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笑的媛寶
-
2 # 金明3135
不管是中央電視臺還是各省的綜藝節目我們一家都喜歡看,因為其內容豐富多彩。它會引導人民群眾熱愛祖國,熱愛生活,它給大家傳受多方面知識,使大家在各自的生活中跟得上時代。更重要的是它給人民群眾帶來歡樂!
-
3 # 北北康康
綜藝節目也是內容行業,內容包括節目本身的內容被觀眾認可,觀眾是來關注這個節目的。還有節目本身只是一個平臺,內容是請來的各路明星,觀眾是看這個明星去的。在這個移動網際網路的時代,綜藝的本質就類似於戰國時期的暢銷書,傳達某種觀念教老百姓積極向上。無論你是學生還是白領,觀看綜藝節目可以讓你培養積極向上的心態以及調整工作不順帶來的壓力。綜藝節目的本質就是讓你開心,老百姓開心了生病也少了,家庭也和諧了,仇恨社會的人也少了,工作開心能效高了。好處非常多,都是從內在影響。一個人心態的改變是從內在去影響的,現在已經少有人去看書了,手機已經成為了主旋律。生活節奏的加快給白領很大的壓力,我們真的需要笑一笑了,一檔好的綜藝節目是可以出好的內容,可以讓觀看者開懷大笑,釋放心中的壓力,暫時忘卻心中的煩惱。笑一笑十年少,正好形容綜藝節目。除了笑綜藝節目還包含了教育意義,一些青少年會模仿喜歡的明星,所以明星是有正能量作用的;正能量的一面透過節目平臺展現出來,對青少年是有教育意義的。這也從另外一方面降低了教育的成本,城市管理大眾,是要靠觀念和思想去引導大眾,這樣管理的成本才更低,效果也最理想化。緩解大眾壓力,正確引導青少年,思想和觀念去管理大眾,這是綜藝節目賦予的意義。但隨著這幾年的發展,綜藝節目越來越多樣化,觀眾對知識的渴望使得綜藝節目越來越多樣化。並不在滿足於搞笑,帶領觀眾去了解和認知不同的知識、文化、地域,滿足人們對知識的可求性,豐富大眾的精神生活。它也充當著一位教育者的身份,教導大眾不要因為困難而放棄,站起來重新生活。可以讓一些不發達地區,瞭解外面的世界,讓孩子們有夢想出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它更像是一位啟蒙師,讓你樂觀和信心的面對這個世界。做一個積極向上的奮鬥白領。
-
4 # 心悅夢贏
近年來,中國綜藝節目出現逐漸增多的趨勢,這也是人們對於文化需求逐步趨於多樣性的結果。
一方面,綜藝節目的出現滿足了人們不同的文化需求,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
但另一方面,綜藝節目的大量增多導致市場氾濫、質量較低、創新不足等問題,這也會給人們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不利於廣大人們群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
回望中國電視綜藝的發展歷程,從各種藝術形式的舞臺表演到遊戲、競技等加入再到如今的選秀、真人秀,受眾參與越來越強,也越來越年輕化。特定的受眾群體使電視綜藝節目更應發揮教育功能,更好地助力青年一代的成長。因為年輕的受眾群體大多是在網際網路環境中成長起來,他們處於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雖具有較好的教育背景及媒介素養,但依舊需要正確的價值引導。因此電視綜藝的創新發展就應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在內容及思想上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在形式上契合華人的表達方式及審美追求。比如求職類欄目《職來職往》,關注大學生群體,關注就業難的社會現實,透過職場達人理性的分析,讓大學生群體認識到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標準,有效地促進學生自我能力的培養及對自身職業生涯的規劃。中央電視臺的《開講啦》、江蘇衛視的《我是演說家》等也是另闢蹊徑,以常人方式講述自己曾經歷的困難與挫折,給觀眾鼓舞和麵對困難的勇氣,它站在更高的高度,以榜樣的力量感染著青年觀眾。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對於各行各業,這種精神都應堅守,才能共創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電視綜藝節目作為觀眾喜聞樂見的電視藝術形式,吸引著觀眾的注意力,也影響著觀眾的價值理念及審美標準。所以創作者們在創作中除關注綜藝的娛樂價值外,更應思考如何將節目做得有品質、有溫度。用綜藝的力量感染和引導受眾正確的價值觀。
-
5 # 雨欣寶貝假髮
小螢幕無時不刻影響著大部分人的工作和生活,躲都躲不掉的。躲得了電視卻逃不過手機,小螢幕跳出來的是形形色色的內容。而綜藝節目只是其中之一,是一種透過吸引眼球,刺激淚腺從而達到廣告的目的。不管是比較世俗的產品廣告,還是價值觀的廣而告之,萬變不離其宗。
快速發展中的中國需要傳播主流價值觀的文藝作品來引領全民族的思想精神境界。而隨著人民群眾文化水平和審美能力的提高,他們也渴望看到更多思想內涵深刻、內容積極健康的文藝作品。
這種時代需要和受眾訴求作用於綜藝領域,一批以多樣形式創新傳播主流價值理念的綜藝節目順勢而起,因悅目又潤心的文化氣質俘獲了觀眾的芳心。
文化類節目以親民樣式走向大眾 由於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一些電視受眾對被動傳播教育的方式不買賬。於是,部分從業者就在主觀上形成了一種固有思維,認為綜藝節目就應該娛樂大眾,如果融入價值理念的傳播,就容易出現內容枯燥、形式單一、刻板說教,傳播力和影響力不高等問題,很難被市場認可。這種思想束縛了他們的思路,使其創作施展不開拳腳,缺乏新意和魄力。其實,形式創新並不等於文化內涵的缺乏,更不是審美趣味的低俗。實際上,即使在藝術表達上令人眼前一亮的綜藝節目,也必須蘊含一定的價值導向,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才能更大程度地融入社會現實和百姓生活,獲得更多人的認可。
央視的《朗讀者》以“訪談+朗讀+解析”的形式,邀請嘉賓圍繞當期主題詞分享親身經歷,朗讀相關精美文章,挖掘文字背後的思想內涵,讓觀眾從中體悟思想之美、文化之美、藝術之美;深圳衛視利用身處改革開放地標城市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資源優勢,打造的原創節目《圖鑑中國》運用照片對比這一富有原創性、新鮮感的表現方式,展現改革開放四十年間中國城市建設、科技、工業、體育等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節目透過新聞式的立意、紀錄片式的內容、綜藝式的形式,以及時光分享、見證人講述、閃光時刻等多個具有強烈感染力和儀式感的環節設定,讓靜止的圖片“說話”,在提高觀賞價值的同時,也加深了節目內涵的深刻性,成功解鎖了文化類節目發展的新模式;北京衛視的《上新了·故宮》讓明星跟隨專家進宮識寶,再聯手設計師設計相關文化創意衍生品,不僅打破了大家對故宮的刻板印象,也使一些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走進公眾視野,創新傳承傳統文化;還有《國家寶藏》以話劇舞臺形式演繹國寶的前世傳奇,《經典詠流傳》用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演唱經典詩詞,《一本好書》首創的場景式讀書形式結合了舞臺戲劇、片段朗讀、影像圖文插播等手段……這些節目引發觀眾好評,就雄辯地證明,綜藝節目在遵循電視傳播規律的同時,堅守藝術創新,注重文化性與趣味性的雙向提高,走出自己的差異化發展道路,就能吸引受眾,將價值理念潤物細無聲般傳播開來,從而實現教育功能和娛樂功能的最大融合,有效釋放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正能量。
普通百姓成為節目視覺主角 當下在傳播主流價值方面做得較為突出的綜藝節目大多集中於傳統文化題材。其實,除了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的垂直領域,綜藝節目的創作者還可以從當代中國火熱現實生活的題材富礦中汲取養分、獲得靈感,找到社會生活、百姓情感與主流價值、與綜藝表現形式相交匯的熱點、焦點、興奮點。東方衛視的《我們在行動》關注扶貧事業,組織由明星、企業家組成的“助農團隊”深入貧困地區,用實際行動為村民打通產業鏈。移動端成為現代人閱讀的重要途徑,微博、微信中的文章動不動就有10萬以上的閱讀量,《閱讀·閱美》的節目組看到了這一現象,試圖透過閱讀大眾喜聞樂見的網路熱文,講述這些文章背後的真情故事,來與觀眾探討婚姻、工作、健康等每個人都會面對的人生課題。在騰訊影片的《奇遇人生》裡,明星們在探索世界的旅途中體驗各種奇妙際遇,並開始同自己的內心對話,思考人與大自然的微妙聯絡,這種銳度和深度成為吸引觀眾並形成收視黏性的重要力量。 每個普通人都是一個群體的縮影,將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動人故事和他們心中的人生訴求彙集起來,就摸準了社會的共鳴點。所以,綜藝節目要倡導主流價值觀,不妨從普通人具體的喜怒哀樂入手。《圖鑑中國》讓堅守在自身崗位的普通人成為節目真正的主角,讓照片親歷者親身講述背後的故事,展示了他們真實的生活狀態,強調了他們凝聚“中國精神”的基礎地位,從而致敬他們為改革開放作出的努力與貢獻。“合抱之木,生於毫末”,正是眾多普通人長年累月的默默付出才實現了國家鉅變,節目透過對“大”和“小”多角度的強烈對比,凸顯了普通人的偉大和不凡之處,在觀眾中引起了廣泛好評。東方衛視《詩書中華》雖然選取的是傳統文化題材,卻以一個個普通家庭為單位展開競技,透過文風展現家風,構建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的緊密連線。綜藝節目既應在題材擴充套件上將提高社會效益和價值引領放在首位,不斷結合時代特點和實踐要求,打造宣傳主流價值觀的重要陣地,也要多關注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將歷史價值、文化價值、教育價值、觀賞價值有機結合,更好地契合現代受眾的認知心理、知識結構和精神需求。唯有如此,其所傳播的主流價值理念才能入心入腦。
高科技手段實現臺上臺下全程互動 隨著傳播途徑增多、傳播格局擴大,新舊媒體融合已成常態。
目前,中國手機網民規模持續攀升,傳統電視媒體的受眾開始向移動手機客戶端轉移,使用者欣賞習慣發生碎片化、即時化的改變。在這種情況下,綜藝節目要想吸引更多使用者的注意力,將主流價值的傳播落在實處,必須強化自身的網際網路思維,實現跨屏聯動,養成使用者“大屏觀看、小屏互動”的習慣。 《經典詠流傳》的節目中,場內觀眾可以透過點亮胸前佩戴的心形裝置,表達對歌曲的“心動”,場外觀眾則可以透過微信實時分享,不斷疊加心動指數,這種強互動的設定使節目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大幅提高,讓古典詩詞的文化魅力深入人心。已走過3季的《中國詩詞大會》在新媒體互動層面也做出了有益嘗試。觀眾可以在節目播出時透過“搖一搖”同步參與答題,或在新媒體小程式上體驗“挑戰飛花令”的互動遊戲。這種做法有效溝通了場內和場外,促進了大小屏的融合,使節目演變成了全民熱議古詩詞的文化現象。 如何搭建多角度、立體式的融媒體傳播方式,實現跨屏互動是使綜藝節目所要表達的主流價值理念得以最大限度地傳播出去的關鍵。未來,綜藝節目應處理好大屏與其他媒介之間的關係,善於利用微信、微博、移動端平臺等新媒體渠道,豐富自身傳播路徑,打造高效率、高影響力的全媒體宣發矩陣,並且不斷深化與觀眾的互動,提高觀眾的參與感,增強使用者黏性,從而真正實現全國分享、全民互動、全媒聯動、全社會熱議主流價值理念的目標。
-
6 # 識趣故事
這種影響潛移默化,短時間看不出來。不過,我們回望歷史,也許能有以史為鑑,有所參照。
其實,娛樂事業,古已有之,歷史上的大宋娛樂圈,同樣不遑多讓。
宋朝娛樂業非常發達,達官顯貴和富商大賈家裡往往養著私人的娛樂班子,包括唱曲的歌伎、跳舞的舞伎、演劇的優伶、說書的先生。蘇東坡有一好朋友名叫陳季常(對,就是那個怕老婆的“河東獅吼”),既是官二代(其父親陳希亮做過鳳翔知府,是蘇東坡的頂頭上司),又是大商人(常年販運絲綢和藥材),家裡非常有錢,晚年在湖北黃州定居,光歌伎就養了三十名。元兵攻宋以前,文天祥家裡也養著一整套娛樂班子,《宋史》上說他“性豪華,平生自奉甚厚,聲伎滿前”,意思就是非常懂得享受,吃飯的時候有丫鬟侍候,喝酒的時候有歌伎助興。豪放派詞人代表辛棄疾就更不用說了,他連任高官,俸祿優厚,在江西鉛山蓋別墅,小妾養了六個,歌伎養了十一個,舞伎養了三十六個。
瓦舍勾欄極為發達的娛樂場所
事實上不僅僅是富人家裡需要歌舞伎,各大城市的公共娛樂場所也需要。早在北宋極盛時期,開封城裡的大型娛樂場所共有十所;到了南宋中後期,杭州城裡的大型娛樂場所竟然多達二十三所(參見《武林舊事》卷6《瓦子勾欄》)。這種大型娛樂場所在宋朝叫做“瓦舍”,一個瓦舍裡又包括十幾個“勾欄”(劇場),而一個較大的勾欄就能容納幾千人同時觀看演出。
當然,娛樂節目有歌舞、說書、馴獸、雜技、魔術、相撲、小品、武術、弓箭、蹴鞠、傀儡等等。
像生並非現在的相聲,它其實是各種模仿秀的大雜燴。現在的模仿秀主要模仿明星,宋朝的像生則模仿日常生活當中的有趣場景,包括學鄉談、學吟叫、喬謝神、喬做親、喬迎酒、喬教學、喬捉蛇、喬焦磓、喬賣藥、喬宅眷等等。學鄉談是模仿各地方言,學吟叫是模仿買賣人的各種叫賣曲調,喬謝神是模仿善男信女還願,喬做親是模仿結婚娶媳婦,喬迎酒是模仿國營酒廠新酒上市時的宣傳場面,喬教學是模仿私塾先生講課,喬捉蛇是模仿叫花子捉蛇,喬焦磓是模仿小販賣糖葫蘆,喬賣藥是模仿江湖騙子兜售假藥,喬宅眷是模仿大戶人家太太小姐的穿衣打扮。據宋人筆記《都城紀勝》記載,南宋杭州有一個“小女童像生叫聲社”,應該是由小女孩組成的模仿各類叫賣的一個民間藝人團體。
說書即是講評書,這個無需介紹。幡竿則是雜技的一種,表演難度非常高:藝人需要爬上三十多米高的巨竿,在竿頂上做出倒立、空翻、舞蹈、金雞獨立等動作。北宋末年,有一個表演幡竿的江湖藝人“以數丈長竿系椅於杪,伎者坐椅上”(《宣政雜錄》),這個女藝人在樹梢上又接了一根幾丈長的幡竿,然後在幡竿上放一隻椅子,她能在椅子上安坐不動,絲毫不怕摔下來。
走索跟走鋼絲差不多。司馬光寫過一首《走索》詩,說一個賣藝的姑娘在十字街頭表演走索,只見她一會兒在繩索上行走如飛,一會兒在繩索上倒掛金鉤,身手比猿猴還要敏捷。
現在馬戲團裡都少不了馴獸表演,比如讓狗熊踩滑板,讓老虎鑽火圈,讓海獅學唱歌,讓海豚頂皮球之類,但是這些表演一般都是針對智商較高的大型動物,如果換成其他動物就玩不轉了。
宋朝的娛樂場所裡卻有一些非常精彩的絕活兒,藝人們可以讓螞蟻、青蛙、烏龜、螃蟹為觀眾表演節目。
據《宋稗類鈔》第七卷描述,當時有一種表演叫做“螞蟻角武”:一黃一黑兩隊螞蟻,黃隊用一隻大黃螞蟻做將軍,黑隊用一隻大黑螞蟻當元帥,演員在旁邊敲鼓。敲第一聲鼓,兩隊螞蟻會列好陣勢;敲第二聲鼓,兩隊螞蟻會開始廝殺;敲第三聲鼓,螞蟻停止交戰,黃隊後退一尺,黑隊也後退一尺;敲第四聲鼓,兩隊螞蟻分別在將帥的率領下回到各自的蟻穴裡。
還有一種表演叫“七寶之戲”。所謂七寶,指的是烏龜、王八、鯉魚、青魚、泥鰍、螃蟹、大蝦。演員將這七種動物分別放進七個小缸裡,然後他開始喊叫,當喊到“烏龜”的時候,烏龜會從缸裡爬出來,當喊到鯉魚的時候,鯉魚會在缸裡向上跳,總之不管喊到哪種動物,那種動物都會很機靈地跟他呼應。
總之一句話,宋代的綜藝節目已經非常發達,對人民肯定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具體是什麼影響呢?不知道,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宋代是中國歷史上軍事最孱弱的一代。
山外青山樓外樓
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燻的遊人醉
只把杭州做汴州
-
7 # 彩陶小蝸牛
當然綜藝節目也是良莠不齊,要改善這個問題最根本的還是從製作目的出發,做高質量高素質的節目,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制建設,本著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抓好綜藝節目的精神文明建設。
綜藝節目對企業提升知名度也是很好的宣傳渠道。有些大企業正是抓住了機會讓自己獲得了更大的宣傳。依然非常清楚的記得當年的“酸酸甜甜就是我”搭乘快樂女聲的快車,我們都記住了這款酸奶的名字。這就是綜藝節目的魅力,在我們放鬆開懷的時候,把品牌資訊深深植入我們腦海中。
好的綜藝節目,是我們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希望有更多高質量的綜藝節目出現。
回覆列表
我個人的觀點:就綜藝節目而言,既然是個節目,那至少節目本身的出發點是帶有正能量的,就算為了收視率,需要製造熱點話題,也應該是有益社會大眾的。
而現在有很多綜藝節目為了吸引眼球,製造的輿論話題和樹立的方向有點過分娛樂化,尤其是對青少年來說:什麼樣的人才能算一個成功的人?什麼才叫真正的幸福?以及美和醜的概念....過分的娛樂化,在成熟的人眼裡來看就是消遣;而對青少年這個還在成長和需要引導認知的群體來講,會好奇和新鮮... 也許有的節目本身就是為逗大家一樂,但其中“名人”的社會形象和言行舉止,以及節目最後製造的話題,會讓很多人去捕捉其中的一些資訊。
綜藝節目他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讓大家跟隨這些節目的發展,對人生、生活、社會百態... 有了更為廣闊的瞭解和認知。
希望在現如今這個綜藝節目花樣百出的時代,綜藝背後都是帶著好的出發點,多走進社會的方方面面,多貼近人們生活,這樣或許才能真正走進人們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