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隼集英社

    就按正史來說,說打仗的話三大戰役個個都很能拿出手。官渡之戰曹操以兩萬兵力,出奇制勝,大破袁軍十萬,袁紹鬱鬱而終。曹操基本統一北境。赤壁之戰周瑜絕地反擊,火燒赤壁,水陸並進,一舉打的曹操燒船自退,再也不敢大規模南征,天下自此形成三分之勢。夷陵之戰陸遜以逸待勞消耗完蜀軍計程車氣後火燒連營,大破劉備,重創蜀漢。劉備心力交瘁,次年而亡。從此吳蜀走向和平共同抗魏之路。

  • 2 # 愛尚文史

    三國正史中,戰績能拿得出手的人有很多,比如說:

    “破虜將軍”孫堅

    孫堅,字文臺,吳郡富春人,是東漢末年著名將領,江東吳國奠基人;另外!他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身份,他是春秋時期,軍事大家,兵家代表人物,東方兵學鼻祖“孫武”的後人;孫堅十七歲時,與父親坐船到錢塘,碰上海盜胡玉等人搶奪財物;孫堅二話不說,單槍匹馬上前阻止,並假裝指揮官軍包圍之勢,嚇得群盜魂飛天外,魄散九霄,不愧為“孫武”後人,有大家之風範;從此!孫堅名聲大振,被州府任命為假尉;公元172年,許昌在句章縣謀反,自稱為“明陽皇帝”;孫堅以郡司馬的身份招募千餘精兵,配合州郡共同消滅敵人,升任為鹽瀆丞,之後陸續改任盱眙縣丞、下邳縣丞;公元184年,張角宣揚太平道教化民眾,發動了“黃巾起義”,一時間聲勢浩大;孫堅招募兵甲,跟隨中郎將“朱儁”,多次擊破黃巾軍,立下赫赫戰功;朝廷為表彰孫堅功績,升任他為“別部司馬”;公元186年,張溫提領大軍,鎮壓邊章、韓遂叛軍,期間孫堅列舉了董卓三條罪狀,勸說張溫殺掉董卓,但遭到張溫拒絕,為後來董卓專權留下禍根;平定邊章、韓遂後,孫堅被升任為議郎;不久區星作亂,領萬餘賊兵圍攻長沙,朝廷任孫堅為“長沙太守”,領兵抵抗區星大軍;不到一個月時間,孫堅便大破敵軍;隨後周朝、郭石也發動起義,與區星互相呼應,均被孫堅平定,朝廷封其為“烏程侯”;漢靈帝崩,董卓專政,孫堅領兵討伐董卓,路過荊州地區,殺掉荊州刺史王睿;隊伍行至南陽,已有數萬之眾,不費吹飛之力搶下南陽縣;在郡東被董卓擊敗後,孫堅並沒有放棄,於陽人收集士兵,再度與董卓交戰,大破董卓大軍,並斬其督華雄;董卓怕孫堅勇猛,想與孫堅連姻,被其拒絕;之後孫堅再舉大軍,進兵大谷關,兵峰直抵洛陽,董卓見勢不妙,遷都函谷關;

    “小霸王”孫策

    孫堅死後,孫策只好投靠袁術;起初!袁術答應讓他領九江太守,可後來並沒有履行諾言,改任丹陽人陳紀為九江太守;後來袁術準備攻打徐州,向廬江太守陸康徵集軍糧,被陸康拒絕;袁術一氣之下,派孫策領兵攻打陸康,並許諾,等擊敗陸康之後,任他為廬江太守;孫策領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鼓作氣便拿下了陸康;沒想到後來,袁術又反悔了,任劉勳為廬江太守,孫策徹底失望了;劉繇以江東之地,抵抗袁術攻擊,袁術派惠衢、孫賁、吳景等人進攻劉繇;一直打了幾年,袁術軍未進一步,此時!孫策請求出戰,袁術升任為折衝校尉,但只給了他一千兵馬;孫策一路招兵買馬,到達歷陽時,就已經有五六千兵馬了,之後渡江轉戰,勢如破竹,無人敢與其交鋒;孫策一舉擊敗劉繇,大破嚴白虎,收復江東之地;恰逢袁術稱帝,孫策徹底與袁術決裂,囤兵於江東,謀取天下;之後一舉拿下劉勳的廬江,並想趁曹操、袁紹交戰之際,偷襲許昌,迎接天子;但是臨出發前,被賊人偷襲,含恨九泉!!!

    當然還有很多,比如周瑜、司馬懿、諸葛亮、張遼、張郃、趙雲、關羽、魏延、姜維、鄧艾、曹真、曹仁、夏侯淵、呂蒙、陸遜、甘寧、程普、黃蓋、徐晃、于禁、鍾會、樂進、臧霸、文鴛、文聘、羊祜、陸抗等等等等……太多了,如果要一一列舉的話,至少幾百個,甚至還有很多知名度低的將領,其戰績都是非常驚人的,比如霍峻、呂常、羅憲、王濬、杜預等等……

  • 3 # 薩沙

    其實拿得出手的人真的不少。

    即便是公孫瓚這種人,也曾經對少數民族戰爭中有著輝煌勝利。

    暴力狂加自大狂:三國大草包系列之公孫瓚

    公孫瓚是三國早期的北方諸侯,據史料記載他相貌俊美、聲音洪亮、機智善概且勇武過人。他從“郡中小吏”的卑微官職逐漸爬升為“中郎將”的職位,並逐漸掌握了幽州地方實權,成為稱霸一方的諸侯。公孫瓚不僅驍勇善戰而且擅長聚兵練兵,旗下組建的“白馬義從”更是三國早期有記載的最精銳騎兵部隊。靠騎術起家的北方遊牧民族烏丸都被公孫瓚打得節節頹敗,強如袁紹這樣的諸侯一開始在和公孫瓚的“冀州之爭”中也處於下風。然而,公孫瓚的滅亡也來得非常迅速,在龍湊之戰被袁紹反敗為勝過後,他便銳氣頓減採取自保策略,逐漸失去了對部隊的控制,最終在袁紹軍的進攻下自困於高樓,引火自焚……

    常言道:性格決定成敗,今天我們就試著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入手,去分析一下公孫瓚這個人物的性格,看是否能找出他迅速崛起和迅速敗亡的原因。

    首先,通讀《三國演義》和其他一些史料,似乎每個諸侯身邊都會有幾個文官或謀士,動不動就獻策或出主意。而有關公孫瓚的記載,你會發現這塊內容完全為零,他麾下能打仗的將軍也沒有幾個能上得了史書的……就此我們基本可以得出第一個結論,公孫瓚應該並不習慣像同時期的其他霸主一樣,在身邊養一個“幕僚團體”來為自己出謀劃策。他崇尚的更多是任何事情都自己拿主意,而很少去聽取別人的意見,“剛愎自用”這個標籤,可以就此打在公孫瓚身上。

    其二,再看看公孫瓚統治幽州地界時施行的政策,他似乎很痛恨少數民族,一味使用武力將其壓服。當幽州牧劉虞對少數民族進行安撫,丘力居等烏丸首領都派人表示歸順的時候,他竟然派人殺了丘力居派出的使者。再到後來,在幽州治績極佳,而且在百姓心中享有極高聲望的劉虞也被公孫瓚打敗殺害,自己獨攬幽州大權……就此我們也可以得出第二個結論,公孫瓚是個尚武之人,喜歡用武力來解決一切問題,也過於迷信暴力的手段。

    其三,公孫瓚一方面仇視當時的上流豪族,將他們的子弟都安排到窮苦之地,名為封官實為流放。一方面又與卜數師,商人之輩稱兄道弟、拉結親家,並利用他們的富有家資來充實軍費開支。雖說拉攏商賈並非全無道理,但公孫瓚只重一邊,打破平衡,對上流豪族打擊太大,很容易就將自己和全幽州的上流社會都對立了起來……看來,我們在公孫瓚身上打一個名為“極端偏激”的標籤也並不為過,他行事太過於按照自己的法則,過度剛猛而缺乏圓滑,也不懂得維持政治均衡的重要性,更不懂得去“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來為自己服務。

    其四,幽州地界絕非無才可用,而公孫瓚手下有記載的人物,除了一個白馬義從副統領嚴綱之外,其餘都是他的親戚如公孫越、公孫範、公孫續等。哪怕是趙雲、劉備這等曾經在他麾下效力過,後來被證明為英才的人物,也入不了他的法眼,更得不到重用……看來,“任人唯親”這個標籤打在公孫瓚身上並沒有太大問題。

    綜合以上四點,我們基本可以較為完整地勾勒出公孫瓚這個人物的性格輪廓來,他是一個過於自信而且做事過於陽剛,陰柔圓滑不足的人。他固然有勇猛剛烈,能征善戰等優點,但是他也過於依賴於自己這些優點,一味用“剛性”去處理一切事務,卻不明白“剛柔並重”的道理。就現代心理學的概念來說,這類剛性過猛的人往往個人能力非常出色,而且崛起的速度較之別人快許多。但是,他們的內心韌性也往往不足,只能打“順風局”不能遇“逆風戰”,運勢好的時候還行,運勢一旦低落他們就會收不住場子,甚至於急劇下落,徹底崩潰。

    我們再來看看公孫瓚和他最大的敵人——袁紹之間的戰爭,從過程上看大多數時候還是公孫瓚佔了上風。哪怕是在界橋大戰失敗,麾下精兵“白馬義從”損失慘重的情況下,公孫瓚依然是攻多守少,一度迫使袁紹不斷退卻。然而,明顯要聰明一些的袁紹完全看透了公孫瓚過於剛猛的性格,採取了“誘敵升入,耗其銳氣”的正確戰術來應對。袁紹軍每次都是主動撤退,主力未受大損,而公孫軍隨著戰略縱深越來越擴大,看似節節勝利卻暗藏危機,後勤和兵力上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最終,強弩之末的公孫瓚攻不動了,自己的大後方幽州又起火,被劉和(劉虞的兒子,公孫瓚是其殺父仇人)和鮮于輔(烏丸頭目,之前被公孫瓚狂虐的)聯軍攻破……這一切,其實都是公孫瓚自己之前所買下的隱患,現在到了集中爆發的時候。

    再看公孫瓚兵敗以後的所作所為,我們更能明白一個“至剛”的人一旦“折”了以後會是怎樣的崩潰表現。他一下子從“絕對攻勢”的極端,跳到了“絕對守勢”的另一個極端,將易京作為自己的龜縮地,藏起來閉門不出了。據說他將易京城牆造得有六七丈高,城牆之外有土塹,土塹之外還有土塹,再儲備上極多的糧食……即便如此他還是覺得不安全,甚至開始懷疑身邊每一個男性之人,深居簡出並不讓男人近其身。他又在城中造了一座高達十丈,不設樓梯的高樓,只和妻妾姐妹們住在裡面,公文和一切物資都用繩子吊上去,至於傳令,則用專門經過訓練的大嗓門女人(通訊靠吼)……不用說,一位霸主混到這地步估計也離眾叛親離不遠了,歷史規律也早就證明,消極死守終究是不可能守得住的。最終,易京城還沒等到糧食耗盡便被攻破,自焚未遂的公孫瓚也成為了袁紹軍大將鞠義的刀下鬼。

    公孫瓚這個人物的性格,差不多就是這樣。中國道家哲學早都闡述過“剛柔並濟”的道理,為人是如此,治國也是如此,歷史上任何一個有所作為的君主都是深諳此道。而公孫瓚恰恰不明白這一點,一味迷信自己個人的能力和法則,只重剛強而輕視柔和,不懂得進退有度的道理,最終免不了迅速滅亡的結局……

    PS: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將公孫瓚寫成劉備的同窗之友,其實二人的年齡和地位相差都不小,作為同一屆學生拜讀在盧植門下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只是兩人都號稱自己聽過盧植講學而已(具體是不是都還要打個問號)。劉備投靠公孫瓚是純粹的投靠,公孫瓚委派他守平原縣也只是純粹的委派,而且二人都未參加討董卓的戰役。羅貫中不僅在書中將公孫瓚列為十八路諸侯之一,還特地安排他在虎牢關親自上陣與呂布一戰,雖然未能取勝但也能成功退走。試想能從在三國第一猛將呂布手底下走上數十招,還能保命身退,已經是個了不起的單挑戰績了。這也算是老羅對公孫瓚個人能力的一種肯定,也是對他“剛猛善戰”事實的一種尊重吧……

  • 4 # 以史為鑑

    三國時期名將如雲,謀士如雨,各種經典戰役層出不窮。像曹操大戰袁紹的官渡之戰,孫劉聯軍大戰曹操的赤壁之戰,陸遜對抗劉備的夷陵之戰等都被人傳頌了兩千年。

    但是今天我要說一個張遼的故事,張遼最拿得出手的戰績恐怕幾千年來都很少有人能比肩吧。

    一、威震逍遙津

    當孫權於黃龍元年(公元229年)最終稱帝的時候,號稱“東吳剋星”的張遼也已經去世七年了。

    不知道孫權在稱帝的那一刻有沒有想起十四年前差一點被張遼活捉的恐懼?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親帥大軍討伐漢中張魯,江南一線空虛,江南重鎮合肥僅有七千餘人鎮守。孫權藉此良機親帥十萬大軍準備一舉拿下合肥。

    此時合肥守將是張遼、李典、樂進,李典拿出曹操的錦囊妙計,只見裡面寫到:若孫權來,張李二將軍出戰,樂將軍守城。

    張遼於是說到:主公遠在千里之外,不可能知道具體情況,現在孫權率領大軍前來,我們應該先主動出擊,不然守肯定守不住,這恐怕是主公的意思。

    李典和樂進都同意了,於是張遼半夜募集八百勇士,殺了頭牛吃了一頓飽飯,第二天天一亮張遼領著這八百人主動出擊,直接打的孫權措手不及,差點衝到孫權跟前。

    孫權大驚,趕緊跑到一處高處才躲過一劫,然後指揮大軍來包圍張遼。張遼勇猛無比,竟然帶著數十人從重重包圍中殺了出來。

    這個時候,還在被圍計程車兵急了,紛紛大喊:將軍你是要拋棄我們了嗎?

    張遼又帶著這些人重新殺了回去,把被圍計程車兵救了出來。這一戰從早上殺到了中午,孫權十萬大軍竟然打不贏張遼八百人,士氣一下子低落不已。

    而張遼在後面又看準了孫權大軍之間銜接的空檔,一舉突入孫權中軍,孫權要不是淩統甘寧等人拼死護衛,亂軍之中張遼沒有認出孫權,張遼差點就活捉了孫權。

    獻帝春秋中記載:張遼和樂進合兵後捉住降兵問:剛才有個紫髯將軍,身長腿短,還挺能跑的,這是誰?

    降兵回答到:就是孫權啊。

    張遼一聽,趕緊和樂進急追,可惜孫權跑遠了,已經追不上了。

    聽到這事後,魏軍從上到下的反應是:舉軍嘆恨。

    張遼問吳降人:“向有紫髯將軍,長上短下,便馬善射,是誰?”降人答曰:“是孫會稽。”遼及樂進相遇,言不早知之,急追自得,舉軍嘆恨。--獻帝春秋

    張遼此役以八百人大破孫權十萬人,斬殺了東吳虎將陳武,淩統斷後拼死護衛孫權後,隻身化妝逃命。東吳所謂的十二虎臣中,多人傳記中都提到這一戰。

    曹操知道後對張遼是:大壯之!還專門跑到張遼大戰孫權的戰場上觀看,嘆息良久。

    曹丕稱帝后也說:自古以來,沒聽到過以八百人戰勝十萬人的。

    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曹丕

    甚至當張遼生病的時候,孫權也告誡下面的人:張遼雖然生病了,但是也不好抵擋,要特別小心。

    可以說合肥一戰,把整個東吳打出了陰影,據說東吳聽到張遼的名字都可以嚇得小孩子不敢哭的程度。

    甚至如今日語詞彙裡還有一個“遼來來”(張遼來了)的詞彙專門用來嚇唬小孩子,據說源頭就是這一戰。可見張遼威名。

    另外,張遼在北方也有著名戰績:

    袁紹在河北的時候,為了籠絡遊牧民族部落的首領,不但給這些首領全部封為單于,而且拿漢人的女子當做袁紹女兒嫁過去,所以這些所謂的單于首領都支援袁紹。

    等到袁紹戰敗後,這些部落搖身一變都成為侵害邊境,燒殺搶掠的罪魁禍首,一度還成為袁紹後代袁尚袁熙的存身之地。於是曹操打算親征北方烏桓,祛除邊患。

    建安十二年,曹操帶著大軍北伐。在七月到達無終的時候,趕上大暴雨,淹沒了原先的道路。還好有當地名士田疇帶著曹操走了一條無人知道的小路:盧龍塞。然後又又經歷了挖山填谷,大軍就這樣辛苦的走了五百餘里。在距離袁尚袁熙存身之處還有兩百里的時候,被人發現了。

    於是袁尚袁熙和匈奴單于蹋頓、遼西單于樓班、右北平單于能臣抵之等人一合計,認為曹操遠道而來,士卒乏力,而且地理上也不熟悉,根本不是草原騎兵的對手。於是這些部落首領聯合起來,率領數萬騎兵想一舉殲滅曹操。

    結果曹操看見這幫騎兵隊伍不整,使張遼為先鋒,一舉擊潰這些烏合之眾。陣斬蹋頓及名王已下多位首領,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

    剩下的遼東單于速僕丸及遼西、北平的各位首領,連部落大本營的人都不敢要了,直接和袁尚、袁熙奔遼東投靠公孫氏去了。

    三國名將群星閃耀,各種經典戰例層出不窮,但是縱觀整個歷史,除了希臘神話傳說中所謂的300人抵擋250萬波斯大軍的溫泉關戰役。

    恐怕極少有以像張遼這樣以八百人戰勝十萬大軍的以弱勝強的戰例了吧。

  • 5 # 如流水兮逝如風

    三國的人物有很多,三國演義刻畫的人物更是深入人心。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官渡之戰,打敗四世三公的袁紹,又剿滅妄自稱帝的袁術,就是那個被稱作冢中枯骨的袁術,後來又打敗涼州的馬超,逼得馬超投降劉備。北征烏桓,平定了中原的戰亂,當時曹操的實力最強,吳蜀兩國根本不是對手。領軍打仗可以是大將先鋒,也可以是羽扇綸巾的謙謙君子,比如陸遜,諸葛亮,司馬懿等等。關羽是武藝高強,戰功赫赫的統兵大將。早期跟隨劉備四處征戰,胯下赤兔寶馬,手持青龍偃月刀,溫酒斬華雄,誅顏良斬文丑,千里走單騎,護送劉備的家眷時過五關斬六將。赤壁之戰吳蜀聯軍火燒聯營,魏軍大敗,華容道關羽義釋曹操,才放了曹阿瞞一條生路。守荊州之時,水淹七軍,囚于禁,殺龐德天下震動,曹魏嚇得要遷都避其鋒芒!可惜被孫吳偷襲,大意失了荊州,敗走麥城,父子喪命。讓人嘆息不已,關羽俠肝義膽,豪氣沖天,是三國之中第一英雄好漢。再說說諸葛亮,智計百出,神機妙算,火燒博望坡,聯吳抗曹,赤壁之戰大敗曹操70萬大軍,曹操有生之年不敢南下!奪荊州,佔益州,劉備至此天下三分有其一。後來為了給關羽報仇,不聽勸攻打孫吳,被陸遜火燒連營,大敗虧輸,臨死前把兒子劉禪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感激涕零,殫精竭慮,一心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六次北伐,皆因糧草不足,而失敗。為了掩護部隊撤退,擺空城計,嚇退司馬懿。最後病死在五丈原。對蜀漢真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他人不足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裡賣野兔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