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縱橫國史

    石達開確實厲害,這點沒有錯,但若要奪權,還不具備這實力!主要原因有五:環境不好,天國危機四伏;支援奪權力量有限;缺乏獨當一面的能力;忠君思想根深蒂固;拜上帝教理論作怪!

    其一、大環境不好,危機四伏。天京事變後,天國不但元氣大傷,而且還重新受到清軍江南大營、江北大營的圍堵。而此時的湘軍經過連年的征戰已經形成相當規模並爆發出巨大的戰鬥力,成為太平軍最大的勁敵,曾國藩、曾國荃、李鴻章、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鮑超、李續宜、李續賓等均是時代著名的帥才和戰將,清軍可謂是豪華陣容,人才濟濟。反觀太平天國陣營,帥才缺少、戰將凋零,能率軍征戰對付湘軍的可謂寥寥無幾。所以,此時奪權,只會造成內部更大的損失,並加快被清軍剿滅的速度。

    其二、支援奪權的力量有限。如果翼王石達開想取代洪秀全的位置,身邊是否有一群擁戴自己的“死忠粉”呢?團結在自己周圍的高階將領和朝中大臣又有多少呢?這一點很值得懷疑。石達開常年外出征戰,朝中之事都由東王楊秀清處理,石達開在朝中幾乎沒有什麼親信,況且石達開也不是拜上帝教真正意義上的創始成員,他是受到洪秀全和馮雲山的邀請而出山輔佐大業的,在拜上帝教的會眾中少有支援力者,也沒有多少發言權,這一點在他離開天京之後跟隨在身後的知名將領寥寥無幾便可略知一二。

    其三、缺乏獨當一面的能力。石達開前期所取得的重大軍事勝利,幾乎都是在楊秀清的全盤策劃下沾光。擅長民政、外交、地方治理的石達開並沒有獨擋一面的能力,他並不是全能型人才。例如:衢州會戰、寶慶會戰,石達開兵力遠超敵軍幾十倍,但依然被對方吊打;三十萬大軍攻打河池山寨,結果不敵幾百守軍;大渡河畔屯兵不前,不敢強渡。可以說,石達開的能力實在太一般了,又沒有魄力,天王這活,他是幹不了的!

    其四、忠君思想根深蒂固。石達開是早期太平天國運動的知名人物,相對於很多出身低微,並且少有讀書識字的領袖們而言,石達開出身良好,也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中過舉人,對儒家經典應該說是非常的熟悉,當然也就不可避免的深受其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觀念的影響,所以他比較忠於洪秀全,忠於太平天國,對革命運動具有歷史的責任感。這一點是有依據的,在洪秀全不理會政事,自己又得到民眾擁戴的情況下他依然沒有取而代之,而是選擇了離開,繼續以太平天國的名義征戰,沒有自立為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其五、拜上帝教的建國理論作怪,奪權理論不足。拜上帝教思想中的許多元素根本無法和中國的傳統文化相融合,例如禁止偶像崇拜、禁止祭祀之類的做法就受到很多士紳的批評的攻擊,因此它幾乎得不到知識分子和其他主流社會成員的擁戴。石達開若是奪取政權,那麼建國的理論依據是什麼呢,如果是拜上帝教,那麼幾乎不會得到知識分子的擁戴;如若是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那麼石達開就是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 2 # 娛樂小嘰裡咕嚕

    作為太平天國初期五大王之一,石達開絕對算是一名優秀的將領,湖口戰役、樟樹鎮戰役、攻破江南大營等均出自翼王之手。此外,他還是一位非常完美的男子,和楊秀清、蕭朝貴等經常搞迷信的那一套不一樣,他是理性派代表!天京事變後,石達開不取代洪秀全而自己當天王,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不違背初衷,忠於天王!石達開出身不錯,算是中產階級家庭,早年參加過科舉考試,對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可謂是相當熟悉。他懷揣著濟世救民的情感帶領五千部眾參加金田起義,願意在洪秀全的領導下將人民拯救於水火之中。他是忠於天王和人民的,如果起來奪權,那將會生靈塗炭,也會使自己陷於不義之中。

    其二、從大局出發,維護內部團結。經過天京事變之後,太平天國可以說是元氣大傷,直接由盛轉衰。此時,清軍重新組建江南、江北兩大營,再次圍困天京;胡林翼、羅澤南等繼續圍攻武昌,形式岌岌可危!要是這時自己覬覦天王之位,天國將再次陷入流血內鬥,集團就此分裂,永無復興之希望。

    其三、洪秀全是精神領袖,天國的旗幟。洪秀全雖然不理會政事,且每天都蝸居在深宮之中,但他卻是天國運動的精神支柱(拜上帝教教義)。如果他一旦被取代,太平天國的旗幟也就倒了,只要有點智慧的人,都不會這麼做。

  • 3 # 陶短房

    首先,在太平天國體系內,任何人都無法取代洪秀全的天王地位,這和能力無關,而是太平天國特殊的神人一體化結構所致。

    太平天國是依託上帝教建立的政教一體化政權,這個國家存在的依據和基礎,是天下所有人都是“天父上主皇上帝”的子女,而“天兄耶穌”則“代世人贖病”,拯救世人,洪秀全是上帝次子、耶穌親弟,因為人世間“閻羅妖”作祟,被天父天兄派遣下凡“斬邪留正”,並授予寶劍、金印和“天賜”的“太平天王大道君王全”的稱號,而洪秀全的這一神聖身份受到代天父傳言的楊秀清、代天兄傳言的蕭朝貴以天父天兄的口吻“背書”,同樣,他們能夠代天父天兄傳言的資格又被洪秀全以“天父次子天兄親弟”的身份證明,雙方相互確認的目的,是互相確定彼此神聖性的真實,其結果則是洪秀全被會眾公認為“真命天王”,而楊蕭則理直氣壯地借天父天兄壓天王一頭。

    對於這個體制,洪和楊、蕭都不甚滿意,但很難動搖,蕭在金田起義前後屢屢打壓洪秀全,卻不敢廢除洪的天王身份,楊秀清在天京事變前疑似逼封萬歲(因為口徑來自洪秀全未必屬實),但也同樣要尊洪秀全為“萬萬歲”,因為一旦洪秀全不再是“天父次子天兄親弟”,不再是以此身份擔任的天王,楊、蕭代天父天兄傳言的身份也就隨之存疑(因為他們有此資格的證明人是洪秀全);同樣,忍無可忍的洪秀全在1856年天京事變中假韋昌輝之手除掉楊秀清,一度也猶豫是否廢除楊的一系列崇高尊號,但至遲到1858年就不得不勉為其難自圓其說替楊秀清平反,說他“期至朝觀遭陷害”,恢復了他一切崇高稱號——因為洪的天王來自他和楊、蕭聯合編造的神話,他要當天王、教主都需要“天父上主皇上帝真神真聖旨”,這些“聖旨”大多數是楊秀清借天父口傳達的,如果楊秀清是假貨,他這個天王也只能是假貨。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楊秀清這樣的人物都無法撼動洪秀全在上帝教-太平天國體系中天王的地位,原本在這一體系中排名“半神半人”之末的石達開就更不能:他在1856年之前不是軍師(排名靠前的楊、蕭、馮、韋都是),只是左軍主將翼王五千歲;楊秀清死後洪秀全如果願意,可以讓他填補楊秀清在“人世間”的各種空缺,他先後被封開國軍師(未受)、義王(未受)、通軍主將,但即便洪秀全願意,他也無法讓石達開在“天上”取代楊秀清“代天父傳言”的地位。同樣,石達開除非推翻太平天國另立一套江山,否則永遠不可能取代楊秀清,更不可能取代洪秀全,因為他這個“聖神電”主要是人,而不是神。

    另一方面,石達開是個非常重視義氣、名聲的人,他既不願揹負謀反的名聲推翻洪秀全取而代之,又不願讓自己和部下受委屈,需要一個名義和一片天地,這樣一來他除了“遠征”別無選擇,且在出走後也勢必只能繼續打著“太平天國聖神電通軍主將翼王石”的旗號,既然仍然要叫太平天國,就不得不繼續承認洪秀全這個和太平天國名義糾纏不休的天王,而不能取而代之。

    不僅如此,當時太平天國“老兄弟”中迷信上帝教的不少,“新兄弟”則普遍有忠君的傳統思想,石達開真要“謀反”,也未必能獲得上下一致支援,何況他自始至終並無此意。

    事實上洪秀全對石達開的感情同樣很複雜,他既害怕對方效仿楊秀清、韋昌輝,又不敢、不忍對其下手,石達開打著太平天國的旗號“遠征”,雙方若即若離地保持安全距離,對他而言也是最理想的結果。

  • 4 # 一枚蜻蜓

    石達開取代洪秀全只是一廂情願,無論從主觀因素還是從客觀因素來看,都是不可能的,在此就不談大家都說的石達開的忠君思想,談三個方面:

    1. 石達開也是“密謀誅楊”的成員,大家底細都清楚

    在1856年8月 “逼封萬歲”事件發生前的一段時間內,由於集“軍、政、教”三大權於一身的東王楊秀清威風張揚、不知自忌, 屢次受其威逼凌辱、積怨難平的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遂私下密議誅楊 ,並把計劃密奏天王(洪秀全), 請求旨準動手。洪秀全早就因楊秀清專橫欺凌隱然有圖楊之意”,但當時“楊還未逼封,洪的寶座尚未動搖, 亦能忍受楊的擅權 ”。況且,“誅楊並非易事,甚至可能招致禍殃 ”。所以 ,“天王決定引而不發, 更沒有追究和懲處密謀誅楊而犯大逆罪的韋、石”。由此看來,“密謀誅楊”導致了誅楊的洪、韋、石三頭同盟 ,而此後,他們暗中串連,又相繼拉進了同樣屢受威逼凌辱的燕王秦日綱、佐天候陳承鎔 ——— “逼封萬歲前 ,一個秘密的、非正式的洪、韋、石、秦、陳五人“誅楊 ”同盟已經逐漸形成。

    2.石達開“工於心計 、巧於權謀”使其遭到猜忌和掣肘

    9月下旬,隨著在京的楊秀清死黨被殺戮殆盡,天京局勢得以暫時穩定。於是,韋昌輝 “欲取代天王”的野心漸露 ,開始仿效東王 “諸務皆自專 ”。 ———“天子 ”洪秀全與“權臣”韋昌輝之間新一輪的權力衝突日益明顯。面對韋昌輝的威脅 ,洪秀全一方面“爭取秦日綱、陳承鎔歸附自己,翦除韋昌輝羽翼。”另一方面“遂玩弄借刀殺人故伎”,欲挑起韋、石火併,使自己再收漁利。然而,“謀略甚深”的石達開不願為洪秀全操刀。9月 26日,即“誅楊”二十多天後,石達開第一次趕到天京 ,他指責韋昌輝:“獨不念金田起事, 永安被圍時乎!”這個指責和洪秀全指責韋昌輝“爾我非東王不至此”的說法,基調很相似, 讓人感覺石達開和洪秀全還是很懷念楊秀清前功的———這樣一說 ,本是五人 “密謀誅楊 ”同盟主要成員的石達開不但間接否認了自己參與 “密謀誅楊 ”的事實,而且直接贏得了天國將士 ,尤其是東殿殘部的好感與敬仰 ,更樹立了自己厭惡自相殘殺的 “仁義”形象和敢於抨擊殘暴勢力的“正義”形象。但是,對於石達開此舉的真正用意 ,韋昌輝自然心知肚明, 於是他批評石達開犯了 “反顧偏心罪”。再加之“密謀誅楊”時“本在誅殺之列 ”的楊輔清當時正在石達開軍中,而“昌輝殺秀清求輔清 ,達開不與”,因此進一步引起了韋昌輝的忌恨。因此 ,他決心除掉昔日與自己一起“密謀誅楊”的盟友石達開。石達開聞訊後逃往安慶 ,他在天京的一家老小全部被氣急敗壞的韋昌輝殺害。

    洪秀全誅殺韋昌輝後, 立即將屍首 “交翼王驗看,並下溫詔,召其回京主政。”至此,天京城內歷時兩個月的恐怖統治終於結束, 太平天國獲得了一線生機。而從權力鬥爭的角度考察, 洪、石同盟與韋火併,“洪秀全奪回中樞權力,石達開的競爭對手也被排除, 成了第二號實力派。”但是,一波剛平,一波又起。天京內訌並未因“誅韋”而結束 ,反而成為“天子”洪秀全與“權臣”石達開之間更新一輪 ,即第三輪權力鬥爭的起點。先受制於楊秀清、後受制於韋昌輝的洪秀全亟欲收回被楊、韋蓄意削弱的皇權, 成為名副其實的天子。而自視甚高、抱負亦大的石達開卻想接管楊、韋留下的權力,以大展雄圖 。於是, 怎樣分配楊、韋留下的權力,成了洪、石矛盾的焦點 。

    3.洪秀全已採取防範措施,石達開已沒有條件

    當時,出於權力平衡的考慮,洪秀全在誅韋后未誅秦日綱、陳承鎔 ,“以取得二人的支援 ,制衡石達開的力量。”但石達開卻暫不奉詔進京, 他開出的條件是“請誅秦日綱、陳承鎔。”在這場是否誅秦、陳的權力鬥爭中 ,由於石達開祭出的旗號是“為東殿及死難將士伸張正義”,洪秀全不得不妥協讓步。“翼王遂在 11月下旬 (率領心腹將士)第二次赴京, 28日 ,下令處決秦、陳二人”,此後, 太平天國首義王只存天王、翼王 ,領導集團幾乎凋謝殆盡。於是,迫於無奈的洪秀全於1856年11月底任命“合朝同舉 ”的石達開為天國首輔助,

    總攬軍政大權。按理說, 石達開主政是眾望所歸,應該高興才對。但正因如此,這時的洪秀全卻滿臉愁雲:楊秀清的擅權篡位、韋昌輝的獨斷專橫已經在他心中投下巨大的陰影, 他害怕石達開會重蹈楊、韋的覆轍,成為第二個楊秀清或韋昌輝。特別是石達開進京討韋時的激烈措辭,嚴重損傷了以皇帝自居的洪秀全的自尊心 。

    最令洪秀全深感畏忌的是:本是五人“誅楊”同盟的主要成員 ,接到 “誅楊 ”密詔並與韋、秦二人“幾乎同時離開前線”的石達開卻始終置身內訌局外 ,先用“抵禦清軍乘亂反撲 ,保衛天國疆土”作幌

    子 ,後以“誅韋、秦、陳為東殿及死難將士伸張正義”為口號,建立功勳、博取名聲、排除異己、擴充勢力、坐收漁利。而1856年11月-1857年6月返京主政期間 ,他“小心謹慎 ,對義王謙辭不受 ,盡力收攏朝中文武人心。”

    總之,楊、韋、秦、陳被誅殺之後, 憑資歷、按功勞、論威望 、比才能、看實力,石達開堪稱無人可比。既然朝中無人與石達開相抗衡,洪秀全怎能坐穩龍椅?基於上述考慮,洪秀全一方面宣告 “主是朕做、軍師亦是朕做”, 以改變楊、韋擅權時的二元化局面 ,形成一元化的集權體制;另一方面又封自己兩個草包哥哥洪仁發、洪仁達為安王、福王 ,以牽制石達開 。對此,石達開與朝野軍民雖“甚不歡悅”卻無可奈何。

  • 5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石達開是太平天國最牛B的人物,他十六歲“被訪出山”,以超級的軍事才能著稱,後因戰功卓著,十九歲統帥千軍,二十歲被封翼王。石達開屢挫湘軍,在湖口打的曾國藩的湘軍水師如落水狗,曾國藩走投無路下憤而投江。後石達開又解天京之圍。他勇冠三軍,智勇雙全,鮮有敗績。

    石達不取代洪秀全當天王主要原因有3個:

    一是不服眾。儘管石達開個人能力和功績都突出,但太平天國是洪秀全一手建立的,拜上帝教的宣傳深入人心,洪秀金上帝之子深入人心,石達開篡位名不正言不順,得不到太平天國上下的共同支援,失去大眾支援,石達開當了天王也徳不服眾,也是枉然。楊秀清有"取而代之"的想法,結果慘死就是最好證明。

    二是不可為。要知道太平天國內部並不和諧。天京事變後,天國不但元氣大傷,而且還重新受到清軍江南大營、江北大營的圍堵。形勢逼人,石達開的"取代"時機不成熟。

    三是沒機會。天京事變後,楊秀清、韋昌輝桐繼被殺,而"勤王"的石達開也遭洪秀全猜忌,洪秀全為此,一方面削奪減弱石達開的實權,另一方面加封兩個哥哥為王以牽制石達開。在這種情況下,石達開就算想取代洪秀全,操作難度難於上青天。

    綜上所述,石達開既無法"取代"洪秀全,又要"保全"自己,出走,率嫡系部眾轉戰他鄉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 6 # 師明禮

    (1)太平天國以宗教立國,擁有宗教領袖地位的只有洪秀全,楊秀清和蕭朝貴三個人。

    太平天國和天地會,捻軍這些造反組織不一樣,這個政權的核心思想是基督教,而只有洪秀全才擁有這個神權職能。

    楊秀清和蕭朝貴也有一部分神權職能,但是他倆其實也是為了天王服務的,只能承擔一部分宗教領袖的職能。‘’

    一個以宗教立國的政權,如果連宗教領袖都沒有,那它也無法存在。

    (圖片:太平天國創作的藝術作品)

    (2)石達開是臣,洪秀全是君,以臣代君,無法讓人信服。

    東漢時期,曹操獨攬大權,位極人臣,但是他卻始終不敢取代漢獻帝,自己稱帝,為什麼?

    就是因為他本就是打著忠君的旗號,號令天下的,一旦自己把自己的口號打破,那就毫無公信力了,一下子會失去很多追隨者,也會給人以攻擊的藉口。

    石達開也是如此,本來就是號稱效忠於天王的,如果取代天王,那麼,誰還願意跟隨他?

    (圖片:太平天國創作的藝術作品)

    (3)君主有不可替代性,很多時候和能力無關。

    中國歷史上講究名正言順,名不正你再牛,也只能自己幹。

    項羽多牛啊,可是他一開始打著的是效忠楚懷王的旗號,後來被項羽派人殺了。

    劉邦打項羽,有一個旗號就是為楚懷王復仇。

    項羽劉邦真的是為楚懷王賣命嗎?當然不是,但是,他們就是替代不了楚懷王這個君位。

    還有,歷史上能臣猛將年,多如牛毛,但是一旦造反起事,很少會自己打旗號的,都是依託於某個有名望或者有皇族淵源的人。

    這一招還確實管用,朱元璋這麼厲害,一開始也要尊奉一個沒啥任何能力的小明王為皇帝。

    別看洪秀全沒啥政治能力和軍事能力,但是他在太平天國的君主地位,誰也取代不了。

    除了洪秀全自己的兒子洪天貴福。

  • 7 # tyf10

    天京事變後石達開完全可以將洪秀全取而代之,甚至在洪秀全架空他後也有機會反擊,但他沒有那麼做,那是因為石達開一生為人頂天立地,光明磊落,無論洪秀全怎麼對他,他都不屑於做這種爭權奪利,背信棄義的事。

  • 8 # 歷史真相的搬運工

    一、不忍心

    1856年的金陵城(南京),此時刀光劍影,血流成河,無數追隨天王到此地的將士們走到了人生的終點,他們的鮮血順著長江東下,他們的身軀漂浮在清軍江南、江北兩大營的門前,何其的悲慘,何其的令人惋惜。天京事變的爆發,是一場太平天國領導層內部為爭權奪利而同室操戈的一場內鬥,楊秀清及其部屬被無情地殺害,韋昌輝因濫殺無辜而被洪秀全誅殺,太平天國的精華力量損失殆盡,國家元氣大傷,在這場事變中,沒有正義的一方,因為他們都是為了手中的權力而自相殘殺,唯有石達開是個例外,石達開本來不捲入內鬥,只是因韋昌輝濫殺無辜而回京相勸,誰知韋昌輝懷恨在心,最終釀成更大的慘局。此時石達開在眾人的擁戴之下從西征戰場回到天京主持政局,石達開從安徽前線回京輔佐洪秀全處理國家大事,並很快扭轉了局勢。但是太平天國四面受清軍圍困的局面依然沒有被徹底打破,如果取洪而代之,將會有一次天京事變,此時若是奪取政權就只會引發更大規模的內鬥,加快革命失敗的步伐,自己也將淪為太平天國曆史的罪人。

    二、翼王忠君思想根深蒂固。

    翼王自幼熟讀四書五經及三國演義孫子兵法,儒家思想被確定為官方的正統思想之後,忠君觀念就一直流行在整個中國社會,尤其是到了宋朝,理學的出現,忠君、愛國、愛民、責任、義務、節氣成為華人最為看重的品格,並深深紮根在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譬如兵敗大渡河時,求榮而施二主,忠臣不為,捨命以以全三軍,義士必做。寧可身陷囹圄,被凌遲也不願苟且偷生,一個人逃命或者自刎,何等的英烈,這樣的人再去取代洪秀全,天方夜譚。

    順便追思一下翼王:是一流的軍事家和政治家,這是當時敵我雙方和中外人士所公認的。他為太平天國轉戰南北,是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是一個經歷無數輝煌勝利的失敗者。但在這失敗的歷程中,卻進一步展示了石達開艱苦卓絕的奮鬥精神。石達開為華人留下了一個可以流芳千古的偉大人格形象,多少年來人們為他的境遇和命運感到惋惜和悲哀。大渡河的水,至今在啜泣,今天,成功的人已經在享受著勝利的果實,而失敗者,這能隨著這湍急的河水,匯入長江,直奔大海,去尋找他夢中的天堂。155年前那場震懾人心的凌遲場面,對任何一個目擊者而言,所帶來的震憾是無法比擬或者形容的:面對血淋淋的刑刀,翼王用談定的眼神和堅石般的意志來迎接千刀萬剮,自始至終都是默然無聲!因為石達開深知,這個刑場就是他人生最後的一場戰役,在這個特殊的戰場上,這是他跟清廷的最後一戰,他要用全身最後的精氣神,讓世人親眼目睹太平天國將領的真正面目!並籍此振民心,寒敵膽!更為重要的是,讓後來者前撲後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約春遊甜甜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