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石油人2019

    宋朝在對外戰爭中節節敗退,是跟宋太祖重文輕武有關。

    宋朝重文輕武,重內輕外。所以,今天看宋朝歷史,就會覺得奇怪。宋朝文化興盛,經濟繁榮,軍事上卻軟弱至極,不堪一擊。後人看前朝歷史,正如事後諸葛亮,挑起來錯誤百出。可實際上,宋王朝這種積貧積弱的局面卻是宋王朝的統治者吸取前代教訓,千方百計方才達到的長治久安的理想狀態。

    封建時代的皇帝不擔心軍隊實力不夠強大,而是怕它太強大,以至於自己無法控制,威脅自己的寶座。只要有一支軍隊,足以鎮壓地方小規模的叛亂,就可以使皇帝安心了。正是這種思想,導致了宋朝強幹弱枝的禁軍、廂軍制度。

    唐朝時中央軍隊為南北衙軍,歸宦官控制。畢竟是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到了唐朝中後期,皇帝的廢立就由宦官說了算。唐末五代,皇室衰微,禁軍多為藩鎮軍隊,因此才上演了一出出大將篡奪皇位的鬧劇。北宋立國之初,為了防止悲劇重演,宋太祖採納了宰相趙普的建議,收回了節度使的軍權,將各地的精兵都選調到京城,由中央統一指揮,成為宋代的禁軍。由於禁軍是挑選地方軍隊的精銳而來,所以人數雖少,戰鬥力卻強,地方部隊根本無力與中央抗衡。

    禁軍實力強大,如果控制不當,皇帝反而會深受其害。為此,宋朝先是將禁軍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殿前都指使司率領,一部分由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司率領。後來,後者又分為馬軍司和步軍司兩部分。到此,禁軍分由三個衙門統率,稱為“三衙”。三衙統率軍隊,卻無權調動。調動權歸屬文官主持的樞密院。

    兩者之間互相限制,但實際上卻是以文制武、重文輕武、權歸中央。北宋統治者貫徹強幹弱枝政策,禁軍作為天子衛兵,平時守衛京師,有事則出發應變,達到內外相制,保持京城內外兵力平衡。因此,京師禁軍主要分佈於開封府界內。

    宋太祖還苦心積慮,使兵將分離。禁軍各軍輪番守衛邊防重鎮和內郡要地,既減輕了京師的供應負擔,又使得將領手中無兵,從而不可能對中央政權構成威脅。

    禁軍之外,還有廂軍和鄉兵。禁軍可算中央常備軍,廂軍和鄉兵則用於維持地方治安和充當官府勞役。廂軍和鄉兵中的精銳被抽調到禁軍中之後,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殘,平時又疏於訓練,所以根本就沒有什麼戰鬥力。很多時候,他們被派去修築城池、製造武器等。

    宋朝禁軍、廂軍制度的確立,從一個側面體現了北宋王朝重文輕武的趨勢,這種趨勢隨著禁軍的日益腐朽最終導致宋王朝不堪一擊,備受西北遊牧民族的侵擾,並最終走向滅亡。

  • 2 # 鬼谷子竹簡

    宋朝對五代十國武將篡位矯枉過正,實行重文抑武國策,文官鄙視武官。帶兵大將由文官兼任,缺乏專業素質,戰鬥力低下。

  • 3 # 古墓奇談

    1.北宋軍隊的戰鬥力低下,跟宋朝的軍隊制度有很大關係。

     

    宋朝初建立的時候,趙匡胤想要國家長治久安,杯酒釋兵權,解除了禁軍大將的兵權。北宋的禁軍指的就是正規軍,相當於華人民解放軍。禁軍的統領叫殿前都檢點,趙匡胤在稱帝之前就是擔任這個職務。因為這個職務權利太大,趙匡胤稱帝之後這個職務一分為三,分為:殿前都指揮使司、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司、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司。進一步削弱了禁軍統領的權利。但是,在北宋這三個職務只負責統領軍隊,沒有調兵的權利,調兵的權利是歸樞密院所有(和當代的軍隊制度有些相似,舉例:解放軍第五軍區司令負責統領,但是調動這些兵是需要中央軍委批准的)。做到:統兵的不調兵、調兵的不統兵。這樣的話就有一個問題:將不識兵、兵也不識將。所以,北宋軍隊的戰鬥力比起遼國、西夏等就弱小了很多。

     

    2.北宋軍事政策施行的是更戍法。

     

    更戍法指的是是把禁軍定期更換駐地,但是統軍的將領不隨軍調動。意思就是說每隔一段時間軍隊就是更換一個地方,但是將軍不換。這些做使“兵無常帥,帥無常師”。為了防止武將和士兵勾結謀反,但是進一步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

     

    3.北宋要求地方精壯編入禁軍

    在北宋,把廂兵、鄉兵裡的精壯全部都編入到禁軍裡。這樣的話,廂兵、鄉兵就只剩下老弱病殘了。這也是為什麼北方少數民族只要突破北方防線就能夠一路勢如破竹攻破首都汴京的原因所在。因為除了禁軍之外,地方上的軍隊都是由廂兵、鄉兵、蕃兵組成的。而且地方上沒權、沒兵、沒錢是根本沒有能力組織抵抗的。

     

    4.北宋重文輕武,武將的地位被壓制的很低

    在北宋武將的地位極低,同品級的官員,文官節制武將。打仗的時候也是中央委派文官為將。而且從北宋開始,地方大員也都是中央委派文官來擔任。在北宋好男不當兵、好女不嫁丁,已經成為社會的一種風氣。拿刀的不如拿扇子的, 所以從北宋開始,中原王朝就一直被少數民族政權欺負,遼國、金國、蒙古、滿清入主中原都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而且,從北宋開始,中華民族的尚武精神就漸漸的失去了。

     

     

  • 4 # 手殘遊戲君

    個人認為這是因為宋朝實行重文輕武,以文抑武的國策造成的。

    宋朝在開國以後,趙匡胤為了避免五代十國時期軍閥割據,兵禍連綿的教訓,透過杯酒釋兵權,實行強幹弱枝的國策,把軍隊都攥在自己手裡,而將領無法領兵,造成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情況。《孫子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連自己的情況都不知道,怎麼能打勝仗?

    趙宋的皇帝還有一手更絕的,令人歎為觀止的高招,他還要進一步束縛統兵者的手腳。兵者,詭道也,戰場形勢瞬息萬變,靠的就是將領的臨機決斷和隨機應變。這可倒好,這些個趙宋的大皇帝來了個反其道而行之,為他手下的將軍們準備了一堆的陣圖陣法,讓將軍們按著陣圖陣法來練兵,打仗。將軍們要是有自己另類的練兵想法或者計劃,可以,先畫成圖本送到汴梁,讓大皇帝過過目先。按圖索驥式的練兵必然導致指揮的僵硬,大大挫傷了將軍們指揮作戰的變通與靈活性。

    將軍們的靈活性被大皇帝生生的扼殺了,那麼士兵們的素質又如何呢?我們現在常講的一句話就是“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一隻綿羊帶不出一群狼。沒有好的將軍,再好計程車兵也挽救不了大局。何況,宋朝歷來重文輕武,滿大街都是踱著方步搖頭晃腦的謙謙君子,追求的是詩詞風月,紙醉金迷。“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腐儒們手無縛雞之力,早已無復先人開疆拓土的豪氣與血性。投身行伍在這種社會風氣之下被普遍認為是一種低賤的行業,日子稍微過得下去的人是不當兵的。

    那麼兵源是從那來的呢?一個是失去土地的農民,一個是破產的手工業者。因為宋朝實行的是募兵制,當兵是有工資的。但是這個兵也不是那麼好當的。想要當兵吃皇糧?可以,但要付出代價。什麼代價?就是在臉上刻字。在宋朝,只有兩種人的臉上有刻字,一個是士兵,另一個就是犯了法的囚犯。這當兵的地位等同於囚犯,是何等的低下?生活稍微過得下去的人誰又願意來受這種侮辱?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和在臉上刻字的惡行必然直接影響兵源的質素,也必然會令一些真正有志於軍伍的人望而卻步。就連一代名將岳飛,在投軍之初,為了不在臉上刻字受辱,就跑去投考地位比較高的軍士,但最終還是逃脫不了在手背上刻字的命運。

    這樣的制度下,軍隊怎麼可能有戰鬥力?所以國富而兵不強,一樣遭滅亡。欲強兵必當先富國,而富國則一定要強兵!

    當然除了以上的制度問題,還有客觀原因,就是宋朝北方燕雲十六州沒有收復,使得長城防線成了擺設,長城以南,一馬平川,北方民族騎兵朝夕可至,而宋朝沒有產馬地,只能以步兵對騎兵,先天上就處於劣勢。

  • 5 # 月亮林地的鵪鶉

    北宋為什麼滅,是因為無險可守。而不是因為弱。北宋經濟,軍事,文化,對比周圍,都是最先進的。噴誰都會噴,根源呢?就是因為定都錯誤,開封城翻來地圖看看,沒有屏障,據敵於城下,你給我說怎麼守?古人為何說要據敵於千里之外?就是你要有準備時間,要有緩衝地帶。按道理那抗美援朝也不用出兵了,等人家真的到鴨綠江到國境線上再說嘛。

    有人說文官領導武官,說文官不會打仗。看看歷史吧,噴子!文官打仗的多了去了,打仗牛逼的文官數不勝數。道德經說得很清楚,武官就是因為打仗厲害,所以要剋制,哪個國家的國防部長是武官?我說大國,給你個核武密碼,放武官手裡?你怕不怕。為什麼叫武夫,就是因為容易衝動。文武搭配,這樣才比較理性好不。

    也有說腐敗的,什麼私鬥橫行,這就搞笑了,日子好過有錢了,胡作非為的人就多,這個哪個國家都有法律,從古到今,王朝不都這樣,不都喜歡有錢就搞事麼。為什麼我喜歡打架就叫私鬥?你喜歡打架就叫尚武?噴子!

    我以前也覺得宋弱,也噴過,對於噴子界來說,也算個前輩吧。。。說笑!不過人要長大嘛。你去問有多少文化的人,好多人羨慕生活在北宋,老外也是,那真是個好時代。所以要多問句,為什麼?為什麼這麼弱而別人如此羨慕,存在就有道理!

    真要去翻歷史,現在諮詢發達,有時候大眾想的,和真實情況天壤之別。不是我瞎說,去看看你就會明白,很多王朝的興衰我們真的看的太膚淺了。

  • 6 # 唱響大中國

    我是文史學者,自認為對歷史還有較為正確的大體把握。

    先說一下北宋的總體評價:北宋應該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好的朝代,我個人認為它比唐朝要好。理由有五:一是,社會治理制度更加完善且趨於文明理智,特別是社會法制制度和全民法制意識初步建立;二是,有效的消除了藩鎮痼疾以及其產生、存在的基礎,整體社會趨於穩定;三是,全社會重視人才氣氛更加濃厚,且人才把戳制度更加完善;四是,社會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的構建目標明確,效果顯著;五是,農業經濟和小商業經濟開始逐漸繁榮,社會整體生活水平以及國家綜合實力已經居於世界頂端位置。

    當然,封建社會的固有缺陷並未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再加上外部異族勢力(金國的侵略)的突然崛起,最終導致了導致了北宋的滅亡。

    再說《水滸傳》的現實關照。

    《水滸傳》所描寫的,正是北宋走向衰落階段的社會影像的濃縮。其實,《水滸傳》恰恰暴露了宋朝後期軍事力量的頹廢。比如:林沖等軍事人才受到不公正的打壓,導致他一怒之下逼上梁山,就說明了宋朝的安全力量被多種形式的削弱。而且,所謂的“民間尚武”的情況我認為只是表面現象,殺人越貨、打架鬥毆橫行,土匪躍起以及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恰恰說明了社會治理出現了問題。其中,官員及社會官僚階層的腐敗是內在原因,還導致的是,社會治理工具麻木遲鈍和開始不作為。

    這並非說明出現了所謂的“民間尚武”,後,“全民族鬥爭能力和抗擊侵略能力增強了”。這實際反映的是,社會開始“崇尚暴力”和“反社會”、“反制度”。這樣社會和國家狀態導致的後果,恰恰與人們想象的相反。此時的北宋,整個民族的民族意識、國家意識和保衛國家的愛國意識在迅速被對社會的不滿情緒和一種非正常的“戾氣”所代替,國家力量斷崖式衰減。

    從這個角度來看“水滸”,或許你才能真正的看明白。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歷史觀,社會生產力發展與生產關係、社會上層建之間的矛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真正動力來分析,“梁山”人物其實都存在著致命的缺陷。因為,梁山好漢們,特別是宋江起來造反的目的不純。他們的“造反”,並非是為了無產階級或農民階級的翻身解放,他們是為了最終的自己“被招安”,所以他們領導的非依靠廣大農民階級(而是依靠少數“英雄豪傑”)的運動,迅速的煙消雲散,並未產生多大的社會發展推動力和積極意義。所以,毛主席對宋江的批判真的“入木三分”。

    最後解答本命題。

    首先,這樣的問法是有些簡單、機械,缺乏深刻和客觀。不光在北宋後期,就是北宋前期,“北宋的對外戰爭也是敗的多,勝的少”這個結論,史學界並未有這樣簡單的認同。因為,對北宋前期,特別是一代趙匡胤、二代趙光義、三代趙恆時期,不能一概而論“勝的少”,而事實恰恰是“勝的多”。最有利的證明就是一百年沒有戰爭。“勝的少”主要出現在北宋後期。

    或許,民間存在這樣的說法,主要是因為北宋未有如元、金及清那樣大幅度的開疆擴土,但是,相對於唐朝,北宋還是完全統一了江南、東南及西南的大片國土。

    但是,既然人們有這樣的認知,我們就權且就這樣的觀點,以現代人的視角來分析一下宋朝軍事上存在的問題吧。

      一、宋朝重文輕武,重視社會安定的理念確實比較突出。比如,趙恆期,在打贏了戰爭的情況下還簽訂了“澶淵之盟”。

      由於宋太祖本人是武將造反登基,所以告誡後世子孫防範武將。宋朝始終以來文臣壓制武將,不停地調換軍隊主帥,導致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為了防止部下奪權,北宋設定了許多官員分權,往往一個職位養著多個官員。北宋的名將狄青戰功顯赫,卻被排擠出朝廷,連歐陽修、文彥博這樣的名士也進讒言,可見北宋對武將防範程度之深。

      二、冗官冗軍,親信包括太監監軍基本是普遍現象,這也需要從趙匡胤防範類似“陳橋兵變”再發生的思想根子上找原因。

    北宋時期的官員對比唐朝的情況,感慨地說“今地不廣於前,而官僚數倍於唐”。軍隊上也是如此,軍隊數量龐大,北宋全國登基在冊的兵丁約有140多萬,但軍事訓練效果不佳,軍隊戰鬥力低。

      但是,宋太祖、宋太宗統一北方的決心還是有的。然而,宋太宗期,耗資甚大的一次親征卻因趙光義屢犯冒險主義和機會主義的錯誤,後來還增添了要求將領按照陣圖出戰的本本主義錯誤,失誤頻頻,導致失敗。當然,這次失敗並未導致國土的喪失,只是錯失了收復幽雲十六州的機會。(當然,也大大削弱了遼國的國力。)

      到了北宋中後期的宋徽宗時,宋朝名義上還有百萬大軍,但吃空餉的現象非常普遍。金國滅遼時,北宋真正到達前線的部隊只有10來萬人,其餘所部都是虛數。

      三、宋後期從趙恆開始的歷代皇帝大都熱衷安定安民不尚戰爭。宋真宗是在極不情願的狀況下親征的。最後,宋朝在自己處於優勢的狀況下與遼國議和,繳納歲幣。宋真宗以後,宋仁宗、英宗等多位皇帝均是以治內政為主,從未對外進行擴張。仁宗時期接連爆發的的西夏、越南動亂,充分體現了宋朝守內虛外的狀況。

      四、丟失河套、長城防線。北宋王朝在地理上丟失了傳統中原王朝的養馬地河套,缺乏強悍的騎兵來對抗西夏、遼國。南宋的史學家認為丟失河套是造成北宋在野戰上屢屢被西夏、遼國欺負的原因。宋軍雖然數量龐大,但騎兵有限,只能打擊潰戰,打不了殲滅戰。也就是說,宋軍遇到遊牧騎兵,打贏了追不上,打輸了跑不掉。宋太宗多次伐遼,動員數十萬人,全部被遼軍誘敵深入,分割殲滅。在極度缺乏騎兵的狀況下,宋軍不可能像漢、唐那樣利用騎兵圍殲敵人,只能利用步兵堅守,擊潰敵人。

    五、北宋後期的用人不當。如:好水川之戰中的宋軍主將任福也是一個貪功心切,輕敵大意又固執己見的蠢材,任用這樣的蠢材挑大樑,就等於把勝利拱手送給敵人。宋軍主將葛懷敏依然是貪功冒進,輕敵大意,固執己見,不聽忠告的兵家大忌之才,卻被北宋朝廷委以涇原路兼招討、經略安撫副使的要職。

    六.其他因素。客觀地說,由於北宋的綜合國力畢竟遠在西夏之上,在宋夏戰爭後期北宋逐漸變被動為主動,取得了不少重大勝利,到了宋徽宗時期,在宋軍咄咄逼人的攻勢面前,西夏的處境岌岌可危。在對西夏的戰爭中,北宋湧現出以種世衡、種諤、种師道、王韶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將領和以種家軍為代表的能征慣戰的勁旅,北宋經過宋神宗時期的元豐改制,廢除了導致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更戍法,軍隊的指揮體制和訓練機制都有所改進,將官隊伍也是人才濟濟,大將種世衡足智多謀,巧施反間計就誘使李元昊除掉了身邊的左膀右臂、西夏的常勝將軍、宋軍的剋星野利旺榮和野利遇乞,種世衡的兒子種諤和孫子种師道都是智勇雙全的名將,種家祖孫三代打造出來的種家軍其戰鬥力是第一流的。除了種氏三傑以外,王韶簡直可以算作是一個戰爭天才,他的韜略和計謀讓西夏軍隊吃盡了苦頭,使敵人聞之膽寒。

    但是,宋徽宗宏觀戰略出現失誤,沒有專心於攻打西夏的戰事,錯失一次消除西北威脅的良機。後來,又壓抑不住收復燕雲十六州的誘惑,錯誤地打擊遼國,給了金國做大的機會。最後導致金國滅了北宋。

    綜上所述,宋朝並非人民熱衷私鬥,缺乏公勇氣,而是國家軍事制度出了問題和一些客觀因素導致了北宋滅亡。

    繁雜而豐厚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雖然歷史不能重寫,只能讓我們扼腕嘆息。但是,若果我們能以史為鏡,也許就是歷史歷代流傳的最大意義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S16新賽季有什麼強勢的刺客打野英雄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