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徐張話歷史

    但李亨的太子做的非常不順利,他在英武的玄宗面前,雖然表現得非常隱忍恭順,但玄宗害怕太子坐大難治,對他管控很嚴。最讓李亨難受的是,先後掌控實權的宰相李林甫和楊國忠都是他的政敵,先後多次尋找機會置他於死地,都被他一一躲了過去。深受玄宗信任且掌控軍權的安祿山也和太子有矛盾,安祿山本來是想等玄宗駕崩、太子即位時再發動叛亂,奪取唐朝天下。後被宰相楊國忠激化矛盾,安史之亂隨即提前爆發。

    太子李亨比唐玄宗正正小了二十六歲,但實際上太子看起來比父皇還顯老。玄宗皇帝身邊有楊貴妃等美女相伴,阿諛奉承的朝臣也經常使龍顏大悅;而太子經常戰戰兢兢,為了保住太子之位,曾經兩次休妻。如果沒有安史之亂髮生,也許太子李亨熬不到玄宗駕崩可能自己就先父皇而去了。安史之亂的發生使太子看到了登上皇位的絕佳機會。

    玄宗皇帝在倉皇離開長安西逃中,命令太子帶兵斷後。此時的太子在身邊親信宦官和太子宮僚的支援下,暗中與玄宗身邊的禁軍護衛將軍陳玄禮等有所接觸。在太子的支援下,陳玄禮和禁軍將士殺楊國忠、逼死楊貴妃,消滅了自己的政敵。但陳玄禮等將領還是效忠玄宗的,並沒有進一步逼宮玄宗沒皇位轉給太子。

    在此情況下,太子只能另起爐灶了。他並沒有選擇一路跟隨父皇一路向西逃入蜀中,而是利用斷後的機會,經過艱難險阻,北上靈武,即皇帝位,尊父皇為太上皇。他做的這一切玄宗一直矇在鼓裡,直到生米做成熟飯後再派人入蜀告知玄宗。此後命郭子儀、李光弼平叛,收復長安、洛陽後接父皇回京,再把玄宗身邊親信陳玄禮、高力士等一一調開,完成了權力的最終過渡。

  • 2 # 秋夜仰望星空

    第一、潼關兵敗後的形勢。哥舒翰兵敗潼關,東西對峙之勢已成。天下形勢立刻明朗起來。原來以為朝廷可以反制叛軍的觀望者,很快就分化了。有人認為胡人已經勢不可擋,甚至認為哥舒翰兵敗也是一個陰謀。這種大有人在,包括偉大詩人杜甫,自然還包括唐玄宗本人。於是他們絕望之下,決定進入四川,下一步則是等待第二局南北朝。這不僅是倉皇出逃,還是一個歷史選擇。

    安史集團的軍事戰略是擊中要害的,它分為三路進軍,每一路都有清晰的目標:一路從太行山隘口進攻朔方,人數約10萬人,目標是進入「六胡州」養馬場,並動員當地的中亞人加入叛亂。一路向南進攻淮南十四州。淮南是唐朝對外貿易的中心地區,攻佔淮南,則唐朝財力即不復存在。一路由安祿山親自統領,進攻潼關,直入關中。三路軍隊只有安祿山本人這路戰果最理想,北路軍被郭子儀阻擋在井陘口,南路被阻擋在著名的睢陽。當哥舒翰兵團敗北之際,軍事形勢並未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步。

    第二、太子登基的時刻和基礎。如果朔方方面沒有前期表現的話,太子的選擇還可以說存在較大風險,但郭子儀主動防禦井陘口的行動證明:朔方軍不會參加叛軍。這時進入朔方,組織西北軍力決一死戰,還是存在不小的勝算的。唐玄宗為何沒有選擇這步呢?這也是一個很奇怪的事情。資治通鑑提到,太子在靈武登基後招募軍隊,朔方和河西父老感念太宗恩澤,才願意送子弟加入王師。這裡應該是很隱晦的說法,據大量出土墓誌,當時的河西、朔方定居著大量中亞人,他們實際上還處於“薩寶自治”之下,屬於國際性社群,其政治態度確實難以準確判斷。

    假如太子與玄宗一起去了成都,這些胡人就沒有其他選擇了。他們至少會採取中立態勢,從而讓安史騰出兵力削平整個北方。所以,這是極其危險的時刻。郭子儀主動佈局太行山防禦,又極力支援太子,是挽回大勢的根本舉措。稍有遲疑,這種機會就不復存在了。太子一旦登基,大唐的餘威和對胡人的恩澤,就促使朔方、河西的實力派重新評估形勢,至少在安史集團取得壓倒性勝利之前,不敢輕舉妄動。

    而且李亨作為唐孝宗的兒子,又身為太子,雖然說早晚都會繼承皇位,但是這個“早晚”相差的時間可是說不準的,而且區別也是很大的,真的等到中年時再繼位的話,雄心壯志也就被磨得差不多了。而且李亨對於權勢的控制,從小就是耳濡目染之下很是精通了,這在之後唐玄宗回宮後就被軟禁起來,怕他有復位的心思還派遣人前去監視就可以看得出來,所以在這種時候選擇“篡位”,絕對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

    第三、保護大唐的江山。可能這一點會有些朋友比較疑惑,為什麼都“篡位”了,還說是為了保護大唐的江山呢?其實原因是很簡單的,因為當時的玄宗皇帝太過於寵幸楊妃、楊國忠,以及安祿山,這才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致使百姓流離失所,而且戰亂髮生的時候,竟然還帶著百官逃跑,這是玄宗皇帝的失敗,這一點是無可爭議的。正因為如此,才會發生了馬嵬坡兵變,讓玄宗皇帝不得不殺了愛妃和寵臣。換一句話說,在這個時候他的皇帝威嚴已經喪失了,也正因為如此,群臣們才用戶李亨登基。因為如果不這樣的話,那麼沒有威信的皇帝絕對是保不住江山的。

    第四、肅宗-郭子儀的地緣戰略。郭子儀和肅宗的另一個有力措施,是果斷聯合回紇人。當時的回紇控制著蒙古高原,他們如果選擇支援安史,則朔方軍會被夾擊而亡。由於有了朔方這個穩固的基礎,加上河西父老的支援,回紇人也就先持觀望態度,觀望安史叛軍的進展。假如淮南被攻破,或者朔方軍遭遇重創,回紇人就不會那麼輕易支援郭子儀了。這些因素都非常微妙,幸運的是,安史叛軍始終沒有取得進一步戰果。於是,肅宗作為大唐秩序重建的象徵,其地位就日益鞏固。

    回紇人便不再觀望,以非常有利的談判條件加入唐軍,形勢就扭轉了。說到底,太子在靈武登基,本身就是一個極為正面和關鍵的訊號。它表明大唐秩序不會隨著叛亂而沒落,秩序重建是整個大區域裡各方勢力的唯一正確選擇。所以說,李亨這種不能叫篡位。它是李隆基放棄大區域秩序,專注機會主義投機的有力反制。而且,李亨的成功也說明唐朝的大區域秩序是存在廣泛認同的。摧毀這個國際秩序,將會不得人心,連安西以外的阿拉伯人都象徵性的表示願意支援平叛,就可以看得出來。

    所以綜上所述,小編認為以上就是太子李亨在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要篡位的原因了,一方面是玄宗皇帝確實失去了威信,一方面是李亨已經擁有了良好的基礎,而且想要早日掌控權利,另外一方面則是為了保住大唐的江山。對於這個問題,大家是否還有著其他不同的觀點呢?喜歡的朋友可以點贊加關注喲。

  • 3 # 羽林輕騎

    李亨是唐玄宗的第三個兒子,本不是太子,而且原名也並不叫李亨,剛出生的名字叫嗣升,十六歲那年,被封忠王后就改名為浚,二十四歲又改名為璵,二十七歲成了太子後改名為紹,三十一歲時改了最後一次名亨,從此李亨這個姓名固定下來。

    李亨腦袋瓜非常聰明,最大的優勢是記憶力好,真正是過目不忘,史書上說這是他天生的優點,意思是這是他命裡帶來的,一般人再怎麼訓練都達不到。說明他的記憶力不是一般的好,估計一部牛津大辭典被他翻過一遍就能全部記下,這是一個非常嚇人的優點。唐朝人尚武,李亨除了聰明還勇武,估計他從軍人的做派中很早就看出安祿山不是好東西,可是他老爹唐玄宗不信,後來安祿山造反,攻破潼關後,李亨跟著老爸唐玄宗往四川跑,到了馬嵬坡。

    唐玄宗是武將出生,也是英明神武,早年也開創了大唐盛世,只是和楊玉環在一起腦袋就漿糊,楊國忠、楊玉環一死他又清醒了,他想這樣一起跑不是辦法啊,後面安祿山如入無人之境,得讓人頂一陣子,可是其他人級別不夠,就乾脆讓李亨上吧。他還不好意思親自對李亨說,而是讓高力士轉告:“你不要走了,和安祿山幹,收復長安,解放全中國,你是有實力的,我很看好你哦,西北方向的少數民族是我的朋友,他們肯定會幫你。”

    皇上爸爸這麼說,李亨當然只有服從,他帶著馬嵬坡的後軍離開大隊人馬折返,可是等他們到了渭北,大水漲起來了,此時又沒有舟船和橋,當初為了阻止追兵,舟船和橋都被過來的官兵們破壞了,好在這個時期的渭水如大海一般潮起潮落,水漲和水落此起彼伏,李亨就在這兒等水落,他也沒有閒著,派出小分隊四處宣傳擴軍,在這兒等水落的幾天就召集了三千人,水落之後的間隙可以徒步涉渭水過去,他們過河的時候遇上潼關下來的敗兵,雙方還打了一仗,損失了不少人,不過聚攏起來以後大家見皇太子李亨親自重返前線,也都士氣高漲,掉轉頭跟著李亨往前走,李亨為了做表率就走在隊伍前面。

    這是李亨的本事,因為自古兵敗如山倒,不是個人物根本制止不住,後世北韓戰場上的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就深有感觸,面對四散奔逃的敗兵,他拿槍打都止不住,李亨能讓這些敗兵停住不跑就已經很厲害了,居然還讓這些敗兵跟著自己打回老家去,這個本事,古今中外能做到的鮮有幾人。

    李亨打馬在前,他帶著前軍兩千人過了河,可是後軍過河時,渭水又漲起來,這些後軍頓時被淹沒,損失一半人馬,普通人肯定會感到沮喪,李亨反而高興,我為什麼這麼幸運呢?哦,明白了,因為我是真龍天子,所以得上天保佑。他的信心提起來了。

    由於安祿山的軍隊是從東邊來,而且已經佔領了長安,李亨對當前情況一抹黑,只好按父親唐玄宗的指示,過河後就帶著軍隊往西北走,幸好沿途的群眾基礎還不錯,他們早上從奉天(今乾縣)出發,晚上到達永壽,沿途送牛送酒的百姓把路都堵了,這時候的百姓能送牛送酒,說明當時的唐朝確實藏富於民,國家沒錢的時候,老百姓有錢。這時候李亨又及時做上了宣傳,他讓一幫托兒對老百姓喊:“快看,快看,西北方向飄過來一座皇宮啊。”大家一看,藍藍的天上一團大白雲,其實就是一團雲嘛,可是好多人都說這團白雲像亭臺樓閣的皇宮,大家又想如果自己說不像就表示自己沒有福緣啊,乾脆跟著說吧。這樣一來,大家都吼起來,是皇宮是皇宮,好美的皇宮,這是天子之氣啊。李亨的天子之氣頓時傳遍大江南北,天下軍民士氣大振。沿著既定目標往北朝新平(今彬縣)走。

    普通的急行軍速度一般晝夜二百多里,可是李亨帶著他的唐軍跑得很快,他手下有步兵有騎兵,為了安全起見,他帶著騎兵使勁跑,一晝夜就跑了三百多里,這樣就甩掉了步兵,等他們到了安定(今涇川)時,只剩下不到五百騎兵,雖然人少,但是已經到達相對安全區,李亨開始穩定內部,整肅軍紀,殺了新平太守和保定太守,休整幾天後,又再往平涼跑,到了平涼就更安全了,這裡他得到了上萬匹馬,再加上不斷有士兵過來投靠,他的唐軍實力又振作起來。

    唐軍最初的失敗在於被安祿山襲擊,當二十萬軍隊潼關戰敗後又士氣喪盡,其實戰鬥力並不弱,李亨在平涼駐陣,散在四處的唐軍士氣頓時就穩定了,開始反擊,使得長安的敵人始終不敢往西。

    李亨從馬嵬坡回返屬於臨時計劃,當時他只有一個念頭,儘快跑到安全的平涼,現在到了平涼反而不知道下一步怎麼做了,他待了幾天都沒有想到辦法,不過,他的名頭就是實力,他就算待在這裡不動,各種好事自然來找他了。

    前線各部官軍聽說李亨在平涼,主動派人過來聯絡,報告情況,李亨記憶力本來就好,這樣一來,他頭腦中就掌握了各部唐軍的情況,包括人數,軍備等等,朔方留後杜鴻漸帶了幾千名精銳的朔方唐軍步騎為李亨站崗。

    這時朔方的河西軍派人來見李亨,建議李亨到靈武去設立根據地。靈武更靠西北了,那裡兵馬未損,而且遠離戰區,李亨當然樂意,他離開平涼到靈武一路上都沒有閒著,指使他的宣傳隊開動宣傳機器,宣傳祥瑞,什麼白鶴引路,又有黃龍從李亨的房間飛出等等故事,層出不窮。

    到了靈武,這裡遠離硝煙,受到文武官員的朝賀,李亨就開始想著上位了,自然,他的上位也遵循了歷史上的一貫流程,官員們勸,他不幹,可是經不住官員們苦勸,他才終於勉為其難的即皇帝位。

    李亨當了皇帝,對在座的文武來說是皆大歡喜的事情,全都加官進爵,李皇帝給官職很大方,內外文武官九品以上加兩階、賜兩轉,三品以上賜爵一級,這樣就籠絡了一大批人。從全國的戰局來說,新的皇帝讓大家心中有了主心骨,各地唐軍士氣更加旺盛,開始出現了大的勝仗,也冒出一批善戰的將領,如朔方節度使郭子儀、范陽節度使李光弼兩人就是這個時候冒出來的,而且隨著唐軍的勝利和戰線的穩定,回紇、吐蕃方面開始明確站在唐軍一邊,李亨的實力壯了起來。

    事物總是辯證的,矛盾雙方力量會發生轉換,李亨唐軍的實力壯大了,敵人就開始衰弱了。

  • 4 # 媚之夭夭

    唐朝在經過安史之亂後,身為太子的李亨到底是如何絕地反擊的!

    李亨,就是後來的唐肅宗。在安祿山的叛軍勢如破竹之勢攻來時,李隆基害怕得急急出逃!當時,李隆基是計劃帶太子一起逃走的。無奈眾百姓見留不住皇上,就全部湧到太子馬前,懇求太子留下,願意跟隨太子平叛軍!當時的太子說皇上需要他隨行!但是老百姓卻說,皇上去蜀中,咱中原呢?誰是我們之主啊?!確實,在那時沒有皇上了,就等於一個沒有家了的孩子!可以說,太子是老百姓強留下來的!為了平叛軍,光復河山,太子顯示了皇權風範,一舉收復多處失地!

    馬嵬坡兵變後,由太子變皇上!

    被老百姓強留下的太子,在李隆基封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後,領朔方,河東,平盧節度使,北上至靈武!

    而李隆基繼續西逃,全無一君風範!

    很多臣子看看這樣的情況,不利於國事就向太子提議即皇帝位,好號召天下,統兵平叛軍!

    當時太子直接拒絕!後來才猶豫,直到公元756年7月12日,太子李亨朝著西方遙拜,尊李隆基為太上皇,自己即皇帝位,是為肅宗!

    其實,這是太子絕地反擊第一步!很在緊迫性!因為李隆基只顧西逃,舉國無首,一盤散沙,哪有凝聚力?!

    太子當上皇帝,號令天下,舉國之力抗擊叛軍,大大的鼓舞了士氣!!!!

    重用郭子儀,李光弼乃明智之舉!

    757年正月,安史叛軍發生了內訌!李亨認為這是好機會,就重用郭子儀,李光弼反攻!

    於是,在半年時間,先後收復了長安,洛陽。

    758年,李亨又命二人率50萬大軍圍攻相州,討伐安祿山老巢。

    這個時候,李亨重用郭子儀和李光弼,確實是非常的明智!

    果然,被重用的郭子儀李光弼沒有讓肅宗失望,運用奇謀,多次打伏擊戰,重創叛軍,立不朽之功!

    這樣看來,肅宗在大唐危險的時刻,是冷靜的,是大智慧的!否則,大唐就在李隆基出逃西方時玩完了!

  • 5 # 讀史坊

    李亨當上太子是他的幸運,當唐玄宗的太子卻是他的不幸,不過,安史之亂卻讓李亨有了絕地反擊的機會。

    李亨當太子時日子過的並不好,簡直就是如屢薄冰。或者說,歷史上太子的日子大都不太好過,因為沒有哪個皇帝喜歡有人眼巴巴等自己死掉,他好興高采烈地接班。唐玄宗更是如此。他精力充沛,權力慾強,自認為有能力控制朝堂,當然也就有能力控制太子。 唐玄宗控制太子的手段是打壓太子勢力。

    不過,安史之亂給了李亨機會。 安史之亂爆發後不久,唐玄宗從長安出逃。李亨反擊的機會來了。

    首先,李亨的手下鼓動進行了馬嵬驛兵變。馬嵬驛兵變的起因是唐玄宗的隨行將士們極餓疲勞,由怨恨變為憤怒。而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則認為,天下亂成這樣都是楊國忠一手造成的。於是,陳玄禮讓東宮宦官李輔國轉告太子李亨,要進行兵諫,誅殺楊國忠。

    史書記載李亨猶豫不決,但很多人認為,此事就是李亨或者他的手下策劃的。因為楊國忠自從當上宰相後就對李亨不感冒,甚至經常說他的壞話,在唐玄宗面前詆譭他。按照受益最大化原理推測,此時最希望楊國忠死的人是李亨。因此,史書中記載的李亨猶豫不決,大概不屬實。

    馬嵬驛兵變第二天早晨,唐玄宗逃難的路繼續,但李亨卻被一群百姓攔住,要求他帶領大家剿滅叛亂。

    這些百姓來的蹊蹺,他們怎麼知道皇帝一行人要走?為何偏偏攔住太子而不是皇帝?這些問題讓人禁不住會想到,這些人是不是有人提前找來客串的?他們為何要攔住太子。

    李亨的第二步計劃順利透過,接下來就是第三步了。第三步是找地方容身,然後登基稱帝。李亨分了逃難人群的一部分離開唐玄宗,帶著自己的人生夢想去了靈武。

    到達靈武后的第三天,李亨就登基稱帝,是為唐肅宗。他昭告天下,利用剿滅叛賊這一招讓人心都歸到他這裡,然後,他才派人給在四川的唐玄宗送信,說自己已經當了皇帝。

    唐玄宗雖然不滿,但他畢竟是個合格的政治家,知道以大局為重。他默認了李亨的皇位,又把自己身邊的人派到靈武,跟著李亨去平叛。

    從後來李亨對待李輔國和張皇后的態度來看,他性格比較柔弱。但從他反擊的手段來看,他也是一個比較合格的政治家。大概是一方面有唐玄宗的遺傳基因,另一方面是被學會的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最新動畫中,為啥路飛的父親革命軍首領龍聽到兒子賞金高達15億時面無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