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賀蘭雨肖
-
2 # sunjin6278
曹仁是曹魏著名大將,有勇有謀,文武全才,受到了曹操、曹丕兩代的重用。曹仁死於223年,終年55歲。要說吧,在三國時期,能活到55歲,也算不錯了,因為在那個年代,瘟疫、饑荒、戰爭,讓大多數人活不過50歲。不過曹仁身處顯貴之門,生活優越,只活55歲,沒記載有什麼病症,就死了,是不是很有可疑呀?因此就有人懷疑曹仁屬非正常死亡。
那麼能致死曹仁死亡的原因是什麼呢?一是羞慚而死。曹仁跟隨曹操、曹丕東征西討,南征北戰,很少有敗績,堪稱曹操陣營第一勇將。然而,《三國演義》中說,曹仁最後一仗是與東吳的朱桓打的,當時曹仁有兵三萬,而朱桓僅有五千兵,兩軍在濡須口相戰,最終竟讓朱桓以少勝多,打得大敗。一個一生少有敗績的常勝將軍,曹軍第一智勇能將,竟敗於一個東吳鼠輩,而且還是以少勝多,丟人不?曹仁越想越咽不下這口氣。大凡人不能有氣,有氣時間一長,就會生出各種病來,年近六旬的人,悶氣在心,能有好嗎?二是因懼而死。據說曹仁年輕時放蕩不羈,後來升為將軍後,卻能恪盡職守,把律法條文經常放在他辦公桌的旁邊,隨時閱讀。由此可以看出,曹仁在與曹操、曹丕相處中,深深瞭解了二曹的秉性,伴君如伴虎啊,經過那麼多陰謀詭計,奸猾欺詐,殘忍兇狠,跟著曹氏,需要時時刻刻謹小慎微,不能有半點差池。雖然曹仁功名顯赫,官越做越大,但他的畏懼之心也是與日俱增。這樣整天的提心吊膽,自然對身體無益,終於到了55歲這年,因懼成疾,因疾而死。三是暗疾猝發而死。曹仁跟隨曹操、曹丕,常年征戰,保不準會身上留下創傷,再加已過不惑之年,人身體各項病疾都出現了,心臟病、心血管病、腦梗、腫瘤等等吧,照顧不好都會紛至沓來,整天大魚大肉,或與許褚等武將斗酒,或與曹植貪杯吟詩,不忌口,又加國事軍務繁忙,小心恭謹陪上,不知不覺中,爆病來襲,以致猝不及防,就嗚呼哀哉了。
-
3 # 歷史黔
正史中沒有交代曹仁的死因,只交代了曹仁敗給朱桓之後,不久就在軍中去世,不知道是受傷而死,還是因為生病而死。
而我個人覺得曹仁是被氣死的。
事情還要從濡須口之戰說起,公元222年,曹操去世後2年,孫權叛變,脫離曹魏的控制,不在向曹丕稱臣,孫權這一做法讓曹丕有點生氣,說不稱臣就不稱臣,如果人人都像你孫權一樣,我曹丕還怎麼統治天下,曹丕覺得孫權掃了自己的臉面,決定親率大軍討伐東吳,派曹仁率領數萬士兵進攻東吳的濡須。
駐守濡須的是東吳大將朱桓,濡須駐守的部隊僅有5000餘人,而曹仁卻有數萬人,面對如此懸殊的兵力,朱桓並沒有因此而退縮,而是採取以逸待勞的策略,他認為曹軍遠道而來,必定人困馬乏,加上不熟悉必然不敢冒然來攻,加上濡須地勢險要,南臨大江,北靠山陵,據城牆而守,以逸待勞,必然能夠取勝。
曹仁此時率領大軍到來,朱桓擔心曹仁不主動出擊,就地紮營休整,那麼時間久了對自己不利,朱桓主動偃旗息鼓,向曹仁主動示弱,讓曹仁主動出擊,而曹仁見朱桓主動示弱,以為朱桓怕了自己,加上自己兵力數倍於朱桓,就算朱桓耍炸,也能將其剿滅。
隨後曹仁派其子曹泰突襲濡須城,後派常雕督領諸葛虔、王雙等人,早晨乘坐油船襲擊中洲(中洲朱桓妻兒所在地)曹仁的想法是即便曹泰攻不下來濡須城,抓住朱桓的妻兒也能逼迫其投降。自己統帥一萬人作為後援部隊。
曹仁突襲中州的計策受到了蔣濟的反對,蔣濟認為:吳軍佔據西岸,將所有的戰船擺在了上游,如果分兵進攻位於下游的沙州島,受到吳軍的圍攻無異於自取敗亡危險。
曹仁覺得蔣濟有些過於擔憂,自己統帥數萬人的部隊,還滅了屈屈幾千人的部隊,曹仁沒有聽從蔣濟的勸告。
而最終前去攻打濡須城的曹泰失利,被朱桓所敗,而前去突襲中洲的王雙和常雕,被剛剛擊敗曹泰的朱桓反撲,主將常雕被殺,副將王雙被生擒,數千士兵被俘虜。
兩路均敗,曹仁無奈撤退休整,而這次失敗讓曹仁有些羞愧難當,自己戎馬一生,經歷的戰鬥無數,未嘗有過敗績,而這次在兵力如此懸殊的情況下,卻輸的如此徹底。
曹仁越想越生氣,加上已經年過半百,氣急攻心,不久在軍中去世。
-
4 # 中行偃1
答:《三國演義》中有,大司馬曹仁、太尉賈詡已亡。
這倆重量級人物,單表曹仁。曹仁是最早跟隨曹操的宗族之一,地位僅次於夏侯惇,屬於曹操的主力部隊,也是曹操賴以依存重要將領,之一!然而,我看,不能因為他的位高權重,就認為他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家,他真不是!他打仗挺臭得……
我們都知道,于禁、龐德二支軍隊,被大水淹沒,有人就胡說八道了,說是關羽水淹七軍?關羽算個什麼東西!水淹七軍與關羽沒有半點關係。罪魁禍首就是曹仁,吳將朱桓說,“仁既非智勇”,至少說對了一半,曹仁的智慧並不出色:《三國志·龐德傳》:仁使德屯樊北十里。《資治通鑑》:仁使左將軍于禁、立義將軍龐德等屯樊北。《魏書》:樊城之敗,水災暴至,非戰之咎。《三國志·于禁傳》: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三國志·龐德傳》:會天霖雨十餘日,漢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與諸將避水上堤。《三國志·關羽傳》: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華陽國志·卷六》:魏王遣左將軍于禁督七軍三萬人救樊,漢水暴長,皆為羽所獲。《三國志武帝紀》:八月,漢水溢,灌禁軍,軍沒。羽獲禁,遂圍仁。使徐晃救之。從以上的歷史記載中都說到了,曹仁先把龐德的部隊安排在了地勢低窪的樊城之北,接著,又把于禁的七軍還安排在了地勢低窪的樊城以北的地區,造成龐德、于禁兩支援軍同時被大水淹沒……什麼關羽北伐初期順利?之流言蜚語不攻自破。關羽先是拿不下襄陽,又攻不下樊城!關羽的北伐實際上等於零,多虧曹仁“助”他一臂之力(《三國演義》說是曹仁射了關羽一個右臂少力)。
同樣的情景又發生在濡須之戰。當時,曹丕把中線戰場交給曹仁,作為大司馬的三軍總司令曹仁,派遣其子曹泰突襲濡須城,又派遣將軍常雕督領諸葛虔、王雙等人,早晨乘坐油船另外襲擊中洲,中洲正是朱桓部眾妻子兒女所在的地方。曹仁親自率領一萬人留在橐皋,作為曹泰等人的後援。
蔣濟對曹仁的做法提出了反對意見:“吳軍佔據西岸,將戰船列於上游,如果分兵進攻位於下游的沙州島,無異於自取敗亡危險。”呵呵,曹仁也是怎麼就對地勢、水勢一點感覺都沒有?哪兒低他往哪兒走!人家把戰艦都部署在了上游,希望你去攻打下游的中洲,然後,順勢而下擊敗下游的部隊,不費吹灰之力,曹仁就把常雕投入到了下游的中洲,結果就不用說了,全軍覆沒。
本來,曹仁是具有趙雲一般的英勇!也曾經單槍匹馬把周瑜的大軍趟得一塌糊塗……怎奈,成為三軍總司令之後,不會打仗了???還有什麼用!一死了之,死了就是了。
-
5 # 豹眼看歷史
曹仁(168—223年),一生戰功赫赫,深得曹操、曹丕的信任。
黃初元年(220年),曹丕稱帝,東吳孫權臣服。
222年,孫權反叛,曹丕親率三路大軍討伐。派大將軍曹仁、蔣濟率步騎數萬進攻濡須。
蔣濟受命領兵向東攻取羨溪用以分散吳軍,駐守濡須口的吳將朱桓果然分兵馳援。曹仁隨即率兵直取濡須口,朱桓城中僅有五千守兵,於是堅守不出。
當時,曹仁派其子曹泰督軍攻城,另派一軍攻取朱桓部屬家眷所在的沙洲島。
蔣濟得知後表示反對,認為吳軍在西岸,戰船在上游,如果進攻沙洲島,無異於自取敗亡。
果然曹軍被擊敗,溺死及被斬殺者千餘人。之後出現疫病,因而撤軍。
回到洛陽後不久,曹仁即病逝,享年五十六歲。
我認為,曹仁之死不必過於解讀。
許多人喜歡把一些很正常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做一些過度地解讀,故弄玄虛,我認為混淆視聽,沒有多少意思。
儘管是不可盡信史,但更不可妄加評議,無中生有的去揣測歷史。
沒有常勝將軍,吃點敗仗很正常。而且每一次戰役都會有不同的意見,打勝了不能去處罰那些持有不同意見的人;打敗了,持有不同意見的人也不必過於嘚瑟或吹捧。
沒有必勝的道理,勝敗都有可能。
作為經久沙場的老將軍,一次小敗算不得啥。
撤軍的原因主要還是曹操父子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那就是疫病。幾次南征失利多源於此,水土不服是痼疾。
五十六歲的老將,由於勞累也或許是感染了疫病,不久去世。在三國時期,這也是高壽的年齡,何況是累年征戰,費心勞力,已經是難得的壽終正寢。
去世後,諡為忠侯。
按照《史記·諡法解》雲:“危身奉上曰忠。險不辭難。”就是說,不顧身家性命侍奉主上,從不因為危險就推辭。這足以說明了一切。
故當魏一朝,“忠”實為大譽之諡,只有夏侯惇同焉。
青龍元年(233年)五月壬申日,曹仁與夏侯夏侯惇、程昱因功配享曹操廟庭祭祀。
對於歷史上戰功赫赫,忠心耿耿的將士們,後人理應給與足夠的尊敬。
-
6 # 漩渦鳴人yy
這點歷史上面說的話應該是無疾而終,講道理這個說法很正常,正常到可能要起一些疑心。
曹仁死的時候是55歲,這個歲數在三國時期,也算得上是高壽,能夠活到這個年紀在死去,在三國時期這樣的亂世裡來講,也算得上是一種幸福吧,況且曹仁也算得上是尤勇有謀,在亂世之中打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
曹操把自己的親族夏侯家族和曹姓家族列出來八個將軍做為八驃,大家覺得曹操手底下最出名的是五子良將,可實際上五子良將手裡掌握的兵力特別少,真正掌握軍隊的是曹操的八驃,在所有的人裡面,曹仁的軍功是最高的,和周瑜鬥,雖然丟了一個南郡,但是卻守住了南荊州,和關羽鬥,把關羽都拖下了水,曹仁的實力有目共睹,所以在曹丕上臺以後,曹仁仍然被唯一重任,在最支援曹操的夏侯惇卸任大將軍以後,曹仁又成為了大將軍,統帥天下兵馬。
說實話,故事講到這裡,基本上就已經講完了,曹仁就是因病去世的,咱又不可能真的穿越歷史迴歸去找曹仁,把這件事情給說明白了,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
但是個人卻覺得曹仁的死或許夾雜著某些無奈的因素,可能不說出來有點怪怪,在這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曹丕開始收攏權力,曹丕除了逼著自己的兄弟弄了個七步成詩以外,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收攏權力,比如說他弟弟曹彰的軍隊,曹丕就把他收割到自己的手底下,再比如說他還解散了青州兵,從權利的角度上來講,曹丕也是極有可能盯上駐兵在外,而且獨自領兵一方的曹仁的。
有人就會說了,曹丕會不會因為這個原因去害死曹仁呢?
他難道是傻子嗎?
其他的暫且不提,對於整個魏國來講,南荊州,合肥這兩個方向是阻擋東吳北上的一個重要地點,這兩個地方因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東吳和魏國,蜀國,三個國家可以說打成了一鍋粥,為什麼魏國可以死死的抓住這兩個戰略要地不放,其他的國家吳可奈何,還不是因為在人員上面的巔峰配置。
說白了如果讓其他人過來守衛這些地區很有可能會出毛病,出問題,萬一出了問題,那就是大問題!在荊州這個方向上,東吳有南郡,憑藉著這個地方作為一個前進基地,隨時都可以奪下南荊州,對於曹丕來講,他也不可能再派一個七軍過去,所以曹仁對於整個南荊州的防禦至關重要。
並且曹仁的地位是自己一步一步提拔上來的,如果自己猜忌曹仁,那豈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萬一以後荊州這個方向上出問題,自己在打自己一個耳光,兩耳光,你疼不疼?
所以曹仁的死應該就是自然死亡,或許是因為在戰場上面呆的時間久了,暗疾太多,也有可能是自己曾經認識的那些兄弟都走了,心裡憂傷成疾,總之,在三國那個時代,尤其是在關於死後的幾年的時間裡面,很多老人都走了,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生死離別吧,曹仁或許是去見曹操啊,夏侯淵啊,這些兄弟去了。
-
7 # 小編虎哥
曹丕三路伐吳張遼曹仁兩大將星隕落,東吳三大名將脫穎而出
在三國當中最有名的事情,就是曹丕出動大軍三路伐吳,而從這次的規模和人數當中來看,很有可能是曹丕規劃已久的一次行動,可是他的這次出兵,不僅給自己帶來了很大的損失,而且還讓孫權獲得了很大的利益,簡單的說就是他的兩個大將在這場戰役當中死去,而東吳的三名大將則脫穎而出。
他安排的這三路大軍可以說都是名將,後來孫權在寫了求和信,被曹丕拒絕之後,孫權也不甘心示弱,一心的準備應戰,作戰的安排也是考慮了很久的,而在曹丕的軍中,有這樣一個人對孫權是又恨又怕,他就是張遼。
張遼在東線孫權一直都不敢輕易動他,所以孫權聽說這次他也來了,還特意囑咐下屬不可輕視他,在那個時期,狂傲而具有真本事的人並不是很多,比如說關羽魏延朱恆都算得上是,朱恆為人非常的孤傲,自我感覺良好,這次他面對的是曹軍當中的曹仁,可是他並不膽怯。
後來朱恆最終還是打敗了曹仁,讓曹營損失了很多的兵士,而且曹仁人生當中的最後一戰,就敗給了這個名氣並不大的朱恆,而當時那種局面是,東路僵持,中路敗退,主攻的西路也不好過了,西路名將是最多的,張郃和徐晃都在西路,可是就是這麼多名將,都奈何不了一個朱然,而此時曹營的軍中已經有流行瘟疫的現象,在東路和中路都無法取得勝利的情況下,曹丕還是選擇了撤兵,這場重大的戰役就這樣結束了,曹丕無功而返,然而更讓他難以接受的是,曹仁在撤軍的時候病逝了。
曹丕的這次行動對他來說,簡直就是沒有什麼好處,一場大戰下來,曹軍中威望最高戰功最多的兩個大將,張遼和曹仁都病逝在了軍中,可是對於孫權來說,卻是一個意外之喜,而全琮,朱然,朱恆都表現的非常出色,逐漸的成長為東吳軍中三名有名的將領。
-
8 # 浪客文史
看過演義的朋友都知道,曹操前期身邊只有曹仁跟隨,之後那些都是後期才追隨的曹操,曹仁是曹操的堂弟,年輕的時候跟隨曹操四處征戰,那麼曹仁是怎麼死的,最後曹操去世以後,留在軍中為曹丕所用,最後病逝。曹仁的一生可謂為曹魏立下了汗馬功勞,曹仁最後的死也可以說是一個好的結果。從曹操多年來的征戰,為曹魏後期奠定了基礎,一點點的讓自己的地排慢慢變大,破袁術,斬呂布,官渡之戰大敗袁紹,可以說曹操的勝利離不開曹仁的輔佐,曹操在赤壁失敗後,曹仁與周瑜在江陵對峙了一年多,為曹操重整山河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曹仁最後病死與不停的戰爭有關。據史記記載:曹仁年輕的時候比較放湯不羈,但是成為將軍以後,一直盡心盡責,把當時朝代的律法,經常放在自己的辦公桌上,隨時觀看,跟隨曹操之後,多次屢立奇功,被稱為曹魏第一猛將,身為曹操堂弟的曹仁是怎麼死的,曹氏一門算是出了不少人才,曹操死後,世子曹丕在洛陽受禪登基,改年號為黃初,國號大魏,漢朝從此結束,曹丕為魏文帝。魏文帝冊封曹仁為大將軍,掌管揚州等州府,不久又封侯,封地二千多戶,這個時候的曹仁封邑已經達到了四千戶左右,曹仁並設定了十戶人家為其曹氏家族守墓,本來以為他可以安享晚年的,此時的孫權派大將陳邵北伐,進攻襄陽,無奈上了年紀的曹仁又被拉起來上了戰場,最後勞累過度,病逝於洛陽。
回覆列表
曹仁,字子孝,是曹操的堂弟,生於東漢靈帝劉宏建寧元年,卒於魏文帝黃初四年,享年55歲。據說曹仁年輕時放蕩不羈,後來升為將軍後,卻能恪盡職守,把律法條文經常放在他辦公桌的旁邊,隨時閱讀。他多次跟隨曹操征戰,戰功顯赫,被譽為“曹魏第一勇將”。身為曹操的堂弟,曹氏一門也算是人才輩出。
曹操死後,曹丕在洛陽登基稱帝,該年號為黃初,是為魏文帝。文帝冊封他為車騎大將軍,都管荊州、揚州、益州等軍務,不久又封他為陳侯。增加他封邑二千戶,這個時候,他累計封邑已經達到三千五百戶,並設立了十戶人家為其家族守墓。此時,本以為他可以太平地安享晚年。
公元220年,孫權派遣大將陳邵據北伐,進攻襄陽。魏文帝措手不及,只得暫時放棄襄陽,及時召回曹仁屯兵宛城,以拒東吳大軍。曹仁和徐晃聯手擊敗陳邵,復奪襄陽。進入襄陽後,曹仁派將軍高遷等把漢南歸附人民移居到漢北。
為了表彰其豐功偉績,魏文帝下詔,再次進封曹仁為大將軍,不久又下令讓他移兵臨潁,加封大司馬。曹仁率軍佔據烏江,還屯合肥,以鉗制孫吳。完成了他人生最後的一次軍事行動。
在《三國演義》中,曹仁在此時還奉命進軍濡須口,被東吳大將朱桓打敗。之後退兵回洛陽後病逝。
黃初四年,公元223年,曹仁逝世。魏文帝賜諡號忠侯。死後,配享太廟。當曹魏一朝,只有夏侯惇可以與其媲美。
曹植讚美他說:文武並亮,權智時發。奢不過制,儉不損禮。入毗皇家,帝之股肱。出作侯伯,實撫東夏者,曹大司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