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京國墨書畫

    王羲之《集字聖教序》是一幅拓片,並不是真跡,所以學習起來可能比較困難,有一些連帶和用筆可能很難理解。建議可以先行元代的趙孟臨的《集字聖教序》學起。

    趙孟臨的聖教序現在有真跡保留,便於初學著理解和學習,等把趙孟臨寫熟練,再接著練習王羲之的《聖教序》。

    學習王羲之《集字聖教序》的時候可以參考學習王羲之的尺度作品,體會其章法和用筆。

    學習王羲之的《聖教序》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但是直接從聖教序出來很難,需要參考學習其他書法家,可以把聖教序當成基本功來練習,也可以把它當成一部字典,有一些拿不準的字形和結構可以去《集字聖教序》裡查閱。

    多臨帖,多練習。只有練習的多了才會有更大的收穫。

  • 2 # 劍歌硯田

    聖教序是懷仁窮盡心血的偉大作品,是王羲之書跡以“集字作品”形式流傳千古、併為書家們追摹的範本,是晉唐之後學習行書的必摹經典。學習聖教,一是要注意讀帖,透過碑意參悟筆法,要找準學習切入角度;二是要結合蘭亭、手札筆法,不要把字寫僵,要在字字獨立的現狀當中,體會並表現出氣息和節奏,要使行氣得以體現;三是要精臨,深刻領會筆法、結構,常臨常新、汲取營養、豐富筆法。唯此,方能得其精華而使筆墨生動。正月十八日晨感言。

  • 3 # 徐光軍429

    我學書時間不長,一點體會,總結一下。

    一是應該找準字貼,比如字帖選字的大小,版本質量的好壞。放大本雖可筆跡清晰一點,但不適合書寫,容易走形,也會失去靈動和神韻。原大又太小,中楷就可以,比較好把握一點。

    二是找準聖教序的七大特點,即精嚴端莊、形散神聚、收放多變、向背適宜、爭讓避就、欹正相生、同字異趣。這是馮又松先生編著的《集王聖教序技法解析》一書中總結的,該書對碑的簡介評價總結的好,值得學習。細細揣摸,最好銘記於心,書寫時將會找準書寫方向。

    三是堅持不懈臨寫,熟能生巧,懷仁就此碑經過了長達十八年的努力,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深厚的積澱源於不斷的學習。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4 # 堂燕齋

    淺談自身學習方法,供書友交流。

    第一、先用單鉤法(直接用筆尖鉤畫)學習結構、分佈;

    第二、再用雙鉤法學習筆法、同時掌握字的重心和平關係;

    第三、脫鉤對臨;

    第四、背臨出帖。

  • 5 # 鬱香墨

    一是活學活用。王羲之的書法帖“聖教序",是非常老道而又犀利的書法,行筆流暢,婉轉自如,逗人所愛所崇。學習中,注意慢嚼細嚥,弄清楚每一個字的起筆和收筆之間來龍去脈,把準角度及視角度。特別是每個字的形態和驅動,找準中心位置。活學活用,就是要時時刻刻都要記得都要寫得。摩仿其筆法,毛筆書法要寫,硬筆書法也要寫,多練多記。當然也包括尋常寫文章作筆記,都要仿照寫,不耐其煩堅持下去。

    二是隨時對照檢查,以範本為例,不要心急,哪怕有一點一劃的位置變動,都要耐心的修改好,做好遠距離,近距離比對,認真嚴謹。切記冷熱病有所抬頭,培養好興趣愛好至關重要。加強結構字型收放演練,不能過於拘禁書法中的筆法,以至因此引起因小失大而產生的不良傾向後果。

    三是學書做到不能負重,不能在思想上過多增加無形的壓力,逼使走向書學迷惘。一般性的書學每天堅持兩個小時就完全可以了,不能過重過累而影響學習積極性。可以多參加一些娛樂休閒活動,例如唱歌,樂器,交流等等活動,保持生活輕鬆愉快,頭腦清醒。書學也是要講科學的,不是越寫的多字越寫的好,有時往往相反。

  • 6 # 六品堂旗艦店

    《大唐三藏聖教序》,是唐太宗撰寫文章內容,由沙門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製成碑文。《聖教序》由距離王羲之時代較近的懷仁集得,所集字都較為可信,且碑文較長,儲存王字較多,是學習王羲之書法的絕佳作品。對於學習《聖教序》,我認為有以下幾種方法:

    第一:選帖要好。建議買日本二玄社印刷的字帖,十分清晰,字帖不清晰的話,學習起來事半功倍。

    第二:要學會透過刀鋒看筆鋒。《聖教序》是碑刻,又經過歲月的洗禮,其用筆很多都模糊不清了。所以有些看似無鋒的用筆其實是有用筆的。

    第三:對照王羲之的墨跡學習。王羲之的傳世墨跡雖都是仿作,但也保留了王書的基本面貌。對於碑刻的學習要從墨跡裡去汲取營養,這樣才是正途。

    第四:對照學習王字的人學習。歷史上有很多學王的大家,例如李邕、米芾、趙孟頫等。他們的用筆和結子都有王羲之的痕跡,且傳世墨跡較多,可以對照學習。

    掌握了這四種方法,希望您能儘快擺脫迷茫,早日登得殿堂。

  • 7 # 出於幽谷

    怎樣學習《聖教序》才能明白其中的精華所在?,如何解決越學越迷茫的情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或許可以更好的掌握《集王聖教序》(以下簡稱聖教序)的精華所在,以消解心中的迷茫。

    第一、注意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心理上實踐上的準備。①心理上,不能投機取巧,套用孔子巧言令色鮮仁也的話,就是投機取巧鮮成也,難成書藝。以為可以走捷徑,插隊加楔比別人快的思想要不得。②實踐上,必須有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行動。主要是一步一步的走,一筆一劃的學,必須用行動說話。③制定一個短中長期的學習計劃。嚴格按每個計劃執行,完成後做一個學習小結或心得。不妨試試。

    第二、關鍵臨帖。要想學好《聖教序》掌握其精華,①首先是面臨,即面對字帖臨寫。只有大量的臨帖,才是提高學習《聖教序》水平的主幹道。沒有大量的臨帖積累,想學好《聖教序》,掌握其精華是痴人說夢。②其次是背臨。就是在不看帖的條件下,也能臨《聖教序》。當不看帖也能臨下《聖教序》時,那麼,恭喜你寫好《聖教序》的信心已建立了,基礎也比較牢了,離明白其精華也不遠了。其實,不僅是《聖教序》的學習,還有《蘭亭序》《十七帖》等等帖學習,都涉及臨帖這兩個階段。

    第三、輔以讀帖。臨帖之餘,必須讀帖。①琢磨《聖教序》的點劃結構,是收筆還是放筆,是中鋒還是側鋒,是筆到還是意到等,讀下來記住了。②讀帖也有背讀的問題。對著帖讀是一方面,揹著帖讀是另一個方面。總不能不論場合,手裡拿著個字帖吧。如同讀《蘭亭序》帖,如背下來全文,隨時隨地都可以讀帖,研究帖,琢磨帖。這是提高臨帖水平的有效途徑。記得學習《蘭亭序》時,老師就要求背下這篇散文,同時,再將書法的用筆氣韻意境等,與文章結合起來臨帖,進步就快多了。

    第四、耐得寂寞。書法是國粹,是中文的特有藝術。凡藝術學習或創作,皆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就能有所建樹的。①不為名利所累。學習書法,就是提高修養的途徑之一,不要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我們知道元朝的黃公望山水畫,尤其是其《富春江山居圖》是中國十大名畫之一。黃公望可以說一生坎坷,仕途及其不順,不是做牢就是被追殺,曾向王蒙學畫,被拒絕。等等。但這一切都沒有影響對繪畫的追求。七十多歲遊歷富春江,八十出頭創作《富春江山居圖》。畫完了畫並無償的送給了朋友。想想看,一生居無定所歷經苦難,黃公望滿腦子都是名利場,還能有《富春江山居圖》嗎?學習《聖教序》何嘗不如此呢?②耐得住寂寞。學習書法必須要耐得住寂寞,必須默默地臨帖,讀帖,讀帖,臨帖。功夫到了,精華自現。一時進展不明顯,就心灰意冷,前途渺茫,是學不好書法的,也是難窺其精華所在的。故,想掌握明白《聖教序》的精華所在,就必須靜下心來,耐得住寂寞,一步一步走。沒有量的積累,就不會有質的飛躍。沉靜下來,耐得住寂寞吧。

    如果上面幾點做到了,就可以明白《聖教序》的精華所在,自然而然就不迷茫了,而是桃花源記豁然開朗了。

  • 8 # 書法廣角

    我們都知道張旭光鍾情《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從實臨到意臨再到創作

    一、緣起

    張旭光先生鍾情於《懷仁集王聖教序》人所共知。我真正被先生活用《聖教序》所感動的是看了先生所寫的《北蘭亭記》,此記完全取法《聖教序》,並且真正活用了《聖教序》。當時便有了一種想見張先生的衝動,這種衝動來的還十分猛烈,因為自己苦苦學寫《聖教序》多年,一直未尋得妙門,恰巧在《書法網》上看到了北蘭亭招收首批學習班,看到之時,絲毫未作猶豫,立即申請報名,最終得以了卻夢寐以求的心願。北蘭亭學習期間,親眼目睹了張先生所臨《聖教序》,張先生亦手把手教我臨習的方法,並不斷加以鼓勵,使我知道了把《聖教序》寫開、寫活的方法,於是,立誓從頭到尾寫上了一遍,併發到網上,還得到了眾多道友的支援,更加堅定了我學寫《聖教序》的決心和信心。北京回來後,便一直留意張先生與《聖教序》有關的資訊,收集了一些,現整理出來,以饗大家。

    二、張旭光先生與《聖教序》有關的文字

    (一)摘張旭光先生《到位與味道中國書法當前審美取向》

    “到位”這個概念,我是“非典”之後才明白,才使用的。因為非典期間,既不能上班,也不能出門,成天關在家裡,所以就沒白天沒晚上地臨摹《集王羲之行書聖教序》。大家都知道我是學二王的,《聖教序》臨了幾十年。但這次臨寫《聖教序》與以前不同的是,我一個字一個字地打造,首先把形搞準了,然後再找神,神有了再稍稍加入自己的審美理解。每個字大約寫上30遍至50遍,前後用了3個多月時間,從頭到尾打造了一遍,全文當時能熟練背下來。這時我才發現和體驗到,行書之父王羲之的行書在結構上有一個閉合性規律,當然作為體驗,這種閉合性規律很難一下子用具體量化的語言表達清楚。儘管如此,我的確理解了在傳統技法把握上什麼叫到位。個人感悟:思考上述文字,感受最深的關鍵句是:1、張先生《聖教序》臨了幾十年;2、一個字一個字地打造,每個字大約寫上30遍至50遍;3、全文當時能熟練背下來。

    (二)摘張旭光先生《抒懷王右軍》

    寫意右軍是有前提的,一要寫實。就像非典時期,我在家寫聖教序,寫了幾十遍,甚至上百遍。把每個字都打造得和原帖一模一樣。這個過程就是掌握筆法、掌握造型,甚至是重新認識、重新深入理解王羲之行草書的過程。認真臨上100遍以後,它有什麼樣的規律,基本就明白了…

    個人感悟:

    思考這段文字,我們感受到大家的成功絕非偶然,他們背後的付出往往是常人的好多倍。我們能有幾人堅持一帖臨寫上百遍?眼睛總是看到大腦選著的東西。重新認識是對以前知識的否定,所謂“不破不立”就是這個道理。理解的著眼點不斷深化,對帖的認識體會就不同。要善於發現規律,從規律入手,進行解析,梳理,總結。以規律指導創作。

    (三)摘《張旭光詩詞手稿》

    再臨聖教序

    文江字海連天湧,

    一網一舟逐浪行。

    出沒風波三十載,

    半艙蝦蟹少長鯨。

    (再臨懷仁集王右軍行書聖教序有此感。)

    旭宇先生對此詩的感想:“這句詩久久地響在我的心上。他以三十個春秋臨帖的體悟凝縮成這樣一句銘言,可以說也是我的感受。只是因為他有靈動生花之筆才先於我寫了出來。他對自己的詩書常是自謙的。但我看來卻常有驚人之語,一筆長鯨使我永記。”

    個人感悟:

    思考此詩,可以感受到張先生對《聖教序》的一種敬畏,以及對《聖教序》的深層思考和一種謙虛的情懷,從而也看出這是一種無限的追求。

    四)摘《張旭光先生在香港書譜學院講課時講話》(伯遠上課記錄) 學習傳統要深入晉人,行草書學晉人要學二王。晉人的境界最高,二王依然是當代最重要的傳統資源。要從大王入手,先聖教序,其理性、從容,資源廣闊,方便取用。做到很像,能夠背臨,結構用筆沒有毛病,繼學其手札,以練筆勢貫通,然後再返回學蘭亭以增期俯仰姿態。最後張旭光導師佈置給學員的作業:聖教序精臨三十遍,背臨十遍(分頁吃透),意臨兩遍。個人感悟:思考以上講課內容,讓我們感受到張先生時刻關注《聖教序》的學習,對學員的殷殷之情,溢於言表。

    (五)摘張旭光先生《書法評審遵循藝術規律》書法作為藝術,同其它文字的、音樂的、表演的藝術一樣,它肯定是要表達情感的。古人的情感終究代替不了今人的情感,把王羲之的《聖教序》寫了100遍,而作品也酷似《聖教序》,無論結構如何到位,章法如何流暢,筆法如何豐富,那都不能稱之為藝術創作。個人感悟:

    思考這段文字,我們不能單純用大腦記憶《聖教序》圖形的方式來創作,最後的創作高階階段是在自己心性流淌下產生的,但表現自己心性的技法是一個長期錘鍊的過程。

    (六)摘《張旭光帖學創作論》張旭光帖學以《聖教序》為基,融合王羲之手札及《伯遠帖》,王獻之今草,並擷取漢碑顏魯公雄渾博大氣象,將韻與勢,神與意有機融合,同時又摻入今人林散之、白蕉、徐悲鴻筆意,尤其在水墨化用和線條的營構上更具創造性。他的線條具有強烈的塑造感,他在對二王絞轉筆法深入理解把握的基礎上透過對水墨的運用控制使其線條的營構具有了二維空間感,這是為一般習帖者所不及的。在對《聖教序》深入研悟的基礎上他還提出了二王書法的結構閉合性規律,雖然他沒有公開闡釋他發現的這一二王書法結體規律,但這無疑與王羲之內擫筆法有關。相對而言王羲之的內擫筆法的“閉”,王獻之外拓筆法則是“開”,他的開張結構,融入雄渾外拓的結構與筆勢,將王獻之草書的長線條化入二王手札,皆表明他力圖在王羲之閉合性內擫結構中,融入外拓筆意,以求得寫意帖學精神的發揮。張旭光正是沿此以進,建立起雄渾的具有強烈主體表現性的新帖學書風。

    個人感悟:

    思考上述內容,可以感受到張先生在活用《聖教序》的基礎上已經摸索出一套成功經驗,也許張先生認為單純用《聖教序》小字放大,而難表現出張先生心中的大氣象,必須嫁接於王獻之、顏真卿的外拓筆法,才能展現出符合他自己的心靈追求。因此,我們也要尋求自己學習《聖教序》的方法的套路。不能單靠大量臨習的累加,而是要在大量臨習的過程中思考,思考與自己心性相通的方法而用於最終的創作中去。

    三、關於張旭光先生與《聖教序》有關的作品

    (一)實臨《聖教序》

    (二)意臨《聖教序》

    (三)用《聖教序》創作

    草化《聖教序》創作

    《試筆記》可以當作活用《聖教序》的典範

    結束語:在查資料的過程中,也費了一番功夫。儘管還不全面,但我們也可從中感受到張先生對《聖教序》的無限摯愛,同時也對我們學習《聖教序》起到了啟迪作用。我們無需完全照搬張先生的創作手法,但我們有理由從張先生學習《聖教序》的過程中汲取營養,尤其是苦苦學習《聖教序》多年而不得法門的書友們,更應從中尋找結合點,從而打造成自己的面貌,是為最終目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焦慮矛盾型的依賴性人格如何戀愛?