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川達州人
-
2 # 真我85918
如果曹操被董卓殺死,借他七星寶刀的王允也難逃一死吧?他死了,誰獻貂蟬,挑撥呂布刺董卓呢?董卓不死…其他人真沒機會。
袁紹是取不了天下的,資本夠雄厚,他不會運作。連家裡這點事兒袁紹都沒擺明白,他還能平天下?做夢去吧。
袁紹出身不行,他弟弟袁術是嫡出,他只是一個婢女所出。就算四世三公的家蔭跟他關係都不大,他這點地盤比他弟在江淮的地盤比算個屁啊。曹操問劉備天下英雄,劉備第一個說的是袁術而不是袁紹。綜合各方面指標袁術都高於袁紹,只不過袁術比袁紹更不堪。曹操對這哥倆的評價極其準確,一個冢中枯骨,一個見小利而忘命…這還想平天下呢?
董卓之後,有能力取天下的,也就是曹操一人。其他人,只能說說,如果真去實踐,必定沒有成功的希望,只會事敗身亡。為啥?這些人包括劉備都是想做皇帝的,曹操是不做皇帝的,這就是境界。
-
3 # 三千年讀史看人生起落
天下歷來有德者居之,無德者失之,如果曹操被董卓所殺,袁紹也不會統一天下,卻給了劉備和孫權機會,劉備會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實現全國的統一。
三國時代,胸懷大志,知人善認,禮賢下士的只有三個人,孫權佔據江東,繼父兄之繼業,擁有六郡八十一州,文有張召,武有周瑜。孫權其人,胸有大志,文武全才,知虛實而辯善惡,招賢才而又能為之用,可謂當世雄主也。
曹操對其頗為讚賞,曾發出“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嘆。其兄孫堅則分析的更透徹,“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陳,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虎視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曹魏,是其略也。
劉備則更是不凡,忠山靖王之後,漢室宗親,加以仁義待人,禮賢下士,施仁德於四海,酒天恩於三川,深受民眾喜愛,有道是得人心者得天下,莫如是也。
其最大的優點善於識人用人,在挖掘人才方面在三國中是沒人能比得了的,而且能量才為用,能以心換心,讓天下有才之識甘心為其驅馳,身死而無怨無悔。
文有諸葛安邦定國,武有關張趙雲,皆萬人敵,又加之劉備之仁德,何愁天下有才之士不望風來歸。
反觀袁紹,有四世三公之名望,坐擁四州之地,民戶百萬,但此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能聚人但不會用人,能領兵但不知兵,多謀而少斷,表面儒雅寬厚,內則心胸狹隘。以致大量有才之士不為所用,紛紛離去,忠義之人常被猜忌。而諂媚之人多被重用,今雖強,終不能成大業。
-
4 # 林武師de文散打
即使沒有曹操,袁紹遲早也會覆滅,他取天下?夢吧。
這是他的格局心胸決定了的。
漢末亂世,董卓擅權,連皇帝都想隨便廢立。但朝廷中也有熱血男兒:武有荊州刺史丁建陽,文有當朝尚書盧植,直面反對。後來董卓收買呂布,殺了丁建陽,愈發驕橫。於是再挾威勢,謀議廢立——
卓乃於省中設宴,會集公卿,令呂布將甲士千餘,侍衛左右。是日,太傅袁隗與百官皆到。酒行數巡,卓按劍曰“今上闇弱,不可以奉宗廟;吾將依伊尹、霍光故事,廢帝為弘農王,立陳留王為帝。有不從者斬!”群臣惶怖莫敢對。中軍校尉袁紹挺身出曰:“今上即位未幾,並無失德;汝欲廢嫡立庶,非反而何?”卓怒曰:“天下事在我!我今為之,誰敢不從!汝視我之劍不利否?”袁紹亦拔劍曰:“汝劍利,吾劍未嘗不利!”兩個在筵上對敵。好一個袁本初!好一個“吾劍未嘗不利!”令人不得不痛贊一句:真好漢!真男兒!
後來他就此而別,並興兵討伐董卓,做了十八路義軍的盟主。
那個時候的袁紹,顯示的是何等的慷慨激昂、英雄氣概!
可惜他的鼎盛,步止於此。
按說當時群雄之中,袁紹是最有一統天下條件的。論家世官二代——他家有四代都位列三公,人臣之極啊。放現在少說也是副國級家庭。論個人也是帥哥一枚,“有姿貌威容”,論為人“能折節下士,士多附之”,刀劍林裡敢和董卓拔劍對峙,這份膽色也是可嘆可嘉。論實力,首先佔據中原腹地冀州,糧廣兵多,謀臣猛將如雲。又是首義伐董的謀主,成為霸主勝者的優勢他都具備了。
可惜這都只是一時徒具的外表,可惜那門一副罡罡的好牌被他打的稀爛!來看陳壽對他一語中的的評價吧:
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廢嫡立庶,舍禮從愛,至於後嗣顛蹙,社稷傾覆,非不幸也。原來他的“折節下士”是假的,才士不能用,妙計不採納:先迎天子以令諸侯、官渡之戰應以逸待勞等,這些眾謀士的妙計——都不為他所用。在謀天下和對強敵的關鍵時刻,都因他的目光短淺、優柔寡斷而坐失良機、最終引火燒身。後來的廢長立幼,不止是因私愛而廢規矩,也直接造成集團內擁長子袁譚的審配、逢紀和擁幼子袁尚的辛評、郭圖等兩大陣營的矛盾……自己內部都一團糟按不平,咋可能去經營勝利?
他手下智囊田豐、沮授為首的謀士團隊,都是不亞於曹劉陣營那些謀士的,連陳壽都嘆息“昔項羽背范增之謀以喪其王業,紹之殺田豐,乃甚於羽遠矣!”
這些都是因為袁紹的志大才疏,格局心胸與所謂“聲望”不匹配造成的混亂,並最終造成他的敗亡。
所以說袁紹的失敗是遲早的事情,哪裡還談得上什麼他“取天下”呢?
-
5 # 吳勘
不會。強如丞相也只是三分天下有其一。
佔盡優勢的袁紹在官渡之戰中,慘敗給實力明顯不入自己的曹操,除了曹操領軍有方外更多是因為袁紹自身的問題。
袁紹為人目光短淺,志大才疏,器小跋扈,難成大器。
董卓初入洛陽時,兵不過三千,當時騎都尉鮑信募兵至,勸諫袁紹早做決定為國處賊,但是袁紹卻因為懼怕董,堅決不同意,對此鮑信憤而離去。
初平二年(190年)關東州郡起兵討董,推舉袁紹為盟主,董卓又在此時殺害了袁紹在洛陽的親族。面對國仇家恨袁紹卻想儲存實力,不帶頭追逐逃回長安的董卓,致使諸侯離德,討董失敗。
如果袁紹抓住這兩次機會中任意一次,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就是他,不是曹操了……
而以天子之令征伐天下,這是曹丞相成功的秘訣之一。
-
6 # 伯延
先說答案,我個人認為,無論曹操死不死,袁紹都沒有機會取得天下。沒有曹操,還有劉備等豪傑。
首先,曹操如果死了,山東群雄起兵聯軍抗董卓能不能有戰果還不一定呢。十八路起兵聯軍, 除了曹操、鮑信和孫堅,沒幾個真正想出戰了,可以說都是一群烏合之眾,如果沒有曹操在其中調停,說不定早散了。
其二,袁紹此人外寬而內忌,喜歡謀略而沒有決斷,表面雖謙謙君子,但其人也是剛愎自用,只喜好讒言,聽不進忠言。最重要的是沒有見識。當初郭圖勸袁紹迎接漢獻帝於鄴城建都,以挾天子以令諸候,袁紹卻認為是自找麻煩而不肯聽從,曹操迎接後,又後悔莫及。從這件事中可以看出,袁紹一是沒有政治遠見,二是心眼很小,三是心術不正。袁紹家族為東漢四世三公,受到了多少皇恩,他卻不思報效,自已想奪漢家天下。說實話,別人都可奪,就袁紹不能奪,因為東漢對袁家確實是太厚。
袁紹前期的成功,完全是因為家世的原因,並不是因為自己有多猛。旬彧、郭嘉、趙雲等三國頂級人物均棄他而去,可見其並沒有英雄氣象。
其三,曹操如果被殺,劉備在徐州就會立穩腳跟,和袁紹爭奪北方的也許就是劉備,劉備和關羽、趙雲、張飛還有智囊陳登、陳眭等,奪青州、兗州等應該沒大問題,袁紹又不會聽從正確的意見,估計也打不過劉備。
其實,在多的假設也沒有意義,一個人的成功,看天意外,最重要的就是性格。能不能堅持、能不能受挫、能否識得正確的意見,有沒有決斷力等等。從史中袁紹除了表面待人謙和以外,沒有什麼值得讓人尊敬的優點。他的失敗是必然的,無論曹操死不死,袁紹都會被別人吞滅。
不知各位認為呢?
-
7 # 情歡江川
天算人算,既便董卓殺了曹操,袁紹充其量多活十年,也不會統一天下。三國的各路軍閥論本事,袁紹只是二三流角色。
十八路諸候討伐董卓,袁紹為盟主。不能用人團結人,各懷私心被董卓各個擊破,印證了袁紹“縱然生的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的不諳世事公子哥個性。他兩肩挑不了統一天下大任。統一天下之人,差牌能打成好牌,好牌能打成妙牌。而袁紹因為氣量格局狹小,不僅差牌打不成好牌,好牌也打成差牌。“四世三公”的名號能怱悠初始,怱悠不到最後。直白的說,袁紹沒有帝王命。最後帶累子孫,兒媳婦也成他人妻。
三國沒有了曹操,能稱王稱霸的人可有一大串。董卓可以稱王,呂布能縱橫天下,張繡可成不倒軍閥。劉備最怕的是呂布,呂布不死,劉備難有出頭之日。沒有曹操,三國軍閥還要混戰一百年。董卓上位,漢室歸董,慘在天下生民。
歷史的假設如同歷史的穿越,荒誕離奇。白娘子和許仙,只能是美好的愛情故事,腦殘當真趕快請醫生…… -
8 # 泊圖泊途
袁紹能統一北方,但他不能完成統一。
袁紹在完成統一的過程中具有非常大的優勢。
他的聲望非常高,早年他雖然有威望但是沒地盤,他就設計擺了當時冀州牧韓馥一道,韓馥將冀州拱手送給袁紹,除了韓馥個人性格特點外,他的“四世三公”出身有很大號召力。
還會帶來什麼其他影響呢?
袁紹就可能從楊奉那裡把漢獻帝挾持。
袁紹會重用名門子弟,加速士族化的程序,士族權力在某種程度上是皇權的對立面。
龐大又有力計程車族會加速北方大地的腐朽程度。
但是即使他勝了,他就能打贏赤壁之戰嗎?還是得輸。
他用人確實非常尷尬,將自己的兒子和外甥分別任命為州府長官,而其兒子為了爭奪大位肯定要鬧矛盾,這就給袁紹的內部凝聚力以打擊。
袁紹外寬而內忌,色厲而內荏,經常聽信讒言而不便是非,就拿張郃來說,《三國志》記載是因害怕郭圖的迫害導致叛逃。
這樣的主公在統治小區域尚可,地盤越大,越難駕馭。
他如果憑藉優勢大敗曹操,之後和孫權和劉備必有一戰,想想他能獲勝嗎?
依然很困難,袁紹在離世後,北方可能再次陷入分裂,這倒是劉備和孫權想看到的局面。
估計劉備想讓袁紹淘汰曹操,自己和比較弱的選手打季後賽。
-
9 # 白口電影
曹操本想趁著董卓睡覺,用七星刀刺殺他。沒想被董卓發現,曹操靈機應變改為獻刀。隨後曹操躲過一劫,逃離董卓,成為一方諸侯。
袁紹家族是四世三公,在漢末群雄割據時期,袁紹先佔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並於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戰中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統一河北,勢力達到頂點。但是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戰中,敗給了老朋友老同學曹操。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在平定冀州叛亂之後病逝。
如果沒有曹操,袁紹是不是早就可以統一天下了。
袁紹在當時還是很有號召力的,袁家的舊臣遍佈全國。當袁紹起兵討伐董卓時,他還被推為盟主,他的人望是極高的。
並且,袁紹當時的勢力範圍也是首屈一指的,兵多將廣,手下優秀的謀臣武將也不少。謀臣裡有田豐、許攸、逢紀、審配,武將顏良、文丑也是實力牛人。
袁紹是具有徵天下,進而統一天下的條件的。但袁紹自己卻不是個能統一的主。
曹操曾說,袁紹生性優柔寡斷,每遇到重大事情的時候,總是畏首畏尾不能做出決定。為了蠅頭小利,要拼盡全力爭取。曹操評價袁紹雖然身為人主,但是心胸狹隘,剛愎多疑,時常做出政令不一的行為。
袁紹手下雖有眾多人才將領,卻不懂的使用。而且袁紹,不嚴厲管教自己的兒子,任由他們為了爵位互相爭奪,最終袁家被分散。
袁紹的表現,也的確驗證了曹操的評價。官渡之戰前,劉備起兵反曹,田豐曾勸袁紹奇襲曹操後部。當時袁紹的小兒子生病,袁紹就不願意出兵。等到劉備被曹操打敗逃跑了,袁紹才派兵攻打曹操。
官渡之戰中,田豐極力諫言袁紹和曹操打持久戰,等曹操斷糧了就會撤兵了。但是袁紹非但不聽反而將田豐關入了大牢。袁紹很是吝嗇,手下立了功,袁紹居然不捨得封賞。
袁紹的行為,令很多自己的部將離開了自己,投奔別處。許攸就從袁紹大營跑到曹操大營,為曹操獻上火燒烏巢之計,幫助曹操打敗了袁紹。
曹操最終也只能和劉備,孫權三分天下,換做袁紹,恐怕不是劉備、孫權的對手。
-
10 # 雲子落
即便曹操被董卓殺了,袁紹也無法統一中國,這點早被歷史所檢驗!曹操未得三十萬黃巾軍時,在袁紹眼裡,曹操幾乎等於不存在的!也就是說,那時的曹操,從理論上講,等同於“被殺”,其實連‘’被殺‘’的資格都沒有!早期曹操打仗都要靠借兵,而且幾無勝績,至多博點江湖虛名:“曹操那小子能折騰!”!同時期的袁紹兵強馬壯,不可一世,十八諸侯明主當之不讓,有錢有勢有兵!可惜不思進取,陶醉於區域性的強大,未有雄霸天下具體規劃,坐等大好良機在慢慢坐失!袁紹做夢也想不到,在自己眼裡不屑的機會,卻偏偏餵飽了消化能力極佳的曹操!等發現曹操在身邊悄悄做大,再想起來處理,已是尾大不掉!
一、袁紹不是軍事家,不懂統戰聯盟!
如果袁紹擁有戰略眼光與手段,懂得聯盟,懂得統戰,該會就近收購青州三十萬黃巾軍!不僅從搖籃裡扼死制曹操之流,而且多了一支天下無敵的生力軍,縱橫天下指日可待!關鍵是袁紹的官宦氣息濃厚,軍事意識薄弱,瞧不起黃巾軍的精華部隊,總認為那是一幫農民!而且,袁紹氣量狹小,沒有曹操善納人才的胸懷,即便黃巾軍歸順,他也不會善待,最終不但實現不了合力,反目為仇幾成定局!
二、袁紹不是政治家,只是純粹官二代!
沮授提出“迎接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一心官迷的袁紹,缺乏政治眼光,覺得有個皇帝在頭上,做事不方便,便拒絕!而曹操卻不一樣,只要達到“以令諸侯”,暫且“俯首稱臣”是大丈夫必備的能屈能伸!從這一點上講,由於任性,加之天生的官本位意識,袁紹再一次錯失接近霸主的機會。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畢竟離老大位置是一步之遙!而且這不步錯失,反而資助了曹操。從小到大,都是袁紹壓制曹操,但是得了天子的曹操,終於在政治上實現“反超”袁紹。曹操的崛起,實際上就是從接受黃巾軍、迎接漢獻帝的開始的!而這兩個黃金般“關鍵點”,恰恰是貌似強大與聰明的袁紹賜予的!
三、袁紹不是文學家,偏偏情感氾濫
曹操討伐劉備時,許攸建議袁紹偷襲許都,袁紹卻因兒子發燒拒絕出兵,而曹操在出兵之前就敢預料袁紹不會偷襲。如此明白張膽利用對手的缺點,這在軍事史上極其罕見!雖然曹操膽識與智慧,可甩袁紹幾條街!但是,曹操得以崛起,某種程度上也有僥倖與偶然性。曹操在袁紹眼皮底下,組建青州兵,東征西伐,並對袁紹產生威脅,完全歸功於袁紹的‘’縱容‘’與輕狂!
在霸業成就的關鍵時刻,袁紹展現了文學上驚天地泣鬼神的兒女情長,那番偉大的父愛,足以讓天下所有兒子感激涕零,然而卻因此在軍事政治上給心愛的兒子留下了破爛不堪,全家慘死的結局!現實根本不理會理會袁紹無辜的多情,最終幾個兒子死無葬身之地,直接證明了袁紹那腔多情的多餘與愚蠢!
多情未必就是壞事,但是要看所從事的職業!作為一個老大或霸主,多情往往會削弱其意志與敏感,甚至導致致命的失誤!歷史上多愁善感的君主,如唐玄宗、李後主、宋徽宗等,多愁善感,繾綣纏綿,在文學藝術上是個大家,但是作為霸主可謂荼糜江山,甚至慘死屈辱之地!袁紹多情,卻不去學陶淵明玩賞朝花夕拾,偏偏去弄金戈鐵馬!有點找死的感覺!
袁紹或許在官場上還能混混,但要作為改朝換代的霸主,性格上固有的弱點,導致了多疑不決,心胸狹隘,格局不大,以及感情用事等不應有的表現!這些都是作為王者的大忌!官渡之戰,袁紹以壓倒性優勢兵力,卻慘敗在弱勢曹操手中 ,這就說明袁紹本身發揮戰力的能力有限問題,也就是說做老大不夠老練!可以想象,袁紹既不是曹操對手,同樣也不會是與曹操打平手的更為奸詐的吳蜀的對手!也就是說,曹操即使被董卓殺了,袁紹依然難以統一天下!呂布、袁術、劉備、孫權等,都是他難以逾越的坎!
回覆列表
袁紹的失敗是綜合因素造成的。
官渡之戰時,袁紹強大得令人顫慄。即便久經考驗的曹軍中都有很多官員私下寫信向袁紹效忠,可見當時袁紹的勝面有多大。
袁紹深孚天下人望,擁有數量眾多的軍隊,裝備精良,充足的人力資源,優越而沒有後顧之憂的戰略地位,還有海量的錢糧。
這些優勢,都壓倒性地超過曹操。最終失敗,那是袁紹自己作死。
即便沒有曹操,原本地盤上將會出現另外一位軍閥。如果能夠在四面八方都是敵人的局面下生存發展起來,新軍閥未必就比曹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