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Wunei媽媽微課堂

    我認為,當一個教育工作者把學生分為高低不同層次,與他是否能夠擔當教育責任,並沒有直接關聯。

    第一,作業分層、走班教學有利於學生更好的發展。

    現在其實很多學校,都對學生進行作業上的分層。研討如何來設計分層作業,幫助各層次同學有不同程度的發展。

    這樣做的初衷是很好的。讓每一個同學都能夠跳一跳摘桃子,做符合他最近發展區的練習。

    比如數學學科,基礎薄弱的同學多練計算,基礎紮實的同學多做辨析題綜合題。

    比如英語學科,詞彙量少的同學有適當的抄寫、家默作業,基礎紮實的同學留出時間攻克完形填空、作文等難度較高的題型。

    相較於面對全體學生布置同樣的作業來說,分層作業更有個性化,針對性。

    免於讓基礎較弱的同學對中等難度、高難度題型無從下手。同時避免了學習成績比較優異的同學,花費過多的時間在基礎題型上,沒能練習拔高型題型。

    小學學生的分層並沒有那麼明顯,並且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作業。

    比如把題目分成A、B、C三層,題目難度依次增加。要求全體同學完成A級,儘可能的完成B級,C級選做。

    初中學生由於有考試有排名,甚至有畢業班區內的診斷性測試。排在前20%的同學,和排在後20%的同做同樣的作業,肯定不合適。

    初中的分層是明面上的。並不是說他在後面幾個層次的同學就是都不好。而是根據分層給學生設計更符合他們實際情況的教學、練習。

    很多畢業班還實行走班制。在一天常規的學習結束後,讓年級中A層同學集中在其中一個班,B層的同學集中在另一個班等。

    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每天有1~2節走班課程。有的是按照學科來分層。同一位學生理科在A層班,文科在C層班級也是有可能的。

    當C層的科目進步到了B層,那麼接下來走班課程可以到B層班級去聽課。

    第二,不能帶有色眼鏡看學生。

    但對學生的行為規範、品德品行分層就不合適了。

    教育工作者不能戴有色眼鏡看學生。

    學生是發展中的人。他們也許調皮搗蛋,也許不遵守校紀校規。但正由於他們未成年人的身份,一些行為顯得有些不懂事,有些幼稚,也是符合他們年齡特點的。

    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正面引導。幫助他們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

    絕不能夠單單以學習成績為標準,對學生進行粗暴的分層。認為差生一無是處,認為只要成績好就是各方面都很優異,這都是不恰當的。

    有這樣偏見的老師,不是一個合格的教育工作者,無法擔當起教育責任。

    總結

    綜上所述,我認為,當老師把學生分成不同高低層次,與能否擔當起教育責任,並沒有直接關聯。

  • 2 # 新時代的阿QQ

    這樣才能因材施教,取得很好的效果,看你是小學高階教師,你們領導把你們不也分層了嘛,這樣可能便於針對性的管理吧

  • 3 # 國強德武

    能與不能個人說了不算!

    教育遇有困境需要去嘗試去創新,同時也應該允許在監督稽核的情況去犯錯,這也正是改革的代價。如果我們一邊埋怨對教育現狀不滿;一邊卻對教育創新和嘗試進行評判打壓,這樣誰還敢去為改變現狀去嘗試!

    好再回過頭來談一下個人對分好壞班的優點和壞處。任何事都有正反兩面,分好差班還是在追求升學率的驅使下做出的被動選擇!好處是可能提升升學率激勵後進向前進營造好的學習氛圍。而相反卻會形成兩極分化,差等生環境不追求上進,想追求上進的無門路,有門路的靠關係,拼經濟最後又形成了錯誤的價值觀!

    特別是錯誤價值觀的形成,是對學生最大的傷害!做可以做但如何避免形成對比錯誤的價值觀,規避不利因素做到公正教育,無私教育。讓學生快樂學習,教師安心教書育人!

  • 4 # 育兒看過來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說過,對待學生應該“因材施教”。用現代的教育觀念理解,就是“針對每一個學生的特點給予設計不同的教學解決方案”。從教育的層面上來說,這是一種非常理想化的目標,但是對於現代學校裡成百上千個學生顯然不適用。所以在學習上將學生按照智力水平、接受程度、現有成績等標準分成不同的層次,給予不同方式的教學,就成為一個相對摺中的教育方式。

    在一些西方國家,如果公立學校的老師發現學生的智力水平(過高或過低)不適應學校的教學方式,也會建議家長將孩子轉到更合適的私立學校去讀書。至少目前來看,這是對學生更加負責任的一種做法。

    所以,在學習方面把學生分為不同的層次,給予不同的教育方案,完全不是問題。問題是教師能否客觀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

    首先,“分層次”的依據是學生的客觀情況,而不應是教師的主觀判斷。

    其次,“層次”不等於階級,不同的層次只體現在教學方式的不同,而不應體現在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關注度等其他方面。

    最後,對於因“分層次”所導致的部分學生的心理和行為方面的問題,教師應積極關注、及時發現、並給予一定的疏導。

    以上。

  • 5 # 當代師說

    教育工作者把學生分成高低不同的層次,還能不能擔當起教育的責任?正因為把學生分成高低不同的層次,才是真正的教育擔當,才是一名真正的合格的教師!

    其一、課堂教學分層兼顧學生。

    人天生就是有差別的,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一個班級的學生,雖然都是相同的老師教的,但是學習成績永遠都是有差異的。一個負責任的老師,會根據學生的基礎,進行分層教學,透過設計不同目標採取不同措施,達到讓全體學生都學有所得。

    其二、分層佈置作業,儘量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吃飽,不餓不撐。

    老師除了課堂上分層教學外,對於不同學業基礎的學生,可以佈置不同的作業。這樣,優生不餓,差生不撐,所有的學生都能透過個性化的作業,使所學的新知得到鞏固和發展。

    其三、分層組織活動,促進發展最大化。

    學生在學校除了課堂外,還會參加一些社團活動,興趣小組活動等。學生參加什麼社團,取決於學生的興趣愛好及自身特長,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給予指導。這也是一種分層,讓學生找到自己最恰當的位置,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

    以上說的是必須分層,下面再說說絕對不可以的分層。我們說應該分層教學,必須分層教學,這是從教學的角度來說的。但是,從老師對待學生的態度方面來說,是絕不可以分層的。

    老師對全體學生要一視同仁,不能因為學生的長相、性格、成績、家庭背景等,而厚此薄彼。有些時候,老師總是會偏愛成績好的學生,這一點還能忍受。如果老師總是偏愛家庭背景好,家長有權勢的學生,那就不是合格的老師,而是一個趨炎附勢之徒。

    老師在人格上應該尊重學生,不挖苦諷刺侮辱學生,這樣,才能樹立起老師的威信,才能贏得學生心底裡的尊重。

  • 6 # 花眼看花

    由於題主語焉不詳,我猜測一下,題中所謂“把學生分成高低不同的層次”可能是指教師按照學生的學習成績或者學習潛力進行排隊分層。

    如果猜的不錯,我可以負責地回答題主:這正是教師“擔當起教育責任”的具體體現。將學生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層管理,是為了更好地實施因材施教,能夠讓更多的學生成才。這也是教師對學生負責,對社會負責的具體體現。

    這有什麼可質疑的嗎?

    我再進一步猜測,提出這個問題的可能是一名中學生。他還可能是由於學習成績欠佳,感覺受到了不公正對待的對待,甚至遭受了白眼。

    如果真的是這樣,大家都曾經做過學生,我非常理解這種類似屈辱的感受和鬱悶甚至憤懣的心情。生活中誰不想處處得到別人的尊重,誰不願時時受到他人的青睞,但是現實與理想總有落差。

    據統計,全國範圍內初中生能夠考入普通高中學習的,不到60%;高考錄取率約在80%左右。也就是說,全國的中小學生中將來能成為大學生的,比例不到總數的一半。而且一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潛力在中學階段基本上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顯現,如果不出意外,在一個班級裡誰將來能成為社會高精尖人才,哪些同學會成為普通勞動者,大體上已經可以斷定了。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更何況已經到了十幾歲,基本上定型了。筆者是一名教師,從教多年的經歷也一再印證這一點:中學階段表現突出的,後來絕大多數也在他所從事的行業裡也非常出色;反之,中學階段表現平平的,長大後也同樣平凡。

    教師按照學生的學習成績或者學習潛力進行排隊分層之後,在對待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與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就要分別提出不同的要求。就像對待飯量不同的人,你總不能對誰都提供份量相同的飯菜,否則肯定有人感覺還餓時已經有人吃撐了。

    去年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了“減負三十條”,其中第7條為“採取等級評價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儘管不公佈分數,不排名,但畢竟還要有個“優良中差”“甲乙丙丁”“ABCD”。“把學生分成高低不同的層次”這個問題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新的問題是,教師可以按照學生的學習成績或者學習潛力進行排隊分層,但又不能僅僅用這一個指標去評價學生,不能搞一白遮百醜。令人遺憾的是,在現實中當下不少學校裡又確實在搞這一套。什麼“德智體美勞”,只有所謂的“智”一家獨大,而且這個“智”又僅僅用考試分數來衡量。

    “分數已成了學校衡量人的標準和尺度。人在分數後面消失了,他的無限性和多維的精神世界也在分數中泯滅了,有多少兒童和少年早晨上學像是去受苦刑。災難不僅在於他們走出學校時是個失敗者,而且還在於一回憶起學校都終生感到痛心,並對嚴肅的閱讀和書本毫無興趣。”這是幾十年前蘇霍姆林斯基講《公民的起點》時寫下的文字,這種情形今天仍感覺沒有多少改變。

    寫到這裡,我覺得應該總結一下了:

    學校和教師不能把學習成績當做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和權威尺度,德育等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為社會輸送“高精尖”人才不是我們的唯一的責任和目的,更不是為了培養吳謝宇那樣的學霸罪犯。作為學生,你可以把教師的對學生分層當對自己的激勵和鞭策,你完全可以透過努力實現逆襲。

    加油!

  • 7 # 火花蝴蝶1

    認為可以把孩子分層教育的老師們,首先就戴了有色眼鏡看人!如果讓他帶所謂“下層”的學生,他會一百個不願意,更不會好好對待這些孩子!什麼狗屁因材施教,其實就是嫌棄和拋棄!隨你的遍!不管你了,放棄你了!他肯定不會認認真真教育這一群孩子!我曾經也是普通班的學生。我有一個物理老師,是高階教師。幹行政好多年了,是學校的主人。但是被安排教普通班(我們年級只有一個重點班,有個年齡大,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一直帶著,所以,他只能帶普通班),他心裡很不平衡,天天說我們班全體都是笨蛋!說這都不會,笨死了!各種辱罵。這是我這輩子見過的唯一一個渣子老師!很正常,我們班的物理課在他的帶領下,成績一路下滑!後來就不讓他教了,大概他也到了退休的年齡了。換了老師,雖然是畢業不久的新老師,教學經驗不豐富,但是教課很認真,態度積極。成績和重點班也不差上下!所以,作為一個老師,你態度先要端正!態度不端正,再好的學生你也帶不好的!心裡已經把學生看扁了,根本不可能全力以赴教孩子們。你不用真心,什麼時候也換不來真心!

  • 8 # 大俠145002436

    如果一個教師不作調查,認為一個班級的學生,其學習能力、學習水平全部一樣,這是一個失敗的教師。如果老師盲目樂觀,把學生看成同一水平或標準,這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所以教師進行分層教學,是遵循教育規律、因材施教的有責任、有擔當的表現。

    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學習能力各不相同,有的聽一遍就會了,有的需要三遍五遍。一個負責任的老師,會很清楚自己班裡的各種學生,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學生分成不同層次,從學習能力上分出哪些是學霸,哪些是學渣,從教育方式上,分出哪些學生適應和風細雨式教育,哪些學生需要當頭棒喝,從家校聯絡上,分出哪些家庭有良好的家風學風,哪些家庭是問題家庭。等等,然後根據不同學生,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總之一句話,對學生分層的教師,才是真正負責任的老師,只有真正負責任的老師,才會針對學生量體裁衣,因材施教。

  • 9 # 然規成長

    我覺得這樣沒啥的啊,把學生分成高低不同的層次,佈置作業的時候有偏重,這真的沒啥的。

    我知道一位小學數學老師,她每次佈置作業就是這樣的,程度好的就寫一張,程度不好的寫兩張,而且作業內容也不一樣,我不知道被人怎麼想的,當我看到這樣佈置作業的時候,我第一想法就是這位老師很負責。

    為什麼現在對老師的質疑聲這麼大,不能批評,作業還不能多,還不能排名次,等等,只想說當老師真的太難了,我想就是這種不講理的問題太多了,每個人都想讓老師按自己的想法來做,否則就給扣上不負責任,有違師德的帽子。

    如果說你的孩子程度不太好,老師非要讓孩子做很難的題,把孩子難為的不行,估計你又該說對孩子不好了吧。

    以前有一位學生成績不太好的學生家長找我,希望我多鼓勵孩子,說孩子得到鼓勵後學習勁頭很大,我們溝通的結果是我在學校適當給孩子鼓勵,在家的時候父母給孩子準備一些簡單的題,讓孩子去做,一段時間後的結果是孩子學習成績進步。

    其實孩子現在缺的就是這種分層次對待,我們常常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對比,正確的應該是和自己做對比,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做對比這才是正確的。

    所以說,老師對學生分層次是負責任的表現,我是這樣認為的。
  • 10 # 語文教育楊柳依依

    我是一名工齡20多年的語文老師,當班主任,很多學校特別是初中、高中都設有快慢班,班上的同學有的也根據成績好壞進行分組。也許有人會認為老師這樣做實在不公平,對學生帶有偏見。其實不然,分層教學, 有很多有利的地方。

    1、有利於老師有針對性的提問。

    老師一提出問題,通常會在腦袋裡思索這個問題,適合哪個層次的同學來回答。

    較難的問題找成績好的孩子回答有利於發現問題,突破難點;簡單的問題,找成績相對差一點的孩子回答,有利於看看孩子的掌握情況,以便對教學進度和內容及時做出調整。 這其實也是因材施教的一個方面。

    2、有利於老師有針對性地佈置作業。

    很多時候,老師佈置作業時都是一刀切,實際上這不利於孩子的學習。我們在佈置作業時,可以有針對性的讓哪一個層次的孩子完成哪一種型別的作業。比如成績最好的,可以讓他們做一些拓展延伸的題目,有利於孩子擴大知識面,發展思維;而對於基礎比較好,但不是最好的孩子要注意讓他們鞏固基礎,適當做一些拓展延伸的題目;對於基礎很差的孩子,就可以讓他們做最基礎的題,比如英語抄單詞,語文抄寫詞語,積累語言。這樣有利於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不至於讓優秀的孩子吃不飽兒,讓成績差的孩子吃不了。

    3、有利於孩子結對幫扶。

    如果一個班基礎差的孩子比較多,全部靠老師是根本不可能的,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發揮孩子的作用。

    我們可以讓優秀的孩子和基礎稍差的孩子形成“一對一”的幫扶團隊,讓優秀的孩子督促基礎稍差的孩子完成作業,改正作業中的錯誤,幫助他們解決疑難問題,背誦等等。 這樣既可以鞏固優秀孩子的學習效果,也可以幫助成績差的孩子掌握學習內容,還可以督促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4、分層的結果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我們可以隨時調換學生分組的結果。 對於學習有進步的孩子,可以進入上一個層次的小組;而對於那些學習不夠努力,成績一直保持下降狀態的孩子,也可以調換到低一層次的小組。

    當然,往下一個層次調換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在調換之前要給孩子做思想工作。 讓他們清楚老師為什麼要調換,並且還要鼓勵他透過努力盡快地調回原小組。

    老師的分層教學感覺對孩子特別是基礎稍差的孩子有一些不公平, 容易造成歧視他們的錯覺,實際上這是對孩子負責的表現。 老師在分組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多跟基礎稍差的孩子溝通,讓他們有學習的自信與勇氣。

    每一種教學形式都是利弊並存的,我們要辯證地看待這些教學方式。 要很好的處理對後進生的教學,不要讓他們覺得老師是在歧視他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呼家將原型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