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森森林裡的小紅帽
-
2 # AK8灰貓
雞毛蒜皮??那就是小事兒嘛,孩子們太小了,知道啥呀,他們可以自己解決的。他們的世界沒有成人的世界複雜~讓他們自己去弄吧~
-
3 # 絕世雙熊
孩子之間的雞毛蒜皮的小事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形成三觀的鍛鍊。第一要讓孩子懂得什麼是理,任何事情都要以理服人,不能無理取鬧。第二要讓孩子學會寬容,有時候即使有理了,也不要得理不饒人,在友情和親情之間,要學會寬容與包容。第三要學會獨立處事,不能什麼事情都去告狀,要學會自己出來。
-
4 # 我的貓咪叫柚子
1、有些家長認為這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孩子只是小題大做,要麼說教一番,要麼完全忽視。
2、而大部分的家長自認為用心的處理方式也不過是將兩個孩子叫到一起,各自了解一下,然後便互相道歉之後握手言和,其實大部分孩子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錯了,或者威懾麼自己是對的。
3、無論是哪種處理方式,都只是解決了當時孩子之間的事件衝突,孩子的情緒根本沒有處理掉。
如果小的時候孩子告狀,父母處理不當,孩子很可能因為父母的處理態度,情緒沒有及時處理,久而久之的積累,總有一天會出現難以預估的後果。
4、那麼到底該怎麼處理呢?
一、設身處地,設身處地的舉例子,讓孩子帶入到對方的角色中,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可以讓孩子描述發生的情景,再表達感受。
二、讓孩子自己協商解決問題的方法
將問題交給孩子們自己解決,期間家長不要干擾,看看孩子們的做法是否恰當。如果他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們再給建議,但這個協商的動作,最後還是要由孩子去完成。
-
5 # 朱芳宜育兒說
要看怎樣定義這個“雞毛蒜皮”的小事。
有些事情在成人眼裡是小事,而在孩子的心裡是大事,希望得到成年人的關注和支援,就像兩個孩子搶玩具,你會覺得每天都搶,搶著搶著就好了,一會兒就太平了,然而,如果這其中有孩子總是處於“弱勢”地位,每次都會有情緒,想尋求大人的幫助,那麼,大人就需要去適當的幫助他,而不是一味的交由他自己來處理;
有些事在成人眼裡看來是大事,而在孩子心裡根本就不是個事兒,就像有些家長會不止一次在講座中諮詢我“朱老師,我的孩子總被人欺負,而他自己還不當回事兒。”事實上,也許這是一個心比較“大”的孩子,不會過於斤斤計較,並不像家長所說的總是被人欺負。所以,對於這個問題需要辯證的去分析和處理,不能一概而論——具體要看孩子。
一、要了解孩子的氣質型別,有的孩子比較樂天派,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不放在心上,即使自己沒處理好,也會積極地往好處去想,不會造成消極的影響,這類孩子一般做事情不斤斤計較,也會比較有主見,那麼家長就不需要過多幹涉,更多交由孩子自己來處理,即使是處理得不夠好,這類孩子也不會有過多情緒,不會受到消極的影響。而那類敏感細膩的孩子則需要在一旁多觀察、多引導。他們很容易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產生情緒,容易焦慮、緊張和退縮,家長需要適度的給予支援,必要時給他一些建議,如“你想玩這個玩具,你覺得是和他交換呢還是等等呢?”然後再鼓勵他多去嘗試。因為這樣的孩子如果沒有一定的把握是不會去輕易嘗試的。那麼,不同的孩子性格有什麼不好嗎?事實上,他們各有各的優勢 ,需要我們發現他們的優勢 ,然後去因勢利導。
二、不以家長的角度來看待事情,而是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多觀察孩子,如果孩子有強烈的情緒、請求你幫忙,或者過程中可能會威脅到安全,這就不算是小事,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多接納他的感受,多尊重他的需求。如果孩子在整個過程中,只是小吵小鬧,小爭端,而孩子本身沒有強烈的情緒,也沒有請你幫忙,那就不需要插手,讓孩子自行處理,就把這些過程當作他們必經的一次經歷。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僅有機會解決爭搶玩具的問題,最為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擁有了傾聽理解彼此、發現和尊重彼此需求,協商和妥協的能力,這也將是他們受用一生的能力。
-
6 # 憶葉知秋
首先我認為這個問題提得真的不錯,其實許多在大人眼中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在孩子眼中可能是天大的事兒,他們會為這點小事耿耿於懷,他們會為這點小事氣得吃不下飯,也會因為這點小事對父母產生敵對情緒……所以,不能小覷這些小事,認真對待,是培養孩子最好的小教材。
談一個我兒子的親身經歷吧。
兒子9歲時,與班上一男生髮生矛盾,那位男生天生愛說,就是有種把不住嘴的那種,想到哪兒說到哪兒,不顧別人的感受,在學校說了我兒子不好的話,兒子很氣憤,和他辯解,但他不聽,照樣強加到我兒子頭上,兒子當然不高興了,在回家的車上,還是那個男孩的爸爸開車帶我們一起回來的,在車上,兒子扭頭不理他,萬般嫌棄的樣子,那個男孩倒是不計較,主動找他說話,他沒好氣地說,別跟我說話,我這一輩子都不會理你……直至下車,他再也沒跟他說一句話,連跟叔叔說聲感謝的話也沒有。當時在車上還有點小尷尬。但我引開了話題,沒讓他們繼續糾纏。
回到家後,我就仔細地問他是什麼原因,兒子就一五一十地述說了在學校的情況,那個男孩是如何無中生有地說他壞話的,越說越氣,並且還哭起來了。
我沒有跟著他激動,只是認真地聽他說完,並且把細節都問得很清楚。待他情緒平息之後,我才平靜地和他交流。
我說剛才聽你說的這個情況,讓我聽起來也很氣憤,為什麼能無緣無故地說出這些傷害感情的話呢?如果換作是我,也會生氣。他看到我在替他說話,表情明顯好多了。接著我說,不過,你剛才所講述的一切,我都是聽你一個人說的,我沒有問其他同學,對你說的話我不可能百分之百地相信是真的,因為誰在面對糾紛的時候,都會自覺不自覺地避重就輕,說一些有利於自己的話,而加生對方的錯誤,你認為我這樣分析問題公正不公正?他表示同意。
但是,我不會糾結於你說的到底是不是實情,因為我是相信你的,你是一個誠實的孩子,所以就按你描述的情形我們來對這件事做出相應的解決方法。
你剛才在車上已做出了一種解決方法,並且說一輩子不會理他,你是不是這樣解決問題的?
他說是。
我說我們過一個星期再說這個問題吧。
你想一想還有沒有別的解決方法?你自己可以想一想。
第二,你認為你在這件事情中,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在哪裡?
第三,你和你同學發生矛盾,和他爸爸發生矛盾沒有?他說沒有,我說既然沒有,為什麼叔叔帶我們回家後,怎麼會沒有感謝呢?
最後一個事,你去查一下“得理不饒人”是什麼意思?
上面這些問題,我不用你現在給我答案,明天有空和我說一下就可以了。
第二天,在他完全平息之後,主動跟我說,自己在處理這件事時的急躁情緒,忘了跟叔叔道謝,是自己沒禮貌的表現;也鄭重地說明那同學太過分,真的不想理他。我說挺好的,你沒有做錯什麼,但自己的承諾要遵守就可以。
其實就在第三天,他和那個男孩又一起玩得很開心了,回家後,我說你今天違背了自己的諾言呢,兒子不明白什麼意思。我說你自己想吧,最終不好意思地告訴我,前幾天說的是氣話。我說無論怎麼說,你是自己對自己的否定,以後我不希望再看到類似的現象出現,你應該知道自己如何處理這種事情了吧,他很信服地點點頭。
在我看來,這確實是一件小事,我也知道,一個星期之內,他們一定會合好如初的,我是有意地跟蹤他的,讓他明白在生氣的時候,不要說出過頭的話,更不能做出過激的舉動。事情雖小,但我認為是教育孩子最好的例證,比你講道理要強得多。
-
7 # 智慧奶奶
如何處理孩子之間“雞毛蒜皮”的小事?
以前,對於題主提出的這個問題,我一直建議孩子的事情讓孩子自己解決為好,可是由於發生在我家寶寶身上一些事情提醒我,解決這類事情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
01孩子的事讓孩子處理孩子天生好動,在一起玩耍的時候推推搡搡磕磕絆絆的事情常有發生,我的觀點是孩子之間這些“雞毛蒜皮”的事情一般來說讓孩子自己去處理,大人不要過多的去幹涉。但是話又說回來了,每個孩子的遺傳因素不同、成長環境不同、家庭教育也不同,性格當然也不盡相同。有的時候在大人看來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情,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也只是“雞毛蒜皮”的事情,但是對於個別性格太懦弱、過於膽小的孩子來說,“雞毛蒜皮”的事情就是大事,那些推推搡搡磕磕絆絆的事經常發生在孩子身上,孩子的感受就是被欺負。如果大人不去引導教育,孩子長期處於被同伴欺負的狀態就會自卑、恐懼,久而久之會嚴重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
02教孩子學會“亮劍”上面我說過孩子之間的事讓孩子自己去處理,那只是對大多數孩子而言的,對於個別孩子就要具體事情具體對待了。之所以我又這樣說,是因為發生在我家大寶寶身上的事情促使我對這個問題重新思考。
有一次,我送寶寶去幼兒園,正好遇到幼兒園老師諮詢我職評的事情,我就在幼兒園多待了一會兒。當時孩子們都在老師的帶領下在教室外做早活動,我和老師說話時無意抬頭看了一下,有個小朋友正好把大寶寶從平衡木上推了下去,大寶寶被摔個仰八叉,自己默默爬起來連一句話都不敢言語。孩子之間這點小事我當時並沒有在意。但是後來我又多次發現大寶寶在放學後玩滑滑和鑽洞洞時受到小朋友的推搡、絆倒、並強行從滑滑梯或繩洞中拉下來,這便引起了我的重視。
有次,大寶寶放學的路上對我說雙胞胎兄弟下課時合起夥來欺負他,我說:“奶奶不是告訴過你嗎,在幼兒園要想不受欺負就要學會多交朋友,朋友多了小朋友就不敢欺負你了。”我說話的時候大寶寶一臉無奈地長嘆一口氣。我急忙補充道:“有小朋友欺負你,老師在的時候,你就及時告訴老師;如果老師不在,你自己要學會‘亮劍’。”大寶寶一聽不解地問:“奶奶,什麼叫亮劍?”我忽然想起了前不久親眼看到的一件事,就對寶寶說:你還記得上星期你找座位的時候,那個後面留小辮的小男孩把你推倒的事情嗎?寶寶說記得。我說你當時站起來就應該把腳一跺瞪著眼睛責問:“你幹嘛要把我推倒!”我一邊說著還一邊做了一個示範。大寶寶看到後,對我說:“奶奶,如果那樣不就是生氣的表情了嗎?”我問:“難道你無緣無故被別人推倒不生氣嗎?”聽了我的活,大寶寶頓時低頭啞然。
回到家,我讓大寶寶和我一起表演“亮劍”。剛開始我扮演推倒大寶寶的小男孩,叫大寶寶回憶當時被推倒時的情景,並學著我路上示範的模樣學“亮劍”。我推了幾次,大寶寶就是笑著不說話,於是我就對大寶寶說:“這樣吧,咱倆換換角色,你來扮演推倒你的那個小朋友,我來扮演你,你看奶奶是怎麼‘亮劍’的。” 說過之後我示意叫大寶寶推我,大寶寶按照交代輕輕的推了一下,我立即摔倒,起來就把腳一跺,瞪著眼睛狠狠的說了一句:“你幹嘛把我推倒!”話音剛落大寶寶撲通一聲也倒在地板上,並笑道:“哈哈哈哈——你這樣就不是好奶奶了,就變成狼外婆了!”
雖然,當時大寶寶並沒有真正學會“亮劍”,但是後來我發現大寶寶在與小朋友的交往中,有小朋友對大寶寶推推搡搡動手的時候,大寶寶真的敢表示抗議了。
總而言之,在小朋友之間的交往中,磕磕絆絆在所難免,孩子偶然被拉扯、推搡或絆倒不用太在意,如果經常如此就真的要重視了。我的建議依然是:教育孩子第一時間求助於老師。
-
8 # 小微變變變
孩子之間“雞毛蒜”的小事雖然小,育兒指南也多建議家長們給孩子空間讓他們自己去面對和解決問題,大人儘量不要插手,但我發現,具體場景中,年齡較小的孩子會彷徨無助,那種看媽媽的眼神就好像在詢問:“媽媽為什麼不幫幫我?我不知道要怎麼處理?”,特別是遇到一些較大的熊孩子,對方家長還蠻不講理的時候,真的很讓人生氣啊!如果小孩子處理得當或者家長引導正確,這個衝突可能很輕易就化解了,但也有一些家長護犢心切,容易情緒激動,造成不必要的衝突。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的身心發育不同,我建議分年齡段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
(一)3歲以下的孩子:1.安全第一,同時家長進行必要的干預,協助解決衝突。
3歲以下的孩子,大多數還不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想法,社交能力也還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在這個年齡段,很多孩子本身也是行動優先大腦的階段,也就是有什麼情緒孩子第一反應是行為表現化,拳腳相對、推人、搶東西,這些都是他表達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方式,或者表達情緒的方式。他還沒有發育到可以先考慮這樣的行為會帶來什麼後果,會讓對方感受到什麼負面情緒之類的先思考後行動的階段。
孩子間有衝突了,家長可以先在旁邊觀察,如果孩子能夠透過簡單的語言自己解決,那當然是最好的,該出面干預時就要進行干預,而不是讓孩子手足無措地感受被欺負或者隨意欺負別人。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引導,對孩子以後的行為規範是有很大的影響的。
2.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能效仿家長的處理方式,也獲得了安全感。
家長用行為和語言傳遞教育孩子:我們不主動傷人,但也要學會保護捍衛自己的權利。
這個階段孩子雖然還不那麼會表達或者不敢說,但是他會模仿,以後遇到同樣場景的時候,他也會學著家長這樣處理。
但一定注意,儘量避免把孩子的矛盾升級成為大人的矛盾。遇到太熊的孩子和家長,惹不起躲得起,俗話說,不要和豬打架就是這樣滴。
(二)3-5歲的孩子1.平時多用各種方式給孩子講公共場合的規則,比如看電視,看繪本等等方式。
3歲以上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也慢慢開始有了自己的社交圈,開始建立規則感和秩序感。我們做一個觀察者,陪伴在旁邊,留給孩子空間並引導他們自己去積極處理夥伴間的矛盾。
2.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和引導孩子積極解決問題。
讓孩子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想問題,理解別人的心情和感受,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孩子的情商,也可以讓他更懂得怎麼去社交。
(三)6歲以上的孩子:鼓勵孩子自己解決這個年齡段在處理同齡人之間的關係時,應該多少都具備了一定的能力。
家長做一個旁觀者就好,只要孩子的方式是積極正面的,我們都可以鼓勵他們自己去處理。畢竟,以後孩子要慢慢獨立面對自己的小社交圈了。
另外,處理孩子之間“雞毛蒜皮”小事時,請先照顧孩子的情緒,第一時間安撫雙方情緒,讓他們描述情境,表達感受(這點很重要,很多大孩子無法正確表達情緒,所以,情緒表達從小教起),接下來幫助孩子自己協商解決衝突,找到雙方都有利的結果,最終達到情緒調節的目的。
給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和時間,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給予鼓勵和支撐,告訴他們,爸爸媽媽在這呢,讓他們在足夠的安全感中學會正確地表達情緒,處理衝突。
-
9 # 早育之說
既然是雞毛蒜皮的小事,為什麼不能孩子之間自己解決,以前孩子打架吵鬧什麼的,家長也都很少去管,主要就是街里街坊認識,抹不開面。而且大部分孩子之間的打架和吵鬧過一段時間就好了。不像現在孩子被欺負了,爺爺奶奶蹦高上,然後就演變成了暴力事件。孩子之間只要不是特別嚴重的事情,一般都可以自己解決的。而且也鍛鍊了孩子遇事不驚的能力,不管什麼事情都是需要學習的。所以沒必要一有事家長就上,弄得最後倆個孩子彼此不往來。
【貓小帥識字】是一款以冒險故事閱讀來帶動4~8歲小朋友學習漢字的軟體。冒險故事好多哦,可培養小朋友的初期閱讀能力呢。更多早教育兒資訊,有相關方面的問題請關注“4399小評菓快樂育兒”。
-
10 # 我家的木子先生
孩子雞毛蒜皮的小事兒,大人就應該沒有必要去參與了。孩子之間有一個特定的相處模式。不管是多大的孩子,都要學會如何和身邊人相處。即使孩子的處理方式不是很妥當,大人也不要過多的參與。當孩子抱怨身邊的雞毛蒜皮的小事兒時,你只需靜靜地傾聽,體會他的感受,認同他,理解他。那麼他在敘述事情的過程中,就自然而然的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許在大人眼中,這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但是孩子之間用該方法解決問題,卻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結果。孩子總會在磕磕絆絆的生活中慢慢成長,成長為一個能獨當一面,適應各種環境的獨立個體。
回覆列表
取決於孩子的年齡
1. 如果寶貝在還不能很好的表達或保護好自己的年齡(如6個月--1歲半左右),家長可以適當介入;
如: 搶別人玩具
解決辦法: 告訴寶貝這個行為是錯誤的以及堅定的引導寶貝把東西還回去;不要讓寶貝去承諾下次不要這樣,這個階段的寶貝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
2. 1歲半以後到2歲,孩子已經能初步表達並建立自我意識,出現衝突後不用太急著介入其中,給一定的時間讓寶貝們自己處理,讓她知道保護好自己的東西,寶貝的成長過程中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或許無法預料到的困難,我們需要給予孩子自我解決問題的時間,這樣才有機會發展出“高挫折商”,而“高挫折商”的建立是可以很好地培養寶貝更強的處理問題和心理承受能力的;
3.幼兒園後的孩子家長只需在晚上和寶貝聊一聊上學後的感受就好,就一些孩子覺得困惑的問題提出自己的想法,切記,在孩子真心提出需要幫助時,不要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