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生如詩14
-
2 # 主天安
歷史上,使用空城計的軍事家,數不勝數。諸葛亮使用空城計?歷史上和戲曲,文學藝術l上,都可以是真實的!惟將西城描成空空如也,大錯特錯也!所謂空城計,即控城計!空,在此讀控!堅壁清野的計策!!!甚至將水井都封蔽!人馬無水飲,自然失卻戰鬥力!不戰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這樣的戰略與戰術相結合,發揮到極致!再強的軍隊,得不到糧草水源的補及,縱司馬懿,焉能不退避三舍?!如此空城計也!
-
3 # 妖大就是仙
空(Kong四聲)城計是兵家軍事智慧花朵,羅貫中用在諸葛亮身上,以宣染孔明用兵如神之效。就連給關羽剮骨療毒的醫生華佗也是虛構的。(因為關羽受箭傷時華佗已死了十年)
小說,原於生活而高於生活,三分事實,七分虛構,勸君勿當史看!
-
4 # 位長安
《三國演義》中有著名的陽平關空城計,並歸功於諸葛亮,實際上在三國時代只有曹操、趙雲分別策劃了史上真正的“空城計”。
第一個,曹操的“空城計”: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有一次曹操的軍隊出城收麥子去了,突然呂布的軍隊開了過來。曹操情急之下,把他的隨軍家屬全部都弄到城牆上去站崗,等呂布開過來一看,滿城都是鶯歌燕舞。再一看呢,城外面有一個樹林子,深不可測,呂布想曹操這個賊,狡猾奸詐,肯定是把埋伏買在樹林子裡面了,撤!撤回去以後想想呢,又不甘心,第二天他又來了,這回曹操真的把伏兵埋伏到樹林子了。
第二個,趙雲的“空營計”:據《三國志.趙雲傳》記載:魏王操自長安出斜谷,軍遮要以臨漢中。劉備曰:“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乃斂眾拒險,終不交鋒。操運米北山下,黃忠引兵欲取之,過期不還。翊軍將軍趙雲將數十騎出營視之,值操揚兵大出,雲猝與相遇,遂前突其陳,且鬥且卻。魏兵散而複合,追至營下,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魏兵疑雲有伏,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勁弩於後射魏兵。魏兵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備明旦自來,至雲營,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為膽也!”
大致意思就是:公元218年,蜀軍佔領漢中,並由趙雲和黃忠率數千人馬駐守。第二年春天,曹操率大軍從長安出發,經過斜谷,直逼漢中,企圖重新奪回這個戰略要地。趙雲和黃忠見曹兵人多勢眾,便不與交戰,憑險據守。曹操率大軍圍城數十天,攻不下來只得撤退數十里,休整待糧。
一天,趙雲率數十騎兵出營偵察敵情,正碰上曹操率大軍出動,狹路相逢。趙雲明知自己勢單力薄,不是曹兵對手,而且營中兵力空虛,難以抵擋曹操大軍。他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就命令部下主動攻打曹兵,邊打邊退。曹兵一向謹慎,懷疑蜀軍早有埋伏,馬上命令部隊撤退。曹兵剛撤退時,陣腳大亂。這時,趙雲命令守營士兵擂鼓吶喊,並用強弓追射,假裝伏兵殺出。這突如其來的攻擊,使曹兵大驚,奪路奔逃,自相踐踏,死傷很多。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體小說,因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和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而影響了後世無數人。其故事講述與人物塑造均是一流水平,甚至很多人對三國這段歷史的全部認知都來自這本小說。
然而,不得不說,《三國演義》畢竟不是正史,所謂“三國演義乃七實三虛惑亂觀者。”(清代史學家章學誠語)。即本書中的大部分內容來自歷史事實,其他部分為作者羅貫中遵循著“尊劉貶曹”的主觀傾向進行的杜撰虛構。所以他們的人設與歷史中的人設自然有很大出入,其故事也有相當一批屬於“移花接木”“張冠李戴”者也!
寫三國曆史的書有兩本:一是晉朝史學家陳壽的《三國志》,一是南朝宋著名史學家裴松之為陳壽的書做的註釋,即《三國志注》。一本書簡明扼要,本著基本公平公正的原則大致還原歷史,一本書翔實而豐富,將大量散佚民間的三國故事進行甄別校對,補充陳壽的缺漏。
讀這兩本書,三國那段歷史基本就可以瞭解個大概。因為陳壽是晉朝人,晉朝為篡魏而立,所以尊魏為正統。其實直到唐朝大部分歷史學家仍舊尊魏為正統,到了宋朝,尊劉貶曹慢慢成了趨勢,以致於蘇東坡在雜記《東坡志林》中曾記載這樣的趣事:“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
在理學的影響下,從宋朝到元民清時期,“尊劉貶曹”已經成為主流觀念,羅貫中自然不能例外,所以《三國演義》中竭力美化劉備一方,貶低曹孫兩方。有時候甚至有些過頭,比如過分歌頌劉備的仁慈,過度渲染曹操的奸詐,過分拔高諸葛亮的智慧等等。
魯迅先生曾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批評此點:“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當然,魯迅先生是從文學藝術角度進行批評的,便於我們更加全面瞭解此書
-
5 # 李郎觀點
既然是演義的小說,那它的虛構成分就會很多。作者為了塑造人物,就會採用很多素材來渲染人物的形象。空城計在戰術是有的,源自兵法上的虛實說。在三國演義裡給諸葛亮用上了空城計,對諸葛亮的形象渲染到了極致,這是羅貫中的得意之筆。
-
6 # 人者仁義也
回到《三國志》,重新看看空城計的記載
這個我仔細的翻閱了一些資料,首先《三國志》的原文裡面關於空城計是沒有,首先說一下《三國志》,《三國志》本身記載的人物傳記是十分簡略,很符合古代史學家所推崇的簡約,這也導致很多事情的記載十分簡單,後來就有很多人為三國志做註解,其中很有名的人就是裴松之。裴松之再為《三國志》做註解的時候,引用了當時郭衝的記載,說明了空城計的來源:
亮屯於陽平,遣魏延諸軍並兵東下,亮惟留萬人守城。晉宣帝率二十萬眾拒亮,而與延軍錯道,徑至前,當亮六十里所,偵候白宣帝說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與相偪,欲前赴延軍,相去又遠,回跡反追,勢不相及,將士失色,莫知其計。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菴幔,又令大開四城門,埽地卻灑。宣帝常謂亮持重,而猥見勢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軍北趣山。明日食時,亮謂參佐拊手大笑曰:「司馬懿必謂吾怯,將有強伏,循山走矣。」候邏還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為恨。
我給大家翻譯一下這段記載的意思,因為這段文字描述幾乎和《三國演義》裡面的空城計的記載一模一樣,甚至可以說《三國演義》的記載就是來自這裡:
諸葛亮屯兵在陽平,派遣魏延等將領的軍隊向東進發,自己只留下了一萬多人留守陽平。當時的司馬懿率領二十萬的魏軍來抵抗諸葛亮,但是在路上,司馬懿的大軍和魏延率領的蜀漢軍隊主力相互之間錯位,沒有發生遭遇戰,司馬懿一路向前進發,到了離諸葛亮所在陽平的六十多里的地方,當時前去偵查計程車兵回來告訴司馬懿:諸葛亮在陽平,但是軍隊很少。其實諸葛亮也知道司馬懿已經到了,兩軍相隔不遠,當時的諸葛亮想帶領軍隊離開陽平,前去和魏延的軍隊會合,但是魏延的軍隊已經出發很久,諸葛亮留守的部隊很難和魏延的軍隊會合,但是一旦率軍離開,恐怕到時候司馬懿抓住機會機會攻打自己的這點軍隊,那就很危險。聽聞司馬懿大軍壓境,城內的將領和士兵都十分害怕,不知道該怎麼辦。諸葛亮卻十分鎮靜,他命令士卒都放下軍旗不要擊鼓,不得出兵營,同時把陽平的四個城門開啟,命令幾個士兵在門口掃地。司馬懿一直認為諸葛亮帶兵十分穩重,看見如此情景,害怕有伏兵,於是帶著軍隊向北方退去,第二天,諸葛亮對於身邊的將領說:“司馬懿必定認為我有伏兵,於是沿著山路退走。”過了一會兒,有偵察兵前來報告,果然司馬懿退走。司馬懿後來知道了這件事,心裡十分憤怒。
《三國志》的註解到底是真的嗎?這就是裴松之再為《三國志》做注時候的引用的記載,不過裴松之本人對於這件事十分的不相信,他當時就問了陽平這座城池在漢中。亮在陽平吞兵的時候,司馬懿擔任的官職是荊州都督,鎮守宛城,直到曹真死後,才在關中和諸葛亮相互征戰。魏國當時確實曾經派遣司馬懿從宛城到西城討伐蜀漢,注意西城就是《三國演義》空城計的發生地,不過司馬懿帶兵前進的時候下起了大雨連續好幾天,於是沒有結果。此外最為重要的就是魏延,要知道魏延很多次提出過“子午谷奇謀”,諸葛亮很少讓魏延帶領重兵,此外裴松之認為這段記載是揭露司馬懿的缺點和醜處,是大不敬,因為裴松之所處的時代是東晉時代,司馬懿是晉朝的開國之君,這段記載以臣子冒犯君主是非議。所以從事實和記載,裴松之是不相信這段記載的。
那麼歷史上到底有沒有空城計呢?或者說空城計完全就是虛構的呢?其實最早在漢朝就有過這樣的故事,這個故事在雜誌《小學生天地》裡面用漫畫的形勢就有講過,年紀輕的人都知道的故事,《史記》記載李廣在上郡抗擊匈奴時候,曾經率領一百多的騎兵出塞,但是在草原上遇到匈奴人的數千騎兵,當時的匈奴人以為李廣所帶的騎兵是漢朝派出的誘兵,於是十分擔心,就跑一座小山上列陣,當時李廣這邊的騎兵們也害怕的不行,都想趕快跑路。但是李廣卻說:“現在我們跑了,匈奴人肯定知道我們不是誘兵,肯定派兵追擊我們,到時候我們就會全部被匈奴人殺害,倒不如這個時候就地留守,匈奴人肯定不敢追擊我們。”士兵一聽都覺得對,於是李廣帶領大家來到匈奴陣前的兩裡地,這個時候,又有騎兵害怕,他說:“我們離匈奴人這麼近,要是匈奴人殺到,我們怎麼辦呀”。李廣說:“就是這樣,我們離他們越近,他就會越以為我們是誘兵,伏兵就在不遠處。”匈奴人看到這一百多人離他們這麼近,一時以為伏兵就在眼前,不敢輕舉妄動,到了晚上,匈奴人越加覺得害怕,他們擔心漢軍的伏兵會在晚上攻打他們,於是他們連夜就跑了,第二天,李廣的一百多人平安回到了上郡。
這個故事的情形就和諸葛亮的空城計所面臨的情形差不多。此外歷史上真正的空城計也有,例如南北朝時期,南朝南宋年間的濟南太守蕭承之,當時北魏大軍前來攻打濟南城,蕭承之命令士兵開啟城門,當時城內的文武大臣都苦勸蕭承之,說敵眾我寡,這樣一定會被敵軍攻破,但是蕭承之卻說現在正是因為敵眾我寡,所以更加不能夠示弱,我現在故意開啟城門,北魏軍隊肯定以為我們有伏兵,就不敢來攻打,最終和蕭承之說的一樣,北魏大軍以為有伏兵,於是就悄悄的退走了。
可見空城計一直存在,並不是沒有案列可尋。
-
7 # 歷史微點
《三國演義》是家喻戶曉的歷史長篇小說,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書中塑造了一批性格鮮活的三國的英雄人物,其中很多故事也廣為人知,千古流傳。作為中國古往今來智慧代表諸葛亮,在書中濃墨重彩,栩栩如生,其傳奇的一生被人們津津樂道。“空城計”的故事便是其傑作之一。在真實歷史中“空城計”是否真實?史學家們是看法不一,爭辯不休。
陳壽在《三國志》中沒有“空城計”的記載,但這不能確定就沒有這個故事發生。陳壽是蜀華人,蜀滅亡後在晉朝為官,他寫的《三國志》也對魏晉 頗有偏護之意,當時司馬懿剛去世不久,皇族的威嚴不可侵犯,“空城計”對司馬懿的形象大有損傷,寫歷史就是為統治者寫的,統治者的糗事沒有寫進歷史很正常。
南朝宋著名的史學家裴松之,為《三國志》做註釋,他收集了三國時期的原始材料一百五十多種,為《三國志》做補充和糾正,註釋的文字超過原著的三倍。是三國曆史的權威專家。
他有史料證明,“空城計”是諸葛亮軍事生涯中的一件真實的歷史事件,這在《蜀紀》中有明確記載。但他對其真實性也抱有懷疑,認為有悖于軍事常識。
對於”空城計”的出處,專家們也是各有說法,有的說是曹操用過,有的說是南北朝蕭承之用的,還有的說是唐朝張守珪發明的,眾說紛紜,沒有定論。
“空城計”的真假,只能等史學家們來定,而我們的歷史文化遺產傳承下去是最重要的。
-
8 # V587累
是羅老先生給諸葛亮增加的主角光環,歷史上並沒有發生過這件事。
演義中的諸葛亮空城計
《三國演義》中寫的這件事發生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
諸葛亮派馬謖為先鋒,去鎮守北伐要衝街亭。馬謖不聽王平的勸告,舍水上山,結果被司馬懿率魏軍打的大敗。
此時,正在西城運糧的諸葛亮還沒來得及撤退,司馬懿已經率十五萬魏軍殺到城下。諸葛亮只帶了五千兵馬來西城運糧,其中一半已經運糧出發了,城內只剩下了二千五百士兵和一些文官。
諸葛亮就下令,將旌旗全部藏起來,軍隊也躲避在城中房屋鋪戶內,不準擅自走動,大聲說話。並且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而他自己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在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司馬懿到了之後,一看就笑了,說你諸葛亮還想使詐,引誘我進城,伏擊我,我才不上當,就命令大軍撤退了。
歷史上的諸葛亮空城計
羅老先生編的故事很精彩,但是在歷史上並沒有發生這件事。
歷史上的第一次北伐情況,陳壽寫的《三國志》中記錄的比較詳實。
蜀軍方面,諸葛亮力排眾意,沒有啟用魏延、吳懿等宿將作先鋒,而是啟用了馬謖為先鋒,和王平一起去鎮守街亭。
魏軍方面,主帥並不是司馬懿,而是魏明帝曹睿御駕親征,坐鎮長安城督戰。
魏軍主帥為魏國大將軍、大司馬曹真,率主力阻擊諸葛亮派出走斜谷道的趙雲、鄧芝的疑兵。
司馬懿這時也就是個幕僚,他還要等到諸葛亮第三次北伐失敗後,才會被曹睿啟用。
攻克街亭的是魏軍大將張郃。
張郃當時奉命率五萬大軍進攻街亭,將馬謖圍困在了街亭道口旁的山上。蜀軍因為缺水,沒法造飯,軍心大亂,被魏軍擊潰,馬謖自己逃跑了。
蜀軍安全撤退的原因
東路出箕谷,取斜谷道的趙雲,僅僅率領了上萬疑兵,對陣曹真的魏軍主力,眾寡懸殊不敵,敗於箕谷。但趙雲軍並未大敗,而是斂眾據守,將曹真軍遲滯在了斜谷。
題外話,諸葛亮不派魏延、吳懿,派趙雲去守街亭,也是妥妥的。箕谷趙雲軍面對的可是曹軍主力,而且這裡的蜀軍兵力還沒有派往街亭的多。
西路街亭,馬謖被張郃打敗後,王平率自己的數千軍隊,鳴鼓自持、徐徐而退,並沿路聚集潰散的蜀軍。王平的軍隊數量越來越多,這讓張郃誤認為蜀軍在街亭戰敗,是想引誘他進入埋伏,就沒有繼續追擊撤退中的蜀軍。
要說這次北伐中是誰用了空城計,王平使用的才是“空城計”,虛虛實實,真真假假,把張郃給忽悠走了。
因為馬謖失街亭,諸葛亮不得不揮淚斬了馬謖。
而趙雲和王平,才是讓諸葛亮從容的率蜀軍全身而退的功臣。
-
9 # 安子岺
三國演義是根據需要編寫的故事。其中空城計的故事說明軍師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也說明司馬懿的猜忌。而真正的三國真實性還得讀三國誌來尋找真實答案。
-
10 # 吞雲吐霧jtj
正史中,三國時期確有多人使用了“空城計”,但不是諸葛亮。
比如,呂布趁曹軍外出收麥攻城,曹操便讓婦孺等家屬穿上軍服,製造城中熙熙攘攘的景象。呂布多疑不敢冒進並撤離,給曹操搬救兵贏得了時間。又如,趙雲就使用過“空營計”。曹劉漢中大戰,夏侯淵被殺,曹操親率大軍來報復,趙雲兵力不足退回大營,大開營門並偃旗息鼓,曹操不知蜀軍多寡,不敢貿然攻打而撤軍。
《三國演義》中嚴重神話了諸葛亮,正史裡的諸葛孔明以治國理政、養兵愛民為專長,且功勳卓著,而並非純粹的軍事家,很多戰役劉備根本沒讓諸葛亮參加。比如火燒博望坡是劉備的個人傑作;打西川奪益州是龐統、法正一路跟隨;又如伐東吳也沒讓諸葛亮參加,所以火燒連營後,諸葛亮才有“如果法正法孝直還活著,一定可以阻止皇上打東吳,至少不會慘敗”的說法。
小說中演義的火燒博望(劉備的傑作)、火燒赤壁(周瑜、黃蓋的傑作)、草船借箭(孫權的傑作)、空城計(曹操退呂布、趙雲退曹操都用過,好像還有文聘)等等均與諸葛亮無關。七擒孟獲古書有記載,但沒有詳述,也沒有明示是諸葛亮所為。另外,小說裡借東風、三氣周瑜、罵死王朗等等根本就是虛構的情節。
有人說諸葛亮窮兵黷武,致使國力貧弱最終滅國;也有人說他不注重後備人才培養,導致“蜀國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窘境。但是,正史中的諸葛亮依然有很多做法是值得後人肯定的,他治軍理政有方,處理民族關係得當,他最為著名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公僕精神,至今為人所傳頌和讚揚。
回覆列表
空城計,是有歷史根據的,但不是諸葛亮使用的。羅貫中三國演義中把它放到諸葛亮身上以增加其變幻莫測的神秘感,據說草船借箭也是別人的加到諸葛亮頭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