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馬君
-
2 # 魚小糖吖
這點就要從劉邦所居時代講起了,各個時代所推崇的思想都是統治者為了穩定民心做出的一種手段罷了。
劉邦所處環境是秦一掃六國統一之後,始皇帝嬴政採取的是法家思想,以法治國,以法御人。按理說一切有法可依百姓安居樂業倒也不錯,奈何始皇帝剛一統天下,為確保天下能在他贏家傳承下去,嬴政不計民生做了許多大工程。修長城,驅匈奴,建阿房,搞出巡,哪個放到現在都是一項不小的工程,都是需要雄厚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做支撐的。因此所立之法有失平衡,苛捐雜稅過重百姓流離失所深處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矛盾激發,導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大澤鄉起義,六國之後也紛紛自立。
秦經二世而亡,劉邦勝出,建立大漢四百年王朝。在秦亡後諸王爭霸之時,領導者迫切需要能人異士助自己一臂之力,但都是像韓信、張良、蕭何這樣的人才,武能衝鋒陷陣文能謀劃千里才能兵糧充足,儒者的仁義廉恥在這兵馬亂世為爭得統治地位起不到足夠作用,所以劉邦瞧不起儒者,酈食其被烹劉邦脫不了干係。
漢王朝建立之後,百姓們經過暴秦剝削壓迫,後又數年戰亂,元氣大傷,百廢待興。這時劉邦採用了老莊的無為而治,廢除法治,苛捐雜稅盡廢,鼓勵百姓耕種生養。漢朝又經景帝之治到了武帝之時已然到了盛世人口多了,府庫豐了。漢武帝一看這不行啊,不能再這樣放養下去了,不然早晚得出事。這就像一個人放了七八隻牛羊,不用圈,草地一鬨隨便它們怎麼吃,過幾年七八隻譁變成了七八十隻,這不行呀這得圈,不圈準出亂子。漢武帝從爺爺爸爸手裡接過來這攤子不像胡亥那二世祖一樣,武帝有腦子。他看這爺爺爸爸給的無為而治到他這行不通了,他得想辦法讓大臣百姓都得聽話呀,再不治就亂套了。剛好這時蹦出來一個人,董仲舒,這人誰呀?好多人估計不認識他。這人不簡單,儒學大師,唯心主義哲學家也是今天的文經學大師,在漢景帝時就任博士。他給武帝提了一個建議,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家現在基本都知道儒家思想講的什麼,仁義禮智信,基本就是給大家做了一個思想行為的原則,給社會做了一個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武帝一看這好啊!這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穩固他統治者的地位,於是採用了,從此儒家思想成為了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
-
3 # 腦洞歷史觀
這是因為儒家是一個極會變通的學說,他一直在變化適應時代的需要。比如儒家在漢武帝成為了一哥。這是因為儒家提出了大一統理論,正好切合了漢武帝的需要。
當上皇帝的第一年,漢武帝就下旨讓大家舉薦人才,十六歲的漢武帝親自出題,題目相當大,治理天下的“道”是什麼。
這一屆,儒家最為重要的推銷員出現了。
儒家的開山祖師爺是我們孔子老師,但孔子老子自己都常年找不到工作。到了秦朝時,儒生莫名替術士背禍,給坑了一把。
到了漢朝,也是苦哈哈團隊。
那一年,酈食其投奔劉邦,半路碰到劉邦的部下,部下一看他做儒生打扮就好心提醒他,我們老大不喜歡儒生,看到儒生戴高帽,就要把人家的帽子摘下來尿一壺,我看你還是換個行頭吧。
其實酈食其是縱橫派的,耍嘴皮子見長,但見到劉邦,還是被劉邦誤以為是儒家弟子給臭罵了一頓。
那漢武帝就用得上嗎?
如果還是儒家那一套,依然是用不上的,當年商鞅變法,面試時就曾經跟老闆秦孝公提過儒家,結果成功治好了秦孝公的失眠症。
所以,自從儒家產生以來,形成了一個很奇怪的像,儒學就像聽起來很高大上,但就是找不到工作的專業,比如工商管理。
儒家天天講的就是怎麼管理國家,就是沒有人願意請他們來管事。
但是,這一次的策論,儒家學派的一位大佬脫穎而出,名列第一。這就是儒家的中興宗師董仲舒。
董仲舒,廣川人,家裡相當有錢,藏書很多,讀書相當刻苦,家裡修了一個園子,他三年都沒有看過。我們前面講過,在漢朝,你要是騎匹母馬參加聚會,是會被鄙視的。但董仲舒出去見朋友,因為醉心傳播非物文化遺產(傳經),經常不注意騎著母馬就出去了。
到了三十歲的時候,他就跟孔子老師一樣開始辦學堂。他上課有一個特點,喜歡躲在帷幔裡面講,很多學生跟他學了好幾年,連他的面也沒見過。
在漢武帝全國大招聘時,他被推薦去參加考試。結果一考就是第一名。漢武帝連問了董仲舒三個問題,相當滿意,是為天人三問。
那麼,為什麼一向不吃香的儒家引起了漢武帝的注意,一下給了董仲舒三個壁咚呢?
第一個原因是,董仲舒的儒學已經不是傳統的儒學,尤其不是孔子先生說的東西,董仲舒往裡面塞了一大堆亂力怪神,什麼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等東西。經過這番打造,董仲舒給老劉家解決了一個大問題。
就是憑什麼是你們老劉家坐天下。
劉邦同志打天下時,信奉的是拳頭裡面出政權,項羽比我牛,那他就是楚霸王,我後面又比他牛,那我就是皇帝。
哪萬一再出來一個更牛的呢?比如又來個二愣子在田頭大喊一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所以,董仲舒搞了一個天人感應,表示君命神授,你們老劉家要當皇帝,這是天註定的。
天註定的還不夠臭屁?
漢武帝放心了,原來我們家當皇帝是上天的安排。
我們孔子老師一生不語亂力怪神,所以一輩子不出頭,董仲舒一講神話,就立馬成第一。所以這個世界還是神棍的天下,會忽悠的天下。
而董仲舒之所以排第一,除了他對儒學進行了改造,雜揉了百家的學說,更重要的一條是,他提的一個觀點引起了漢武帝的興趣:天下大一統。
天底下的一切都要統一到君王的手中。
漢武帝一聽,恨不得拍桌子叫好!太對了,我是皇帝,就是要唯我獨尊!
靠著這兩點,董仲舒穩穩成為那一年的第一,同時,他也夾帶了自己的私貨,把自己的儒學推動成為漢朝的官學, 並最終實現了儒學的獨霸天下。
他的方法很簡單,建議漢武帝開辦太學。
董仲舒告訴漢武帝,陛下你看啊,你現在登基就要地方舉賢良方正,但這不是正規渠道啊。人才是要靠培養的。所以,你要辦個太學,招一批學生,經常搞搞考試 ,人才不就有了嗎?
漢武帝覺得太對了,那就辦吧。
那太學裡用什麼教材呢?
必須是儒家的教材啊,不但是儒家的,董仲舒還建議,必須是孔子老師所編的,不是孔子老師編的那都是歪門邪道,咱們不學它!
從此,孔老師的書就成了正宗部編委教材,而董仲舒的這套理論被後人總結成:獨尊儒術,罷黜百家。
百家爭鳴的時代結束了,儒家開啟了獨霸的時代。
這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場考試,一場決定中國兩千年思想脈絡的考試。但它的出現,不是董仲舒的個人創造,是帝權走向集權道路上的必然選擇。沒有董仲舒,同樣會有馬仲舒,李仲舒。
董仲舒只是把這個歷史程序變成了現實。
當然,這也是了不起的一個成就,他用自己豐富的學識,抓住了歷史給他的機會,從而成為影響中國兩千年的重量級人物。
奇怪的是,漢武帝對他的策論大為讚賞,但並沒有真正起用董仲舒,而是把董仲舒打發到江都國當國相。
在這一屆的策論中,有不少後面鬧出了大動靜的人,比如大漢朝第一位以丞相封侯的公孫弘。
而終董仲舒的一生,漢武帝從來都沒給他高官,頂多是噹噹臨時顧問。
時人都說董仲舒是王佐之才,可以名列三公,才華堪比管仲呂尚這樣的一線大牛,可就是沒有機會啊。
這是為什麼呢?
也許跟漢文帝外放賈誼一樣,漢武帝將董仲舒外放為國相,同樣是為了保護他。
因為此時的漢朝依然是黃老之道的天下,尤其是黃老之道的背後靠山來頭很大,這就是漢武帝的親奶奶太皇太后竇漪房。
竇漪房可謂是道家的鐵桿粉絲,當年竇漪房主持道家學習班,儒生轅固只是吐嘈了一下《老子》是爛大街的學說(此家人言矣),就被竇太后給送到野豬圈裡搞搏擊。
現在,竇太后升級為太皇太后,但脾氣還是一樣的暴,這時候跟她反調,可不是什麼好事。
漢武帝送走了帝國思想架構師董仲舒,多半是為了保護這位大軍師。而儒學這麼好,也必須要推行的。
沒辦法,只好請兩位倒黴蛋衝上去當炮灰了。
-
4 # 尋根拜祖
孔子創造了儒家學派,但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王朝統治思想,最終掃蕩諸子百家,功勞卻要歸於董仲舒。正是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對儒學的改造,讓儒家思想獲得了新的生命力,從而獲得了漢武帝的認可,才逐步走向“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局面。
儒家思想為何長期深藏閨閣孔子建立儒家思想以來,他及他的門徒不遺餘力地四處奔走,推銷他們的治國理念。結果卻如孔子自嘲的那樣,他的思想如瓠瓜,中看不中用,他自己也惶惶如喪家之犬。
直到漢武帝之前,四百多年來,儒家思想一直寂寞深閨無人識。究其根源,就是因為他的思想不合時宜,妄圖將社會結構拉回到西周時期的“理想國”,本質上是開歷史的倒車。
法家思想是唯一成功的思想學說,原因就在於它的與時俱進,提出了一整套符合歷史潮流的中央集權思想和方案。
從西周分封制的沒落,到秦漢郡縣制的興起,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孔子看到了分封制的沒落,卻沒有找對解決方案,妄圖透過禮儀教化,重新迴歸原來的舊秩序,做封建制的補鍋匠。法家採取的是另闢蹊徑,推翻重建,重新架構一套符合歷史潮流的治國理念。
由此,儒法之爭其實結果早就註定。
漢初治國理念的激烈碰撞那麼儒家思想是不是就一無是處呢?當然不是,雖然它的德治理念不合時宜,但它所體現出來的忠恕之道,以仁為本的思想,對維護社會結構的穩定,還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價值。正因為如此,儒家思想雖然得不到上層統治階層的認可,卻一直是讀書人趨之若鶩的精神家園。
西漢開國之初,其實沒有治國理念,一直處於儒家和黃老之學的爭執中,黃老略佔上風。劉邦本人不是讀書人,對儒學的深意根本把握不了,他能看到的是儒生們基於禮教的迂腐不堪。對於一名草根皇帝來說,治國理念就是個破天荒的事,他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漢景帝時期,曾經有過一次儒學和黃老之學的激烈碰撞。兩大派勢力,就“湯武革命”的合法性問題,在朝堂上差點大打出手。黃老派認為,商湯和周武王推翻前朝的行為就是犯上作亂,他們認為天道永恆,皇帝就是皇帝,臣子就是臣子,容不得上下易位。儒家派認為,湯武革命是一次正當的替天行道,君王失德,天數已經,就應該被替代。
不過這兩種說各有漏洞,黃老派攻擊儒學派犯上作亂,鼓勵以下犯上。儒學派攻擊黃老派不合天道,並拿劉邦代秦立漢質問黃老派,難道高祖的行為也是犯上作亂?
由此可見,治國理念還真不是一件小事,它涉及到政權的合法性,以及保持皇權長治久安的統治基礎問題。
董仲舒的新儒學到底是什麼那麼,漢武帝為什麼要確立儒家思想為治國理念呢?難道儒家思想不是過時的廢棄物了嗎?這就要歸功於新儒生董仲舒對儒學的貢獻。
董仲舒在給漢武帝的策書中,創造性地提出了兩條理論:天人感應和大一統思想。大一統思想主張皇權統治的高度集中,和統治思想的統一化。天人感應則強調君權神授的思想,並以災異學說,抑制君王的言行。
這兩條思想,既強化了君權專權的合法性,有強調了君主專制的必要性,為了防止專制主義走向極端,又以災異的形式,牽制君主的不法行為。董仲舒還提出天人三策,即:尊王攘夷、君權神授和獨尊孔氏,甚至設計出了諸如新王改制、易服飾更正朔等配套方案。
董仲舒的思想,讓儒學煥發了新的生命力,不再糾纏於“德治”,而是將視野緊緊鎖定社會統治結構的關鍵點:君權的合法性和有效的統治手段上來。這種與時俱進,當然是作為統治階級最高領導人的漢武帝最關注的內容。
新儒學讓孔子的治國思想有了落腳之地,首先在於它得到了統治階級的認可。這也是此後的列代王朝,都一直以儒家思想作為唯一統治理念的根本原因。
文化思想與皇權的婚姻孔子最早提出的“德治”思想,表面上是維護統治秩序,但實際上統計階層就不認可,原因就是,破壞秩序的首先就是各諸侯王,他們既是受害人,也是加害人,要想保護他們的權益,按照孔子理論,諸侯王首先尊王。也就是說,諸侯王必須犧牲自己的利益,維護周王室,然後才能得到相應保護。這當然行不通!
董仲舒的聰明就在於,他只強調皇權的至高無上,鼓勵皇帝的獨裁與專制,併為此提供了理論依據。這個思想當然讓漢武帝心花怒放!雖然董仲舒也提出了限制皇權的災異學說,但被漢武帝摒棄了。
由此可見,董仲舒的新儒學,其實就是一次文化思想與皇權的完美結合,他們找到了維護統治秩序的共同語言。新儒學在支援皇權的至高無上的同時,得到的回報就是“獨尊儒術罷黜百家”,這也是董仲舒大一統思想的組成部分。
從此,在董仲舒改造版的儒家思想護航下,中國的儒生們翻身做主人,徹底將爭鬥了幾百年諸子百家,牢牢壓在五指山下,儒生成為中華帝國曆代王朝,皇權的唯一代理人!
-
5 # 猛哥厲史
劉邦在稱帝之前確實極為鄙視儒生,但在他稱帝后,上朝的時候一起打江山的眾哥們還和以前差不多,甚至在酒宴的時候借酒發瘋拍桌子罵娘。自由、平等的氛圍讓劉邦很不爽,卻又礙於一起長大的面子,不好意思立威。
大儒叔孫通及時出現,幫忙制定了三跪九叩的朝拜禮儀後,讓劉邦體會到了做皇帝的威嚴。於是對儒家的印象開始改觀,為了讓儒家的跪拜儀式更深入人心,劉邦就開始尊孔。這樣儒家和皇權相互利用,開始狼狽為奸。
到了漢武帝時,董仲舒進《天人三策》,宣傳君權神授、帝為天子,再加上君為臣綱,父為子綱,把華人全歸為皇帝的奴僕,一下子抓住了專斷獨裁的漢武帝之心。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更是讓漢武帝做夢都能笑醒。
更利害的是,儒家思想強調等級尊卑,絕不許僭越。華人如果都嚴格遵守儒家思想,可以保障皇帝的寶座永遠是皇帝自己的孩子,這樣的思想哪個皇帝不想利用?把這樣的思想抬高,等於給自家的帝位加固!何樂而不為!
諸子百家中的其它家,可沒有儒家那些花樣繁多的跪拜禮儀,更沒有儒家願意天生為權力之奴的賤骨頭,當然得不到統治階級的認可!
只是皇權們沒有想到,儒家思想培養出來的全是奴才,國家沒有人才,是無法發展的!而落後了可能會被別的國家滅掉。不過外國侵略不常有,大不了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只要鎮住國民,就能保住自家的皇位。
漢武帝本來可稱是雄才偉略的一代英主,自從信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就開始混蛋殘暴,晚年更是殺妻誅子,不得不下罪已詔以挽民心。只是人死不能復生,這滅絕人倫的千古罵名,他是永遠也逃不掉的了。
從漢代獨尊儒術開始,到南宋程朱理學登峰造極,及至明清吃人的禮教盛行,儒教對華人的影響力日增,國家實力卻直線下降!終於淪落到差點亡國滅種。及至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引入民主、科學,中國才開始變強。
回覆列表
1.統治者安定天下的需要,用思想上的統一來進行政治上的統一,於是弘揚儒學,打壓其他學派,這是正統思想存在的必要;
2.儒學的創始人孔子喜歡周遊各國,廣收弟子,他在遊學的時候把儒學的思想傳播到全國,使儒學思想深入人心;
3.後來的繼承者如孟子、董仲舒、二程、朱熹等,加進去了一些思想,比如仁政、春秋大一統、君權神授、天仁合一、禁慾等,這些思想從國家的大套上進一步束縛了人民的思想,使人民在思想上逐步認同儒學,最終選擇儒學;
4.儒學倡導和平,不主張戰亂,這與從古到今的人民熱愛和平的願望相吻合,更易得到人民的支援;
5.漢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所採納。
二、儒學簡介:
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它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