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某人雜家派

    當然不是,戰爭是國家之間綜合國力的比拼,趙弱秦強的態勢,不是單憑趙括一己之力即可逆轉的。綜合來看,長平之戰大敗是趙國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對於局勢發展準備不足,走一步看一步,眼光短視以至於導致最後的潰敗。說是趙括“紙上談兵”純粹是以後果推定原因,缺乏歷史唯物觀。僅從“紙上談兵”四字即可明白,戰國時期哪裡有紙,紙是東漢時期才發明出來的。

    一開始趙國就一錯再錯,明明知道上黨是秦國必爭之地,面對上黨太守馮亭送到嘴邊的肥肉愣是沒抵住誘惑,吃下了上黨這塊肥肉。按說這時也沒什麼錯,上黨位於今山西東南部長治地區,一半歸韓,一半歸趙。趙屬上黨地勢一半,而韓屬上黨向南躍過太行山山麓與南韓的本土相望。太行山蜿蜒連綿,陡峭難越,只在峽谷裡有一些孔道可以穿行,也就是所謂的太行八陘,也叫做羊腸坂道,地勢險要。上黨是高地,如果秦國佔領上黨,就可以居高臨下威脅趙都邯鄲,而如果趙國佔領上黨的話,就可以將秦軍堵在上黨外,再也威脅不到趙都邯鄲,趙國的地緣政治將會改善。因此與其被動地被別人威脅,不如主動出擊,先期將這個威脅消除。正因如此,趙國才決定干預上黨。

    錯就錯在對秦國戰略意圖產生誤判,還以為局勢跟以前一樣,最多就是刀兵相見,從沒意識到秦國為了實現東進一統天下,必然會一心滅掉當時的鄰居趙國這個身邊唯一的軍事強國。秦國一直在主動的部署發動全面戰爭,而趙國則是不斷的被動應對。雙方在對峙過程中也是秦軍步步緊逼,老將廉頗節節敗退。

    我們都知道,一直以來的人們都認為換掉廉頗是個錯誤,如果堅持用廉頗,堅持用廉頗堅壁清野固守城池的戰術一定會把勞師遠征的秦軍拖死。但是,用歷史唯物觀看待當時的局勢,趙國很可能等不到把秦軍拖死,自己就先死了。為什麼?因為戰爭是人打的,有人就要吃糧,那可不是幾百人幾千人,是幾十萬人。就戰國時期的生產力,糧食只能透過人力運送到前線,但是在運送過程中人吃馬喂的損耗極大,以當時趙國的生產力和糧食儲備根本耗不起。秦國就不一樣了,秦國大後方有蜀地這個大糧倉,而且糧食和兵力可以透過水路源源不斷的運送到前線,幾乎沒有損耗。雖說秦昭襄王連15歲以上的男丁都徵發到前線,幾乎可以說是把家底都拿出來了,但是趙國更拖不起,趙王連家底都拿不出來了,只能到處借糧。也就是說,趙括放棄堅守的戰術急於反攻是形勢所迫,否則只能坐等一點點被耗死,那時必敗無疑。

    而且秦國方面也不是全身而退,自身戰鬥力也是損耗大半,否則何至於已經滅掉趙國幾乎所有生力軍,最後也沒拿下邯鄲滅掉趙國。反而被邯鄲軍民上下一心守住城池,搞得未來的秦始皇當年的嬴政差點被憤怒的趙華人拍死在萌芽中。

    如果一開始趙國即主動意識到秦趙之間早晚會有一場滅國級別的戰爭,當下局勢不能拖,拖得越久對自己越不利,而尋求速戰速決,以趙國當時的戰鬥力鹿死誰手真的未可知。

  • 2 # 旭明奮力

    秦國和趙國在長平進行了決戰,秦軍的將領是著名的戰將白起,而趙軍的統帥則是隻善於紙上談兵的趙括。在趙王任命趙括為趙軍統帥時,就連趙括的母親也反對趙括成為趙軍的主帥。但是最後趙王還是讓趙括成了統帥,最後在長平趙軍的40萬人在戰敗後被秦軍活埋,成為了中國古代史上極為慘烈的一幕。造成這個結果除了趙括的紙上談兵外,還有趙王不善於識人,用錯了人,還有趙國內部政治及其腐敗,真正有才華的人得不到重用,而秦朝正好相反,重用了像白起這樣的名將,國內政治比較清明。

  • 3 # 古藏書屋

    魏人范雎入秦,出謀劃策,消滅親貴,內廢太后,幫助秦昭襄王拿下秦國軍政大權,並且制定了“遠交近攻”的策略。公元前262年,秦國大軍壓向南韓,南韓在戰國七雄中戰鬥力最差,毫無抵抗之力,南韓的上黨郡被從南韓本土上分割出去。韓桓惠王讓上黨郡郡守馮亭向秦國獻地投降,以求秦國罷兵。不料這個馮亭是個滑骨頭,他派使者通報趙國,願意把上黨郡一十七城獻給趙王。

    趙孝成王得到這個訊息後,先先喜後憂,他何嘗不知道馮亭是想利用趙國去牽制秦國的軍力,只是這一十七城太過誘人,剛好朝堂上平原君趙勝支援接收上黨郡,於是下定決心派平原君趙勝去接收上黨郡土地和軍民,同時派老將廉頗率軍去長平構建戰壕壁壘,防備秦國軍隊。

    秦昭襄王一看煮熟的鴨子居然也可以飛走,氣不打一處來,費了這麼人力物力,結果給他人做嫁衣。秦國朝堂上下非常不滿,決定對趙國進行戰略大決戰,要一次性擊垮趙國有生力量。為了防止南韓趁機搗亂,威懾其他國家,於是公元261年,秦國軍隊先是攻佔了南韓兩個城池,嚇得南韓在整個長平之戰漫長的時間內好像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公元前260年,秦國終於拿趙國開刀了,秦國大將王齕率領虎狼之師輕鬆佔領了上黨之地,但是上黨郡的軍民早已遷入趙國境內,秦國大軍不過拿下空城,對於古代來說,人比城更加寶貴。

    秦國什麼時候吃過這麼大的虧,秦昭襄王大手一揮,幾十萬的兇猛的大軍頃刻間攻破趙軍陣地,並且一鼓作氣拿下兩個據點,俘虜了數名趙軍將領。老將廉頗一看秦國銳氣正盛,於是固守營壘,堅守不出,準備打持久戰。這個時候就是拼誰的糧食多了,按道理在趙國境內,後勤供應怎麼也比秦國好。不料秦國糧食充足,雖然路途遠了一點,但是秦軍疏通水渠,走水路運糧,結果速度比趙國還快。而此時戰場在太行山,秦軍屢屢繞後騷擾趙國運糧隊伍,讓整個趙國苦不堪言。

    雙方几十萬的軍隊在長平對陣半年,趙軍雖然拖住了秦軍,但是趙國卻拖不住了,趙王每天都喝著米稀催著廉頗速戰速決,但是廉頗依然堅守。趙王這時候只得啟用趙括,趙括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奢曾經打敗秦軍,在趙國聲望非常高,此時趙奢已經死了。

    趙括此時不過二十幾歲,但是卻肩負趙國安危,他率部達到長平後,更換了部隊將領,改變了作戰方略,主動率軍進攻秦軍,時有小勝。趙括不知道此時的秦軍早已更換了主帥,那個戰國殺人最多的人屠來了,武安君白起制定策略:抓住趙軍急於求生的心理,先是誘敵深入,派一隻精兵2萬5千人突襲趙軍後方,又令5千精銳騎兵插入趙國大軍尾部,切斷糧道。

    秦昭襄王得到白起困住趙軍後,得知還需要增援,隨機親自到河內郡,加封所有百姓,徵調十五歲以上所有健壯男性去長平戰場,得到數十萬增援的白起,徹底圍住了四十萬趙軍。

    長平的趙軍被圍困快五十天,數次突圍均失敗,最後在趙括親自率軍突圍失敗被殺後,剩餘趙國士兵向秦國白起投降,而後白起認為這些俘虜一是每天消耗糧食巨大,而是放回去又是一隻強敵,這次圍殲戰殺人一千自損八百,秦國一樣損失慘重。於是白起下令坑殺活下來剩餘二十萬趙國士兵,只留下數百名年輕士兵回去報信。

    至此,長平之戰結束,此戰後,趙國再也無力和秦國爭雄了。

    很多人說長平之戰,趙國之所以戰敗,是因為趙括的紙上談兵所致,其實這是後人給趙括新增臉譜化的形象。在我們心中的趙括一定是誇誇其談的公子哥,只會紙上談兵的心比天高的年輕人。首先紙上談兵這個成語來來評價趙括就是不對的,我們都知道紙的發明是東漢時期,戰國哪來的紙呢?不過後人惡意評論罷了。

    趙括的父親是趙奢,從小受到軍中影響,在戰國戰爭如此多發的年代,不可能沒有經歷戰火的洗禮,趙王不識人,難道戰國四公子之一鼎鼎大名的平原君趙勝也拿趙國安危開玩笑,滿朝文武都任由這年輕人胡鬧?從趙括去前線安穩接過指揮權,能讓四十餘萬趙軍令行禁止,就能看出趙括絕對不是一個庸人,如果趙括一般水準,秦昭襄王也不用換上白起這個人屠了。在糧道斷絕,四面被圍的情況下,趙括依然能讓趙軍組織有效的突圍,軍心未亂,說明他卓越的軍事素養。

    長平之戰中,秦軍共65萬軍隊,至少有30萬傷亡,只能稱得上慘勝,這也是韓信不服白起的原因之一。所以說趙括軍事才能和白起相比還有差距,但是如有時間積累經驗,完全是一顆冉冉升起的將星,可惜在搖籃中被白起殺死。

    縱觀整個長平之戰,秦國的國力遠遠大於趙國是不爭的事實,不然第一波就被廉頗拖死了。但是兩國的君主在後勤和外交上表現出來的水準相差太大,秦昭襄王果敢和魄力讓白起無後顧之憂,但是年輕的趙孝成王前期根本沒想到糧草上的事,借不到糧食,後期外交上居然去和秦國議和,長平的雙方的軍隊加起來一百多萬了,居然想和別人議和。其他各國一看,你都議和我還打秦國,這不是招仇恨嗎?

    所以長平之戰的失敗應該讓趙王來承擔,只不過後來秦國攻打邯鄲時失利,趙王表現尚可,所以很多人對趙王的過失絕口不提,趙王也會讓趙括背上這口鍋。

    本文編輯鬼谷子的門徒認為趙國如果想贏下長平之戰,需要在決策上不能放一點錯誤。

    首先第一步要爭取南韓的支援。南韓郡守馮亭擅自把上黨郡獻給趙國,在韓王看來這是賣國行為,即使上黨郡已經屬於朝不保夕的狀態下。在韓王的立場下,不可能在軍事上給予趙國任何支援。所以趙國應該打著保衛南韓的名號來佔領上黨郡,而不是大大方方去接收上黨郡土地。這樣既可以爭取南韓的支援,也可以讓其他四國燕齊楚魏知道,我趙國並非要擴大領土,有和秦國一樣的野心,道義上秦國是侵略者,這樣才有合縱抗秦的可能性。

    第二步軍事上策略要採取攻守平衡。廉頗的防守雖然固若金湯,秦軍無法再進一步。但是兩國綜合國力差距巨大,單單防守是不可能結束這一場戰略性大會戰的。而且經過胡服騎射的趙軍其實更適合野戰,只是被白起野戰的戰績嚇壞了,沒有成分發揮自己優點。

    1、要讓廉頗率領二十萬部隊堅守壁壘拖住秦國軍隊主力於長平,監視秦國主力部隊的動向。

    2、令趙括率數萬騎兵精銳沿水路破壞秦國運糧路線,對其進行無休止的騷擾,但是不要和對方護糧軍隊黏上,只需要堵塞運河,放火燒糧即可。

    3、讓邊軍李牧和匈奴議和,率軍火速馳援,切斷在外征戰秦軍主力和本土內大本營的聯絡。

    三條戰線要同時拉開,各自擁有獨立的指揮系統,擁有充分的自由發揮空間。

    第三步外交上堅定抗秦的決心。趙王在漫長的秦趙大軍對峙期間,終於生出對秦國的畏懼心理,居然派使者去秦國議和。試想一下當今天下唯有趙國有和秦國在軍事實力一較高下的前提下,秦國花費無數兵馬錢糧會輕易議和。趙王低估了秦國滅趙的決心,讓秦國在趙國使者進入咸陽後,故意擺出姿態,一副議和的樣子,一是麻痺趙國放棄求援的機會,二是讓其他諸侯各國不敢輕易妄動。

    秦國主力大軍在趙國這麼久的時間內,秦國國內空虛的狀況,不用趙國提醒,魏楚兩國其實內心深處早已想法很多。但是你趙國現在要和秦國議和,這是什麼意思?沒有你趙國的牽制,自己一旦有所異動,虎狼之師的秦軍隨時可能回頭攻打自己,這誰也不敢冒這個風險。

    所以外交上應該派出使者和楚韓魏結盟,力促他們出軍攻打秦國境內領土,讓秦國面臨多線作戰的難題。一定要表明自己抗秦的決心,許諾下攻打秦國利益的分配的好處。

    第四步情報工作的加強。派出可靠的細作進入咸陽,傳出流言說秦國將領有在上黨郡自立為王的想法,想私自和趙國議和,分離秦國軍隊主帥和秦王相互的信任。

  • 4 # 手機使用者63204400166

    從當時秦國在各個方面超過趙國實際情況來看趙國戰敗很正常。(1,兵力秦60萬,趙45萬,2,秦統帥戰神白起,趙統帥名將之後趙括3,秦國武器也完勝趙國)

  • 5 # Callme不韋

    長平之戰僅僅是因為趙括的紙上談兵導致的趙國打敗麼?當然不是!

    長平之戰是公元前260年秦國和趙國之間的一場殲滅戰,這一戰秦國投入兵力60w,趙國投入兵力45w,百萬雄兵在長平一代鏖戰,規模空前龐大。

    此戰因秦國進兵南韓上黨,南韓不敵,上黨投降趙國,從而導致秦國兵峰直至趙國。大戰之初,趙國不敵秦國,接連丟城失利,後來廉頗採取固守的方式令秦國再無寸進,同時也令這一場戰爭上升為兩國國力的比拼。

    趙國的國力不如秦國,更有秦國使用反間計,趙國令馬服子趙括為將,代替廉頗,與秦國決戰。

    趙國換將趙括的同時,秦國也命武安君白起趕赴長平,代替信梁君王齕,戰國名將之首的白起對上初出茅廬的趙括,這一戰毫無懸念,趙國大敗,降卒45w被秦國坑殺,自此東方六國再無與秦國爭鋒的實力。

    那麼如果趙國不換將,繼續任用廉頗的話,趙國有沒有機會能贏?關於戰爭的勝負,孫子有言:"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也就是說兵聖孫武認為戰前的籌劃周密程度與戰爭的勝負息息相關,那麼秦國和趙國誰籌劃的更周密呢?很顯然是秦國。

    剛剛已經說過了,事情的起因是因為秦國攻打南韓上黨,南韓不敵,上黨投降了趙國,趙國接手了上黨後,秦國迅速將兵峰指向了趙國,很明顯在戰事之前秦國就已經推算到了趙國的加入,而反觀趙國,趙國一點準備都沒有,甚至還曾想著和秦國議和,因此從戰前籌謀這一點來講,秦國完勝,趙國完敗;

    戰爭開始後,兩國將士正面衝殺,趙將廉頗不是秦軍王齕的對手,連連失利,因此廉頗採取固守的方針,想以此拖垮遠征的秦國,從而將戰爭上升的了秦趙兩國的國力的比拼。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國力強盛,而且秦國有兩個產糧平原,而趙國以經商為主,國內並沒有大的產糧平原,因此趙國的國力不如秦國,繼續對峙下去趙國肯定不是秦國的對手,這也正是趙孝成王不滿意廉頗從而同意陣前換將的原因,因此從兩國國力的比拼上,趙國敗了,而秦國也只能算是慘勝。

    假如趙孝成王沒有換將,趙國會不會傾全國之力由廉頗帶領繼續與秦國對峙下去?

    顯然不會,理由有二:

    第一、除秦趙之外還有其他東方五國同樣在虎視眈眈,一旦秦趙兩國動搖國本,東方五國會毫不猶豫的撲上來狠狠的咬上一口,所以繼續對峙的局面只能在不損傷國本的前提下進行,不會在持續太久,不然就是自掘墳墓;

    第二、秦國不會容忍這種情況發生,反間計就很好的說明了秦國的這一態度,趙國同樣也不想繼續對峙下去,不然趙孝成王也就不會同意令趙括為將令趙括一戰而勝之;

    所以繼續對峙不是長久之計,秦趙兩國一定要正面打一場,但是在這裡,秦國的反間計沒有成功,我們假設趙孝成王依舊無比的信任廉頗,繼續由廉頗統兵與秦國一決生死。

    秦趙兩國正面交鋒是有過先例的,戰爭初始廉頗就和王齕正面作戰交過手,結果是趙國失利,連丟城池。如今決戰,趙國將領依舊是廉頗,而秦國將領則變成了以白起為主,王齕為輔的組合,這種情況白起和王齕二打一,廉頗似乎沒有贏的可能,因此趙國還是難逃戰敗的局面。

    雖然難逃戰敗的局面,但是廉頗是一員經驗豐富的老將,他應該不會像趙括那樣中計導致45w趙軍全軍覆沒,我們可以想象隨著廉頗的一次次失利,但趙軍依舊敗而不亂,後退有序,令秦國難以得到大的便宜。

    隨著戰爭的持續,兩國將士的大量傷亡,國力的不斷耗損,而且秦國的戰線不斷增長,秦國運糧更加不便,所以同樣國力受損的秦國不得不接受趙國的求和,從而長平之戰以趙國割地賠款而落幕。

    無疑這種結果比趙括為將要好很多很多,但是趙國依舊擺脫不了戰敗的結局。

    以上個人淺見,還請賜教。

  • 6 # 火涅國度

    公元前261年秦國攻打趙國,趙軍退守長平。此時趙王為了挽救戰局,派大將廉頗出戰。由於雙方勢力懸殊太大,趙軍一直處於屢戰屢敗的狀態。廉頗改變戰略方針,轉攻為守,想要拖垮秦軍的戰鬥力。但趙王卻不理解,同時秦國派人離間趙王與廉頗之間的關係。而後趙王讓趙括接替了廉頗的位置。由於趙括只會讀兵書,並沒有什麼實際作戰經驗,最後在長平之戰中不僅讓自己搭上了心裡,還讓趙軍40萬人白白送了性命。

    在這個歷史事件中我們可以知道,趙括從小跟隨父親學習兵法時,自認為天下無人可及。但他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事實,就是兵法的運用需要根據實際戰爭和對手來不斷變化應用的。真正的能力是需要正確的方法和實際的運用。他人生最大的失敗就是缺乏鍛鍊。

    《觸龍說趙太后》中說道: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趙括的父親很早就瞭解自己的兒子,但由於私心,並沒有及時地教育兒子,將他帶回正道。直到要說上戰場時,他的母親才向趙王稟告此事,但為時已晚。都說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對於孩子,真正需要教育的時候而袖手旁觀,讓他失去了生命才是最大的失敗。

    而趙王呢,沒有自己的主見。在兩軍交戰之際,當有人說廉頗的壞話時,他立刻就相信了。儘管藺相如等多人極力勸阻,他依然不相信。反而用了一個毛頭小孩,最後讓自己走上了亡國之路。作為一個國家的最高領導者,缺少自己的思考能力,決斷能力,是非不分。這是國家和人民的不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美術是不是花費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