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之助盧悅
-
2 # 海洋軍事化習慣養成
一、人類的天性是能不動腦就不動腦,能偷懶就偷懶,懶得行動,懶得思考未來,能逃避就逃避,能拖就拖。
二、成功是走上坡路,上坡是痛苦的反人性的,所以人們的成功都是被逼出來的,要麼被別人逼,要麼被環境逼,要麼意識到了危機感被自己逼。
三、健身、減肥、鍛鍊、學習……都是在向困難出發,而人的天性是能多舒服一下,就多舒服一下,所以才有美學大師朱光潛在給年輕人的建議中有一篇很好的文章叫“向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
四、拖延的更深層原因是恐懼、無知,由於恐懼導致怕苦怕累,怕難怕失敗,由於無知,看不到拖延的危害,看不到問題越往後拖解決起來代價越大。
-
3 # 紅秋晚風
無意中看到這個問題。
本人也不是什麼大師或者其他有名的人物,不過這不重要。
首先,大家並不是喜歡拖延,而是心理上的煩躁,這樣,加入,你走一條路,而你只能筆直的走下去,剛開始不會有任何的情緒,但是,但,過了一會,你可能就有一股煩躁的心理。而這個心理讓你放棄了原本的目標,從而讓你不在關注於走直線這一任務。
而,拖延症也是如此,當一個人,抱有目標性或者目的性,或者次數較多之後,都會又煩躁的心理,這時候你會自然而然的讓自己舒服一點,比如寫作業的時候,玩玩筆,畫個畫,發發呆都是。
然而,我看到不少的名人或者書籍都寫著,脫離或是遠離拖延症,這是不可能的,就像你在喝水或是吃飯,加入就算你可以無限的喝下去,你也會放下水杯從而乾乾其他的事情。
但,拖延症真的就不好了麼?當然不是,我半個月前,坐飛機去內地,飛機上面都有雜誌供人消遣,上面就有一篇讓我詫異的文章。
那就是,合理的安排拖延症,你沒有聽錯,合理的安排拖延症。
拖延症明明不好,如何合理安排呢?其實拖延症只是你對於一件事煩躁或是無動力的時候。
那麼問題來了,拖延症來的時候你會幹什麼呢?答案有很多,比如玩遊戲,看影片,購購物,還有很多。簡單來說你自己會幹一些事情來偏離原本的目標從而進行一個新的目標發展。
總之,你不會閒下來,除非是晚上你可能想要睡覺。所以當你在拖延的時候你也會相對的“浪費時間”其實這些都有好處,並沒有浪費任何時間。
所有人都是一樣的,當一個人,要完成一件事的時候,他會做另一件事來抵抗原本的那件事,從而出現“拖延”的症狀。
其實,你可以把一天索要做的事情全部寫下來,不用規定幾點起床,幾點吃飯,這樣太規則了你本身也會抗拒。
比如:做策劃,掃地,修剪植物,看沒看的電視劇,上網讀郵件,購物,吃飯。
你做策劃,這時候你會煩躁,那麼你可以去看沒看完的影片,看了一會你會發現最新的你都已經看完了,那麼你還是不想做規劃,那麼你可以掃掃地,沒過完成到了一半你又不想幹了,那麼你可以購購物,買一些不錯的東西逛了你會你也會厭倦,隨後你可以去點開瀏覽器讀讀信件,然後差不多了,也可以去完成自己的掃地任務。然後吃個飯或者小零食,然後繼續。
當然,沒有必要一天就完成,你可以分成很多段,每天也沒必要完成,因為有時候你會超出預計的情況,去完成額外工作。
拖延並不是不好,這本身就是一種疲勞,你可以分心,小孩做作業一樣,隨後就會畫個畫,玩玩筆頭,隨後他自己也會覺得無聊去幹其他事情。
反正時間很多,沒必要真的一下子就完成,只要在合理的期限裡完成,也是完成,你放鬆的時間是一樣的,而且你會更加的愉快畢竟你每天都在接觸工作,並不會生疏。
-
4 # 心理諮詢師顧海蓉
拖延症已經成為現代人最喜歡的話題之一。很多人都說自己沒有自制力,本來計劃好的事,總是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後天,每天都有不同的藉口,自己也很討厭拖拖拉拉,就是改不了!
拖延症是指一個人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後推遲的一種行為,是一種自我調節的失敗。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這就是拖延症的生動寫照!
你是否經歷過:
事情太多了,反正也做不完,飯也要一口一口吃嘛,慢點來,先放一邊吧!這件事太複雜,需要收集很多資料,難度很大,燒腦,臣妾做不到!這個小Case,分分鐘搞定,反正不急,先睡覺,等有空再做吧!這個Case考慮不夠周到,還有很多細節有待敲定,明天再改改!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拖延呢?
人的惰性 所謂惰性是指因主觀上的原因而無法按照既定目標行動的一種心理狀態,它是與生俱來的。如果一個人面對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或事,就沒有內驅力,內心可能會比較牴觸,甚至排斥,如果不得不做,就只能迴避,試圖用拖延來自我安慰。
畏難情緒 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不夠自信,自我價值感低,在做事的過程中很難體會成就感,相反還滿滿的挫敗感和失落,陷入了不斷否定自我的怪圈。那麼他就很難有動力繼續下去,容易產生逃避的心理,結果就是遲遲不行動。
盲目樂觀 有的人對一些事情自認為非常有把握,追求精益求精,力臻完美,不停地修改、不斷地完善,也有可能造成無休止的拖下去。
做事分心 工作和學習的時候,總是注意力不集中,一會想這,一會想那,思維跑偏;有時還吃點零食,站起來走走,然後跟周圍的人說說話;或者看看手機,刷刷屏。效率低下,時間浪費,造成拖延的惡性迴圈。
如何改善呢?
透過制定清晰、具體、可行的目標,做好時間管理,逐步地改變自己拖延的惡習,同時還輔以一定的獎勵來強化,假以時日,會有成效的。
想到了就去做吧,別又拖到明天了!
-
5 # 晰象
相信我們大多數人都有拖延症,當然,曾經的我也是。
其實,不是我們喜歡拖延,而是沒有意識到什麼原因導致把事情拖延。
現在我從心態、目標、反饋三方面來分析一下。
首先,心態方面:在面對一件待辦事情時往往會產生兩種心理。
1.自信心不夠
把一件看起來複雜(其實沒那麼複雜)的事情將困難放大化,對自己極其不自信,有“哎呀,這事兒要黃了,肯定辦不成”的心理,從而整個過程變得很被動,一直想著困難重重,導致行動受阻礙,不願意而且不敢去嘗試。所以,做一件事首先要有“我CAO,這事兒肯定能行”積極的心理暗示。
2.太苛求完美
有些人做事之前,喜歡暗示自己:我一定要準備好了再行動。就因為他們追求完美,對自己吹毛求疵,因為害怕失敗,所以常常在行動上猶豫不決,因而錯失良機,裹足不前。有時候允許自己有點小瑕疵是可以的,畢竟有進步的空間嘛。
其次,目標方面:一件事情老往後拖,根源在於目標不清晰和目標分解不具體。
1.目標不清晰
就拿我減肥來說,當初就是因為變胖了不好看想減肥,可是大半年過去了始終沒有行動,體重蹭蹭又漲了幾斤。其實,現在我明白了,從始至終我都沒有一個清晰的目標:我計劃在『X個月內』透過『Y種鍛鍊方式』『減掉Z斤』。
2.目標分解不具體
光有清晰的目標是不夠的,需要把這個目標分解成各個具體的小目標,具體細化到什麼程度呢,具體到你每天哪個時間點要做什麼。
最後,反饋方面:有拖延心理也是因為得不到反饋從而堅持不了。
誰都不希望做事情一直得不到反饋,看不到希望,那樣做著多沒勁兒啊,擱誰都會堅持不下去的,那麼執行力想要持久的動力就是得到反饋。
1.你可以給自己列個清單,每天在完成的時候打個對勾,看到滿滿的完成項是不是就會有成就感呢;或者在每個階段給自己設定小獎勵,讓執行力更充足;
你也可以給自己每個階段設定KPI或者deadline,完不成進行懲罰,都可以的。
2.反饋,無論好壞,只要給到及時有效,驗證自己哪些做的好或不好,然後有針對性地繼續發揚或者改進最佳化,總比石沉大海,杳無音信能給人帶來的動力要強。
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麻煩給個贊哦~
加油~
-
6 # 心夥伴
拖延症是存在於大部分人心中的一種頑疾,它會讓我們懈怠工作,並且一直都不願完成任務。古時候就有一首明日詩來講述了關於拖延症的問題,以及它可能帶來的危害。為什麼拖延症會如此廣泛的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中呢?這件事情還要從原始時期說起,當時的人們每天只需要工作三四個小時,然後就可以取得自己所需食物,並且那些人一般沒有什麼太多的其他追求與愛好,所以除去工作的時間之外,全部都在用來發呆,而那些好奇心太重的人往往可能會在野外遇到更多的危險,在一代又一代的基因篩選過後,人們的基因底層就銘刻了一種叫做懶惰的東西。
除非當個人面臨了極大的壓力,這種壓力促使自己改變,如果不改變就可能會滅亡,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的拖延症才會被徹底消除。
並且將自己變成一個工作的機器,不過在物質生活相對比較充裕,並且社會治安良好的今天,這種情況幾乎不可能出現。既然已經吃飽喝足,並且又已經擁有了良好的交際圈子,為什麼還要去努力工作呢?這就是大部分拖延症人心中的想法。
每個人都想擁有更多,然而問題在於,一想到自己可能要付出的努力,大部分人都會迴避掉這些東西,他們甘願做一條平庸的鹹魚,並且這些人可能還會勸告自己,天才往往是獨一無二的,而自己絕對不是那個天才,所以再努力也是沒有用的。
前幾年網路上有一句很火的話,最怕一生,碌碌無為,還說平凡,難能可貴。
-
7 # 乘風破浪MM
喜歡拖延的3個理由
人們拖延是因為他們想延遲暴露在不受歡迎的情況下。這種不受歡迎的情況可能是真實的,也可能只是感覺到的。如果你為慢性拖延而鬥爭,好訊息是你可以改善。您可以更多地參與日常活動,並且更頻繁地感到更快樂。
1.無聊你剛剛玩了一個令人興奮的遊戲,你過去三個小時一直在玩這個遊戲。你已經在遊戲中變得精神疲憊,決定打掃你的家。一個問題是,你的大腦發現打掃你的家的行為很無聊。進行這樣的過渡將導致你感到煩躁,把掃帚放下。
解決方案是安排一個計劃,在早上第一件事清潔您的家。在此之後以及所有其他繁瑣的任務完成後,可以玩令人興奮的遊戲了。
2.焦慮焦慮最常見的症狀之一是拖延。當你認為自己不應該感到焦慮並且盡一切可能避免感到焦慮時。例子就是拖延與你的主管討論你對加薪的渴望。另一個例子是學習考試時停滯不前,你對考試沒有信心。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找出你拖延的原因,然後,說明你對這些原因的信念。目標是放棄導致拖延的信念。然後找出激勵你變得更加自信和守時的信念。
3.完美主義完美主義的原因就像焦慮的原因一樣。這是因為,那些追求完美的人,對自己完美做事的渴望感到焦慮。如果你遭受完美主義的折磨,如果你認為結果並不完美,你很可能會放棄任務。在大多數情況下,如果完美主義者不能想象出完美的結果,任務就永遠不會開始。
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是找出導致追求完美主義的信念。這些信念的根源在於接受和承認的願望。例如,“如果我做得不好,沒有人會喜歡我,也不會和我有任何關係”。將其與另一個例子進行比較,“如果發現這件事做得不好,我會吸取教訓,下次再改進。”
-
8 # 閃電媽媽的育兒進化論
心理學家喬治・哈里森說:“拖延,是一種不能按照自己的本來意願行事的精神狀態,是缺乏意志力的表現。”
嚴重的拖延症會對個體的身心健康帶來消極影響,如出現強烈的自責情緒、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貶低,並伴有焦慮症、抑鬱症等心理疾病。”
拖延症出現的原因是什麼?1. 畏難情緒
有時候拖延症不是因為懶,而是你“怕”了 。
竇文濤在《圓桌派》中說:“拖延症的本質,就是一種恐懼。”
我們在讀書時大部分學生都喜歡先上來就做簡單作業,總喜歡把難的題目或者作文等費腦子的作業一拖再拖。
而且每次決定去啃這些大專案的時候,總不自覺的想起身喝點水,上趟廁所或者吃點零食。
這種拖延其實是一種畏難的情緒,本質上是想逃避困難。
2.完美主義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驗,我們在準備寫作或者論文前,總要大量的蒐集素材。可是不論多早開始,總覺得還沒有蒐集齊全,再等等吧。結果遲遲不肯開筆破題。
這時候的拖延其實是一種完美主義的心態在作祟。
永遠都沒有準備好,萬全的準備永遠在下一刻。直到最後截止期,拖無可拖時,匆匆忙忙東拼西湊。
明明有兩個月的時間準備,你卻拖到最後一週才匆匆趕出,同學笑你性格散漫,但這兩個月裡你心裡一直想的是,“我一定要寫出個優秀的論文!”
3.其他干擾,注意力丟失
有時候我們的拖延是因為沉迷於某一樣事物當中,難以拔出。
比如刷一刷手機就發現時間轉眼沒了。開幾局遊戲後,只能熬夜趕deadline了。
我自己經常因為看小說,如果不看到結局,總覺得心理堵的慌,做什麼都沒有意思,注意力無法集中。非得等到一本小說一口氣刷到結局,真相瞭然以後才能去做其他事情。
所以經常等到一口氣暢快的讀完小說,發現一大堆未完事項,急得想撞牆。
-
9 # 銀河系行走的貓
我之前看到別人總結的拖延的幾個心理成因:
別人要求的
拖延很爽
追求完美
太過複雜
粒度拆解問題
追求超量
恐懼後果(越有可能嚴重的不可控的後果,就會越拖延)
父母(領導等權威)
自己
想象中的壓力
追求完美的壓力
逃避複雜(先做簡單的)
困惑很久的問題。每次小組作業或者是集體活動,需要大家分配任務。可為什麼大家都愛拖延。很多情況下,明天就要交的東西,今晚才開始討論。身邊人教導我說人要隨和一點,難道真的是我太焦慮了?
回覆列表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聽到拖延這個詞,可是它的正確定義到底是什麼,我們似乎沒有想過。拖延是一種“人們能夠預料到會發生不好的結果,但是仍然選擇故意推遲完成重要任務”的行為。
調查表明,75%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是慢性拖延症者,95%的拖延症者希望緩解拖延,因為拖延對他們的生活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所以,你看大家其實並不喜歡拖延,只是忍不住拖延。
那麼忍不住拖延的因素有哪些呢?
1、潛在的叛逆心理人的潛意識裡,都是追求自由、不想被束縛的。如果一項工作/任務是需要必須完成的,你的潛意識裡就會去抗拒這個“強制”的東西。
2、壓力太大、追求完美當一件任務特別重要的時候,你會因為壓力過大而焦慮,你會害怕結果不如人意,所以潛意識裡會想把這個結果去往後無限期順延,去逃避結果,直至必須面對它,也就是deadline那一刻。
3、注意力不集中人們每天面對的事情和人太多啦,如果有別的更吸引人的事情出現,你可能很快就會把自己的注意力從這項任務上移開。
4、盲目自信:總覺得時間還早,之後再去做也可以當你的任務截止時間還有很久時,你可能會覺得還有很遠呢,不著急。殊不知一天天很快就過去了,晚點去做就變成了最後一刻去做了。
5、時間安排不合理最後一個常見的因素,是時間安排不合理。比如你的手頭工作有多項,如果你的時間管理不夠好、輕重緩急分的不夠對、效率能力不太行,那麼勢必會造成很多專案在截止日期前匆忙交付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