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余帶你說

    言官是古代封建官僚結構的一個較重要的構成部分。他們主要負責監督與上諫。言官的權力算是比較大的。特別是在明朝,言官甚至令皇帝都無可奈何。

    監官和諫官,古代並稱臺諫,通稱言官。 監官是代表君主監察各級官吏的官吏(耳目)。 諫官是對君主的過失直言規勸並使其改正的官吏。

    明代言官主要由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給事中組成,大部分品秩不高,甚至很低,但其政治地位卻極為突出。明代從明初朱元璋開始,便從制度上賦予了言官廣泛而重大的職權,其中尤其為人們所關注的是規諫皇帝,左右言路,彈劾、糾察百司、百官,巡視、按察地方吏治等。大凡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衙門,從皇帝到百官,從國家大事到社會生活,都在言官的監察和言事範圍。所以,明代言官身份獨特,職權特殊,並以群體的面貌在整個社會形成一股威懾力量。

    在中國古代社會,統治者為了有效地監察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員,十分重視對監察機構與監察制度的建設。而在這方面,明朝所建立的監察制度與組織機構應該說是最為完善的,由此形成的明代言官群體也十分獨特。按照明制,這個群體總人數一般保持在200人左右,為歷代之最。

    明代言官主要由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給事中組成,大部分品秩不高,但政治地位極為突出。這是因為,從朱元璋開始,明朝統治者便從制度上賦予了言官廣泛而重大的職權,如規諫皇帝、左右言路、彈劾百官、按察地方等,大凡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衙門、從皇帝到百官、從國家大事到社會生活,都在言官的監察和言事範圍之內。所以,明代言官身份獨特,職權特殊,對明代的政治運作具有很大的威懾作用。

    統治者既然把特權賦予言官,也就會對言官的政治素質提出特別的要求。正如宋代司馬光所言:“凡擇言官,當以三事為先:第一不愛富貴,次則重惜名節,次則曉知治體。”由此可見,統治者對言官的道德品性及政治素質的要求是非常苛嚴的。從明代選用言官的情形看,以下幾條是最基本的:一是“必國而忘家,忠而忘身”;二是必須正派剛直,介直敢言;三是學識突出,既通曉朝廷各方政務,又能博涉古今。除此之外,還須具備一定的仕途經歷,歷練穩重;甚至對年齡、出身以及文章、詞辯等方面的能力也有具體的要求。

    而明代的言官在政治舞臺上也確實聲名赫赫,在諸多重大問題上都做出過震撼人心的舉動,尤以對皇帝的規諫最為突出。

    如嘉靖皇帝沉溺齋醮青詞,不理政事,御史楊爵痛心疾首,上書極諫,被下詔獄,備受酷刑,數次昏死,仍泰然處之。其他言官得知後即冒死聲援,也付出了血的代價。由於言官對於皇帝的德行非常關注,那些遊戲國事、昏庸不振、生活奢靡、長期怠政的皇帝就經常遭到言官的批鱗諫諍,以致於皇帝也怕起言官來。如萬曆皇帝一日在宮裡演戲嬉樂,忽聞巡城御史呵呼聲,亟命止歌。為什麼呢?他說:“我畏御史。”

    監督、制約朝廷重臣則是明代言官的主要職責,而從明代的歷史看,幾乎無一內閣首輔沒有受到言官的彈劾和抨擊,其中大部分首輔都是在言官的輿論攻勢中倒下政壇或離開要職的。最突出的史例是在嚴嵩專權亂政的20年間,言官從未停歇過對嚴嵩父子的鬥爭。雖然言官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重則被殺害,輕則受杖責、遭流放,但仍然彈劾不止,終使嚴嵩父子得到應有的下場。

  • 2 # 九路軍9A

    言官制度的制定還是有其積極意義的,然而執行的過程中出現了較大的偏差。為了討好君主或是上司,無所不用其極而導致冤案錯案。

  • 3 # 三橫兩豎的毛

    任何制度都需要人去執行,制度的好壞就看執行過程是否能選到合適的人。明言官制度在早期的時候發揮過相當正面的作用,但是你也知道人的德性就是不管什麼東西只要有利可圖,都會有一群關係戶來拉網,然後就又毀了,中後期的言官不少也成了給錢說話的逗比。(~_~;),但是言官制度本身相當不錯,有點輿論監督的雛形。

  • 4 # 仁者厚德載物

    明朝的言官制度總體上來說弊大於利,尤其在明朝末年言官經常彈劾那些在前線與滿清及農民軍浴血奮戰的名將與主持戰局的重臣,對他們吹毛求疵落井下石,對皇帝胡亂指揮甚至自毀長城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明朝便從制度上賦予了言官廣泛而重大的職權,其中尤其是規諫皇帝,左右言路,彈劾、糾察百官,巡視、按察地方吏治等。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衙門,從皇帝到百官,從國家大事到社會生活,都在言官的監察和言事範圍。

    但言官屬於不幹實事專挑幹實事官員毛病的一類人,對於發展經濟抵禦外敵言官毫無貢獻,卻經常對辛辛苦苦流血流汗的幹實事的大臣及前線將領吹毛求疵落井下石,張居正要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當然不想被這些像蒼蠅一樣討厭的言官干擾,因此張居正廢除言官制度也很正常。

    言官的破壞作用最典型的莫過於抗金名將民族英雄袁崇煥的冤案,在崇禎中了皇太極一夥反間計把袁崇煥逮捕下獄之後,一些屬於魏忠賢閹黨餘黨的言官高捷王永光等人對袁崇煥落井下石汙衊陷害,最終導致崇禎自毀長城把民族英雄袁崇煥千刀萬剮。

    松錦大戰洪承疇統帥十三萬明軍被皇太極的清軍打得全軍覆沒以後,言官對投降滿清的洪承疇毫無辦法,只能拿兵部尚書陳新甲等人出氣,拼命彈劾陳新甲,陳新甲被迫提出辭職,崇禎又不許。

    李自成進攻開封,總督傅宗龍、汪喬年出關討農民軍,先後斃命。言官拼命彈劾兵部尚書陳新甲,章至數十。陳新甲多次請罪要求辭職,崇禎總是慰留他。

    崇禎指示陳新甲秘密與滿清議和,朝廷裡邊的言官都不知道。後來言官有一回去拜見謝升,謝升說:“皇上的意思是主張議和的,希望你們不要多話。”言官一聽大為吃驚,紛紛上書彈劾謝升,謝升於是被罷官而去。

    崇禎在把議和一事交給陳新甲以後,和他手詔往返過幾十次,都告誡他不要洩漏出去。朝廷裡言官漸漸知道了,所以屢屢上書爭議。

    崇禎密使陳新甲與滿清圖和議,兵部職方馬紹愉從邊關發回議和條件的密函,陳新甲置於案上,其家童誤以為是塘報,交給各省駐京辦事處傳抄,事起洩露,言官紛紛彈劾陳新甲,崇禎惱火極了,頒發一道聖旨嚴厲批評陳新甲,要他自我解釋。陳新甲不引罪自責,反自詡其功。崇禎更加憤怒。言官又彈劾陳新甲。於是崇禎被迫把陳新甲作為替罪羊斬首示眾。

    從袁崇煥冤案與陳新甲被殺可以看出言官的巨大破壞作用,從此以後,崇禎無論與大臣商量什麼決策,無論是與滿清議和還是與李自成議和還是遷都南京,沒有任何大臣敢出來承擔責任,因為都怕被言官彈劾而被崇禎作為替罪羊殺掉,最終崇禎因為得不到大臣支援而無法決策,只能束手待斃,導致明朝滅亡。

  • 5 # AI康養

    言官,是朱明王朝設計的御史下轄的官職,職位不高但權力很大,上到天下,下到黎民,沒有不在他們視線之中的。

    言官,是朱元璋致力於反腐設計的好點子,但是因為對言官管理制度上的缺位,導致明朝吏治發生了嚴重混亂,也導致了言官內部的腐敗。最終搞的大明王朝人浮於事,分崩離析。

    張居正看到了問題的後果,雖然想改良,但是皇帝的意志卻不可違逆,所以言官沒被從制度上整治,也沒被廢除。

    在皇帝看來,腐敗關係到江山社稷的安危。朱元璋親眼見證親自經歷了元朝因為腐敗導致的民不聊生和政權顛覆,所以他萬萬看不得官員的腐敗。

    任何事物都有一體兩面的解讀,所以古人說“過猶不及”。

    言官不是不好,它對於整頓吏治起到了作用,但是需要制度性的規範。

  • 6 # 無私無畏征服星辰大海

    把風聞奏事直接廢除了是錯誤的。

    因為廣開言路你無論怎麼看,那也不是什麼惡政。但從宋朝以後的文人已不同於漢唐的知識分子一樣有節操了!。明朝文人絕大多數是沒什麼氣節和底線,還都特喜歡結黨營私。把廣開言路當成攻擊政敵和謀私利的工具,為達到小團體利益根本不管國家利益!。可以說,明朝中後期的朝堂之上,沒有一個人是真正的謙謙君子了!。包括以身殉國的“史閣部”也只是取了小節,丟了大義的半個英雄。他參與黨爭,爭權奪利,為東林黨集團的利益棄民族利益不顧,所以風聞言事在明朝中後期是不合時宜的弊政。

    但直接廢除的辦法那也是殺雞取卵方式,所以相比之下采用清朝的密奏才是對的。可先查清,如舉報屬實懲處,不實就當什麼事都沒發生,誰也不知道,沒有結黨群攻假變真的機會。

  • 7 # 一縷清風00

    明朝政治制度的混亂源頭在於朱元璋制定的一些列政治政策和監管機制只適用於他自己,根本不適用於他的子孫,朱元璋可以讓這些言官甚至整個文官集團老老實實工作,如果不服搞黨爭,那好辦,殺了就是了,嗯說的就是就是搞黨爭淮西和浙東集團。朱元璋廢丞相制,加強中央集權,給了子孫更大的權利,但是他的子孫卻與之相配的能力和精力(成祖除外),就會導致皇權逐漸被文官集團收回,在逐漸博弈的過程中,皇帝發現自己沒有手,於是找到了太監,後期逐漸有了王振,劉瑾,魏忠賢等等,但是無論這些太監如何囂張,如何跋扈,他們的權利始終來源於皇帝,皇帝如果覺得他們沒用了,一道聖旨就可以就他們踢開。所以最終的鬥爭還是皇帝與文官集團的鬥爭。皇帝的心裡天下是朱家的皇帝應該掌握最高權利,而文官集團則希望有一個寬厚仁愛,無為而治的皇帝從而掌握國家的實際控制權繼而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其實張居正就是所有文官的偶像,不是改革方式,而是他成功架空皇帝來實現自己畢生政治理念,簡單來說就是他手裡的權柄,其實在文官集團中絕大部分都是政治家,不是什麼精英知識分子。至於言官對於政治制度的影響明顯要分時期來看…明朝的言官只有兩百人,但是這兩百人的主要任務是糾察中央與地方的百官,可以規諫皇帝、左右言路、彈劾百官、按察地方等等…(這並不意味著你可以言論自由)言官之所以能獨立於文官集團之外成為一個特殊的政治集團,是因為他們可以對文官集團甚至皇帝進行監察,直言正諫,這種特殊的權利機構缺乏權利的監管機構到了明朝中後期逐漸淪為黨爭的工具。言官雖然有很大並且特殊的政治權利,但是任然是文管集團的一部分,言官中的人也是透過科舉考試進入官場,也就意味著這些言官已經具有一定的政治傾向,明代夏言,謝遷,楊漣等人都是言官後來成為明朝的高層,這就意味著明後期言官的言論帶有很強的功利性。無論如何,言官也是官員是文官集團的一部分,(有空繼續填坑~)

    私以為明朝的言官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時期是設立初期也就是太祖成祖階段,明初設立言官的目的是為了監察百官,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對於魑魅魍魎的小伎倆一清二楚,加之對於太祖成祖性格的瞭解,言官敢於直言進諫卻又堅守本分,一定程度上肅正朝綱,對明初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第二階段是從仁宣二宗開始到嘉靖皇帝統治時期,從明仁宗開始,言官從糾察百官,肅正朝綱的職能,逐漸開始盯上了明代的最高統治者皇帝,部分言官變得逐名逐利,為彈劾而彈劾,不過總體而言這一時期的大部分言官們還是忠君愛國,並且有一定的政治信仰,遵循“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職業道德。 第三階段是從嘉靖皇帝開始到明朝滅亡,這一時代以嘉靖朝大禮儀事件為轉折點,不只是言官,明代文官集團的政治理念和朝堂風氣急轉直下,黨爭逐漸加劇,言官集團整體風氣趨於功利,為名而戰成為主流,而且言官集團(文化流氓)的戰鬥力卻十分強悍,逐漸成為明中晚期的黨爭工具。

  • 8 # 朝史暮想

    明朝的言官,之所以對朝政和時局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力,其實是有皇權刻意放縱的因素在

    我們先來看下明朝朝廷的運轉方式:

    內閣票擬(建議權)——皇帝或者司禮監批紅(決策權)——中央六部施行(行政權)——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給事中監督反饋(監督權)

    我們可以看到,這是明朝的一個分權系統。而最重要的建議權和決策權,都是圍繞著皇權來運轉的。內閣的票擬需要皇權決定,才能最後落實到六部去施行。而一直被後世“詬病”的太監專權,其實也是透過司禮監,在皇權的怠政和刻意放權下,才有可能施為。

    說的有點遠了。我們回到最後一個監督權。御史和六科給事中,這些人就是所謂的正統言官。我們從言官的作用,就可以知道為什麼明朝的皇權要刻意放縱言官了。

    其一,言官是文官集團內鬥的重要挑唆工具

    不客氣地說,中國的封建歷史,就是皇權和朝臣鬥爭的歷史。明代皇帝都清楚地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皇權最大的敵人,不一定來自於外族入侵,不一定來自內部的農民反抗,而是來自文官集團。

    所以朱元璋建國後,就裁撤了相位,直接對六部進行領導。並且鼓勵言官對群臣進行各種監督和檢舉。如此一來,便漸漸形成一種監察風氣,且不斷完善了這套制度。也因為言官的存在,極大地約束了朝中一些權勢熏天者的行為。從嘉靖時期開始,即使如嚴嵩,徐階,到後來的張居正,甚至晚明的魏忠賢,言官在對這些人的監督和約束上,其實都起到過積極的作用。

    其二,言官是皇權打擊朝臣的重要手段

    題主說,張居正曾經廢除過言官。這個說法是不夠貼切的,確切地說,張居正曾經對言路進行過打壓。因為奪情問題,張居正曾經受到言官的激烈攻擊,當時的輿論對張非常不利,身為內閣首輔大臣的他,在得到了皇帝,太后,司禮監的全力支援下,仍然被逼得在家辦公,甚至被一眾朝臣逼得拔劍以死威脅。

    萬曆十年,張居正逝世。萬曆皇帝開始了事實的親政。而萬曆首先要做的,就是面對滿朝都是張居正門生故吏的情況,要進行去張居正化。而萬曆首先利用的還是言官。透過翻舊賬,鼓動言官攻擊張居正,以至最後的清算。

    僅僅以上兩點,言官對皇權的意義就非常重要。而晚明黨爭的出現,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皇帝對言官的縱容,導致文官集團內部的分裂。所以,言官的作用如何,也需要辯證地去看。

  • 9 # 坐古談今

    首先,張居正沒有廢除過言官制度,他如果能他就是“太上皇”了,根本不需要什麼太監馮保幫助他維繫權力。他的作為屬於抑制打壓。

    其次,言官制度從一有官員體系就存在,如果真的“弊大於利”的話,也不會存在幾千年。明朝的言官制度也是如此,張居正對言官的打壓有合理的一面兒,也有不合理的一面兒。例如任何好的改革在執行中都會被“人性扭曲”,有言官批評,甚至誇大了些很正常。你不能因為你喜歡張居正,就不允許別人批評。你管得了今人,還管得了古人?

    (1)言官是管官兒的官,他可以“風聞言事”(我聽說你幹了壞事兒)的特權從唐朝武后就有明確授權了。在古代調查技術和思想比較落後的條件下,這是制衡、監督行政官員的方式方法

    言官本來就屬於監察官兒的官,說白了就是挑官員、挑皇帝的毛病,無論是皇帝還是官員,行政權力之大,很容易無法無天,沒有人去監督他、讓他不舒服、讓他知道遵紀守法,那行政官員絕對會變成“一言堂”,導致無法無天。

    明朝的言官制度和其他朝代的言官,所起的作用也是如此。

    言官制度作為一種監察制度,因為監察技術地限制,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而且,“風聞言事”、免於處罰等特權,在武后時期就已經明確授權給予。

    你拿現代社會的審案、偵查、調查手段和方式,不可能去要求古代社會也那麼民主。毫不客氣的說,如果這個標準的話,古代社會都有刑訊逼供、糊塗審糊塗判的嫌疑。封建社會審案打人、刑罰那是常規手段,現代社會允許嗎?

    古代社會去酒館、道大街上去聽老百姓說什麼講什麼,從中找到案件資訊,影視劇中已經看到不少了吧。

    古代沒有監聽裝置,派遣監聽人員那不是言官的權力。他依靠什麼監督?只能依靠別人的舉報、自己的所聽多看、案牘的檢查。因此就會有不實之處。就是現代社會,匿名舉報這種形式也不可能杜絕,同時,也是進行監督、審查、刑偵的渠道之一。

    (2)管民的官兒權力太大,必須要有管官的官看著。漢唐明清大部分時期屬於言官制度起好作用的,晚明晚清為啥就成為鬥毆工具?整個官員系統都爛了,言官系統作為它的子系統能跑得了嗎

    監督系統是制衡行政的必須手段,你怎麼反對它都必須要有。言官系統更只是官員系統的一部分,官風好、言官系統自然就好。

    皇帝的“專權獨斷”偏聽偏信、高階官員內部的權力鬥爭,才是言官作言棍的根本。言官發生系統性問題,首先是文官系統發生了系統問題。

    老百姓的話說得非常好,上樑不正下樑歪。言官系統主要就是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給事中,他們的品級都比較低,有些人說為了自己的清譽而批評皇帝、批評大臣,不管不顧。

    他們真的是為了“清譽”嗎?清譽背後是什麼?是知名度、是好評,是提升的敲門磚、是物質利益的先導。

  • 10 # 曾銘瀾

    言官制度就是類似立法院,只是沒立法權。本來有監察御史嗎。言官就是什麼都可以言。就是古代行政,監察,言官層層監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甘油三酯超標,身體出現3個異常反應,怎麼降甘油三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