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游泳視界
-
2 # 東觀太史
徐茂公在《隋唐演義》中的印象是呼風喚雨、神機妙算,與《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和《水滸傳》中的公孫勝有幾分神似。歷史上的青年徐茂公是當時瓦崗寨的核心領導人之一。
徐茂公,原名徐世績,字懋功,後為避李世民諱改名李績。徐茂公十七歲參加了翟讓的軍隊,曾經勸說翟讓拜李密為老大。後來李密歸唐復叛被殺,徐茂公披麻戴孝親自為其守靈,可見他對舊主的忠誠之心。
唐初三代皇帝確實都很倚重徐茂公,因為他是一個“純厚的臣子”,這是李淵的原話,意思很明瞭,徐茂公就是臣子的典範。我們可以從他與這三代皇帝的故事中來一探究竟。
李密降唐後,原來李密的大部分地盤都歸徐茂公掌握,雖然他也有降唐之意,但他並不爭功,堅持要讓李密親自向朝廷獻出地盤,以換得功勞。此事被李淵知曉,非常讚賞徐茂公的做法,誇他是個懂得感恩,不搶功勞的人。此後,徐茂公就一直追隨李淵,輔佐李世明平定四方,開疆拓土。
一次,李世民正率軍攻打王世充的城池,他不知道一個危險人物正向他靠近——單雄信輕騎簡出準備襲殺李世民,幸被徐茂公發現,及時呵斥道:“不可放肆,此秦王殿下!”單雄信才羞愧而退。單雄信被俘後,徐茂公多次替其求情,雖然無果,但單雄信死後,仍然收養了他的孩子。
徐茂公對舊主、舊同僚的深厚感情,李淵和李世民父子倆是又愛又煩,可為什麼還是隆恩厚重?因為徐茂公是個處理君臣關係的天才。
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在病危之際,又演起了託孤大戲,只是這個託孤大戲與之前的帝王玩的不一樣——徐茂公被貶了。
李世民將徐茂公貶為疊州都督,訊息一出,滿朝大臣錯愕,太子李治也大惑不解,親自求見皇帝,這時,李世民才對太子說:“李績才智有餘,然汝與之無恩,恐不能懷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於後用為僕射,親任之;若徘徊顧望,當殺之耳”,意思是:你對李績沒有什麼恩惠,我現在準備貶他為外官,我死後,你就授給他僕射的官職,他就受了你的恩惠,必定為你盡死力。如果他有顧慮撂挑子,就直接幹掉他。
其中的奧秘徐茂公自然清楚,他二話不說,擼起袖子精神飽滿地直奔新的工作崗位。李治登基後,徐茂公被召回長安,委以重任,後被拜為司空。
跟著兩個厲害的領導人都順利活下來了,面對年輕的李治,他更是遊刃有餘。剛當了五年皇帝的李治,想廢王皇后而立武則天為後,群臣爭吵不休,李治就去徵求徐茂公的意見,徐茂公故技重施,又以不方便介入家庭糾紛為由敷衍李治,只是與上次不同的是,徐茂公臨了對李治說了一句話:“此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這句話無疑給了李治莫大的精神鼓舞,順理成章地把事情給解決了。
值得注意的是,徐茂公確實深受三代皇帝的隆恩,但依他的性格分析,是不可能倒向武則天的,只是偶爾做做順水人情罷了。
徐茂公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他以獨有的政治頭腦,在險惡的環境中保全了自己與家人。在徐茂公去世十五年後,其孫徐敬業以反對武則天、恢復李唐正統為由起兵,但很快就被朝廷剿滅,徐家一門皆被斬首,徐茂公也因此受到牽連,被憤怒的武則天下令開棺戮屍、挫骨揚灰。可惜了這位大唐開國元勳竟落得如此下場。
-
3 # 考古實習生
徐茂公,即李勣,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唐初名將。一生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
一生無重大挫折,並且善終,陪葬唐太宗昭陵,極盡殊榮。
當時武則天已有一定的權勢或者說已初露野心,倒向武則天乃是智慧之人的必然選擇,所以他不反對高宗立其為後(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
李績活著善終了,但是死後卻不得安寧。其孫子徐敬業曾起兵反武則天(那篇著名的檄文即出於此,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一下《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兵敗被殺,徐氏滿門抄斬,李績也被剖棺戮屍,後唐中宗奪權之後才平反,改葬,這已被考古發掘所證實。
-
4 # 漩渦鳴人yy
徐世勣,或者稱他為李勣,作者第一回聽到這個名字是來自於《資治通鑑》,《資治通鑑》上面寫了這個人的一生,而且說到這個人了,他拿下了高巨麗,拿到了隋煬帝和唐太宗李世民都一生想要做,但卻沒有辦法做到的事情。
我一開始的時候感覺很奇怪,說這麼著名的一個人,為什麼在後來很多的歷史書裡面,尤其是在《隋唐演義》裡面沒有找到這個人的名字,後來一去查,原來這個人就是徐茂公的原型。
徐世勣這個人聰明,而且做事情很講原則,當然有的時候看起來很矛盾,但事實上我提到這件事情,大家一看就知道他是十分鐘忠心於李世民的,可以說李唐王朝如何變化,他就跟著如何變化。
李世民死的時候,把他貶到了其他地方做地方官,並且召回自己的太子,說今後我死了以後呢,趕緊把他給重新召喚回來這樣的話,父親做的罪,兒子來贖罪,徐世勣將會更加死心塌地的幫助你成就皇位。
再後來,唐高宗李治想要廢掉之前的王皇后,徐世勣直接選擇,稱病在家,不去參與這件事情,由此可見,徐世勣對於摻和李唐王朝自己家裡面的事情沒有任何的興趣,只是想做好自己的事,況且武則天當初也是自己一時不忍,不願意去打攪才登上的皇位,現在出去反對她,那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武則天雖然越位,自己當了皇帝,但是他畢竟是李世民的妃子,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可以說是整個李唐江山的二把手,後來唐高宗李治死了以後,更是直接的一把手,她當不當皇帝,這是李唐王朝自己家裡面的事情,與他本人無關,自己所要做的,只不過是幫助李唐王朝去建立自己的功績和家園。
所以武則天站出來的時候,徐世勣表示與自己無關,況且武則天在對待士卒大家的問題這上,和徐世勣兩個人是出奇的不謀而合,徐世勣投靠李世民的時候,光桿兒司令一個,就只剩下幾十個騎兵,他也挺痛恨那些在李唐江山裡面作威作福的世族大家,能夠找到一個人幫他了卻平生之願,他也是在高興不過。
-
5 # 詳侃歷史
我談談我的看法。
所謂李勣最後倒向武則天,主要指的是永徽六年(655)立武氏為後的事情吧。
我認為,在這件事情上,李勣說不上倒向了武則天,只不過李勣支援高宗的做法而已,而且說實話,李勣的支援力度也比較有限,只不過因為他位高權重,所以他的立場直接影響了這件事情的結果。
當時,高宗李治召長孫無忌、李勣、于志寧、褚遂良入內殿,就廢王皇后、立武氏為後的事情訊問這幾位重臣的意見。當時,李勣的應對措施是,”勣稱疾不入“(《資治通鑑》),可以看出,此時,李勣還不想就此事表態,他是採取了躲避的措施,這說明,李勣剛開始是不願意摻和立武氏為後這件事情的。這一次,因為褚遂良的堅決反對,這事兒沒搞成。
第二天,高宗又提出此事,褚遂良再次反對,而且態度非常激烈,高宗也動了怒,是長孫無忌出言相救,才救下了褚遂良,這一次,史書仍然沒有記載李勣的態度,只是說當時于志寧在場,”于志寧不敢言“。據此看,李勣要麼又稱疾不來,要麼來了但還是不說話,總之,此時李勣依然是置身事外,不想表態。
最後,高宗單獨召見了李勣,其意圖已經非常明顯了,就是讓李勣必須表態。直到此時,李勣才不得不說了一句:
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
實際上,這句話從字面意思上看,李勣還是沒表態,他只是讓高宗自己決定。但是,這至少表明,李勣並不反對高宗立武氏為後,從而形成了對高宗事實上的支援。
但無論如何,李勣此舉,只是表明李勣支援高宗,而不是支援武氏,高宗是皇帝,而武氏當時連皇后都不是,李勣作為武德年間就混得風生水起的人物,怎麼可能跳過高宗去支援武氏。
而且,此後,李勣依然是保持他一貫的作風,悶聲發大財,不過多的摻和朝局,對於朝中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情,李勣基本還是採取置身事外的態度,倒是對打仗仍然很熱心,在總章元年(668),以70多歲高齡,堅持率軍討平了高句麗。李勣臨終時,向他弟弟李弼交代後事,依然是小心謹慎。
綜合以上情況,李勣並未倒向武氏,他原本不想介入這件事,是高宗堅持要他表態,李勣才採取了對他個人而言最安全穩妥的辦法——支援皇帝,李勣對於武則天,並沒有什麼傾向性的態度。
-
6 # 大鵬說國學
這個問題其實還是有些問題的,
說徐茂公倒向武則天,也不是很準確,當時是唐高宗要立武則天為皇后,這個時候武則天還是武昭儀呢!受到了褚遂良、長孫無忌為首的顧命大臣的強烈反對,理由其實就是武則天的家室不好,不是有名的門閥貴族之後!而王皇后就不一樣了!
唐高宗李治當了皇帝之後處處受到褚遂良和長孫無忌,尤其長孫無忌的挾持,這樣下去,他哪裡還是皇帝,感覺長孫無忌才是皇帝,對於作為皇帝的唐高宗來說是十分受不了的!
而且唐高宗還百般討好長孫無忌,給長孫無忌送禮,還給長孫無忌的孩子升官,換來的也是不冷不熱的回報!這讓唐高宗是十分的不爽!
他是無論如何都要找個藉口要把長孫無忌幹掉的,否則他這個皇帝就做的不舒服,沒有皇帝的權利!
這個時候徐茂公看出來眉目,他也不摻和長孫無忌和褚遂良他們這邊!
當唐高宗一再的找不到援手的時候,就在立武昭儀為皇后的這個問題上去問徐茂公,徐茂公直接就來了一句,“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要問別人呢?”
這下子唐高宗高興壞了,一想,是啊,這是我的家事啊,然後就直接下旨了,立武昭儀為皇后了!
長孫無忌和褚遂良也必須要受到懲罰了,於是唐高宗就開始講褚遂良貶官,同事透過一個案子直接的用一種誣告的方式製造了長孫無忌的謀反的證據,就這樣長孫無忌,也被處死了!
曾經長孫無忌在處理高陽公主謀反案的時候殺害的大量的人,這也算是一種報應吧!
-
7 # 滻灞書房
徐茂公,兩唐書都寫作李世勣,後來避諱唐太宗,改稱李勣,字懋功,演義小說寫作徐茂公;其後,其孫子李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武則天下令追回了賜予的李姓,恢復了他的徐姓,稱徐世績,孫子稱徐敬業。
為方便敘述,依從提問的稱呼,下文稱徐茂公。
在唐高宗“廢王立武”事件中,徐茂公站在了長孫無忌、褚遂良和于志寧的對立面,倒向了武則天(當時還是武昭儀),全力支援唐高宗廢除王皇后、改立武昭儀為皇后的主張。這是南北朝後期以來激烈的門閥對抗所導致的政治原因和個人私怨的綜合結果。
1、徐茂公深受唐高祖、唐太宗和唐高宗三代皇帝隆恩,但這是對徐茂公功勞的補償或者安撫,更或者說是政治拉攏,而不是私交和情感。隋末大亂,群雄並起,徐茂公十七歲就闖蕩江湖,江洋大盜出身,後來加入瓦崗軍。後來隨李密大戰中原,成長成一方豪傑,軍中大將!李密與王世充在邙山一戰大敗,因猜忌徐茂公的出身本性,不敢回去找徐茂公整頓軍隊,潛帶著數人投奔關中的李淵父子。而徐茂公是李密部下,李密投奔李淵,徐茂公掌管的大面積地盤無所歸屬,在魏徵的勸說下,徐茂公將這些地盤全部以李密的名義交給了李淵,這是徐茂公入唐的投名狀,李淵加封徐茂公英國公!唐太宗時期,東突厥是唐朝北部的重要威脅,貞觀四年,徐茂公輔助衛國公李靖一舉擊潰突厥,生擒頡利可汗,解決了來自北方的威脅。唐太宗讓徐茂公鎮守幷州,主管北部防務十餘年,被唐太宗稱作“活長城”。唐高宗時期,徐茂公與長孫無忌、褚遂良、于志寧共同接收唐太宗的遺詔,成為輔政大臣,倍受唐高宗禮遇。從徐茂公的履歷可以看出,他從一開始就不是唐朝皇帝的心腹大臣,徐茂公自身能力強,因緣際會,多次立大功,也就步步高昇,成為國家棟梁,但是,由於出身關東豪傑、江洋大盜,在隋唐這個身份制社會里,徐茂公不會成為皇帝的貼心人,大用大防才是現實。2、徐茂公背後是山東豪傑,山東豪傑的對立面是關隴豪族,在這個政治立場上徐茂公和武則天完成政治結盟。自西魏北周以來,宇文泰利用六鎮起義的政治資本,逐步組建並形成了以“八柱國十二大將軍”為主體的關隴貴族集團,這個集團先後建立西魏、北周、隋和唐代四個政權,關隴集團在這四朝有著絕對的政治影響力!從西魏立國開始,關隴集團就與山東地區(崤山以東)形成了對立狀態,後來滅北齊更加深了這種世族對立。李唐是以關隴集團為班底建立的政權,長孫無忌、褚遂良等是關隴集團在高宗朝的政治代表;而徐茂公出身綠林,是典型的關東豪傑,高宗朝的徐茂公是山東豪傑和世族的政治代表;武則天出身寒微,唐高宗要透過“廢王立武”事件打擊關隴集團,強化皇權,面對共同的政治敵人——關隴集團,徐茂公和武則天,甚至唐高宗形成了政治團結,共同打擊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世族。史學家們稱,唐高宗朝長孫無忌的倒臺,標誌著關隴貴族集團把持朝政歷史的結束,而進入了世族和寒門共同執政的社會。3、唐太宗的臨終權謀,讓徐茂公內心徹底涼涼。唐太宗半生戎馬,對朝政和武將有著絕對的控制力,而當到了臨終的時刻,最讓唐太宗不放心的就是仁弱的太子李治能否駕馭那些跋扈的武將!尤其是能否鎮得住徐茂公!唐太宗臨機制變,決定以權謀為太子開路。他告訴太子李治,自己現在下詔書,將徐茂公貶官至底層(貶為疊州都督),如果他遲疑推脫不肯走,想看著形勢變化,那麼立刻將徐茂公殺掉,說明徐茂公想進行政治投機;如果徐茂公得到聖旨後,立刻去了疊州赴任,那麼等你登基以後,馬上把徐茂公調回朝廷,任命為宰相,他感念你的提拔重用,一定會死心塌地的擁戴你!當徐茂公在辦公署接到唐太宗下發的貶官詔書後,徐茂公連家都沒有回,也沒有給家裡打招呼,當下馬上動身,一匹快馬、單人獨騎懷揣疊州都督的任命書直接赴任,去數千裡之外的疊州!史書上沒有記載徐茂公當時的內心想法,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徐茂公一定看透了唐太宗的馭下之術,而且就算之前徐茂公對唐太宗有君臣遇合的感念,就在此時,三十年的君臣情誼,蕩然無存,只看到了唐太宗的刻薄與猜忌!恐怕也是在這一刻,徐茂公真正的政治成熟了,只有永恆的政治利益,為政之人談情誼,那就是幼稚,這樣的幼稚是要帶來殺身之禍的!就在此時,恐怕徐茂公真正明白了,自己就是在朝做官而已,至於誰是皇帝,誰人掌權,其實不重要了!從以上可以看出,徐茂公不是主觀上要倒向武則天,而是在政治勢力對抗中以及個人主觀選擇上,他支援了唐高宗的“廢王立武”,表現為“支援武則天上位”。當然了,由於武則天的上位,在唐高宗和武則天的支援下,徐茂公後來帶兵一舉征服高句麗,完成了隋煬帝和唐太宗都沒有完成的事業,也造就了自己最後的軍事輝煌!
回覆列表
李勣(jì)(同“績”)(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人。
唐朝初年名將,與衛國公李靖並稱。李績隋唐演義裡的徐茂公,李績能征善戰。李績貴為“凌煙閣十二大臣”,服侍李唐王朝三代君主,破東突厥、高句驪,功勳卓著英勇無雙。
最主要他眼光毒辣,能夠在政治鬥爭中總能站在對的一面,歷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而不倒。玄武門之變時支援李世民,唐太宗末年繼承人問題支援李世民,高宗李治繼位支援李治。
李世民認為徐茂公忠義,有威望,於是將太子李治託付他。李治繼位後,任命徐茂公為宰相,決議國家大事。李治想廢掉王皇后立武則天,於是召徐茂公,長孫無忌、于志寧、褚遂良商議。李績稱病不去,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堅決反對,于志寧一言不發。李治要立武則天為皇后,李績再一次說了一句"這是皇帝家事。"說明了他的為人處世的圓滑。武則天成功上位。據歷史記載李治欲立武則天為皇后,很多大臣反對,高宗李治後來秘密去見李績,再次提及立武則天為皇后一事。他回答說:“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李治恍然大悟,於是定下了決心。因此扶持武則天上位因此,李績禮遇隆重,一生沒有遭到挫折。
而在《貞觀長歌》中出現的同為託孤之臣的長孫無忌、褚遂良因為反對,在武則天掌權後都受到打擊。武則天專權,授意爪牙逼死長孫無忌,將褚遂良貶到現今越南地區,于志寧也被貶到荒涼之地,唯獨徐茂公安然無恙,得以善終。徐茂公迎合李治。所以直到死,李績都是一生平穩得意。真是唐初政壇久立不倒。
七十六歲死後李勤冊贈太尉,諡號"貞武”陪葬昭陵,這是何等榮耀。但是在入棺15年後被武則天開棺掘墓。原來是孫子徐敬業起兵反武則天,兵敗被殺,徐氏滿門抄斬,李績也被剖棺戮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