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三代半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隱身能力,那麼它與四代機最大的區別在哪裡?如何彌補?
16
回覆列表
  • 1 # 筆不意馳

    兩根同樣長的釣魚竿,一根是碳纖維材料的,另一根是竹子的,那個能釣上更大的魚?

    三代半的隱身能力,能讓戰鬥機在雷達上顯現出導彈的反射面積,卻不能完全隱身。這就是兩者最大的區別,因為四代機在雷達上是看不見的。

  • 2 # 五嶽掩赤城

    謝邀,三代半戰鬥機與四代機最主要差距在空戰優勢區設計理念和隱身效能上

    所謂三代半戰鬥機其實分兩種,一種是被降級的三代半,另一種是被升級的三代半。被降級的三代半主要是歐洲颱風和法國陣風,如果蘇聯沒死的話還要加上米格1.42,這些國家原本就有三代戰鬥機地位的機型,如法國的Phantom2000,英國有狂風ADV。所以這些戰鬥機在設計的時候都是以第四代戰鬥機名義進行研發設計,因而其設計理念是跟F-22一樣的80年代空戰設計理念成份,但是美華人依靠其牛逼的航電技術、發動機技術、隱身效能研究推出了F-22,把4S理念烙印在四代機上面,這些國家就悲催了,不好意思稱自己是四代機,又堅決不認同只是個三代機,就成為三代半戰鬥機。達索的Phantom2000和陣風戰鬥機,陣風是Phantom2000的下一代,一開始是打四代機名義

    這些戰鬥機實際設計理念與F-22相近,強調跨音速和超音速效能,注重跨音速區域空戰;注重大仰角攻擊能力,瞬時機動效能出色,強調首發攻擊,先發制敵。這些體現了80年代中後期,冷戰末期空戰思想,也是現在四代機設計思想以及三代半戰鬥機改型的主要改善方向。只不過F-22憑藉著著效能強大可以為所欲為的F119-PW-100發動機,把這方面效能和優勢更加放大和突出。

    颱風和陣風實際上都有一定的超音速巡航能力,颱風在攜帶6枚空空導彈情況下實現過不開加力情況下飛出1.5馬赫

    而其與四代機主要差距就是隱身效能上,雖然颱風、陣風以及米格1.42等也進行一定隱身化處理,但是其處理到米級的隱身化處理是非常不徹底的,主要目的在於縮小被對方發現的距離。而F-22這種處理到釐米級的隱身化效能則有質的變化,對方火控雷達難以持續鎖定跟蹤目標。F-22並非不可發現,其0.01釐米的反射面只有在有限角度才能實現。但是空戰中姿態不斷變化下,F-22這種隱身戰機在對方雷達螢幕上是接近於一閃一閃的存在,無法持續鎖定跟蹤,遠距離攻擊成功率太低。再加上超音速巡航帶來的大範圍轉移能力,使得四代機成為遊蕩在戰場上的“幽靈”,擁有主動權,想打就打,想走你攔不住。隱身+超巡+超音速機動力,構成了F-22這種擁有戰場絕對主動權

    第二種被升級的三代半戰鬥機,就是原本的三代機,經過航電改造,發動機升級,操控系統改進等大大提升戰鬥力,升級而成的三代半戰鬥機。這些包括F/A-18 E/F 超級大黃蜂、F-16 E/F block 60 沙漠隼、F-15 SG/SA/QA、鷹獅JAS 39 E/F、米格-35、蘇-30 SM/MKK、蘇-35S、殲-10C、殲-16等。F-15SA/QA和殲-16這種,外面是三代機的殼子,裡面的航電系統完全是四代機水平。蘇-27氣動平臺設計可以說是完美的三代機平臺,但可惜也就是三代機平臺。

    這些戰鬥機在航電、飛控、發動機等方面進行了升級,部分機型航電水平可以達到四代機水平。但是這些戰鬥機氣動佈局和整體結構還是延續之前佈局,因而除了殲-10C和鷹獅外(這兩個氣動設計年代也是在80年代,純粹是當初水平低,只能達到三代機檔次),其他都是典型的70年代三代機的設計理念。注重在高亞音速區域空戰,注重能量的獲得和保持,注重持續機動能力。這就導致其與四代機相比,除了隱身效能方面的差距外,還存在空戰優勢區域的差距問題,如果雙方在高亞音速區域纏鬥,這些三代機不會吃虧,甚至還有一定優勢。但是如果四代機們提速到跨音速,那就吃虧,跟不上對方的速度和節奏,被對方完全以快打慢。不過四代機中也有偽裝的,比如說F-35。上圖中F-22的飛行包線裡面超音速區域非常大,屬於典型的注重超音速機動能力的四代機水平。而F-35則是在馬赫(mach)接近1時,包線斷崖式下跌。

  • 3 # 恰恰無心用

    第四代戰機比三代機最大的優勢在於隱身。其次,第四代戰機具有高度資訊化作戰能力和超音速巡航及超機動能力。相比之下後三項能力並非絕對,而且第三代戰機也可以經過改進具備近似的能力,但是這些效能和隱身優勢結合起來,才能做到優勢最大化。另外,關於第四代戰機究竟向哪個方向發展,也是有多種可能的,比如中國的殲20,強調超音速機動性和遠端打擊能力,美國F35突出資訊化態勢感知能力,都沒有超巡能力,但是並不影響它們隱身能力,所以仍然是不折不扣的四代機。而三代機透過改進雷達、航電、發動機,可以具備資訊化、超機動、超巡能力,卻不可能具有完全的隱身能力——除非重新設計,所以只能稱為三代半戰鬥機。

  • 4 # 完璧歸趙36

    二者的出發點、定位或初始邏輯根本不同,通俗講即:一個培養當鄉長,另一個培養當市委書記。三代半機是一個軍火營銷商的喙頭!與四代機有代差。

  • 5 # 小小偽軍迷

    目前的三代半戰機都是在以前的三代機的基礎上慢慢發展改進而來的,在設計指標和效能上與四代機有著巨大的技術代差。怎麼改進也是在三代機的技術指標上進行最佳化,無法從根本上彌補這種差距。這就好比是腳踏車再怎麼改裝也是無法比擬摩托車的效能,更不用說汽車了。最好的彌補方式就是脫胎換骨,重新設計一款四代機與之對抗。

    它們之間的差距主要體現在空軍在不同時期對戰鬥機的技戰術理念和作戰背景的差異,導致了三代半飛機跟四代機的空戰效能指標出面明顯的代差,具體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超音速巡航能力:由於四代機普遍都採用了最新式的大推力發動機,可以實現不開加力進行較長時間的超音速巡航能力還省油;而三代半戰機的最高速度雖然也能超音速,但那是在開啟加力燃燒時才可以實現。且超音速時間不能太長,否則會對發動機造成不可逆的損壞

    2.隱身效能:四代機的隱身是全方位的隱身,其隱身效能是在不犧牲機動效能上的完美平衡,既兼顧隱身性和超機動性。三代機因為自打出身時的氣動外形就沒有考慮到隱身設計,片面的強調機動性。所以在後續的隱身效能升級改造中也只是提高區域性的隱身效能,比如新增保型武器彈倉和油箱,但這會損壞飛機原有的飛行機動性,且攜帶的武器彈藥數量也大不如從前

    圖:F15-SE沉默鷹

    圖:隱身版F-18E

    3.在機動性和資訊化處理效能上,兩者之間透過改進就沒有以上2點之間的差距大了。三代半戰機的機動效能毋庸置疑,如蘇35,中國的殲10B等不輸四代機;資訊化處理能力是內在的,比較容易升級改造,目前最新型的殲10C,殲16等都是準四代機的航電系統。

    講完了它們之間的差異,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就是有一款三代半戰機的改裝案例:由美國海軍的F/A-18E/F“超級大黃蜂”戰鬥攻擊機改進而來的F18EA-18G電子咆哮者,透過改進其電子化資訊作戰能力,在2009年,在美國加州內利斯空軍基地舉行“紅旗2009軍演”中,一舉將F-22挑落馬下,取得了公開報道中F-22的唯一敗績,堪稱當今戰鬥力最強的電子干擾機

    題外話:

    題主所說的劃代標準還是舊的歐美戰機劃代標準,按照09年最新的劃代標準來提問就是:四代半機與五代機的主要差距在哪裡!詳細劃代資訊可以參考連結:http://www.aerospaceweb.org/question/history/q0182.shtml

  • 6 # 風起雲飛揚51798741

    最主要的差距就是雷達隱身,這是四代機標誌,哪怕你再快,機動性再強,資訊化程度再高,不具備隱身能力也不能叫四代機。

  • 7 # 聯合防務

    設計思想上的不同。三代半不是專門設計的戰鬥機,是在三代機上進行改進的,用了不少四代機的技術,比如有源相控陣雷達、航電系統、隱身塗層等,甚至一些三代半戰鬥機的發動機也與四代機相同。但是,三代半隻是對三代機的修修補補和升級,並沒有改變三代機的原有設計特點,注重中低空、亞跨音速機動能力。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三代半再升級,也無法和專門設計的四代機相比。

    四代機則是根據未來作戰威脅環境進行專門,強調隱身,強調資訊化,超機動性,所以四代機的設計思想就和三代半戰機有著巨大區別。

    在氣動佈局上,四代機完全根據雷達隱身需要進行設計,特別是有內建彈艙,並且綜合考慮紅外、電磁隱身,這是三代機和三代半戰鬥機根本無法達到的。

    在資訊化方面,四代機是通盤考慮態勢感知、資料傳輸等設計,不是三代半戰機那樣修補增加。

    在機動方面,四代機超音速機動、亞跨音速機動等很出色,過失速機動做起來也是無憂,而三代半戰機還是注重亞跨音速的機動。

    超音速巡航並非四代機的硬性指標,但是四代機如果真想實現起來要容易得多,而三代半戰機則難以實現超音速巡航(S)

  • 8 # Cubiz老徐

    軍事理論的變革,導致了設計思想的變化,體現在產品上就是功能應用的不同。

    三代半和四代機從功能上看,主要是隱身和超音速巡航,這兩個方面的差別,另外,還有一個看不見的差別就是資訊化程度的不同,四代機的資訊化程度要比三代半高,達到了更好的人機融合的狀態,也就會進一步提高作戰效能。

    現代戰爭的主要目的不再是“佔有”,而是“征服”(以國家統一為目的的戰爭除外),只要達到某種利益訴求就可以了,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都不是以最終佔領土地為目的,而是為了政權更替或者說是為地區主導權為目的的戰爭。

    人類總是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不斷的尋求最最佳化,價效比最高的解決方案。如果戰爭不再是為了“佔有”而是為了“征服”,那就沒有必要興師動眾的搞大規模的戰爭工具,只需要尋找到最佳“征服”路徑就可以了。比如“斬首行動”,透過癱瘓敵方“中樞神經”,造成敵方組織混亂,形成對敵方有效威懾後,戰爭的目的可能就達到了。如果能做到這樣,豈不是投入產出比相當客觀?沒有必要再去透過大規模殺傷的方式去解決問題,一方面不人道,另一方面也極有可能造成自身的損耗也很大(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所以,爆發核戰爭的機率幾乎為零,除非涉及到類似種族滅亡的問題)。

    基於這樣的軍事思想變革,就需要研發出相應的武器和戰法,其中隱形飛機就是在這樣的戰略思想指導下的一個產物。未來還會有比四代機更先進的飛機出現,因為思想在變,需求在變,技術在變。

  • 9 # 遊俠War

    四代機相較於三代半具有:先敵發現,先敵發射,先敵擊落,先敵脫離的優勢,其態勢感知能力、超機動性與超音速巡航能力、隱身能力等對三點半戰機具有一定的優勢,但也不是絕對的,美國的咆哮者電子戰機就曾“擊落”過猛禽隱身戰機。

  • 10 # 軍武次位面

    一言以蔽之,一是隱身效能,二是超音速機動效能。

    其實在第四代戰鬥機開始概念設計與實際研發之初,“用第四代戰鬥機的技術來迭代改進第三代戰鬥機”的策略也很快被各主要軍事強國提上了議事日程。當時給第四代戰鬥機準備的硬體與軟體很多,從機體結構來講有複合材料壁板與一體成型框架(後來又有了一體成型的機翼);從雷達航電來講有新一代的有源相控陣雷達與開放式的可插拔可升級的模組化航空電子裝置(也就是著名的寶石臺與寶石柱);從動力系統上來看有更加先進的第四代渦輪風扇發動機與向量推力發動機噴口;從武器裝備上來講有第四代熱成像紅外製導空對空導彈與主動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同第二代戰鬥機的後期改進一樣,這些為第四代戰鬥機研發的多個技術系統也被用於改進第三代戰鬥機,由於價效比的要求,大部分改進集中在了雷達航電與武器系統,動力與機體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進,改進後的戰術飛機就是俗稱的三代半戰鬥機,這些飛機相比較經典的三代機在火控系統上往往有巨大的優勢,足以壓制經典的三代機。

    但是,相比較第四代戰鬥機,三代半戰鬥機的兩個缺陷幾乎是不可彌補的,一是隱身能力,由於機體結構已經定型且武器只能外掛,一切三代半戰鬥機的隱身設計只能說是在現有條件下的小修小補,起到的作用也是聊勝於無;二是全包線機動性,尤其是超音速機動性,個別的三代半戰鬥機在特殊條件下的亞音速機動性可能和四代機相當,但是一旦進入超音速區段則再無還手之力。因此,僅僅是這兩個因素就足以形成四代機對三代半戰鬥機的代差了,從本質上來說,三代半戰機依然不是四代機的對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水滸傳》看,民間尚武風氣濃厚,為何北宋對外戰爭敗多勝少是因為勇於私鬥,怯於公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