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夜燭隙談

    吳國是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的割據政權之一,其建立者為楊行密。

    楊行密也算是一位能人,出身於草莽之間,參加過農民起義,兵敗被俘。大概有由於他骨骼清奇,異於常人,竟然被釋放了。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此後他的人生軌跡就是這句話最好的註釋。釋放後,楊行密被募兵去北方,期滿後,回到廬州故里的軍隊中。回來後,大概與當地首長的人際關係處理的不好,首長想又送到北方去戍邊。楊行密不幹了,於是殺了首長,起兵造反,據廬州為根據地。從此在五代十國的亂世中,楊行密不斷攻伐,侵掠周邊底盤,從而一步步發展壯大,成為末代唐朝南方的一大割據藩鎮,被李唐分封為吳王,成為吳國的奠基人。

    在他被封吳王沒幾年就死了,楊行密的長子楊渥繼承了吳王。但楊行密對這長子不是太滿意,於是臨終前就安排兩位權臣徐溫和張顥輔佐。顯然,歷史都是驚人的相似,大多託孤重臣都反客為主,何況是這樣的亂世。所以,由於楊渥不才,王權旁落,最後被張顥所殺,迎立其弟楊隆演為吳王。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張顥被在後暗暗使力的徐溫給誅殺了,於是徐溫成為了掌權人。

    楊隆演在當了10來年吳王后,改立吳國王,一年後病逝。徐溫又扶持其弟楊溥為吳國王。七年之後,徐溫去世,他的養子徐知誥繼承了徐溫的權利。為什麼是他的養子呢?因為他自己的兒子確實是不堪重用,本想培養他的大兒子徐知訓。但徐知訓大概囂張跋扈,被部將所殺,不得不重用徐知誥。徐知誥應該所非常有能力,受到過楊行密的讚賞。徐知誥繼承徐溫的權利後,隨著李唐最後一任皇帝的謝幕,楊溥也隨即稱帝,成為了吳國真正意義上的帝王。

    十年之後,楊溥在徐知誥的逼迫下禪位。隨著徐知誥登上帝位,吳國的國號就此退出,改國號為齊。隨後,為了政治的正統性,徐知誥又恢復生父的李姓,改名李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隨即改國號唐。這就是史上比較著名的南唐政權。李昪的孫子就是文學史上大名鼎鼎的南唐後主李煜。

    所以,吳國為何改國號為唐的緣由也就一目瞭然了。主人換了,當然國號也要換的。

  • 2 # 被打扮的歷史

    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脫胎於吳,前後經歷了徐溫和徐知誥兩代經營,最終攫取了權力,建立了新的國家,定國號為唐,史稱南唐。

    吳國的開國君主是楊行密,是五代十國時期的一股強大的地方勢力,公元902年,唐朝封楊行密為吳王,但好景不長,公元905年,楊行密去世,繼承者楊渥胡作非為。公元908年,楊渥被權臣徐溫與張灝除掉。之後,徐溫又除掉張灝,獨攬楊吳大權。後來,徐溫的養子徐知誥在徐溫去世後獲取了權力,加上本身經過近30年的父子兩代經營,實力日益雄厚,已經可以取而代之。在這種情況下,公元937年徐知誥廢吳,建立齊朝。公元939年,徐知誥自稱是唐朝宗室,改名李昪,國號改為唐,史稱南唐。至於為什麼徐知誥要定國號為唐,更多的是要假借李唐的名義安撫人心。

  • 3 # 葉之秋

    五代十國吳國為何改國號為唐?

      首先,咱們回顧下這件事的背景,畢竟五代十國離咱們非常遠了。

      五代十國,其實是一段分裂時期的總稱,時間是從907年到979年,這稱謂來自《新五代史》,其實是分來五代,十國的。五代是指907年大唐滅亡後依次定都於中原的五個朝代,即後梁(朱溫所建)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後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篡後周建立北宋。

      十國是指中原地區之外的許多割據政權,什麼前蜀後蜀,南吳南唐等等十多個政權(字首都是後人加來好區分的),北宋建立後,這些政權基本就沒有了。(網路圖)

      此時的南吳(楊吳),後來為什麼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

      吳國是楊行密所建,起初沒有稱帝,只稱吳王,公元927年的時候,楊溥稱帝,十年之後,楊溥禪位於徐知誥,吳國滅亡。

      徐知誥何許人也?

      徐知誥原本不叫徐知誥,他本是個徐州孤兒,小字彭奴,在戰亂中,他被楊行密抓住了,因為楊看著這小夥子長得特別的帥氣,就想把他收為養子,但是楊行密的兒子們不樂意了,楊行密只好把他交給自己的心腹徐溫來撫養(也有人說是徐溫抓了他),並給他取名徐知誥。

      楊行密建立南吳,去世前託孤徐溫等人,徐溫獨攬大權,把楊家的勢力全部架空。徐知誥因為養父的關係,擔任升州刺史,潤州團練使等,徐知誥很有才能,他為政寬仁,還能獎勵農桑,因此府庫充實。徐溫的長子徐知訓雖控制南吳政權,但實在不太爭氣被人殺了,相比較其他兄弟,徐知誥明顯更靠譜一點,他在揚州,恭敬侍奉吳王楊隆演,謙卑對待士大夫,改革稅制等,國勢漸強。

      公元927年,徐溫去世,徐知誥與徐知詢爭權,老辣的徐知誥扣留了這位兄弟,完全控制了吳國朝政,公元935年,他被封為齊王,937年,楊溥讓位,徐知誥改名徐誥,稱帝,國號齊,939年即升元三年,徐誥恢復原姓李,並改名為昪,改國號為南唐。

      李昪和李唐的李,有什麼關係嗎?李昪對外宣稱的是,他是李恪的後代。估計他和他的智囊們也是琢磨了很久,到底該是以李淵的兒子或者是李世民的兒子後代出現呢?李建成的兒子們都死絕了,李元吉歷史上也沒什麼拿得出手的好名聲,李世民的兒子裡面,長孫皇后的兒子肯定不合適,其他的人或者生母不咋地,或者性情不怎麼樣,也沒得過李世民特別的青眼,想來想去,還就一個吳王最合適,無論父族母族都是大名鼎鼎的關隴貴族後裔,就讓他當南唐的祖宗好了!算一算,當他的十世孫比較好,太近了容易有人較真,太遠了沒什麼感染力,於是乎,原來的孤兒,後來的徐知誥,徐誥,變成了李昪,南唐開國之君,祖上是李恪,很風光。

      為什麼會用唐作國號呢?

      李昪:大唐啊,當年是威加海內,四夷賓服啊,咱又姓李,是皇族後代,不用這國號,說不過去了。

      其實咱們看來,用唐確實很妙。唐是由吳而來,吳王是大唐封的,大唐雖滅,但此後二十多年,吳王仍未稱帝,走的路子是大唐純臣,累積多代後,吳王才稱帝,是為代唐天命,齊呢,又是承吳而來,徐攢了多年的香火,本來就是唐王孫之後,中興復唐就說得通了。

      於百姓而言,什麼國號不國號的,並不重要,有飯吃有衣穿,還能有酒有肉地,過上幸福生活,就可以了。

  • 4 # 南方鵬

    五代十國中有同時並立的,也有先後更替的,楊吳和南唐就是先後關係,改國號是因為後繼者血緣關係已斷不再存續,變更國號尋求更佳法理支撐和正名,南唐開國皇帝李昪稱帝后,先把楊吳的國號改為齊國,因他原封齊王而上位,過了兩年,才追尊唐王朝為正統,認憲宗第八子建王李恪為祖,承繼唐室血脈,才改國號為唐,繼承唐朝衣缽,史稱南唐。傳三代,被趙匡胤派曹彬出兵滅國。

    在一陣權衡斟酌後,939年,徐知誥恢復李姓,改名為昪,取光明的意思,並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既是李唐血脈,便有資格繼承唐朝遺產,又改國號為唐,爭取政治優勢。還為唐高祖、唐太宗立廟,追尊父祖四代為皇帝,改奉徐溫為義祖。

  • 5 # 信陵侃史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的前身確實是吳國,那它為何會從吳國變為南唐呢?換句話說,吳國為何會改國號為唐?

    (楊吳疆域圖)

    吳國的建立者是楊行密,楊行密死後,其子楊渥繼承了王位,可楊渥此人並不像他父親一樣勵精圖治,每天只知尋歡作樂,其寵幸的親信欺壓舊臣,這讓舊臣們很是不安,於是張顥、徐溫等大臣發動了兵變,奪取了大權,楊渥權力盡失,形同傀儡,不久張顥謀殺了楊渥,讓其弟楊隆演接替他的職位,後徐溫又謀害了張顥,自此吳國成為了徐溫的“一言堂”,楊隆演只是個傀儡。楊隆演死後,又由其弟楊溥繼任吳王。

    徐溫死後,由其養子徐知誥接替他把持楊吳朝政,同年,徐知誥逼迫楊溥稱帝,這樣自己的權位也能更進一步,楊溥即位不久便封徐知誥為齊王。公元937年,徐知誥篡吳自立改國號為齊,第二年,改名為李昪,自稱是唐憲宗五世孫,又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

    (南唐疆域圖)

    這就奇怪了,為何稱齊後,又改國號為唐呢?還要改名字呢?

    其實事情是這樣的,前文已經提到過徐知誥是徐溫的養子,也就是說徐知誥有可能不姓徐,那他姓啥呢?他姓李,其父叫李榮,不過早在徐知誥六歲的時候,在戰亂中失蹤,後徐知誥被徐溫收養,才改姓為徐的。大家應該知道,李姓是大唐的國姓,而五代的前一個大一統王朝便是唐,徐知誥複姓李姓,改國號為唐的目的,可以表明自己是繼承大唐,這其實是為了爭取政治優勢:

    第一,我篡你楊吳的位,只是為了重新恢復我大唐皇室,也就是表明其政權的合法性;

    第二,以唐為國號,可以告訴天下人南唐才是正統政權。

    (南唐烈祖李昪,即徐知誥)

  • 6 # 圍爐品茗人

    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的吳國改國號為唐是因為執政家族的更替,原本由楊行密建立的吳國,轉為徐溫家族的齊國,最後再改為李昪的南唐。而這其中核心的人物就是徐知誥,他由一個亂世孤兒成為南唐開國君主的故事頗具傳奇色彩。

    亂世孤兒

    唐末的亂世使本來少受兵戈之苦的江淮一帶也開始戰亂不休,因此產生了大量的流民。而徐知誥就是其中之一,根據歷史記載,徐知誥的本姓是李,他的父親李榮在徐知誥六歲的時候因為戰亂而不知所終。而徐知誥則隨同母親劉氏流浪在濠州(今安徽鳳陽)一帶。

    徐知誥不僅流浪地方和明太祖朱元璋一樣,而且在亂世中的求生之所也一樣,他也在濠州寺廟裡混跡。到了公元895年,割據江淮的楊行密攻佔濠州,在這次軍事行動中,徐知誥被裹入楊行密軍中,此時徐知誥只有六七歲,不知出於什麼奇緣,楊行密很是喜歡童年的徐知誥,就將其收為養子。

    但是楊行密的兒子顯然不願意有一個外人來參與“分家產”,畢竟此時的楊行密已經不是當年的草莽匹夫了,他已經是割據淮南的淮南節度使了。無奈的楊行密就將徐知誥交由部將徐溫撫養,而徐知誥的名字就是此時得來的。

    隨父奪權

    長大之後,徐知誥不僅長的一表人才,而且文武雙全,連楊行密都稱讚他是俊傑。因此徐知誥也成為養父徐溫的得力助手。

    公元905年,楊行密病逝,因為諸子皆幼,無奈只好傳位長子楊渥,徐溫因為擁立之功成為楊渥身邊的重臣。兩年後,因為楊渥喜好遊獵,不理政事,而且猜忌元老舊臣。於是徐溫聯合另一位掌握軍權的大臣一起發動政變,弒殺了楊渥。

    因為楊渥對老臣的猜忌,徐溫等人的行動沒有招致統兵在外的將領反抗,而且徐溫又擁立楊行密的次子即位也順理成章,徐溫也透過擁立再次獲得巨大的政治利益,開始掌握楊吳政權中樞權力。

    而在此期間,徐知誥作為父親的助手積極予以協助,同時在二十歲的時候開始逐步外放鍛鍊,先後在升州、潤州等地任職。

    “非典型性奪嫡”勝利

    其實徐知誥嚴格意義上不能算奪嫡勝利,應該是意外加努力獲得了養父徐溫勢力的繼承權。

    徐溫擁立楊行密次子即位之後,就逐步剷除異己掌握大權,到了915年,徐溫受封齊國公,建立大都督府,以升州為中心建立起楊吳政權內部的國中之國。此時徐溫家族內部也圍繞權力展開內部鬥爭。徐溫有六個親生兒子和徐知誥這個養子,其中年紀較大的親生長子徐知訓和養子徐知誥權力較大,但是徐溫顯然是向著親生兒子的,他安排長子徐知訓在楊吳政權的國都執掌朝政,自己在升州遙控指揮。而徐知誥則在917年被趕出經營多年的升州,調往潤州駐守。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918年徐溫的長子徐知訓因為沒有處理好與大將朱瑾的關係被刺殺。徐知誥抓住機會搶先趕到楊吳政權國都廣陵平亂,隨後徐溫鑑於剩餘諸子較為年幼,無法與徐知誥相比,於是乾脆將徐知誥留在廣陵執掌朝政,自己則繼續在升州經營自己的地盤。

    此時尚不滿三十歲的徐知誥展示出過人的政治能力,不僅很好的控制了楊吳政權的朝政,而且逐漸變得比徐溫更的人心。公元927年,遠在升州的徐溫感受到徐知誥的威脅,同時自己的親生次子徐知詢也已逐漸長大,徐溫讓徐知詢到廣陵接替徐知誥的權力。此時羽翼尚未豐滿的徐知誥懼怕養父徐溫的強大實力,於是上表乞求出鎮江西,試圖以退為進,避免與養父徐溫發生衝突。

    此時上天再一次幫助了徐知誥,徐溫在派出徐知詢不久就病逝了,執掌朝政多年的徐知誥顯然比徐知詢能力更強,實力更強。他輕鬆解除了徐知詢的兵權,徹底掌握了楊吳政權和徐氏家族的權力。

    篡吳建唐

    此時三十八歲的楊吳權臣徐知誥當然不滿足於作一人之下的權臣,篡位就是他必然的選擇。

    927年,剛剛執掌大權的徐知誥就擁立楊溥稱帝,之後又追封養父為齊王,將自己的地位升格為齊王的繼承者。

    932年,他學習養父徐溫的做法,自己出鎮金陵(即升州),然後留下兒子徐景通在廣陵輔佐朝政。933年,徐知誥晉封東海郡王。935年,徐知誥接任養父徐溫的齊王之位,同時將原來的齊國從掌控六州擴大到管轄十州。透過上述措施,徐知誥已基本完成了篡位前的準備工作。

    937年,獨掌大權十年之後,徐知誥稱帝,國號大齊,正式取代楊吳政權。但是兩年後,徐知誥改回原本的李姓,改名李昪,將國號由齊國改為唐國,史稱南唐。

    綜上,五代十國的楊吳政權改成南唐,其實質就是徐溫的徐氏家族取代楊行密家族的奪權過程。而徐溫的養子徐知誥成為最終勝利者,但是由於徐知誥本人特殊身世,他在篡位兩年後,改回本姓,自稱唐憲宗第四子李恪的後裔,一方面抬高自己的身份,另一方面也試圖借用唐朝的名號。

  • 7 # 江雨燕

    都別搶,我來答。

    因為南唐是從南吳的基礎上繼承了南吳的政權。

    南吳政權的開創者是楊行密,他是晚唐廬州刺史,受淮南節度使高駢節制。後來在淮南一帶站住腳跟,成為一個大軍閥,天覆二年(902年)。唐昭宗加封楊行密為吳王,要求他引兵勤王。

    但楊行密在世的時候並沒有割據稱帝,他的長子楊渥繼承了吳王的位置,這個楊渥本來不討楊行密的喜歡,但是因為其他的兒子都還小,楊行密只能讓他繼承王位。

    楊行密長子宣州觀察使渥,素無令譽,軍府輕之——《資治通鑑》

    楊渥繼位以後也沒有幹什麼好事,既沒有當一個守成之君,也沒有把吳國的實力推上巔峰。他在位期間很混亂,生活那是相當的驕奢無度。

    渥居喪,晝夜酣飲作樂,然十圍之燭以擊球,一燭費錢數萬……廣署親信為將吏;所署者恃勢驕橫,陵蔑勳舊——《資治通鑑》

    總之就屬於那種典型的敗家二代,這時候吳國的大權逐漸被左、右牙指揮使張顥、徐溫這兩人掌握,楊渥的三位親信朱思勍、範思從和陳璠後來被徐溫兩人所殺,楊渥和後者因此產生了矛盾,想要殺死他們。

    但徐溫兩人先發制人殺死了楊渥,之後楊隆演被扶持為吳王,張顥在和徐溫的權力鬥爭中被殺,從此吳國大權被徐溫一個人掌握。楊隆演作為一個傀儡皇帝,沒過多久便抑鬱成疾而死。

    按照繼承順序本來應該是楊隆演的弟弟廬江公楊濛繼承王位,但是徐溫為了保證自己對權力的掌控,因此扶持了年紀更小的楊溥為吳王。公元927年,徐溫讓楊溥稱帝,吳國這才從一個藩鎮變成一個國家。

    而這位楊溥既算是開國皇帝,也算是末代皇帝。但徐溫在世時並沒有完成取代吳國的願望,他的養子徐知誥在徐溫死後世襲了徐溫的權力和地位,繼續操縱著吳國內部的政治。

    在長達十年的政治運營中,徐知誥集南吳尚父、太師、大丞相、大元帥、齊王等眾多官銜和爵位於一身,權勢達到了巔峰。最終在公元937年逼迫楊溥禪讓,建立齊國。

    三年,知誥建齊國,立宗廟、社稷,置左、右丞相已下,以金陵為西都,廣陵為東都。冬十月,溥遣江夏王璘奉冊禪位於齊王——《新五代史》

    這個徐知誥原本是李姓,後來因為被徐溫收養,所以改了姓。稱帝一年後,徐知誥恢復了李姓,並改名李昪(biàn),由於和唐朝是同姓。

    李昪難免就開始為自己的政權尋找合法性,他對外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所以又把國號改為唐,這就是南唐的來歷了。

    而楊氏一族也被李昪遷到海陵區居住,並囚禁起來,不許和外人有交流,以至於楊氏一族的婚配都是在宗族內部進行的。

    升元六年,李昪遷其子孫於海陵,號永寧宮,嚴兵守之,絕不通人。久而男女自為匹偶,吳人多哀憐之——《資治通鑑》

    不過可能令李昪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後世子孫李煜也是在北宋的囚禁中死去的。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 8 # 逆流的魚L

    五代十國中的吳國並沒有改國號為唐,因為吳國已經滅亡了,南唐頂替了吳國,何來改國號的說法。

    吳國和南唐是先後繼承的關係,不是並存的。

    楊行密在江南割據,奠定了吳國的基礎,他死後,政權被大將徐溫及其養子徐知誥控制,楊行密的兒子完全成為了傀儡。

    後來看到時機成熟,徐知誥廢掉了楊家皇帝,自己為帝,因為他被封為齊王,所以國號為齊,吳國從此滅亡。

    不過齊這個國號沒用多長時間,徐知誥宣佈恢復李姓,改名李昪,並且認唐憲宗的兒子李恪為祖先,因此齊國改國號為唐,後被稱作南唐,因此要說改國號只能說是齊國改南唐,不是吳國改國號為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寫時是咋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