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個重點

    “一戰”中,主要就是當時的世界六強英美日法四國的盟友關係較為穩固,德國與沙俄之間的矛盾也挺深。對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來說,更是和當時的中國被劃為“病夫”一類。作為亞洲與歐洲文明對峙的代表國家,奧斯曼帝國與歐洲所有列強都有很深的矛盾。幾百年來,它與英法俄奧意不斷地發生磨擦。作為德國的盟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仍然是一個“極其畸形的聯合”。對奧斯曼來說,只是一種“兩害相較取其輕”地選擇。“一戰”是德國意圖挑戰“英國為主導的國際秩序”形成的帝國間分贓不均而爆發的大戰。德國太急迫了,忘記了沙俄這個次要敵人、潛在敵人(美,日)應該是結交物件。甚至某種意義上,可以和沙俄製定密約。為什麼這麼說,“一戰”只是一場狗咬狗間的“分贓不均”戰爭,沒有哪一方是正義的。

  • 2 # 花果山下者行孫

    不是德國選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作為盟友,而是因為在當時的地緣政治條件下德國與奧斯曼土耳其的利益已經深度捆綁了。

    國際環境

    作為當時的頭號強國,大英帝國長期以來奉行的對外戰略是:在大陸上維持均勢,也就是所謂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防止歐洲或東亞出現一個獨佔的霸主,同時英國要保持海上的絕對優勢,絕不允許其他國家挑戰他的國際霸權。

    維多利亞時代前期的首相帕麥斯頓說:“保持英國作為歐洲仲裁者的地位,而後是全世界的仲裁者,這一切取決於英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而且大英帝國沒有永遠的朋友,僅有永遠的利益。"

    隨著進入20世紀後英國勢力衰減,20世紀初的國際格局早已暗流湧動。

    但是在整個十九世紀英國都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霸主,他就如同非洲草原上的雄獅,雖然日漸衰老但餘威尚存。其他國家雖然在心裡已經盤算了無數次反抗計劃,但都不敢直接面對大英帝國動手。

    但初生牛犢不怕虎,誰也沒想到首先跳出來反對英國霸權的不是它親手培養的小侄子美國而是剛剛完成統一不久的愣頭青普魯士德國。

    普魯士帝國

    說起來,德國實際上是英國大陸均衡政策下的產物,為了制衡當時貴為歐洲大陸霸主的法國和患有領土飢渴症的俄國,英華人需要在Continental上有個可靠的打手,但誰也沒想到最後居然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造就了這個開啟兩次世界大戰的可怕對手。

    德國地處中歐,是歐洲最後一個崛起的工業大國。在英國支援下初生的德國剛好趕上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憑藉著在電力方面的技術發展,德國實現了彎道超車,在1871年實現統一後,僅僅用了三十年德國的主要工業品產量就超過了原霸主英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資本主義強國。而且相較於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崛起的法國、英國,在新興的化學、電氣工業上德國可謂是一騎獨塵。

    草蛇灰線,伏延千里。德國軍事上的改革創新也為此後的多番大戰打好了軍事基礎。

    德國透過19世紀初的軍事改革,創立了軍隊大腦總參謀部體制和全民皆兵的戰爭動員體制,實現了高校指揮與全民武裝,建立了一支有著三級兵源的軍隊體系,分別是普魯士正規軍為核心,預備役、民兵役待命。

    創新,創新,多少強大假汝之名。靠著這個獨一無二的軍事體系,德軍在普魯士統一戰爭中打敗規模高達40萬之巨,並且有著克里米亞和墨西哥戰爭經驗的法軍。這一役也為誰是Continental第一大軍事強國蓋棺定論。

    在軍事、經濟上一時風頭無兩的德國對於當時的國際經濟、政治體系十分不滿。當老牌殖民強國忙於全世界搶地盤的時候他還在窩裡鬥,而完成統一併且開啟第二次工業革命後世界卻早已瓜分完畢,德國空有一身肌肉卻無處施展。隨著鐵血宰相俾斯麥退出政壇,德皇威廉二世親政,激進冒險主義在德國政壇生根發芽起來,而這必然與當時的世界霸主英國發生矛盾,漸漸的,英俄矛盾被英德矛盾漸漸地替代,成為當時世界格局的主旋律。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當時的奧斯曼土耳其已經落後於西方發展大潮,但憑藉著祖上打下來的土地,它在中東的地理形勢可謂是一片大好,而失意人德國自然也與這個相鄰不遠的沒落帝國打得火熱起來。

    德國在挑戰英國霸權的時候並未多加試探,直接一步到位。透過試圖修建一條鐵路把與英國的矛盾徹底激化。

    19世紀80年代,德國工業化的迅速發展導致對金屬、礦藏、能源以及食品的需求快速增長。而疆域遼闊,地處中東的奧斯曼帝國擁有現代工業急需的鉛、鋅、煤、石油以及銅等自然資源。因此德國計劃向落後的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輸出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三方之間的聯絡,各取所需,互利共贏。仔細想想,這個計劃在今天的國際社會上是不是有點眼熟。

    這一計劃的中心就是德國打算修建的3B鐵路,從柏林出發,經過拜占庭最後到達巴格達,因為三地都是以B為首字母,故而稱為3B。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也因為自身的羸弱,常被歐洲諸國輪番欺負,而懷有挑戰者身份的德國自然不可能去拉攏現有體系的收益者,只有獨闢蹊徑,拉攏土耳其和奧匈帝國這樣的過氣帝國作為盟友。土耳其與德國的關係友好也從此打下基礎,土耳其移民日後更是成為德國境內第一大移民種族。在2018年代足球世界盃上我們也看到了土耳其血統的徳裔球員厄齊爾因為與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合照而在德國引起軒然大波。

    而在1908年,英國勘探隊在伊朗發現數目驚人的石油也為這新舊之爭添了一把火。中東不再是漫漫黃沙的不毛之地,而是埋藏著黑色黃金的天賜寶地。但是不巧的是此前英國從未把目光投向這片無利可圖的荒地,所以這裡還未有歐洲國家的諸多染指。石油,這個工業的血液將掀起第一次波瀾。

    當時大英帝國的政治家認為3B鐵路所控制的區域恰好是英國本土與印度之間的交通命脈和中東的產油區。這條鐵路一旦修建成功,那麼中東的石油資源也是德華人勢在必得的囊中之物,如虎添翼的德國還佔據著英國的生命線,帝國的崩潰也全在德華人和土耳其人的一念之間。

    英國意識到此前大搞的大陸均衡已經瀕臨崩潰,必須找到Continental上的戰略同盟國,為了壓制德國,必須拋棄超然的孤立政策,不惜與傳統對手法國和俄國結成同盟。

    勇氣

    也不知道是不是梁靜茹給了德國勇氣,面對當時的三位西方霸主——英國、法國、俄國。它既不合縱連橫也不逐一擊破,德國直接帶上了他的二流盟友們和這三大強國開幹,後面的故事大家也就知道了,在一戰失敗中的德國也因為一戰的傷痛而毅然決然地開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同樣因為盟友拖後腿,二戰中的戰五渣義大利和把頭號工業強國美國拖入二戰戰場的日本,德國又遭遇了同樣的大敗。

    外交,是多麼的重要。盟友,是多麼的無能。

  • 3 # 沫白讀史

    我是沫白,我來回答。

    一戰,是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和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之間的戰爭,是新舊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鬥爭。

    不過,這時的奧斯曼帝國已經步入末年,國力衰微。已經沒有了當年的風範。那麼,德國又為什麼要和已經衰敗的奧斯曼帝國結盟呢?筆者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奧斯曼帝國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四通八達。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位於亞非歐三大洲,位置優越,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裡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

    是中西方文明的交匯處,並掌握著東西方文明的交通線。德國有這個盟友,為他的作戰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二、奧斯曼帝國實力仍不容小覷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從1299年建國開始,已經延續了600多年。 即使在19世紀實力開始下降,不能與西方強國相抗衡,但也要強於眾多小國家。

    三、奧斯曼帝國和俄國世代為敵,戰爭不斷。

    一戰中,俄國加入了協約國,作為他的世敵,奧斯曼帝國在加入協約國的可能性不大。十次俄土戰爭,200多年的糾纏使得兩個國家積怨已深,或許只有戰爭才是解決的辦法。

    四、德國可選擇盟友較少

    德國作為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為了獲得資本積累,必須打破原有的世界格局,從新分配利益。但他所面對的是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和他們所建立的世界體系。新興資本主義國家本就不多,敢於對抗老牌資本主義強國的更是少之又少。

  • 4 # 六菠蘿說歷史

    德國之所以選擇奧斯曼土耳其,是出於無奈還有奧斯曼帝國的地理位置。

    出於無奈

    其實德國選擇奧斯曼,是不得已而為之,分析一下當時的歐洲大國關係就可以看出來:英國、法國、俄國結為協約國,是德國陷入腹背受敵的狀態,而自己的盟友只有奧匈帝國,而且爆發戰爭後,德國很快看出來奧匈帝國是個拖後腿的盟友。所以德國幾乎在自己戰鬥,更嚴重的除了兩線作戰,塞爾維亞地區是德國控制東線戰場南部的必經之路,也是德國物資過境的重要地區,憑一個奧匈帝國是解決不了塞爾維亞(背後是沙皇俄國撐腰),所以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土耳其再不濟,給俄國放冷槍還是可以的,德國也不指望奧斯曼正面抵抗俄國。

    地理位置

    奧斯曼土耳其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與小亞細亞接壤的達達尼爾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是俄國黑海艦隊的必經之路,如果土耳其站在自己的一方,那麼就相當於給黑海艦隊一個釘子,雖然並不能完全阻止黑海艦隊,但是能讓俄國頭疼,德國就很知足了。一旦土俄再次大打出手,那麼德國就可以減輕東線戰場的壓力。

  • 5 # 挖掘機式遂發槍

    是大英帝國的掌權者短視了,以為臭狗屎一個樣子的奧斯曼帝國,不能翻起大浪來,因為英法聯軍1854年費盡心思和力氣幫助奧斯曼帝國擋住了沙俄的進攻,土耳其海軍還有英華人的顧問團。

    土耳其奧斯曼帝國隨然老了,但是在與鄰國希臘的爭鬥中,還是挺要面子的,在1914年一戰爆發前,就向英國訂了兩艘戰列艦,400萬英鎊貨款已匯,英華人以開戰了英國也需要這些戰艦為藉口,徵用沒收了這兩個無畏艦。土爾其設定好好的,兩個軍艦的水兵都派到英國√學習了一年了。全國輿論壓力山大。

    而德華人在天才外交家俾斯麥領導引領下,透過對奧斯曼帝國的投資和建設東方塊車鐵路(柏林,伊斯坦布林,巴格達)拉絡奧斯曼土爾其帝國的領導人,使他們的心裡傾向於德國,

    另外,巴爾幹半島的斯拉夫國家為了反對穆斯林的統治,和相互打壓征服鄰國,如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都是對土耳其的領土問題有訴求。

    壓垮駱駝的最後一個稻草是德國海軍艦隊(地中海分艦長官姓名:蘇雄,軍街,少將。),

    這支分艦隊有兩隻大型船舶,一個是戰列巡洋艦“戈本lI號,一個是輕巡洋艦“佈雷斯勞”號,蘇雄少將狐狸一樣的狡猾,在開戰宣佈敵對行動開始時,就補充好了給養,裝滿了煤炭,衝破了英華人和法華人的封鎖艦隊組成的封鎖線。直接去了達達尼爾海峽,把艦隊開進了奧斯曼蘇丹的帝國首都伊斯坦布林,

    經過幾天的外交操作,德國宣佈把新型的戰列巡洋艦“戈本”號和輕巡洋艦“佈雷斯勞"號贈送給土耳其人。蘇雄將軍成了土耳其海軍總司令,兩個軍艦上的官兵,也還是金髮碧眼的日耳曼人,只是戴了土耳其小紅帽子。

    土耳其人骨子裡邊最仇恨俄羅斯人,1912年的巴爾幹半島啦戰爭都是俄羅斯搞事件發生的,十次俄土戰爭把土耳其人的邊境越來越向南方移動,-所以英國海軍第一大臣丘吉爾大罵德國海軍的戈本號是最壞的軍艦!

  • 6 # 老威觀史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德國選擇奧斯曼土耳其為盟友,是因為奧斯曼土耳其是當時德國最值得結盟的盟友了,不因為別的。

    也許很多人可能不太明白,但是看一下這張地圖就應該明白了。

    當時來說,德國和奧匈帝國是鐵桿的盟友,另外英法和俄國則組成了協約國集團。德國和法國有著普法戰爭時期結下的樑子,當時法國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給了德國,所以法國和德國是堅決對立的。英國奉行的是大陸均勢主義政策,也就是歐洲大陸不能出現霸主,誰強大了他就會和誰對著幹,拿破崙時期如此,如今德意志帝國時期也是如此,當時的德國已經的歐洲大陸第一強國,不削弱這個第一強國任其做大,那麼歐洲大陸就有統一的趨勢,那麼英國在統一的歐洲大陸強國面前就只能當孫子了。俄國則是因為要往西發展,進入歐洲核心地區,主要是與奧匈帝國、土耳其矛盾深刻(之前與土耳其已經接連不斷的打了幾十年了)佔領了土耳其帝國大片的領土,甚至會吞併土耳其。因為和奧匈是鐵桿盟友,所以也不可能與俄國結盟。

    再看看義大利,實際上剛開戰的時候,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是盟友,只不過義大利一直沒怎麼出力,到了後期看到德國不行了就見風使舵投靠了協約國集團。(兩次世界大戰,義大利都當了德國的豬隊友)

    剩下的挪威瑞典軍事實力都不強,在戰爭中起的作用都不大。雖然以前瑞典是一個軍事強國,但是在一戰的時候,早就淪為了三流國家。至於西班牙葡萄牙這樣的國家,向來是不熱衷參與戰爭的,只喜歡中立。所以拉他們做盟友也不現實,況且西班牙葡萄牙軍隊的戰鬥力很一般,真打起來也起不了什麼作用。

    所以剩下的就只有奧斯曼土耳其了。首先奧斯曼土耳其和俄國是死敵,俄國一直在逐步的蠶食土耳其,這個趨勢下去總是會滅亡土耳其的,所以一旦打起來,土耳其會堅決地對抗俄國。其次,土耳其的軍事實力實際上並不差,能組織百萬以上的軍隊參戰,這個作用實際上也是不小的。結盟以後,再加上德國幫助土耳其訓練軍隊,製造武器,也能夠提升土耳其軍隊的戰鬥力,至少能夠牽制住俄國的相當部分的兵力,這樣德國兩線作戰的壓力就小了很多。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德國才會選擇與奧斯曼土耳其結盟,不因為別的,就是因為在站隊之後,也就只有土耳其才是最有價值結盟的國家了。

  • 7 # 彼得堡的肥天鵝

    這個問題其實很顯而易見,因為沒得選。只要看一下一戰的參戰方對比,就可以看出來,同盟國的勢力遠遠不如協約國,這種情況下,奧斯曼土耳其好歹也是個帝國,儘管它已日薄西山,但好歹能在東方戰線拖住英華人和俄華人一會兒是一會兒……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後,土耳其一直猶豫不決,內部很糾結究竟加入哪一方。在青年土耳其黨三巨頭中,戰爭部長恩維爾·帕夏和內政部長塔拉特·帕夏是親德的,兩者都支援加入同盟國,但是傑馬爾·帕夏是協約國的支持者。在此期間,英國朴茨茅斯造船廠扣押了兩艘土耳其出錢打造的新式戰艦,這是當時的海軍大臣丘吉爾的主意:土雞太親德了,不能把軍艦按約定交付。有了這兩艘,他們如果加入同盟國陣營,對我們大大的不利……

    這兩艘戰艦,土雞是花了重金委託打造的,此訊息一出,全國上下一片譁然,緊接著就是群情激奮。1914 年8月2日,奧斯曼土耳其與德國簽署了德國——土耳其聯盟條約,根據該條約,土耳其軍隊在德國軍事顧問的領導下。然而,與此同時,土耳其政府發表了一份中立宣告,表示不捱打就不動手。

    無巧不成書,8月10日,為躲避地中海的英國艦隊,有兩艘德國軍艦進入達達尼爾海峽——“ 格本”號和“ 佈雷斯勞“號。這時,德國順水推舟,把船直接送給土雞了。

    一戰時的土軍服飾

    這時,包括首相在內的土耳其許多人仍然反對參戰。然而,英俄海軍的頻繁挑釁,以及歐洲戰場上德軍的猛烈攻勢,使得以恩維爾為首的一眾德棍已然按捺不住,和艦隊德國指揮官一起宣佈開展“ 聖戰 ”(吉哈德),向俄國艦隊開火。於是1914年11月2日,奧斯曼土耳其加入了同盟國陣營參戰了。

    德國跟土耳其、伊朗國家有“傳統友誼”,經常互派軍事訪問,文化交流,奧斯曼土耳其軍中的德國顧問也不少。舉個例子,二戰時期德軍著名裝甲指揮官約阿希姆·派普的父親沃德馬爾當時是德軍非洲殖民軍團上尉,1914年東非戰場一開打就受傷了,被送到伊斯坦布林治療,傷好了之後就忙不迭地當上了德國駐土雞的軍事顧問,指揮土軍向英軍開炮,簡直像保衛自己國家一樣上心……而派普上尉的爺爺是東方學家魯道夫·派普,所以他會土耳其語,跟炮兵交談都不用帶翻譯。

    1916年佩戴德式鋼盔的土軍擲彈兵

    土雞參戰,對俄國造成的打擊比較大,因為失去了與盟國最便捷的交流方式——透過黑海和海峽,只剩下兩個北冰洋附近的港口——阿爾漢格爾斯克和符拉迪沃斯託克。

    現在土雞覺得自己挺委屈的,說是被青年土耳其黨和德國拖下水了。但是,德國是被奧匈帝國拖下水的,奧匈帝國又是被塞爾維亞王國拖下水的。整個歐洲劍拔弩張,所有人都不想開第一槍,但是打起來的話,自然是要各找各的盟友,抓到籃子裡就是菜,土雞再弱也有二兩肉不是?

    如有疏漏,還請多多斧正。

    我是肥鵝,一個熱愛歷史的碼字鵝,請切莫吝嗇您的贊,它將是俺不斷前行的動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體》有多少個文明?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