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二者又是如何相互影響的?
6
回覆列表
  • 1 # 卓越物理

    音樂和數學之間一直都有著密切的聯絡。從畢達哥拉斯時代到古希臘,從巴赫的作曲到複雜的樂譜(滿是四分音符、音階和節拍),音樂與數學的聯絡少有其他領域可比。從某種意義上說,音樂的數學性是顯而易見的—數字在音樂中無處不在。

    例如:

    1.音樂中的拍號:常見的4/4拍,華爾茲和蘇聯歌曲常用的3/4拍,甚至有些斯拉夫音樂則是12/16拍。有的音,音長為一個音節,而有的音只佔一個音節的1/16。節奏是指每分鐘的拍數,節拍可以讓音樂家知道,每個音節中有多少拍,以及每拍是什麼音符。這些規範性的東西都是在數學框架裡的。

    2.音程:音程的定義充滿了數學的特徵,音程即音與音之間的距離,這個距離就是以半音為最小單位來計算和定義的。3.音程的聽感:甚至在音程的聽感上都可以用數學的方式計算出好還是不好。最動聽的一個雙音階組合(或者說音程)是八度音程。看一下鋼琴鍵盤,八度音程的一個例子就是同時彈奏中音C和與其緊挨著的高音C或低音C(這兩個C音之間隔著六個白鍵)。八度音程可以用比率來表示,八度音程中一個音階的頻率是另一個音階的2倍,兩個音階的比率就是2∶1。其他音程也有各自的比率,以及“完美”“升調”“降調”這樣的形容詞(“完美”常指那些大部分人聽起來十分悅耳的音程,“升調”指增加了半音程的完美音程。例如,同時彈奏C和G,就會形成一個完美的五度音程,同時彈奏C和升G則會形成一個增五度音程———升G即在G的基礎上增加一個黑鍵或半個音程)。完美的五度音程的比率是3∶2,而完美的大三度(由四個半音程組成)的比率為5∶4。以上的三個例子只是音樂與數學之間關係的一小部分體現,實際上還有很多。希望回答可以幫助到您。

  • 2 # 李永樂老師

    從小上音樂課,老師就教我們do、re、mi、fa、sol、la、si,大家知道這七個音都是怎麼來的嗎?這裡面其實有很有趣的數學和物理原理,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五度相生法

    從2000多年以前,文明誕生之初,音樂就產生了。古希臘時代,有一位著名的音樂家,同時也是數學家和哲學家,他就是畢達哥拉斯。

    傳說有一次畢達哥拉斯在街上走路,聽到有鐵匠在打鐵,打鐵的節奏非常優美。回到家之後,畢達哥拉斯細心的研究鐵匠打鐵的節奏,發現當打鐵的頻率是2:1,3:2和4:3的三種比例時,聲音配合起來非常好聽。於是,畢達哥拉斯決定使用這三種比例創造一種音律系統,這就是五度相生法。

    我們知道,聲音的音調高低取決於聲音的頻率,所謂頻率就是指每秒鐘振動的次數。頻率越高,音調就越高,頻率越低,音調也越低。人的耳朵能夠聽到的頻率範圍是20Hz到20000Hz,稱之為可聞波。頻率低於20Hz叫做次聲波,次聲波聽不到,但是卻會引起人內臟的共振,對人產生傷害,在地震、原子彈爆炸等情況下會產生次聲波。頻率高於20000Hz稱為超聲波,超聲波可以用來透視人體內部、擊碎人體內的結實等,醫療上有很大的用處。有些動物能夠聽到的頻率範圍比人大得多。

    對於絃樂器,聲音的頻率取決於弦長、拉力和線密度三個因素。畢達哥拉斯設計了一種類似古琴的樂器。每根弦的粗細不同,再掛上不同的重物改變拉力,就可以獲得不同的發聲頻率。也可以控制重物的重量不變,改變弦長,同樣可以改變發聲頻率。

    於是,畢達哥拉斯出於對美的追求,規定了7個音節的頻率關係,這就是五度相生法。一個不太嚴格的步驟是:

    如果兩個音差8度,則高低音的頻率比為2:1;

    如果兩個音差5度,則高低音的頻率比為3:2;

    如果兩個音差4度,則高低音的頻率比為4:3。

    我們可以用現代的語言把畢達哥拉斯的方法描述如下:把不同的音調寫作C、D、E、F、G、A、B,在C大調中,它們就表示do、re、mi、fa、sol、la、si。下一個C就稱為高音do。

    1. 兩個do之間相差8度,如果第一個do頻率是f,則第二個do頻率就是2f。

    2. do和sol之間相差5度,如果do的頻率是f,則sol的頻率是3f/2,re和la、mi和si、fa和高音do也是一樣。

    3. do和fa之間相差4度,如果do的頻率是f,fa的頻率就是4f/3,re和sol、mi和la之間的關係也是這樣。

    不過,五度相生法並非完美和諧,例如兩個相鄰音之間的頻率比:re和do之比為9:8,mi和re之比也是9:8,但是f和mi之間的比例是256:243,與之前不同。再比如,fa和si之間也相差4度,但是頻率比卻不滿足4:3 的關係。不過,人們依然承認畢達哥拉斯是第一個提出七個音階的音樂家,他只用了三個簡單的有理數,就定義出了完整的音律系統。

    三分損益法

    比畢達哥拉斯早100多年,中國的管仲也提出了自己的音律系統,稱為三分損益法。三分損益法的結果與五度相生法差不多,但是管仲只提出了五個音,分別是:宮、商、角、徵、羽。

    我們以笛子為例。在吹笛子時,空氣柱振動,產生聲音,聲音的頻率與空氣柱的長短有關:空氣柱越短,振動頻率越高,音調也越高。比如我們在一個瓶子裡裝不同高度的水,用嘴吹瓶口,就會發現水越多、空氣柱越短,頻率越高。

    如果一根笛子發出的聲音訊率是f,將笛子的長度平均分為三份,減少其中的一份,這樣一來獲得一個高音。現在我們知道,這個音的頻率是3f/2;如果把笛子的長度增加三分之一,就稱為益,就會獲得一個低音,頻率為3f/4。管仲經過反覆的損益,獲得了五個音階。

    如果我們將“宮”的頻率定為f,那麼經過一次“損”,獲得頻率為3f/2的“徵”;再經過一次“益”,獲得頻率為3f/2 ×3/4=9f/8的“商”;再經過一次損,得到頻率為9f/8 ×3/2=27f/16的“羽”;再經過一次益,得到頻率為27f/16 ×3/4=81f/64的“角”,它們與五度相生法得到的音階對應關係如下:

    我們會發現管仲的音律系統少了fa和si兩個音階。

    十二平均律

    無論是畢達哥拉斯還是管仲,它們都採用了2:1,4:3和3:2三個數字來定義音階,但是這樣的方法都面臨一個問題:相鄰音階之間的頻率比不相同。這樣一來,如果需要做音樂上的轉調,就很不方便。所謂轉調是指將do的位置進行改變,例如C大調是將中音C定為do,而A大調則是將A定為do,兩個do的基礎頻率不同,按照上述方法,後面的re、mi、fa、sol等音,音調的升高比例也不同。

    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呢?在現代,最流行的音律系統叫做十二平均律。這種方法雖然繁榮於西方,卻是一箇中國的皇族最早發明的。這個人叫作朱載堉,朱元璋第九代孫,鄭王朱厚烷嫡子。本應繼承王位,但是七次拒絕王位,潛心學問,成為中國著名的律學家、音樂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

    朱載堉認為:要讓音樂和諧動聽,必須保證所有相鄰的音階音高相差相同,也就是頻率之比相同。一個八度內頻率相差兩倍,如果將其分成12份,每一份應該相差2的十二次方根。為此,朱載堉利用一個八十一位的超大算盤,計算了這個值,並精確到小數點後第二十五位。

    使用這種音律系統,無論如何轉調,都可以保證音樂節奏的優美動聽。後來這種方法透過義大利傳教士傳教士傳到西方,並經過西方音樂家巴赫等人的努力,最終發揚光大。

    現代音樂大部分是基於十二平均律的。例如鋼琴有88個按鍵,每個八度中有12個按鍵,就分別對應了以上的頻率關係。

    每一個八度的白鍵稱為主音,在C大調中唱名是do、re、mi、fa、sol、la、si;黑色的按鍵稱為半音,C和D之間的黑鍵稱為升C(C#)或者降D(Db)。每兩個相鄰的按鍵之間,頻率約為1.059,無論這兩個按鍵是兩個白鍵還是一個白鍵和一個黑鍵。相鄰的兩個八度同名音之間的頻率比為2:1。

    不同頻率的物理實現

    最後還要介紹一下不同頻率的聲音是如何從樂器中發出來的。在文章最開頭已經提到,對於絃樂器,聲音的頻率是由於弦振動產生的,而弦的振動頻率與弦長、拉力和單位長度的質量(線密度)有關。

    波在傳播過程中,每一個質點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動,振動的頻率就是波的頻率f,它表示一秒內質點會振動多少個週期。一個完整波形的長度稱為波長λ,表示一個週期內波向前傳播的距離。這樣,我們就可以計算出波的速度了,只需要用波長除以一個週期的時間即可。最終得到公式:波速等於波長乘以頻率

    具體來分析:一根長度為L的弦,在振動過程中會形成振動劇烈的部分——波腹,和不振動的部分——波節。一根弦可以形成多種振動形式,實際的振動形式是這些振動的疊加。不過,只有一個波腹的振動是最主要的,多數能量都集中在這個振動形式,我們稱之為基頻。其他的波能量較弱,稱之為泛音。由於泛音比例的不同,樂器的音色就會不同。對於基頻波,弦長只有波長的一半,所以波長λ=2L。

    而且,根據物理學公式,波在弦中傳播速度與拉力T和線密度ρ有關,關係是:

    如此,我們代入公式,就可以得到基頻的頻率

    透過這個公式,我們就可以知道三個因素是如何影響頻率的了。如果將弦長增大,頻率就會降低。弦長變短,頻率就會變高。鋼琴發音是因為一個小錘敲擊鋼絲,鋼絲的長短不同,發音頻率就不同。

    對於同一根弦,用手按住不同的位置,也可以改變弦長,於是就可以發出不同的音。小提琴演奏的時候用左手按住弦上不同的位置,就是為了改變弦長。

    如果改變拉力,也可以影響發音頻率,拉力越大,頻率越高。國際標準音將中音A定為440Hz,其他音按照十二平均律依次確定。調音師在調音時,就是改變弦上的張力,使各個弦的發音接近標準。

    還有一個影響因素是線密度,比如吉他所有的弦長度都差不多,但是粗細不一樣。細的線線密度小,發音頻率高;粗的線線密度大,發音頻率低。

    大家看,音樂中也有許多有趣的數學和物理知識是不是?不僅如此,人的耳朵聽到的聲音其實是許多頻率音的混合,而大腦可以以極高的速度對這些聲音做傅立葉變換,從而讓我們進行理解。這些知識,我後面再給大家介紹。

  • 3 # 夏天的蟲4

    音樂與數學之間的關係是怎樣體現的?二者又是如何相互影響的?

    這個問題可以寫一本書那麼厚,要簡單回答的話。。。我的能力還沒達到那個程度。不過~~~我看了幾個老師的回答,雖然答案不同,卻都有道理。我這裡不說那麼多,就帶你從數學的角度去看音程的轉位吧。

    如果A4=440HZ,那麼A5=880HZ,A6=1760HZ,A7=3520HZ、、、同理A3=220,A2=110,A1=55、、、你看出什麼?數學裡最簡單的比例是2倍(或者1/2),音樂裡把把最簡單的2(或者1/2)倍關係叫做八度音程。八度音程用同一個音名,於是無窮無盡的直線成為首尾相接的迴圈。。。

    再看轉位。為了方便你看明白其中的數理關係,我設主音為A4=1,其他的音就寫其與主音的頻率比。

    E4 A4 E5 = 330 440 660 = 3/4 1 3/2 (3/4乘以2等於3/2)

    D4 A4 D5 = 293 440 586 = 2/3 1 4/3 (2/3乘以2等於4/3)

    你發現D4與E5,E4與D5的關係了嗎?3/2是純五度音程,4/3是純四度音程。從數學的角度來看:純五度與純四度的比例關係是倒數關係。

    以此類推,

    9/8(大二度)的倒數是8/9,8/9乘以2等於16/9(小七度)

    5/4(大三度)的倒數是4/5,4/5乘以2等於8/5(小六度)

    5/3(大六度)的倒數是3/5,3/5乘以2等於6/5(小三度)

    、、、、、、律制、和聲、調式都蘊藏著深刻的數理關係,但是音樂不是數學。

    古代中國有君子六藝,古希臘也有七藝(語法、邏輯、修辭、算術、幾何、天文、音樂)。古希臘的七藝前三者歸為語文類,後四者歸為數學類。可見音樂與數學的關係。但是,更多的人認為音樂是一種無國界的語言,就是說應該歸為語文類。一段可以讓人理解、可以打動人心的旋律,是由詞(動機)、句(樂句)、段(樂段)、章節(樂章)組成的。。。

  • 4 # 數學漫談

    音樂是人類精神文化藝術,是充滿著感性的。音樂的魅力在於多彩的感覺及多樣的效果,數學是理性的、精準的科學。音樂與數學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的概念卻隱藏著密切的關係。

    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學,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法國. 雨果音樂的基礎是數學——萊布尼茨音樂與數學直觀的關係

    音樂五線譜的 do、re、mi、 fa、 sol、la 、si分別用數字1、2、3、4、5、6、7來表示,一張樂譜你看到的就是一些不同排列的數字。

    音節的長度也是透過數字來表示的,比如1/2音節、1/4音節、1/8音節、1/16音節.......

    音樂與數學隱藏的關係

    1、五度相生律

    數學與音樂之間的關係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紀,達哥拉斯在世界上第一次發現了音樂和數學的聯絡,他用比例將數學與音樂聯絡起來,並且發現了撥琴絃產生的聲音與琴絃的長度有著密切的關係,撥動弦的每一種和諧結合都可以表示為整數比。於是誕生了畢達哥拉斯音節和調音理論。

    畢達哥拉斯律又稱五度相生律,定義了基礎音和泛音。泛音是以基礎音為標準,其餘1/2、1/3、1/4等各部分也同時振動。

    2、十二平均律

    中國樑代邱明傳譜的《碣石調幽蘭》記載了純律的實際應用。

    明代朱載堉在《律學新說》中明以珠算開方的辦法對十二平均律的計算方法做了概述,在《律呂精義-內篇》中對十二平均律理進行了精確計算:

    “蓋十二律黃鐘為始,應鐘為終,終而復始,迴圈無端。……是故各律皆以黃鐘……為實,皆以應鐘倍數1.059463……為法除之,即得其次律也。”

    這與一百多年之後德國音樂家威爾克.邁斯特提出的理論相同,其頻率的額計算是由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確定

    公比為q=1.05946(2的12次方根).

    3、斐波那契數列

    鋼琴鍵盤從一個C鍵到下一個C鍵的八個音程,共包括13 個鍵,有8 個白鍵和5 個黑鍵 ,而 5 個黑鍵分成 2 組 ,一組有 2 個黑鍵 ,一組有 3 個黑鍵.2、3、5、8、13 恰好就是著名的斐波那契數列中的前幾個數.

    Fibonacci數列0,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

    該數列中的每一個數字(從第三項開始)可由它前面的兩個數字相加得到的,而該數列的比率為1.618。 這就是有些人所說的“神聖比例”或“黃金比例”。

    4、音樂中的數學變換

    平移變換

    對稱變換

    和聲的傅立葉變換

    每個樂音可分解成一次諧波與一系列整數倍頻率波的疊加。

    除此之外,樂器的製作也和數學有著密切的關係,比如弦振動公式、三角鋼琴的形狀近似指數曲線........

    結語

    數學和音樂的結合是一種感性和理性的融通,數學的抽象美和音樂的藝術美是相互滲透的。兩種文化的交融一定能碰撞別樣魅力的火花。

  • 5 # 100只喵的日常

    有個美華人寫了一本書《哥德爾,艾舌爾,巴赫》,裡邊講到了同一個有趣的話題。人類的數學邏輯,繪畫,音樂能不能構造自指。

    繪畫是可以畫出一些人類看起來迴圈定義的場景。音樂也可以,而純數學邏輯上是造不出來迴圈自指的場景,但是人的思維是可以構造出來自指的。這說明,人類的思維不單純是邏輯的思維。

  • 6 # 使用者5709586558137

    當學音樂的人缺乏音樂天賦的時候,懂得數學就很重要了。數學可以讓人快速操作音樂,從而得到操作帶來的快感,從而間接對音樂保持好感。但也容易對音樂和自己的能力產生誤解,在歧途中越走越遠,越遠越久……從而耽誤對音樂的學習。

  • 7 # 沿途的風景67

    1.朱載堉首創十二平均律樂器。

    2.泛音與傅立葉(正餘弦)級數分解。

    3.巴赫的螃蟹卡農

    4.賦格(注意重複的thema之間的五度(四度)的關係)

    5.除錯關係

    6.電子音樂減法合成器原理

    7.畢達哥拉斯音差

    檢視一些資料,如有錯誤請指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豬肝都有哪些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