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所求有所得

    因為鄔先生說到了皇家的痛點。

    無情最是帝王家。

    君,臣,父,子。多重角色,天大的誘惑,最容易讓人迷失,重利而忘情。

    “皇上這麼多兒子,難道就沒有一個為父親分憂的嗎?”想想,也是讓人唏噓。

    不得不感慨,帝王難當啊。虛情真意,實在是太過糾纏,難以分辨啊。

    難,難,難。

  • 2 # 精彩影視片段放映機

    因為四阿哥很無奈啊!鄔先生是一個高深莫測的人,更是另胤禛欽佩的人,古語說的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所以鄔先生跟他說了讓他接這趟差事,他就得當回事去做!而雍正的正常思維跟八阿哥他們是一樣的,這趟差誰愛接誰接,自己肯定不接!因為這是一趟得罪人的活,所謂的賣力不討好的活,幹好了自然得到皇上的賞識,幹不好,到頭來兩邊不是人,既在皇上跟前失寵,又得罪了百官,所以他不想去接這趟差,因此對鄔先生的話難免心中有梗!

    等到聽了鄔先生的解釋以後,對鄔先生是深感佩服,一個整天待在王府教孩子讀書的人竟然如此的瞭解天下大勢,更是如此瞭解康熙的聖意!身為康熙的兒子理應為老子分憂,這是康熙希望看到的結果,而現狀是康熙那麼多兒子,個個都不想接這趟活,都往外推,這對胤禛來說是一個得寵的好機會,康熙也深深的明白這討債的活確實不好乾,幹好幹壞先不說,能夠替康熙分憂的這份心就會有一個很好的印象分!所以即使乾的不那麼近乎人意,康熙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所以鄔先生看到了這一點,讓胤禛必須得去接這一趟活!

    最終結果還是挺完美的,雖說有些事情做的過了頭,但是最終還是另康熙欣慰的,那麼對胤禛爭奪皇位這件事上有著重要意義!

  • 3 # Day256135812

    無情最是帝王家,四阿哥瞭解自己的皇阿瑪,瞭解康熙最討厭看到兄弟相殘的事發生,這也是康熙最後傳位於雍正時告誡的話。欠款都是在京官員借的,這些官員後面又都有阿哥們,追繳欠款的差事辦的不好,康熙責怪,辦的好,小的說,又得罪了阿哥,大的說,範了事康熙真把哪個阿哥抓起來了,阿哥們官員們也恨老四,康熙也會恨老四,兩邊不討好。四阿哥,雖然被稱為冷王爺,孤王爺,但那都是個人表面。官場上的是是非非,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四阿哥玩的比誰都熟,只有權衡好了,哪邊輕,哪邊重,揣測了聖意,分析好局勢才會下手

  • 4 # HannibalLecter

    這個就是做皇帝的人,做老闆的人比一般人厲害的地方。

    自古以來能夠駕馭好謀士的人是最厲害的人。在一個公司裡,不是要老闆很能幹,而是要老闆有技巧,把能人聚集在手下為自己效力。古代項羽,能打,英勇,但是圍不住人,最後落得個自刎烏江的下場,劉邦,看上去是個小混混,打仗不如韓信,治國不如蕭何,出謀不如張良,然而卻能夠洞察人心,穩坐皇帝的位置。

    雍正沒有表態,自然是雍正有城府的表現。

    一個主子,第一次遇到一個智慧超群的謀士,要做三步。

    第一步、尊敬

    尊敬他,他才會為你做事。這個雍正做到了。他一從江夏鎮回來,就立刻按照漢人的禮節,帶著全府上下拜鄔先生為世子的老師。

    你鄔先生再厲害,不過也就是個殘廢了的罪員而已,雍正全家老小皇親國戚給你跪拜,你要不要上天?

    所以禮節上,雍正做足了。接下來,第二步,是感情上的共鳴。

    晚上兩個人單獨談,鄔先生還是不明白雍正為什麼要請他出山——

    雍正背了一首鄔先生幾十年前年輕氣盛,壯志未酬時候寫的詩:

    這是鄔先生的文章《士子揭世文》,很長的一篇,中間的幾句——

    “朝廷待彼不為薄矣,二君設心何其謬哉!獨不念天聽若雷,神目如電,嚴虞敦撫床而囑,何偏直受命之辰;黃夢齡饋參為名,何必在赴宴之後?龍門未啟,題目可以喧傳?蕊榜未懸,元魁何由預報?......吾輩進退不苟,死生惟命,務請尚方之劍,斬彼元兇!

    康熙三十八年,順天府鄉試,也就是年羹堯參加的那一次,出現了舞弊案,發榜後不久,《士子揭世文》便在坊間流傳開來,這篇文章主要是揭露說這次考試有舞弊情況,而且揭露了很多細節。康熙知道以後,震怒,未經核實,立刻將主考打入大牢。可是出榜時,《士子揭世文》裡面披露的嫌疑人又全部上榜,很多人名次還更高。康熙覺得是冤案,《士子揭世文》是毀謗,此時副主考姜宸英已在牢自盡,康熙極賞識的大才子,狀元李幡從此無意官場。

    在《雍正王朝》這個電視劇裡,鄔先生承認這個詩是他寫的,而且正好是10年前,也就是康熙三十八年。

    所以這個故事背景就很好覆盤了。

    康熙三十八年,考試中出現了舞弊。鄔先生要麼就是主考官,主動揭露這件事,被牽連。當然這種可能性不大。要麼就是和年羹堯一起去考試,考試的時候發現了舞弊,於是自己寫這個文章揭露,過後舞弊方做足了準備,再次上榜,而自己作為“誹謗者”被下大獄。這種可能性極大。如果是這樣,那鄔先生在電視劇裡面的人設就是——

    十年前,他去參加科舉,想出仕為官,為朝廷,天下做點事,但是那一屆很多人都在作弊,於是他寫了這個文章揭露,得罪了利益集團,被判為誹謗下獄,並且再也不能出仕為官了。

    這麼說,鄔先生是有抱負,也有委屈的。

    那麼雍正揹他的文章,就是要告訴他,第一,為你我做了功課。第二,你被委屈了,我知道,他們不珍惜你,我珍惜你。我知道你是被冤枉的。第三,你是個人才,跟著我可以實現抱負。

    於是,馬上就接鏡頭碰杯——

    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的感動了鄔先生,兩個人消除了階級差異和隔閡,成為知己。

    接下來,鄔先生才敢為雍正出謀劃策。

    鄔先生是個獨特的人才,他的謀略都不是常人的,難免就要冒犯人,而且他膽子也大,十年前連整個官場都敢得罪。對於這樣的人才,你收了他,還要降服得住才行。關於追比國庫欠款一事,鄔先生說了自己的主張,雍正立刻就知道,鄔先生是在算康熙的心,在古代,揣摩聖意,這是殺頭的罪,而且自己都參透不了自己老爸的心,一個瘸子就能參透,那麼自己在他面前,豈不還是跟個光屁股孩子一樣,以後雖然說老瘸子為我效力,但是我一直言聽計從的話,他哪天多個心眼把我打來吃了我都不知道。所以,雍正要表現自己的控制力,那就是,我參考你的意見,但是我不是你的應聲蟲,我自己也有腦子,自己決定怎麼用,什麼時候,按照什麼方式來用。

    所以,雍正聽完鄔先生的分析以後,沒有說,好,就這麼辦,而是說恩,先歇了吧。這就是為君的城府:分析是你的事,但是做決定是我的事,我表態也不是對你表態,你不能幫我做決定,不然我們哪個是君,哪個是臣?哪個是主,哪個是次?

    實際上雍正一直在權力上和鄔先生博弈,也一直在告訴他——我才是主。

    比如查刑部冤案那一次,雍正也是沒有告訴鄔先生自己的想法,鄔先生覺得他言不聽計不從,還想走。結果雍正說,再給我一晚上時間,搞了個生病。這才讓鄔先生明白,原來雍正自有安排。

    其實高階的管理者的馭人之術就像雍正這樣,你的人才越能幹,越聰明,越重要,你就越不能毫無尊嚴地言聽計從,你要聽他們的,否則就是傷他們自尊,但是同時,要告訴他們——我有全域性規劃,我才是決策者,你只不過是個參謀。如果角色分配不合理,下人就會放肆,造反,越俎代庖。

    雍正對年羹堯就是個錯誤的例子,太尊重,甚至溺愛,給他兵,給他權,把他當兄弟,娶他的妹紙,自己吃糠咽菜,也要供他在西線翻牌子。最後的結局就是分不清楚主次,落得個君臣相殘。

  • 5 # 尚澤24

    我倒是覺得,這段對話中,雍正是含糊的!就像八爺黨分析的那樣,得罪滿朝官員和王公貴族,於以後工作和奪嫡不利,當然那時有沒有奪嫡之心,不得而知!在聽了鄔思道分析後,他也不為所動,在鄔思道勸他接下這份工作,只說了句早點休息,不給正面回答,他的最終想法,還是不想碰!讓他覺得可以做的轉折點,在跟康熙老爺子的對話中,康熙哀嘆無人分擔治國之累時,雍正瞬間才領會鄔思道的分析,決定接下追繳工作!由此看出,雍正也是看形勢做決定,而不是二月河所歌頌的太正面的形象!

  • 6 # 楊角風發作

    在《雍正王朝》中,鄔思道第一次跟老四胤禛見面,兩個人就表現的惜惜相惺,舉杯共飲。

    隨後鄔思道第一次給老四胤禛分析時局,提出了一定要接下追繳戶部欠款的差事,可是此時的老四胤禛並沒有答應鄔思道,而是愣了幾秒後,突然就打了哈欠,要告退,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一、

    給足你面子:

    鄔思道是一個戴罪之人,而且還是一個腿腳不夠利索的人,剛從大獄中出來的時候,年秋月給他洗腳就說了:

    “郎中說了,您的腿啊是因為在大牢裡呆的時間太久了,受了溼氣才弄成這樣的。”

    一句大牢裡呆的太久暴露出鄔思道是關了很久的,剛剛放出來就有一個如花似玉的大姑娘伺候,這種待遇不是一般人能享有的。

    等到了京城之後,年秋月還抱著弘晝送了他一副護膝,鄔思道嘴上說著不用,其實內心溫暖無比。

    尤其是老四胤禛回京之後,鄔思道還是打扮了一番的,腰板挺得非常直,而且並沒有出門去迎接,有一種故作清高的姿態。

    而老四胤禛見面後一個鞠躬大禮,就讓鄔思道的清高拋到了九霄雲外,也顧不上腿疼了,跪下還禮。

    因為鄔思道是漢人,前面年羹堯也提到過,說他規矩多,所以老四胤禛就按照漢族拜師的禮儀,全家奉鄔思道為師。

    這還不算,兩個人進屋後,老四胤禛還張口就背了鄔思道十年前寫的詩:

    “朝廷待彼不為薄矣,二君設心何其謬哉!獨不念天聽若雷,神目如電……”

    鄔思道之前參加過科舉考試,他寫的《士子揭世文》就是揭露科場舞弊案的,後來他蒙冤入了大獄。而老四胤禛這三板斧甩出來之後,讓鄔思道看到了希望,決定靠老四胤禛實現自己的抱負。

    二、

    沒事走兩步?

    之所以起了這個小標題,有一種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的意味。

    因為老四胤禛對鄔思道足夠尊重,讓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感動,於是兩個淚眼汪汪的舉杯喝酒,隨後鄔思道先開了口:

    “這追比國庫欠款的差事,接與不接得先看看借款官員的情形。”

    既然鄔思道先開了口,老四胤禛當然不能放過這次考察的機會:

    “好哇,我正想聽聽先生的見解!”

    是啊,該給的尊重也給了,該拜的師也拜了,該喝的酒也喝了,下一步該鄔思道表現一下了,不然的話,我拜你為師為啥呢?

    而鄔思道也不含糊,一上來就放大招,還沒等老四胤禛詢問,自己就猜出了老四胤禛目前面臨的難題。

    隨後他就提出了欠款的三類人:

    一類是不得已而借之,一類是不安分而借之,一類是貪得無厭而借之。

    其實老四胤禛聽他這麼分析完,講的都是困難,心中是有些失望的,所以他才會喝了一口酒:

    “照先生的意思,這差事我不能接?”

    心中肯定在想,你說的追繳戶部欠款難,是個人都能分析出來,不然的話這個差事早被別人搶了,難道你鄔思道就這點本事?

    三、

    被戳破的小心思:

    鄔思道一看老四胤禛誤會了自己的意思,馬上打斷他:

    “不,一定要接!”

    此時老四胤禛酒也不喝了,疑惑地看向鄔思道,心中肯定有一個大大的疑問,難道先生話裡有話?

    “如果王爺您也不願意接這個差事,那麼皇上不是連一個願意為他分憂的兒子都沒有了嗎?”

    鄔思道這句話一出,大家仔細觀察,老四胤禛的眼睛轉了一下,有一種小心思被戳穿的感覺。

    隨後他就假裝打了一個哈欠:

    “夜深了,先生,安歇了吧!”

    老四胤禛說完這句話,也不管鄔思道什麼表情,徑直就走了。

    其實,此時的他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怖和驚喜,這種恐怖是來自於鄔思道能猜透帝王心思,這種驚喜則體現在拜鄔思道為師是走對了。

    但是有一點是必須要確定的,那就是對於鄔思道來講,他是一個軍師,是輔助老四胤禛的,可以出主意,但是最終拍板則由老四胤禛來拍板,畢竟他才是主子。

    成大事者最忌諱聽風就是雨,不能聽他講有道理馬上就按他說的辦,聽另一個人講的也有道理,也馬上去做,這就說明他自身沒有主見了,顯然老四胤禛不是沒有主見的人!

    四、

    誰才是主子?

    我們看整部劇,老四胤禛這個主子身份演繹的淋漓盡致,比如後來的查刑部冤案,也是鄔思道給他出的主意,讓他推掉這個差事。

    可是老四胤禛表面上並沒有推掉,鄔思道一看他這樣,甚至都收拾行李要走了。但是一晚上的工夫,老四胤禛硬是把自己折騰病了,顯然相對於自己的招數,要比鄔思道的乾巴巴的拒絕要高得多。也就是說雖然軍師給分析的很透徹,但是這件事怎麼做,由誰做,做到什麼程度,什麼時候做,什麼方式做都得主子說的算。

    比如在年羹堯拜訪老八胤禩之後,老四胤禛硬是讓他跪了一整天,就是讓他知道,到底誰才是主子?

    其實在見鄔思道之前,老四胤禛還沒有堅定奪位的意願,自從那一晚談話之後,他需要好好理一下思路,這才打哈欠先行告退了,目的也是為了自己回房間慢慢思考。

    按照鄔思道的分析,他要重點追繳後面兩類人的欠款,可是後來的老四胤禛卻是眉毛鬍子一把抓,每一類人都不放過,偏偏放過了最該追繳欠款的被康熙帝點名的那三個官員。

    並不是說他不知道這三個人犯的錯,而是因為他的重點和目的並不在這裡。

    說白了不僅老四胤禛不相信,連康熙帝也不相信這次追繳戶部欠款能成功,他之所以安排這個差事,說到底就是為了驗證一件事,那就是看誰有勇氣打破這個格局,能改變國庫空虛的現狀。

    所謂的追繳戶部欠款治標不治本,問題的關鍵不在這裡。

    而這個關鍵點在老四胤禛面見康熙帝的時候就提出來了,那就是土地兼併嚴重,窮人的土地都併入到士紳一族了,而那類人又不納稅,導致國庫收入一年比一年少。所以追繳國庫欠款成功不成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哪一個皇子看到了這個問題,並有勇氣去打破他,這才是康熙帝最終的目的!

    而老四胤禛即位後,第一件新政就是“攤丁入畝”,而這個政策早在他追繳戶部欠款的時候,就已經跟康熙帝達成一致意見了。

    所以,老四胤禛打哈哈要告退,並不是因為不贊同鄔思道的說法,而是因為他突然有了新的主意,關於這個主意到底是什麼,在前兩期有詳細的闡述,感興趣的可以關注檢視,這裡就不囉嗦了。

  • 7 # 雍親王府

    《雍正王朝》中,四爺江南辦差回京,受封雍郡王,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帶著兩個兒子弘時和弘曆拜鄔思道為師,同時也是正式將鄔思道納入府中,使其成為自己的幕僚。

    在於鄔思道商討是否接受追比戶部欠款的時候,鄔思道為雍正進行了分析,但是最後卻以雍正一個哈欠,然後說了一句:“夜深了,早點歇息吧。”而收場。

    四爺為什麼要這樣呢,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個。

    首先,這是四阿哥胤禛與鄔思道的第一次長談,對於這位鄔先生對於自己的態度,對於自己的衷心,以及自己與鄔先生的定位看法,都沒有確定下來,不得不謹慎行事,以至於老十三在於老四分享張五哥刑部冤案的事情是,老四還無意中說了一句“我怎麼就言聽計從”了呢,鄔先生也在先前誤信雍正答應了康熙而嚷著要走,說明此事雙方還誒有形成默契,都還有觀察和考察中。真正讓雍正放心把全盤安排交給鄔思道的是小弘曆在狩獵場上與康熙的一番對話,深得康熙賞識,也讓雍正對於鄔思道另眼相看,全完的信任。所以這個時候,還是在雙方相互博弈,不顯示自己的最後決定,也是有情可原的。

    其次,四阿哥一回府上又是拜見又是促心長談,可謂是將鄔思道抬的非常高,又是帶著全家參拜,又是同桌共飲,這雖然是禮賢下士的表現,但是捧得太過於高了,特別是在第一次接觸之時,四阿哥也不想把自己的位置放的這麼低,畢竟自己是主子,所以用這樣一種方式為自己找回一點場子,也是讓鄔先生明白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以及應該如何處理兩個人之間的關係。

    再次,鄔思道的回答不可謂不精彩,但是精彩的讓雍正自己也懷疑,一個久居紹興剛來北京,並且一直潛在府邸的人,怎麼會對朝堂的情況這麼瞭解,一個刑餘之人怎麼會有這個高深的道行,所以雍正需要一點時間,好好回想一下鄔思道說的話,也要回想一下其中的緣由,以便萬無一失。

    當然,本身雍正也是真的是累了,一路奔波再加上經歷了朝陽門碼頭的一事,也確實比較疲憊了,而他也還要準備第二天與康熙的彙報,所以介面離開,也是在所難免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在影視製作中,哪個職位最重要,演員、導演、特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