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能稱為“聖”的人都是在某一方面引領了或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中國稱聖的人屈指可數。
8
回覆列表
  • 1 # 狗耙田文學

    你好,杜甫被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

    因為他寫的詩有著飽滿的現實主義色彩,沉鬱頓挫,反映出民間疾苦和安史之亂等唐朝歷史,一個國家的精神面貌,那種對濃重的歷史色彩是其他詩人所缺乏的,對中國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以才能稱他為詩聖。

  • 2 # 小可時間

    我想歷史上和杜甫詩歌水平相當的文人首先就是“詩仙”李白吧,然後還有“詩鬼”之稱的李賀和“詩佛”之稱的王維。

    李賀有“詩鬼”之稱,是與杜甫、李白、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有《雁門太守行》、《李憑箜篌引》等著名詩篇,著有《昌谷集》。

    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雲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賀的詩作想象極為豐富,經常應用神話傳說來託古寓今,所以後人常稱他為“鬼才”,“詩鬼”,創作的詩文為“鬼仙之辭”。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

    有“詩佛”之稱的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作品風格關鍵詞:繪影繪形,有寫意傳神、形神兼備之妙。

    王維的作品以清新淡遠,自然脫俗的風格,創造出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中有禪”的意境,在詩壇樹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幟。

    在王維的詩歌中,有不少採用了直抒胸臆的表達方式,而且往往顯得自然流暢,蘊藉含蓄。比如《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贈送親友和描寫日常生活的抒情小詩,如《送別》“山中相送罷”《臨高臺送黎拾遺》、《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之江東》、《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相思》、《雜詩》“君自故鄉來”等,千百年來傳誦人口;《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等在當時即播為樂曲,廣為傳唱。這些小詩都是五言或七言絕句,感情真摯,語言明朗自然,不用雕飾,具有淳樸深厚之美,可與李白、王昌齡的絕句比美,代表了盛唐絕句的最高成就。

    李白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接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好劍術,喜任俠。是年岑參生。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統一。

    杜甫的著名詩篇:《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一般被稱為聖人的人,都是符合儒家思想,憂國憂民,愛民如子,具有廣闊的悲天憫人情懷的人。杜甫正是這樣一個人。他一生顛沛流離,但始終抱有積極的入世熱情,忠君愛國。自身身處困境之中,卻還能關心廣大和自已一樣的人,這種博愛的情懷,是當得起聖人稱號的。

    杜甫把詩歌引領向了一個新的高度,無論煉字、格律還是聲律等等方面,是前人無法企及的,包括後人也只能望其項背。杜甫把詩歌從士大夫的遊宦生活引向了更為廣大的民間和生活,另外他以深沉的眼光和思想洞察這個世界,他憂慮著的未來。

    杜甫憂國憂民的心被後代文人所極度推崇,杜甫樹立了一個光輝偉大的形象,甚至可以比肩上古孔孟。所以稱為聖。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寫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所表現的就是這種博愛情懷。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杜詩是集大成之作。從題材、內容、風格、造語、章法各個方面都極為突出,成就極高。所以只有他被稱作“詩聖”也只有他當得起“詩聖”之稱。

  • 3 # 沒啥都不

    ☀⭐

    杜甫有一顆偉大的憂國憂民之心,又有出眾的詩才!

    二者缺一不可,才使杜甫成為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詩聖!

    喜歡詩詞歌賦的朋友們,你們認識了中國古代的詩聖,可能不知道世界上還有一些人被稱作為:

    “詩聖中的詩聖”!

    如果有人問:誰說的?

    老夫只好厚著臉皮說:俺一不小心,從嘴裡溜出來的!

    不過,言歸正傳,那些人確實配得上是“詩聖中的詩聖”!!!

    他們是:

    聖經中的詩篇的作者!

    如:大衛王、所羅門王、無名氏……

    有人用一首打油詩開玩笑說:

    “看了表姐作的詩,回家撕掉自己詩!閱過唐詩又宋詞,忘了他朝還有誰!自從詠唱詩篇詩,天下詩歌盡如草!”

    不管有沒有人相信這首打油詩裡所說的,

    但這首打油詩都從另一個方面,告訴世人:

    詩篇裡面的詩歌,無論從意境、愛心、深廣、永恆性、助人得勝、助人提升境界……方面,都是無人能及、無人能出其右者的!

    因為這些詩,都是與造物主上帝相關聯的!

    ——上帝的全能、全知、全愛、至聖等等,賦予了那些詩歌無限的魅力、無限的吸引力、無限的智慧、無限的力量!

    ——“全”這個字,意思是:所有的、一切的、完全的!“至”這個字,意為:最、最大、最高、至高無上!

    如:全能,就是什麼都能做到;全知,就是所有的一切都知道;全愛,就是無限的愛;至聖,就是最聖潔、最神聖的意思!

  • 4 # 梅鶴讀書

    1、明朝大才子楊慎首先杜甫稱為“詩聖”,被後世沿用至今。

    第一次把杜甫稱為詩聖的,是明朝大才子楊慎。如果說楊慎您不清楚,那麼《三國演義》開篇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您一定知道。沒錯,就是這首詞的作者。楊慎在《詞品·序》中論述詩詞同源而分派,第一次用“詩聖”稱呼杜甫:

    然詩聖如杜子美,而填詞若太白之《憶秦娥》《菩薩蠻》者,集中絕無。

    這一稱呼得到了廣泛的認同,並沿用至今。

    楊慎雕像

    2、“詩聖”必須是的唐代詩人。

    中國的古代詩歌源遠流長,自先秦時期便有《詩經》流傳至今,楚辭、樂府詩、格律詩等,從形式到內容,不同時期均有繼承和發展。不可否認,唐朝是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巔峰時期。給一位詩人“詩聖”的稱號,當然要從唐代詩人中去選才合適。君不見,詩仙李白、詩佛王維、詩鬼李賀、詩豪劉禹錫等都是唐代詩人。

    3、杜甫的詩才符合“詩聖”的要求。

    杜甫詩唐代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是詩歌巔峰時代的代表詩人。不論是五言詩還是七言詩,不論是古風還是絕句、律詩,杜甫沒有不擅長的。這一點是前無古人的。尤其七言律詩,與杜甫同時代和比杜甫早的詩人,都沒有那樣高的造詣。雖然王維、李白等大詩人也有七律名篇流傳,但無論從數量到質量,都不能和杜甫相比。沈佺期、宋之問、李白、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的七言律詩均不超過20首,而杜甫達到了151首。杜甫對七律的內容、意象、句法等,均有突破創新,使七言律詩真正發展成熟,併成為後世學習的典範。

    杜甫集前人之大成,為後世開啟無數法門,是承前啟後的關鍵人物。中晚唐的韓愈、柳宗元、李賀、李商隱等諸詩人均學杜甫,而成就各有不同。

    4、杜甫符合“詩聖”的道德要求。

    “詩聖”這個稱號更突出對詩人的道德要求。杜甫的詩歌裡充滿了忠君愛國、憂國憂民的情懷,充滿了儒家的仁愛思想和憂患意識。杜甫的作品多能反映當時的社會動盪、百姓疾苦,例如《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等。

    雖然同時代其他詩人的作品也能反映百姓生活,但不如杜甫更真切。葉嘉瑩先生說,其他詩人是因為你痛苦所以我同情,而杜甫是因為你痛苦所以我痛苦。“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杜甫用他的一生實踐著心中這一份持守。

    杜甫是真正用生命來書寫他的詩歌,用生活來實踐他的詩歌。這樣的詩人除杜甫外,只有屈原、陶淵明、蘇軾三人而已。

  • 5 # 安徒生333

    杜甫“聖”在憂國憂民,“聖”在貧賤不移,“聖”在傲骨錚錚,“聖”在窮而不獨善己身,“聖”在貼近民心,順民意!!

  • 6 # 館君

    在我看來,杜甫被封為“詩聖”的原因有兩條,一是杜甫對中國詩歌文化的貢獻讓他當之無愧,二是杜甫本身的偉大人格,經過後世的推崇和歷史的沉澱,逐漸幫助他走入“聖壇”。

    沒錯,要論詩歌水平,的確有很多人和杜甫不分伯仲。

    尤其是唐代,星光璀璨,光知名詩人就有2300多人。杜甫之前有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李白等,之後還有白居易、李商隱、杜牧,甚至一個“身世不明”的張若虛都能靠一首《春江花月夜》贏得“孤篇壓全唐”的美譽。

    然而,“封聖”並不是比誰作詩水平高。

    在儒家的語境下,“聖”的標準特指《左傳》提出的“三不朽”境界:“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

    用白話講就是:學問好、成績大、道德高尚,才能被封為“聖人”。

    清人段玉裁曾專門考究過“聖”字的演變,他總結出“聖”有兩種基本型別:一是“德教萬民”之“通聖”,二是“精通一物”之“專聖”。

    “通聖”的標準太高,因而人數很少,大多是先秦上古先賢,如“至聖”孔子、“亞聖”孟子,以及堯舜等上古“聖王”。

    在民間的心中,流傳更多的是把一事做到極致的“專聖”。例如寫出《傷寒雜病論》、確立了中醫臨床基本原則的張仲景,被封為“醫聖”;將“隸、草書、行、楷”熔鍊昇華、自成一家,寫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的王羲之,被封為“書聖”;寫出世界上第一部茶學著作《茶經》、極大推動中國茶文化發展的陸羽,被封為“茶聖”。

    杜甫對於中國詩歌的貢獻,甚至對於中國文化和史學的貢獻,大到難以估量。杜甫的“封聖”,至少從“專聖”的角度,受之無愧。

    而經過後代文人的推崇評述,杜甫的形象已經從“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天才詩人,上升為“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近似“素王”的形象,成為士人精神追求的最高象徵,步入了“通聖”的行列。

    杜甫對中國詩歌文化發展的貢獻,功不可沒

    杜甫能被封為“詩聖”,寫詩的水平自然是登峰造極。

    韓愈曾把杜甫和李白並列,當做唐詩的巔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元稹則更極端,說:“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子美是杜甫的字。元稹認為,論寫詩,杜甫的水平不敢說“後無來者”,至少也是“前無古人”了。

    杜甫詩最大的成就,是律詩。煉字精準、對仗工整,意象美、音韻美堪稱古詩的巔峰。“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的律詩巧奪天工,有種渾然天成的感覺,合律而不受音律的束縛,對仗而看不出刻意的痕跡。

    更可貴的是,杜甫的律詩大大拓寬了律詩的題材範圍。

    在杜甫之前,律詩因其特有的音韻之美,主要被詩人拿來表現山水、宴遊、詠懷等主題。而對於有完整邏輯的敘事題材,律詩則多有束縛,很少有詩人敢於嘗試。

    然而,杜甫卻開創了用律詩記敘實事的先河,而且開創即是巔峰。他的《北征》、“三吏”、“三別”等名篇都堪稱現實主義的代表作。一方面,細膩的筆觸深刻地描繪出民間苦難,另一方面,格律的工整又讓他筆下的歷史兼具詩的美感。

    同時,大量的現實取材讓他的詩開創出詩歌的新詩體,並直接促成了中唐時期的“新樂府運動”,深刻影響了後世白居易、元稹等人的創作風格。

    是詩,更是鮮活的民間歷史

    古人記述歷史,大多是以王侯將相為主線,記錄統治階級的變化脈絡。而對於民間興衰,幾乎沒有細節刻畫的留存。而杜甫大量的詩篇,以現實為題材,細緻入微的描述在大的歷史變遷下底層人民的生活群像,恰好是民間細節歷史空白的最好補充。

    杜甫經歷的最重要的歷史事件,是唐朝的由盛轉衰,其中最關鍵的是公元755年爆發的“安史之亂”。

    杜甫是“安史之亂”的見證者、記錄者,也是受害者。在前後20多年的動亂年代裡,他見證了民族矛盾、統治者和底層人民之間的矛盾、統治者內部之間的矛盾的深刻交織和激烈爆發。在“萬方多難”的日子裡,他輾轉於潼關、秦川、西蜀,看到底層人民飽受兵役、戰亂、背井離鄉、家破人亡的苦難,寫出了《悲陳陶》、《哀江頭》、《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馬》、“三吏“、“三別”等現實詩,上憫國難,下痛民窮。因而,杜甫的詩又被稱作“詩史”。

    借用美國曆史哲學家海登·懷特的概念,杜甫的詩是“對於微觀歷史事件最好的文學式深描”。

    杜甫的“聖化”是一個過程

    儘管杜甫對於中國詩歌和歷史文化的發展都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在生前乃至到離世後的一段時間內,杜甫並沒有被尊奉到太高的高度,更別提“詩聖”了。

    杜甫被後人封為“詩聖”,其實是經歷了一段漫長的過程。

    在學者劉志偉、李小白看來,杜甫成為“詩聖”用了近一千年,大致分為4個階段:中唐雛形孕育期、晚唐五代形象塑造期、宋元地位隆升期、明代最終定型期。篇幅有限,這裡我們不對杜甫“聖化”的時代背景做過多贅述,只重點說下杜甫“聖化”的最核心動因——杜甫自身偉大的人格。

    提到杜甫,我們今天人腦海中總會浮現出他的形象:一個瘦弱的老人,衣衫襤褸,面露愁容,望著悲涼的景色和流離的百姓,獨自黯然神傷。其實他清苦、固窮的形象,在很早之前就已流傳,最早見於《唐摭言》所載《戲贈杜甫》:

    “飯顆坡前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形容何瘦生,總為從前學詩苦”。

    然而,青年時代的杜甫卻是一個出身名門、豪情萬丈、志向遠大的青年。他出身名門襄陽杜氏,年少時“裘馬輕狂”、“壯遊齊楚”,既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魄,也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志向。

    可惜,時局的黑暗讓杜甫無法一展才幹,在長安度過了10年挨餓受凍、屢遭碰壁的生活後,他遇上了“安史之亂”。國難當頭,詩歌教化社會、鼓舞人心的作用尤為突出,杜甫繼承了這條從離騷、建安風骨、陶淵明流傳下來的傳統,振臂高呼:“功MISTRA麒麟,戰骨當速朽”、“丈夫四方誌,安可辭固窮”……同時,他遍察民間疾苦,為底層發聲,寫出很多現實主義的不朽名篇。

    “安史之亂”爆發次年,唐玄宗西逃,肅總於靈武即位。杜甫問訊後隻身北上,“麻鞋見天子,衣袖見兩肘”。蘇軾曾高度讚揚杜甫的捨身忘死、忠君愛國,稱他“一飯未嘗忘君”。

    “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遊”,在人生的最後11年,杜甫繼續向西顛沛流離。即便如此,他也筆耕不輟,寫了1000多首詩,抒發憂國憂民的哀思,為時代、國家、人民吶喊,其中不乏名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登高》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是他彼時內心最真實的寫照。

    縱觀杜甫一生,他身上體現的清貧固窮、心繫天下、忠君愛國、先人後己的精神,與儒家傳統價值觀不謀而合,再加上詩歌造詣上如前文所述的登峰造極,杜甫在後世越來越多地被推崇,成為士人爭相模仿的物件。在晚唐,杜詩被贊為“詩史”;在宋朝,“千家注杜”,杜甫的詩格與人格完美融合;在明代,“造聖運動”興起,杜甫也最終獲得了官方的認可。

    結語

    杜甫的詩沉鬱頓挫、工整對賬、渾然天成,把中國律詩推到了新的高度,直接影響了新樂府運動的發展。杜甫的詩廣泛取材於現實,將唐代底層人民在歷史變遷下的生活群像深刻的刻畫,藝術化地填補了民間歷史的空白,因而他的詩也被讚譽為“詩史”。同時,杜甫高尚的道德品質和無私奉獻,讓他在後世逐漸得到推崇,經過歷史的沉澱,杜甫最終超越屈原、陶淵明、李白等人,成為“詩聖”的不二人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看待劉強東關於疫苗事件的發話文章被瀏覽2.2億次、評論3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