男子主義,而是作為丈夫的憨態可掬的純情和對妻子賞識的一片愛心。是的,李清照的《醉花陰》一詞,在後世文壇上被傳為詩趣佳話。而南渡之後在她的《聲聲慢》一詞中:“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之句,則表現了一種生命枯竭意識。這裡,女詞人把自己的形象又移入了菊花。 二、李清照詞中的雨意象 “雨”自古以來便是文人墨客的常詠之物,關於它的詞作數不勝數。既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言溢於表的對春雨的無限喜悅之情;又有“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的含蓄而又微妙的感情;還有“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中的極言閒愁之深廣;更有“竹杖芒鞵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豪爽曠達的心態。而在李清照的筆下,“雨”這個意象的出現更是頻繁而又多樣化的,其傳達的思想感情是複雜多變而又細膩入微的。 如果以南渡為界,將李清照的詞分為前後兩期的話,無論是在前期作品還是後期作品中,表現“雨”的詞作有很多,而其中折射出的思想感情也是不盡相同的。如早期作品《浣溪紗》(淡蕩)中曾寫到:“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溼鞦韆。”這首詞是作者年輕時所作,上片寫的是閨中夢醒時的情景,下片寫的是室外風物,把少婦春閨中的舒適以及懶倦之態表現得淋漓盡致。用“疏”字來形容雨,既表明了雨不大,淅淅瀝瀝的幾點,又能從更深層反映出作者春閨中夢醒後的舒暢之情。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新婚後的生活是十分幸福美滿,且十分耐人尋味的。 同樣是寫“疏雨”,在李清照早期的另一首詞作《如夢令》(昨夜)中則被賦予了不同的神韻。其中寫到:“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首詞主要表達了因傷春而惜春,又因惜春而傷別的交織複雜的思想感情。清人黃了翁在《蓼園詩選》中便有中肯的評價:“一問極有情,答以‘依舊’,答得極淡,跌出‘知否’兩句來。而‘綠肥紅瘦’,無限悽婉,卻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聖於詞者。”一個“雨疏風驟”便把閨中生活的寂寞,閨人心情的苦悶輕輕烘托出來了。結合女詞人當時的心境來看,正是作於“易安結褵未久,明成即負笈遠遊,易安殊不忍別”之時,因此,在《浣溪沙》中“溼鞦韆”的令人心情愉悅輕快的“疏雨”已轉變為此時唯恐年華逝去,春色又減幾分中“雨疏風驟”的苦悶之情了。 “雨”這個意象在詞人的後期詞中所表達神韻的轉變就顯得更明顯了。以南渡以後的名作《聲聲慢》為例,其中關於雨的描寫是這樣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兒的細雨與“黃昏”、“點點滴滴”聯絡到一起,著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訴,感人至深。這種國破家亡,天涯淪落的苦悲以及作者孤獨寂寞的憂鬱情緒和動盪不安的心境在其間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試想,日落黃昏後,窗外細雨綿綿不絕。傍晚時分,涼風習習,大雁哀鳴著從愁雲慘霧的天空飛過,可這綿綿的細雨卻又打落得滿地落英。這是怎樣一幅悽燈苦雨的圖畫呀,也難怪作者會發出“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喟嘆了。 建炎四年,李清照逃至越州。這次逃難前後半年,行程數萬裡,歷盡顛簸,飽嘗了流離失所之苦。她觸景感懷,寫下了一首《添字採桑子》。在這異鄉的土地上,“北人”聽著這南方之夜的雨打芭蕉聲,充滿了悽苦之感。這也許是北方來的難民的共有感受吧!下闕幾乎全是描寫“點滴霖淫”之雨的。這雨正是被賦予了離愁別恨的色彩。國破、家亡、夫死這三重災難驟然降臨到這位曠代才女的身上。她的心中充滿了悽苦、憂傷與迷惘,而這種迷茫痛苦的心情伴隨著這點點雨聲卻又倍加淒涼了。 值得一提的是,易安詞中的“雨”,往往都是“斜風細雨”、“黃昏疏雨”、“風驟雨疏”的小雨,而從未出現過瓢潑的傾盆大雨。我想這與點點滴滴的小雨更能激發女詞人細膩的內心世界,又更能表現愁的無窮無盡,無休無止有關吧。 三、文人與酒密不可分,酒既是一種載體,也可形成一種意象。研究李清照的詩詞,完美髮現,其酒的意象十分豐富,可分別表現山水之樂、思親懷遠、家國巨痛、社會悲歌等多元情愫。
李清照詞的意象分析 一、李清照詞中花之意象 在李清照現存的四十多首詞中,頗多自然意象,竟有三十五首詞寫到花,花這頻頻出現的意象,在她詞的意象系統裡佔據了最主要的地位。如海棠、梅、菊、桂、荷、銀杏、芭蕉、丁香、梨等等,花之意象幾乎篇篇出現。其中寫梅十三次,荷花四次,菊三次,桂花二次,海棠二次,梨花二次等,幾乎全是在人們意識裡風韻獨特、毫無媚俗之態的花種。然而,花在李清照的筆下,不是純客觀的自然物,而是浸透著詞人深情、景情相融、與詞人心靈交感的“情”化了的“花”,“人化”了的自然物。這位好與花為伴的女詞人把她傑出的人格精神及特殊時代背景下種種際遇的複雜體驗都潛注於對這些花的描寫之中,使她成為一個獨特的“花間”女性詞人。從李清照對花的意象的描繪上,能體驗到她的內心的情感:她在早年,抒歡樂之情;中年,抒離別之情;晚年,抒憂悽之情。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稱屈原“其志潔,故其稱物芳”。那麼,李清照不是簡單地把最能引起視覺刺激的花采入詞中,而是把意念和理性中與自己的人格追求能夠相融合的花擷於筆下,其間的一枝、一境都搖曳著屬於女詞人自己的那一片“風月”。這既是為了寄情寫志所作的有意選擇,更是人生體驗、人格追求與自然之花的無意契合。 她有一種特殊生活環境中對花事的異常敏感。梅花尚未大開,她就關注著“江梅些子破,未開勻”(《小重山》);梅開剛剛落英,她又憐惜“晚風庭院落梅初”(《浣溪沙》);而“昨夜風疏雨驟”(《如夢令》)更是牽繫著她對花兒命運的關切。任何情感的形成與抒發,無不是詞人對自身的生存狀態所作出的反映。因此,“風疏雨驟”之後的“海棠花”,就不僅僅是引發作者惜春傷花情感的一種外物,在此,海棠花的生命遭遇與詞人對自身命運的意識已經融合。即在這“濃睡不消殘酒”的背後,便有著對人生價值的現狀的思考,或者對未來命運搖落的隱憂。這正與海棠花在“風疏雨驟”之後“綠肥紅瘦”的那種生命狀態的溝通,憐花自憐,花的生命狀態成為人的命運狀態的象喻。 “情以物遷,辭以情發”(《文心雕龍·物色》),“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文賦》),情、辭隨物而變化,這是人之常情,因此,李清照獨特詞風的形成,固然是與其先天的性別、性格和後天的家庭環境的薰陶、學養、才識等諸因素分不開的,但她以女性特有的細膩的心理,敏感入微的體察、捕捉外物入詞,以神工妙筆對花之意象描摹刻畫,也是形成她詞風獨具一格的重要原因。早年的李清照,天姿聰穎、瀟灑不羈,雖囿於狹小的深閨庭院,但有遠大的抱負理想,這從她早期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可見。婚後,多情善感的李清照,即使與丈夫暫時的分別,在她的筆下自然寫出的是傷別離的離情詞。南渡以後,李清照流離至建康(南京),此時,氣質非凡的李清照詩興不減當年,還常與丈夫出門郊遊覓詩句。宋人周輝記雲:“頃見易安族人,言明誠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頂笠披蓑,循城遠覽以覓詩,得句必邀其夫賡和,明誠每苦之也。”你看她“直欲壓倒鬚眉”。明誠病逝,給李清照沉重地打擊,顯然使她的詞風隨著時代和個人命運的鉅變而由前期的清麗妍媚變得悽婉幽惻。花之意象的情調也由前期的蘊含著快樂而轉為浸透著悲苦。如她早年筆下的海棠,無論是經風雨後,變得“綠肥紅瘦”,還是海棠開後的“擁紅堆雪”;或寫她沉醉“誤入藕花深處”,或寫她流連於露洗的“蘋花汀草”;或筆下春深時的“梨花欲謝恐難禁”,或筆下寒食天的皎月“浸梨花”……諸花之意象,都包蘊著無窮的遐想,深含著詞人的輕靈神思。把讀者引進一個無限清新而又無比潔靜美妙的境界。這在當時北宋詞壇上別具一格,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這裡僅有菊花為例。在李清照之前頗多詠梅詩作。屈原詠菊是為表明自己的卓爾不群,“淵明之屬意於菊,其意不在菊也,寓菊以舒其情耳。”(《菊趣軒記》)而李清照人品文品深受“屈平、陶令”的影響。在追求崇高理想的情操上,在高潔而不同流合汙的品格上,他們是一致的。屈子“餐秋菊之落英”,陶令“東籬”下“採菊”,易安筆下的“瓊肌”、“清芬醞藉”,在《多麗》詞中對白菊的賞愛成為易安與屈、陶相合的契合點。菊在《漱玉詞》中多半被叫做“黃花”,它往往作為詞人心態和命運的象徵或載體而出現。比如《醉花陰》中深秋生長在東籬旁的尚“有暗香盈袖”的“黃花”,只是作為女詞人與丈夫因分居兩地而產生的離愁和悲秋情緒的載體;到了《多麗》中“漸秋闌,雪清玉瘦”的白菊,由秋後的凋謝零落而引發出“似淚酒、紈扇題詩”的“婕妤之嘆”,從而表達了女詞人惟恐丈夫明誠在外有“天台之遇”的擔心;而到了《聲聲慢》中的堆積滿地“憔悴損”了的“黃花”,則成了女詞人幽悽孤寂、冷落哀傷的廋語。我們透過《漱玉集》中各種花之意象象徵意義的捕捉,或許可探及李清照情感心態衍變的軌跡。 做為具有東方式大家閨秀典雅風範的李清照,卻因其先天秉賦異俗,才華志向超群,以及傳統文化中儒家人格精神的影響,自然突破了一般閨閣女子所具有的柔弱、逆來順受的人格規範,她不僅具有熱烈、浪漫、爭強好勝的性格特點,而且強烈地、自覺的追求著超塵絕俗、高潔自負、孤芳自賞的君子人格的自我完善。於是,那些風韻氣質壓倒群芳的花,才在這種生命之氣的醞釀中,顯得格外奪人心目。 她特別崇尚梅的風韻氣質,她欣賞“柳眼梅腮”(《蝶戀花》),“玉瘦香濃,檀深雪散”(《殢人嬌》)的形象裡蘊涵的詩情,更能體味出“不知醞藉幾多香,但見包藏無限意”(《玉樓春》)的神韻。她的《滿庭芳》一詞,是一首託物寓志之作。句句寫梅,也是句句寫己,詞中寫的是梅花的寂寞環境、瀟灑風韻,及其遭遇和所表現的孤標傲世的精神。詞的上片,透過“藏”、“鎖”、“閒”、“深幽”幾個詞,表達著“寂寞”度日的人生滋味的體驗。然而,一株“江梅”卻吸引了她此時此境的全神貫注,寄託了她在人生逆境中的精神追求。下片以“韻勝”二字表現梅韻與自己人格精神的同一境界。她雖香消玉殞而情志永存的人格,使生命的價值就不在於身居要津,榮華富貴,而是“良宵淡月,疏影尚風流”,這是歷來命運不佳而志趣高遠的騷人墨客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李清照對桂花的欣賞更是出手不凡:“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這裡的桂花“暗淡輕黃”、“情疏跡遠”,但是,它有奇“香”留在人間,所以“自是花中第一流”。這正體現了李清照對內在美、人格美的崇尚。她把桂花視作“花中第一流”,自然也是把人的內在美、人格美視作最高的人生境界,具有這種人生境界的人,也才是“第一流”的人。 李清照十八歲時和趙明誠結婚,從此開始了充滿學術氣氛的愛情生活,情趣十分高雅。她在愛情上是幸運的。她所得到的共同生活的伴侶,竟是一位志同道和、才華卓絕的太學士。他們的愛情生活既美滿又充實,可謂伉儷相得。她的“清麗其詞,端莊其品”得到丈夫的愛慕和敬重,志趣相投,兩心相印。明誠“每遇蘇黃詩文,雖半簡數字必錄藏。”清照則“詩情如夜鵲,三繞未能安”。無論踏雪尋詩,還是射典鬥茶都充滿濃郁的生活情趣,這樣的良緣,對清照和明誠都如魚得水,對他們自各事業上的成就,無疑是一個強大的動力。因此,李清照前期詞對愛情的描寫,主要是精神生活的抒寫。她傾心於菊,並以菊之意象象徵純潔的愛情與高尚的人格,藝術品位較高。比如她的代表作《醉花陰》一詞: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是李清照重陽節思念丈夫趙明誠遠行的詞作。李清照婚後不久,丈夫趙明誠“即負笈遠遊”。深閨寂寞,時屆重九,“每逢佳節倍思親”,便寫了這首詞寄給趙明誠。 上片以“薄霧”、“濃雲”起興,勾畫出暗淡陰沉天氣,烘托出女詞人鬱悶心境和愁思。“永晝”:即長日。“瑞腦”:是一種香料。“金獸”:指刻著獸形的銅香爐。重陽佳節,女詞人因思念丈夫而感到度日如年。獨守閨房,眼看著香爐裡燃的瑞腦香慢慢地消融了,而女詞人愁情更濃,象嫋嫋青煙,不絕如縷。這裡作者巧妙地勾勒出一個陰霧迷濛的環境,以襯托她孤寂無聊的心情。情景交融。“愁永晝”一語,耐人尋味,言愁之多,愁之久。上句寫外景,下句寫內景,內外襯托女詞人之愁。物態人情,兩相映襯,使愁越發顯得“剪不斷,理還亂”了。此二句比溫庭筠的“玉爐香,紅臘淚,遍照畫堂秋思”更為深沉凝鍊。歲歲重陽今又重陽,一年一度的“佳節又重陽”,只能增添女詞人的離愁別苦。深秋之夜,秋涼更使人難寢。往昔的玉枕、紗廚是和丈夫與共的,如今卻孤零零地獨對著。觸景生情,寓意相思之苦。“涼”字,一是“秋涼”,更是“心涼”,指女詞人孤單淒涼。這兩句透過女詞人對“玉枕紗廚”和“涼初透”的切身感受,含蓄而深刻地揭示出她對丈夫思念之深切。 下片利用重陽黃昏把酒賞菊的特寫鏡頭,更加細緻入微地表達懷人之情。前兩句是說,傍晚時,在菊圃賞菊飲酒,滿身都是菊花的幽香。古代人們在重陽日,或頭插茱萸,登高望遠:“遙知兄弟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或飲酒賞菊:“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重陽賞菊自陶淵明後,已成為文人的雅事,然而李清照一懷愁緒,本無心賞菊,更何況是在“黃昏後”呢?黃昏是一天中思人最切之時。“東籬把酒”,是為了借酒排遣,但睹物傷情,難以自禁,反而勾起更深遠的離愁。此二句深含著無限辛酸的滋味。“此情無計可消除”,於是想避開菊花,回到屋中。此時女詞人感情高度昇華,於是產生出流傳千古之名句,“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切不要說莫為離別傷神啊。“簾卷西風”一語奇妙,妙在巧用詞語倒置的手法,倍增其動態美感。“人比黃花瘦”一語為警句,乃千古絕唱。“瘦”字為“詞眼”,它是詞人感情、精神的集結處。在這裡,瑟瑟西風中憔悴柔弱的瘦菊與女詞人清瘦的形象疊印在一起。比秦觀的“人與綠楊俱瘦”更高一籌。 煞拍兩句,形象地刻畫出女詞人消魂後的情態,西風捲起珠簾,簾內的少婦,玉肌消瘦,花貌憔悴,比簾外清瘦的菊花,更是弱不禁風了。菊花是高潔雅士的象徵,用以喻人,其人高雅不凡。把酒賞菊,是以陶淵明高遠清淡的人格來喻己。菊花又具清麗俊秀的風姿,用以狀物,以擬人之瘦,其人之神態更活靈可見了。此乃女詞人獨創之語,用於這特定環境中特定人物的特定感情時,尤為深刻逼真。 這首詞不明寫相思情,以深婉含蓄之筆出之,而情卻愈深。詞的首句點出一個“愁”字,末句以“瘦”字作結,與首句“愁”字相呼應。因離愁傷情,使腰肢瘦損,衣帶漸寬,“為依消得人憔悴”之含意自在其中了。 宋代詠菊詞作頗多,如東坡、山谷等人詞中所用菊之意象為數亦可觀。這裡僅以小山的《蝶戀花》(黃菊開時傷聚散),少遊的《滿庭芳》(碧水驚秋)詞中菊之意象與李清照之《醉花陰》比較,從中可見李詞以女性特有的細柔輕靈之深婉清瘦的獨到之處,贏得更高的讚譽。 晏、秦、李三人都是婉約大家,三首詞都是睹菊懷人,把菊作為引起離愁的媒介,借菊來表達內心思念、愁怨等複雜情感,體物感情敏銳深摯,菊之意象便成了詞人種種感情的載體。然而三首詞中菊之意象又各有異。晏詞中之菊,表達執著不移的“痴情”,頗有“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之意。而秦詞中之菊,透露出詞人內心的“奇想”與悽傷。“問籬邊黃菊,知為誰開。”正可謂“淚眼問花花不語”。晏、秦以寫男婦相思的豔情為其主要內容,被稱為“古之傷心人也。其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他們雖以擅寫柔情而著名,但與女詞人易安特有的深婉細柔相比終遜一籌。詞貴陰柔之美,易安身為多情善感的女性,“天姿秀髮,性靈鍾慧”,她更鐘情於花,其詞不乏香韻。《醉花陰》中的菊之意象,不再是純客觀的自然景物,不再是觸起懷人之愁思的中介物,也不再是因痴情而發生的幻化物。在李清照凝神觀照後的菊之意象,變成了其情趣的反照。正如黑格爾所說:“藝術最大的任務在使人在外物界尋回自我。”李清照的內心世界比晏、秦等男性詞人婉曲、輕靈、細柔,使她對丈夫的深切思念,潛入到靈魂最深處,從而達到了物我兩忘,菊我同一的藝術境界,於是產生了與菊比瘦的奇幻神思遐想,以清瘦淡雅的黃花,喻已因相思之苦而使人消瘦的情態,形象逼真地表現出李清照伉儷之情的真摯。“人比黃花瘦”之句,可謂女詞人獨出心裁之佳品。這一菊之意象,既喻相思之苦之深情,又喻女詞人品格之高潔。全詞幽細清麗,聲情並茂,實為晏、秦所不及矣。難怪當趙明誠收到李清照寄給他的《醉花陰》詞時,在歎賞之餘,自愧不如,又“務俗勝之”,便一切謝客,廢餐忘寢三日夜,寫出五十闕詞,竟沒有一首比得上其妻的“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裡的“務欲勝之”,並不是什麼大男子主義,而是作為丈夫的憨態可掬的純情和對妻子賞識的一片愛心。是的,李清照的《醉花陰》一詞,在後世文壇上被傳為詩趣佳話。而南渡之後在她的《聲聲慢》一詞中:“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之句,則表現了一種生命枯竭意識。這裡,女詞人把自己的形象又移入了菊花。 二、李清照詞中的雨意象 “雨”自古以來便是文人墨客的常詠之物,關於它的詞作數不勝數。既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言溢於表的對春雨的無限喜悅之情;又有“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的含蓄而又微妙的感情;還有“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中的極言閒愁之深廣;更有“竹杖芒鞵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豪爽曠達的心態。而在李清照的筆下,“雨”這個意象的出現更是頻繁而又多樣化的,其傳達的思想感情是複雜多變而又細膩入微的。 如果以南渡為界,將李清照的詞分為前後兩期的話,無論是在前期作品還是後期作品中,表現“雨”的詞作有很多,而其中折射出的思想感情也是不盡相同的。如早期作品《浣溪紗》(淡蕩)中曾寫到:“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溼鞦韆。”這首詞是作者年輕時所作,上片寫的是閨中夢醒時的情景,下片寫的是室外風物,把少婦春閨中的舒適以及懶倦之態表現得淋漓盡致。用“疏”字來形容雨,既表明了雨不大,淅淅瀝瀝的幾點,又能從更深層反映出作者春閨中夢醒後的舒暢之情。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新婚後的生活是十分幸福美滿,且十分耐人尋味的。 同樣是寫“疏雨”,在李清照早期的另一首詞作《如夢令》(昨夜)中則被賦予了不同的神韻。其中寫到:“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首詞主要表達了因傷春而惜春,又因惜春而傷別的交織複雜的思想感情。清人黃了翁在《蓼園詩選》中便有中肯的評價:“一問極有情,答以‘依舊’,答得極淡,跌出‘知否’兩句來。而‘綠肥紅瘦’,無限悽婉,卻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聖於詞者。”一個“雨疏風驟”便把閨中生活的寂寞,閨人心情的苦悶輕輕烘托出來了。結合女詞人當時的心境來看,正是作於“易安結褵未久,明成即負笈遠遊,易安殊不忍別”之時,因此,在《浣溪沙》中“溼鞦韆”的令人心情愉悅輕快的“疏雨”已轉變為此時唯恐年華逝去,春色又減幾分中“雨疏風驟”的苦悶之情了。 “雨”這個意象在詞人的後期詞中所表達神韻的轉變就顯得更明顯了。以南渡以後的名作《聲聲慢》為例,其中關於雨的描寫是這樣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兒的細雨與“黃昏”、“點點滴滴”聯絡到一起,著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訴,感人至深。這種國破家亡,天涯淪落的苦悲以及作者孤獨寂寞的憂鬱情緒和動盪不安的心境在其間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試想,日落黃昏後,窗外細雨綿綿不絕。傍晚時分,涼風習習,大雁哀鳴著從愁雲慘霧的天空飛過,可這綿綿的細雨卻又打落得滿地落英。這是怎樣一幅悽燈苦雨的圖畫呀,也難怪作者會發出“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喟嘆了。 建炎四年,李清照逃至越州。這次逃難前後半年,行程數萬裡,歷盡顛簸,飽嘗了流離失所之苦。她觸景感懷,寫下了一首《添字採桑子》。在這異鄉的土地上,“北人”聽著這南方之夜的雨打芭蕉聲,充滿了悽苦之感。這也許是北方來的難民的共有感受吧!下闕幾乎全是描寫“點滴霖淫”之雨的。這雨正是被賦予了離愁別恨的色彩。國破、家亡、夫死這三重災難驟然降臨到這位曠代才女的身上。她的心中充滿了悽苦、憂傷與迷惘,而這種迷茫痛苦的心情伴隨著這點點雨聲卻又倍加淒涼了。 值得一提的是,易安詞中的“雨”,往往都是“斜風細雨”、“黃昏疏雨”、“風驟雨疏”的小雨,而從未出現過瓢潑的傾盆大雨。我想這與點點滴滴的小雨更能激發女詞人細膩的內心世界,又更能表現愁的無窮無盡,無休無止有關吧。 三、文人與酒密不可分,酒既是一種載體,也可形成一種意象。研究李清照的詩詞,完美髮現,其酒的意象十分豐富,可分別表現山水之樂、思親懷遠、家國巨痛、社會悲歌等多元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