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眞如長眉

    什麼是軍國主義?任何一個國家為了主權獨立,必須建立一個強大的國防體系!無需責疑。是否全民皆兵、強軍就是軍國主義了?什麼又是中心軸?世界和平是以你為中心的嗎?明確告訴你:肯定不是!共建世界和平是全球每一個思想家、政治家的責任。真正的經濟危機,會產生透過戰爭推動發展,改變原來的不合理格局或體系、資源、財富、統治階級等,軍事是為政治經濟服務的最後手段。

  • 2 # 歷史清單

    軸心國其實就是二戰期間的德國、義大利、日本以及和他們相關的一些國家;軍國主義其實就是指的他們走上了法西斯道路。題主的問題其實就是說經濟危機為何會讓這些國家走上法西斯的道路。

    其實比較典型的三個法西斯就是德國、義大利和日本,這三個臭名昭著的法西斯國家可是被當時的世界人民所唾棄。他們把整個世界帶入地獄,使世界的經濟發展滯後,可以說他們是魔鬼也不為過,尤其是德國納粹和日本法西斯。事實上經濟危機給他們造成的影響很是相似,就拿德國納粹來說吧。

    經濟危機到底給德國帶來了什麼?

    1、經濟危機導致生產過剩,工人們面臨失業,整個國家陷入一片恐慌,生產力大幅度下降,人民生活很是艱難,政府也是焦急不堪。

    2、經濟危機導致民眾對於現政府的做法不滿,一些不法分子趁著這個機會引發動亂,煽動群眾,尤其是希特勒這樣的政黨透過群眾所謂的愛國情懷給群眾洗腦,收買人心。

    3、以希特勒為代表的政黨趁機發動政變,奪取政權。然後對已經被洗腦的群眾施行“恩惠政策”,利用利益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關係鏈。

    正是這樣,掌握政治、軍事的希特勒上臺,立刻就發動了戰爭。被希特勒洗腦的群眾們嚐到了甜頭,就更加的迷失自我,被所謂的愛國情懷衝昏頭腦,把自己內心的憎恨爆發出來,不斷地去發動戰爭,做出一些讓人痛恨的事情。其實這也是他們的悲哀,沒有了主心思想的他們完全淪為希特勒野心的犧牲品,淪為世界人民憎恨的惡魔。

    至於日本和義大利,也是同樣的相似。這些士兵們其實很多也是被統治階級洗腦,有些更是不得不背上槍支上戰場,被經濟危機衝蕩的人們一旦獲取了利益,就會陷入一個泥坑無法自拔,只會越陷越深,直到死亡。

  • 3 # 足行探索發現

    從思想文化的角度觀察近代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原因,較之從政治或軍事層面的認識似乎更為深刻和內在一些。思想文化的基因則具有相對獨立的意義。    日本古書《古事記》和《日本書記》把第一任天皇說成是“天照大神”的子孫,神化天皇,以表明天皇是日本註定的統治者。“代代天皇適從皇祖之神敕……天壤無窮統治帝國萬世一系而不渝,國民皆忠順奉戴皇室為宗家,形成一大家族。”(《近代日本思想史》 荒川幾男 生松敬三 有斐閣1973年版 第264、265頁)日本人對天皇的崇拜深入人心。    1192年,幕府制度確立以前,天皇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幕府統治時代天皇的政治地位衰微,幕府將軍成為了實際的統治者。但是為了鞏固幕府的統治,仍然需要藉助天皇的神威。到了近代,天皇重新達到了權力的頂峰。1889年明治政府頒佈《大日本帝國憲法》,確立了君主立憲專制政體,使天皇成為集立法、軍事、外交、財政大權於一身的最高統治者,並使天皇製法律化。憲法規定:“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系的天皇統治”,“天皇神聖不可侵犯”,“總攬統治大權”,“組織海陸軍”,“自行宣戰、講和及締結各種條約”等等。天皇在日本的政治構架中享有崇高地位。日本國會只負責審議預算、諮詢和追認內閣等各種事務程式,至於國會的召開、休會和解散等完全聽命於天皇。議會制上的內閣也是天皇制內閣,由天皇決定其組成,首相只對天皇負責而不向議會負責。在日本還有一個特殊的機構即1889年設立的樞密院,它位於內閣之上,在憲法上規定天皇的“最高顧問之府”。樞密院有很大權力:憲法及法律解釋及修改,釋出重要的敕令、新法草案,與外國訂立條約等都需要經過樞密院的諮詢,國會的決議也得經過樞密院的同意。這樣,天皇制下的樞密院、內閣、帝國議會使天皇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從而使天皇制政權成為君主獨裁的專制政權。     家族國家觀是日本近代出現的一種復古的社會思潮,是力圖使天皇統治永久合法化的政治理念。早在幕府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家族國家觀的萌芽,一些主張“尊王攘夷”的後期水戶學派學者宣揚“一君萬民”的觀點,提出“夫君臣者,父子也,天倫之最大者”。這一理論不僅對幕末的維新志士產生了很大影響,也為近代以後家族國家觀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礎。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許多政策的制定和制度的建立,都體現了新與舊、傳統與近代文明的妥協。尤其在政治結構上,實現了後期水戶學派“一君萬民”的政治構想,建立了“神聖不可侵犯”的“萬世一系”的天皇專制主義統治。因為保留了以家族制度為核心的封建遺制,因此有人稱近代日本是“家制立憲君主國家”。維新運動後不久,“文明開化”運動使西方近代思想如潮水般湧入日本,自由民權運動此起彼伏,直接威脅著天皇統治。明治政府意識到僅僅用露骨的專制主義來強迫人們為國家盡忠和犧牲未必能使人們自發地服從,甚至還會引起反感。因此,在對大規模吸收外來文化進行反思後,政府經過慎重選擇,從德國國家主義哲學和日本傳統儒學相結合的角度上,決定了明治政權的思想基調。從此,人們所重視並積極實踐的是以德國國家主義,並用它來糾正明治初年以來盛行一時的英美功利主義思想和法國的民權思想,在此基礎上恢復了曾被啟蒙學者猛烈批判的儒學。傳統的家族制度和家族觀念就是在這種形勢下藉助空前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的威力得到進一步增強,從而形成了家族國家觀。1890年頒佈的《教育敕語》已經明顯地貫穿了家族國家觀的思想,敕語中將以“孝父母”為首的浸透了儒家道德的十多條規範作為“皇祖皇宗之遺訓”,要求“子孫臣民俱應遵守”,以達到“義勇奉公,以輔翼天壤無窮之皇運”的最終目的。    日本哲學界權威井上哲次郎為《教育敕語》註解的書中明確提出了家族國家觀的思想,“國君之於臣民,猶如父母之於子孫,即一國為一家之擴充,一國之君指揮命令臣民,無異於一家之父母以慈心吩咐子孫。故我天皇陛下對全國呼喚爾臣民,則臣民皆應以子孫對嚴父慈母之心謹聽感佩”。在這裡,井上哲次郎將天皇與國民的關係比作父母與子孫的關係,將家作為國的基礎,即家是一國之本。井上哲次郎的家族國家觀的基本思想融合了日本傳統的家族道德、儒家的忠孝之道、天皇“萬世一系”的神道思想和德國的國家有機體觀念,構成了“忠君愛國”的天皇專制主義思想意識形態和“忠孝一體”的國民道德論。     井上哲次郎從道德方面宣揚家族國家觀,而另一個代表人物穗積八束則從法律上為把家庭作為服從意識的培養源、為家族國家體制的確立而努力。他提出“家之擴大成國,國之縮小成家”、“法制之源在家”的理論,力圖利用日本家族制度中祖先崇拜的傳統,以“祖先的威靈”為媒介,謀求家與國、君與臣之間的整合。不難看出,穗積八束所構築的家族國家的模式是以家為國體和法律的基礎,把在家庭中養成的最原始、最自然的“服從”這一“人道之教”,透過“祖先教”的紐帶,發展成為國民的道德,使個人、家庭、國家融為一體,從而實現“孝悌的家庭成員”——“有用的自治公民”——“忠良的國家臣民”的國民道德的自覺昇華,其國家理論和法的理論充滿道德倫理的色彩。    自明治末期形成的家族國家觀經過天皇制政權的大力宣傳,尤其是經過中小學修身教育的徹底貫徹,逐漸滲透到日本國民的精神生活中。這對近代日本走上軍國主義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 4 # 舉知

    先說下日本,日本從明治天皇上臺開始,其實就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大力發展軍事,國家所有的財政金錢都傾向於軍事發展,也就是所謂的軍國主義道路,到了後期為為什麼日本要發動甲午戰爭,一方面日本確實有狼子野心,從明以來就有侵佔中國的野心,另一方面就是當時日本國內矛盾尖銳,什麼矛盾,說白了就是日益發展的軍國主義道路和平民老百姓的溫飽問題,百姓飯都吃不上了,還談發展?所以侵略中國,來轉移社會人民的主要矛盾,這一站,不勝利則亡國!

    隨著明治皇帝的死去,日本軍國主義道路才算放慢了腳步,中國和日本進入了蜜月期,到時的很多留學生去日本,段祺瑞執政北洋軍閥時期,還借日本幾億銀元,歷史上叫做西元大借款,段祺瑞也壓根就沒打算還,所以導致當時的日本政府倒臺,又被日本的軍國主義分子控制政權,走上了擴張道路,在加上,當時的日本的關東大地震,社會人民民不聊生,日本國內又急需要轉移國內人民矛盾,所以發動了七七事變!

    咋說下蘇聯和德國!沒時間了!改天再說

  • 5 # 老貓打遊戲

    什麼是經濟危機?經濟危機就是生產相對過剩。簡單講,企業生產出很多產品,但老百姓手中沒那麼多錢買,企業產品積壓造成虧損乃至倒閉,進而大量員工失業,進一步造成老百姓沒錢,如此惡性迴圈下經濟危機就爆發了。那麼消除經濟危機的一個方法就是政府想辦法造成一種消費需求去消化這些過剩產能。美國的辦法就是羅斯福新政,政府舉債大規模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拉動消費。而德日意首先由於自身體量太小,僅靠基礎建設無法滿足,其次因為這三國在確立資本主義體制時採用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形成完成,其軍事利益集團在政府中天然佔有重要的地位,因而採取了軍國主義的措施。這些措施主要是大規模提高軍備,一方面透過軍需來拉動消費,另一方面透過擴軍來吸納失業人口。然而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政府的債務也一樣。基礎建設是能在消費的基礎上提升經濟執行效率的,而擴軍是純消費沒有產出的。於是在政府債務不斷提高下,發動戰爭奪取資源和新的消費市場就成為軍國主義國家的必然選擇了。

  • 6 # 巴山清溪

    謝邀請!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實際上是市場經濟發展初級階段的一個規律性怪圈,無法避免。反映到國家體制上,極少數已經走向不成熟民主的國家向專制體制的迴歸,德國、日本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步入法西斯道路的。不成熟市場經濟引起的危機對應不成熟民主體制(少數國家)引起的民主崩潰,這就法西斯產生產的土壤。

  • 7 # 和諧攝製A

    當時世界已被老牌的帝國主義瓜分完畢,軸心國佔不到便宜,對資源和能源上的需求,滿足不了自身的發展,剩餘的空間只是自己周邊的鄰居,所以他們抓緊發展軍事,他們不謀而合,選擇了侵略戰爭,受害的只有我們中國,和一些被侵略的國家,而戰勝國們卻得到了大大的實惠,這裡就不細說了

  • 8 # 大偉140797056

    經濟危機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過剩產生的問題,由於這段時期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勞動力出售者比較貧困,購買力比較低,形成了政治經濟學術語上的經濟危機問題,這個問題不只是涉及一個國家,而是涉及了一批進入了具備第二次工業革命生產能力的西方工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的以德國,義大利,日本為主的國家集團以結盟方式形成的所謂軸心國,其共通點是工業生產能力了得,但銷量市場和原材料基地受制於別國,國際政治地位比較低的國家。

    第一次工業革命後的國際形勢是:英國和法國佔有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英法兩國佔有最多的原材料基地和銷售市場。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殘酷爭鬥,英國和法國又把持了世界政治上的最大話語權,德意日三國的工業生產持續發展,經濟實力接近或者超過英法兩國後,就自然產生了利用經濟實力轉化而來的軍事實力去奪取利益的慾望,德意日三國在自身發展的歷史上都有過軍國主義的土壤,例如德國(包括義大利)有一批軍事造詣高,軍事理論精通,能夠軍事技術創新,幾代人都服務於國家的一批軍隊將領和軍隊骨幹,日本則有歷史沉澱下來的有幾百甚至上千年傳承,滲透入日本社會各方面的的"武士道"精神。

    在納粹德國的希特勒上臺前,世界經濟危機導致了德國六百萬以上的工人失業,日本則經歷過死亡數十萬人的關東地區大地震,在德意曰的軍國主義分子的反覆煽動下,軍國主義勢力終於奪得國家主導權,從而走上引發了死傷接近一億人口戰爭的軍國主義道路。

  • 9 # 錢塘澎湃

    德國和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不是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的,而是自1868年明治維新、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國建立就開始了。

    列寧曾對世界近代的幾個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特徵作了概括。不論這種概括是不是是否完全準確的,至少在相當程度上反映出了這些國傢俱備的特點——德國是“容克資產階級帝國主義”;日本是“帶有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實際上,“容克資產階級帝國主義”和“帶有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兩者的含義是差不多的。或者說,“帶有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在德意志第二帝國時期的表現,就是“容克資產階級帝國主義”。

    “容克”(junker),可以理解成普魯士的封建地主階級;再具體一點,就是普魯士的軍事貴族階層。瞭解世界近現代史、特別是一戰和二戰歷史的朋友應該知道,不少德軍的高階將領的姓名中都帶有“Von”這一音節;換而言之,姓名中有“Von”的德國軍人,通常都是出身于軍事貴族家庭。德國近代著名的左翼政治家威廉·李卜克內西曾有一段堪稱“一針見血”的論述:“德國,尤其是普魯士,是一個倒立著的金字塔——牢牢地埋在地裡地塔尖是普魯士士兵頭盔上的尖鐵,一切都由它託著。”可見,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軍國主義色彩是十分濃厚的。

    事實上,由普魯士主導的德意志統一程序,其結果之一,便是強化了普魯士的軍國主義,埋下了德國在20世紀連續挑起一戰、二戰的隱患。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僅僅是加速了德國軍國主義的又一次膨脹罷了。

    說完了德國,再來說說日本: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確立的近代天皇制,在很大程度上參考了德意志的實君憲制——與德國不同的是,日本的陸海軍並不隸屬於政府(內閣),而是直接聽命於天皇。這使得日本在近代出現了被統稱為“軍部”的各類軍事官僚機器——主要有:陸軍省、海軍省、參謀本部、軍令部等。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德國和日本在30年代成為戰爭策源地程序中的明顯不同——德國的法西斯勢力有一個領導人(希特勒),依靠民選上臺;而日本的法西斯勢力集中在軍部,並且有一個現成的“希特勒”(天皇)可供利用。

    由於歷史傳統和自身的近代化程序,德國和日本在30年代殊途同歸,成為了歐洲和亞洲的戰爭策源地,走上了發動戰爭的道路,直至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一空前絕後的人間悲劇。

  • 10 # 惜花公子

    在經濟危機下,軸心國走上軍國主義道路,都是由於出於自身的現實情況的不同,而選擇的道路,惜花透過對其時代背景、歷史背景、各國國情等為大家講解其走向軍國主義道路的原因。

    一、時代背景

    從新航路的開闢,發展起來的列強們瘋狂的分割著世界各地的資源,建立起屬於各自的殖民地,其中以英國最為著名,從非洲、西亞、南亞次大陸的印度、東南亞地區、中國的香港、澳洲、美洲大陸等等都有其的殖民地,建立起輝煌一時的“日不落帝國”。就這樣世界秩序在這種強盜的框架裡建立起來,而後來居上的新興列強們卻因為沒有其海外殖民地及將各類產品推銷到別的列強的殖民地上而常常發生一些衝突,然而德國就是處於這樣的尷尬局面。在亞洲的日本更加的眼紅那些發展起來的列強們,從其不惜餘力的反正其國軍隊就可以看出,是多麼的瘋狂。更是在參與對於清王朝的幾次戰爭,讓其嚐盡了甜頭。原來搶劫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

    二、歷史背景

    首先,德國在進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遭受的是來自世界各國的不公平與屈辱,其國內的各類工業都是被嚴格的限制,然而突發的經濟危機。讓德國靠外貿輸出的國家非常的痛苦,大量的人流離失所,無處安身。就連最為基礎的溫飽問題都得不到解決,更加嚴重的是不但得不到世界各國的援助,還在此時遭受各種的逼債。日本卻在經濟危機看到希望,就像《田中奏摺》寫的那樣,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狼子野心路人皆知,在西方國家忙著貼傷口的時候,其就展開了血盆大口,侵佔華夏河山,踐踏華夏人民,各類罪行人神共憤。先有侵佔東三省後有淞滬會戰,慘絕人寰。

    三、各國國情

    一戰德國敗的非常莫名其妙,包括希特勒在內的各類軍界人員都非常的不理解。其在西線戰場敗退跡象並不突出,東線沙俄更是因為國內戰爭早早的退出與撤離與德軍交火的地域。讓德國的東線壓力非常的小,然而德國政府卻突然投降,而後巴黎和會更是對於德國進行非常苛刻與無理各種不平等條約限定,讓一顆顆仇恨的種子埋在了那個時代德國民眾的心裡與一批精英階層裡。而後當局的不作為與國際社會的冷漠,逼得德國不得不走一條不同的道路。日本卻有著非常本質區別,看到曾經的列強經濟危機及對各地區的殖民統治力度下降,一顆野心就暴露出來,接著二戰的烽火開始對世界各地進行搶劫之路。以實現其那個所為的“大日本戰略”。就像《菊與刀》中描寫的那樣日本就是一個有著堅定的思想與恥辱感共存的矛盾體的民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趙孟頫下過苦功的《淳化秘閣法帖》,為何沒有收錄顏真卿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