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品詩讀畫

    餘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於浙江省餘姚縣,中國著名當代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作家、散文家。

    人物經歷:

    1946年8月23日出生於浙江省餘姚縣橋頭鎮,在家鄉讀完小學。

    1957年——1963年,先後就讀於上海新會中學、晉元中學、培進中學至高中畢業。

    1963年考入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入學後以下鄉參加農業勞動為主。

    1971年9.13事件後,周恩來總理為搶救教育佈置復課、編教材。從農場回上海後被分配到復旦大學魯迅教材編寫組,但自己擇定的主要任務,是冒險潛入上海戲劇學院和復旦大學外文書庫獨自編寫《世界戲劇學》,與當時以“革命樣板戲”為旗號的極左文化專制對抗。

    1976年初,編寫教材被批判為“右傾翻案”,便逃到浙江省奉化縣大橋鎮半山一座封閉的老藏書樓研讀中國古代文獻,直至此年10月“文革”結束,下山返回上海。

    1977年——1985年投入重建當代文化的學術大潮,陸續出版了《世界戲劇學》、《中國戲劇史》、《觀眾心理學》、《藝術創造學》、《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Theatre》等一系列學術著作,先後獲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上海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獎、全國戲劇理論著作獎。其中,獨自在災難時期開始編寫的《世界戲劇學》,出版至今三十餘年仍是全國在這一學科的唯一權威教材。

    1985年2月由上海各大學的學術前輩王元化、蔣孔陽、伍蠡甫等資深教授聯名推薦,在沒有擔任過副教授的情況下直接晉升為正教授,是當時全國最年輕的文科正教授。

    1986年3月,因國家文化部在上海戲劇學院舉行的三次民意測驗中均名列第一,被任命為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院長,為當時全國最年輕的高校校長。主持工作一年後,即被文化部教育司表彰為“最有現代管理能力的四名院長”之一。與此同時,又出任上海市諮詢策劃顧問、上海市寫作學會會長、上海市中文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兼藝術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 ”、“上海十大高教精英”榮譽稱號。

    1989年——1991年,婉拒了升任幾個省部級職位的徵詢,並開始向國家文化部遞交辭去院長職務的報告。辭職報告先後共遞交了23次,終於在1991年7月獲准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包括多種榮譽職務和掛名職務。辭職後,孤身一人從西北高原開始,系統考察中國文化的全部重要遺址。當時確定的考察主題是“穿越百年血淚,尋找千年輝煌”。在考察沿途所寫的“文化大散文”《文化苦旅》、《山居筆記》等快速風靡全球華文讀書界,被稱為“印刷量最大的現代華文文學書籍”。他也由此成為在國際間最具影響力的華文作家之一。

    1998年6月,在新加坡召集規模盛大的“跨世紀文化對話”而震動華文世界。對話主角是四個華裔學者,除首席餘秋雨教授外,還有哈佛大學的杜維明教授、威斯康辛大學的高希均教授和藝術家陳瑞獻。餘秋雨的演講題目是《第四座橋》。

    1999年開始,主持香港鳳凰衛視對人類各大文明遺址的歷史性考察,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貼地穿越數萬公里危險地區的人文教授,也是9.11事件之前最早向文明世界報告恐怖主義控制地區實際狀況的學者。由此被日本《朝日新聞》選為“跨世紀十大國際人物”。

    從2000年開始,由於環球考察所造成的巨大影響,國內某些媒體為了追求“逆反刺激”的市場效應發起大規模誹謗。先由北京大學一個學生誤信了一個上海文人的傳言進行顛倒批判,即把周恩來總理為了搶救教育而佈置的教材編寫組說成是“文革寫作組”,並誤植了那個上海文人自己參與的筆名“石一歌”。由此,形成十餘年沒有實際證據支撐的批判大潮。據楊長勳教授統計,誹謗文章多達一千八百多篇。餘秋雨先生對此沒有作任何反駁和回擊,他說:“馬行千里,不洗塵沙。”直到十二年後,誹謗消退,才寫作《“石一歌”事件》一文予以說明。

    2004年3月,參加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人類發展報告》的設計、研討和稽核。2004年年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中華英才雜誌等單位選為“中國十大文化精英”、“中國文化傳播座標人物”。

    2005年4月應邀赴美國巡迴演講:

    1)4月9日講《中國文化的困境和出路》(在紐約大學亨特學院);

    2)4月10日講《中國知識分子的問題所在》(在北美華文作家協會);

    3)4月12日上午講《空間意義上的中華文化》(在馬里蘭大學);

    4)4月12日下午講《君子的腳步》(在華盛頓國會圖書館);

    5)4月13日講《時間意義上中華文化》(在耶魯大學);

    6)4月15日講《中國文化所追求的集體人格》(在哈佛大學)

    7)4月17日講《中華文化的三大優勢和四大泥潭》(在休斯頓美南華文寫作協會)。

    2005年7月20日在聯合國“世界文明大會”上發表主題演講《利瑪竇的結論》,論述中華文明自古以來的非侵略本性,第一次從文化上質疑“中國威脅論”。

    2005年——2008年,被香港浸會大學聘請為“健全人格教育奠基教授”,每年在香港工作時間不低於半年。

    2008年5月12日,中國發生“汶川大地震”,第一時間趕到災區參加救援,並不斷在現場對災區民眾、救援人員發表演講。見到遇難學生留在廢墟間的破殘課本,決定獨資捐建三個學生圖書館。但是由於每本書籍須由自己親自挑選和購買,捐助款項不可能從中國紅十字會賬戶中查到,因此被人在網路上炒作成“詐捐”。後由災區教育局一再說明捐建實情,又由王蒙、馮驥才、張賢亮、賈平凹、劉詩昆、白先勇、余光中等名家紛紛為三個學生圖書館題詞,風波才得以平息。

    2008年9月,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頒授成立“餘秋雨大師工作室”(此前上海教育系統僅有一所“周小燕大師工作室”)。上海市靜安區政府決定為“餘秋雨大師工作室”贈建辦公小樓。

    2010年1月,《揚子晚報》在全國各省青少年讀者中問卷調查“你最喜愛的中國當代作家”名列第一。

    2010年3月27日獲澳門科技大學所頒“榮譽文學博士”稱號。同時獲頒榮譽博士稱號的有袁隆平、鍾南山、歐陽自遠、孫家棟等專家。

    2010年4月30日接受澳門科技大學任命,出任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宣佈在任期間將每年五十萬元港元年薪全數捐獻,作為設計藝術學專業和傳播學專業研究生的獎學金。

    2010年5月21日聯合國自成立以來第一份以文化為主題的“世界報告”,釋出儀式的主要環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博科娃女士與餘秋雨先生進行一場對話。餘秋雨在對話中發言的標題為《駁“文明衝突論”》。

    2012年10月12日,中國藝術研究院在北京成立“秋雨書院”,任院長。該書院是一個培養博士生的高層教學機構,現培養兩個專業的博士研究生:一,中國文化史專業;二,中國藝術史專業。

    2013年10月18日下午,再度赴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大廈演講《中華文化為何長壽》,第一次從文化上質疑“中國崩潰論”,當天聯合國網站將此演講列為第一要聞。

    2013年10月20日,在紐約大學演講《中國文脈簡述》。

    2014年4月《餘秋雨學術六卷》出版發行。

    2014年10月《秋雨合集》二十二卷出版發行。

    2015年3月,再度應邀在臺灣各大城市進行“環島巡迴演講”,自臺北市、新北市、臺中市到高雄市。雙目失明的星雲大師親率僧侶團隊到高雄車站迎接,給予了最高接待禮遇。這是餘秋雨教授自1991年首度訪問臺灣後第四次大規模的環島演講。本次演講的主題是《中華文化和君子之道》。

    2015年11月,被選為世界餘氏宗親會名譽會長。

    2016年9月9日,辭去人文藝術學院院長職務。被榮聘為澳門科技大學榮譽院長和特聘教授。

    2017年8月,《門孔》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

    2019年4月,《雨夜短文》由天地社出版社出版。

    主要作品

    文學創作

    《中國文脈》

    《山河之書》

    《千年一嘆》

    《行者無疆》

    《何謂文化》

    《君子之道》

    《吾家小史》

    《冰河》

    《泥步修行》

     《空島》

    《門孔》

    《雨夜短文》

    散文精選

    《文化苦旅》

    《山居筆記》

    《霜冷長河》

    《餘秋雨散文》

    學術著作

    《北大授課》

    《極端之美》

    《世界戲劇學》

    《中國戲劇史》

    《藝術創造學》

    《觀眾心理學》

    經典譯寫

    《重大碑書》

    《遺蹟題額》

    《莊子譯寫》

    《屈原譯寫》

    《蘇軾譯寫》

     《<心經>譯寫》

    《捧墨贈友》

    創作特色

    第一,餘秋雨先生在寫作散文之前,就已經是一位學貫中西、著作等身的大學者。一切能夠用學術方式表達清楚的各種觀念,他早已在幾百萬言的學術著作中說清楚。因此,他寫散文,是要呈現一種學術著作無法呈現的格調,那就是白先勇先生讚揚他的那句話:“詩化地思索天下”。他筆下蘊藏的“詩化”靈魂,是“給一系列精神悖論提供優美的儀式”。

    第二,餘秋雨先生寫作散文前已經有過深厚的人生體驗。他出生在文化蘊藏深厚的鄉村,經歷過十年浩劫的家破人亡,又在災難之後被推舉為廳局級高校首長,還感受過辭職前後的蒼茫心境,更是走遍了中國和世界,把這一切加在一起,他就深知中國的穴位何在。因此,他所選的寫作題目,總能在第一時間震動千萬讀者的內心。即使講歷史、講學問,也沒有任何心理隔閡。這與一般的“名士散文”、“沙龍散文”、“小資散文”、“文藝散文”、“憤青散文”有極大的區別。

    第三,餘秋雨先生在小說、戲劇方面的創作,皈依的是歐洲二十世紀最有成就的“通俗象徵主義”美學。誠如他在《冰河》的“自序”中所說:“為生命哲學披上通俗情節的外衣;為重構歷史設計貌似歷史的遊戲”。更大膽的是,《空島》的表層是歷史紀實和懸疑推理,而內層卻是“意義的彼岸”。這種“通俗象徵主義”表現了高超的創作智慧,成功地把艱深的哲理化解在人人都能夠接受的生動故事之中。

    人物評價

    餘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嚴又一次喚醒了,他重鑄了唐宋八大家詩化地思索天下的靈魂。他的著作,至今仍是世界各國華人社群的讀書會讀得最多的作品。他創造了中華文化在當代世界罕見的向心力奇蹟,我們應該向他致以最高的敬意。(白先勇評)

    餘秋雨無疑拓展了當今文學的天空,貢獻巨大。這樣的人才百年難得,歷史將會敬重。(賈平凹評)

    北京有年青人為了調侃我,說浙江人不會寫文章。就算我不會,但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金庸評)

    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余光中評)

    餘秋雨先生每次到臺灣演講,都在社會上激發起新一波的人文省思。海內外的華人,都變成了餘先生詮釋中華文化的讀者與聽眾。(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榮譽教授高希均評)

    餘秋雨先生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功不可沒。他三次來美國演講,無論是在聯合國的國際舞臺,還是在華美人文學會、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紐約大學或國會圖書館的學術舞臺,都為中國瞭解世界,世界瞭解中國搭建了新的橋樑。他當之無愧是引領讀者泛舟世界文明長河的引路人。(聯合國中文組組長何勇評)

    秋雨先生的作品,優美、典雅、確切,兼具哲思和文獻價值。他對於我這樣的讀者,正用得上李義山的詩:“高松出眾木,伴我向天涯”。(紐約人文學會共同主席汪班)

  • 2 # 子竹軒

    餘秋雨,1946年8月23日生於浙江省餘姚縣,現任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

    中國著名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散文家。

    其代表作有《文化苦旅》、《山居筆記》、《霜冷長河》以及《戲劇理論史稿》《中國戲劇文化史述》《戲劇審美心理學》等學術理論作品。系列學術著作,先後榮獲全國戲劇理論著作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獎、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

    1985年成為當時中國大陸最年輕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文化部副部長英若誠提名,破格任命為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上海市寫作學會會長,上海市委諮詢策劃顧問,並被授予“上海十大學術精英”稱號。198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的榮譽稱號,享受政府特殊貢獻津貼。2004年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中華英才編輯部等單位選為“中國十大藝術精英”和“中國文化傳播座標人物”。

    個人比較喜歡他的散文作品《文化苦旅》。作者在書中用華麗的語言對中國優美的景色、悠久歷史文化描寫得淋漓盡致,讓讀者在神遊中國古文明和江山美景的同時,與作者的感情、感悟產生共鳴。

  • 3 # 鄉間農夫俊哥

    餘秋雨誰瞭解,他的作品有什麼?

    餘秋雨,1946年8月23日生於浙江省餘姚市,現任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中國著名文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散文家。

    餘秋雨散文作品《文化苦旅》《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千年一嘆》《行者無疆》《何謂文化》《摩挲大地》《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

    餘秋雨先生的作品,優美,典雅,確切,兼備哲思和文獻價值。藝術理論著作,也備受學術界重視和尊崇。

    1985年成為當時中國大陸最年輕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文化部副部長英若誠提名,破格任命為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上海市寫作學會會長,上海市委諮詢策劃顧問。並被授予"上海十大學術精英"稱號。1987年被授予"國家級實出貢獻專家"的榮譽稱號,享受政府特殊貢獻津貼。2004年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中華英才編輯部等單位選為"中國十大藝術精英"和"中國文化傳播座標人物"。

    餘秋雨開創了"大散文"的模式。他從宏觀的歷史中去抓取碎片,然後以民族化的視角去進行情感解誤。巜文化苦旅》開篇的《道士塔》。便是最好的例子,這種視角一方面非常容易打動人,另一方面卻失去了歷史本身的厚量和殘酷。簡單說,就是他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和煽動化。

  • 4 # 古月照文史

    當代學者,散文寫得好 ,最著名的當是《文化苦旅》。常有驚人之語,在臺灣講座時,竟稱《紅樓夢》語言不好,不如《儒林外史》最能代表漢族語言特點,還有《紅樓夢》中許多詩詞抄襲明遺民作品!一家之言,卻有自己獨到眼光!

  • 5 # 使用者一土

    餘秋雨先生,他博覽五車,才高八斗,知識深淵,是我內心十分欽佩和敬仰的中國當代知名學者,文史專家,又是一位文藝理論家,他不僅有豐富的文化知識和視野,而且具有對中外歷史的深邃見解。我是在前幾年的央視青歌賽上親眼目睹了餘秋雨先生風采的,他作為青歌賽上的評委嘉賓,為每位歌手抽題的答案做了精湛深邃的辨析解答。他博古通今,融會貫通,出口成章地精彩講解,博得無數人的掌聲和喝彩,每當他時而用手輕輕推扶著那副黑色匡深度眼鏡,帶著濃重的南方口音,溫文爾雅,侃侃而談的時候,我就坐在電視機前屏住呼吸,全神貫注地聆聽,使我從中學到了很多知識,增長了不少見識,不禁由衷地對餘秋雨先生肅然起敬。我聆聽他的講解,似乎覺得比聆聽歌手的歌聲更精彩。餘秋雨先生,是浙江人士,中國著名當代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和散文家等。他一度成為中國最年輕的教授,曾經被譽為上海“十大”學術精英。餘秋雨先生以其散文而著稱,他的代表作有:《文化苦旅》,該書出版發行後,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此外,他還著有《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冰河》《行者無疆》《君子之道》《何謂文化》以及《千年一嘆》等散文作品。然而,“文人相輕,自古而然”。曾幾何時,正是餘秋雨的才華橫溢,寫出瞭如此之多,且又有很大影響力的散文著作,從而使他遭到了有些人的妒忌,時而出現了一些詆譭、甚至是謾罵餘先生的怪異雜音。於是,就有人以文章對他進行攻擊,認為他的散文風格單調,套路化,譁眾取寵,一副後生魯迅的姿態等之云云。但是,大眾的心裡有桿秤,讀者都知道,餘秋雨先生的散文,可以說是大手筆,是近幾年難得的上乘之作。恕我直言,那些惡意詆譭餘秋雨的人們,只是存在著一種不可告人的文人相輕的灰暗心理罷了。回答至此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恆大足協盃輸給上港,是裁判員的原因,還是恆大戰略性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